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

我也有理想

“理想”这个词,在我脑中已经被抹去很多很多年了。
我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面有个大我四岁半的姐姐。由于我从小体质较弱,又常常流鼻血,父母就把对孩子期望的压力放在了姐姐身上。我便得以在比较宽松的氛围中长大。我说宽松,是指父母对我没有太多的要求,只要我平平安安就好。打上学起,我的学习成绩就一直处于中下等。
面临中考,出于实在不愿被淘汰出校园、不愿太早进入复杂社会的考虑,我努力了半年之久,终于考上了市里的重点高中。这一成绩,使父母在对我特殊照顾的基础上,又加上一份信任。原本就很宽松的氛围就更加宽松了。
进入高中后的学习生活,使我对“重点中学”和“特级教师”有了新的认识。我对那三年的生活充满了失望。
“老师,为什么要学历史呢?那不都是过去的人和事吗?”
“考大学要考啊!”
“为什么人人都要考大学呢?”
“考上大学才会有好工作啊!”
“有了好工作,又会怎样呢?”
“有了好工作才能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啊!”
“那有了这一切,又能怎样呢?”
⋯⋯
显然,老师的回答并没有解决我的疑惑。幼稚的我草率地决定跳出这个循环。临近高考,别人都在争分夺秒。而我,晚上八点就上床睡觉了。母亲说:“既然累了,就睡吧。”结果呢,高考就落榜了。对着月亮,我黯然神伤:人生为什么这么矛盾呢?不是我自己选择要跳出那个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循环吗?为什么跳出来了,又如此难过呢!关键是,我真的跳出来了吗?我又落在哪儿了呢?
之后,我上了一所大专。苟且活着吧,总不能让白发人送黑发人吧!我也努力地工作、考证,只为了安慰父母。至于我,我要往哪里去?我适合做什么,我喜欢做什么⋯⋯只管往前走吧,走一步算一步!
那一年,我听到了福音并且接受了主耶稣。我参加了一个全人医治的营会,那次营会原来安排三整天的课程,因某些原因被迫调整为三个上午讲课,下午半天可以一起分享、爬山。在车水马龙的城市游走惯了的我,遇到这样的山林野境,甚是珍惜!说什么也不肯和大伙扎堆儿去爬山,只想独自一人品山品水。我坐在小溪旁的大石头上,贪婪地望着蓝天。牧师的话再次在耳边响起,“我们的生命绝非偶然,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上帝美好的旨意”。“孩子,你也有理想。”一个慈祥而浑厚的声音拂过我麻木的心灵。——“我也有理想?”很多年都不再轻易流出的眼泪夺眶而出。“我,可以吗?我身体不好,我也不聪明,我学历很低,我反应慢,我缺乏灵活性,做同一件事我需要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我在暗中受造,在地的深处被联络。我未成形的体质,你的眼早已看见了。你所定的日子,我尚未度一日,你都写在你的册上了。神啊,你的意念向我何等宝贵,其数何等众多。”(诗篇139)——“我—也—有—理—想!”是的,我也有理想!我大声地向自己宣告,意气风发。
神啊!我要称谢你!你又打开了一道禁锢我的枷锁。我的心带着我飞翔,我愿俯伏亲吻你的脚。
我昂首阔步地走在来时的小路上。喜乐充满了心灵。从今天开始我不再一样!
营会结束后,我从教会图书馆里借阅了《标杆人生》。我祷告,我思考,我梳理着自己的经历。最后,我慎重地辞去了被许多人羡慕,而只有我的心知道那对我来说只是勉强维持的房地产评估的工作。不久之后,一扇门为我开启了。我去了一所私立小学,做了一名小学教师,准备为孩子们身心健康地成长献出我的一生——这就是很多年来,一直被我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我的理想!

有福的确据

三年前,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会有一份信仰;今天,我竟然奇妙地认识并接受了这位造物主,并且每一天都在经历和体会他的慈爱和信实。
信主前,大学的生活可简化为“随意”二字。临近毕业,我对未来还没有任何规划也懒得去规划,看着周围的朋友都复习考研就索性和大家一起复习,后来侥幸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
有人说研究生就是“烟酒生”,这虽不完全准确,但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很真实地描述了研究生生活的一个侧面。研究生的课程比较少,除了上课和跟着导师做一些零零散散的项目之外,我还有不少的闲暇时间可供自己支配。然而,大多数夜晚都是在与舍友们一起熬夜看球打游戏中度过的,然后在次日一觉睡到午饭时刻。在这期间,原本不会抽烟的我学会了“吞云吐雾”。这一半是受朋友的影响,更多地是伴随着烟雾缭绕,心中的“迷茫”似乎也随之释去⋯⋯原本心中向往的自由奋进、挥洒青春在时光的流逝中都成了虚空,曾经自嘲如此的光景是在“一步一步走进自己掘好的坟墓”,然而明知是黑洞,却甘愿陷在其中无力自拔。
直到有一天,我的生命出现一线转机。记得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我现在的妻子艳霞带我去参加一对基督徒的婚礼,本来只是想看看基督教的婚礼是什么样子,然而这一次观礼却改变了我的生活。
婚礼现场我们坐在一个靠通道的位置,我好奇地打量着周边的人们。突然看到一个人(就是天明牧师,当时还不认识他),一路走来和每一个人都握了握手,走到我身边的时候朝我笑了笑,那一种真诚、喜乐、纯洁顿时使我的心倍感亲切。婚礼过程中当听到牧师说婚姻是一种盟约,不是一种合约,唯有死亡才能解除的时候,我才第一次知道原来婚姻是这样定义的!当牧师问新人说:“无论富足还是贫穷、无论健康还是疾病、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你愿意一生一世爱她、照顾她、永远不离开她吗?”,我心中不由地发出感慨: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还有这样一种对婚姻的定义、这样一份对婚姻的誓言!婚礼自始至终,心中被这种感动充满,我对艳霞说,有一份信仰挺好的。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基督教,也是第一次对信仰有“好感”。
回到宿舍后,我就从网络上下载了婚礼上听到的那几首歌曲(记得有《云上太阳》和《奇异恩典》),一遍一遍地播放,还推荐给舍友们,我想当时我一定是陶醉其中了。这些歌曲让我意识到,原来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那些歌词里爱得死去活来或者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的流行歌曲外,还有如此优美的音乐,它能触摸到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如此纯粹的音乐,是发自内心的吟诵,如此动人的旋律能够使一颗狂躁不安、虚空寂寞的心得到抚慰⋯⋯
但感动归感动,我的日子并没有因为这几首赞美诗而发生质的改变。我的心虽在音乐中陶醉,但我还没有认识那位真实的救赎主。很多次夜深人静的时候,我触摸不到真实的自己,躺在床上的那个人好像不是我,而是一个没有灵魂被空虚、罪恶充满的躯壳。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只是跟着感觉活着⋯⋯无奈侵蚀着我,而天一亮,我又要继续过着那种虚空的生活。
这期间,艳霞也让我和她一起去做礼拜,我回答她说:“有个信仰挺好的,我不反对你信基督教,至于我嘛,以后再说吧”。那个时候,我对基督教全部的了解也就是这几首赞美诗。但每一句深情的歌唱,每一个跳跃的音符,都如溪水流过心田滋润着我贫瘠的生命;又如一味良药医治我内心的虚空,更像慈母向我发出的一声声温柔的呼唤:“孩子,回来吧,你已经在外面漂泊太久!”
后来,周日没事的时候我会和艳霞一起到华杰做礼拜;听一些听不懂的道,唱一些自己不知道什么意思的歌词;甚至有些时候,一些赞美诗里的歌词让我很反感。毫无疑问,婚礼上赞美诗那优美的旋律对我的吸引远远胜于牧师在讲台上孜孜不倦的讲道。
随着礼拜次数的增多,我在信和不信之间强烈地挣扎。若是信呢,我不确知这个上帝是否真的存在;若不信呢,良心又不安;于是时而相信,时而不信。最关键的是,我向往“自由”,我怕自己信了就不能有自由了,对于不认识神、还没有读过圣经的我而言,圣经里面的很多话都是对我生活的一种束缚。虽然我在信仰之外的“自由”生活中并没有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但一想到接受信仰后的生活我还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恐惧。我要再观察观察,不能匆忙做决定。
神真是奇妙,我在半信半疑之间还能够大部分周末都去做礼拜,后来还去了杏花小组参加查经和分享。一开始,去小组主要是为了陪艳霞,另外还可以和几个信徒一起唱唱赞美诗。后来每次去都觉得小组的气氛挺好的,比起礼拜天听道有意思些。
日子悠然走过06、07年,每年最大的挣扎就是圣诞的呼召。美好的圣诞晚会、牧师的呼召,朋友的热情鼓动都使我很难为情,并且我还得面对已经信主的女友。但一次一次我都在挣扎之中失败了,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够从内心深处真实地相信我已经相识两年多的神。
转眼到了毕业之际,我开始为找工作的事情奔忙。但找工作的过程一直不是很顺利,面试了不少公司都没有结果。有一次在小组结束之后,想起每次小组都为自己找工作代祷,而至今自己还在为面试疲于奔命,我就对艳霞发话了:神在哪里呢?记得艳霞说:若是你信了,我相信神会很快赐给你一份工作的,逆境中你还不信神呢,顺境中岂不更不要信了。我对她的话甚是恼火,这简直太荒谬了。
在郁闷中奔波于各个公司的面试,不知道是艳霞的话刺激了我还是别的什么原因,突然有一天我给她发短信说:我告诉你一个喜讯。她回我说:你找到工作了?我说:我决定信主了!——在我决志信主之后的两周内,我真的找到了工作。
回顾自己信主的过程,从喜爱赞美诗而开始不断参加聚会,其间内心挣扎于骄傲、悖逆、抵挡、软弱、徘徊之中⋯⋯然而神却以他奇妙的方式叩动我的心门,呼唤我,因为我是他迷失的羊,他是我的牧者。我想这就是神的慈爱和怜悯——无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无论借着什么载体,神的爱必会临到他在万世以先所拣选的子民。主说:看哪!我站在门外叩门,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我与他,他与我一同坐席。
感谢神赐我这样的福份,也求神赐给我一颗谦卑、敬畏、顺服的心,使我深知道,神的独生爱子耶稣基督为我受鞭伤使我得了医治,他在十字架上为我流宝血使我罪得赦免并有了永远的生命。因为他来是为使我得生命而且得的更丰盛;这就是我有福的确据。
有福的确据,耶稣属我;何等的荣耀,向我显明;被救主赎回,为神后嗣,借宝血洗罪,圣灵重生!

