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

工作三部曲 文/宋军

求职篇

        《罗马书》 12:6—9
按我们所得的恩赐,各有不同:或说预言,就当照着信心的程度说预言;或作执事,就当专一执事;或作教导的,就当专一教导;或作劝化的,就当专一劝化;施舍的,就当诚实;治理的,就当殷勤;怜悯人的,就当甘心。爱人不可虚假;恶要厌恶,善要亲近。

在当今社会,工作正蚕食着每一个人的时间,从各方面来讲,它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就不能不引发我们的重视和思考。作为基督徒,工作到底意味着什么?它的价值何在?它是否是我们使命的全部、天命所归?它的异化将会如何破坏人的生活?它与我们的信仰生活关系如何?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探求和思考。由于我们教会有许多年轻的学子即将走上职业选择的十字路口,而已在工作岗位上的弟兄姊妹也有反思自己工作观的必要,因此我愿意分数次与诸位分享有关基督徒工作观方面的信息,共同寻求神的心意。
首先,从求职开始。你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呢?神有没有为我们提供一些原则以便遵循呢?
这段经文是谈如何彼此搭配共同建立教会的,但其中所提到的原则同样也可以应用到基督徒寻求神所托付的社会使命、履行社会责任方面。

一、 求职之前首先要认清自己的恩赐(6—8节)

这里的恩赐,意为恩典的表达和显现,是指透过个人的言行来彰显神的恩典,更精确地说,就是透过个人在别人身上的服事而彰显神的恩典。为此,神将各种不同的恩赐即天赋赐给他的儿女们,使他们有可能在各个方面实践彼此相爱、相互帮扶的美好关系,共同兴旺教会、建设社会,神的荣耀借此彰显,自己的人生意义也因此实现。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体现之一就是恩赐都各有不同,没有人拥有所有的天赋,虽有多寡之分,但也绝不存在一个没有任何恩赐的人。相应地,我们没有指望也不可能去从事一切工作,我们只能按照神赋予我们的能力去从事他呼召我们去做的事情。因此,我们必须确认自己的天赋,并决心为他人实践这些天赋。
保罗在此列举出七个恩赐的例子,可分为讲道的恩赐(说预言、教导、劝化)和服侍的恩赐(作执事、施舍、治理、怜悯人)两组。
其中“说预言”的意思是被神引导说出当说的话。“就当照着信心的程度说预言”,注意“信心”一词是有定冠词的,表达的意思是“这信仰”,因此,这句话是说讲员讲道要合乎信仰,也即要确定自己的信息不在任何方面和基督教信仰发生冲突。
这段经文的主旨就是无论所得的恩赐是什么,都应当专心运用出来。
那我们拥有神所赐的哪些恩赐呢?这一认识过程本身就是困难、痛苦和漫长的,我们只有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才能发现它们。自我认识之路可能是漫长的,通常在我们必须作出判断和选择的时候,比如四年大学毕业时,我们往往还不能确知自己拥有哪些恩赐。好在过去的经历可以作为借鉴:我曾经做过什么,而且做得很好?那时运用了哪些技能,是规划、调研、执行、创作、教导还是监管?我从中获得了哪些知识?汽车、电脑、财务、管理、音乐还是数学?我的工作对象是什么,数字、语言、人物、机械、生物还是程序?我以何种方式与他人相连?团体还是独行侠?我是处在一个充满自由和责任的岗位上,还是在一个高度组织化的地方工作以致自己的活动被彻底专门化?通过这种自传式的回顾,我们往往能初步发现自己能做好哪种工作。
除了反省过去的经历之外,对未来经历保持开放心态同样重要。因为自我认识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与个人已经拥有的条件相关,人的行为必须永远向各个方向保持开放,渴望学习,能够调整,允许自己重新定位,永远准备服从神至高无上的旨意。所以,在选择职业过程中,也应给自己留出实验的余地,在此过程中可以学到一些此前无法知晓的新东西,并能逐渐确信自己事实上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也可能会发现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并能因此对自己更加了解,从而排除某种不适合自己的职业。职业选择很少是不可变更的,很多人在一生中要经历四五种职业变更,尝试与错误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人只有在开始从事工作时,才可能真正了解什么领域是适合自己的。
缺乏自知之明不是择业的唯一困难,诸如贪婪、傲慢、嫉妒、懒惰等罪性,以及恐惧、孤僻等心理问题也是困难的一部分,它们模糊我们的视线,使我们看不清自己是谁、被创造来做哪些事。我们可能因为收入问题而关注某一特定职业,把职业当作是通往巨大财富和物质享受的途径。或许,我们因为社会声望而被某一特定职业吸引,我们想向他人或自己证明,我们要比人们和自己想象的能干得多,以博得尊敬和钦佩。或许,我们对神所赋予的自身条件感到不满,嫉妒他人的天赋和成就,想通过工作来赢得自己不具备的所有才能和成绩。或者,我们因为家人对我们人生的期望,害怕令父母失望,而瞄准某些职业,患得患失地担心家人对我们的看法。于是,引导我们选择职业的因素与我们的特定天赋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基于连我们都不大清楚的某种潜在动机,我们身不由己地上了路,从此就被意义、价值、目标、方向等问题所困扰。
切莫认为每个人只能有一项适合自己的工作,明显的事实是,神所给予的恩赐,使我们能胜任很多种事情。比如,用拇指和其他手指抓捏的能力,通常应用在牙医、电工、外科医生、精密仪器制作等多种职业上。
除此之外,神还赐给我们两样宝贝来帮助我们缩小选择范围。首先是关注,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对他人或社会的某一方面日益关注,比如他人的健康、婚姻家庭、环境卫生等,那我们就可以确信神正在我们内心作工,于是我们便可以培养相应技能来有效执行这些关注。
其次,神还会赐给我们独特的兴趣,比如对数学、音乐、历史的兴趣,这些兴趣进而使我们培养了一些可以服务他人的技能。
要知道,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才能、关注和兴趣,都是神亲自赐予的礼物,可以在我们的生命中显示出神的旨意。我们发现神在我们身上的旨意,与其说是通过寻找神迹和异象,不如说是与了解我们的所有所是密不可分。离开了神,没有什么事情能够发生。你在此时此地是你所是,绝非偶然。正是神使你处于你所在的位置。我们最好的顺服,就是按照你之所是,在你所处的位置行动。
另外我们还需知道,神有时召唤人去做一些他极不能胜任的事,他有时也召人去做他们完全不情愿的事。如口齿不伶俐的摩西受召去劝说法老;内心很希望尼尼微被毁灭的约拿受召去呼唤对方悔改。神这样做,目的就是要特别彰显他的大能和荣耀。也就是说,虽然按常规而言,人应做那些他们能胜任的事,但也有例外。经由祈祷和意识到神的引导之手,我们应对自己生活中这种例外的可能性保持开放的态度。

