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

中国教会成圣观及文化使命联想

一、两种成圣观描述

属灵生命成圣的过程是一个终生的过程。对于这个成圣过程,不同的神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不同的描述。这种“灵程”描述,即从某些角度来对属灵生命的成长过程进行一些描述,是有意义的,可能会帮助一些相应处境下的信徒督促和引导自己生命的成长。不过,圣经也没有告诉信徒一个标准的成长“灵程”是怎样的,所以也没有必要将某一种的描述看作是绝对的。

1、灵程描述之一

传统中国教会对生命成长“灵程”的一种典型描述基本上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并且特别从灵、魂、体的角度来描述这个过程。我们可以从贾玉铭的神学中看到这种描述。

贾玉铭把信徒生命得救及成长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成圣的阶段用比喻的方式来说就是:先进入圣殿庭院,再进入圣所,最后进入至圣所。

首先是进入圣殿庭院,即灵得救的阶段:重生。得救即意味着重生。只有靠着基督的恩典重生的信徒才会有属灵的生命。这种属灵生命的获得是灵程的起点。“灵生命即耶稣自己 …… 耶稣来作我们的救主,就是救我们‘出死入生’,我们得了救没有得救,换一句话说,就是有生命无生命;有生命就是得了救,无生命即是还未得救。”1 他特别强调:“重生是神之工,借着圣灵的作为,将耶稣的新生命孕育在人的心灵中,而为基督徒新生命的伊始,非所谓基督徒的成圣的高尚地步。”2

其次是进入圣所,即魂得救的阶段:心思意念的改变。“一个魂得救的信徒,就是一个理性灵性化的人,他的人生再不以魂为主人翁,他的生命生活动作,再不在魂的支配之下。此时他在一切的事上,再不凭自己的眼光,乃要求神的旨意;亦不再看环境,乃要凭信心;凡事不再凭人力,乃要靠神能;不再凭感觉,乃要求神的指示;不再凭意志,乃要顺灵的引导 ……”3

最后是进入至圣所,即身体得救的阶段:罪身灭绝。体的得救就是信徒经历到罪身与主一同钉十字架,经历到在主里的死,就如在圣所中经历到“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人由此进入至圣所。到生命的这个阶段,信徒已经不只是靠十字架上已成的救恩称义,而是经历到与主同钉十字架。通过经历这十字架,“知道我们的旧人和他同钉十字架,使罪身灭绝”4。并且只有经历了十字架,才“使那必死的身体又活过来”5。“信中国教会成圣观及文化使命联想徒的生命到此地步,这才是他的得胜生活,荣耀生活,活着就是基督的生活。”6

就个人的生命成长过程来说,上述“灵程”让个人经历到“我”的这样一个变化:(1)“自我”:亚当里的那个“我”。(2)“真我”:基督生命中的那个“新人”。(3)“羊我”:“这个在基督里活着,且有基督成形在心里,并披戴基督的信徒,即是恢复了人的本真,或说是天真。一个恢复了天真,或本真的我,即可称为‘羊我’”。7 (4)“大我”:与主同死同活的那种发展到圆满的生命。具体表现为,借着为人死而为基督死,借着为人活而为主活。

总之,灵命成长的最终目的地是:“无我而有基督我”。这种我与基督的相融相通,虽然在地上还不能够完全,但已经是将来主再来的时候那种完全的生命圆满的预先品尝。当信徒复活时,那位已经复活的基督“以其神性人、人性神的资格,与我们这些神性化的基督人成为一体。…… 此天人相通,神人合一的大团结,即是救恩与政治的奇妙而荣美的目的之实现”。8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天人合一”之中国理想的实现。倪柝声对于成圣的过程也有类似的描述。这里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2、灵程描述之二

其实,我们也可以尝试从另一个角度来描述成圣的“灵程”。如果我们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的话,那么第一个重生阶段的描述可以说与上面相差不大,但对接下来阶段的描述则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角度。

