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

与的哥谈福音1/铁皮娃娃

在打车与的哥谈福音的过程中,我有一点体会,就是不要谈容易争议的问题,因为就这么一路,你没有时间谈清楚。更不能轻易动血气,因为你一旦下车,是没有机会再回头找补的。

记得有一次,在祷告会之后打上车,和的哥说起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聊到信仰的话题。他倒是挺有聊的热情,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说什么都是从反方向的,激得开始心平气和的我有一种和他争论的冲动,心里一股火直往上冒,声音也越来越大。后来回想起来,谈到善恶时,他提到了“吃喝嫖赌抽”,我有点奇怪,但还是说:“那总不能说这些事是好的吧。”就是这句话是转折点。最后临下车时,我也是实在没办法了,说:“虽然我说的您都不同意,但我相信上帝是爱您的,比您父母更爱您。”那时车里的灯亮了,我看到了他瘦瘦小小的,眼神黯淡,叹了口气,说:“我父母都不爱我,要不我也不会成这样。”我心里仿佛电光火石一闪,就明白了,刚才的火气也一下子消了。这一句话中包含了太多的内容,让我仿佛画出了他的生命向下沉沦的曲线:不被爱、叛逆、自己都不认同的罪中的生活方式、对所有代表权威或道德的东西的敌意和对抗。心里忽然觉得有种悲凉。
进而想到,包括在网上,也会遇到对抗性特别强的人,其实这种对抗来自对方内心的投射,说着说着杠上就没必要了。不要在表面词句上纠缠,真正能让人信的不是雄辩,虽然清晰的表达有帮助,但更主要的还是我们的态度。如果能看到对方来势汹汹后面那个受伤的小孩子,就不会气了。还有,我们自己内心也会有一个渴望认同的小孩子,一个巴掌拍不响,有时两方能吵起来,是我们心里那个小孩子被惹到了。
一般情况下并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候对方有一些疑问,提出来,正好可以帮助他解答。比如有一位的哥,家附近就有教会,自己接触了不少,挺想信的,但是担心自己信了之后不能去给过世的父母修坟、上坟,这在农村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我就把关于祭祖、拜偶像和纪念先人的区别和他说了。他挺高兴,觉得去掉一个负担。还有一次,一个的哥也是家附近有教会,觉得信的人都是一些没文化的人。我就告诉他我们教会里也有硕士、博士,这一点就让他觉得很惊讶,意识到原来是有误解的(虽然这点对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质疑者远远不够)。
有那么几次,大概是我心情特别好的时候,或者圣诞节前后,和的哥聊着聊着,谈起赞美诗。我说我给您唱吧,对方愿意听,我就唱——当然,前面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这里也会有歌到唱时,发现词记不全——没带着诗歌本啊,所以多能唱一些诗歌也是好的,谁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呢。有的人就是从喜欢赞美诗开始,然后慢慢信的。
去年圣诞节,教会里有传福音的单张,印得很精美,我拿了一些。有的人没有时间谈,下车之前说两句,把单张送过去,可以弥补言语的局限。
说起来,好像和的哥谈福音有一些技巧,但说到底,还是要从心里对这个群体有一种爱,才有可能把这件事做下去。
的哥这个群体是挺不容易的。以前也知道,他们是每天一睁眼就欠着公司几百块钱。和他们聊多了,才知道不只如此。他们的保险上得是不全的,个人没有什么保障,更离谱的是,车也没有保险——只有三者险,赔别人的不赔自己的车。所以,在恶劣天气为什么难打车呢,是因为很多的哥不敢开了,出了事故算谁的?前一阵,一位的哥诉苦,说和别人剐蹭,其实是对方开车不当所致,但对方在主路,他是辅路进主路,是他的全责,修车赔了不少钱。还说起去年那次“水漫金山”的全城拥堵。这位师傅还好,等了几个小时勉强把车开回去了。他的一位同事,本来不想开了,乘客说多给他25元,他就答应了。开到一个立交桥下积水很深,他不敢过去,等了一会儿,有别的车过,顾客催促,他就过去了。当时车没什么事儿。第二天就出了问题,修车花了1万块钱,都是自掏腰包。
有一位的哥说,都说他们是骆驼祥子,其实他们连祥子还不如。“祥子给他老丈人拉车是他自己买不起车。我们是买得起啊!人家那时候天气不好还能还还价,我们行吗?”
有的远郊区县的,在城里合租,回趟家要跑很远,心疼油钱。还遇见过一位,开了10年的夜车。
这样一种生活状态,难怪有时谈信仰谈得他们也挺心动的,最后总有一句:“我们没时间哪。”
虽然我可以对他们讲关于优先级的问题,说如果你觉得是生死攸关的大事你一定有时间,有的师傅也认同。但毕竟他们的生存现状就是如此,缺乏基本的劳动保障。没有安全感的他们只能拼命拉活挣钱。
这两天还遇见一位的哥,说自己的信仰就是钱,当年因为要包下一辆夏利,需要4万元钱,凑了半天还差2万,求爷爷告奶奶,说给人高利息都没有人借,让他深感世态炎凉。最后是一位邻居借了,他说会感激那个邻居一辈子。说到上帝,他说我那时候那么穷,被人瞧不起,上帝在哪儿呢?我说你怎么知道你那个邻居借给你钱不是出于上帝呢?
我曾经和雅歌谈起的哥,她对这个群体是特别有负担的。她说自己刚信主不久就常常给的哥传福音,还曾经想过给的哥成立团契。
想起来,我刚信主不久的时候,也挺愿意和别人谈的,可能这是初信的热情吧。有一次是和一个回民的的哥谈,他非常感兴趣,也和我说了一些回民做斋戒的礼仪。说得太热火朝天,大晚上开到逆行去了,都吓出了一身冷汗——所以谈的时候还是要注意路况,司机毕竟是在开车呢。
雅歌说,她有一次给一个的哥传福音,说了没几句,对方就开始掰手指头,她挺奇怪。那位的哥说:“你是第六个了。”原来她是第六个给他传福音的乘客。相信这位的哥一定会认真思考信仰的事。
还有一次,她碰见一位的哥,在车里放着赞美诗的音乐。原来是几年前曾经有人给他传福音,他已经信了。
听了她说的,也让我挺认同给的哥成立团契的想法,要是有一天,大街小巷上跑的出租车都播放着赞美诗,的哥成了流动的宣教士,那多好啊。
我也不觉得这是天方夜谭。现在那么多基督徒,如果基督徒打车都会和司机或多或少说一点信仰的事,信道是从听道来了,听得多了,总有一天会认真起来的,就如同那位掰手指头的的哥一样。
所以,一边和的哥们谈着,我一边会想着将来有一天,也许会在教会遇到他们呢。有一次遇到一位的哥,说话有条有理,语气抑扬顿挫,边开车还能带着手势,口才特别好,我就想,说不定他将来可以上讲台哦。
不仅说的这些,在和的哥谈福音的过程中,遇到太多的“偶然”,让我相信,是神爱这个群体,要拣选他们。
有一次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打电话的是一个的哥,他说和一帮司机朋友吃饭,有一个司机说起一个乘客(就是我啦)和他说基督教的事情,还留了电话(我偶尔会这么做),特别高兴。他是在老家信主的,现在在北京开车,就打电话来问候一下,让我也很高兴。这个电话更让我觉得,有一天的哥作为一个群体会被神得着。
雅歌说她有“临门一脚”的恩赐,比较能够看出哪个人快到火候了,能抓住时机带人做决志祷告。我觉得自己是属于那种撒种的,但有一次,也遇到了可以“临门一脚”的机会。
那天正好是主日,打车去教会。那个师傅已经快信了,好像也是家附近有教会,不知什么原因一直耽搁。我就把福音内容给他完整叙述一遍,又给他解释决志祷告的意义,然后问他愿不愿意做决志祷告,他说愿意。于是车停在楼下。他下了车,我等得有点奇怪,原来他到后备箱拿了一大瓶矿泉水,自己倒着,认认真真地把手洗干净,然后才来做祷告。事后想起来挺感动的,为他这种郑重的态度。
记得有一次,带小卯去参加一个什么考试,也是那种课外班类型的,没办法。进考场之前她发现自己没带手表,就借了我的。结果考完了出来,发现手表不见了,她说放到口袋里了——可那是个敞口的口袋,很可能在她一甩一甩的时候丢了。我们又原路回去找,没有找到。
我那天非常不高兴,虽然是一件小事,可就是很不高兴。有时候,你知道世界上有神会比没有神更难接受一些事情。如果没有神,我会想这是一件偶然;可我知道有神,就会想神为什么要让这件事情发生?那块表并不贵,可它是我去法国出差、在一个小镇的博物馆里买的,表盘图案是一副名画,正合我那点文艺女青年的小品味和小虚荣心。我就跟神祷告你为什么要让我丢这块我这么喜欢的表呢?
然后,用基督徒的术语说就是圣灵感动——不是幻听啊,大意是,“你丢了一块手表都这么难过,那我那些失丧的羊呢?”然后我就不生气了,还有点惭愧。当然我还是希望,到天堂的时候上帝把那块表还给我。
“和的哥谈福音”就写到这里吧。现实生活中的故事还会继续下去,因为神会让它继续下去。
写了这些,想到两点。第一是关于教会“山上的城,世上的光”的异象,也就是公开化。与此对立的就是“我们在家里、在小的聚会不是一样传福音吗”这样的观念。最近双牧讲使徒行传,讲到教会作为一个整体的身份、见证,和个人是不同的。个人传福音,无法取代教会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如果没有可以见到的教会,那些的哥有一天想起要去教会,又去哪儿去找呢?YK弟兄是最近几年信主的,他就是这么找到并进入教会的,也是户外的铁杆儿。
还有一点是关于社会公义的。这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比如马丁·路德·金的时代,就有人指责他,尤其是一些白人的牧师,说我们好好在教会里敬拜神不就好了吗,觉得他去管种族歧视是入了社会福音派的歧途。教会当然是以敬拜神为主的,但不可能没有社会参与。美国的种族歧视、南非的种族隔离,都是基督教作为主要的力量才最终得以破除的。也许教会今天自顾不暇,但如果有一天有这个力量了,遇到一些明显的不公义的事情,要不要去做点什么呢?如果的哥作为群体依然没有基本的劳动保障,承受超过他们承受力的负担,就算信主了,也没有时间去接受好的牧养,让生命成长。如果真的能够对他们的遭遇感同身受,就不能说,这不关我的事,因为神让我们“解救受欺压的,给孤儿伸冤,为寡妇辨屈”。能做到如此,离不开前面说的教会整体的身份地位问题,以及在这个争取的过程中,学习如何站在公义的立场上,并且无论如何,一直站在那里。
说来说去,好像不相干的,怎么说着说着就跑到这个话题上去了。没有办法,这是现在的中心议题,想绕都绕不过去。