二、合乎神心意的职业应能实践爱邻舍的命令且能满足离恶为善的原则(9节)

基督教把工作看作是神圣召唤整体的一部分,神向所有人发出了同样的召唤,邀请我们跟随基督,一心一意成为他的门徒;同时,我们也被召唤去爱邻居,用神所赋予的才能去为邻人服务,这不仅限于教会内的服侍,也包括服务社会,职业正是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爱人不可虚假”。不可虚假的意思是不可假冒为善。爱和假冒为善是互相排斥的。爱心若是德行的总纲,假冒为善就是罪恶的缩影。假冒的爱所暴露的邪恶就出现在犹大卖主的一吻中。
真诚地爱人,还应该持守一个原则,就是离恶行善。“恶要厌恶,善要亲近”。恨的要求紧接在爱的命令之后,对照鲜明,因为基督信仰的爱不是盲目的,而是需要辨识力,对所爱的对象的热切和忠诚,使它痛恨一切会危及对象幸福的恶事。爱与恨这两个词在这里充满激情。爱对于恶事的憎恨,表达了一种厌恶的态度,爱对于善的亲近,则表达了一种如胶似漆的联系。
在职业选择方面,这一命令和原则规限了为邻舍的益处这一目的性。加尔文主张,那些拥有基督信仰的人,应该“选择能给邻居带来最大利益的职业”。因为神使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情形之中,即我们每个人都须考虑自己在哪方面能帮助有求于自己的人”。然而,自私的动机经常妨碍人作出正确选择。一种持续的诱惑是仅仅从收入、安全、地位和满足感来评价工作,这些都直接增加我们自身的利益,是求职者普遍视为重要的因素。
例如,我可能怀着对那些会被虫蛀坏的世俗财富的过分渴求而着手选择职业。我真正想从工作中得到的是充足的金钱,以便能购买时尚豪宅、高级轿车,并去国外旅游,这些都是诸多媒体和商业广告所鼓吹的当代都市人体面生活方式所必备的因素。于是我便下决心去获取在现行劳务市场能带来年薪6位数字的那些技能。
但是我们能说那些许诺高报酬的职业同时也是最能服务于邻人,使其获得益处吗?在日本打工,一小时付给600—1000日元的属于正常的工作,而每小时一万日元的则绝大多数与色情行业有关。作为一名基督徒,则必须拒绝这些所谓满足人类需要的行业。即使是在道德上无可非议的领域,考虑到某些职业给邻居提供的有益服务要少于其他职业,很明显在优先性方面就略逊。美国天主教主教协会在致会众的信《所有人的经济公义》 (1986)中指出:“个人决定、私人和公共团体政策,各种权力关系,都必须由它们对那些在营养、住房、教育和保健方面缺乏最基本必需品的人所产生的影响来评估。对最基本的人类需求的满足必须优先于对奢侈品、无益于公共利益的利润及不必要的军事配备等各种欲望的满足。”
因此我们必须考虑我们自身工作的社会内容:对一名基督徒而言,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是服务。我们在选择和评价自己的职业时,要问自己一些问题:我是否在工作中对人类集体作出了积极贡献?我是否帮助人们满足了正当的需求?我是否在以某种方式提高或促进人生中真实、美善、有价值的事物?
求神帮助我们认清他所赐给我们的恩赐,使我们立志为了神的荣耀和邻舍的益处的缘故,在我们所从事的工作中,尽心竭力地发挥我们的恩赐。