成圣阶段之一:进入“基督身体”之中,成为其中的一个“肢体”。受中国成圣功夫论的影响,中国人试图追求的境界总是与一个大圆满的“天人合一”有关。如果说这是最终的目标的话,这个目标也总会影响到成圣过程的每个阶段的描述,即总是以一个“完整的我”的角度去思考成圣的整个过程。

新约哥林多前书 12 章,却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思路:灵性生命是在我们成为一个更大整体的“肢体(部分)”后而得到操练。生命的改变是在你与神和好,重新遇到“我”的时候,由此开始学习“家”中的人际恢复:即在一个“信仰群体”或者婚姻的关系中,学习在建立他人生命的同时来建立你的生命。在这种成圣过程中,生命经历的真正挑战是:你是否在甘心情愿成为一个“部分”、一个“肢体”,而不是一个旁若无人的“我”时,认识到你是谁?你是否在甘心成为这个“身体”的“眼”、“口”、或者“脚”、“手”时,开始建立起你在基督里那有位格的生命?你是否在家庭中甘心成为一个丈夫、妻子、儿子或者女儿,只说或只做这个身份所当说当做的,而使一举一动表现出新生的样式?

如果说成圣是旧我死去,新人在基督里成长的过程,那么成圣过程的重要操练就是:这个新人是在进入到基督的“身体”时才开始学习到自身的有限,使在爱中形成的节制、生命相连中形成的界限成为生命的常态,并在这个甘心乐意的常态中与他人配搭,从而在“身体”中与他人成为一体。在基督里得到的地位或身份与在他的“身体”中得到的“肢体”身份是一致的。

换言之,个人的得救不仅是与神和好,也要经历到与他人关系的恢复。正是在与他人关系的恢复中,我们可以理解人被造时的“神的形象”的恢复。人所具有的神的形象,如果我们不是按传统仅仅将其理解为个人“灵魂”所具有的某种特征,而是理解为人在与他人的盟约中所当有的那种“一体”关系所表征出来的关系特征,正如三一神的三个位格之间所存在的那种团契关系一样,那么,人在被救赎后,神的形象得到的恢复就当特别地体现在人在教会这个基督的身体中与其他肢体所恢复的“一体”关系。从属灵成长的角度来说,2神学思考 正是在这种“身体”生活里“一体”关系的操练中,个人经历到“自我”的死,以及基督在生命中的为王。

成圣阶段之二:重新回到这个“生活世界”中,成为神国在这个世界的“使者”。或许是受一种“圣”、“俗”之分观念的影响,中国教会传统的成圣理论比较强调从这个世界中出来,而在灵里与主相通的这一面。实际造成的结果就是,如果我们只是强调这一个方面,那么这种成圣观多少会给人一种诺斯替主义的或者神秘主义的印象。

人是被造界中的一个部分。只要人还是在这个世上(正是在这个处境中才有成圣之追求),人就总是“生活世界中的人”。把人从这个被造世界中抽离出来,抽象地将其当作某种主体来谈论,是启蒙运动所带来的那种人本主义给我们思维造成的影响。作为“生活世界中的人”,信徒靠基督的恩典重生后,还是会生活在这个世界中。当然,随着地位的改变,信徒确实已经从这个世界中被分别出来了,从一个本是被控制、与这个世界浑然不分的状态中被分别出来,进入到神的国之中。但基督并没有因此把他的门徒带离这个世界,而是把他们差派到这个世界之中,作为神国的使者。

信徒的一个整全的生命操练在这个生活世界中遇到的挑战就是:他必须面对不同的社会群体,面对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不同的生存处境和态度,正是在这种不同处境下,操练自己能够“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并且爱人如己”。从这个角度看人的成圣过程,特别需注重的是,在你特有的生活或工作处境下,你是否将作为基督的门徒当作是你的第一身份,并以门徒的身份去履行你在家庭中作为配偶、父母或儿女的本分?以门徒的身份去从事你作为工人、公务员、经理、教师的工作?