——————————

1 本文系《与的哥谈福音》系列之三,转载于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51879814。

圣诞传福音活动散记/Mercy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 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 (约1:1-5)。
时隔这么久再去回顾那次圣诞传福音之旅,记忆有点模糊,但还是能够很轻松地进入到那次活动前前后后的各个场景。

一、我们去传福音吧

这是小组第一次组织传福音活动,能有此次活动真的是要感谢神透过YY姊妹的提议在活动形式上有个定型以及过去的一年间神透过户外对弟兄姊妹勇气的操练。
老实讲我们中间的不少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对于传福音之事没有太多的热心,总觉得这是一件可做可不做的事情;而YY姊妹对国人的灵魂有着比较大的负担,她每周的祷告事项都会有一项是为国家祷告,为更多的人认识神祷告;据我了解,去年的每周六YY姊妹都会一个人去公园发福音单张;所以,当YY提出来的时候,大家都一致赞同。
但当讨论如何组织的时候,我们想到过去诗班传福音所受的干扰,这次我们也会有十多人,无论在哪里还是挺显眼的。当我们把可能出现的情况摆出来的时候,一个姊妹说:最坏的可能就是被带进派出所,我们又不是没有被带进去过⋯⋯有进过派出所的应声道:是啊,有什么可怕的,大不了我们就进派出所;不过我想不至于,大不了我们就分散呗⋯⋯
哈,看来我们在经历当中已经开始长大了,开始设想问题并想好应对策略,然后平静安稳地准备出发了!

二、地点与形式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弟兄姊妹彼此同心合意

当我们开始讨论地点和形式的时候,还真的费了一番功夫去商议,我们一直倾向于去人群比较密集的地方,这是我们的大方向。有人提议说去商场门口,但有人觉着那里又冷又傻;有人提议去地铁里,地铁里暖和且人比较多,但大家对于选择哪一条线、哪一段地铁、是在某一站边唱诗边发福音单张还是进到地铁里面,因着我们的经历不同有不同的看法,最终讨论无果。
到了周五晚上(传福音就是第二天的事情),组长只好综合弟兄姊妹提出的意见作出最终的决定,我们选择在积水潭站集合,路线为地铁的一段(从积水潭往上行或下行走),具体大家见面后再商量下。然后便短信大家。
周六九点半,大家准时在积水潭地铁里会合,然后我们讨论如何进行,有姊妹说可以边唱歌边发单张,觉得这样更有效;也有人觉得只要发单张就行了。组长决定我们十一个人愿意边唱歌边发单张的分成一组,跟随组长走;赞成只发单张的跟着副组长走,就这样大家一组五人、一组六人分成两个小组分头行动。
当时也没有觉得有什么,就在前段时间小组又组织活动的时候才想起当时的事情。其实,传福音的地点和形式远没有那么重要,我们只是神的门徒,把关于他的信息传出去,至于结果都在神的手中,也就无所谓哪种形式更有效了,正如保罗所说,“叫你们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神的大能”;就像有位弟兄分享自己信主的经历时说的:他在路边走着,有人上来告诉他,人都是罪人,他想了想觉得是对的;人不能靠着自己得救,他想了想也觉得是对的;人人都需要一位救主,他想了想觉得可能是对的,因为自己无法证明不对;耶稣基督就是那位救主,然后他就信就去了教会⋯⋯我听到的时候觉得像个神话但却就那么成了;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在一个小组中彼此同心合意,我们一同做一个决定,然后同心合意地去做,我们要不断地调整我们非真理方面的认识,叫我们因着主耶稣基督的爱而彼此相爱。

三、感恩、交托与仰望的祷告

在某些时候,想到小组的弟兄姊妹我就会想起地铁里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十一个弟兄姊妹手拉手一同祷告的场景。我们在讨论决定完之后,一同来到上帝的面前做感恩、交托与仰望的祷告,因我们都感恩于上帝把我们聚在一个教会,聚在一个小组成为亲密的团契,这是何等大的恩典;我们也为着接下来的传福音活动而向神祈求,愿他赐下平安、勇气给我们,因我们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些什么。祷告使我们内心平安,也使我们的脸上洋溢着作为基督门徒的喜悦之情。

四、牧羊人,在旷野,看见了天上光华

我所在的这组是以诗班弟兄姊妹为主的人员,走在队伍的最后面。看着前面的弟兄姊妹高声地唱着赞美诗,我的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这声音不是唱给任何人的,乃是这些弟兄姊妹用心灵和悟性述说着上帝的奇妙救恩,脑海里也涌现出11年的圣诞音乐剧牧羊人在旷野没有盼望的谈话,但就在那样一个暗淡无光的夜晚,牧羊人在旷野看见了天上光华,听见天军唱哈利路亚,宣告救主降生的好消息。我似乎不在传福音的行列之中,乃是成为一个福音的接受者重新感受到“看见了天上光华”的惊喜。
后来我也跟在后面一边小声地哼唱,一边环顾四周人们的反应,多数人接到单张后会翻一下看看单张上的内容,然后接着听音乐或者看手机。但当我们在车厢里上下车的位置站着唱歌的时候,就会引来一些带着研究、观望的目光,时不时地听见有人说:“他们是干嘛的?”“信耶稣的,这不是圣诞节了嘛!”
是啊,这是圣诞节,只不过在这个忙碌、繁华的都市里,圣诞节更多地融入了欢乐的气氛,公司里开始盛行发苹果传达“愿你平安”的祝福;只是,又有多少人真知道圣诞是关乎自己的呢?那个时候,我特别地渴望,在这川流不息、上下车的人流中,能有一些人因为我们所发的福音单张而认识上帝,远离工作、生活、情感黯淡无光的旷野,因救主耶稣已降生,要救我们脱离一切的黑暗,带领我们入奇妙光明。我也甚愿我们这蒙恩得救的人,活出与救恩相称、被神所爱的样式。但这是上帝的工作,惟愿我们施恩怜悯人的神动工。
当我向坐在座位上的陌生人说“圣诞快乐,上帝祝福你”并递上福音单张时,看到他们茫然地伸出来的手,我有一种上去握一握手,并说声“愿你平安”的冲动,但遗憾的是,从头到尾我也没有与一个陌生人握手,没有说出一声“愿你平安”。后来我一直在琢磨我这种情结,才发现其实自己内心非常渴望当我们面对彼此的时候能够少一些冷漠,多一些热情,而事实上,靠着自己是没有力量去改变自己的更不用说别人了。也愿我们这些属上帝的孩子在陌生的人群中能够多一份热心,其实我们都渴望摆脱冷漠。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

杏花二组圣诞福音晚会回顾/守望教会牧养小组 杏花二组

感谢神,在我们教会户外敬拜期间,无法举办统一的圣诞晚会的情况下,教会决定由牧养小组单独或联合举行圣诞活动。因此给了我们杏花二组的组员一个彼此配搭、共同服侍的机会,在这个圣诞活动的策划、组织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小组成员之间配搭的操练,也看到各自的软弱、因着组织策划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小组成员不同程度地得到操练,使弟兄姊妹之间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联结,因着祷告也经历了圣灵保守与神的同在,我们为能在慕道友面前作为一个整体见证福音感谢神!
此次圣诞活动规模与品质虽无法与教会的圣诞活动相比,但在大家基本都工作且无经验的情况下,在2—3周的时间里预备一场四五十人参加的圣诞福音晚会来说,还是很有挑战性的。在开始组织时,XQ姊妹制作了一个大表,将工作分解在七大组中,将参与人、参与内容、细节点及活动权衡都记录在内。这次活动最大的困难在于策划组对圣诞活动策划的思路不一致,差异比较大,因为策划内容迟迟不能定型也影响后期的一些工作。在此过程中我们一同被操练,投入最多的操练也最大。
都说计划没有变化快,变数是我们生活中的常态,在筹办圣诞活动的过程中,也有许多变数冲击着我们的计划,这些变数在不同程度上操练了小组中每位弟兄姊妹的生命(宽容、舍己、顺服、服侍他人等)。

个人计划与小组计划的冲突
对于传福音,很多弟兄姊妹很有热心。J姊妹在11月份教会的圣诞活动通知还未下达之前,就计划在她家搞圣诞活动,并已向自己的四五位同事发出了邀请。为此她提前就跟几个姊妹打招呼,届时一起去她家帮忙招待,共同参与。小组的圣诞活动时间和她的家庭圣诞活动时间冲突了,这是摆在小组面前的第一个问题。综合考虑后,他们夫妇最终决定,带着他们邀请的朋友参加小组的圣诞活动。因着他们夫妇的参与,小组的活动策划方案更合理,会场布置更温馨了。

