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

异象:过去、现在与未来 文/李小白

面对着教会目前的困局,当我们反思并需要抉择下一步行动的时候,一些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再次浮现在我们面前。这些问题其实自守望教会决定“浮出水面”以及后来确定“山上的城”之异象时就已经存在,但当时并未有如今日之深度的解读。因此,在登记、整合、建堂等过程中,多是从外在及事工的角度予以解释。随着过程的深入,今天我们必须在更深的层面上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否则无论建堂、植堂还是深度教会建造都难以继续。

这些问题实质上反应了如何理解异象及其实现——当下具体的疑问包括:登记、整合、建堂等是教会的使命吗?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大型聚会?户外聚会合适吗?等等……守望教会是一个比较“后知”型的教会(即我们多是“先做后说”,而不是“先说后做”),我想就此谈谈我的一些“后知”看法。

教会:基督教信仰的唯一载体

“载体”这个词也许不妥,但却是我目前能想到的比较合适的表达。

任何一种信仰(社会学意义上就是宗教)都需要具体的载体,否则就无法实践及传承。基督教信仰的载体显然就是、并且只是教会。从旧约到新约,绝少中国“大侠”式的人物(参孙大概最为接近,但也是不大好的见证),保罗宣教的成果就是建立了一系列教会,而新约圣经几乎都是写给教会的。圣经称教会为基督的身体与新妇、神的家与国等等,可见教会在神的心意中何等重要。

教会就意味着群体,也就是说基督教信仰是透过群体实践和传承的。“不可停止聚会”是圣经的命令,尽管历代教会聚会的规模、方式不同,但聚集在一起敬拜却从未中断过。

只是近代以来,随着个人主义的兴起,教会的地位与重要性在人们(包括基督徒)的观念中大打折扣,信仰的个人化趋势比较明显。例如,自慕迪以来,多以决志祷告这类典型的个人认信方式作为信主的标志,洗礼(这是典型的教会行为)的地位、作用与意义反而不受重视。时至今日,有些人甚至认为参不参加教会并不重要,只要个人信就可以了。但这却与圣经的教导不符。

教会根本的特征是认信耶稣基督为唯一的主,在旧约表述为以色列人的“示玛篇”(即申 6:4—5)和十诫的第一诫。由于教会在世界是作为一个当时代的社会组织而存在,因此,教会与社会的张力就不可避免。“政教分离、政教合一”无非就是这种张力的具体表现。尽管在不同的时代与不同的社会,神赋予教会不同的使命,但都是为着一个目的——建立并坚固神的教会,直到主再来。综观历史可以看出:教会兴则社会兴,教会衰则社会衰(我们现在不正是如此吗?)。故对于一个具体的教会来说,清楚知道神在当下给教会的使命并为之全力以赴就是最重要的了。

教会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其“大公”性,在时间中即体现为信仰的历史传承。国度是圣经重要的观念,历代教会共同构成基督的国度。因此,大公教会的传统,不仅是丰富的属灵资源,更是属灵的“根”(罗 11:17—18)。教会可以(也应该)有特色,但过于强调特色以致轻视传承,教会就容易成为一个没有根的教会,这样的教会缺乏属天的国度观,必定不能长久。

中国教会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依我之见,正是由于在教会的建造上下功夫不够,导致教会根基不稳、国度观念不强,以致教会比较弱小。尽管近年信徒数量有长足的增加,但教会内在质量仍存在诸多需要改进之处。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反思与总结。

历史与国度的反思

新教是在大复兴的年代传入中国的。但在时代观念、民族主义和中国文化的多重压力下,中国教会(以下仅指新教教会)在二百年间艰难成长,至今根基不稳。教会建造仍是当前中国教会最重要的任务。

来中国宣教的宣教士在热情、忠诚、奉献等方面非常出色,工作也卓有成效,但其教会观如何,可能值得反思。在信仰个人化、超宗派、反智主义以及西方文化等影响下,中国教会一开始就有些“先天不足”。再加上过度依靠国外的人员与资助,教会的成长多少又有些“后天营养不良”。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信仰的看法是相当实用化和个人化的。时至今日,许多人仍认为你自己心里信就好了,为什么一定要聚在一起呢?信教不必太认真,没事时净化一下个人心灵就可以了,有事还是现实些为好等等。而中国的统治者一向视群体的聚集为大患(有一天从电视上得知这是清代不许开矿的重要原因——怕人多方便造反),故对宗教(既没用又聚集)总是多方限制。这些因素对于教会和政府都有相当的影响:历朝政府总是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有权管制教会,教会则自觉不自觉地容易走向信仰的个人化、道德化、实用化。

中国也是一个长期专制的国家,“家长制”等如此深入人心(所谓“民主集中制”不过是其变种),难免影响教会。比如,认错(悔改)对于教会及其领袖还是比较艰难的等等。综观1949年以前的中国本土教会,在神学思想、国度观念、自身组织管理方面都存在不少值得反思之处。