换言之,是否以回应主呼召去服侍主的心,履行你生活世界中的每个责任及工作?当我们把门徒或使者的身份看作是我们在这个生活世界中的第一身份时,这要求我们的信仰、情感、思想、价值观与世界观在我们所处的生活世界中是整合的,使我们在生活世界的每种处境下都是一个完整正常的人。完整是相对于人可能在不同的场合下出现的身份“分裂”而言;正常是就其统一的生活态度、思想情感、价值观念对于生活世界中的他人具有可理解性而言(虽然他人并不会因此认可或者接受)。

从属灵生命成长的角度来看,经过这个阶段,耶稣基督不仅在你的心中为主为王,而且在你的思想、情感、价值观与世界观等领域中为主为王;他不仅在你的教会生活中为主为王,而且在你的生活世界中为主为王。在生命的这个境界,透过基督在你生活世界中的为主为王,你才经历到基督所说的:“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9

对主再来的预备,一方面是在内室中的警醒、祷告与等候,而另一方面,也在于我们是否有一个整全的生活方式,在这个生活世界中完成他给予我们作为使者的托付。我们不会因为把银子埋藏起来而得到主的奖赏,而是按照我们在这个世上所赚来的得奖赏。

3、两种描述对比

上面两种“灵程”的描述,如果我们对比一下的话,会发现一个重要的区别:描述一的方向是向内反省性的描述,并且把人的内在分为灵、魂、体等几个因素。而描述二则从群体的关系角度,把每个人当作一个不可分的人来看。

当然,这两种描述或许可以被看作在个人属灵生命成长中是相互补充的,它们之间不一定是相互冲突的。不过,不同的描述角度以及目标的追求,确实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使我们有可能去思想一些在中国教会的传统中本已习以为常的事情。

二、从成圣观看灵修问题

1、灵修与成圣观的关系

对灵修的理解与我们有怎样的成圣观有很紧密的联系。广义地讲,灵修就是成圣过程中每个阶段的一种具体操练形式。从这个意义上看,灵修可以有多种的形式。只有在狭义的情况下,我们才将其理解为一段与神亲近的时间,让自己的灵在与神的相交中得到片时的喘息。

2、从描述一的角度看灵修

从描述一的角度来看灵修,灵修特别地表现为让自己从这个世界中抽离出来,让自己安静,在这种安静中让自己的活动停止、思想停止,好让“灵”出来。当“灵”出来的时候,人享受到在灵里与基督相交的美好。在这种与基督的相融相通中,人似乎经历到在地如在天,仿佛置身于天国中。而从这内室中出去,人就似乎又回到了地上的国度。

这种灵修的观念会让我们时常寻求“灵”的存在对于一个人意味着什么。是的,似乎思想或者情感等因素的存在,都是我们现代人所熟悉的。但这些似乎又都不等于“灵”。有多少人能够意识到“灵”的存在?或者意识到“灵”已经在他的里面?“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灵”进入到一个人的里面时,人不知道何时来及如何来。但“灵”一旦进来,就决定了你生活世界的颜色或者色彩;“灵”既不是你思想的内容,也不是你思想的方法,在你的掌握之外而浸染着你整个思想的格调;“灵”让你的里面有一种涌出来的泉水,让你又满足又惊讶;“灵”给你打开通往天国的一个管道,让你呼吸到另一个世界的气息,而不觉得生活在这个世界中如同在一个封闭的铁屋里。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思想、意志、情感等“精神的”因素的存在似乎是不证自明的,也是今天的人非常熟悉的。但今天的人只知“精神”而不知“灵”的存在或者“灵”为何,意味着何。因此,似乎正是在强调与“精神”的对比之中(这种对比意味着一种对立),才可能让人开始意识到“灵”为何,意味着何。于是导致的一种进路就是:人的破碎,进而对于思想、情感及其他“精神因素”的否定,成为达到对于“灵”的进入或领会的途径。否定成为进入的前提。这种进路带来的一种可能的副作用就是:对于人“精神因素”的否定,可能带来人的分裂。

