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

何以教会是信徒的母亲 文/孙明义

引言:教会是信徒的母亲

若以教会为母,才会以上帝为父。”古代教父西普里安的这句名言以非常形象的方式表达了信徒与教会的关系。这句话被一代又一代思考教会论的神学家所重复,也引发人们对教会之存在意义的深入思考。

在他的《基督教要义》第四卷第一章第一节开始讨论教会问题的时候,就重复了西普里安的这句话,并给予了进一步的诠释:“我要开始讨论教会,因神喜悦将他一切的儿女们呼召到教会的怀中,不只为了要在他们的婴儿和孩童时期喂养他们,也是要他们受教会母亲般的关怀,直到被引领至成熟的地步,并至终达成信心最后的目标。”1在第四节中,加尔文更仔细分析了教会作为“母亲”的含义,即教会不只是借着母亲般的引导让上帝的儿女长大成人,还有一个更基本的含义就是,上帝的儿女正是在教会这个母亲的身体中被孕育而生的:“‘母亲’这个称呼可以使我们认识到有形教会对我们而言有多么重要,因除非这母亲怀我们、生我们、喂我们奶,并关怀和引领我们,直到我们脱去这必死的肉体成为和天使一样(太 2230),否则我们无法进入生命。”2

所以“母亲”这个比喻,形象地表明了教会在上帝救赎工作中具有的两个重要作用:让人在教会中得着基督的生命,以及使人在这生命上得以成圣。在这个意义上,西普里安的这句名言在历史上曾经被归纳为“教会之外没有拯救”。不过,这种概括在启蒙运动之后,由于个人主义的流行而产生了很多的争议。确实,如果得救只在于个人与上帝关系的建立,那么产生争议的问题就是:我为什么一定要去教会呢?我自己在家研读圣经不是同样可以和上帝建立关系吗?真的在教会之外,特别是在由许多有问题甚至败坏之人构成的有形教会之外,就没有拯救吗?宗教改革家们,如路德对天主教的批评,不正是打破了教会对于上帝话语的垄断,让个人直接与上帝建立关系吗?其实,这里人们对于宗教改革家产生了误解:似乎宗教改革家,如路德与加尔文,由于只强调个人与上帝建立关系,从而成为后来世俗世界中个人主义流行的思想根源。

反映在教会论的方面,似乎每个人的归信只在于个人与上帝关系的建立,个人在成为信徒之后,教会作为这些已经得救之人的自发聚集,而成为信徒成长的一种“互助组织”,因此教会才对信徒有意义。就具体有形教会来说,逻辑上,似乎是得救的信徒个人构成了这种互助性教会群体的前提。但这种理解显然是与宗教改革家们的观念相冲突的。就加尔文所用上述母亲的比喻来说,如果上帝是借着教会这个母亲生出了他的儿女,那么显然,教会群体构成了信徒得以存在的前提。没有母亲怎么会有儿女存在呢?在这个意义上,至少在加尔文这里,宗教改革家并非像某些人所误解的那样,总是把个人放在教会群体前面。

下面,我们就具体从三个方面来说明教会在使个人得救赎的工作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教会是真理的柱石及福音的管道

首先,在宗教改革家看来,教会的两个基本特征或者标志就是:上帝的话语在其中被宣讲,并且圣礼被正确地实施。换言之,有形教会的基本标志是:她是承载上帝救赎应许之福音信息的管道,因为无论是教会所宣讲的话语还是其所实施的圣礼,其中所传递之信息的核心正是上帝救赎的应许,不过一个是以可被听见的方式,一个是以可被看见的方式。正是由于教会所宣讲的福音信息,抓住它的人才有可能得着救恩,因为“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4

