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

爱情之歌——《雅歌》一章注释节选 文/黄朱伦

一、期待之歌

经文:《雅歌》1:2—4
2 a  愿他用口中的热吻与我亲嘴,
b   因为你的热爱比酒更美。
3 a  你的膏油香气芬芳;
b   你的名字如同倒出来的膏油;
c   所以众童女都爱你。
4 a  愿你吸引我,我们必快跑跟随你。
b   王领我进入他的内室。
c   王啊!我们要因你欢喜快乐;
d   我们要提说你的爱,胜过提说美酒;
e   她们爱你是合理的。

《雅歌》1:2—4是一首“期待之歌”,是女主角个人内心世界的一段独白。第一小段(2—3节)显示出女主角对男主角热吻兴奋的期待及原因。第二小段(4节)展现了女主角对男主角的热爱与亲密关系的更进一步的期待都能成为现实,并透露了其中的原因。女主角两次热情的期待都得到了众童女的赞同与肯定。可见这段恋爱的发展是在正确的路线上;不但有当事者主观的经验,也有旁观者客观的印证。爱的主观与客观性,以及情与理都已经融合为一了。

2 a  愿他用口中的热吻与我亲嘴,
b   因为你的热爱比酒更美。
这两句是平行句。女主角一开始就毫不掩饰、毫无羞怯地抒发了他对爱人由衷的期待,说:“愿他用口中的热吻与我亲嘴。”这里“亲嘴”(动词)与“热吻”(名词)在希伯来文中是同一个词(nsq),并且这两个词在句子中有象声词的作用(像亲吻的声音)。英文翻译也有同样的象声效果:Let him kiss me with kisses of his mouth。作者以此流露出女主角对于爱情充满了热情的期待。为什么女主角会有这样热情的期待?下一句说明了原因:因为你的热爱比酒更美。这句中的“热爱”(dodim)原文中含有“爱抚”或“性爱”的意思,其程度视上下文而定(参箴7:18;结16:8,23:17)。因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女主角迫切地期待男主角的热吻,是因为男主角的热爱;而他的热爱之所以令人向往,是因为他的热爱比酒更美。比酒更美(miyyayin),是因为酒极为香甜,也能带给人欢愉(诗104:15指出酒悦人心;箴23:30称酒使人留连不肯放手)。NIV翻译得好:“比酒更能让人欢愉”。一些学者喜欢把酒与性爱放在一起解释,这样的解释极为牵强(参看本段第4节的解经)。事实上,诗人是以酒来比喻一对情侣在爱中享受到令人陶醉的欢愉。
在热恋中的年轻男女很容易被身体相亲的愉快所迷住,甚至冲昏了头脑,盲目地追求感官的快乐,而做出越轨的事情,以致终身懊悔。但是在《雅歌》中,女主角虽然处在热恋中,她的头脑却是清醒的,可以做到适可而止。在3节中,女主角透露了她向往男主角热爱与热吻的更深的原因,并且她对男主角的认同与看法,也得到了其他人的支持与肯定。

