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

福音使命与个人生命成长 文/诗恩

福音使命的概念源于《马太福音》 28章18—20节的经文:
耶稣进前来,对他们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福音使命在基督教信仰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基督徒在归信之后就坚信自己承担着在世界上传递福音信息的使命。但是在投入福音使命的过程中,很多基督徒也感受到了个人生命成熟与传递福音这两种需要的张力,甚至觉得只有自己生命成熟了才能担当起福音使命的责任。其实,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圣经的教导,我们会发现,福音使命是每一个基督徒都能承担的,并且福音事工是我们生命成长的途径。

一、见证基督

        在新约《约翰福音》  9章1—9节,使徒约翰记载了耶稣所行的一个神迹:
耶稣过去的时候,看见一个人生来是瞎眼的。门徒问耶稣说:“拉比,这人生来是瞎眼的,是谁犯了罪?是这人呢?是他父母呢?”耶稣回答说:“也不是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显出神的作为来。趁着白日,我们必须作那差我来者的工;黑夜将到,就没有人能作工了。我在世上的时候,是世上的光。”耶稣说了这话,就吐唾沫在地上,用唾沫和泥抹在瞎子的眼睛上,对他说:“你往西罗亚池子里去洗” (“西罗亚”翻出来,就是“奉差遣”)。他去一洗,回头就看见了。他的邻舍和那素常见他是讨饭的,就说:“这不是那从前坐着讨饭的人吗?”有人说:“是他。”又有人说:“不是,却是像他。”他自己说:“是我。”他们对他说:“你的眼睛是怎么开的呢?”他回答说:“有一个人名叫耶稣,他和泥抹我的眼睛,对我说‘你往西罗亚池子去洗’;我去一洗,就看见了。”他们说:“那个人在哪里?”他说:“我不知道。”
        使徒们与约伯的朋友们有着类似的因果思想,因此他们认为这个人的瞎眼是犯罪的结果,只是他们不确定是他自己犯罪还是他的父母犯罪。但是耶稣的回答显然跳出了因果思想的范围,他表明神要借着这个人眼病得医治而让他和其他的人在基督身上看见神的荣耀和神的工作,并借着这样的一个“记号”而转向真光。 1接着,耶稣医治了这个“生来是瞎眼的人”,让他得以看见。这个巨大的改变在那些熟识他的人群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使徒约翰记载了他们的反应:“这不是那从前坐着讨饭的人吗?”有人说:“是他。”又有人说:“不是,却是像他。”
故事发展到这里的时候,我们看见了传福音至关重要的一个方法,即见证。提到传福音,我们通常都会将它与丰富的神学知识和出色的口才联系在一起,使徒保罗就是这样的一个典范。当保罗来到雅典的时候(徒17章),他与以彼古罗和斯多亚的学士辩论。甚至今天的学者们认为保罗在本章28节引用的是斯多亚主义者亚拉突(Aratus)的话语。2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在新约圣经的记载中,保罗并非每一次都使用这种理性的进路来宣讲福音,他也常常将自己过去和现在的生命作对比,希望读者能够借着他生命的改变而明白福音的道理和大能。(例如,腓立比书3:5—11)
在《约翰福音》  9章的故事中,生来就是瞎眼的人遇到耶稣之后,生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居然能够看见了!这个改变首先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并且为他见证耶稣, 将耶稣介绍给他们打开了一扇门。那些原本认识他的人很难相信这样的事实,因此他们追问:“他在哪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将改变了的生命展现在众人面前的时候,我们也会被问到同样的问题:“耶稣是谁?如何找到他?”有一位姐妹,当她遭遇婚姻的变故时,被巨大的打击所击垮,需要大量服用镇定药物并几度自杀。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之下接受耶稣作她的救主,希望生活能有所改变。此后,在短短的几个月之内她就完全摆脱了对药物的依赖,能够开始新的生活,并且积极地寻求对伤害她的人的赦免。她的改变在她的朋友中产生极大的震撼,甚至伤害过她的人都因着她的改变而开始接触基督信仰。这样的例证在我们身边不断地出现,也在不断地提醒我们见证者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所谓见证者就是亲身经历过福音大能,经历过基督的人。他们能够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现在众人面前,以自身品格和生命特质的变化将福音生动地传递给其他人。在教会中,我们常常强调传福音的技巧,强调我们所传讲信息的正统性,其实归根到底,一个传福音的人必须首先是一位见证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真正经历生命改变的基督徒都能够成为有能力的见证者。这位生来就是瞎眼的人在法利赛人面前为耶稣所做的见证很简单,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深奥的神学知识,没有清晰的逻辑辩论,他所做的就是将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事实放在这些人面前:“有一件事我知道,从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见了。”(约9:25)“从创世以来,未曾听见有人把生来是瞎子的眼睛开了。这人若不是从神来的,什么也不能做。”(约9:32—33)我们可以将这样的见证模式概括为:过去—现在,变化的原因是耶稣。因此作为基督徒,我们在面对福音使命的托付时,首先需要问的问题不是“我是否够成熟以致能够传福音?”,而是“我是不是一位见证者?”如果你的答案是确定的,你就能够以你的见证传福音。
《约翰福音》  9章的故事没有停留在瞎眼得医治以及他所做的见证上,故事继续发展至高潮:
耶稣听说他们把他赶出去,后来遇见他,就说:“你信神的儿子吗?”他回答说:“主啊,谁是神的儿子,叫我信他呢?”耶稣说:“你已经看见他,现在和你说话的就是他。”他说:“主啊,我信!”就拜耶稣。
这个得医治的瞎眼人在被医治以后已经对耶稣有一些认识,所以他才会对法利赛人见证说:“这人若不是从神来的,什么也不能做。”但是故事结尾的时候,他对耶稣的认识进入了更高的层面,他拜他。从上下文来看,他拜(worship)耶稣并不仅仅是出于对他的尊重,而是敬拜神的儿子。3因此当我们重新整理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看见了一个很清晰的架构:不认识耶稣的瞎眼人——被耶稣医治——在众人面前见证耶稣的医治——对耶稣有更深刻的认识(神的儿子)。

