正在载入...

初信造就 第五课 教会与圣礼

敬拜诗歌:《弟兄和睦同居》149首;

主题经文:

【彼前2:9】 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要点内容:

我们已经讲了四课:《启示与圣经》;《创造与堕落》;《基督与救赎》;《圣灵与称义》。这四课是我们成为基督徒必须知道和接受的最基本要道。这些真理你听到了、明白了、真心接受了,你就是基督徒了。可以说前四课具有布道性质,有传福音、呼召慕道友归正的作用。而下面的课则可以说是特别给神家里的人讲的。五、六、七课的内容,对于我们成为基督徒不具有决定性,但对于我们过一个正常的基督徒生活,讨神喜悦和在基督里不断长进却极其重要。

一、教会

1、教会是什么?

问题:什么是教会?教会就是一所建筑吗?到底有几个教会?我们和其他的教会是什么关系?

 ⑴ 定义——“教会”这名词,源于“呼召”或“呼召出来”这个动词。所以,教会就是神所呼召出来的一批人;是和基督联合以基督为元首圣徒的团契。

 ⑵ 有形教会和无形教会——在圣经中,教会这个词有时指所有的真基督徒。有时指的是某个地方的基督徒的聚会,就好像守望教会这样的:有聚会地方、有牧师、有长老、有信徒、有讲道、有传福音等等看得见的形态。在神学上为了便于区分,就把前一种称为“无形教会”或“天上的教会”或“得胜的教会”;后一种称为“有形教会”或“地上的教会”或“争战中的教会”。我们只要记住有形和无形的区别就好。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有形教会和无形教会合一,但事实上却不是这样。有时,无形教会的成员不是有形教会的成员,例如:临终信主;有时,有形教会的成员不是无形教会的成员,例如:教会中的“稗子”。

区分的意义:a、没有参加过地上教会也不妨碍得到救恩;b、地上教会腐败不应动摇我们的信心,因为神知道谁是属他的人;c、真信徒应当参加地上教会。

 ⑶教会的特性——a、合一性:一个教会,连于元首的肢体(不是在行政上彼此隶属,但应当相亲相爱、彼此合作,而非老死不相往来,彼此争竞);b、圣洁性:由属神的人,被圣灵更新的人组成,自当有圣洁的样式和见证;c、普世性:包括所有民族、所有国家、所有地方、所有人。因此,应当走出去,往普天下去领人归主;d、使徒性(真理性):保守真理,遵循真理,宣扬真理。

 ⑷ 真教会的标记——a、宣讲真理;b、执行圣礼(使徒性);c、执行惩戒(圣洁性);d、传福音(普世性)。

2、教会在圣经中的名称

⑴ 基督的身体:【弗1:23】 教会是他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合一性)

 ⑵ 圣灵的殿:【林前3:16】 岂不知你们是神的殿,神的灵住在你们里头吗?(圣洁性)

 ⑶ 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3:15】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会,真理的柱石和根基。(使徒性)

 ⑷基督的新妇:【启19:7】我们要欢喜快乐,将荣耀归给他。因为羔羊婚娶的时候到了,新妇也自己豫备好了。(属于神、顺服神)

3、教会中的职分

【弗4:11】 他所赐的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
【徒14:23】 二人在各教会中选立了长老,又禁食祷告,就把他们交托所信的主。
【提前3:2-8】 作监督的,必须无可指责,… ,在教外有好名声。作执事的也是如此,必须端庄,不一口两舌,不好喝酒,不贪不义之财。

圣经提到:使徒、牧师、教师、长老、监督、执事。使徒的职分已经停止了,他们的地位特殊,是直接领受主教训的,他们也往往是圣经的作者,权威无可比拟。长老就是监督,长老一词体现德高望重;监督一词体现主要职责。执事一词有“仆人”的意思,主要负责管理饭食,杂务。现实中有:牧师、教师、长老、执事,但意义与古代并不完全相同。特别注意:平信徒皆祭司。长老、执事是平信徒代表;牧师有呼召、有特别责任、职分尊荣,但并没有特别权威和地位。牧师的权威来自于按着正意分解神的道,而并非来自于职分本身。

二、洗礼

1、洗礼的设定
【太28:19-20】 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可16:15-16】 他又对他们说,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

洗礼是主耶稣的命令,是主在复活之后升天之前所设立。象征着主的死和复活。天主教七圣礼:洗礼、坚振、圣体、告解、终傅、神品、婚配。

2、洗礼的意义
洗礼是为信徒所设立,并作为正式加入教会的标志。但这并不表示洗礼本身就具有除罪新生的功效。洗礼不能使人重生,也不产生出信心,但可以加强信心。因此,洗礼并不具有一种超自然神奇的功效,所用的水更不具有非比寻常的能力。