3、从描述二的角度看灵修

从描述二来看灵修,灵修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享受在灵里与基督相融相通的美好,而同时是将其与成圣的过程、与生命一步一步迈向成熟的具体功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内室的安静是需要的,与基督在灵里的相通更是生命成长的动力。不过,在多数的灵修时间里,灵修是对神话语的思想、是在当下处境中对自己所学功课的反思。如果我们真得到与基督在灵里相通的动力,那么这种灵修观强调的是:让这种来自灵里的动力具体地落实到当下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活应用中去。我最近所学习的功课是什么?在这个功课中我今天当做的是什么?我今天是否需要主动地迈出第一步?这些功课都特别地与教会中肢体的生活、家庭生活、工作单位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平时所说的主在这个败坏的世界中掌权,在当下生活中对你意味着什么?平时说的时候没有想到,其实这句话是对人自己的挑战:相信在一个你认为是败坏因而让你厌倦的环境中,在一个你被边缘化因而常感自己无能为力的处境中,意识到神仍在掌权,并且这意味着他仍可能要用你,通过你来表明他的掌权。在当下处境中你愿意迈出主动的一步吗?

从这种灵修的角度来看,灵修强调的不是抽离出这个世界,不是为了剥离出灵而排斥思想。在灵修中寻求从世界中分别出来,让自己安静在神的面前,最终乃是为了让自己从生活的惯性与沉睡中出来,从世界已经习以为常的观念及做法中出来,从对生活环境的厌倦与逃避中出来,在回到基督为主为王的根基上时,以一个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生活世界,以一个新的脚步再次迈进自己的生活。

这里,属灵的操练不是狭义地限定在对内里“灵”的层面的体悟上,而更多地是指一种敬虔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敬虔生活的追求中,人在操练新生样式的“精神因素”(思想情感等)时不能不涉及灵性的方面。因此对于“灵”的理解就不限定在把灵看作是一种内里的某个单一因素,而是新生生命的整体样式。难道你不相信主的救赎不只是给你一个内里的“灵”,同时也更新你的思想与情感吗?难道救赎不是来自于圣灵借着圣言在我们生命中做更新的工作,而圣言不也同时进入到我们的思想之中吗?在这个背景下,默想只是这种生活方式中的一个有机部分。

三、从成圣观看文化使命问题

1、回到宗教改革传统

宗教改革似乎把两个重要的方面同时突出出来:建立个人与神的生命关系,以及从修道院中出来进入到这个世界之中。可能对于改教家们来说,在他们那个时代,这两个方面并没有什么冲突,反倒正是要面对在生活世界中各方面的生存境况,所以每个个人都需要直接建立起与神的生命关系。但在人类历史上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在提出者的思想及生活中为一体的因素,在后来者将其继承下来的过程中,就会有一些人强调这个方面,而有些人突出另一个方面,结果就显得这两个方面好像是冲突的一样。

宗教改革之后,对个人属灵生命的强调在敬虔派传统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敬虔派在历史上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对抗新教经院主义对教义的体系化,而强调每个人应该回到圣经中来,通过神的话语建立起个人与神的亲密关系,并且更重要的是,通过与神建立这种亲密关系,在生活中显明出活的信仰的见证,以此突破经院教义神学在体系化时期与人们日常生活拉开的距离。从这个意义上说,敬虔派在其产生的初期,还是把个人与神的关系与生活世界的见证联系在一起的。但在启蒙运动时期,敬虔派中产生了分裂。一部分如康德这样的学院派敬虔主义者,侧重于日常生活中信徒的道德行为,因此把基督信仰简化为生活世界中思想与行为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而另一部分如弟兄会这样的敬虔主义者,侧重于个人与神亲密的关系,则更加注重“灵”里与神的相通相融。

清教运动是继承和发挥宗教改革精神的另一个重要的运动。它最初是由于不满英国宗教改革的不彻底,力求进一步“清洁教会”而产生的。这种清洁教会的愿望既表现在追求教义的完整,也表现在追求其能够落实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与这种目标相应的是,初期的清教徒们都有较深的灵性经历与追求,在灵修方面留给后人的遗产并不亚于敬虔派。但在启蒙运动之后,今天我们从改革宗神学中看到的更多是对教义体系及神在生活世界各领域主权的强调。总之,两极化的倾向毕竟出现了,人在内室中的灵性追求与现实生活世界中的成圣似乎不再有什么紧密的关联。