二、生命长进

从约翰的记载中我们不知道故事的发生发展历时有多长时间,但是从经文看,应该不会很长。也就是说,瞎眼人传福音与成长都是发生在同一个时间段之内,并没有经历一个成长期。相反地, 我们看到个人在基督里的成长是与传福音给别人同时发生的。不仅这位瞎眼的人如此,使徒保罗也同样教导他的同工腓利门:“愿你与众人分享你的信心的时候,会产生功效,使我们可以知道在我们中间的一切善事,都是为基督作的。”(门6章,新译本)保罗认为在传递福音的时候,个人对基督的认识会增加,个人的生命会成长。这个教导不仅在耶稣的时代是真实的,在初期教会是真实的,在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也同样是真实的。福音使命不仅不需要等到我们生命成熟时才去完成,而且当我们投入到福音事工中去的时候,它对我们的生命成长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传福音帮助我们认识神。虽然前面我们讲过,传福音者的基本“资质”不是你的神学知识,不是口才,而是你生命所经历的巨大改变。但是毫无疑问,在传福音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以清晰的言语来表达我们自身的经历,并且能够简单地带出福音。这其中不仅涉及我们自己对神的认识,也会涉及非信徒对基督教信仰以及耶稣基督的一些疑问。因为背景和经历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会促使我们去思考本来不在我们视野之内的一些问题。例如,那位瞎眼人,当耶稣医治他的时候,耶稣只是那位医治他的人,及至他被带到法利赛人面前的时候,他才被迫去思考这个人是否是罪人。正是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让他预备好了接受耶稣是神的儿子并且拜他。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也是如此。我还记得当我对一位小孩子讲解圣灵的工作时,她很认真地问我:“我吃的饭会不会压着圣灵?”而这个问题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为了给她一个满意的答案,我查考圣经,阅读相关的书籍,而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令我自己对圣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对事物,包括对神的认知受到了我们自身知识和思考能力的限制。在传福音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与其他人一起寻求神的过程,也从其他人的视角对神有更多的认识。正因为如此,当我们仅仅专注于自己或本教会的成长时,我们失去了获得新视野的机会,其结果往往导致我们对神的认识无法超越我们自身的限制,当然我们个人生命的成长就只能在原本狭小的空间成长。
其次,传福音帮助我们打破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更新我们与神的关系,在服侍他人的过程中经历属灵生命的成长。在属灵生命的旅程中,基督徒一直面临的一个试探就是自我中心。我们信主常常是出于个人性的需要:孤单,疾病,绝望等等,这些将我们带到神的面前去寻求。我们信主以后的成长中也不断涌现出各种各样的个人需要。但是耶稣的教导,耶稣所托付给我们的使命却超越了个人层面的需求:得人如得鱼,使万民作基督的门徒。自我中心所产生的属灵气质无外乎就是自傲和自怜。前者让我们按着自己的需要和认识去理解别人的需要,后者则让我们对别人的需求视而不见。福音使命所带来的属灵气质却恰恰相反,它所强调的是以基督为中心的悖论:为基督放下生命,就得生命;付出才有所得。当我们的自我中心被打破的时候,我们才能对福音有更新的认识。一位拥有博士学位的基督徒学者参与了监狱福音事工的服侍,当他在犯人中间传福音的时候,神首先打破了他自己所有的优越感,明白了神爱人的心意,因此他能够发自内心地爱这些犯人,在他们出狱后仍然能够陪伴他们,甚至建立了父子般的感情。“不以个人为出发点的福音,根本不是福音,但以个人为最终意义的福音,最终的结局是完蛋。”4