由于新教是在中国被迫打开国门的时候大规模进入的(其实之前已经进入,但多被压制,难以生根),不可避免地要面对高涨的民族主义的敌视与攻击。由于时代的局限,中国信徒在回应时要么放弃了信仰,要么割裂了与大公教会的联系,向民族主义妥协,留下了未竟之工,需要今天继续完成。(我如此说并没有半点轻视或否定宣教士及老一代信徒、教会的意思。只是中国教会走到今天,若要继续前进,就不能不认真而深入地面对这些问题。)

由此可见:中国教会今天所面临的最重要的使命仍是“教会建造”。从外在的角度,这是教会成为一个独立、合法(当然是按教会本着圣经在当时代下的解释——这其实是神在当代心意的表达)、合宜(即由内涵定义的、发挥宗教作用的教会)的社会组织的过程,其直接体现自然是“政教关系”。我们所推动的登记、整合、建堂以及将来的植堂、宣教等都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从内在角度看,这是教会神学、组织、牧养等理念与体制形成、改进直至稳定的过程。由于教会是一个整体,对内、对外实质只是同一个建造,不能分开,也不能缺失彼此。外在的过程拓展并验证了内在的实质,内在的实质保证并支持了外在的过程。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建立承传大公教会传统、符合时代与国情、成为社会良心的中国教会——“大公教会中国当代分会”。

神啊,你真伟大!神的心意远超过我们所能思想的。也许我们只是想通过建堂获得一个稳定的聚会场所,但神却有更伟大而奇妙的计划。我们难以设想我们微小的工作,将具有如此深远的意义。我们这些没有教会经验的软弱器皿,居然能成为建造神国度的先锋。前面还有什么?只有继续前行才能知晓。路才刚刚开始,前面风景必定更好!

守望教会的异象

经历了30年严酷的历练,中国及中国教会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机。就社会而言,过去30年,中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高速发展,政治宽松了许多。(我相信这一切都是神为复兴教会准备的,不然建堂的资源从哪里来?)中国教会同时经历了一个极大的复兴,为教会深度建造预备了条件。

不可否认,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中国农村教会的复兴使教会内在建造的要求更为迫切。因此,城市教会的兴起就必定肩负着深入建造教会的使命。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两个教会可以完成的。但圣经记载神做工少有“群众运动”,多是先兴起一些“先知”。

我想,守望教会正是这样的“先知”之一(荣耀归主!),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领受并实践着建造教会的使命(异象)。尽管我们在决定转型时并没有认识得如此清楚,但我们却在此使命上迈出了实质的一步。这个过程中神清楚的带领与印证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我们最终确定的异象表述(“山上的城”与“教会建造”)岂不正是这一历程的总结?而每当我们面临挑战时,如何聚会、是否继续建堂等与异象相关的问题就会浮现。到目前为止,每次的反思都使我们对异象的认识更为清晰,信心也更加坚定。但愿现在的经历,能产生同样的效果。

不可否认,实现建造教会的使命不一定非登记、建堂不可。但对于守望教会而言,既然要成为山上的城,教会规模太小、没有稳定的聚会场所、只走前人走过的路等恐怕都难以将异象落到实处——异象与使命要求我们突破与成长。作为先锋与拓荒者,在看似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去铺路搭桥,乃是理所当然的。感谢神!我们有幸被主选中(只是在有限意义上如此说,许多兄弟教会早已走过这些路了)、被主使用,这真是主所赐下的何等大的恩典与荣耀!

不论是登记、整合还是建堂,我们在开始时都认真地寻求了神的心意,也能彼此印证。不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表述、实施的过程、最终的结果存在怎样的问题和偏差,但在我看来,“神施恩的手一直帮助我们”的结论是非常明显、不容否认的。再看看因此而取得的超出我们意料的成果(比如这个正在经历痛苦磨合的同工团队本身就是一个神迹,我们尽管痛苦到今天可就是还能坚持下去,谁敢说这不是神迹?),我的信心更为坚定,更没有任何理由不继续走下去。至少植堂还没有开始,我不相信神带我去纽约学习如何植堂一个月只是为了让我开开眼而已!

登记是第一个主要的行动。尽管结果并未成功(对我而言,重要的是登记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但其意义却非常深远:神的教会终于可以坦然面对政府,不再惧怕公开自己了(“三自”运动中教会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惧怕)。这不仅是教会外在环境的突破,更是教会内在生命的突破。

整合是第二个重要步骤,我们今天的大型聚会正是该行动的果实。就敬拜神而言,聚会规模并无实质意义,大、小聚会都可以。但就今天中国教会的现实处境而言,不突破聚会规模的限制,教会就难以健康地成长。就教会历史而言,这是突破“三自”运动强加给教会之限制、并进而解决“三自”问题(只要这个问题存在,中国教会就还没有合一)的必由之路。就教会建造而言,这是探索并形成中国教会神学思想、治理模式、工人培训等的必由之路。就福音的传播与国度的拓展而言,这是建立未来宣教基地的必由之路。就信仰的经历而言,这是学习凭信心持守神的异象与托付的必由之路。就个人生命成长而言,这是使信望爱在“知识和各样见识上多而又多”的必由之路。就社会意义而言,这是使社会认识教会、教会影响社会、政教关系正常化(小型教会在客观上难以起到如此作用)的必由之路。可以分散聚会吗?可以,但那要等到教会不受限制的时候。那时,教会愿意以怎样的规模与方式聚会,就选择那样的聚会形式好了。但今天的守望教会不可以,这场属灵争战还在进行中。尽管今天我们似乎可以保持大型聚会,但并非稳定,被打压的基本态势仍没变。国家宗教局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希望将聚会再次限定到所谓的“合法聚会点”中。这是魔鬼的诡计,我们要警惕!