初稿于2009.4.5

福音特刊——信仰见证

中国的年轻人很可怜, 大多数人的前一二十年都在为着一个目标而生活和努力,那就是考上大学。考上大学以期日后有一个好的工作,或是农村孩子可以离开家离开贫穷的生活,成了我们人生前半段的意义。而一旦当我们或是喜悦或是失落地进入了大学校园,随着目标的失去我们会一下子陷入极度的困惑和茫然。James 和我的大学生活是痛苦的,有太多的时候我们一起困惑,人为什么活着?虽然可以读很多的书,但依然找不到答案。隔一段时间就会泛起来的空虚感和无意义感,让我们的情绪时常低落。及至大学毕业,工作的挑战和挣钱的诱惑使我们暂时忘却了这种痛苦,我们仿佛又有了新的奋斗的目标。像所有有追求和梦想的年轻人一样,我们投入着,努力着,用我们年轻的生命作为筹码。三四年以后,我们就又厌倦了这种追逐。James 的职位步步高升,我的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收入也水涨船高。很快,我们发现社会上认同的标准,有房有车,似乎已经垂手可得。那么然后呢?我们人生的下半段干什么呢?挣更多的钱又能怎么样呢?而且我们也都痛苦地认识到,金钱其实是拿我们宝贵的生命换来的。是拿我们的时间,我们的精力,甚至是身心换来的。加班、出差、应酬、明争暗斗。虽然我们那时还不明白人生的意义,但我们还是觉得拿生命去换这些有些划不来。正如圣经上说:“ 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 (太16:26)但是社会上的大潮就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是在这样的潮流中挣扎着,为着更好的物质生活拼命,还生怕被潮流甩下。我们又能怎么样呢?似乎只有海外寻仙这一条路了。
其实出国也是当时的一种潮流和时髦。选择出国读书是我大学时设立的一个目标,为了能方便地带着James 一起走,我还申请了移民。James 是不肯学英文的,也不愿意为了出国花费丝毫的精力。申请移民的所有材料我一手准备,他只用在属于他的申请表中签几个字。而当移民真的批下来的时候,我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出国了。放着舒服日子不过,扔掉我刚刚建立起来的小窝,又要投入到一个未知里面去了。未知总归有些吸引力,世界这么大,到处走走看看也好。而当我到了国外,才发现各地只是风景不一样,人的生活都差不太多。真的是日光之下无新事。大家一样为吃喝忙碌,为着房子车子奔波,只不过是车子的牌子不一样了,房子的大小样式不一样了。可能换一个地方换一个环境总能让人新鲜一下,快乐兴奋几天,而可怜的我连这种新鲜劲也没找到,因为在北京呆的时间长了,真的是没什么可新鲜的了。痛苦再次袭来,这一次神伸手救出了我。
我所在的大学校园团契当时是由一对华人老夫妇带领。因为学校在山顶,大多数住在山顶校园里的学生没有车,每个周末下山买菜很不方便。那对老夫妇就买了一辆能坐七个人的旅行车,每周六带学生去买菜。那时候我一个人在外,搭他们的车最方便。搭车的代价就是要听老先生传道。因为我在国内曾经接触过一点基督教,还到海淀堂参加过几次礼拜,所以对老先生的灌输没有太大的反感。直到某一天我主动问他:“ 你们的教会在哪儿?我想去作礼拜。” 这倒是吓了他一跳。那是当地最大的一间华人教会,有一千多人的规模。教会里有一个上海去的弟兄,每次聚会结束的时候他自发给大陆去的新朋友送一盒磁带,磁带里是他自己编演的福音相声。我也拿到了一盒。说实话,我对于他的福音相声可是一点也不感兴趣,倒是他的磁带盒里夹着的小卡片吸引了我。那是一段决志信主的祷告,是我第一次见到对信仰的明确告白。那段话使我对基督教的理解不再是到教堂里唱些好听的赞美诗,听牧师讲一些道理,回家看一些像神话故事一样的圣经。其实那段祷告里面的话我当时还是有很多不明白的。但那天在我要出去上课之前,就像是有一件事情无论如何要做完,让我在临出门的那一刻转身回来,跪在床边照着那段祷告作了我人生第一次完整而正式的祷告。祷告完的一刻感觉很轻松,很喜乐。神的作为真的很奇妙,在得救的事上我们没有一丝一毫可以夸耀的,一切都是他手所作。“ 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弗2:8)其后的日子,我每天读经祷告,主日去教会礼拜,参加成人主日学,即使是功课再忙的时候也没有间断。起初的信心是单纯而宝贵的,神也垂听我的祷告,在我所求的事上一一帮助我。温哥华的雨季不再是灰暗的,孤身在外的日子也不再那么艰难,因为有神与我同行。那段日子的经历是非常宝贵的,我没有别人可以依靠,神是我的依靠我的帮助。无论日后我们经历什么样的事情,面对什么样的境况,想要怀疑想要动摇的时候,那段经历总会提醒我,难道当初你不曾经历神吗?神不曾帮助你吗?神不是信实的吗?
我也一直为James 祷告,那个祷告简单而明确:“ 神啊,求你把James 平平安安地带到这边,我就带他到你的殿中敬拜你。” 神垂听了这个祷告,神在他身上行了奇事。当时的James 正厌倦了陪客户推杯换盏,厌倦了公司里面的勾心斗角。虚空的他每天开着车满北京乱转,生活没有意义。但当时他并不想出国,他身边的人也没有人认为他会出国。放弃他的职位,放弃他的工作,出国要学英文,一切意味着重新开始,何必呢?但神借着我要申请宿舍的事情让他准备了机票,并且最终登上了飞机,在圣诞节前夕来到我身边,并且一待就是两年多。