2、生活世界中的成圣

其实,改教家们说得不错,人在修道院的内室中与神的亲近,确实比人在实际生活的岗位上与神亲近,要来的更容易一些。在这个意义上,人在生活世界中的成圣,应该是属灵生活或者成圣过程的更高阶段。

当改教家们把工作看作是上帝对一个人的呼召时,他们表达了今天人们非常不熟悉的一个观念:工作首要的意义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价值,成为人成就其事业的一个途径;不是为了养家糊口,成为人得到经济来源的主要途径,例如,今天教会中不少热心的信徒把工作只是看为一种养生手段,把自己生活的意义与大量参与教会的事工联系起来,似乎成圣的生活只与在教会群体中的生命交往与服侍有关。

其实,一项工作的首要意义是因为它是上帝对你的呼召。而上帝之所以在这项工作上对你有如此的呼召,是因为他不只是关心你经济生活上的需要,他更关心你生命成长方面的需要。就是说,他认为这项工作对造就你的生命成长来说是重要的。这项工作因此成为你生命成圣的重要途径,并不亚于你在内室中与他的相亲相近,不亚于你在教会中对他的服侍。如果说在内室中主要操练的是人在灵里与他的相通,那么,在工作中人被操练的就不只是灵的方面,而同时有人的思想及情感等多个方面。人这个时候所学习的许多功课是在工作这个生活领域中与其他人有生存关系而产生的,可能是人单纯地在修院内室或者教会中所不会遇到的。

当你把对神的忠心服侍与对你配偶或者弟兄的忠心服侍联系起来的时候,当你把对神一贯的忠诚与对你配偶或者弟兄一贯忠诚的操练联系起来的时候,人才发现那种灵里的满足是与生活世界中实际的功课联系在一起的,成圣的过程是具体的;并且生活世界中实际的功课经常是对一个人成圣过程的更大挑战。这个委身过程要求你的不仅是情感,同时还有与责任等价值观有关的思想意志以及你与世界有别的生活方式的建立。

当我们说人在生活世界中的成圣时,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1)基本世界观、价值观及相应生活方式的建立。主要指基督信仰在一个人的灵性、思想、意志、情感、日常生活方式中的融会贯通。它不只是涉及人在内室中被圣灵所感动时拥有的情感,也涉及人没什么感动时仍然坚持的思想与生活的原则;不只是涉及偶然一次重大问题上的选择,也涉及日常生活中处理琐碎事务的行为;不只是在信仰群体中让人看到与其过去大不一样,也是在日常生活世界中让人看出与以往有所不同。

(2)在生活世界中所处的领域能够对其他群体(其相应的观念与生活方式)形成有效的接触和对话,甚至对其构成不能不面对的挑战。从这个世界中分别出来,只是从消极的意义上不被同化。在世界观及价值观等话语行为方式上不被同化的最好方式不是逃到教会这个避难所,而是在现实的生活处境中,依靠主及教会的帮助,建立起能够面对这个生活处境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并且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基督徒作为天国在这个世界中的使者,有责任让这个世界中的人们看到听到天国的福音、特有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给他们带来不安的挑战。从这个角度来看,在这个生活世界中,单有三元四律的福音宣讲还是不够的,单有个人生活的故事性见证也是不够的,与此相补充的是,在这个生活世界的各个领域还需要能够表现出基督真理的特有生活方式,其中有能够表达出来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这个方面就构成了教会的文化使命。

3、反思文化使命观

文化使命不只是针对某个人或者某个教会而言,更主要是针对基督在这个世上教神学思考会的整体而言。虽然广义地说,它包括教会及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福音宣讲,包括教会及个人在这个社会中作出的鲜活的个案式见证,但这些还不等于教会文化使命的全部,也不等于它的实现。文化使命更直接地表现为,经过多个教会长时间在这个生活世界中的真理实践,在这个生活世界中诸如工作、生活、思想领域建立起来一种新的价值观或世界观,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态度与方式,带来一种新的交往准则。这种新的观念与生活方式突破或者扭转了在这些领域中已经被人们视为习以为常、但实际是被人的罪性所扭曲和败坏的观念与生存方式,并以一种新的思想表述、生活或工作规则,甚至社会建制体现出来,成为对这个生活世界中所有人的祝福。人类历史上奴隶制的废除,中国历史上多妻制的废除,都是十分明显的例子。