对策划内容大家前后不同的变化
以前有三位弟兄姊妹负责策划,组长负责把关,但大家因工作忙碌,能腾出来的时间有限,主要的策划任务都落在Z弟兄身上。其他几个人就变成针对方案提建议,对于大家不同的要求,Z弟兄在那段时期也承受了一定的心理压力。Z弟兄还花了不少时间准备PPT福音布道,由于思路的调整,直到24号下午Z弟兄还在完善修改PPT。直到当晚活动结束后大家才看到圣诞晚会的最终形式,效果竟超过我们所求所想。在这个过程中,负责策划的弟兄姊妹或许都有过或多或少的情绪化。组长后来反思在小组层面分享策划思路时因一弟兄缺席而未及时将当晚信息传递给对方是他的失误,导致后来再沟通时,大家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了许多的不同。他的体会是要及时沟通,并在关键时候要求相关人员都到位做到面对面沟通。同时他也体会到在工作时或许可以简单下达指令该做怎样的选择,但是面对弟兄姊妹时不能这样简单做事,因为对人的关注要胜过对事的关注。感谢神,共同的目标让大家都能放下自己的坚持,看见每个人所提意见的价值,从而彼此顺服与包容。

场地变化与小组合作形式及费用的变化
因为活动最终定位以传福音为主,慕道友就成为我们活动的主要对象,为此我们放弃了两周前应邀与其他两个小组联合搞圣诞活动的计划,因担心小组联合后人数更难控制,也不容易找到场地。
找场地时,有两位姊妹特别热心愿意敞开家,但是考虑到场地大小的限制和路途的缘故,就放弃了在家搞圣诞活动的计划。最后大家认为只有酒店的包间做活动比较合适,既可以聚餐,也可以利用包间做活动。原计划是定一个合适的大包间,去时发现我们中意的独立包间已经被预定出去了,只剩下三个独立包间,中间以木门隔开,包间之间不隔音。为了避免剩下的房间被别人使用,噪音影响我们活动的效果,我们就把三个包间都包下来,每桌最低消费500元,预算比最初设想的超支了,想到可以与人数不多的晨星小组合办(活动当天他们的组员加上慕道友是9人),对方也愿意参加,杏花2组独立筹集教会支持经费以外所有的预算并安排好活动。在圣诞活动的前两天去点菜,看菜单时一姊妹祷告求神赐我们花钱的智慧。祷告完后问服务员, “如果我们承诺三个包间最低消费1500元,可不可以给我们加一桌,比如我们要四桌,每桌至少消费400元?”对方问了领班说“可以!”感谢主,活动当天下午三个包间拆除所有的隔断,放了四个大餐桌,用餐后迅速撤下2桌留出一个完全清空的包间供活动之用,其余两间坐弟兄姊妹,这就解决了我们的慕道友人数超出预期的问题。此次圣诞活动,我们两个小组有22人参加,邀请亲友23人,共45人,餐费加其他费用支出共2300多元。此次活动之初,筹备人员在财务方面还有过担心,在除去教会支持的1000元经费的基础上,小组的预算计划是自筹1000元左右,活动结束后我们的奉献在完全补足我们1300多元的超额支出之后还余下了480多元,后来又有一姊妹有感动坚持要再奉献300元,这些费用都成为我们小组以后的活动经费,作为小组探访或帮助他人之用,由一姊妹专门管理。
在一定程度上能用钱解决的问题确实都不是大问题,但在服侍的过程当中,弟兄姊妹由于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个性、对待同一事情的不同认识,在配搭服侍过程中若处理不当反而容易出问题。感谢神,我们处理的不尽都好,但因主爱的遮盖,在配搭服侍的过程中使弟兄姊妹之间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也使大家彼此担待、彼此顺服、彼此相爱的心得到增强。

挑战纪律姊妹VS守纪律弟兄/姊妹
在带慕道友方面,基本上大家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一到圣诞节都希望多带自己有负担的朋友参加圣诞活动,但是受场地局限,慕道友的人数总是要有一定的限制,如何分配每人带的慕道友数量既需要原则,又要有爱心。虽然说原则上每人带一个有负担的,不是临时抓来的,弟兄姊妹也总能互相借、送个名额,既保持原则又彼此造就,但是总有一些特别因素发生会让有负担的姊妹冒着可能被论断不守纪律的风险人带三五个慕道友来,个别守纪律的肢体有时难免心里会有所论断,但也总会有特别的恩典临到这种特别的需要之中。过后习惯守纪律的弟兄或姊妹看到姊妹对他人灵魂的负担与爱心,就说,“不能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他人,也不可小看神的任何孩子,弟兄姊妹与我的不同之处常反射出我对人的麻木和淡漠。”律法的总纲就是爱,为了爱的缘故,我们需要规则,但也不能为规则而牺牲彼此相爱。

完美主义倾向姊妹VS差不多就行姊妹
完美主义倾向的若干姊妹会对场地的许多细节都提出要求,比如:饰品的摆放、颜色的搭配、唱歌是否齐整、胸牌是否漂亮、慕道友与组员的座位配搭是否妥当⋯⋯
差不多姊妹觉得差不多就好了,别要求太高了,完美标准因人、因条件而异,唱歌就算走调了也没关系,只要用心唱就好啦。
过后差不多姊妹说完美主义倾向的姊妹的各类道具及细节,为我们的圣诞晚会增添的不仅仅是温馨。最后差不多姊妹悟到的是:正因为你与我不同,你的存在弥补了我的不足。

关注点不同,重心不同
传福音就一定要传整全的福音,要把罪、死亡、救赎、永生的问题讲清楚,福音是扎心的,福音信息需要2个小时的分享时间。弟兄坚持的重点就是福音信息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拒绝福音肤浅化的任何倾向。A弟兄关注点更多在神学。
在轻松、分享、感恩的气氛中引入对耶稣基督的介绍与分享,有助于大家彼此熟悉,建立友好、信任的关系,为以后传讲全备的福音做铺垫。要避免福音信息艰涩难懂,B弟兄关注点更多在慕道友的接受能力上。
两个弟兄都有自己的道理,在某种程度上犹如钱币的两面,需要互相提醒,感谢神的是两位弟兄都有所放弃与改变,也使我们传给慕道友的福音信息更合宜。

理想型VS现实型:
理想型:按照下载歌曲的伴奏练习赞美诗,每首赞美诗对应不同重点的福音信息。希望每个弟兄姊妹都能预备个小见证。
现实型:短时间内,弟兄姊妹能参与、购物、布置场地就不错了,私下里能不能练诗歌还不好保证,更何况找时间练习合唱,找大家熟悉的歌曲做预备就好了。有见证是好的,见证的力量有时大过很多的空洞的话语,但见证的内容和重点需要把握好,把握不好容易见证自己,对他人益处不大,最主要的是即便简单的见证也需要先做预备,而真正能付出时间预备的人恐怕不多。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游走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因为我们都不具备在第一时间抓住现实的能力,而将理想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也不是不可能的。只是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有人愿意为此预备并付出努力。活动当晚我们的诗歌敬拜不是按照既定的方案,在福音信息分享结束需要有人接应的空档也有弟兄预备了见证,虽然临时的变化让接手的人觉得自己做得不是很漂亮,但是我们知道有人为此做了预备,而神看重我们每个人每一点乐意为他做小事的心,不在乎我们做得漂亮与否。
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有时是因为彼此关注点的不同,有时是因为认识的层次不同,或彼此文化背景的不同,当开始面对不同的时候,我们普遍是有些紧张的,甚至会有埋怨。面对因不同带来的张力,需要弟兄姊妹之间更多沟通,更需要祷告寻求神的心意,求圣灵帮助我们放下自己。许多事情不在于采用哪个方案才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是我们更加彼此相爱,其实只要在原则范围内大家可以互相顺服。但容易使弟兄姊妹受伤害的常常在于“你为啥不采纳我的建议”,“我的建议不重要/或可以忽视吗”这样的心理投射,会伤害弟兄姊妹之间的合一。
我们在看到不同的时候,更应该看到我们共同的目标是什么。面对不同,第一需要祷告,寻求神的智慧,求神帮助能放下自己接纳他人,第二需要更多的沟通,充分的沟通,最好是面对面的沟通。如今再次回顾这些不同与当时面对不同时的心态已经不一样了,没有了惧怕,不同往往彰显的是神的丰富,正因为面对了这些不同才使我们最终体会到神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以上分享有感恩也有我们配搭操练中曾有过的说出来与没有说出来的软弱。但神的爱与弟兄姊妹之间的爱遮盖了我们的软弱,我们更为弟兄姊妹这期间在时间、精力、财力及祷告上的投入而感恩。
为了预备更好的传福音的心,Z弟兄在12月中旬为我们预备了两部电影:《富能仁的故事》和《六福客栈》,这两部电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是福音的宝贵与福音在征战中由摆上一切的圣徒带来。Z弟兄自己也投入大量时间写分享信息,修改、调整PPT及视频内容,Z弟兄对传福音的认真态度给我们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XQ姊妹是执行能力非常强的姊妹,每一次策划方案有变动,她都发邮件通知大家,甚至早晨早早定闹钟起床做好分工表发给大家。当因方案的最终改动,临时要她预备敬拜时,她的敬拜带着与神同在的平安与爱传递给在座的人。还有负责统计人数的MX姊妹,负责购物、场地布置及迎新的姊妹,在饭桌上活跃气氛消除慕道朋友紧张感的弟兄姊妹,还有慷慨的M姊妹,为了参加当天的活动,她在要求必须参加的单位年会上匆匆晃了一下就赶来了,为的是不错过我们准备的圣诞信息分享。每一位弟兄姊妹的委身与参与都是有声无声的服侍。
在整个圣诞活动期间,我们来来往往的沟通在邮件、QQ空间、飞信上留下了许多信息,记录了当时的点点滴滴。现将我们在此期间曾经在飞信上发的一个推动祷告的短信及圣诞结束后的一个感恩短信分享给大家,一同纪念神在我们中间给我们的感动。

2011年12月18日祷告的短信:
弟兄姊妹平安!让我们一起为咱们圣诞晚会的慕道友来祷告,愿他们认识主,得到从主而来的生命的平安和安慰。目前已知名字的慕道友有⋯⋯对我们来说,上面的大部分人(甚至所有人)都是陌生的,仅仅是符号而已,但是在我们的主那里,每一个都是他认识的、他所爱的和宝贵的。愿我们通过祷告,与主同工,自己蒙福;愿我们通过祷告,使咱们小组成为充满爱和圣灵能力的团契。

2011年12月25日感恩祷告短信:
弟兄姊妹,主日平安!感谢主使用我们、恩待我们,使我们举办了一个美好的平安夜晚会。也许有些细节还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们能在有限的时间、精力投入下,办成这样,已经超过我所求所想了。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学习一起同工,学习彼此相爱,让慕道友看到、感受到我们切切实实是一个充满爱的团契;最重要的是我们这有限的、不完美的内容能够被神使用。神使用我们传讲的信息,使用我们带着爱的微笑,使用我们一举一动的见证,使用我们有声无声的付出。感谢主!神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他是信实的,施恩给爱他、敬畏他的人。愿神祝福我们播撒的福音种子。阿们!