他到这里的第一个周六,正好赶上团契活动,我让他跟我一起去。他对于宗教活动一向持抵触和轻视态度,认为基督教更是西方国家的精神鸦片,还暗自嘲笑我信了宗教。我一直以为要他信主,将是一个旷日持久的争战,但神的作为总是超乎我们的所求所想。因为刚到温哥华,没什么事,过去他也从未真正接触过基督教,那天他居然就跟我一起去了团契。神有他奇妙的安排,那天晚上的主讲是梁燕成博士。讲的主题是基督教和中国现代社会,梁博士作为一个香港人一直在为大陆的文化教育做努力,包括经济和人力的援助。梁博士对中国的感情使得James 对基督教的排斥态度缓和了很多。第二天是礼拜日,有了前一天晚上的基础,他居然又很有兴趣地跟着我来到了教堂,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做礼拜。那天的主讲是孙约翰牧师,证道的题目是降生在马槽里的万王之王。讲道结束时,孙牧师在台上说:有谁愿意接受基督耶稣作为你个人的救主,把你一切的痛苦、不安、嫉妒、仇恨都交托在他的面前,让他把你从罪中拯救出来,让他进入你的生命来带领你引导你?如果你愿意,请举一下手,举了就放下。在那一刻我低头为James 祷告,没想到他居然像争取一个好东西一样举手了!这不正是他一直在寻求的吗?神说,“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太7:7)感谢主!
感谢神的恩典和怜悯,我们都没有在信仰的门外徘徊流浪太久,神几乎是抱着我们一跃进了门里。决志之后却有很多争战和疑惑,我们求索着。感谢神一直紧紧抓住我们不放,并且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和弟兄姊妹。James 对其他一切失去了兴趣,每天就是缩在家里读他从教会图书馆借回来的书。我们教会的资源不错,有一个面向会众的图书馆。一个借书证一次能借5 本书,James 经常还要用别人的借书证多借几本。国外的生活环境相对轻松,没有那么大的社会压力催逼你要融入主流。James 没有学英文,没有去工作,就待在家里读了两年书,接受了初步的装备。温哥华的华人很多,教会也多,布道会、培灵会也多。一些在北美有些名气影响力的传道人都会定期在温哥华举行活动。我们就像赶场一样,经常和团契里的弟兄姊妹一起驾车奔波在各个会场之间,几乎参加了所有听说到的布道会和培灵会。更感谢神在我们身边放置了非常好的弟兄姊妹,我们一起成长一起追求。校园团契里有几个和我们背景相仿的弟兄姊妹,都是很有追求的同龄人。我们有很多时间在一起讨论查经,也有很多时间在一起聚餐郊游。那是一种生命的联结,大家可以互相包容和扶持。James 可以抓住任何一个人为着一个信仰问题刨根问底,大家可以面红耳赤地争论,却不用担心冒犯了谁。我们相约一起去教会做礼拜,在教会服侍,我们一起参加了每一堂的成人主日学,大家都拿到了全勤奖。信仰就在神这样的供养中清晰、建立、扎根。
对神的认识越多,就越发看到我们内心的败坏,越发感到在他的面前自己是个罪人。没有神的光照以先,还感觉自己是个不错的人,只是有些缺点而已。我们看不到自己心里的罪,内心所隐藏的人性中败坏的一面远超过我们自己所认识到的。正如主所说的:你们的心如何,你们并不知道。(路9:55)当主的光照进来,让我们看到内心的污秽和不洁,我们就匍匐在主的脚下,感谢主的无比的大爱和奇妙的救恩,在我们还是罪人,还不认识他的时候,在我们还未出世之前,他就为我们而死,为我们舍命。“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人世间没有这样的爱,这是从神而来的爱。
当我们臣服在神的爱里,我们双双受浸归在主的名下。感谢神爱我们,感谢神拣选我们救拔我们,使我们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 是有君尊的祭司, 是圣洁的国度, 是属神的子民, 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 阿们!

福音信息

人一切的劳碌, 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 有什么益处呢?  【圣经 传道书1:3】

我们从哪里来?又将要往何处去?

朋友,我们每日的匆忙劳碌是为何呢?

你愿意寻找生命的真意与丰盛吗?

朋友,你是否终日奔波劳苦感到前途迷茫?你是否觉得失去勇气想要逃避?你是否觉得缺少关爱感觉孤单?请你相信这个世界真有上帝,他爱你并愿意帮助你。我们每个人都是上帝所创造的,他赐给我们生命气息;他爱我们胜过父母亲人,他看顾我们生命的需要,阳光、空气、水和食物都是他所赐。良善、爱和公义都是从他而来。

【圣经 创世记1:27】上帝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

【圣经 使徒行传14:17】 然而为自己未尝不显出证据来,就如常施恩惠,从天降雨,赏赐丰年,叫你们饮食饱足,满心喜乐。

我们却不认识上帝。虽然我们渴望公义、信实、平安和喜乐,但又不知去何处寻找。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劳碌、重担和虚空。我们每日奔波的脚步想要停息却是不能,世界的潮流拖着我们不知去向何方。房子、车子、票子和位子,难道这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

【圣经 诗篇90:10】 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    金钱和权势迷了我们的眼,争竞、嫉妒、贪婪和恶念常充满我们的心。良知虽然也会发出微小的声音,但在诱惑面前我们常去选择做那不法不义的事。按照上帝的标准,这些都是罪。上帝是公义的,我们每个罪人都要面对死亡和上帝的审判。凡犯罪的,不但要面对身体的死亡,还要面对永远与上帝隔绝的黑暗。

【圣经 罗马书3:23】 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

【圣经 希伯来书9:27】 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

但上帝却爱我们,他派耶稣基督降生到世上来拯救我们,圣诞节就是普天欢庆救主降生的节日。耶稣基督为我们死在十字架上,他为我们成了替罪的羔羊,替我们承担了犯罪带来的死亡刑罚。