天职篇

《使徒行传》 26:19—20
亚基帕王啊,我故此没有违背那从天上来的异象,先在大马色,后在耶路撒冷和犹太全地以及外邦,劝勉他们应当悔改归向神,行事与悔改的心相称。

很多父母都谈到观察一个孩子从在襁褓里到长大成人,是一件非常有乐趣的事,是极大的享受。同样,看一个新生的属灵婴儿如何经历一连串的成长阶段,而最终在主里锁定人生目标的过程,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在悔改信主的时候,我们很自然会问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主啊,你是谁?”第二个是“你要我做什么?”关于第一个问题,主耶稣会通过临到我们身上的各种事、不同的环境和心境,主动向我们启示他自己。至于第二个问题,则更多地需要我们去寻求,仰望主耶稣的启示和引导,发现自己当行的路。在上下求索过程中,并非一路平坦,有时以为看清了方向便兴冲冲地走下去,结果会发现那其实是一大段弯路;有时我们也会茫然地停在那里,辨不清方向,不知何往。经过反复努力、挫折、失望、灰心、气馁甚至绝望,我们才渐渐觉悟神的道路非同我们的道路,他的意念非同我们的意念。他早为我们安排了周全的计划。在我们年少的时候,我们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等年纪大了,才让那位爱我们的主牵引,带我们到没想到要去的地方。
保罗的人生历程就是见证。在他晚年,他站在新上任的罗马巡抚官府里,当着巡抚非斯都、大张威势而来的亚基帕王和他妹妹百尼基以及众多当地权贵、显要,伸手分诉。与这些高高在上、衣着光耀的达官贵人相比,这名阶下囚应是多么寒酸呢!然而,这位背负忧伤重担的60岁老人,却在这群虚荣艳俗的权贵中,显得那样高贵、悦目。他滔滔不绝地传讲耶稣基督的救恩,描述受苦、复活的主;自己是如何与主相遇,接受并认识他。最后,保罗充满尊严地说:“亚基帕王啊!我故此没有违背那从天上来的异象。”这掷地有声的话,道出了一个人对自己人生目标的笃定,以及对自己所选择的人生道路的无怨无悔。保罗深信他的使命是从天上的神而来的,是主耶稣亲自向他显现赐给他的。保罗非常准确地将自己的使命概括为:“先在大马色,后在耶路撒冷和犹太全地,以及外邦,劝勉他们应当悔改归向神,行事与悔改的心相称。”令人羡慕的明确和执著。从而我们就不难理解,保罗在自己行将离世的时候,为何可以那么有把握地说出: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提后4:7)。
然而,保罗并非一开始就知道神要他做什么。他是个热心追求的青年,熟读圣经,深研律法,学识广博,禀赋出众,深得犹太领袖的重用,并被赋予逼迫基督徒的权柄,他为此大发热心,干得非常尽心竭力,以为是在事奉神。他整天忙着挨家挨户去搜查、逮捕、审问基督徒,忙得没有时间思想。当大祭司委派他离开耶路撒冷到大马色去逮捕更多的基督徒时,他踏上一条漫长而孤寂的旅程。不知走了多少天,终于大马色城已遥遥在望,突然天上发出强烈的光芒,比叙利亚正午的太阳还亮,大光四面照着他,他仆倒在地,听见有声音用希伯来语叫他的名字。保罗问道:“主啊,你是谁?”耶稣回答了他,于是,一个新生的属灵婴儿诞生了。接下来,就是主叫保罗做什么的问题。当时,主耶稣并没有直接告诉保罗,而是吩咐他“起来,进城去,你所当做的事,必有人告诉你”(徒9:6)。主耶稣的确向大马色的门徒亚拿尼亚透露了他要保罗做的事——在外邦人和君王,并以色列人面前宣扬主的名(徒9:15),甚至连保罗今后的境遇——将会为主的名受许多的苦难也告诉了亚拿尼亚。然而,亚拿尼亚并没有向保罗透露这些内容,他只是按手在保罗身上,使他恢复视力,告诉他将所看见的、所听见的向万人为主作见证,并为他施洗,给他饭食而已。异象必须来自天上,召命出自神亲自的吩咐(我信主不久即有姊妹当面说我将作全时间传道人,我不但不信,还莫名其妙地烦她这么说,想想都怕。直到神直接呼召我)。
