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

08春季号卷首语

不平静的2007年过去了,而注定会不平凡的2008年已经在我们面前展开。回顾过去一年中国家庭教会的成长,我们时常听到的一个词或许就是转型。对于许多城市的家庭教会来说,无论是在聚会的规模上,还是在牧养和治理的模式上,都在经历着一个调整与转型的过程。中国教会就像是一个处在青春期的少年人,其身量在迅速地成长。基督的身体在成长,带来的结果之一就是,现在已经无法再隐藏。开始有家庭教会从民居楼出来;开始有教会不再按照家族或朋友关系而是教会章程所确定的秩序产生教会的同工;松散的团契开始整合为更具教会特征的堂会,有自己的信约和纪律。这种转型使中国家庭教会的身份意识受到挑战。构成中国家庭教会身份意识的基本要素是什么?是她的信仰根基?还是她的存在形态?对这个问题的反思把我们带到中国教会的历史中。认真对待这个问题的教会可能正是身处其中、不能把自己从这段家庭教会的历史中分离出来的教会。教会转型只能是回到其自身历史之中的转型;在这种回顾、清理与反思之中,教会更加认识自己,并且更加认识自己在当下的使命。

当我们回顾这半个多世纪中国家庭教会的历史的时候,像很多人一样,我们心中满了感恩,甚至有一种下意识的自豪。在经历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样的历史处境之后,中国教会毕竟站立住了,没有重蹈前两次基督教入华的覆辙。经过这段历史的磨练,中国家庭教会对纯正福音信仰的忠诚,对教会自主性的坚持,甚至不惜将生命摆上,成为中国教会重要的历史传承。不过,这种感恩不当归给某些教会,不当归给教会中某些“英雄人物”。他们无疑是我们这一代人效法的榜样,但我们的感恩首先当归给神对中国教会的怜悯和保守。否则,在回顾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我们就会被一种自豪甚至是自义所支配,而失去在神面前悔改的心。当上世纪六十年代极左思潮泛滥的时候,中国大陆几乎所有公开的教堂都被关闭。神曾赐给他儿女的一块块教会土地被他人拿去,中国教会不能不进入到家庭。我们要怎样面对这一段的历史?中国教会在被掳的时候,还意识不到神对中国教会的审判与管教吗?只有当我们看到神的管教,以悔改的心回到神面前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为神能够给中国教会留下一些余民,由衷地发出感恩。只有当我们有悔改的心的时候,我们看到中国教会在八九十年代的复兴,才会意识到这是神对中国教会多么大的祝福。“ 你必不再称为‘撇弃的’,你的地也不再称为‘荒凉的’,你却要称为ʻ 我所喜悦的ʼ,你的地也必称为‘有夫之妇’。因为耶和华喜悦你,你的地也必归他。”(赛62:4)

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是被掳后的余民,有一颗愿意悔改的心,我们就不会把家庭教会这几十年形成的某些外在形态或传统当作是先辈不可挪移的地界。我们才会意识到,在继承神赐给中国教会的信仰根基和纯正传承的基础上,教会有再建的必要。借着历史的回顾,巴不得我们每个人都成为那曾见过以往圣殿之光辉的人。圣殿的根基在,但上面的工程还要继续,这地上的耶路撒冷城重修的工作还没有完成。这城一旦修筑到一定的规模,它就是一座山上的城,是一座注定会被关注而不能再被隐藏的城。当我们渐渐地看到神在这一代的教会所要继续的工作时,我们恐惧战兢,因为我们实在是知道自己的有限。我们所求的只是愿神自己的作为能够显明在他的教会中。“ 耶路撒冷啊,我在你城上设立守望的,他们昼夜必不静默。呼吁耶和华的,你们不要歇息,也不要使他歇息,直等他建立耶路撒冷,使耶路撒冷在地上成为可赞美的。”(赛62:6—7)

本期所载个别家庭教会寻求登记的历史过程及文献,目的不是为了引起争议或批评。在寻求登记的过程告一段落之后,我们认为有必要将这段历史保留下来,以便为日后教会历史研究提供有意义的案例。如果在当时的过程之中,曾经出现过某些误解,那么我们也盼望,在这个过程之后,冷静的反思能够产生更多的相互理解。最后,我们也希望借此促进教会对自身历史的反思。我们相信,转型是在反思历史承传基础上的转型。

2008年春季号——教会登记 >>

  • 封三:节日
  • 爱上孤独
  • 无题—消烬的星宿,漂泊,新生与自由
  • 我在黑夜深处呼唤你
  • 寻求飞往天堂的翅膀
  • 有一种爱我们还很陌生
  • 一个基督徒看余虹之死张守东
  • 余虹事件回顾与反思
  • 朗费罗《人生颂》与改革宗神学
  • 智慧的人生——读《平衡的智慧》
  • 我们当如何存活?——读《前车可鉴》
  • 影响我的一个人
  • 压伤的翅膀他不折断
  • 放你的小手在祂手
  • 十年之路
  • 葡萄树——The Vine
  • 灵修方法漫谈(下)
  • 对家庭教会寻求登记的神学反思
  • 推动教会登记到今天
  •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关于教会登记的意见
  • 行政复议决定书
  • 行政复议申请书
  • 北京守望教会申请登记过程大事记
  • 宗教与法律
  • 加尔文论公民政府
  • 全部 2008年春季号——教会登记 >>