【圣经 约翰福音3:16】上帝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耶稣是上帝的儿子,是这世界真正的主宰。他虽然在十字架上经历了死亡,死亡却不能拘禁他,因他本是无罪的。三天后他从死里复活了,他冲破了死亡的黑暗阴影。耶稣也从死亡和罪恶的权势之下释放了我们,给我们带来了应许和盼望。

【圣经 罗马书1:4】 按圣善的灵说,因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上帝的儿子。

【圣经 约翰福音11:25-26】 耶稣对她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

耶稣也医治安慰我们受伤的心灵。茫茫人海虽然孤单,耶稣的爱能温暖一切冷漠,他的双手渴望紧紧拥抱你,漫漫长夜有他陪你走过,他的爱会伴你一生之久。

【圣经 以赛亚书53:4-5】 他诚然担当我们的忧患,背负我们的痛苦;我们却以为他受责罚,被上帝击打苦待了。哪知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

耶稣来,不仅使我们得拯救,有永恒福乐的盼望;他也帮助我们,使我们今生的生命过得更加丰盛。耶稣会分担你的困苦愁烦,耶稣会安慰你的伤心失望,耶稣会帮助你去积极面对,耶稣会燃起你的人生希望。人生旅途,靠着耶稣得刚强和勇气。

【圣经 约翰福音10:10】 我来了,是要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

【圣经 罗马书15:13】 但愿使人有盼望的上帝,因信,将诸般的喜乐平安充满你们的心,使你们藉着圣灵的能力大有盼望。

上帝就如同一位翘首期盼迷失的孩子回家的父亲,他呼唤他的孩子们回到他的面前。归来吧,他要洗去你满身的污秽;归来吧,他要擦干你无助的眼泪;归来吧,他要安抚你飘荡的心灵;归来吧,他要安歇你疲惫的脚步。你可曾听见上帝对你的呼唤?

【圣经 路加福音15:20】 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

愿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圣经 启示录22:17】

亲爱的朋友,你已经听到了上帝拯救我们的福音,你是否愿意相信耶稣基督,接受他赐给你的永生和丰盛的生命?如果你愿意,可以按照下面的话向上帝祷告。

“圣洁、公义、慈爱的上帝,我感谢你,让我听到这拯救的信息。我承认我是一个罪人,求你赦免我的罪。我相信耶稣在十字架上是为我而死,他代替我承担了罪的刑罚。我相信耶稣已经从死里复活,是上帝的儿子。我愿意接受耶稣作我的救主和生命的主,我愿意将生命交在主耶稣的手中,一生跟随他。

奉耶稣基督的名祷告!阿们!

如果你在心灵和诚实中做了上面的祷告,感谢上帝,上帝已经接纳你成为上帝的儿女。按照上帝的应许,他已经赦免了你的罪,并赐给了你永生。为了经历上帝所赐的丰盛生命,你需要:

   阅读圣经;

【圣经·提摩太后书3:16,17】“圣经都是上帝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向上帝祷告;

【圣经·腓立比书4:6-7】“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藉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上帝。上帝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

 参加一间宣讲圣经真理的教会;

【圣经·提摩太前书3:15b】“这家就是永生上帝的教会,真理的柱石和根基。”

2010年圣诞福音特刊卷首语

圣诞节的意义

圣诞节,这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见证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从永恒里来到了有限的时空,从至高荣耀的宝座谦卑地躺在了马槽里,造生命的主把自己限制在了卑微的血肉之体里,来到他所创造的世界,就是成为婴孩,出生在我们人世间。这婴孩,他名称为耶稣。公元元年伯利恒小城的马槽,就是他降生的背景。在人看来,他是马利亚的儿子,实际上他是永生神在肉身的显现。因此,他被称为至高神的儿子。“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父怀里的独生子耶稣基督将他表明出来;他是神荣耀所发的光辉,是神本体的真像。”普天同庆的圣诞节,就是为了记念这位耶稣基督的降生,它也见证着神曾来到人世间的这一伟大的历史事实。
圣诞节,也是一个平安的见证。因为,耶稣——他名字的意思,就是:“把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拯救出来。” 正如他的名字所表明的,他来到这世界的目的,就是:把自己的百姓,从被罪所玷污、所伤害、所破碎而变得空虚、迷茫、痛苦和无助的人生中拯救出来,最终也把他们从罪恶的审判中拯救出来。为此,在即将走完地上的三十三年人生路程的时候,他把自己交在了不法之人的手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在自己无罪的肉身里承担和清算了人类的罪恶以及这罪恶所带来的一切,就是我们的痛苦、忧伤、重担和死亡。以此显明了神对人类的莫大的慈爱。正如圣经所见证的:“惟有基督,在我们还做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但死亡和阴间不能拘禁他,他第三天从死里复活,以复活的大能显明他是永生神的儿子,是生命的主宰。后来他荣耀升天,坐在全能父神的右边,成为万有的主,并且今天成了你我的救主。他的死和复活,成就了神人之间的和平,打通了人类通往永生神的道路。正如他自己所见证的:“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这样,圣诞节就是神透过耶稣基督将他的平安和喜悦带给人的日子。这也是圣诞前夜被称为平安夜的原因。
圣诞节,又是一个生命的见证。因为耶稣基督的到来,改变了人类的历史,改变了历世历代许多人的生命。圣经告诉我们:“他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又说,“人有了神的儿子,就有生命,没有神的儿子,就没有生命。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信奉神儿子之名的人,要叫你们知道自己有永生。”因此,当你听到他慈爱呼唤的声音,说:“看哪,我站在门外叩门,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去,我与他,他与我,一同坐席。”当你听到主耶稣这爱的呼唤,敞开你的心门,真诚地邀请他进到你生命中时,神就宽恕你一切的过犯,赐给你他那永远的生命,因此你就成为至高神的儿女。正如他在圣经里所应许的那样:“凡接待耶稣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这才是你我的圣诞节。巴不得,神赐下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的这圣诞夜晚,变成你接受耶稣基督而成为神儿女的夜晚,并因为神永恒的生命进入你里面而成为你的圣诞节。
耶稣说:“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看哪,我站在门外叩门”,你若听到他这慈爱呼声,今天、在这个时刻,就可以安静地来到他前面,来到那爱你、并且愿意赐给你平安和永恒生命的神面前,接受耶稣基督做你生命的主,得享神儿女自由的荣耀!为此,你可以做如下的祷告:

“神啊,我感谢你,因为你爱我,也为拯救我差派你的独生儿子耶稣基督来到这个世界,为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并且第三天从死里复活。我今天打开我的心门,接受耶稣基督做我的救主和生命的主。谢谢你宽恕我以前不认识你时的一切过犯,谢谢你使我成为天父你的儿女,谢谢你赐给我永生。从今日起,求你引导我的人生。奉主耶稣基督的名祷告。阿们!”