3 a 你的膏油香气芬芳;
b   你的名字如同倒出来的膏油;
这两句也是一对平行句。有些学者认为“你的膏油香气芬芳”是指男主角吸引人的魅力,或者认为是指男主角身上的香水所散发出来的香气极为芬芳。现代的男士们会用香水,古代的男主角也可能会用香水。不过,这里主要是指男主角极具魅力,却是无可置疑的。我们如果以平行句的特色来分析这段经文,就会更具体地看到为何男主角是这么具有魅力。
3节的a句与b句属于彼此交叉平行的形式。“你的膏油香气”对“你的名字”,“Turaq的膏油”对“芬芳”。这里,“Turaq的膏油”和合本与新译本都将其译为“倒出来的膏油”。彭马文根据乌加列平行句认为“Turaq的膏油”是形容一种昂贵而稀有的化妆用油。无论如何,“Turaq的膏油”所发出的香气是极为芬芳的。所以这里诗人强调男主角的名字有如这种膏油极为芬芳。
在旧约中,“名字”通常指“人”本身,特别是指他的品格和名声(参看撒下7:9;传7:1)。有些学者认为“名字”是指“全人”,即他的身体,其中发出最为珍贵的香气,其吸引力比其他的一切都更强,因为这种香气能够引起性爱的欲望。笔者认为此处的香气,特别与名字相关,与性爱没有任何关系。许多学者深受古代近东文化的影响,总爱戴着“有色”眼镜,如寓意解经一样,到处看到“有色”的东西,从而忽略了经文上下文和整部书卷的结构对意义的影响,更加忽略了《雅歌》在共同成分中的独特性。
3节的c句是《雅歌》中的第一个单句:所以众童女都爱你。单句在希伯来诗歌文体中虽不普遍,却是正常现象。单句在《雅歌》中具有独特性。例如,在此2—3节的段落中,3节后出现了一个单句,而在4节小段中又出现了一个单句:她们爱你是合理的。这两个单句在各自的小段落中都扮演着“结论”的角色,值得注意。特别是这两个结论性句子均出现在段落的最后,且遥遥相对,成为一种总括性的表述。
“众童女”不是指一个童女,而是指多个童女,表明这个结论是大家共同的结论,因此是客观的而不是当事者主观的结论,是得到公认因而是正确的结论。众童女都爱他,主要原因是因为男主角的“名字”,即他的品格、名声和为人极为芬芳。可见《雅歌》中男女主角的恋爱是在众人面前被认可与被接纳的。男女两性相吸的主要因素不应该是仪表、风度、谈吐,更不是性爱与外在的魅力,最重要的是他/她的名字。情侣之间的恋爱如果是靠着“性”来维持和成长,分手是迟早的事情。如果情侣之间彼此守身如玉,因对方良好的品德与爱情而相互吸引,将会在爱中建立起将来美满的婚姻生活。
这里“爱”(’ahab)与“热爱”(dodim)有所不同。此处的“爱”是一种与私心及欲望没有关系的爱。因此在此处的结论中,以这种“爱”来总结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4 a  愿你吸引我,我们必快跑跟随你。
b   王领我进入他的内室。
这一节表达出更进一步的期待。如果说上一节的期待是口的吸引,那么这一节的期待就不仅是整个人的吸引,而且还希望这种期待得以实现。这种渐进的层次关系,也借着从称“他”改为称“你”的亲密关系的递进而表现出来。
4节的a句,吕振中译本有更准确的翻译:“愿你拉着我跟着你哦;我们快跑吧!”女主角期待男主角拉她到哪里去呢?如果是“拉”,似乎是相当不情愿的,为什么接下来却是一起跑呢?如果这是女主角所期待的,为什么需要拉呢?特别是b句,“王领我进入他的内室”更清楚地透露出期待的真相与实现。
4节的b句,女主角第一次称呼男主角为“王”。这有两种可能性:第一个可能意指男主角就是一位君王,很可能就是所罗门王;第二个可能意义是一种修辞的特色,女主角愿意给予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一个最崇高、最尊贵和最有尊严的称呼,以表达男主角在她心目中的地位,因为是一种富有情感的称呼,才会称对方为王。
女主角在a句期待王拉她的意愿终于实现了,因为b句提到王领(bo’)她进入了内室,在里面享受二人世界。王拉她表明王的主动、王的意愿。事实上是两个人共同的意愿,让他们一同快跑进了内室。她在那里享受到王的热吻与热爱。1:2—4的期待之歌与8:1—2的期待之歌遥遥相对。这两段经文都提到“吻”与“酒”,特别是在8:2,不是男主角领女主角,而是女主角领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进入到母亲家里。可见,从整体的语意结构来看,男女主角的恋爱关系随着结构的平行对比而展现出其发展的进程。
吕振中译本把b句的“内室”译为“洞房”是严重的错误。许多近代学者都乐意接受一个看法,即男女主角在内室里享受二人世界,是一种性爱的结合。虽非结婚之夜,但“内室”已经是变相的洞房了。于是产生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圣经是否允许婚前性关系?一些学者尝试减轻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主张男女主角虽非正式夫妻,但已订婚。根据犹太人的风俗习惯,订婚的意义与订婚双方关系的严肃性近于婚姻。例如,耶稣的母亲马利亚与约瑟本来是已经订婚的未婚夫妻。但问题是,如果约瑟与马利亚婚前可以有性关系的话,他们怎能知道耶稣是圣灵感孕而生的呢?可见婚前的性行为并未被犹太社会所接受,更不可能在圣经中被多方“鼓励”。基于上下文、整本圣经的教训与《提摩太前书》3:16的释经原则,笔者认为整本《雅歌》除了5:1清楚地描述了洞房之夜以外,其他地方没有一处经文可以肯定是记载婚前性行为的。除非一开始,我们就戴上有“色”眼镜来读《雅歌》。