炸醒沉睡的耳朵——2011年圣诞节“纯爷们儿”咆哮体布道/周小羊

“太震撼了!原来传福音也可以这么声嘶力竭!”《第一财经日报》评论员汪晓波弟兄在听完守望双井小组组长小黄在寒风中的“嘶吼咆哮”式布道后,如此感慨。
有心的大S姊妹将这段嘶吼式布道节录成音频,于12月25日圣诞日传到了新浪微博上。
一些弟兄听完后,在微博上评价道:“小黄,纯爷们儿。”
未曾与这位小组长谋过面的、听惯了柔声细语和笑脸相迎地说“耶稣爱你”的弟兄姊妹们,乍一听这咆哮式布道,自然觉得震撼,因为这只有在马景涛出演的琼瑶剧中才多见。

一、小黄略述

对于这位戴着眼镜的瘦瘦白白的“小黄”,相信守望的弟兄姊妹们都不陌生。他新浪微博的认证描述是“著名财经评论人”。
小黄是典型的南方人,辗转过数家财经媒体。当他说家乡的南通话时,听着可真像蹩脚的日语。别看小黄小身板儿并不强壮,细胳膊细腿还偏偏喜欢在足球场上跑来跑去当主力。
他那双标志性的惊恐的眼睛,曾上过2003年《财经》杂志SARS一期的封面。陌生人看到他的眼神,会有种被攻击的恐慌感。
这位南方人好辩论,道理一堆一堆的,所以没事儿千万别拿一些有争议性的话题去戳他,这是自讨苦吃,他一定会像一只准备好进攻捕食的猫一样,“嗖”地一下蹿过来,攻势凌厉,理由充足,让你有坐在仙人球上的感觉。当然了,在他学法律的伶牙俐齿的妻子面前,他这种攻势只能算得上三脚猫功夫。他的MSN和QQ签名是:“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侍奉耶和华。”
他在周间带祷告会分享证道时,会不停地使用“我真是看到(或听到、感受到)⋯⋯”
“我实在是看到(或听到、感受到)⋯⋯”作为赞美神的永能与神性的口头禅。
早在2010年,黄组长就邀约圣诞一起街头传福音,结果被我爽约,因为彼时我在另一个团契的福音布道会上担任伴奏。其实我有些害怕上街,当着那么多陌生人的面拉琴我会发抖,一发抖就会跑调,这不是砸锅嘛。我也怕我那点儿刚拾起来的小提琴功底经街头的冷风一吹,就成了卡带的没电的坏录音机一般,“咕钮咕钮”变成一系列噪音,这可怎么荣耀主名。
不过,黄组长记性很好,一直记着我“爽约”的事儿。2010年一过,他便不停叨叨,说2011年一定一起街头传福音,一定不能再爽约。

二、“愿上帝祝福你们每一个人!”

2011年12月24日,将近下午3点。快到传福音的时间了。我开始紧张,脑子放空。临走时还一遍一遍地练琴,尽可能熟悉我们事先选好的赞美诗,怕传福音时出娄子。眼看快到约定碰面的3点半了,我和T立即打车到集合地——双井富力城广场西面。
说到这儿,进个小插曲。T属于相对内敛型弟兄,人前寡言少语,似笑非笑的表情像只猫,让人猜不透,削瘦脸庞上的五官好像被定住了一般,不苟言笑,很像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他能走上街头传福音,真是让人感恩,神自己得费多大劲儿啊(偷笑)。
在出租车上,还没到3点半,小黄就连打两个电话,着急火燎地问“你们到哪儿了”。双井小组的姊妹们以及包括小黄在内的几个弟兄已经在富力广场西面聚集等候了。他们戴着圣诞帽,拿着赞美诗歌谱和福音单张,开心亲昵地聊着。
天气很冷,太阳影影绰绰地跟灰灰的云彩躲猫猫,旁边小区里的枯树枝在四围的高楼中显得孤独而沉默。
我们绕到富力广场的东面,也就是正门那儿,下了台阶,在37路、707路公交车站牌背面立定。
夏天,这儿是流浪歌手深夜里行吟咏唱的地盘。他们有时唱自己创作的歌曲,有时唱《外面的世界》这些流金岁月的经典流行歌。许多打工仔打工妹以及看完电影午夜场的男男女女,或坐在旁边的台阶上,或站在车站旁,跟着歌手的歌声一起轻唱摇摆,动情地沉醉在旋律和歌词中。
都市夜归人的灵魂,在流浪歌手的吟唱中漂泊。
如今,我们十几个人也站在这儿,成了一台戏,只不过,我们所吟唱的,既不是苦情的流行曲,也不是潇洒的游戏人生。三三五五的行人在我们面前来来往往。我打开琴盒,大家开始唱赞美诗。《耶稣爱你》、《云上太阳》、《这是耶和华所定的日子》⋯⋯我们开始轮番唱选定的十几首赞美诗。
根据大S 微博记录:寒风中赞美诗唱了七八首,商场前有行人停下脚步,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些扬着脖子唱歌的青年。轮到他了。他紧张,脸色煞白,小声说大家再唱一首吧,再唱一首⋯⋯又唱两首。他忽然跃到人行道中间,冲着匆匆往来的人们,用尽浑身气力呼喊出来:
“请停下你们的脚步!⋯⋯我们在世上的快乐越来越少,究竟是因为什么?有的人说,我们希望靠自己,这个世界没有上帝,可是我们每个人能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吗!大家请看一下你们手中的(福音)单张!”
“我们一直生活在谎言当中!这个世界告诉我们,我们不需要上帝,可是,上帝已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放下了他的印记!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良心?这就是上帝放在我们心中的!所以,请大家停下你们的脚步,听一听上帝告诉你们的好消息!你认识了他,从今以后,金钱,房子,一切都不能再捆绑我们,虽然我们不知道我们会经历什么,但是我们拥有上帝的爱,我们就能够得到自由!”
“有些人说:‘我不怕地狱。’在我们的文化当中,没有救赎、没有地狱的概念,大家不知道我们陷在怎样的罪中,大家不知道地狱有多么可怕!地狱不是中国人描述的‘十八层地狱’,在地狱当中,人没有办法认识上帝,在地狱当中,人失去了任何希望!在地狱当中的人,比自杀的人更没有指望,因为自杀的人抱着‘如果结束了生命的话,就可以结束痛苦’的念想,但在地狱当中的人,连这样的希望都没有!他们失去了一切希望!”
“让我们不要再活在罪中!不要再活在上帝的震怒之中!!上帝希望我们回到他面前来,他不希望我们每天匆匆的脚步只为了房子、为了车子、为了一切转眼会失去的东西!我们不知道明天我们的生命中会发生什么,我们只知道,如果今天我们认识了上帝,从此我们的生命中就不再有惧怕、不再有祸!愿上帝祝福你们每一个人!”
大S所说的“他”,就是瘦白瘦白的小黄组长。吼完这些,他嗓子嘶哑,说不出话来了。
这宣讲救恩的嘶吼令许多人驻足。弟兄姊妹们遂上前递上福音单张,并与这些停下来的人们传讲耶稣基督的救恩佳音。
黄组长让人联想到2006年德国世界杯意大利对澳大利亚八分之一决赛时黄健翔的激情解说:愿上帝祝福每一个人!愿上帝祝福每一个人!不给撒旦任何机会!不给撒旦任何机会!伟大的主耶稣哈利路亚!⋯⋯
这番场景,又好像抗战救亡运动时街头振臂高呼的学生:东北危机!华北危急!全中国危机!⋯⋯
这次“咆哮体”布道,在世界上每日每刻发生和进行着的众多福音布道中,也许只是一道带点儿爆炸色彩的鸿光掠影,一闪而过,但相信这样的勇气与口才是完全出自上帝的安排与赐予。
愿上帝借着这样的“导火索”,在茫茫人海之中,炸醒一些沉睡的耳朵,惊起那些迷茫的心灵。