建堂是第三个重要步骤。教会当然不等于教堂,但在中国目前的处境下,建堂具有特别的意义(见守望教会建堂报告)。由于教会一时难以取得法律上的合法地位,在属于自己的教堂里敬拜其实就是教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合法化的最佳形式(以经商为例,对于普通人而言,通常他不关心你是否有“执照”,只要你在那里经营并无人干涉,你的东西没有问题、价格公道、服务令人满意,他就认为你是合法的,就愿意买你的东西)。同时,建堂的成功也必定为教会建造提供一个稳定的根据地,并为众教会(间接为社会)撑开一片广阔的成长空间,使教会建造更广、更深地进行。也正因如此,这场属灵争战才如此激烈,魔鬼撒旦(政府不过是它的工具)才如此顽强地抵挡教会,阻止建堂。既然如此,教会更不能退后,反而应当信心坚定,坚持建堂,直到成功。

我们正在路上,遇到了困难与挑战,信心有些低落。这没什么希奇,保罗早就告诉我们“你们进入神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这时最要紧的,就是抓住神的应许(具体说就是持守异象),凭借芥菜种般的信心,坚持下去,决不退后。主应许我们“忍耐到底必然得救”。

异象与牧养的关系

这是困扰不少人的问题,似乎正是由于登记、建堂等投入过多而影响了牧养与传福音的工作。这是关乎异象及其实现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不清楚,不仅困扰个人,更影响教会。就资源投入而论,有一定道理,但如果放在教会建造的大背景下,我们又当如何看待呢?

圣经说“耶和华是我的牧者”。从根本上说,只有主耶稣是我们的牧人,能牧养我们。主将具体的使命(异象)赋予一个教会,并通过圣灵带领、扶持、保守教会实现之,这不是牧养吗?不仅是,而且是主要的牧养方式之一。“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我们与主同工、与神同行,主就在这个过程中牧养我们。登记、整合、建堂这些实现异象的具体事工正是主牧养我们的途径。神训练门徒,主要是将他们放在工场或战场上(想想保罗刚归正就投入战斗的情形),尽管危险,但成长也最快。因此,异象的实现不仅没有影响牧养,相反却是牧养的一部分。

作为教会,既已领受这样的使命,就应当集中全部力量为之努力。我们可能有自己的想法,但那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与神同行。我们的祷告常常是“求主与我们同在”,但其前提却是我们需要站在神那一边。神的心意既已清晰,听命就胜于献祭。这不就是牧养吗?牧养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要把我们变成顺服主的人吗?

就登记、整合、建堂而言,主至少在以下方面牧养了我们:

1、通过经历登记、整合、建堂的过程,主使教会和个人的生命都大大成长。我们认真地回顾一下,在这个过程中,你的信心、爱心、忍耐、奉献、刚强等方面没有突破吗?这些正是一个基督徒的安身立命之本,不仅使我们可以从容面对生活中的各样挑战,而且让我们一生受益。

2、通过登记、建堂的过程,主大大更新了我们的教会观念(在这个时代中,抱持这样价值观的本身就已经让人不可思议了),建立了弟兄姊妹生命上的联结。当然,不少人感觉这方面似乎很差,甚至很不满意。但换个角度,你为什么不满?岂不是因为他们是你的弟兄姊妹,你期望更多吗?这是更新与成长啊!正说明我们有了相当深入的生命联结,也激励我们更深入地建造教会。

3、也许有人觉得教会对个人生命的关注不足,我承认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作为一个牧师,我无可推诿,只有努力作工。但我们也应当思考:一是是否过于关注个人的问题。现时代是一个个人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比较关注自我与自我的感受,但圣经的原则却是“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就怎样待人”。如果我们能够跳出个人的小圈子,投入服侍他人与教会之中,相信你的感受就不一样了。二是信心与勇气的问题。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并没有简单的解决办法,也不是哪个牧师或辅导员指点一下就一切通达了。这是必须由你自己在那个特定的处境中,凭信心勇敢胜过的,这是神牧养你的一部分。“凡有的还要加给他”,你不能得胜,再多的关怀充其量只能“挺”你一时,但难以使你突破与成长。

当然牧养是教会永远的问题(只要教会存在)。我们正在教会建造的路上,许多事工还非常不成熟。作为拓荒者,代价是必然的。如果我们知道今天的付出,乃是为着中国教会长久的益处(这当然包括我们个人的益处),更是为着神的荣耀,你愿意吗?

“但愿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将诸般的喜乐平安充满你们的心,使你们藉着圣灵的能力大有盼望。”(罗 15:13)

2011年3月
(作者为北京守望教会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