(“阿们”就是“真实/实在、诚心所愿”的意思。这说明你的祷告是出自你内心的真实,也是你的诚心所愿。)

2010年冬季号——洛桑事件

第三届世界洛桑宣教大会已经告一段落,但本次大会对于中国教会的影响却会长远持续。虽然中国教会的参会者没有能够整体赴开普敦参会,但我们相信,中国教会却以未能“到场”的方式参与了这次洛桑大会;以缺席的方式“在场”于整个开普敦会议。虽然一些参会者只走到了机场,离开普敦还有千山万水,但在基督里,我们已经与世界其他基督的教会、与所有从世界各地去的弟兄姊妹相连在一起。

卷首语

2010年冬季号卷首语

真理讲台

《洛桑信约》讲解节选/约翰·斯托得 孙毅 译
神的全球城市宣教/蒂莫西·凯勒

洛桑会议

第三届洛桑会议中国筹备大事记 /李继 整理
致洛桑会议的信/天明执笔
洛桑事件访谈录/本刊编辑部
洛桑会议日志/Maria
洛桑会议札记/王东
洛桑中国参会者通信选录
我们为什么是家庭教会/王怡
在通往洛桑会议的路上/魏洪
被看护日记选/明义

附:
第三届洛桑会议中国应邀代表的公开信
第三届洛桑会议中国应邀代表的代祷信

神学思考

普世教会传扬整全的福音直到地极/洛桑神学工作小组
洛桑会议与政府宗教政策分析/张守东
洛桑事件后守望教会与政府关系走向/曹志
参与书写中国基督徒的身份想像/宋军

灵性操练

你清理自己了吗?/孙毅

敬虔生活

上帝的儿女何等有福——记“访民”老康/苏小树

读书沙龙

耶稣政治学?/许宏
浅评《多元社会中的基督教》/临风
苦难是尊贵的——读《全备关怀的牧养之道》/小雪

文化透视

这是新互联网革命的前夜?/许宏
不自由的公司/文峰

艺术广角

如此“能不忆江南”——远行记忆之六/姜原来
寻找溪水边书屋/章以诺
读者之声

读者反馈

封三 主爱在中国(简谱)

洛桑会议与政府宗教政策分析

在成功阻止中国基督徒代表赴南非开会之后,政府也许不知道甚至也不在乎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基督徒代表很容易把政治压力变成属灵动力,因此他们并不太在乎是否能够到非洲去见弟兄姊妹,而是更注重围绕这次会议达到中国家庭教会的深刻反思进而实现属灵提升。被阻挡在国门之内,反而使家庭教会更有可能在真理和组织结构上拓展疆界。在这个意义上,政府实现了阻止家庭教会在一次国际会议上登台亮相的目的,但从长远来看这将使政府遏制家庭教会的政策更难奏效。
——题记

每当我们中国人欢迎国外来的朋友,我们喜欢引用孔子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用这句话表示,当他通过刻苦学习经典有所得而有机会向远方来的仰慕者分享自己的体会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每当想起这句话,我不由得艳羡孔圣人当年享受的那种不受官方限制的交流自由。他一定不会拒绝来自晋国的知音郑国的“朋”。他大概也不担心“远方”的学友面临本国政府因害怕孔子对其“渗透”而护照被扣、住所受监视的问题。孔子和远方学友畅通交流的故事,成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千古美谈。孔子最终能够成为圣人,想必与他能够跟那么多的人交流、切磋大有关系。
孔子的学说建立在终生师友之间不分种族、国界的教学相长、彼此劝勉的基础之上。由此兴起的儒家学派成了中国两千年文化的主流,也是今天文化输出的主打产品。然而,当我国政府乐此不疲地将孔子学院建到世界各国的同时,却又阻止中国基督徒参加其南非的属灵朋友作为东道主举办的第三届“世界福音大会”,即“洛桑会议”(因第一次是1974年在瑞士洛桑举行而得名)。这不符合礼尚往来的精神。而且,“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中国基督徒要想让自己的信仰不至于成为孤陋寡闻的地方传统乃至沦为异端邪教的温床,就必须登上世界属灵对话的大雅之堂。然而,与198个国家的4200位属灵朋友相互劝勉、同奔天路的愿望因为孔子故国政府的禁令而无法实现,只能在北京首都机场望海关而兴叹。从2010年10月13日到15日之间,有二十几位北京和相邻地区的中国基督徒代表相继被海关拦阻,无法登上前往开普敦的飞机。在上海、成都也发生了相似的事情。更多的代表在家就被拦住,连机场也去不了。

一、政府拦阻基督徒代表参加洛桑会议

王怡代表说,在成都,15日“下午3:50分,我和其他三位与会者先后通过海关,却在出境后被本地机动警察抢走护照,并被非法绑架和拘禁。直到当晚6点后,我被允许离开。其间,没有任何政府人员向我出示证件,没有任何人询问我,也没有向我出具任何法律手续”。
同时,在北京,当中国基督徒代表被首都机场海关拦下来,海关人员对其宣读的“上级指示”说“你们参加这个会议会危害国家安全”。随后国保的人员对受阻者进行或长或短的宗教政策“教育”,提醒基督徒代表“国外敌对势力”如何利用“洛桑会议”对我国进行“渗透”;“洛桑会议”组委会又是如何因为只邀请中国家庭教会而造成中国教会的分裂从而干涉了中国的内政。
就我所知,没有任何被拦截的代表从良心的角度认为自己去开一个关乎个人信仰的会议会有任何可能“危害国家安全”。这就是为什么政府事先通知其不要去机场,基督徒代表仍然坚持要去试一试,因为他们中有很多人实在不能相信自己会被拦下来。有的人在最后一刻仍然相信自己会被放行。政府有关人员也是大惑不解,为什么“明知”去不了,还要徒劳地试一试呢?
问题是,的确有不少代表并非“明知”。他们还是对政府抱着一线希望。去办出关手续之前,各位代表还在机场标有“中国海关”的牌子前合影留念,盼望这个海关不会剥夺中国公民国际旅行的自由。事后,有一位代表说:“昨天拿到机票的时候就祷告说,主啊,我想去。我期待与世界各国牧者的团契。今天上午拿到会议材料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点心酸,如果能去该多好啊。”另一位代表说:“我很惊讶,竟然一个也没出去。我觉得还是出去了更好。但神的意念高过人的意念。”