人的生存与基督的救赎/孙毅

一、我们去传福音吧

1、身受奴役而身不由己
如果我们今天在年轻人中问他们生活的意义,大概多数人会回答说是为了实现自我或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再追问一步,这种人生的价值体现在什么方面,那么无论最后落脚到什么方面,总归是体现为能够被世人普遍认可的成就,比如让人尊敬的职位或职称,被人称道的成果或作品,被人羡慕的创业或事业,或者给人满足的房产或收入等等。自我实现的意思就是自己的智慧与努力没有白白付出,总要通过这些可见的成就被人认可,如此才能让人体会到人生在世的价值与意义。
生活中有目标是好的,但如果上述意义上的自我实现就是人生的终极目标的话,人在现实生活中一定会遭遇到人生的失败。其实,人生追求这种自我实现的结果无非是两种,一种是时常顺利,人达到了所追求的那些目标;一种是不甚顺利,人总是没有追求到自己设定的那些目标。看似两种人生的结果有很大不同,实际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
先就前一个结果来看,一个人取得了某种成就,比如终于得到了盼望已久的职位或头衔,或是得到了一直向往的房产或收入,但从达到这个目标的那个时刻起,在内心被这个到手的成就所满足片刻之后,就在品尝着为这个目标所付出代价的同时,他就开始寻求新的能够让自己满足的目标。其实,可能有过这种经历的人都尝到过,当已经追求的目标不再给自己的心带来满足时,人内心所经历到的失落。但这种成功人士往往会成为处在第二种情况下那些一直没有达到自己目标之人的榜样。对于把成功人士当作榜样的人来说,他们很难体会到这样的人为了成功付出了怎样的人生代价,同样他们也很难体会到成功人士内心的失落。他们所看到的只是这些人在人面前的风光。即便他们知道一些背后的故事,这些还在一心追求成功的人也不会让自己放弃,因为他们别无退路,像那些人一样成功已经成为他们人生在世的基本意义。
就是在这样的人生意义的支配下,人生活在焦虑与劳苦之中。就如上帝在亚当堕落后对人的咒诅:你必终生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创3:17)。人终日在焦虑与劳苦中,内心却不能得到满足。劳苦是因为人在竞争中,必须尽自己的努力,最大限度地使用自己的时间与其他资源,来让自己超过别人。因此人总是在别人成果的威胁下,在部门上级或行业权威是否认可的压力下,在时间或其他资源有限的制约下,在各种当尽责任或义务的牵制下,努力地争取着出人头地的成就。这些威胁、压力与制约就如人身后一排排提着大刀片子的督战队,逼着人无论再劳苦只能别无选择地向前走。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不可避免地经历着内心的焦虑。在没有取得可见的成果前,对在上述多种因素影响下能否取得成果之不确定的焦虑;而在取得成果后,又陷入到对如何找到能够让自己有所追求之新目标的焦虑。就人无可选择地陷在劳苦与焦虑之中而言,我们说人生活在被奴役之中。

2、拜偶像带来自欺与封闭
生活在被奴役之中的人,其生活的安慰或动力来自于偶像崇拜。这里所说的偶像是指人所追求的“事物”或所效法的人物。上面我们已经说到,人对可见之成就的追求已经成为人生的终极意义。无论这可见的成就体现为什么样的“事物”,在现实中它们都构成了人生追求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有所成功的人,对于那些在追求中有所失意的人来说,构成了激励他们克服挫折的榜样或偶像。其实,除了这两方面外,后者所崇拜的更重要的对象就是人的自我。说到底,前面提到的两个方面无非是自我得到实现的工具或具体的表现而已。自我得到能够被人认可的实现,这才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如此,当事者自己成为自己的崇拜对象,这是现代个体的人的主要特征。无论遇到怎样的挫折,人回到自我世界之中,借着对未来的规划或梦想,似乎就重新得到了安慰与力量。
当个人陷入到自我封闭的圈子中的时候,他的生存方式表现出保罗在《罗马书》中所说的特征:“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罗1:21—22)。我们大概可以概括出这种自我封闭具有的两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就人的“思念”上来说,个人的智性出现了被蒙蔽的特征,哲学家们称此为自欺。这是一种人的智性无法辨识的矛盾。一方面,个人是想把取得成就当作自我实现的表现或工具,好像是自我处在主人地位;却没有意识到所追求的成就或“事物”实际上已经成为奴役自己的主人。为此,人们反过来会下意识地把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加以神化,像是在为人类那伟大壮丽的事业奋斗,却又让自己看不到所作的不过是在实现“自我”这内在的本质。在这种矛盾中,总有一面被人下意识地遮蔽,这就是人自欺的典型特征。这很像是先知以赛亚所嘲笑的:“这树,人可用以烧火,他自己取些烤火,又烧着烤饼,而且作神像跪拜,作雕刻的偶像向他叩拜。他把一份烧在火中,把一份烤肉吃饱。自己烤火说:‘啊哈,我暖和了,我见火了!’他用剩下的作了一神,就是雕刻的偶像,他向这偶像俯伏叩拜,祷告他说:‘求你拯救我,因你是我的神’”(赛44:15-17)。
其次,就“心”的方面来说,人的生存价值或良知被限定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追求中,自我成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准则。这让个人很难站在他人的或共同的角度对事物作出客观的判断,从而在与他人交往或合作的过程中,难免表现出自己的骄傲与自义,以及必要时不择手段地谋求自己的利益。这种自我中心让人看不到个人的有限,从而表现出对人之有限的无知。这正如尼布尔所说:“心智的骄傲一方面出于对人心智的有限性的无知;另一方面又出于一种企图,要遮掩人类已发现的有限性知识,以及人类真理已被自利污染。”1
因此,这种偶像崇拜表面像是对人的安慰,实际在加重着人所受的奴役。在这种奴役中,特别是对那些长时间在焦虑中挣扎的人来说,逃避就成了唯一的出路。这种逃避可以表现为多种方式,比如在追求成就之中放弃之前的原则而不择手段,或者是在性的及虚幻的世界中寻求安慰。其中以性的方式来寻求安慰占据着突出的地位。这正如尼布尔所说:“性本能对于坚持自我与逃离自我都是特别有效的工具⋯⋯它既承载着自我神化的原始的罪,又是一种不安的良知的表达,通过寻求神化另一位而逃避自我。”2这正是在都市中,婚前婚外的同居、婚外恋及高离婚率普遍流行的基本原因。
总之,这种逃避带来的最终结果就是,人生意义大厦的崩溃,让人不得不生活在一个被虚无主义支配的世界之中。人们在绝望之中生活,这就是人生失败的最终表现。

二、蒙救赎的过程

1、福音的呼召
如果不是福音呼召临到人们,人们可能会将上述生存方式看作是正常的。失败的人生不过是一个不如意的人生而已。直到福音的呼召临到,人们才开始认识到这不只是一个失败或不如意的人生,而是一个有罪的、唯有基督的救赎才能让人从中脱离的人生。
在福音中,我们看到另一种生存,一个名叫耶稣的人,他本是神的儿子,有神的身份与地位,不需要通过某种奋斗来自我实现,却为了人的罪以及在罪中悲惨的生活,来到这个世上,成为一个普通人的样式;他在世上三十多年,不是为了取得世上的成就或成功而来,不是为了使其自我能够被他人承认而来,而是为着死而来,为着能够将他人从罪的刑罚中替代出来而来;并且,在所有的人都不认识他的时候,他就为着这些人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不过,更让人诧异的是,按福音书的记载,他竟然从死里复活了;以他的复活明确地向人显明他就是神的儿子,上帝所派来的基督,即拯救者。既然他真是神的儿子,那么如他所说的,神的国已经因着他的来到而来到这个世上;凡接受他为基督的人,愿意用信心跟随他的人,都会因此与神的国有份,按他所应许的,脱离这个世界对人的奴役,而得着从他而来的更为丰盛的生命。
当这样的福音呼召临到一个人的时候,这福音对这个人构成的挑战在于:对于这个死于十字架上的生命,如果你不将其解读为一种失败的人生,而是如福音呼召所说的,承认他就是神的儿子,他来就是为着你的罪而死的,那么在这个生命的镜子的映照下,你不能不承认自己的生命就如其所说,是有罪的。所谓人生的失败不过是罪的表现,以及有罪的生活带来的结果。这罪集中表现在不愿意承认神的存在,把自我或其他的“事物”当作神来崇拜,“将不能朽坏之神的荣耀变为偶像”(罗1:23),沉溺于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而这罪的结果就是,如果神任凭人们放纵本性中不受节制的欲望,而最终落入到虚无绝望的境地,并接受上帝最终审判的话,没有人能够逃过这审判所给予的死亡的结果。不过,如果你能够听到福音的宣讲与呼召,其实是上帝恩典和怜悯临到的表现,说明神对你还没有放手到任凭的地步。

2、悔改与信心
悔改就是承认自己是有罪的人;承认在以往的生活中,自己因为不认识神而得罪了这位神,并为这种得罪而感到内心忧伤;承认因着这罪,自己所有一生的失败都是当得的;并愿意从这种罪、这种有罪的生活中脱离出来。3
当然,虽然个人愿意从这个绝望的困境、有罪的生活中解脱出来,这却不是人自己能够做到的;信就体现为自己愿意转向基督,接受这个名叫耶稣的人确实是基督,是神的儿子,他来到这个世上确实是为了我的罪;并且正因为他为我死,而让我有机会靠着他给我的恩典而活。悔改是与信并存的。4唯有用信抓住这根唯一可以抓住的绳索,人才可能接受一个在罪中一无是处的自己。因为神的儿子已经用自己的宝血遮盖了这个一无是处的自己。
信是人封闭的自我向着那位无限者的开放;“我们在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开放中最终依赖的东西,只有在一个无条件信赖的行动中才能被体验到,这个起源按照其本质是人[位]格。” 5信打破了自我封闭,让人从向自己的定睛与依靠中出来,而将目光与依靠的盼望投在自我之外的那位无限者身上。自我这严密坚固的营垒中能够有一扇窗户向外开放,这是在人之外的上帝的怜悯,借着福音呼召所作的工作开启的,而不是人主动打开的。6但神尊重每个人,个人可以对这福音呼召作出自己的选择,在一段时间中经历与位格神的位际互动。7按照耶稣所讲的撒种的比喻,第一种情况下,人可能直接拒绝了这福音呼召。福音似乎对他们坚固的自我营垒没有起什么作用。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人可能被教堂中圣诗的美好,耶稣人格及爱的魅力所吸引,曾对福音或基督信仰有过一些寻求,但停留在一种宗教精神与理念的追求层面,还没有与自身的罪关联在一起。第三种情况下,人可能在某种人生低谷时期,经历到自己人生的失败,并认识到自己的罪与基督十字架的爱,以及基督宝血对罪责的遮盖,这在身陷绝望的时期给他带来安慰。但当时过境迁,其他事物再次缠身,当时的那种感动不再的时候,对基督的认识就停留在这个层面。然而,也有第四种情况,就是有些人虽然可能也经历了上述的层面,但在福音呼召的持续感召下,切身经历了对自身作为罪人的绝望及深切的悔改,也因此经历与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同钉、同死,并最终经历到与他的同活。这时,个人那严密坚固的自我营垒终于破碎,人向着这位神完全地敞开,用信把基督接到自己的生命中。

