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

堂会转型与小组牧养 文 /天明

我们都知道小组在教会中对弟兄姊妹的牧养所起的重要性。无论是从摩西时代设立千夫 长、百夫长、五十夫长、十夫长来牧养和管理 以色列百姓,还是从新约时代主耶稣亲自带领 十二门徒小组来看,我们相信小组模式是合乎 圣经、也是最理想的教会牧养模式。为此多数 采取小组牧养模式的教会,把小组的功用界定 为四个W,即Welcome(接纳新人)、Worship(敬拜)、Word(话语的分享)、Work(彼此分享、代祷及服侍)。当然不同教会界定自己牧 养小组的功用稍有不同,都有自己的侧重点。
过去中国家庭教会因小组教会而闻名于世界各教会(虽然我们没有意识到此点)。尽管如此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有人把海外 较成功的小组牧养理念和模式介绍到中国家庭 教会,其中具代表性的有:“家庭小组”(韩 国)、“细胞小组”(美国)、“G-12门徒小 组”(南美)等的小组牧养模式,但那时大多 数教会并没有特别觉得专门建立以牧养为目标 的小组之必要性。到了近几年,不少教会开始 感到建立牧养小组之必要,并探索适合现时代 的教会的小组牧养模式。究其原因在于家庭教 会在往堂会转型。
过去 ,大部分的家庭教会一般采取团契倍增式的教会增长模式,即当教会增长到人数 稍多时便分成两个聚会点(一般称聚会点为团 契),因此一个聚会点的人数一般从十几到几十个人不等,总之人数并不算很多。在此种情 况下,主日聚会本身就是极好的团契生活,无 须再加什么牧养的小组。团契的规模决定了它 本身就是牧养小组。但随着一个教会从团契倍增的成长,转型为堂会式增长模式时,牧养的问题就随之出现了。堂会 型的增长模式,就意味着教会不再倍增很多小团契,而是把原先的团契整合成一个或若干个大堂会。因堂会的人数较多(少则 七八十人,多则几百人),主日聚会变为单纯 的崇拜而不再起彼此团契的作用了。因此一个人主日来到教会,就“淹没”在大堂会里变得很“渺小”,也感觉不到被爱,面对众多的人 也不知道应该与谁“连接”团契,总之大家都 觉得牧养不够。因此,堂会型的教会,必须重新面对对弟兄姊妹的牧养问题,必须调整原先的牧养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牧养的小组,在小组中建立与弟兄姊妹团契的生活。
过去我们读到西方教会史时, 除英国的约翰•卫斯理外,教会很少采取小组的牧养模 式。很多教会也都具有几百人的规模了,都没 有采取小组模式,但他们为什么没有感觉到“牧养不够”而建立小组呢?为什么直到上世 纪开始,世界各地的教会才开始建立牧养的小 组呢?究其原因,那些早期的西方教会大多是 社区型的教会,一个教会的信徒不单在主日见 面,在生活和工作领域里时常能见面,因为他们生活在同一个镇或社区里,在日常生活中常 能团契。但随着都市化和一个城市的不断扩大,弟兄姊妹分散在城市的各处,除主日来到教会聚会外,平时很难见面,更不用说主里的 团契了。这也是现代海外的城市教会大都采取小组牧养模式的原因。
堂会型的现代都市教会,实在需要牧养小组!

2009年春季号——小组牧养 >>

  • 为什么要祷告
  • 遥望春天 文/书密拉
  • 圣经里有记者的工作吗? 文/许宏
  • 走过呼兰河——远行记忆之一 文/姜原来
  • 中国人的节日焦虑因何而来 文 /薛涌
  • 谁点燃了央视大火? 文 /查常平
  • 刺猬们的合一之旅—-读《褥子团契》
  • 如何建立一个健康的小组——读《带出健康的小组》 文/祖鸿
  • 弟兄和睦同居之美善——-读《团契生活》 文/冬青树
  • 疏离与结——-电影小组随感 文/ 窗子
  • 我的小组成长之路 文/竟榕
  • 附:主的恩典续
  • 主的恩典够我用! 文/兴梅
  • 与小组一起成长蒙恩 文 / 好智 艳青
  • 北苑腓立比小组的点滴回忆 文/Michelle L
  • 晨祷感言 文/ 曾淼
  • 在晨祷中与主亲密 文/ 孟绯
  • 知道.不知道 文/ 陈艳
  • 神的爱每早晨都是新的 文/ 真言
  • 何以教会是信徒的母亲 文/孙明义
  •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牧养小组事工理念
  • 牧养小组事工访谈 文/本刊编辑部
  • 与基督的团契及与肢体的团契 文 /布雷克
  • 教会是信徒的母亲 文/加尔文
  • 2009春季号卷首语
  • 全部 2009年春季号——小组牧养 >>