二、政府行为的法律依据及背后的政策

政府拦截中国基督徒代表,使其在持有合法护照、办有目的地国家真实签证且购买了机票的情况下无法出行,这是一个具体行政行为,执法人员必须给当事人提供书面决定。但这次政府只肯口头通知受阻人员。从现行法律的角度来说,他们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 第八条所列“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批准出境:(五)国务院有关主管机关认为出境后将对国家安全造成危害或者对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边防检查条例》 第八条“出境、入境的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边防检查站有权阻止其出境、入境:  (七)国务院公安部门、国家安全部门通知不准出境、入境的。”
这就是为什么边检人员在口头通知受阻人员被限制出境的理由时声称其决定是根据“国家安全部门的通知,认为你参加这次会议会危害国家安全,分裂国家”。国家安全部门依据什么作出这个决定,到非洲国家出席一次全球基督教会议又如何会“危害国家安全”,由于没有出具书面决定,边检人员也没有解释,所以无从得知,只是从负责劝阻基督徒代表的国保人员那里大概得知政府的理由是这次南非召开的“世界福音大会”有海外敌对势力的“渗透”。
“渗透”这个概念没有任何宪法依据,宪法文本根本就没有出现这个词。这个概念完全是政府自己多年形成的“敌情意识”的结果,与“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没有任何关系。正是借这种没有宪法依据的概念,执政党把它自己树立的敌人当成国家和公民的公敌。中国的基督徒和他们的国外同道在南非参与近两百个国家4000名基督徒的大会,怎么会成了专门针对中国政府的“渗透”呢?事实上,只有中国政府禁止它的公民参加这次国际会议。为什么它不会成为对美国政府、韩国政府、德国政府的“渗透”呢?似乎只有中国政府可能被“渗透”。然而,试图借此次洛桑会议“渗透”中国政府的“国外敌对势力”从未被明确指认。中国的基督徒始终不知道本国政府究竟何时又因为什么缘故结下了那么多“敌对势力”。也许这些“国外敌对势力”根本就不存在。也许这些“国外敌对势力”只是政府或其扶持的官办教会的私敌,与中国公民及其“国家安全”无关。
从政府工作人员对受阻人员的谈话中所能得到的“渗透”的证据只是“大会组委会请家庭教会的代表而未请‘三自’教会的代表”。因此,在政府表面依法行政的背后很可能是这样一个政策:不允许中国基督徒在政府掌控的教会之外独立自主地行使宪法赋予的信仰自由与结社自由。这一政策实际上与“国家安全”无关,而是与政府掌控公民个人信仰的策略有关。
这一政策违反了宪法确立的政教分离原则与公民信仰自由原则。
然而,外交部发言人竟然说,“大会组织者(洛桑会议组委会)并未向中国基督教界的合法代表——中国基督教两会发出正式邀请,而是多次与我境内基督教私设聚会点人员秘密联系部署参会事宜,这种做法公然挑战中国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原则,是对中国宗教事务的粗暴干涉。”这个发言违反了我国宪法的政教分离原则。根据政教分离原则,政府不应利用其所掌控的公共权力干涉公民信仰这个完全属于私人领域的事务。“基督教私设聚会点人员”这个说法本身就有很大的问题。公民要过私人的信仰生活,当然要“私设”聚会点,难道公民可以请政府利用公共权力、公共资金为自己的私人活动设立“聚会点”?
而且,这次政府的拦阻行动不仅不能使官办教会得到多数基督徒的认可,反而使基督徒代表更加明白为什么要独立于政府办教会。有一位代表说,“通过参加洛桑我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参加私设的家庭教会。政府不是教会的掌权者。与身俱来的自由也是神给的。当我们这次亲身去实践的时候心里还是很震撼的。虽然未能出去,但已走过。洛桑会议已有我们中国的因素。”

此外,洛桑会议组委会请谁不请谁这不是能由被请的中国家庭教会代表来决定的,中国家庭教会也无权干涉洛桑会议组委会的“内部事务”。
但这没有妨碍政府让中国基督徒公民牺牲自己的宗教信仰自由、结社自由、国际旅行自由来为政府对其无法确切指认、也许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敌对势力”的恐惧来买单。事实上,政府给出的唯一明确的理由是它觉得自己培植的教会(简称“三自”)没有获得正式邀请。政府建立一个名为“三自”的教会系统,将其视为 “中国基督教界的(唯一)合法代表”,这本身就违反宪法确立的政教分离原则。仅仅因为政府的教会没有得到邀请就禁止他人与会,只能说明政府的决定违宪。何况,政府的教会根本不接受洛桑会议的参会条件:承认《洛桑信约》 。
《洛桑信约》  表示“深切地关注那些遭受不公正囚禁的人,尤其是那些为耶稣作见证而受苦的人。我们承诺,要为他们的自由而祈祷和努力;同时,我们也不因他们的遭害而胆怯”。政府的教会无法面对如此坚定不移地认同信仰自由的《洛桑信约》 。因此,“国际洛桑说,如果不能签署《洛桑信约》 ,就无法以正式代表身份参加会议,而只能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此后他们正式发函给‘两会’(‘三自’与同样由官方掌控的‘基督教协会’)邀请他们以观察员的身份(而非正式代表身份)参加会议。‘两会’今年8月正式发函给国际洛桑,为他们‘这种分裂中国教会的方式表示遗憾’,并声明,‘鉴于此,我们中国教会不会参加洛桑大会。’”
就这样,“三自”替家庭教会做出了决定:“不会参加洛桑大会”。或者说,“三自”不参加,家庭教会也不能参加。“三自”无须经家庭教会同意,就可以“代表”家庭教会做出决定。当然,也许“三自”干脆就不认为家庭教会存在,存在的只是政府所说的“私设的聚会点”。
其实,洛桑会议邀请不承认其信约的中国官办教会去作观察员,已经属于礼遇。而且,政府的教会已经加入了一个放任派(liberal, 也叫做“自由派”)教会组织:普世基督教协会(WCC),也没有听说它邀请中国家庭教会参加,为什么洛桑会议必须邀请政府的教会?
与其说洛桑会议属于“国外敌对势力渗透”,还不如说中国政府不容许公民在政府教会之外实践其宪法赋予的信仰自由与结社自由。政府的利益和公民的利益直接发生了冲突。事实上,政府与其说和说不清、道不明的“国外敌对势力”结下了不解之仇,还不如说它宁肯违宪也不惜把中国真正在实践其独立自主的个人信仰的基督徒当做政治上的异己。
“中国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原则”这句话似乎是说只有政府办教会才符合“独立自主”的“原则”,而且,似乎只要中国信徒和他国的同道进行联系都必须经过政府许可,否则就有违于“独立自主办教会”。如果是这样,那么这句话就有悖于“政教分离原则”。由于政教分离原则是宪法原则,因此,如果政府的其他原则有悖于这个宪法原则,那就属于违宪。其实,中国基督徒不因自己的私人事务麻烦政府,自己与其国外同道接洽联谊会议事宜,正是“独立自主办教会”的体现。
关于“秘密联系部署”,刘同苏指出,“笔者是今年春天首次从家庭教会的一位筹备执行委员那里知晓该教会的筹备进展;该执行委员当时特别强调:此次中国家庭教会去洛桑会议的筹备与开赴,完全公开进行,光明的事情要行在光明之中。此后,在一些公开场合听到其他几位执行委员分享筹备情况,并未见他们特意采取特意保密的状态。中国政府将公开筹备的工作视为‘秘密’仅仅沿袭了专政时代的思维方式。”
同时,政府阻止家庭教会人员出席洛桑会议,实际上是政府干涉了家庭教会的内部事务,是政府动用公共权力干涉公民的私人信仰。这种做法违反了我国宪法36条的有关公民信仰自由的规定。信仰自由是一个宪法原则,党和政府的任何政策都不能侵犯这个宪法原则。宪法第五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中国共产党在党章中也明确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三、宗教政策实施的新动向:援引圣经