信主之初的三年,保罗独自前往亚拉伯亲近主耶稣,当地人烟稀少,触目荒凉。这个渴慕的灵魂,寻求着主耶稣在旧约中的启示。他迫不及待地翻查所有有关弥赛亚的经文,终于惊喜地发现,先知的每一段预言,都与基督的受苦至死,最终进入荣耀的事实相符。他的心是何等兴奋喜乐,又何等遗憾阖族的人对圣经的明白启示长久以来盲目不察!他时刻也没有忘记主借亚拿尼亚对他的吩咐——你要将所看见的,所听见的,对着万人为他作见证。(徒22:15)
可以想见,三年以后回到大马色的保罗是何等急迫地想向他的同胞宣告这旷世的真理!保罗觉得自己未来的事奉应该是在自己的百姓中间。他是个希伯来人,拥有纯正的选民血统,从小即接受严格的犹太教育和训练,这一切不都是为特别的使命预备的吗?显然,他对万人一词的理解是自己的犹太同胞。
保罗和大马色的门徒同住了些日子,就即刻在各犹太会堂宣传耶稣,说他是神的儿子。他大有能力,驳倒大马色的犹太人,证明耶稣是基督。初战告捷,仿佛为他的憧憬大开了大门。然而,不久这胜利的远象就变得模糊不清了,当地愤怒的犹太人商议要杀他,多亏门徒趁夜用箩筐把他从城上缒下去,保罗才得以逃生。
但他的心意仍坚定不移,直接上耶路撒冷,在同窗好友巴拿巴的引见下与彼得、雅各会面,在那里奉主的名放胆传道,与说希腊话的犹太人讲论辩驳。不久,忍无可忍的犹太人设法杀他。大马色的门关上了,随着迫害的逼近,耶路撒冷的门也即将关闭。保罗是个不轻言放弃的人,他来到圣殿中祷告。直到主亲口让他离开耶路撒冷,保罗与主争论,企图扭转神的心意。但主斩钉截铁地对他说:“你去吧!我要差你远远地往外邦人那里去。”(徒22:21)他做梦也没想到神会差他去向外邦人传福音,作为一名法利赛人出身的犹太人,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就是被自己偏狭的本民本族所厌弃。犹太律法师的教导是:“如果外邦人落水快淹死,犹太人不可去救他。虽然经上说不可流邻舍的血,但外邦人不是我们的邻舍!”
保罗回到家乡大数,重操旧业,织帐篷为生,一等就是四五年,想必保罗在此期间重寻自己的使命,从听到神的旨意到顺服,并非轻而易举的事,尤其在神的旨意与自己为神大发热心所拟定的计划相左的时候。保罗必定在主里面对自己多有对付。直到有一天好友巴拿巴来找他,兴奋地告诉他神在安提阿的奇妙工作,邀请他一同到这外邦城市去收割成熟的庄稼。保罗在安提阿教会工作了一年,就被这具有宣教异象的教会差派到外邦人中间传福音。主为保罗预备的大门终于开启了,一位外邦人的使徒踏上了征程,他的双手紧紧攥着来自天上的异象,从此就再也没有回头,历经艰难险阻,直到他到了晚年回顾自己所走过的路时自豪地说:我没有违背那从天上来的异象。
亲爱的弟兄姊妹,我有一个愿望,就是我们每一个神的儿女都能够寻得那从天上来的异象,就是听见神的召唤,确定我们的天职,用我们毕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那从上面召我们来完成的使命。
在此,我们必须厘清“天职”这一概念。在圣经中,天职或召命的基本含义是指福音的召唤,纯粹又简单。我们被召唤来忏悔和笃信(徒2:38);我们被召唤来与耶稣基督建立关系(林前1:9);我们被召传扬那使我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我们奉召成圣(彼前1:15,林前1:2);我们奉召去使万民作主的门徒(太28:19)。在此我们并无选择的余地决定哪一项适合自己,这些是神向所有人发出的召唤,是成为门徒的召唤。全体基督徒都有责任跟随基督,并在此过程中成为神要我们成为的人。福音的召唤不是就某一特定职业发出的,而是针对圣徒身份的。