其实我们希望在个人生命成熟以后再传福音,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美好的动机,即希望自己不是一个有瑕疵的见证者。但是神使用有瑕疵的人为他做见证。圣经的记载让我们知道,当初跟随耶稣的十二个门徒是有瑕疵的,是不成熟的。在《马可福音》 中我们常常看到门徒的愚钝,马可常常说他们“不明白”。但是神依然差遣他们,并且说他们蒙召就是受差遣。(可3:14)以赛亚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生动的例证。《以赛亚书》  6章记载了以赛亚看到的异象,当他看到耶和华神的荣光时,他说:“祸哉!我灭亡了!因为我是嘴唇不洁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又因我眼见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赛6:5)以赛亚并没有祈求神的怜悯,神的救赎。对他来说,所看到的异象带给他的是巨大的绝望。这个异象出现在他宣告审判的信息之后,他在神的圣洁面前意识到他与他的民同样是在审判之下。这时候一个撒拉弗将炭沾了他的口,让他的嘴唇得洁净。这是一个恩典的时刻,神自己洁净以赛亚,预备他成为神话语的出口。不是以赛亚洁净了,神才使用他;不是我们成熟了神才使用我们;我们在完成神所赋予我们的使命时,神自己帮助我们,神自己洁净我们,神在侍奉中帮助我们成熟。基督徒成长的路径更像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路径,起始于作门徒,而作门徒驱使我们忠心于神给我们的福音托付,只是这个路径的终点依然是门徒,是更成熟的门徒。
耶稣在医治那位生来是瞎眼的人之前,说了一句很特别的话:“趁着白日,我们必须作那差我来者的工;黑夜将到,就没有人能作工了。”(约9:4)这句话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它与当时的事件和处境好像没有任何的关联。耶稣在这里首先所关注的是他自己的时间,他知道他在世界的时间是有限的。即将来临的黑夜就是他离开世界的时期。5值得注意的是耶稣在这里使用复数“我们”,表明不仅仅是他要做“那差他来者的工”,那些跟随他的门徒也同样需要做这样的工,就是让人相信他是从神差来的那位(约6:29)。在耶稣与门徒的这段对话中,我们明显感受到了时间的急迫性。这个故事发生几个月后,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他三日后复活,升天。直到那时,跟随耶稣的门徒们才明白耶稣做工的急迫性。但是差耶稣来者的工并没有停止,只是需要由耶稣的跟随者——基督徒完成。耶稣在升天前吩咐门徒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为他做见证。耶稣升天后,天使告诉门徒说:“你们见他怎样往天上去,他还要怎样来。”(徒1:8、11)
我们为他做见证、传福音也是同样有时间的限制——在耶稣再来之前。让我们更应该感觉到急迫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耶稣再来的日子无人能知晓,“惟独父知道。”(太24:37)因此我们在今天传福音的工作中虽然希望自己能够更加从容地完成这项使命,能够先满足自己成长的需求才带领别人认识神,但是我们却不得不面对福音事工的急迫性,不得不马上投入到福音事工中。
《路加福音》 记载了耶稣差遣七十个门徒的故事。6圣经没有告诉我们他们的具体背景,以及他们出去后的所有经历,但是却记载了他们对自己经历的总结,那就是: “主啊!因你的名,就是魔鬼也服了我们。”他们顺服神的命令时,就经历了神的大能。这恰恰是神在颁布福音使命时所给予我们的应许:“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我们传福音的果效不取决于我们的成熟度,而是神的同在;我们生命的成熟源自他的应许。但愿神的名在全地被传遍!
“我在这里,请差遣我。” 7