政府这次拦阻基督徒代表出席洛桑会议时,其执行者引用圣经作为理由。在政府人员制止未能赴会的代表一起查考圣经时,有牧师起来争辩,认为自己不是非法聚会,是正常的查经,政府人员质问:“《罗马书》 13章怎么说的?”
圣经《罗马书》 13章专门讲政教关系。其开篇即明确要求“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这就是基督徒“顺服”政府的圣经依据。然而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曾经积极推动南非政府废除种族隔离政策的凯西迪(Michael Cassidy)也是此次写信给中国驻南非大使表示希望中国政府准许中国基督徒代表参加洛桑会议的基督徒领袖之一。他本人也曾有过类似于中国基督徒代表的经历。洛桑会议的发起人之一约翰·斯托得(John Stott)在其《<罗马书>注释》 中引用了凯西迪的这一经历。1985年10月8日,凯西迪晋见南非总统博塔,希望其废除种族隔离制度。“我一进入会客室,就知道事情必然不如我所祈求的。总统一开始就站起来,对我读出《罗马书》 13章的部分经文。”斯托得接着写道,博塔“显然以为单单这段经文,就足以为南非政府的种族隔离政策提供毋庸置疑的支持”。
当然,拒不废除种族隔离政策的博塔总统曲解了《罗马书》 13章。强行解散中国基督徒代表查经聚会的政府人员显然也没有正确了解这段经文,尽管他们事后对几位牧师说“圣经,我们比你们更懂”。
虽然《罗马书》 13:1说“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但理由并不是因为他们有权,而是“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政府人员相信其权柄(权威)是出于“神”的吗?《罗马书》 13章在讲基督徒顺服世俗权柄时明示了政府的责任在于实行正义,赏善罚恶。只有在这个范围内,政府的权柄才应得到尊重:“他是神的用人,是伸冤的,刑罚那作恶的。”(4节)政府禁止基督徒公民参加国际联谊会,是在为谁“伸冤”呢?而且,中国的执政党绝不会承认自己是“神的用人”。何况,当犹太人的领袖禁止使徒彼得等人传讲耶稣,彼得毫不犹豫地说:“顺从神,不顺从人,是应当的。”(徒5:29 )
政府人员对基督徒代表说,是上帝通过政府制止你们去南非。听起来政府像是有意在执行上帝的意志。果真如此,那他们还真的成了“神的用人”。可是,一个无神论政权如何对上帝的心意心领神会且又俯首贴耳呢?这真是令人费解。不如说是政府把上帝当做“用人”借以发号施令吧?

四、基督徒的“非暴力不合作”及其属灵体认

这次拦阻基督徒代表的一个具体措施是动用居委会进行劝阻,劝阻不成就在家门口围堵,每个代表家少则七八人,多则十几人参与围堵,时间长达一个星期。居委会的职责本来是“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不包括限制人身自由。宪法规定,“ 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宪法第37条)政府的这一举措属于严重的违宪行为。根据宪法第5条,“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由于基督徒代表不愿与政府对抗,所以对这种违宪行为只是默默忍受,没有运用宪法赋予自己的权利,追究那些限制自己人身自由的人的宪法责任。
政府这种动用居委会参与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措施,把限制公民信仰自由的决策者与基督徒的矛盾转嫁、下放到了基督徒公民和他们所在的基层政府工作人员身上。有一位基督徒代表事后感到很难过,因为他得知那位伸手拦他不让他去机场的年过花甲的居委会主任刚刚做过心脏搭桥手术。他可不想让这位主任为了围堵自己而搭上性命!本来居委会的人不可能去阻拦其辖区的公民实践其信仰自由。但在这个集权体系里,他们不得不承担违宪的工作。有个女代表质问居委会的人为什么拦她?那人说:“不拦住你我的饭碗就丢了。”这种工作很容易造成居委会工作人员与辖区公民的矛盾。所以,政府动用居委会执行其限制公民信仰自由的政策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基层政权与公民之间的矛盾加剧。“和谐社会”的目标怎么能通过这种政策实现呢?
如果说基督徒代表还有什么积极抗争的话,也不过就是想办法逃出自己的家,做一个无家可归、有家难回的人。
有一个女代表要去首都机场时遭到几个莽汉堵截。“之前我设想过在家门口被阻拦的可能,我内心也早做出了不反抗的决定。我没有料到当拦阻发生时,我反抗了,而且全力反抗了。我想不出有多少姐妹,会在被异性强行拖拉中,选择不反抗(那几乎是本能的反应)?”她的反抗也不过就是奋力挣脱。显然,政府的举措使得原本像这位女代表这样的本来打算“不反抗”的顺民也走上了文明抗争的道路,也就是“非暴力不合作”(civil disobedience)。

过了些日子,这位代表又被强行带到山里的秘密关押地点。“我提出抗议,认为他们无故限制我们的自由是越权行为。我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不让他们进来,自己也不吃饭,不出去,不接受谈话。”她受到这种待遇的唯一原因是她希望到南非参加一次和同道共同切磋信仰生活的会议。她所做的抗争也只是反锁自己,“不吃饭”。
所有受到拦阻的基督徒代表都没有因自己的遭遇产生仇恨。因为上帝要他们爱人如己,哪怕是自己的敌人。这和共产党的斗争哲学恰恰相反。共产党的理论批评宗教(马克思主要针对的是基督教)是“人民的鸦片”,麻痹人民的斗争意志,使人民不去革命,不去反抗剥削与压迫。讽刺的是,现政权正从这种宗教中受益。基督徒在被压制中没有产生仇恨,而选择了爱。他们放弃了革他人的命,选择了改变自己。中国的基督徒在逼迫中更深地体认了上帝的爱。他们也懂得这次洛桑会议的斗争不仅仅是他们和无神论政权之间的冲突。这是一场属灵争战。有一个代表写道:

亲爱的弟兄姐妹,无论何时我们都记得教会是与那空中掌权者的首领争战,而我们所跟随的是得胜的君王、是万军之耶和华。教会拥有主所赐的权柄:在地上捆绑的,在天上也捆绑;在地上释放的,在天上也释放。

共产党政府把一切都看作政治,所以基督徒的个人信仰这一属于精神世界的问题变成了政府要掌控的政治问题。基督徒则从“属灵”的角度去理解所有问题,包括政治问题。“属灵”是指基督徒顺服上帝圣灵的带领,按照圣经的话去认知并实践。然而政府坚持从基督徒会议中读出政治的弦外之音。基督徒则认为自己无法从纯属个人事务的精神领域退却,出让自主权给政府。由于基督徒代表根本无法相信、也不能接受政府对其参加洛桑会议给出的政治解读,所以他们绝对无法按照政府的建议自行取消出行计划。围绕出席洛桑会议在政府与中国基督徒代表之间产生的冲突是集权政治与公民“属灵”生活之间相持不下的冲突。政府从其集权政治的视角发现了“国外敌对势力”,而基督徒把一切问题都看作属灵问题,所以他们认为这场冲突是一场属灵争战,政治行动的背后是“那空中掌权者的首领”。有一位代表深有体会地说:

明显感受到这次是一种争战。以前觉得很遥远,现在却觉得很真实。遇到了敌对力量,但其实是跟背后的邪灵的争战。我很不成熟。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学习。以前有些靠血气,看到自己的不足。从隐秘到公开,这样就让我觉得很释放。如果我们是偷偷摸摸参加,那它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政府与基督徒公民对洛桑会议的不同解读使双方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政府利用公共权力设了两道防线:在家门口围堵;在机场海关拦截。基督徒则一起祷告,查考圣经,寻求上帝的旨意。表面看起来,政府成功地拦截了基督徒代表,使其未能赴南非开会。实际上,政府的政策与策略引起了对政府最为不利的两个后果,政府需要在当下或未来付出沉重的代价:政府向全世界表明它不尊重公民的信仰自由,从而抹黑了自己的“国际形象”(这一点下文还会谈到);政府向中国近一亿家庭教会的基督徒表明它不承认公民独立自主办教会,从而损害了政府在基督徒公民心目中的权威。
就家庭教会自身而言,它的领袖和代表由于政府的阻挠并没有受到亏损。正是政府的拦阻使他们得以深刻反省家庭教会还存在的问题。一位代表说,“我们中国教会一直是在压力当中成长起来的。1907年上海百年大会有三分之一中国代表,1925年第二次会议中国代表就有二分之一。我们一直在压力中,这促使我们成长。这让我一定要更好地服侍中国教会。公开性和整体性是我们中国家庭教会当前的特征。”政府对整个家庭教会采取的不承认政策迫使这些教会的领袖和会众更加深切地认识到他们是一个整体。政府通过逼迫为家庭教会的“合一”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强有力支持。这次洛桑会议受阻事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家庭教会将会更加注重“修炼”属灵的“内功”,各教会之间更加团结,教会领袖政治上更加成熟,他们表示“要把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权力非神圣化”。
在成功阻止中国基督徒代表赴南非开会之后,政府也许不知道甚至也不在乎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基督徒代表很容易把政治压力变成属灵动力,因此他们并不太在乎是否能够到非洲去见他们的弟兄姊妹,而是更注重围绕这次会议达到中国家庭教会的反思进而实现属灵提升。被阻挡在国门之内,反而使家庭教会更有可能在真理和组织结构上拓展疆界。在这个意义上,政府实现了阻止家庭教会在一次国际会议上登台亮相的目的,但从长远来看这将使政府遏制家庭教会的政策更难奏效。