然而,作为基督徒,我们也被召唤去爱邻舍,用神赋予的才能去为邻人服务。因此,我们不仅被召唤成为特定的一种人,而且还要行特定的一些事。此即所谓普遍呼召与特别呼召。前者就是号召我们成为基督徒,无论个人的人生岗位是什么,都要具备基督门徒的美德。而后者,就是召唤人来做某些特定的职业,以利用我们的恩赐去实践神让我们爱人如己的命令。我们通过在一系列的岗位中寻求各种天职,使饥者有食,寒者有衣,病者得治,无知者受到开导,弱者得到保护。借此我们实际上参与了神对人类的看护,神借我们的手赐下他的礼物,使人类能在世上生活,当我们每天早上为今天的面包祈祷时,已经有人在面包房忙着生产了。
天职当然包括我们寻找到的有薪职业,但实际上它的内涵更为广阔,所有人都拥有许多岗位:父亲、母亲、儿子、女儿、丈夫、妻子等,这其中的每一个都是一种天职。也就是说,把我引入与他人联系中的每一件事情,使我的行为成为他人生命一部分的所有事情,都包含在天职之中。因此,我或许没有报酬性的职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的生命中没有召唤。我们应该摆脱天职只不过是一种工作,寻找生命的召唤就是去寻找职业的看法。职业只是我们整个天职结构的一个因素,在作为员工做完工作后,作为配偶、父母、基督徒、邻居和公民,我们仍然有其他事情要做。如果我们只是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没有给爱人、孩子、教会、社区留下任何时间,那么我们就没有听到和注意到神在我们生命中全方位的召唤。一位哲人呼吁:“人生不应在劳动中被折磨得精疲力竭。”这样的天职观要求我们将工作、家庭、教会、教育、休息都安排得妥贴平衡。
我自信主之后,寻得神对我的召命——牧会治史。可是,很长一段时期,我一直陷于困惑当中,总认为二者不可兼得,牧会与治中国教会史相争相吞,在时间和精力上顾此失彼,非常苦闷。年内本欲重拾旧业专以治史为念,但又被神拦阻,命我以牧会为重,同时不忘治史。感到甚难。直到前日接到主内好友一篇文章,才豁然开朗。文中提到沈从文对《史记》 的评价:“史记列传中写人,着笔不多,二千年来还如一幅幅肖相画,个性鲜明,神情逼真。⋯⋯史记这种长处,从来都以为近于奇迹,不可学,不可解。”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作者生命是有分量的,是成熟的。这分量或成熟,又都是和痛苦忧患相关,不仅仅是积学而来的!⋯⋯和当时作者对于人、对于事的理解认识相关,和作者个人生命所负担的时代分量也有关。”此即治史的关键所在——“必由痛苦方能成熟积聚的情,这个情即深入的体会,深挚的爱。”好友提醒我现今的牧会难道不是这份深入的体会、深挚的爱的预备吗?如此积蓄,他日才有望写出一部有血有肉、有泪有笑、万般阴霾终归一天赞美之朝阳、始于恩典终于恩典的历史。
神借好友文章发我昏昧,点醒我心,诚然如是!随着牧会年月的增长,每次讲授中国教会史都有更多更深看见,从中足见神用心美善!我的心中立时充满感恩和赞美,深感神叫万事都互相效力,不仅使我的召命更为清晰,也使目前所走的路更显其意义和价值,牧会治史二者终于整合为一,相得益彰。
亲爱的弟兄姊妹,你在寻求你的天职吗?你听见神在你生命中的呼唤了吗?他要你做什么呢?还是你正在经历迷茫的旷野,辨不清方向?让我们像保罗那样作一个寻求的人,哪怕付出想当然而走上弯路的代价,哪怕是漫长的等待,神必会顾念我们这颗渴求的心,向我们显明他的旨意。我真盼望我们每一个人在见主前,都能无悔地说出:我没有违背那从天上来的异象。