3、称义
当人用悔改与信来回应那福音呼召时,神就会用称义来回应这个人。就字面的意思来说,称义就是在神审判的法庭上人的罪被宣告赦免。8就是说,人被宣告无罪,不是因为人已经无罪了,而是因为自己罪所当承担的刑罚已经被基督所承担了。神因为他独生子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而算那些接受他儿子的人无罪。虽然称义作为一个客观事件,发生在人借着悔改及信与上帝互动中的某个时刻,这个时间可能我们不能完全确定,但其内在含义却是我们每个当事人可以经历到的,即我们经历到我们的罪责被赦免,奴役的捆绑被除去,我们的里面开始被一种从未有过的平安所充满。
这种平安来自我们相信,自己在不认识神时所犯下的所有罪责,现在都因为基督的血而洗净了,上帝的愤怒与我们良心中的责备都被免去:“我们心中天良的亏欠已经洒去,身体用清水洗净了,就当存着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神的面前”(来10:22)。这种平安来自我们相信,神既然因着他独生子的死,不再计较我们的罪,就让我们与他和好了:“借着他儿子的死,得与神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罗5:10)。这种平安来自于我们相信,这位神,因着他独生子的死,不只是让我们与他和好,还接纳我们为他的儿女,成为他产业的继承者:“圣灵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神的儿女;既是儿女,便为后嗣,就是神的后嗣,和基督同作后嗣”(罗8:16—17)。
虽然这种称义带来的平安与人在神面前的认罪悔改相关,但认罪本身并不直接导致神的赦免与称义。称义的主权在神手中,而不是在人手中。在这个意义上,称义来自于神的恩典。称义在人这一方完全是被动的,主权在神。 “得赦免其过,遮盖其罪的,这人是有福的”(诗32:1)。其罪得蒙赦免,并借信紧紧抓住这恩典的人,其生命的整个方向一定会发生重要的转变。这种人生方向的变化,不是人的能力可以做成的,正反映出神的工作带来的结果。

4、重生
当一个人的旧我已死,生命发生根本转向时,这个人被称为是有了重生。重生的字面意思就是重新出生了一次。照着圣经的描述,这重生的生命来自于圣灵(约3),所以其明确的特征就是在这个人的生命中,有圣灵的内住。9这是个人接受基督,因信而称义的结果:“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徒2:38)。就是说,人在信耶稣基督之后,不只是罪得赦免,也要得到神所赐与的圣灵内住,来见证人们已经成为被神所收养的儿女,并引导人们去过一个与神儿女身份相称的生活。因着这种圣灵的内住,以及人在信中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的转向,一个蒙基督救赎的生命就有了完全不同的生存方式。

三、得救赎的意义

1、人与基督的联合
上面我们虽然对个人得救赎的过程有一个大致的描述,但我们没有更多地讨论人得救赎的意义。一个人得蒙救赎对他究竟意味着什么?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简要地讨论一下。
人得救赎使人的生存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过去,就人最核心的基本生存结构来看,个人是生活在其与自我形成的封闭关系之中。现在,借着信心所带来的开放,个人开始生活在其与基督的关系中,或者说,借着基督而进入到与神的关系之中。
按照路德的描述,当个人通过信来接受基督为他的救主的时候,个人与基督在信中所结成的是一种类似婚姻的盟约关系。所谓盟约是指将自己的整个生命及其所有都与对方一同分享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无条件地向对方开放,并且忠贞持守一直到生命的终结。路德认为,在这种关系中,“如果让信心参与其间,那么罪孽、死亡和诅咒便归了基督,恩典、生命与救恩便为灵魂所有。”10基督所有的——就是他所具有的神的义——成为我们所有的,而我们所有的——就是我们无法自己除去的罪债——则被基督所承担。
这种基本生存结构的改变,当然是建立在基督的恩典之上,即他让人们不仅是与神和好,而且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神的儿女。在没有这个身份之前,人们是要靠着自我实现,即通过个人自己在劳苦与焦虑中挣扎,在得到别人的认可后,借着所取得的某种成就表现出来的“事物”,来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的身份。但最终,人们会意识到,人不是某种“事物”,任何事物都不能确切地说明自己是谁,都不能让人的心得到满足。而现在人们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一个人本应是的身份,也是个人唯有借着信所抓住的恩典才能得到的身份:神的儿女。这身份让人们把自己放在与天上的父的关系中来看自己是谁。神的接纳是一个人能够得到的最高认可,只有这种接纳是把一个人真正当作他自己来接纳。
这样一种关系在人们称义的那一刻就存在了,但直到人们意识或经历到的时候才在他们的生命或生活中带来改变。生命改变的最核心之处是人们基本人生价值的指向有所改变。过去人们是为了实现自我而活;而现在旧我已死,人们的新生命是为了与其结成盟约关系的基督而活。过去人们的目光是向内的,只看到自己;而现在通过信带来的开放,则让人们看到一位可以依靠的天上的父。过去人们只看到自己的需要,其他的人或物都不过是人们自我实现的工具;现在人们是从天上的父的眼光看他人与世界,看自己不过是神的儿女,是天父用来祝福其他人的管道。就是说,神的儿女这个身份成为人们行事为人的基本参照系。人们已经无需自己去实现这个身份,而只要照着这个身份去行就能得到内心的满足。

2、蒙救赎的意义
在现实的具体生活中,蒙救赎从消极方面还体现为人们从罪的捆绑与奴役中得着释放。从罪的捆绑中得着释放,除了我们上节讲到的,由于罪责被赦免而让人的良心得着平安之外,还体现为人们不再受罪的权势的压制,迫不得已地被肉体的欲望所支配。现在,因为圣灵的内住,撒旦的控制与控告的势力已经被从人里面赶了出去,不再是一种支配人的力量。而只能够在人的外部进行试探。反之,圣灵成为被救赎者的安慰者与引导者。因此,对于一个已蒙救赎者,他现在又重新得到了一种自由,可以自由地在内住圣灵的引导与外面撒旦的试探或肉体的冲动中进行选择。就如保罗在《罗马书》中所说的:“随从肉体的人体贴肉体的事,随从圣灵的人体贴圣灵的事。体贴肉体的,就是死;体贴圣灵的,乃是生命、平安”(罗8:5—6)。 这是已蒙救赎之人成圣生活的基本准则。
如果人真能顺从圣灵的引导,不再受肉体的冲动支配而生活,那么人就享受到神所赐生命的美好,以及在这种生命中的平安。像是平生第一次享受到生命中原来有那么丰富的、之前由于自欺没有让我们看到的层面;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可以让人与周围的人一同分享、而不是在自我封闭中唯恐抓不住的方面。其实,这还只是神让人们在地上预先品尝的天国祝福的一小部分。
当然,对于一个蒙救赎的人来说,并不是以后的生活就一帆风顺,不再会遇到苦难或挑战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遇到的挑战或苦难甚至可能比不信的人还要多。如果他真的顺从圣灵的引导来生活,也就是按照圣经的教导来生活,那么可能会有许多不信的人可以做,他却不能够做的事情,比如通过做假帐来逃税,或者通过贿赂得到项目,或者借着酗酒或婚外恋让自己有放纵的享受等。而不信的人可能遇到的苦难,如失业或疾病等,他也都会遇到。除此之外,在某种特别的处境下,即便他只是想要按圣经的教导过敬虔的生活,也会因为信仰的原因遭遇逼迫或苦难等。不过,虽然蒙救赎的人在这个世上可能会遇到更多的苦难或挑战,但他与不信的人不同的地方在于,在这些苦难中,都不是他一个人在经历与承受,而是有基督与他一同承担,有内住的圣灵亲自成为他的安慰。并且神的应许是,信徒所遇到的试探或操练都不会过于他们所能够承受的,神会给他们开出一条出路。
一个蒙救赎的人,尽管可能时常在苦难中,但对于未来,他永远不会陷入绝望,而是生活在盼望之中。这盼望来自于每个有得救确据的人都明确地知道自己将来的去处。知道现在尚是隐约地经历着与神的同在,而在那时,则是面对面与神同在神的国中。这盼望虽然现在还不能够用肉眼看到,但对于一个重生得救的人来说却是十分真实的。如保罗所说:“我们得救是在乎盼望,只是所见的盼望不是盼望,谁还盼望他所见的呢?”(罗8:24)
这种由救恩而来的盼望让人在苦难中也是平安喜乐的,知道在世上所经历这一切都是暂时的,并且于操练生命有益。而更重要的是,这种盼望让人胜过死亡给人带来的恐惧不安。或许有人还记得《非诚勿扰(二)》这部电影中那个患了绝症的人,当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因此想要用自杀的方式体面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之时,他思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当他把死亡这扇门推开的时候,门的后面是什么?是一条路?还是一个断崖?确实,当人还没有死之前,人无法知道那扇门的后面是什么在等着他。而当他进入到死亡,推开那扇门之际,他已经是别无选择,无论是什么他都要进去了。这无疑让人感到焦虑与恐惧。作为他的朋友,男主角安慰他说,当那扇门打开的时候,如果你看到有一丝光亮,就紧紧地跟着那光亮走,那光亮会引导你走过那黑暗。但问题是,对于这个人来说,当那扇门被推开的时候,后面是漆黑一片呢,还是真会有一丝光亮?或许这就是那位患绝症之人最为担心的事情。人在没有遭遇死亡正面的威胁之前,大概不会思想到这样的事情;但人一旦遭遇到它,这就会成为人生中最不确定、也是最让人焦虑的事情。
其实,人并不需要等到推开那扇门的时候,才知道后面是什么。对于一个蒙救赎者来说,他的盼望来自于他确信,当他推开死亡这扇门时,门的那边一定是有光照亮的一条坦途,直通向神的国,有天使在路的两边迎接他。这条路是基督为跟随他的人预备好的,并且他已经走过了。现在他在路那一头等候着每一个他在世中所拣选、现在又召回天家去休息的人。