所以,尽管加尔文是从被预定者的角度去规定无形教会,但他却并没有从得救者之重生个体的角度去规定有形教会,而是从其作为上帝的救赎与应许之管道的角度去说明她。教会的本质不是一种重生之人的“互助组织”,而是上帝要赐恩给这个世界的管道。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可能更深地理解,教会首先是神的家,“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会,真理的柱石与根基”。说教会是真理的根基,不是说由教会决定或者垄断了什么是上帝的话语,或者哪些是圣经的正典,好像圣经是建立在教会的根基上。恰恰相反,教会是建立在圣经或者上帝话语的根基上。说教会是真理的柱石与根基只是说教会是神真理的被托付者与守护者。

或许在没有进一步解释这点之前,问题已经产生了:既然教会和个人一样都是建立在圣经的根基上,借着圣经的启示认识上帝,那么在改教家强调人人可以借着圣经认识上帝的时代,教会相对个人的不同地位在哪里呢?我难道不能够借着自己读圣经而了解上帝救赎的信息吗?我理解文字的智力、使用工具书的能力难道不如教会中那些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人吗?对这个问题,回应的关键在于:圣经文字中的救赎信息需要借着教会“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 6宣讲及传递出来,并因此而被人听到。救赎的信息最初是被听到的,而不是被读到的。“可见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7作为神话语的被托付者及守护者,只有教会能够借着历史上传承下来的、表达为信经及信条的教会传统,把圣经中所包含的“那纯正话语的规模”宣讲出来,并一代代地传递下来。教会中的个人只是在这个基础上,有了圣灵的内住之后,才能够在自己的读经中把握圣经的要义。在这个意义上,教会在每个时代

都有先于个人的地位。

圣经中所包含救赎的信息之所以需要教会的宣讲,之所以要被那些寻求的人听到而不只是读到,乃是因为这信息不单纯是一种观念,一种可以被人单单思考或理解就能够在人心中产生作用的观念。它的直透人心的大能、让人不能不降服的权柄,不首先来自于人的思考与理解,而是来自于其所承载的生命(的应许),以及圣灵在其中的工作,就如保罗所说:“福音传到你们那里,不独在乎言语,也在乎权能和圣灵,并充足的信心。”8

二、圣灵在教会里的工作

其次,生命之道带给人新生命的工作唯独出于圣灵,而圣灵同样是借着教会进行他的工作。虽然圣灵的工作不受教会建筑物的限制(正如教会不等于其所使用的建筑一样),也常常超乎人们的所思所想,但福音还是借着教会及其信徒的宣讲、借着教会及其宣讲者生命的见证而对听道者产生生命的影响。

这位圣灵被称为“真理的圣灵”,他来就是要为耶稣基督作见证,“他要引导你们明白一切的真理”。9确实,只有圣灵能够让我们真正明白圣经中所包含救赎的信息及其宝贵的应许。如果上帝的话语开始带给我们的只是绊脚石,那么也只有靠着圣灵的工作才能让我们真正降服。并且,圣灵也是“保惠师”,只有他能够真正在我们的内里安慰、提醒我们,引导我们走归信后一生成圣的道路。

不过,以往我们的误解是,圣灵的工作完全是个人性的,因为圣灵内住在我们每个信徒的内里。确实,这是圣灵工作方式的一个方面,而圣灵工作的另一个方面,是借着教会中不同人的恩赐在我们的生命中工作。“圣灵显在各人身上,是叫人得益处。”10教会中不同人的不同恩赐都来自于这同一位圣灵,并且圣灵在教会中赐下不同的恩赐,乃是为着教会中每个人的缘故,而不单是为着当事者自己的需要。在这些不同的恩赐中,保罗特别强调的是那作为先知讲道的恩赐:“要切慕属灵的恩赐,其中更要羡慕的,是作先知讲道。”因为作先知讲道能够造就、安慰、劝勉人,能够因此造就教会。11在这个意义上,真正能够造就与安慰人的福音宣讲是出于圣灵的恩赐。因此,叫人触及救赎信息的教会宣讲正是圣灵工作的结果。