五、政府的政策及其“国际形象”

9个非洲国家 (另有6个西方国家) 的基督徒代表2010年10月14日致信中国驻南非大使,“表达深切的不安甚至失望,因为会议中国代表被中国政府禁止出境前来参加洛桑会议 。我们在这里向你保证,这是一次属灵的会议,而不是一次政治会议。在非洲的土地上举行的这次国际宣教盛会,会因为中国教会代表的缺席而沮丧暗淡,并且也导致贵国的正面形象在非洲受到损害。”
因此,禁止中国基督徒参加“洛桑会议”,中国政府得罪的不只是美国的福音派,更是东道主南非及撒哈拉沙漠以南十几个基督教国家。乌干达大主教、非洲组委会名誉主席欧罗姆比 (Henry Luke Orombi)牧师说:“洛桑会议没有中国的弟兄姊妹参加,就像世界杯没有巴西队参加一样——这是无法想象的。我们要让中国的弟兄姊妹知道,当他们在灵里与我们在这里相聚的时候,体现全球基督身体的洛桑群体与他们站在一起。”由此看来,政府将中国基督徒与其国外同道隔离起来的政策反而让其他国家更加认识到关心中国教会与信众的必要性。多年来,政府通过扶持官办教会来遏制民间教会的政策显然是失败的。如今为了维护官办教会的面子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国际形象”,连在非洲国家面前都颜面尽失,真的很难相信政府还真的很在乎“国际形象”。
不难看出,政府的政策多有矛盾之处:一方面积极举办数次“世界佛教大会”,另一方面却禁止中国基督徒出席其属灵朋友的国际会议;一方面经常指责欧美国家干涉中国政府的内政,另一方面却大肆干涉自己的公民践行信仰自由的个体内政;政府通过发展经济树立大国形象,但总是在涉及公民权利的事情上罔顾国际社会的批评。政府似乎很在乎“国际形象”,但对于像阻止中国基督徒领袖出席其属灵朋友的国际会议这样容易受到国际社会诟病的事情却无所顾忌。
1989年在马尼拉召开的第二届洛桑大会,中国代表未能出境,大会为中国代表留了200个空位。21年后,在第三届洛桑会议上,这一幕再次上演。全世界都看到中国基督徒未能享有近两百个其他国家基督徒享有的信仰自由。全世界都看到,21年来,中国政府在宗教信仰自由方面没有进展。
目前,政府正设法利用儒教与佛教阻止基督教的传播。扬儒助佛灭耶的政策有悖于宗教平等的原则。而且,政府试图将其官方意识形态变成全民信仰的做法也与孔子思想相去甚远。比如,就“和谐”而言,“儒家的和谐观念指的是差异中的和谐,不是盲目附和官方的观点”。(Daniel A. Bell)
为了抑制基督教,政府一再举办“世界佛教大会”,还到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然而,儒教、佛教在中国由来已久,假如这二教能够阻止基督教,基督教当初在中国本该无法立足,也早该销声匿迹。政府试图左右宗教生态平衡长远来看从未奏效。20世纪50年代,政府曾经想在温州建立“无宗教区”。人人都知道现在温州基督徒比例最高。
扬儒助佛灭耶也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政策。中国政府认为“宗教事务”属于内政,所以它反对外国基督徒到中国来传教,认为其系文化侵略,属于“国外敌对势力渗透”。那么,中国到世界各地去建立孔子学院是不是一种渗透?政府一再举办“世界佛教大会”是不是在利用佛教对与会的外国人进行渗透?假如其他国家以反渗透的名义拒绝孔子学院或佛教,党和政府会让外交部作出怎样的回应?而且,为什么不害怕“国外敌对势力”借佛教渗透而害怕基督教渗透?
中国政府肯定认为到国外开办孔子学院属于正当的文化交流,不是“渗透”。政府也肯定不会认为孔子的思想不适合外国的国情。政府肯定认为外国政府不应因反对“渗透”而制止在该国开办孔子学院。中国政府肯定也反对外国人自行组建孔子思想研究会而被本国政府宣布为非法组织。政府肯定不赞成外国政府将参加世界佛教大会的代表拦阻在本国海关。所以,政府禁止中国基督徒自行联络组团参加其同道召开的国际会议不符合“礼尚往来”的中国传统,也与其对儒教和佛教采取的政策不一致。
在民主制度与人权理念的问题上,政府历来反对“普世价值”的说法。然而,孔子思想具有普世价值吗?如果没有,为什么到国外去办孔子学院? 而且,马克思主义是否只适合中国?假如没有普世价值,那么马克思主义这个由德国特里尔小城的犹太人创立的学说就没有任何理由被万里之外的中国人接受。可见,政府对儒教、佛教、基督教采取的厚此薄彼的文化政策没有可以说得通的理论支撑,只是一种机会主义的文化政策。不承认“普世价值”,政府把马克思主义当做官方学说、让孔子思想漂洋过海的政策也没有理论依据。而如果存在普世价值,那么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就像孔子思想在西方的传播一样,应该容许其自由流通,使世界各国实现文化上的互通有无,而不应在政治上以“反渗透”的名义实行文化上的闭关锁国。一个具有良好国际形象的政府,一定是一个在文化上兼容并包、在政治上自由开放、在法律上伸张正义的政府,而不是一个靠掌控土地资源和公共权力限制其公民在精神上追求自由解放的政府。
杜兰特(Will Durant)曾经说,“一个文明的灵魂在于其宗教信仰,一旦失去信仰,这个文明也将灰飞烟灭。”孔子曾经通过编订诗书礼乐的传统典章发扬光大了到那时为止的中国文明。凭借和“自远方来”的民间文明爱好者自由交流,他传承、发扬了中国的文明,完全凭借民间的力量铸就了仁义礼智信的中国魂。孔子的学说完全是私人自由结社、自由探讨的产物,并非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结果。孔子的事例充分表明,文明的传承和复兴往往是依靠仁人志士私人的力量。一个非民选的政府把自己的政治利益置于公民的宪法权利之上,限制甚至禁止公民不受国界、种族限制的文化交流,肯定不符合中华民族的精神利益,也与它所赞赏的孔子思想形成的历史经验不符。因此,阻止中国基督徒代表赴南非参加基督教文化交流不仅是国内外基督徒的损失,也是面临复兴挑战、需要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动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中国当代文明的损失。这就是政府目前的宗教政策所带来的后果。政府剥夺基督徒的信仰自由,不仅损害了自己的“国际形象”,也不利于中国文明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