动静有时篇

《路加福音》 10:38—42
他们走路的时候,耶稣进了一个村庄。有一个女人,名叫马大,接他到自己家里。她有一个妹子,名叫马利亚,在耶稣脚前坐着听他的道。马大伺候的事多,心里忙乱,就进前来说:“主啊,我的妹子留下我一个人伺候,你不在意吗?请吩咐她来帮助我。”耶稣回答说:“马大!马大!你为许多的事思虑烦扰,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马利亚已经选择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夺去的。”

简单回顾一下这件事的经过:耶稣进入一个村庄,村中的马大认识耶稣,邀请耶稣到家里歇息,于是耶稣来到这家人当中。姐姐马大忙着准备饭食,妹妹马利亚则坐在耶稣脚前听他讲道。面对发怨言的马大,耶稣肯定了妹妹。问题在于主耶稣肯定了什么呢?
中世纪的解经方法是喻意式的,认为马利亚代表了沉思生活,她专心安静在耶稣的面前,聆听、默想。马大则代表了实际生活,在厨房忙碌,以满足日常的身体需求,让耶稣感觉舒适。对于马大抱怨马利亚不参加劳动,耶稣回答说马利亚选择了上好的事。于是,便得出结论说耶稣在此给我们的教导是:沉思生活优于实际生活。这样,中世纪虔敬的基督徒便认为摆脱现实生活,完全献身于沉思生活,就是在过一种神圣的天使般的生活。其实,这一古老的错误是受了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他把人生的至善和终极目标归于沉思,即对美德的享受。一些人沉醉于隐修式的信仰生活,享受着对积极生活的鄙视态度,仿佛这种生活会使其远离天堂。
其实,耶稣在此仅是称赞马利亚对自己来临的反应比马大更恰当。既然耶稣通常满足于简朴的招待,那么马大当时应该做的更重要的事情就是聆听耶稣的教导,而不是过度地操心食物。然而,马大却忙于操持,没有时间去聆听教诲。这就像人们盛情款待一位教师,却不在意倾听他所讲的,做出大量没有必要的准备,以致淹没了一切教诲。耶稣在称赞马利亚好过马大时,不是在表扬某一种生活方式,贬低其他。主耶稣是在指出这两姐妹在特定时刻,对自己的来临和教导所作出的不同反应的相对优缺点。当他探访她们时,一个在聆听,另一个却在劳动。圣经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原则: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传3:1)。人有工作的时间,也有聆听的时间。毫无疑问,马利亚也有劳动的时间,但她明智地安排好她的时间,在恰当的时候做恰当的事。耶稣批评马大,不是因为她工作,而是因为她在错误的时间里劳动。
如果说中世纪基督教世界的问题在于人们基于错误的理解上争作马利亚的话,今天的世界潮流则完全走到另一个极端,很多人都是忙碌的马大,这位姐姐在今天的名字是“工作狂”。在今天,工作是第一位的,它在人们的生活中极不均衡地蚕食着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那些白领和专业人士,被工作掌控得最紧。他们所有的人际关系,与父母、与妻子、与朋友,都必须让位于对成功职业的高速追求。许多人发现工作之不可抵御之处在于,它代表了竞争和认可,挑战和成就,刺激和兴奋。对成功和认可的小小品尝造就了人们更大的胃口,最后工作成为个人生命中的主宰,主宰就意味着它将提出一个要求:其他一切都退让为次要。于是,人们将自己献给工作,当作活祭。
为此,人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越来越多热衷于职业发展的人最终拥有的是破碎的婚姻、记恨的孩子、被遗忘的朋友、备用和边缘化的神。他们生活在对失败的持久恐惧之中,并且受他人评估和观点的束缚,陷入完美主义的网罗,对于他们的生命,耶稣描绘得最为到位,就像马大一样充满烦恼、焦躁,时常感受到伤害,对事物失去判断力。工作简直就像一个残忍的暴君,拿去人们的时间、温情和友善,它靠着充满世俗功利的承诺,把上钩者诱入其寺庙大门,并从他们生命中要求越来越多的付出,奴役和束缚把自己献上的人,而给予的满足感却特别少。
尽管如此,人们仍迫不及待地准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失业的压力成为当代都市人所面对的最为紧张的课题。上周走过某天桥,看见一个穿着干净的年轻人把头埋在手臂中坐着,地上的粉笔字很清秀:饿极了,找不到工作,谁能给我一份工作!工作,一个占据着我们头脑的词,一个仿佛左右着我们命运的家伙。
今天的时代病——工作狂,这疾病所带来的痛苦促使人们需要与富有恩惠的主耶稣相遇,寻求彻底的医治。
请听这段经文的现代版:一天,耶稣进了一个城市。有一个女人名叫马大,她认出了主耶稣,就欢喜快乐地接他到自己家里。她有一个妹妹名叫马利亚,在耶稣脚前坐着听他的道。马大很爱主耶稣,因为主耶稣使她的内心充满着平安和喜乐,给她的一切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意义,她决心从此以后要为主而活。如何表达自己对主的爱呢?为了让耶稣住得宽敞一些,起居舒服一些,吃得营养且可口一些,出行方便一些,她盘算了一下,需要买高级别墅和轿车、高档家具和家用电器、高档饮食,这得努力工作赚钱才行。于是她出去找了两份工作,忙得七窍生烟、不舍昼夜。渐渐心里焦躁,感到自己都成了老妈子了。而主却没有赞赏自己,反而好像是马利亚深得主心,因而感到备受伤害。她三步两步冲到主耶稣面前,说:主啊,我的妹妹让我一人拼死拼活挣钱,你不在意吗?请吩咐她来帮助我。耶稣回答说:马大!马大!你为许多的事思虑烦扰,但是满足生活的要诀在于适度和简单,你应该每天都有与我安静交流的时间,马利亚也工作,但她知道与我亲近是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夺去的。
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就是当我们真实遇见耶稣的时候,我们就相信了他,并邀请他来到我们的生命中,然后我们是作了马大呢,还是作了马利亚?
基督的门徒被呼召成为神要求我们成为的样式,培养基督的跟随者应有的美德。工作当然是生命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不是生命的全部,我们还需要祈祷、读经和沉思。基督徒的生活既不是单纯的沉思,也不是单纯的工作,而是沉思与工作之间的一种结合,二者经常互换。有时我们积极地从事上帝呼召我们去做的事,有时,我们又需要远离繁忙而去安静地祈祷和沉思。就如主耶稣在积极辛劳的工作之前或之后,都习惯花时间与天父在一起。基督徒的生活也应该体现出劳动与休息,行动与沉思,释放能量与休整积蓄之间的二重节奏,有动有静,有近有远,有张有弛,有进有出,各有定时,平衡而完美。如此,我们才能活得荣神益人,与众不同,满有基督属天的气质:荣美但不虚华、洒脱但不轻浮,淡泊但不木讷,辛勤但不愁烦⋯⋯我们因着主耶稣得到的实在美好!盼望我们的生命充满了感恩和赞美!