三、教会是基督的身体,生命的来源

以上我们侧重于说明,个人生命的得救或得着基督属灵的生命,乃是以圣灵借着教会守护并宣讲那纯正的福音为重要前提。同样,得着基督生命的信徒其生命的成长也与教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人所得着的基督的生命是从上而来的、与人的自然生命有着完全不同特质的生命,可以也一定会通过多个方面表现出来,这生命叫人“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12。例如,初生的生命“爱慕那纯净的灵奶,像才生的婴孩爱慕奶一样”13。就是说,初生生命明显表现出对上帝话语的渴慕,这是生命需要长进的自然表现。而这纯净的灵奶,如加尔文所说,来自于教会这位母亲。初生生命表现出的另一个特质就是:信徒之间生命的相通。“若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受苦;若一个肢体得荣耀,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快乐。你们就是基督的身子,并且各自作肢体。”14就是说,初生生命表现出愿意成为信徒群体中的一部分,而甘愿去服侍他人。

但这种生命最突出的特质是基督的爱。因为我们所认识的这位神就是爱。15得着基督的生命就意味着在我们的生命中有了这种来自于基督的爱。人们也正是由于看到这种爱而认出那些基督的门徒。不过,以往这里有个误解在于:好像个人靠着与基督的关系,就能够行出这种爱,因为我们每个人已经得着基督的生命,而这种生命就是爱。因此,当我们行不出这种爱的时候,我们就会归因于个人与基督的关系还不够亲近,或者出了什么问题。

其实这里关键的问题是:基督的爱,以及基督生命特质的其他表现,都是源自于基督的“身体”,为这个“身体”整体所拥有。而这个“身体”就是教会。个人只是因为是这个身体的一部分而彰显出这种生命的特质。基督是教会的头,“教会是他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16人们首先是从这个教会的群体中看到这种基督生命的特质——因为教会正是被他所充满的——然后才能够理解个人生命所见证的是什么。

我们也只有从这个群体为先的角度才能够理解基督给他的门徒的新命令。“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17在这个新命令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个要点:第一,这个爱的源头来自于主耶稣基督;第二,主耶稣命令门徒们要彼此相爱,说明这种爱是需要在门徒间或教会中操练的;第三,众人在这个门徒的群体中认出来自基督的爱的生命特质。就第三个要点来说,只是在门徒们的彼此相爱中,这群体才显出与其他社会群体的不同;而这种不同具有一种社会见证的力量:即这是一种可以追溯到耶稣基督的生命见证。这个群体在 世纪的安提阿第一次被称为基督徒就是一个好的例子。不管时间距第一代的使徒时期已经过去了多少世代,教会正是为着这个使命而存在于这个世界中的。

所以,信徒如果具有来自基督的爱的生命,他也同样需要在这个彼此相爱的群体中去操练,这个生命才可能成长,并因此在这个世界中彰显出来。当我们不能够在生活中行出这样的爱的时候,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个人应当在教会中操练彼此相爱,让自己的生命在这个爱的群体中真正经历到这种爱。这种爱不只是个人直接在心中感受到的,更多的情况下是借着与他人彼此相爱而在行为的层面上经历到的。当人在行为的层面上经历到,并且学习通过行为去回应这种爱,人的生命就开始长进,直成长到它成为我们回应他人的一种自然流溢的样式,这样个人就分有了在生活的其他处境中行出这种爱的能力。

小结:团契生活的应用

以上我们从教会纯正福音的宣讲、圣灵在教会中通过不同人的恩赐所做的工作,以及在教会这基督的身体中经历到爱的生命这三个方面,说明了教会对于信徒得着基督的生命,并使这生命得以成圣的重要性,以此我们可以理解加尔文及其他圣徒何以会用母亲来比喻教会。就直接的原因来说,我们不仅是从教会的身体中得着生命,也是作为肢体在与教会这个身体的其他肢体产生的生命的相连中成长起来。没有肢体之间的相连,生命就不会得到成长。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教会团契生活对于信徒的重要性。