    2008年 >>

  • 2008年冬季号——文化使命
  • 圣约翰受难曲唱词选(根据《约翰福音》记述的耶稣受难经过)
  • 神奇的大手(根据原创电影文学剧本改写)谨以此片献给 JOYCE R. LANDER
  • 等待父亲去逝
  • 这是一场文化危机
  • 我们该如何看待次贷危机?——再思人的罪性和十字架的道理
  • (没)有灵魂的优秀
  • 回归信仰———读《人生观的故事》有感
  • 基督信仰与文化的关系类型——从尼布尔《基督与文化》来看
  • 自由的翅膀,辽阔的远象
  • 四十岁的感言
  • 被拣选的人 ——我的大学信仰生活
  • 生命是恩赐,艺术是居所
  • 祈祷的操练
  • 清教徒的属灵观
  • 巴赫:基督教文化先贤
  • 文化使命断想
  • 从文化角度看基督教的未来
  • 中国教会成圣观及文化使命联想
  • 中国基督徒文化使命刍议
  • 文化使命就是大使命
  • 文化使命:治理,统治抑或见证?
  • 福音与文化
  • 2008年冬季号卷首语
  • 2008年秋季号——社会关怀
  • 范跑跑:我们人性的镜子
  • 别了,地上的福祉
  • 田园之恋(下)
  • 茫茫黑夜游——我的若干片断
  • NGO:机遇与挑战
  • 一切皆有可能——读《黑暗中的舞者》有感
  • 《黑暗中的舞者》书评
  • 追随基督· 服侍穷人——读《德兰修女传》
  • 由终点展望生命——读《认识苦难的奥秘》
  • 所多玛一百二十天
  • 这次幸福原本偶然
  • 赴川志愿行动归来后的几点感动
  • 第二次四川行——苦难与恩典
  • 四川杂记
  • 绵竹之行
  • 陶恕选文三篇
  • 改变生命的阅读指南1
  • 关注弱势群体的疾苦与得救
  • 十三亿幸存者: 因他活着
  • 中国教会社会态度的历史变迁
  • 洛桑信约(The Lausanne Covenant)
  • 二十世纪福音派运动及其社会关怀
  • 苦难中的心灵触摸——大地震后的教牧关怀思考
  • 补满基督患难的缺欠1——5·12 地震之后的救援浅议
  • 最让人尴尬的福音派分离1
  • 与哀哭的人同哀哭
  • 2008年秋季号卷首语
  • 2008年夏季号——婚姻与恋爱
  • 我是岩石
  • 田园之恋——由《路得记》想象而来
  • 汉语基督教文学思考札记
  • 对未婚同居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 C.S.路易斯论婚姻和爱情选文两篇基督徒的婚姻
  • 离开 连合 成为一体——读《我愿意》
  • 重建两性关系的合宜之路——读《回归矜持》
  • 适婚而未婚,怎办?!
  • 妻子回家四年整
  • 天国里仍要与你在一起
  • 与你一路同行
  • 婚恋交友系列讲座之二基督徒婚恋条件及交往步骤
  • 访谈:单身基督徒如何预备自己的婚姻?
  • 静修之旅
  • 我为什么关注灵修学
  • 从圣经真理看同性恋问题
  • 日内瓦宗教改革中的婚姻问题
  • 从《雅歌》看恋爱与婚姻
  • 从圣经看基督徒的婚姻
  • 教会纪律的意义1
  • 婚姻与离婚的教导
  • 2008年夏季号卷首语
  • 封三:节日
  • 爱上孤独
  • 无题—消烬的星宿,漂泊,新生与自由
  • 我在黑夜深处呼唤你
  • 寻求飞往天堂的翅膀
  • 有一种爱我们还很陌生
  • 一个基督徒看余虹之死张守东
  • 余虹事件回顾与反思
  • 朗费罗《人生颂》与改革宗神学
  • 智慧的人生——读《平衡的智慧》
  • 我们当如何存活?——读《前车可鉴》
  • 影响我的一个人
  • 压伤的翅膀他不折断
  • 放你的小手在祂手
  • 十年之路
  • 葡萄树——The Vine
  • 灵修方法漫谈(下)
  • 对家庭教会寻求登记的神学反思
  • 推动教会登记到今天
  •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关于教会登记的意见
  • 行政复议决定书
  • 行政复议申请书
  • 北京守望教会申请登记过程大事记
  • 宗教与法律
  • 全部 200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