——————————

1 Reinhold Niebuhr, The Nature and Destiny of Man, New York, Scribner, 1941, vol. 1, p.207. 转引自许志伟,《基督教神学思想导论》,(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53页。
2 转引自许志伟,《基督教神学思想导论》,153页。
3 艾利克森,《基督教神学》(卷三),蔡万生译,(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2002年,140页。
4 艾利克森,《基督教神学》(卷三),141页。
5 潘能伯格,《人是什么——从神学看当代人类学》,李秋零等译,(香港)道风山基督教丛林,1994年,51页。
6 信是圣灵借福音呼召所产生的结果。
7 李锦纶,《道成肉身救赎源——献给中国的教会神学》,(台北)中福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246页。
8 艾利克森,《基督教神学》(卷三),167页。
9 李锦纶,《道成肉身救赎源》,257页。
10 路德,《基督徒的自由》,引自《路德文集》(第一卷),路德文集中文版编辑委员会编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407页。

不可缺少的“一件”是什么?/新的路

一、

在符类福音中,记载了一个人向耶稣询问永生的故事:马太福音说他是少年人,记载的是年龄;路加福音说他个官,记载的是职位。耶稣在和他交谈后说道:“财主进天国是难的。”由此,我们知道他是个有钱人。所以,这个人又被称为少年财主;或者当官的少年财主。虽然马可福音是福音书中最短的,但是对耶稣生平的许多细节,记载却常常是最详细的。马可福音比较完整地告诉了我们当时的场景:“耶稣出来行路的时候,有一个人跑来,跪在他面前,问他说:‘良善的夫子,我当作什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可10:17)福音书作者没有说到这个人的年龄和身份,他记述的重点,是这个人的态度和品格。

在这里,耶稣的行路不是一般的走路,而是他定意走向耶路撒冷。就在这时,有一个人看见了他,就“跑来”,是不是很殷勤?因为按照当时的习俗,衣着光鲜的、当官的有钱人通常是不跑的;他要行为庄重,四平八稳。这个人不仅跑,还跪在耶稣面前,是不是很尊敬耶稣,或者很敬虔?接着,他殷勤而敬畏地问耶稣问题,是不是很好学?问的问题很特别:“良善的夫子,我当作什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问这样问题的人,是不是一定很属灵?所以,马可用了短短的几个字,就把一个人的形象非常清楚地描述出来:在这里,有一个殷勤的,敬虔的,好学的,甚至可以说属灵的犹太人/亚伯拉罕的子孙,主动地来到耶稣面前,向他询问:自己应该怎样做什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

对此,你我怎么看?我们常常听人评论说,这是一个有问题的人。问题出在哪里?许多人认为,他是想靠着自己“作些什么事”,去换取永生。我们要问的是:问题的症结,真的是他想用行为来换取永生这么简单吗?

举例来说:如果你我在牧养教会或传福音的时候,有一位基督徒看到你,就跑来,谦虚地问你同样的问题,你怎么想?你们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人?我们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么还会挑这个属灵追求者的毛病?同样,这是一个犹太人,是亚伯拉罕的子孙,是神的选民,就是在契约中有永生保证的人。就像基督徒一样,来到教会,信了神也受了洗,自然而然就是“神国的子民”,可以平平安安地享有永生了;我们最多要问的,只是一个灵命继续长进的问题。

我们来看耶稣怎样回答这位年轻人的问题:“耶稣对他说:‘你为什么称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我们先思想耶稣这样的提问是什么意思?因为在犹太人的观念中,“良善”在绝对意义上,是耶和华神独有的品格和对他的称谓。耶稣在这里,首先指出了这个人在理念上的错误、矛盾甚或混乱:因为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既然称呼耶稣为“良善的”,后面的“夫子”就加错了。夫子的称谓可以给任何人,良善的只能给神。因为“良善”只能用来形容“那独一的耶和华神”。如果这个人要以良善来称呼耶稣的话,后面不应该跟着“夫子”这个称谓。所以,耶稣首先要这位追求属灵成长的年轻人明白的,就是他现在面对的是谁?耶稣先要谈论的,是关于他自己。

与此同时,耶稣也要这位年轻人自我定位。他接着问道:“诫命你是晓得的: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不可亏负人,当孝敬父母。”这些,你做得怎么样?这里,耶稣只提到了“十诫”的后六诫,并且用倒叙的追溯式提问,把孝敬父母放在最后,没有继续追溯“十诫”的前四诫。而这四诫都是关乎神的。耶稣让这位年轻有钱的官,用后六诫来检查自己是否晓得诫命。

面对耶稣的第一个提问,这个当官的年轻人虽然没有直接回答为什么称呼耶稣为“良善的”,但在称呼上,却反映出他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的答复:“他对耶稣说:‘夫子,这一切我从小都遵守了。’”我们要特别注意:当这个年轻人再次和耶稣对话时,虽然没有解释他为什么称呼耶稣是良善的,然而去掉了“良善的”这一修饰词,直接称呼耶稣为“夫子”。记住这一点,很重要!耶稣之所以提出“你为什么称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这个问题,中心点就是要让问话者清楚地回答他怎么看待耶稣。这也是在凯撒利亚腓立比,他直接问门徒的问题:“你们说我是谁?”如何看待耶稣,如何看待他的工作,是如何与他交往,怎么按照他的教导去行的核心。

显然,这位殷勤敬虔并有永生追求的犹太人,没有把耶稣等同于“那一位独一具备良善属性的耶和华神”。所以,他也就没有继续用“良善的”来和耶稣交通。他直接把对耶稣的称呼降到“夫子”的层面;在他的神学观念或宗教经验中,他没有可能把耶稣和“唯一良善的神”联系在一起。

然而,许多牧者,学者甚或基督徒,对这段圣经的解释,都集中在这个人所回答的第二个关于诫命的问题上:“这一切我从小都遵守了。”并且认为他的回答不符合事实。一个人怎么可能做到诫命的要求?由此,将耶稣和这位年轻人对话的侧重点,集中在指出这个人“想借着律法得救”的结论上。但是,马可福音的作者似乎不这样看。因为他清楚地记载:“耶稣看着他,就爱他!”

弟兄姐妹们,在新约中,有没有记载许多人得到了耶稣这样高的评价?似乎不多。但是,马可福音为什么会这样记载?因为福音书的作者从一开始,就有意地通过这个人“跑来,跪在耶稣面前,敬虔地求问如何承受永生”的描述,自然而然地带出:耶稣看着他,就爱他。

福音书作者这样的记载,是要清楚地表达耶稣爱这个跑到他面前,跪在他面前,虔诚地问他如何得到永生,并且说自己已经做到了诫命要求的年轻人。也就是说,虽然这个年轻人遵守了诫命的要求,然而在他心中,仍然没有永生的确据和平安;他还在追求寻找。这与当时认为只要行律法和遵守宗教传统,就有永生确据的法利赛人截然不同。

所以,耶稣爱这个年轻人;因为他在追求“如何得到永生”的时候,似乎遇到了困惑;因为从小按照字面上遵守律法,没有给他带来“已经承受永生”的确据。如果这个年轻人真地认为自己通过守诫命,已经得到了永生,他还会跑来,跪下,求问有关如何才能得到永生的问题吗?应该是不会的。所以,耶稣看着他,就爱他。然而,这样的爱,一定要引出更深的对话:“耶稣看着他,就爱他,对他说:‘你还缺少一件。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

面对耶稣的要求和命令,这个人的回应很快,他不仅没有语言上和耶稣继续沟通,他的肢体语言很直接地反映了他的态度:“他听见了,脸上就变了色,忧忧愁愁地走了。”马可福音的作者对他这样的回应,做了个注脚:“因为他的产业很多。”作者也用快快地来,慢慢地走,描述了这位年轻人的挣扎。

二、

现在,来到我们问题的第一个核心:耶稣对这个敬虔的犹太人说:“你还缺少一件。”这个人所缺少的“一件”是什么?我们过去常常听到的解释是:这位少年财主所缺少的一件事,就是“变卖所有的,分给穷人,再来跟随耶稣”。

我们先从旧约的角度,来看圣经对“一件事”的描述。诗篇27:4:“有一件事我曾寻求,我仍要寻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瞻仰他的荣美,在他殿里求问。”对于熟悉旧约圣经的以色列人来说,当提到一生一世追求“一件事”的时候,首先联系到的,就是大卫这首诗。希伯来圣经中明确的教导所有属神的子民,那唯一不可缺少的一件事,也就是一生一世所要寻求的一件事,就是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瞻仰他的荣美,聆听他的话语。这就是生命的核心,这就是生命的意义,这就是永生。

从新约的角度讲,当说道那不可缺少的“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最常想起来的,应该是马大和马利亚的故事,它也发生在耶稣走路的时候:

“他们走路的时候,耶稣进了一个村庄,有一个女人名叫马大,接他到自己家里。她有一个妹子名叫马利亚,在耶稣脚前坐着听他的道。马大伺候的事多,心里忙乱,就近前来说:‘主啊,我妹子留下我一个人伺候,你不在意吗?请吩咐她来帮助我。’耶稣回答说:‘马大,马大!你为许多的事思虑烦扰,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马利亚已经选择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夺去的”(路10:38—42)。

正像诗篇27:4所说的,马利亚得到了那一生一世所要寻求的“一件事”: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瞻仰他的荣美,聆听他的话语。马利亚把耶稣当作主人,创造主,救赎主,生命的主宰;她跪在耶稣脚前,仰望耶稣,听耶稣的话。

与耶稣和有钱的年轻人对话密切联系的下文,就是马可福音14:1—11的记载:“耶稣在伯大尼长大麻风的西门家里坐席的时候,有一个女人拿着一玉瓶至贵的真哪哒香膏来,打破玉瓶,把膏浇在耶稣的头上。有几个人心中很不喜悦,说:‘何用这样枉费香膏呢?这香膏可以卖三十两银子周济穷人。’他们就向那女人生气。’”从约翰福音12:3,我们知道这位女人就是马利亚。在这里,马可福音的作者让我们直接面对的,就是如何看待耶稣,以及如何看待“卖了财产,周济穷人”。