————————————————————————————

1    加尔文,《基督教要义》,四卷,一章,节。

2    加尔文,《基督教要义》,四卷,一章,节。

3    加尔文,《基督教要义》,四卷,一章,节。

4    罗 116

5     提前 315

6    提后 215

7    罗 1017

8    帖前 15

9    约 15261613

10   林前 127

11   林前 141- 3

12   罗 64

13   彼前 22

14   林前 122627

15    约一。

16   弗 123

17    约 133435

2009年春季号——小组牧养 >>

  • 为什么要祷告
  • 遥望春天 文/书密拉
  • 圣经里有记者的工作吗? 文/许宏
  • 走过呼兰河——远行记忆之一 文/姜原来
  • 中国人的节日焦虑因何而来 文 /薛涌
  • 谁点燃了央视大火? 文 /查常平
  • 刺猬们的合一之旅—-读《褥子团契》
  • 如何建立一个健康的小组——读《带出健康的小组》 文/祖鸿
  • 弟兄和睦同居之美善——-读《团契生活》 文/冬青树
  • 疏离与结——-电影小组随感 文/ 窗子
  • 我的小组成长之路 文/竟榕
  • 附:主的恩典续
  • 主的恩典够我用! 文/兴梅
  • 与小组一起成长蒙恩 文 / 好智 艳青
  • 北苑腓立比小组的点滴回忆 文/Michelle L
  • 晨祷感言 文/ 曾淼
  • 在晨祷中与主亲密 文/ 孟绯
  • 知道.不知道 文/ 陈艳
  • 神的爱每早晨都是新的 文/ 真言
  • 堂会转型与小组牧养 文 /天明
  •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牧养小组事工理念
  • 牧养小组事工访谈 文/本刊编辑部
  • 与基督的团契及与肢体的团契 文 /布雷克
  • 教会是信徒的母亲 文/加尔文
  • 2009春季号卷首语
  • 全部 2009年春季号——小组牧养 >>