2010年夏季号——职场与服侍 >>

  • 上班之前的祈祷
  • The Elixir 化石成金
  • 人,你怎能怎能保持自己真正的面目——《培尔·金特》的百年追问 文/察世俗
  • 深山古树的叹息和守殿弟兄的祈祷——远行记忆之五 文/姜原来
  • 爱心在行动——简记“中国爱心行动义工协会” 文/Rita
  • 把灯放在灯台上 文/活水
  • 洛克菲勒是谁?
  • 那颗施予的果子——美国慈善基金制度的信仰源流 文/Snow
  • 史蒂文斯“全民神学”赏析1 文/顾乐翔
  • 书摘:还原真实的清教徒工作观1 文/勒兰·赖肯文 杨征宇译
  • 理财or理命? 文/明明
  • 文字事工三年整 文/慕义
  • 我所经历的三堂课 文/易禾
  • 办公室里的祈祷 文/书拉密
  • 谈基督徒在职场中的顺服与忠心 文/老曼
  • 尽仆人的本分——基督徒信仰在工作中的实践 文/冰霞
  • 我爸爸的手——在每天的工作中遇见神 文/西蒙·霍以德文 谭秀贞译
  • 职场灵性的保健1 文/聂文光
  • 天职:灵性生活的第三个维度 文/格伦·G·斯科吉文 汪咏梅译
  • 天职观与教会事奉
  • 基督徒的工作权柄观1 文/天明
  • 工作的意义 文/游冠辉
  • 职场上的基督徒 文/科顿·马瑟文 汪咏梅译
  • 2010年夏季号卷首语
  • 全部 2010年夏季号——职场与服侍 >>

