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
在各各他山上,孤立十字宝架,至羞辱至苦痛记号;
在此真神爱子为众罪人钉死,这十架为我最爱至宝。
各各他之十架,虽然有人藐视,于我却是真神仁慈;
神子耶稣基督甘离天堂荣华,在此十字架被人钉死。
各各他之十架,虽然满有血迹,我仍然以此架为圣;
因在此宝架上,我救主舍生命,洗我众罪并使我成圣。
我愿忠心随主,不以福音为耻,甘愿背负十字宝架;
不日救主再临,迎接我众升天,永远享福乐荣归天家。
副歌:
故我高声称颂主十架,直到在主台前见父面,我一生要背负主十架,十字架可换公义冠冕。
经文:“但我断不以别的夸口,只夸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加六14)
「古旧十架」(十架永存歌),The Old Rugged Cross,这是一首脍炙人口而以动人心弦的优美诗歌。它曾经深深打动过仰望十架的千百万人的心;今天,它被誉为本世纪最流行的圣诗之一,在世界各地广泛传唱,仍然在感动着成千上万歌唱这首赞美诗的人,使他们背起十字架,跟随我主耶稣基督。
《十架永存歌》之所以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除了其旋律美妙动人,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其内容有吸引力,因为它歌颂了十字架——万人仰望的十字架。
《十架永存歌》的词、曲作者乔治·本纳德(G.Bennard.1875-1958),1873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东北部的重工业城市杨斯敦,并没有太显赫的家世,他的父亲乃是一名矿工,家中一共有五个弟弟妹妹。后来又随父母先后迁居到爱荷华州的阿尔比亚和卢卡斯城;在卢卡斯,救世军的聚会当中信主。父亲去世时,乔治还不满16岁,但就得担起维持家庭生活的重担,便开始到矿场做工来供养家计。结婚以后,他与太太一同进入救世军服事,后来担任了公理会的牧师。
后来,本纳德在美以美会担任了圣职,从此,他一心以主的话语为念,勤奋工作,热心传道,赢得了人们极大的尊敬,对他评价甚高。有一阶段,乔治·本纳德到各地组织奋兴布道会,在密州和纽约州的往返尤其频繁,操劳奔波,简直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有一次他从外地布道回来,经历了一场严峻的考验,因此开始认真思考十字架的重大意义,这样也就真正认识到保罗所说的和基督“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腓三10)究竟意味着什么了。
乔治·本纳德晚年回顾这段经历以及这首赞美诗的创作和流传过程时说:“1913年,我住在密执安州的阿尔比恩,有一天忽然受圣灵感动,立即铺纸挥笔,写下这首《十架永存歌》。最初写好的是曲谱,而配上去的歌词并不令人满意,后来经不断推敲,才能充分表达我内心的赞美和感恩之情。同年6月7日,在波卡贡的培灵会上开始向弟兄姊妹介绍这首赞美诗,接着在芝加哥福音学院一次规模很大的培灵会上受到大家的欢迎,不久,这首歌在全同就不胫而走。”
这是一个相当平凡的故事,丝毫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言,但真正特别之处在于所传的十字架,它被称为二十世纪最受喜爱的诗歌,在美国甚至许多通俗歌曲的歌本里也放着这首歌。
诗歌的歌词本身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却真实的描述了在各各他的山上,有过这样的一个事件,救主耶稣在十字架上为了我们受苦而死,祂是无罪的,却担当我们这些悖逆之人的罪孽,甘心受苦死在十字架上,因此对于每一位基督徒而言,我们都可以深深的感受到:「若没有十字架,就没有救赎;若没有主耶稣,就没有盼望。」
「别的神明都很强壮,但是主耶稣软弱。他们高高在上,但是主耶稣却摔倒在宝座前。然而只有神的伤口能对我们的伤口说话,没有别的神有伤口,唯独主耶稣有。」
如此一来,这世界还有什么可以夸口、可以倚靠的呢?在前一段看似平淡却又那样真实、那样亲密的曲调当中,叙述了主耶稣受苦、受死的状况,到了副歌就以宣告的旋律表明自己的立场,原来世上已经没有什么可夸,我只爱这十字宝架,而此十字架将是我一生一世的荣耀,直等到基督台前见主面的那一刻;我愿效法基督耶稣,背负着光荣的十字架,背负着上帝永恒计划当中所赋予的神圣使命,直等走完人生这一遭,盼望可以像保罗一样宣告: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着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
当时著名的福音圣诗创作家查尔斯·加百列,收到本纳德寄去的《十架永存歌》的手稿后,预言说:“你肯定能听到这首歌响彻全国。”这个预言很快就被证实了,因为这歌不仅早已成为广大基督徒所心爱的赞美诗,而且连社会上的流行歌曲集,也几乎都要将这首圣诗收入进去。由此可见它受欢迎的程度。
乔治·本纳德写下这首歌后,继续为主工作四十余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他还曾写过其它的一些圣诗,但其中再也没有哪一首能引起像《十架永存歌》一样广泛热烈的反响。1958年10月9日,85岁高龄的乔治·本纳德息劳归主,他所背负的十字架换成了公义冠冕。乔治·本纳德在世的最后几年,是在密执安州里德之北数英里处的靠路旁的一座房子里度过的,离房子不远的地方,至今还耸立着一座高达12英尺的十字架,上面写着:“人们心爱的赞美诗——《十架永存歌》——的作者乔治·本纳德安息处。”(*1)这首诗和《与主接近歌》以及《夕阳西沉歌》在美国曾被选为“最受欢迎的三首赞美诗”。
(*1)选自姚晖对此歌所写的简介。见1986年1月《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