4节描述“王”领女主角进入内室的情景如何理解?格莱德希尔(Gledhill)有动人的分析:“这完全是想象的奔放。她因想象把她带入的境界而几乎无法透气。但是《雅歌》通常就在此刻落幕,正如在其他地方一样,将读者与一对耳鬓厮磨的爱侣隔绝开,读者自行推想他们的进展。这是《雅歌》的一种文学手法,通常在最亲密的情景中落幕,使我们处在一种‘悬景’中,让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是的,此幕是逐渐地,甚至是骤然地落下,留待读者去想像男女主角的热爱。这种文学手法制造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美丽的“悬景”或“陷阱”!虽然许多近代的圣经学者乐意接受婚前的性爱在《雅歌》中出现,但笔者认为一首美丽的诗歌不但制造一些让读者屏息凝神的“悬景”,让富有想象力的读者自由猜想里面的情景,诗人也还会同时借着巧妙的修辞手法留下一些有关“界线”的线索,让读者的想象力不至于如脱缰之马冲出诗人所设定的“界限”,而无法追回。以下是笔者对这些界线的一些看法。
第一,酒——许多学者认为在古代近东文化中,酒与热爱以至两性结合的描述都是极其自然的。古代近东文化常以酒为喻来描述性爱的欢愉。当诗人以酒喻“热爱”时,诗人是以酒来与“热爱的欢愉”相比,例如,“你的热爱比酒更美”、“我们要提说你的爱,胜过提说美酒”、“你的口像美酒”(7:9),都与热爱的欢愉有关。
但当诗人在描述“性爱”时,他并非以酒来作比较,而是以“喝酒”来直接比喻“性爱”。例如,“我的妹妹,我的新妇啊!我进了我的园中;我采了我的没药与香料;我吃了我的蜂房与蜂蜜;我喝了我的酒和奶。朋友们!你们要开怀吃喝;亲爱的啊!你们要不醉无归。”(5:1)故当诗人以酒为喻时,有他的分别原则,从释经的角度来看,其基本分别是在于隐喻和借喻的分别。当诗人要以酒来与热爱的欢愉相比时,他是用隐喻的方式来以酒比喻热爱的欢喻;但当诗人要以酒直接比喻性时,他是用借喻的方式来以酒比喻性爱,就好像他以园子为借喻来指向女主角,并以“喝酒”为借喻指向他与女主角性爱的结合,甚至“不醉无归”。在整本《雅歌》中,只有5:1的洞房之夜有这样的描述,其他地方(除了8:2之外)没有一处经文有如此的描述。唯有在8:2中,女主角向男主角表示要给男主角“喝香酒”,但那是“期待之歌”里的一个意愿,即非君莫嫁之意——如在7:13所言:“我的良人哪,这些都是我为你保存的。”
第二,在注释中,笔者从语意平行关系把《雅歌》分成九大段。这九大段在语意和平行结构上以一种交叉平行的方式来发展,故中间的第五大段是整首诗歌的高潮,是整本书的核心段落。第一大段(1:2—8)和第九大段(8:1—14)在语意结构和进展上彼此平行。根据段落关系来看,第一大段中女主角热爱的意愿得以实现,但这段恋情未得到家人的接受。在第九大段中,这段恋情终被家人所接受,于是女主角进一步扩大她的意愿——将来有一天,她要领良人到母亲家里去,“我要给你喝香酒”。可见,男女主角在婚前未有性爱关系。

4 c   王啊!我们要因你欢喜快乐;
d   我们要提说你的爱,胜过提说美酒;
在原文里,这两句话都非常短,各有三个词而已。在语音方面,有一些母韵上的平行加强了这两句的平行关系和欢愉的语气。
从语意上来看,这里的“我们”,在有些学者看来,是指一些旁观者或女主角的朋友。事实上,在诗歌文体的修辞上,当女主角说“我们”时,可以将自己和其他童女包括在内一起来提说“王”的爱所带来的欢愉。这种表达方式,一方面表明女主角的感受不是主观和无知的,因为别人亦有同感;另一方面,表明她的感受既然是那么美好,她也期待其他的人能够与她认同,一起来赞美和欢乐。诗歌文体的修辞手法在许多时候只是表达诗人的意念和意境,以反映真实世界里的事实。
“她们爱你是合理的”,这句话与3节c句“所以众童女都爱你”平行。这两句总括了这整整一小段的经文。这段恋情不但合情,也是合理的。情理兼顾,这是多么美好的总结。