    2009年 >>

  • 希律杀婴
  • 对“他是点着的明灯”的一点说明 文/新恩
  • 爱神亦爱家——对“他是点着的明灯”的一点回应1 文/袁弟兄
  • 夜航——纪念耶稣 文/新盐
  • 爱感、死感与歌声 文/刘丽萍
  • 诗人之死 文/小雪
  • 蜗居、栖居与寄居——电视剧《蜗居》观后 文/察世俗
  • 纳妾与自杀的“两头蛇”们 文/刘阳
  • 另一位德鲁克?1 文/许宏
  • “我信文字的力量!” 文/游冠辉
  • 爱拆毁天敌 文/好好爸爸
  • 赐生命的主 文/海波
  • 未成型的体质,你的眼早已看见 文/光启
  • 走出“小家”,融入“大家”——我的教会观形成的过程和经历 文/Joy
  • 连摇带按,上尖下流 文/阳春白雪
  • 关于洁癖 文/陈艳
  • 和灵命有关的那些事——毕德生在《今日基督教》上的访谈
  • 默想等候神应当注意的问题 文/杨安溪
  • 蒙头与服权柄的记号1 文/天明
  • 基督徒女性价值的找寻 文/双燕
  • 教会工人选立的神学反思 文/孙明义
  • 教会工人是如何选立出来的 文/格鲁登 Stephen 译
  • 访谈:北京守望教会在教会体制建设方面的探索
  • 教会建制的讨论——“中国家庭教会的属灵传承”神学研讨会发言记录(2) 文/本刊编辑部
  • 2009冬季号卷首语
  • 2009秋季号——中国家庭教会的属灵传承
  • 火炼 文 / 张谷泉
  • 求你使我知道你爱我 文 / 刘丽萍
  • 6岁 文 / 书拉密
  • 驼鹿的瑰丽草原与树林——远行记忆之三 文/ 姜原来
  • 文革期间文人告密“荒唐之恶”的反思 文/ 可君
  • 以公平公义使国坚定稳固——从“谁把聂绀弩送进了监狱”的争论看中国社会的转型正义
  • 作时代的光与盐——读《光与盐——探索近代中国改革的十位历史名人》 文/ 阿信
  • 人生需要交账——读《五十年来》 文/ 察世俗
  • 忘恩•蒙恩•感恩——奔走窄路六十年的生命见证 文 / 韩姊妹
  • 记忆中的守望 文 / 光宇
  • 蒙难流泪谷 文/ 李道生
  • 许春草——他用膝盖亲近主 文/ 何其微
  • 客西马尼园与十字架1 文 / 栾非力
  • 约翰作品中的世界观念 文/ 孙明义
  • 家庭教会的神学传统是什么 文 / 陆昆
  • 他是点着的明灯——宋尚节的属灵传统浅论 文/ 新恩
  • 中国家庭教会属灵的传统与基本精神特征 文 / 基立
  • 探讨中国家庭教会的属灵传承 文 / 天明
  • 家庭教会:待书写的传统与待传承的生命 文 / 江登兴
  • 十字架与世界——“中国家庭教会的属灵传承”神学研讨会发言记录 文 / 本刊编辑部
  • 十字架工作的法则 文 / 李天恩
  • 2009秋季号卷首语
  • 2009年夏季号——加尔文诞辰500周年特刊
  • 什么是预定论?
  • 北村的凄凉故事 文/ 殷实
  • 原野,和原野上的树—–远行记忆之二
  • 书话三则 文/ 刘阳
  • 苦难在神,却是恩典—一个艾滋病孩子的见证侧记 文 / 沈颖
  • 浅论今日中国青少年的情感缺失 文 / 天灵
  • 真平安,他今赐给我 文/ 小花
  • 80后,青春即将落幕 文/ 布拉
  • 一个被误解的改教家和文明塑造者——读《加尔文传》 文 /Stephen
  • 加尔文《基督教要义》简介 文/ 许国永
  • 司布真与极端加尔文主义 文/ 游冠辉
  • 大学时期的争战 文 / 杨安溪
  • 最初的梦想 文 / 程楠
  • 死荫幽谷里的陪灵会
  • 看见死亡~看见永生——手记二则 文 / 陈艳
  • 清教徒的默想实践 文/ Joel R. Beeke 文 郭晶译
  • 加尔文的属灵观及其影响 文/ 侯士庭
  • 加尔文思想的历史承继 文 / 新恩
  • 加尔文教会观引发的思考 文 / 孙明义
  • 论律法的教导功用 文/ Joel R. Beeke 冀诚译
  • 加尔文:救恩中神的恩典与人的责任之关系 文/ 方镇明
  • 盘点加尔文的精神遗产 文/ 小约翰
  • 加尔文的双城记—–写在其五百周年的省思 文/ 陈佐人
  • 加尔文的双城记—–写在其五百周年的省思
  • 访谈:关于教会纪律的执行 文/ 本刊编辑部
  • 论教会纪律 文/ 加尔文
  • 2009夏季号卷首语
  • 2009年春季号——小组牧养
  • 为什么要祷告
  • 遥望春天 文/书密拉
  • 圣经里有记者的工作吗? 文/许宏
  • 走过呼兰河——远行记忆之一 文/姜原来
  • 中国人的节日焦虑因何而来 文 /薛涌
  • 谁点燃了央视大火? 文 /查常平
  • 刺猬们的合一之旅—-读《褥子团契》
  • 如何建立一个健康的小组——读《带出健康的小组》 文/祖鸿
  • 弟兄和睦同居之美善——-读《团契生活》 文/冬青树
  • 疏离与结——-电影小组随感 文/ 窗子
  • 我的小组成长之路 文/竟榕
  • 附:主的恩典续
  • 主的恩典够我用! 文/兴梅
  • 与小组一起成长蒙恩 文 / 好智 艳青
  • 北苑腓立比小组的点滴回忆 文/Michelle L
  • 晨祷感言 文/ 曾淼
  • 在晨祷中与主亲密 文/ 孟绯
  • 知道.不知道 文/ 陈艳
  • 神的爱每早晨都是新的 文/ 真言
  • 堂会转型与小组牧养 文 /天明
  •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牧养小组事工理念
  • 牧养小组事工访谈 文/本刊编辑部
  • 全部 200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