_______________

1 F.F.Bruce, The Gospel of John (Wm.B.Eerdmans Pbulishing Co., 1994) , P209-210.
2 S.B. Ferguson, D.F.Wright 著,杨牧谷主编,《当代神学辞典》(下),校园书房出版社,台湾,1997, 第1109页。
3 Leon Morris,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Em.B.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95) , P440.
4 David Watson, 《做主门徒》,梁成德译,香港天道书楼有限公司,1989年,240页。
5 F.F.Bruce, The Gospel of John (Wm.B.Eerdmans Pbulishing Co., 1994),  P209.
6  《路加福音》 10:1。
7  《以赛亚书》 6:8。

2010年春季号——福音与大使命 >>

  • 春 意——致基督 文/新盐
  • 端阳寄故人(并序) 文/朝鹿
  • 我的第一首情诗 文/Linda
  • 幸福就在你身边——致Nancy 文/午炎
  • 盛宴诗人的嚎叫与十字古寺的凝望——远行记忆之四 文/姜原来
  • 《阿凡达》影评两篇 文/侯军 等
  • 谁是传奇——萨林娜专访 文/察世俗 布拉 采访
  • 何其深厚 主的智慧 ——读《和平之子》 文/小雪
  • 什么地方是我们的天堂?——读《蚁族》 文/武昕
  • 进入迦南地——读《圣经里的故事》 文/杜彩霞
  • 耶稣说:“你跟从我”是什么意思? 文/约翰·麦卡瑟
  • 今日的福音: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读《耶稣宣告的福音》 文/闻则信
  • 明天在哪里? 文/路加
  • 浪漫之旅 文/书拉密
  • 我信主的路 文/喜乐
  • 圣诞奇迹 文/企鹅
  • 从传福音中得力量 文/卫珍
  • 用平安的福音当鞋 文/曾淼
  • 风吹竹动 竹语风听 文/安然
  • 上帝,你在那里吗?——对马太·伍德里的采访1 文/赵杰 译
  • 对神话语的默想 文/乔治·缪勒 汪咏梅 译
  • 何为禁果? 文/袁大同
  • 福音之火,熊熊燃起吧 文/新恩
  • 福音见证与生命光景 文/孙明义
  • 爱惜光阴 智慧交往 文/张晓峰
  • 福音使命与个人生命成长 文/诗恩
  • 农村教会和城市教会——“中国家庭教会的属灵传承”神学研讨会发言记录(3)
  • 大使命的本质 文/唐崇荣
  • 2010春季号卷首语
  • 全部 2010年春季号——福音与大使命 >>