二、寻索之歌

经文:《雅歌》1:7—8
7 a  求你告诉我,
b   我心所爱的啊!
c   你在哪里放羊?
d   中午你在哪里使羊群躺卧休息?
e   我为什么好像蒙着脸的女人,
f   在你众同伴的羊群旁边呢?
8 a  你若不知道,
b   你这女子中最美丽的啊!
c   可以出去,跟随羊群的脚踪,
d   牧放你的山羊羔,在牧人的帐篷边。

这一段不再是独白,而是对白,一问一答,故组成了两个小段。这两个小段关系密切,因为各个小段里的平行句不但自己平行,且与另一个小段的平行句平行。因此在释经时不能够忽视段落之间的平行对意义的影响。

7 a  求你告诉我,
b   我心所爱的啊!
c   你在哪里放羊?
d   中午你在哪里使羊群躺卧休息?
7节a和b句都是以同一个字“我”为其结束,就是说,在原文中,这个“我”都是排在句子的最后一个词的词尾(i)。因此,在句法上不但强调“我”,且在语音的音韵上也是如此。而在7节的c和d句都以同一个片语——“你在哪里”为其开始。这样一种修辞手法,让我们看到男女主角之间存在着一个强烈的“我—你”(I—Thou)和“你—我”(Thou—I)的关系。中文圣经的翻译也把其中关系的内涵显露出来了。
“求你告诉我”,女主角这是在问谁呢?很明显,她是在问“我心所爱的啊”。“我—你”之间的特殊关系,因这一句话而得到完全的解答。“我心”(napsi)比“我”更加倾注在男主角的身上,包含了女主角的整个生命。可见男主角在她的生命中占据了多么重要的地位,她对男主角的爱有多么地深。在下面的问话中,语法上的加重明显地带出来女主角最为关心的问题就是:“你在哪里?”
男主角很可能是一个牧羊人。巴勒斯坦的土地贫瘠,牧人一般都需要带领羊群从一处移到另一外寻找草吃。在中午闷热时,牧人通常会找一个较为阴凉的地点休息。故女主角此时要想与她心里所爱的人相见,自然而然地会发出以上两个问题。这两个表面问题的后面,还有着更深一层的意义与内涵。诗人欲从表面的现实生活中带出另一个意境,即二人世界的意境。格莱德希尔对这两句话的解释是:“你在哪里放羊?中午你在哪里使羊群躺卧休息?这里‘牧放’与‘使……躺卧’这两个动词通常需要有一个宾语,即他牧放他的羊群,使他的羊群躺卧休息。但在这里,女子所说的话中用的动词是不及物的,没有宾语。很明显,她的话语中含有一股微妙的暗流。因为动词‘牧放’(ra’a)和名词‘爱人’或‘密友’(ra’ya)的词根是一样的。不但如此,‘牧放’在《雅歌》中也被当作比喻来形容某种形式的亲密活动(‘他在百合花中牧放群羊’,6:3)……因此在这里可能有一个隐约的双关语。女子在此可能期待一个肌肤之亲的幽会。她可能在脑海里看见‘她自己’是动词‘使……躺卧’的宾语。”可见在这段的寻索之歌中,还是附有对热爱的期待。在感情世界中,真是亦虚亦实,需要仔细的揣摩。