1)公开的见证
【路12:8】 我又告诉你们,凡在人面前认我的,人子在神的使者面前也必认他。

洗礼是一种公开的行为,不能在暗中单独进行,我们是在上帝、天使和世人的面前公开表明我们已经归入基督的死与复活,已经与基督联合,属于基督。

2)与基督联合
【加3:27】 你们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
【西2:12】 你们既受洗与他一同埋葬,也就在此与他一同复活。都因信那叫他从死里复活神的功用。

受洗首要的意义乃是藉着在水中受死埋葬又从水中出来的动作,作为信徒已经复活新生,与基督联合,归于基督的一个表征和印记。

3)洁净
【结36:25】 我必用清水洒在你们身上,你们就洁净了。我要洁净你们,使你们脱离一切的污秽,弃掉一切的偶像。
【徒2:38】 彼得说,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
【徒22:16】 现在你为什么耽延呢?起来,求告他的名受洗,洗去你的罪。
洗礼也表示信徒的罪被洗净,尤其是在旧约中水洗往往具有洗净的意思。

4)加入教会与圣徒合一的标记
【弗4:4-6】 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
【林前12:13】 我们不拘是犹太人,是希利尼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了一个身体。饮于一位圣灵。

基督是教会的元首,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凡与基督联合的,彼此也合而为一,互为肢体。因此,洗礼本身也象征着信徒在基督里的合一。

3、洗礼的方式
主要有三种方式:浸礼(浸信会);浇灌礼(倒水三次,代表圣父、圣子、圣灵。最能表达圣灵降到个人身上,壁画为证);洒水礼(点水,起初给体弱者实行,13世纪始流行)

1)浸信会的观点

浸信会认为全身入水才是合乎圣经的洗礼的方式,理由如下:

浸礼的浸字原文就是完全进入水中的意思。

只有完全进入水中才能象征与主的同死、同埋葬、同复活的样式。

圣经中也从未记载有其他象洒水或灌水等洗礼的方式,相反圣经中所记录的环境却印证了全身入水的洗礼方式。

初期教会的历史也未出现过其他方式的洗礼,大量洗礼池为证。

2)改革宗的观点

改革宗等多数宗派认为洗礼的样式本身并非洗礼的重点所在,重点在于洗礼的象征的属灵的意义。其方式可以按照实际情况来执行,尤其是对于身体病弱者来说,浸水礼和洒水礼都可以接受。

a、洗礼在原文并非是指完全入水的意思;

b、与基督同死同埋葬同复活并非是洗礼要表达的所有意思;

c、经文中的洗礼环境也并不能说明一定就是浸水礼;

4、受洗的条件
受洗的唯一条件就是他必须清楚自己已经重生得救,并且口里公开承认基督是自己生命的主和救主。也就是说受洗之人已经藉着信心与基督联合,归于主的死和复活。

各地教会因为传统不同对受洗的要求可能不尽相同,但教会并无洞察人心的能力,只能按照常识和经验来判断,除非有充分的理由,在申请人对信仰的表白符合圣经的教训时,就应该为之施洗。

【徒10:47】 于是彼得说,这些人既受了圣灵,与我们一样,谁能禁止用水给他们施洗呢?

三、圣餐
【太26:26-29】 他们吃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福,就掰开,递给门徒,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又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他们,说,你们都喝这个。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但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国里,同你们喝新的那日子。

【林前11:23-29】 我当日传给你们的,原是从主领受的,就是主耶稣被卖的那一夜,拿起饼来,祝谢了,就掰开,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舍有古卷作掰开)。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你们每逢喝的时候,要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来。所以无论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饼,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人应当自己省察,然后吃这饼,喝这杯。因为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体,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

1、圣餐的设定
主的晚餐是主耶稣和门徒在共守逾越节的晚餐时所立的。早期教会把圣餐和爱筵联在一起,后因取消了爱筵,但圣餐的礼仪一直在进行直等到主来。

2、圣餐的名称

1)主的晚餐
【林前11:20】 你们聚会的时候,算不得吃主的晚餐。

2)主的筵席
【林前10:21】 你们不能喝主的杯,又喝鬼的杯。不能吃主的筵席,又吃鬼的筵席。

3)掰饼
【徒2:41-42】 于是领受他话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门徒约添了三千人。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掰饼,祈祷。

3、圣餐的意义

1)纪念主的死

2)领受主代死的恩典
【约6:48-57】 我就是生命的粮。。。。这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叫人吃了就不死。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生命的粮。人若吃这粮,就必永远活着。我所要赐的粮,就是我的肉,为世人之生命所赐的。。。。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没有生命在你们里面。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他里面。永活的父怎样差我来,我又因父活着,照样,吃我肉的人,也要因我活着。