从神学角度来看文化使命,其前提特别以这样一个信念表现出来:神所启示的圣经真理不只是我们在灵里得释放被救赎的真理,也是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这个生活世界得以正常有序运转必要依靠的真理。它不只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价值与意义世界成为生命的源头,也在人的生活世界中,如家庭生活、社会经济与政治等领域,成为其合理建制及正常秩序的基础。因为人及其所生活的这个世界都是神所造的,属于同一位造物主。人及其生活世界,无论是人的生命,还是生活世界作为有机体,都被同一个秩序所管理,而神是这个秩序的唯一源头。

在这个意义上,圣经真理所表达出的神的特殊启示,与生活世界已有文化中所包含的神的普遍启示不冲突。确实,单就人类文化来说,由于亚当堕落后人性的败坏,人类文化处在扭曲与败坏当中,不再能让人看到神创造时在其中给人预备的美好祝福。但出于神的怜悯,生活世界中神给予人类的普遍恩典并没有完全消失。不过,需要神儿子道成肉身来到这个世界所带来的更完整启示和祝福对其给予归正与丰富。

文化使命实践的途径可以用转化说来概括。这种转化说强调,圣经真理应当先融入到基督门徒的生命中,带给门徒重生的、有回转记号的生命;这种重生的生命特别在教会团契生活及生活世界的人际处境中得到操练,表现并落实为一个社会群体的一种能够被人看见并理解的生活方式。当这种在某领域中显出区别的生活方式开始表达为一种价值观或世界观,从而对这个领域传统文化中的观念与规则构成挑战时,圣经真理的文化转化功能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如果在这个生活世界中,由于生命的重生,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操练,在会计领域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能够接受以似乎有道理的理由去做假账,在乳品业有越来越多的人把做这个工作当作是服侍公义的上帝,那么这些行业的潜规则就会被一种更为光明正大的规则所替代。

基督信仰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是道成肉身性的。神的道或者圣经真理一定要也必然会进入到一种文化中,并且在这个文化的各领域以某种形态表达出来,成为神对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恩典。这就是教会所担负的文化使命的意义。

——————————

1       贾玉铭,《完全救法》,211 页。

2       贾玉铭,《神道学》,下册,167 页。

3       贾玉铭,《完全救法》,74—75 页。

4       罗 6:6。

5       罗 8:11。

6       贾玉铭,《完全救法》,71 页。

7       贾玉铭,《完全救法》,279 页。

8       贾玉铭,《圣经要义》(第五卷),上海:中国基督教协会,1992 年,17 页。

9       太 28:18。

2008年冬季号——文化使命 >>

  • 圣约翰受难曲唱词选(根据《约翰福音》记述的耶稣受难经过)
  • 神奇的大手(根据原创电影文学剧本改写)谨以此片献给 JOYCE R. LANDER
  • 等待父亲去逝
  • 这是一场文化危机
  • 我们该如何看待次贷危机?——再思人的罪性和十字架的道理
  • (没)有灵魂的优秀
  • 回归信仰———读《人生观的故事》有感
  • 基督信仰与文化的关系类型——从尼布尔《基督与文化》来看
  • 自由的翅膀,辽阔的远象
  • 四十岁的感言
  • 被拣选的人 ——我的大学信仰生活
  • 生命是恩赐,艺术是居所
  • 祈祷的操练
  • 清教徒的属灵观
  • 巴赫:基督教文化先贤
  • 文化使命断想
  • 从文化角度看基督教的未来
  • 中国基督徒文化使命刍议
  • 文化使命就是大使命
  • 文化使命:治理,统治抑或见证?
  • 福音与文化
  • 2008年冬季号卷首语
  • 全部 2008年冬季号——文化使命 >>