8 a  你若不知道,
b   你这女子中最美丽的啊!
c   可以出去,跟随羊群的脚踪,
d   牧放你的山羊羔,在牧人的帐篷边。
7节的后两句e和f是一对独特的平行句,我们留待最后再处理。现在先让我们看8节。对于这段话是谁说的,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是良人?耶路撒冷的众女子?诗班?诗人本身?其中最有可能的正确答案有两个,即“耶路撒冷的众女子”和“良人”。有些学者之所以认为是耶路撒冷的众女子,是因为《雅歌》5:9和6:1中出现“你这女子中最美丽的啊”之时,两处均明显为众女子所言,而且它们均出现在同样的诗歌类型,即“寻索之歌”中。但卡洛德认为此段为良人所言。他的解释如下:“对女主角在5—6节所表现的自卑,良人的反应是给予最高的赞美:‘最美丽的’;在《雅歌》其他地方使用这个片语的只有5:9和6:1,乃是耶路撒冷的众女子描写女主角的美丽;照此看来,这一节可能也是出自她们之口。但比较有可能的是,在5章与6章中,众女子是采用良人在此所说的话,用它来嘲弄她。虽然这个最高级的片语只在《雅歌》中使用了三次,但女主角的美丽却一直都是良人的主题。”
除了卡洛德以上的分析外,支持“良人”看法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虽然这个片语也出现在5章与6章的“寻索之歌”中,那里明显是耶路撒冷的众女子所言,但在这段中(1:7—8)有一个重要的差别,就是这里是女主角向“良人”发出问题——“我心所爱的啊!”而在其他地方(5:9和6:1)都是女主角向“耶路撒冷的众女子”发出问题(“耶路撒冷的众女子啊!”)。因此这里可以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此处的回应应该是良人发出的。而且按基本释经原则,在解释任何圣经难题时,最接近的上文下理应该被优先考虑。
在7节c句中,女主角发问道:“你在哪里放羊?”其中的意思是,“我需要往哪里去,才能找到你?”于是良人在8节c句回答说:“(你)可以出去,跟随羊群的脚踪。”这里良人的建议是,女主角以牧羊女的身份出去,只要随着羊群的脚踪寻找,就会寻见,知道良人在哪里放羊。
8节d句同样地回应7节d句。前面女主角问:“中午你在哪里使羊群躺卧休息?”意思是,“在你休息的时间,我们在何处可以相会?”良人回答说:“牧放你的山羊羔,在牧人的帐篷边。”意思是,“当你找到我时,就在牧人的帐篷边,牧放你的山羊羔,在适当的时候,我会来与你相会。”在原文中,“牧放”与“放羊”(ra’a)是同一个词。在原文中此词含有“爱人”和“亲密”之意,在此段中,这个词有双关语的意思。因此良人在回应时,并没有叫女主角失望;因为这个会面的时刻,将会是二人单独会面,谈情说爱,一起“放羊”(亲密)的时刻。

7 e   我为什么好像蒙着脸的女人,
f   在你众同伴的羊群旁边呢?
良人在8节不但很有智慧地回应了女主角的两个“在哪里”的问题,而且很妥善地解决了女主角所问的第三个“为什么”的原则性问题。这个问题出现在7节e和f句中,是一个“单独的”平行句,即唯一一个在8节没有相对平行句的对句。
之所以说这对平行句牵涉到一个原则问题,是因为它关系到女主角的身份问题。女主角是否被人接纳,更严重的是可能涉及到她的名声问题。
“好像蒙着脸的女人”,这句听上去像是女主角在向男主角提出抗议(原文语法是“为什么,我要……?),因为她不愿在众人面前“好像蒙着脸的女人”。她可能并没有真的蒙着脸,只是“好像”罢了。这是用比喻来谈到身份名声的问题,也是女主角在这一段中最为关注的问题。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在野外流荡,很可能被误以为是妓女,就好像他玛一个人坐在路边,可能就有如犹大那样的人走过去对她说:“来吧,让我与你亲近。”(创8:14—23)这会是何等的羞辱!
另外,这也可能是一种故意含糊的修辞手法。因按《创世记》的用法,他玛蒙脸以表示她是妓女,但利百加蒙脸却是出于羞怯;并且蒙脸亦是当时结婚的习俗。因此精明的雅各才会上当,在洞房之夜后,才惊讶地发现他所娶的是利亚而不是他所爱的拉结(创29:21—25)。因此,女主角似乎又以双关语的方式说:“我是要嫁人的……何必像个妓女到处找你呢?”这是个身份与名声问题,是恋爱中的年轻女子最为关注的问题。来往须光明正大,绝对不可偷偷摸摸,见不得人的关系与不好的名声是一个想要嫁出去的女人最为关注的事情。
良人在8节c和d句的答复,一方面智慧地回应了7节c和d句问的“在哪里”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妥善地解决了7节e与f句中的身份与名声问题。男主角建议女主角以牧羊女的身份出现(8节c句),这就解决了身份的问题。同时可以在牧人的帐篷边,牧放山羊羔,表明被其他的人(男主角的同伴和朋友)所接纳,因此他们可以光明正大地相会,也不会引起误会,因情侣的关系已经被人所认可与接纳,这也就解决了名声的问题。
最后8节d句与7节f句在语意和语音上互相平行,加强了有关身份与名声的看法与解经。笔者按原文句法分析如下:
7 f   旁边(’al)羊群(’edre)同伴(hªberek)
8 d   旁边(’al)帐篷(misk˚not)牧人(haro’im)
从原文的句法来看,“旁边”对“旁边”、“羊群”对“帐篷”、“同伴”对“牧人”。但是诗人在修辞上明显地把语意和语音的重点全放在第一个词上面,即“旁边”。两句话的“旁边”遥遥相对,但这两个“旁边”对女主角来说,在身份上的意义却大大不同。一个是同伴的羊群旁边,另一个是牧人的帐篷旁边。在“羊群”旁边显示是不被人所接纳,而在“帐篷”旁边显明是为人所接纳。可见对于女主角而言,身份与名声是何等重要。这也表明此段不可能是一个少女离家出走的故事。