3)象征着我们和基督的合一与相交
【林前10:16-17】 我们所祝福的杯,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血吗?我们所掰开的饼,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身体吗?我们虽多,仍是一个饼,一个身体。因为我们都是分受这一个饼。

4)主再来的盼望
【林前11:26】 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来。

4、基督在圣餐中的同在
关于基督在圣餐中的同在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主要有四种不同的看法:

1)化质说:
罗马天主教认为基督在圣餐中的同在是实体性的,就是说圣餐中的饼和杯经主领人的祝福之后就真的变成了基督的身体和基督的血,因此信徒所领受的就不是饼和酒了,而是真实的基督的身体和基督的血。虽然在外形和口味上还是饼和酒,但实质上却已经不再是饼和酒。

2)同质说
路德在改教的时候反对罗马天主教的说法,但路德依然坚持必须按照字面的意思来理解主耶稣所说的“这是我的身体(太二十六26)”这句话,所以路德对圣餐中的饼和酒的解释是饼和酒还是饼和酒没有变化,但同时基督的身体也真实地临在这饼和酒当中,当我们领受饼和酒的同时,也真实地领受了基督的身体和基督的宝血。

3)标记说:
        与路德同时代的另一位改教领袖慈运理认为,圣餐当中的饼和酒只是一种象征,旨在纪念主的死。基督并没有真实地临在,只是信徒凭着信心相信基督神性的同在。

4)奥秘同在说:
 加尔文反对慈运理的说法,他认为圣餐当中基督虽然没有形体上的真实临在,基督的临在也不含于饼和酒,但却以一种奥秘的方式与信徒同在,并藉着信徒的信心把属灵的福气赐予信徒。

因为圣餐如同洗礼一样,是一个仪式和表征,但并非仅仅是一个表征和记号;圣礼也并非是恩典本身,但却是恩典的媒介。圣灵藉着我们在圣餐当中凭着信心所领受的饼和酒,这饼和酒所表征的实体–基督的生命—也就赐予在我们的里面。也就是说圣礼的表征和表征背后的实体是不能分开的,否则就没有任何的意义。

5、圣餐的领受者
圣餐与洗礼的不同在于,洗礼是救恩的开始,圣餐是已经蒙恩之人灵命的培养和增长。因此,领受圣餐之人必须已经亲自认信基督,并了解圣餐的意义。

1)可以领受圣餐的人:
必须是已经重生得救,且追求信心增强之信徒。在教会的传统上是已经受洗,为教会的会友,有纯正的信仰、敬虔的生活,并深知这饼和杯所表征的主的身体和主的血之意义的信徒。
2)不可以领受圣餐的人:
a、未受洗者
        因为保罗说:应当按理吃主的饼和杯,人应当自己省察,然后吃这饼、喝这杯;因为人吃喝若部分辨是主的身体,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林前十一27-29)。儿童的心智还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不能领受主的晚餐。

b、在教会当中灵性出现问题的信徒
若信徒犯了严重、公开的罪,在真心悔改之前,应禁止其领圣餐。
6、圣餐的方式

1)圣餐的要素
饼和杯;主耶稣当日所用的是逾越节的无酵饼和葡萄汁(古代的葡萄汁其实是低度的葡萄酒)。教会在传统上也用无酵的面烤制成的饼和普通的葡萄汁。

2)领受的内容:
罗马天主教单领饼,而不领杯;这不是圣经的教导。主耶稣在设立的时候非常清楚地说:你们都喝这个(太二十六27)。因此,必然是饼和杯都领受。

3)既是纪念也是庆祝
逾越节的晚餐有喜庆之意,我们一同纪念主的受死,也一同庆祝主的复活,并因主的同在而喜乐。有时候可能过于强调省查自己的罪,而把圣餐弄的和认罪会似的,这样也就失去了圣餐的主要的意义,因为圣餐同时是一个感恩会和庆祝会。

4)不但领受也要传扬
我们不但是纪念主的死,还要把主受死的救恩传扬开来,使失丧的罪人同蒙基督的救恩。

5)在教会里执行
圣餐并非少数几个人的聚会仪式,而是在教会里的隆重的仪式。

6)由带领人来主持
圣经并没有规定谁可以主领圣餐,但既然领圣餐的资格都是有要求的,何况主领人呢?因此教会的传统是要由教会的带领人来主持。

7)圣餐的次数
 这一点圣经也并无明确的教导,各教会也各有不同的传统。我们可能不能做到“天天掰饼(徒二46)”,但也不可间隔时间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