    灵性操练 >>

  • 关于春节期间开放家庭的呼吁
  • 回到神的安息里——2012年10月24日祷告会分享摘要 / 唐永刚
  • 2012年秋季号——生命的造就与牧养
  • 灵修何时真属灵?——反思灵修之定义的一些问题 卡森(D. A. Carson)文 苏雪菲 译
  • 爱耶稣还是爱“爱耶稣”? 文/小雪
  • 敬虔与日常生活 文/孙毅
  • 属灵阅读——自我牧养的另一种方式 文/游冠辉
  • 基督徒生活的基本要素 文/陈终道
  • 无墙的修道院——读毕德生《莫测树下》/Joy Wei
  • 退修·恢复·爱 文/曾淼
  • “我自己要极早醒起!”——两位姊妹关于晨祷的分享 文/兴梅 红梅
  • 个人灵修——自我牧养的一种方式 文/游冠辉
  • 职场灵性的保健1 文/聂文光
  • 对神话语的默想 文/乔治·缪勒 汪咏梅 译
  • 和灵命有关的那些事——毕德生在《今日基督教》上的访谈
  • 家庭教会的神学传统是什么 文 / 陆昆
  • 他是点着的明灯——宋尚节的属灵传统浅论 文/ 新恩
  • 中国家庭教会属灵的传统与基本精神特征 文 / 基立
  • 探讨中国家庭教会的属灵传承 文 / 天明
  • 家庭教会:待书写的传统与待传承的生命 文 / 江登兴
  • 十字架与世界——“中国家庭教会的属灵传承”神学研讨会发言记录 文 / 本刊编辑部
  • 清教徒的默想实践 文/ Joel R. Beeke 文 郭晶译
  • 祈祷的操练
  • 清教徒的属灵观
  • 改变生命的阅读指南1
  • 我为什么关注灵修学
  • 灵修方法漫谈(下)
  • 灵修方法漫谈(上)
  • 分类阅读之(五)灵修祷告
  • 活在恩典中/孙毅长老
  • 爱耶稣还是爱“爱耶稣”/小雪
  • 《敬虔生活原理》书评两篇/孙毅 黄一琨
  • 退修会:第一次亲密接触 /WYJ
  • 关于祷告/Joy Wei
  • 生命的支点/孙毅长老
  • 灵性低潮 / HJ
  • 但那等候耶和华的必重新得力/张晓峰牧师
  • 灵修短文(2011年12月26日——12月30日)/孙毅长老
  • 灵修短文(12月12日—12月23日)/孙毅长老
  • 灵修短文(11月28日—12月9日)/孙毅长老
  • 灵修短文(11月14日—11月25日)/孙毅长老
  • 灵修短文(10月31日—11月11日)/孙毅长老
  • 灵修短文(10月17——10月28日)/孙毅长老
  • 灵修短文(9月29日—10月14日)/孙毅长老
  • 灵修短文(9月16日—9月28日)/孙毅长老
  • 灵修短文(9月5日—9月15日)/孙毅长老
  • 灵修(祷告)分享
  • 本周灵修短文(之七)8月1日(周一)至8月5日(周五)
  • 本周灵修短文(之九)8月15日(周一)至8月19日(周五)
  • 每日灵修
  • 灵修短文7月11日—7月22日
  • 神带领随笔三
  • 我自己要极早醒起
  • 个人灵修——自我牧养的一种方式
  • 默想天上二三事(二)– 孙毅
  • 2009年:在恩典中继续成长的一年
  • 短短的感慨
  • 我的2009
  • 数算2009年恩典
  • 感恩分享
  • 2009年的回顾与小结
  • 09年感恩见证
  • 感谢你应许赐福
  • 住在神的院中真是有福
  • 人心筹算自己的道路,惟耶和华指引他的脚步
  • 主啊我神,让我来亲近你—— 学生营会记录
  • 祷告中的复兴
  • 21天祷告会感恩分享
  • 祷告的操练
  • 我的期望
  • 全部 灵性操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