——————————

1 本文节选自黄朱伦所著《〈雅歌〉注释》第一章。本刊对选文略进行了编辑处理,同时删去了原文中的引文,有需要更多了解者可以直接查阅作者的原书。他的《〈雅歌〉注释》以字意释经入手,认为《雅歌》可以直接用在我们的爱情生活中;再从中引申到其中所内含的属灵含义。其中的经文主要引自新译本圣经。

2011年春季号——恋爱与婚姻的预备 >>

  • 心的回归 文/王怡
  • 洛桑会议日志(之二) 文/Maria
  • 让我死在他们中间 文/王怡
  • 后来 文/书拉密
  • 真爱 文/Joy
  • 虎妈与拜儿子教 文/刘阳
  • 是我疯了,还是这个社会疯了? 文/一名武汉大学的毕业生
  • 大学成了一个养鸡场 文/常青
  • 婚姻的救赎——读《携手共度生命河》有感 文/Cindy
  • 牧者推介:《谁可以这样爱我》 文/桐剪秋风
  • 你是朝着应有的方向前进吗?——超越婚姻的生命成长和预备 文/李涛
  • 一位大龄未婚弟兄的婚姻预备观 文/Jerry
  • 一位大龄未婚女青年的自白书 文/蒺藜
  • 不要怕 文/贝壳
  • 情陷 囹圄 文/ Amanda
  • 神总不失信——小记我的『等婚』之旅 文/圆白菜
  • 晨祷的溪流 文/祖潘
  • 极早醒起
  • 蹬掉蹬掉脚下的那块石头1——加尔文《基督教要义》论基督徒生活 文/孙毅
  • 从单身到恋爱1 文/永刚
  • 不要同负一轭1
  • 合适的人 文/晓光
  • 两条生命的轨迹与动力 文/袁大同
  • 访谈:袁大同回答信徒在婚姻预备中的疑惑
  • 单身与婚姻都是神美好的恩赐1 文/天明
  • 性与单身生活1 文/约翰·派珀
  • 2011年春季号卷首语
  • 全部 2011年春季号——恋爱与婚姻的预备 >>