    2010年 >>

  • 归家的鸟——我的天空阴转晴
  • 主的恩典够我用!
  • 双倍的赏赐,无尽的恩典
  • 信仰点滴
  • 福音特刊——理财or理命?
  • 他是改变人心的神
  • 认识主真好
  • 主是我患难中的力量
  • 福音特刊——影响我的一个人
  • 回家的路
  • 一个不可知论者的信主见证
  • 个人见证
  • 有福的确据
  • 福音特刊——信仰见证
  • 福音信息
  • 2010年圣诞福音特刊卷首语
  • 2010年冬季号——洛桑事件
  • 洛桑会议与政府宗教政策分析
  • 读者反馈
  • 寻找溪水边书屋 文/章以诺
  • 如此“能不忆江南”——远行记忆之六 文/姜原来
  • 不自由的公司 文/文峰
  • 这是新互联网革命的前夜? 文/许宏
  • 苦难是尊贵的——读《全备关怀的牧养之道》 文/小雪
  • 浅评《多元社会中的基督教》 文/临风
  • 耶稣政治学? 文/许宏
  • 上帝的儿女何等有福——记“访民”老康
  • 你清理自己了吗? 文/孙毅
  • 参与书写中国基督徒的身份想像 文/宋军
  • 洛桑事件后守望教会与政府关系走向1 文/曹志
  • 普世教会传扬整全的福音直到地极 文/洛桑神学工作小组
  • 附2–第三届洛桑会议中国应邀代表的代祷信
  • 附1–第三届洛桑会议中国应邀代表的公开信
  • 被看护日记选 文/明义
  • 在通往洛桑会议的路上 文/魏洪
  • 我们为什么是家庭教会1 文/王怡
  • 洛桑中国参会者通信选录
  • 洛桑会议札记 文/王东
  • 洛桑会议日志 文/Maria
  • 洛桑事件访谈录 文/本刊编辑部
  • 致洛桑会议的信1 文/天明执笔
  • 第三届洛桑会议中国筹备大事记 文/李继 整理
  • 神的全球城市宣教 文/蒂莫西·凯勒
  • 《洛桑信约》讲解节选1 文/约翰·斯托得 孙毅 译
  • 2010年冬季号卷首语
  • 2010年秋季号——建堂专刊
  • 主爱在中国(简谱)
  • 读者反馈
  • 庞德《诗章十三》
  • 加略山的爱 文/老海
  • 2010 年第三届洛桑会议简介
  • 我是谁? 文/朋霍费尔
  • 今天白天有雪 文/书拉密
  • 七泉湖教会建堂工作的见证 文/李道生
  • 北京基督徒会堂建堂始末 文/王明道
  • 安全的道路上没有平安——读《力阻狂轮——朋霍费尔传》 文/小雪
  • 让主的心喜乐满足 文/沈颖
  • 建堂日记摘抄 文/snow
  • 在神没有难成的事 文/连枫
  • 咫尺天涯 文/曾淼
  • 山上的城 文/李红
  • 看见建堂的世界 文/ 许宏
  • 红色殉道与白色殉道 文/游冠辉
  • 建堂:怎能忘记弟兄姊妹——从社会学等角度看守望教会建堂 文/Jerry
  • 圣殿 文/新恩
  • 对“基督徒的自由”一文的回应 文/孙毅
  • 挣扎在上帝与凯撒之间——战时体制下的日本基督教会 文/宋军
  • 我们为何不加入“三自”爱国会? 文/孙毅
  • 看得见的山上之城:会堂之于国度的意义 文/王怡
  • 唐崇荣牧师建堂访谈录 文/本刊编辑部
  • 这是一场属灵的争战 文/双燕
  • 守望教会2009建堂纪事 文/刘官
  • 我们渡到那边去吧! 文/天明
  • 守望教会牧师建堂访谈 文/本刊编辑部
  • 北京守望教会建堂代祷书
  • 守望教会建堂奉献原则
  • 对建堂的主要疑问及回应1
  • 产权代表人声明
  • 北京守望教会建堂动员报告
  • 北京守望教会建堂大事记
  • 米该雅惹着谁了?/宋军
  • 第一诫释义1 文/汤姆·华森 汪咏梅 译
  • 2010年秋季号卷首语
  • 2010年夏季号——职场与服侍
  • 上班之前的祈祷
  • The Elixir 化石成金
  • 人,你怎能怎能保持自己真正的面目——《培尔·金特》的百年追问 文/察世俗
  • 深山古树的叹息和守殿弟兄的祈祷——远行记忆之五 文/姜原来
  • 爱心在行动——简记“中国爱心行动义工协会” 文/Rita
  • 把灯放在灯台上 文/活水
  • 洛克菲勒是谁?
  • 那颗施予的果子——美国慈善基金制度的信仰源流 文/Snow
  • 史蒂文斯“全民神学”赏析1 文/顾乐翔
  • 书摘:还原真实的清教徒工作观1 文/勒兰·赖肯文 杨征宇译
  • 理财or理命? 文/明明
  • 文字事工三年整 文/慕义
  • 我所经历的三堂课 文/易禾
  • 办公室里的祈祷 文/书拉密
  • 谈基督徒在职场中的顺服与忠心 文/老曼
  • 全部 201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