    2010年 >>

  • 归家的鸟——我的天空阴转晴
  • 主的恩典够我用!
  • 双倍的赏赐,无尽的恩典
  • 信仰点滴
  • 福音特刊——理财or理命?
  • 他是改变人心的神
  • 认识主真好
  • 主是我患难中的力量
  • 福音特刊——影响我的一个人
  • 回家的路
  • 一个不可知论者的信主见证
  • 个人见证
  • 有福的确据
  • 福音特刊——信仰见证
  • 福音信息
  • 2010年圣诞福音特刊卷首语
  • 2010年冬季号——洛桑事件
  • 洛桑会议与政府宗教政策分析
  • 读者反馈
  • 寻找溪水边书屋 文/章以诺
  • 如此“能不忆江南”——远行记忆之六 文/姜原来
  • 不自由的公司 文/文峰
  • 这是新互联网革命的前夜? 文/许宏
  • 苦难是尊贵的——读《全备关怀的牧养之道》 文/小雪
  • 浅评《多元社会中的基督教》 文/临风
  • 耶稣政治学? 文/许宏
  • 上帝的儿女何等有福——记“访民”老康
  • 你清理自己了吗? 文/孙毅
  • 参与书写中国基督徒的身份想像 文/宋军
  • 洛桑事件后守望教会与政府关系走向1 文/曹志
  • 普世教会传扬整全的福音直到地极 文/洛桑神学工作小组
  • 附2–第三届洛桑会议中国应邀代表的代祷信
  • 附1–第三届洛桑会议中国应邀代表的公开信
  • 被看护日记选 文/明义
  • 在通往洛桑会议的路上 文/魏洪
  • 我们为什么是家庭教会1 文/王怡
  • 洛桑中国参会者通信选录
  • 洛桑会议札记 文/王东
  • 洛桑会议日志 文/Maria
  • 洛桑事件访谈录 文/本刊编辑部
  • 致洛桑会议的信1 文/天明执笔
  • 第三届洛桑会议中国筹备大事记 文/李继 整理
  • 神的全球城市宣教 文/蒂莫西·凯勒
  • 《洛桑信约》讲解节选1 文/约翰·斯托得 孙毅 译
  • 2010年冬季号卷首语
  • 2010年秋季号——建堂专刊
  • 主爱在中国(简谱)
  • 读者反馈
  • 庞德《诗章十三》
  • 加略山的爱 文/老海
  • 2010 年第三届洛桑会议简介
  • 我是谁? 文/朋霍费尔
  • 今天白天有雪 文/书拉密
  • 七泉湖教会建堂工作的见证 文/李道生
  • 北京基督徒会堂建堂始末 文/王明道
  • 安全的道路上没有平安——读《力阻狂轮——朋霍费尔传》 文/小雪
  • 让主的心喜乐满足 文/沈颖
  • 建堂日记摘抄 文/snow
  • 在神没有难成的事 文/连枫
  • 咫尺天涯 文/曾淼
  • 山上的城 文/李红
  • 看见建堂的世界 文/ 许宏
  • 红色殉道与白色殉道 文/游冠辉
  • 建堂:怎能忘记弟兄姊妹——从社会学等角度看守望教会建堂 文/Jerry
  • 圣殿 文/新恩
  • 对“基督徒的自由”一文的回应 文/孙毅
  • 挣扎在上帝与凯撒之间——战时体制下的日本基督教会 文/宋军
  • 我们为何不加入“三自”爱国会? 文/孙毅
  • 看得见的山上之城:会堂之于国度的意义 文/王怡
  • 唐崇荣牧师建堂访谈录 文/本刊编辑部
  • 这是一场属灵的争战 文/双燕
  • 守望教会2009建堂纪事 文/刘官
  • 我们渡到那边去吧! 文/天明
  • 守望教会牧师建堂访谈 文/本刊编辑部
  • 北京守望教会建堂代祷书
  • 守望教会建堂奉献原则
  • 对建堂的主要疑问及回应1
  • 产权代表人声明
  • 北京守望教会建堂动员报告
  • 北京守望教会建堂大事记
  • 米该雅惹着谁了?/宋军
  • 第一诫释义1 文/汤姆·华森 汪咏梅 译
  • 2010年秋季号卷首语
  • 2010年夏季号——职场与服侍
  • 上班之前的祈祷
  • The Elixir 化石成金
  • 人,你怎能怎能保持自己真正的面目——《培尔·金特》的百年追问 文/察世俗
  • 深山古树的叹息和守殿弟兄的祈祷——远行记忆之五 文/姜原来
  • 爱心在行动——简记“中国爱心行动义工协会” 文/Rita
  • 把灯放在灯台上 文/活水
  • 洛克菲勒是谁?
  • 那颗施予的果子——美国慈善基金制度的信仰源流 文/Snow
  • 史蒂文斯“全民神学”赏析1 文/顾乐翔
  • 书摘:还原真实的清教徒工作观1 文/勒兰·赖肯文 杨征宇译
  • 理财or理命? 文/明明
  • 文字事工三年整 文/慕义
  • 我所经历的三堂课 文/易禾
  • 办公室里的祈祷 文/书拉密
  • 谈基督徒在职场中的顺服与忠心 文/老曼
  • 全部 201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