    2011年 >>

  • 守望户外聚会的背后——中国家庭教会对教会论的反思 文/以勒
  • 自由之子——写给守望教会 文/王怡
  • 致乐义诗二篇 文/午炎
  • 葡萄树 文/新盐
  • 这一年,这一天 文/书拉密
  • 恶之平庸 文/刘瑜
  • 杀人的问题——读汉娜·阿伦特有感 文/慕容雪村
  • 面对巨人——从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说起 文/孙燕
  • 谁夺走了莎拉的钥匙?——小说《莎拉的钥匙》读后感 文/小雪
  • 浪漫的回旋——读切斯特顿《回到正统》和《异教徒》 文/察世俗
  • 退修·恢复·爱 文/曾淼
  • 《竭诚为主》选文二篇 文/章伯斯
  • 新春的感恩——写给亲爱的上帝 文/Mercy
  • 2011年特别的平安夜 文/QH
  • 户外敬拜——感恩与祈祷 文/ZL
  • 身影——记亲爱的可爱的恩平师母 文/慕义
  • 陪伴是一种福气 文/铁皮娃娃
  • 神是爱 文/HY
  • 家书:2011感恩记 文/大水
  • 突破(二) 文/GLP
  • 那抹灿烂的阳光——小记我家的“户外”转变 文/ 小C
  • 从破题到解题:守望教会事件与中国政教关系刍议 文/杨凤岗
  • 从守望教会户外崇拜事件看中国政教关系的纠结与出路 文/邢福增
  • 山上之城对神国的彰显 文/孙毅
  • 罗马书13章1—7节释义分享 文/刘同苏
  • 2011年冬季号卷首语
  • 杏花2011年秋季号——守望教会户外敬拜
  • O Church Arise 教 会 兴 起 ! 文/Keith Getty 李洪昌 许国永 译
  • 八月的黑夜—— 十八致乐义 文/午炎
  • 望台1 文/刘同苏
  • 七日的第一日 文/书拉密
  • 如何面对教产问题 文/杨凯乐
  • 社团自治的呐喊 文/曹志
  • 宗教管理需要法治1——“宗教事务管理法治化”学术研讨会主持发言 文/张千帆
  • 有一种活着——读《殉道史》 文/张鹤
  • 撕裂中的边界 ——读《沉默》 文/小雪
  • 经历自己的死 文/孙毅
  • “我自己要极早醒起!”——两位姊妹关于晨祷的分享 文/兴梅 红梅
  • 带我一同去放羊——十一致乐义 文/午炎
  • 昨日 文/书拉密
  • 爸爸我害怕 文/Jean
  • 那在我里面的,比世界更大——5·22记实 文/LW
  • 48小时的奇异恩典 文/WY
  • 派出所纪事两篇 文/小雪
  • 这个特别的复活节
  • 从4·10到4·11 文/雅歌
  • 一个平信徒的4·10经历纪实 文/纪红雨
  • 第一个48小时 文/李小白
  • 北京守望教会治委会就几个重要问题与肢体的交通
  • 北京守望教会户外敬拜问题解答(一至四)
  • 北京守望教会——就户外敬拜的再次说明
  • 北京守望教会——告会众书
  • 附:《环球时报》社评:个别教会要避免让自己政治化
  • 不要把专注于信仰的教会政治化——回应《环球时报》社评
  • 为结束60年宗教逼迫发出声音 文/王怡
  • 守望自由的天空——评北京“守望教会”再次户外敬拜 文/刘同苏
  • 认识他是耶和华1 文/王双燕
  • 神奇妙的保守1 文/李圣风
  • 神的物当归给神1 文/金明日
  • 我们是为了信仰:为政教冲突致全国人大的公民请愿书
  • 我们别无选择1 文/天明牧师
  • 2011年秋季号卷首语
  • 2011年夏季号——历史的反思
  • 贝如意姑娘
  • 洛桑会议日志(之三) 文/Maria
  • 怀念战友 文/书拉密
  • 百年辛亥——我们往哪里去? 文/溥国涌
  • 换药不换汤 文/许宏
  • 山西忻州百年福音堂保护活动始末 文/麦克
  • 百年余音今犹在——读《回首百年殉道血》有感 文/凯文
  • 看,圣灵的感动——读优西比乌《教会史》 文/小雪
  • 回忆谢伯伯
  • “我们经过水火” 文/林献羔 Sarah整理
  • 生命的乐章 ——追思主的使女、一代忠仆杨心斐 文/基立
  • 在天国相会 文/喜乐
  • 被劳动改造的岁月 文/杨毓东
  • 我所认识的王明道先生 文/林献羔
  • 寻找沉默百年的逃亡日记 文/沈颖
  • 个人灵修——自我牧养的一种方式 文/游冠辉
  • 信心与祷告1 文/倪柝声
  • “反西化”还是“现代化” 文/秦晖
  • 异象:过去、现在与未来 文/李小白
  • 民国初年的信教自由运动 文/刘义
  • 1957年的基督徒右派分子们
  • 中国城市家庭教会兴起的内部源流 文/刘同苏
  • 今天是什么时代? 文/王怡
  • 2011年夏季号卷首语
  • 2011年春季号——恋爱与婚姻的预备
  • 心的回归 文/王怡
  • 洛桑会议日志(之二) 文/Maria
  • 让我死在他们中间 文/王怡
  • 后来 文/书拉密
  • 真爱 文/Joy
  • 虎妈与拜儿子教 文/刘阳
  • 是我疯了,还是这个社会疯了? 文/一名武汉大学的毕业生
  • 大学成了一个养鸡场 文/常青
  • 婚姻的救赎——读《携手共度生命河》有感 文/Cindy
  • 牧者推介:《谁可以这样爱我》 文/桐剪秋风
  • 你是朝着应有的方向前进吗?——超越婚姻的生命成长和预备 文/李涛
  • 全部 2011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