    2009年 >>

  • 希律杀婴
  • 对“他是点着的明灯”的一点说明 文/新恩
  • 爱神亦爱家——对“他是点着的明灯”的一点回应1 文/袁弟兄
  • 夜航——纪念耶稣 文/新盐
  • 爱感、死感与歌声 文/刘丽萍
  • 诗人之死 文/小雪
  • 蜗居、栖居与寄居——电视剧《蜗居》观后 文/察世俗
  • 纳妾与自杀的“两头蛇”们 文/刘阳
  • 另一位德鲁克?1 文/许宏
  • “我信文字的力量!” 文/游冠辉
  • 爱拆毁天敌 文/好好爸爸
  • 赐生命的主 文/海波
  • 未成型的体质,你的眼早已看见 文/光启
  • 走出“小家”,融入“大家”——我的教会观形成的过程和经历 文/Joy
  • 连摇带按,上尖下流 文/阳春白雪
  • 关于洁癖 文/陈艳
  • 和灵命有关的那些事——毕德生在《今日基督教》上的访谈
  • 默想等候神应当注意的问题 文/杨安溪
  • 蒙头与服权柄的记号1 文/天明
  • 基督徒女性价值的找寻 文/双燕
  • 教会工人选立的神学反思 文/孙明义
  • 教会工人是如何选立出来的 文/格鲁登 Stephen 译
  • 访谈:北京守望教会在教会体制建设方面的探索
  • 教会建制的讨论——“中国家庭教会的属灵传承”神学研讨会发言记录(2) 文/本刊编辑部
  • 2009冬季号卷首语
  • 2009秋季号——中国家庭教会的属灵传承
  • 火炼 文 / 张谷泉
  • 求你使我知道你爱我 文 / 刘丽萍
  • 6岁 文 / 书拉密
  • 驼鹿的瑰丽草原与树林——远行记忆之三 文/ 姜原来
  • 文革期间文人告密“荒唐之恶”的反思 文/ 可君
  • 以公平公义使国坚定稳固——从“谁把聂绀弩送进了监狱”的争论看中国社会的转型正义
  • 作时代的光与盐——读《光与盐——探索近代中国改革的十位历史名人》 文/ 阿信
  • 人生需要交账——读《五十年来》 文/ 察世俗
  • 忘恩•蒙恩•感恩——奔走窄路六十年的生命见证 文 / 韩姊妹
  • 记忆中的守望 文 / 光宇
  • 蒙难流泪谷 文/ 李道生
  • 许春草——他用膝盖亲近主 文/ 何其微
  • 客西马尼园与十字架1 文 / 栾非力
  • 约翰作品中的世界观念 文/ 孙明义
  • 家庭教会的神学传统是什么 文 / 陆昆
  • 他是点着的明灯——宋尚节的属灵传统浅论 文/ 新恩
  • 中国家庭教会属灵的传统与基本精神特征 文 / 基立
  • 探讨中国家庭教会的属灵传承 文 / 天明
  • 家庭教会:待书写的传统与待传承的生命 文 / 江登兴
  • 十字架与世界——“中国家庭教会的属灵传承”神学研讨会发言记录 文 / 本刊编辑部
  • 十字架工作的法则 文 / 李天恩
  • 2009秋季号卷首语
  • 2009年夏季号——加尔文诞辰500周年特刊
  • 什么是预定论?
  • 北村的凄凉故事 文/ 殷实
  • 原野,和原野上的树—–远行记忆之二
  • 书话三则 文/ 刘阳
  • 苦难在神,却是恩典—一个艾滋病孩子的见证侧记 文 / 沈颖
  • 浅论今日中国青少年的情感缺失 文 / 天灵
  • 真平安,他今赐给我 文/ 小花
  • 80后,青春即将落幕 文/ 布拉
  • 一个被误解的改教家和文明塑造者——读《加尔文传》 文 /Stephen
  • 加尔文《基督教要义》简介 文/ 许国永
  • 司布真与极端加尔文主义 文/ 游冠辉
  • 大学时期的争战 文 / 杨安溪
  • 最初的梦想 文 / 程楠
  • 死荫幽谷里的陪灵会
  • 看见死亡~看见永生——手记二则 文 / 陈艳
  • 清教徒的默想实践 文/ Joel R. Beeke 文 郭晶译
  • 加尔文的属灵观及其影响 文/ 侯士庭
  • 加尔文思想的历史承继 文 / 新恩
  • 加尔文教会观引发的思考 文 / 孙明义
  • 论律法的教导功用 文/ Joel R. Beeke 冀诚译
  • 加尔文:救恩中神的恩典与人的责任之关系 文/ 方镇明
  • 盘点加尔文的精神遗产 文/ 小约翰
  • 加尔文的双城记—–写在其五百周年的省思 文/ 陈佐人
  • 加尔文的双城记—–写在其五百周年的省思
  • 访谈:关于教会纪律的执行 文/ 本刊编辑部
  • 论教会纪律 文/ 加尔文
  • 2009夏季号卷首语
  • 2009年春季号——小组牧养
  • 为什么要祷告
  • 遥望春天 文/书密拉
  • 圣经里有记者的工作吗? 文/许宏
  • 走过呼兰河——远行记忆之一 文/姜原来
  • 中国人的节日焦虑因何而来 文 /薛涌
  • 谁点燃了央视大火? 文 /查常平
  • 刺猬们的合一之旅—-读《褥子团契》
  • 如何建立一个健康的小组——读《带出健康的小组》 文/祖鸿
  • 弟兄和睦同居之美善——-读《团契生活》 文/冬青树
  • 疏离与结——-电影小组随感 文/ 窗子
  • 我的小组成长之路 文/竟榕
  • 附:主的恩典续
  • 主的恩典够我用! 文/兴梅
  • 与小组一起成长蒙恩 文 / 好智 艳青
  • 北苑腓立比小组的点滴回忆 文/Michelle L
  • 晨祷感言 文/ 曾淼
  • 在晨祷中与主亲密 文/ 孟绯
  • 知道.不知道 文/ 陈艳
  • 神的爱每早晨都是新的 文/ 真言
  • 何以教会是信徒的母亲 文/孙明义
  •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牧养小组事工理念
  • 牧养小组事工访谈 文/本刊编辑部
  • 全部 200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