我们来看主自己的教导:“耶稣说:‘由她吧!为什么难为她呢?她在我身上作的是一件美事。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要向他们行善随时都可以;只是你们不常有我。她所作的是尽她所能的,她是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预先浇在我身上。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无论在什么地方传扬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作的,以为纪念。’”

不可缺少的只有一件事,最值得纪念的就只有这一件美事。在耶稣走向耶路撒冷的时候,遇到了不同的人。通过不同方式的对话的交往,耶稣让我们清楚地明白,在我们寻求永生的时候,只有一件事是不可缺少的:“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17:3)。

当这位年轻当官的有钱人问到“如何承受永生”时,耶稣直接指出,他“缺少的一件事”,就是认识这位良善的独一救主,因为金钱挡住了他的眼睛。当耶稣继续走他的十字架行程,来到了马大和马利亚家里时,这两姊妹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接待他。马大没有看清楚那不可缺少的“一件事”,因为许多繁忙的事奉,挡住了她的眼睛。在马利亚用香膏浇在耶稣身上的时候,有几个门徒抱怨。耶稣又提出不可缺少的只有一件美事。与这件事相对的,就是随时可以行善,随时可以帮助穷人;也就是说,随时可以卖掉所有的去救济穷人的“另一件事”。犹大因着贼心,以施舍为口实去贪污。糊涂的门徒,则被“周济穷人”的事工挡住了心里的眼睛。

圣经明确地告诉我们,在认识耶稣时,心里的眼睛必须被打开。所以,耶稣在耶路撒冷城里专门行了一件神迹,让一位生来瞎眼的人看见。对此,法利赛人两次把这个人叫来,刁难式地盘问事情的原委。这位被医治的人怎么回答?他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本来是瞎眼的,现在能看见了。”并且不惜为此付出代价,被法利赛人从群体中赶出来。“耶稣听说他们把他赶出去,后来遇到他,就说:‘你信神的儿子吗?’他回答说:‘主啊,谁是神的儿子,叫我信他呢?’耶稣说:‘你已经看见他,现在和你说话的就是他。’他说,‘主啊,我信。’就向他下拜”(约10:35—38)。眼睛打开了,知道了这一件唯一不可缺少的事,就会认识和敬拜这位唯一的救赎主。

真正的基督信仰建立在与耶和华神的关系上,建立在耶稣基督主动来,医治我们的心灵,打开我们心灵的眼睛的基础上。而正是在这一件事上,我们什么“本钱”都没有。我们不仅没有任何良善,而且我们凭着本能,根本不可能认识这位“良善的神”。我们缺的就是这一点。我们不认识耶稣基督;我们按照老我的本性,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把他当作“良善的主、唯一的神子、天地万物的创造主、唯一的救主、生命唯一的主宰”去认识他,去爱他,去事奉他,去跪在他的脚前,聆听他的话,活出他的话语。

如果我们真是从“他是良善的主,独一真神的儿子”的信仰起点去认识他,亲近他,爱他,在发现他提出的要求超出我们所意料的时候,我们就不会突然变了脸色,忧忧愁愁地离开他。耶稣基督当年问这个跑来、跪下、谦卑提问“如何才能得到永生”少年人的问题时,焦点何在?焦点在于耶稣的第一个回问:“你为什么称我是良善的夫子?因为只有一位是良善的,那就是独一真神。”如果你称呼我是“良善的”,那么,“夫子”的称呼就不够了。夫子的话,你可以听,也可以不听。神的话就必须听,并且顺服。

圣经告诉我们,这位少年财主在面对耶稣的提问时后退了。他把耶稣放在了“夫子”这个位置。他缺少对耶稣的真正认识;他不再称呼耶稣是“良善的”。他没有将耶稣作为基督,他没有将耶稣当作永生神的儿子去认识。他忧忧愁愁地走了;他没有得到已经展现在他面前的永生,因为金钱挡住了他的眼睛,也遮蔽了他的心。所以,“耶稣周围一看,对门徒说:‘有钱财的人进神的国是何等地难啊!’门徒希奇他的话。耶稣又对他们说:‘小子,依靠钱财的人进天国是何等地难哪!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门徒就分外希奇,对他说:‘这样谁能得救呢?’”

联系上下文,少年财主在上文中所问的“承受永生”,就是门徒在这里所说的“得救”。在以什么方法承受永生或者谁能得救的问题上,耶稣的教导使门徒“希奇”,并且“分外希奇”。为什么?因为这是对他们传统宗教信仰的挑战。这也是对历世历代偏差信仰的挑战。因为按照犹太传统的“报应神学”,凡是爱神,听神的话,按照律法要求去行的犹太人,必蒙神祝福。义人及其子孙不应该遭遇被贫困疾病缠身等等不幸,而应该得到神赐福气、家产和儿女等尊荣。有钱是神赐福的表现,用金钱奉献来表示与神国有分,也是蒙福应有的回应。所以,有钱人进天国是容易的。在中世纪,这种思想更被进一步扭曲为用“赎罪券”来赎买救恩。即使那些没有信主而死去的亲人,只要用金钱来买赎罪券:金钱投入奉献箱的声音一响,地狱里的灵魂就进入天堂。现在,这种思想也反映在“成功神学”上。向神求车子、房子、金钱、好运,这都是蒙福的表现,都是进入神国的证明。如此等等,都在证明有钱人进神国是容易的。

所以,当听到有钱人进入神国这么难,门徒就深感困惑了:“这样,谁能得救呢?”他们不明白,任何想依靠钱财进入神国的企图,根本不可能实现。因为救恩——就是承受永生——不是人自己可以做到的。

三、

现在,我们来到更进一步的问题:彼得就对耶稣说:“看啊,我们已经撇下所有的跟从你了。”在这里,符类福音的记载非常详细,彼得没有用任何称呼,而且语气很强烈,近乎不客气:“看啊!”言下之意很清楚:你不是说有钱人进入神国很难;得救只有神才能做,人做不到吗?看啊!我已经做到了。我们已经撇下了所有的来跟从你了。这有什么难的?所以,有些注释特别说明,圣经这样如实地记载,是对那些“能自我牺牲却因此而自傲的人的警告”。

英国圣经学者斯托得(John Stott)在解释圣经的写作时,有很深刻的理解。他说,圣经的写作有“两次听见”(double hearing) 的特点。就是对于圣经的写作者而言,在他们经历与耶稣共同生活以及后来记载耶稣教导之间,有理解上的进深。也就是说,他们对所发生的事情,有“两次理解”(double understanding )。比如彼得,他对耶稣的认识以及和耶稣的对话,有两次不同理解。马可所讲述的内容,也是两次被听见。第一次的理解和被听见,是在事情发生的场合,以及他当时的回应。这个理解的对错,要放在门徒经历了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受死、被埋葬、复活、升天和赐下圣灵的历史进程中。马可依照彼得听从圣灵的引领,完整记录救恩的启示。这样的第二次理解,要放在圣经记载的上下文的框架内。没有经历十字架和复活大能的冲击,没有重新对耶稣基督的完全认识,没有圣灵的感动,不可能理解彼得所要表达的意思。用这样的方法,我们来看彼得是如何把自己第一次的经历,通过上下文中自己的表现,第二次告诉我们。

紧跟着彼得的“看啊”,是耶稣的“看啊,我们上耶路撒冷去,人子将要被交给祭祀长和文士,他们要定他死罪,交给外邦人。他们要戏弄他,吐唾沫在他脸上,鞭打他,杀害他。过了三天,他要复活”(可:33、34)。那时,耶稣在前面走,门徒们就希奇,跟随的人也害怕。然而,就是在希奇和害怕的同时,雅各和约翰来向耶稣要官职。那另外十个门徒听见,就恼怒他们。耶稣教导门徒做仆人和为首的关系,并且清楚地告诉他们:“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可10:45)。

吃了最后的逾越节晚餐,耶稣和门徒唱诗往橄榄山走去,耶稣又说到自己的受死与复活,并且预言因他被击打,羊群要分散。彼得说:众人虽然跌倒,我总不能。“耶稣对他说:‘我实在告诉你,就在今天夜里,鸡叫两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彼得却极力地说:‘我就是必须和你同死,也总不能不认你’”(路14:26—31)。正如耶稣所言,他被卖了;彼得虽然跟着他进了大祭司的院子,显得比别人似乎勇敢一点,但那不是证明他的勇气,而是证实耶稣的先知先见。一个小小婢女的问话,就使彼得惊恐万分,连连否认自己和耶稣的关系,甚至“发咒起誓地说:‘我不认得你们说的那个人。’立时鸡叫了第二遍。彼得想起耶稣对他说的话:‘鸡叫两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思想起来,就哭了”(路14:66—72)。

哭是哭了。信不信耶稣所预言的他将要复活呢?过了安息日,几位妇女带着香料,要去膏耶稣的身体。结果看到的是空坟墓。天使对他们说:“不要惊恐!你们寻找那钉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稣,他已经复活了⋯⋯你们可以去告诉他的门徒和彼得。”于是,抹大拉的马利亚去告诉那向来跟从耶稣的人。那时他们正在哀恸哭泣。他们听见耶稣复活了,被马利亚看见了,却是不信。这事以后,门徒中间有两个人往乡下去,走路的时候,耶稣变了形像向他们显现,他们就去告诉其余的门徒,其余的门徒也是不信。以至于“后来十一个门徒坐席的时候,耶稣向他们显现,责备他们不信,心里刚硬,因为他们不信那些在他复活以后看见他的人”(路16:1—13)。

从凯撒利亚腓立比以后,圣经清楚地告诉我们,彼得在回答耶稣关于“你们说我是谁”的问题上,对“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的认识是明确的。他所挣扎的,就是永生神的儿子耶稣基督如何在地上完成救赎的工作。他似乎可以接受一个在人看来“荣耀的基督”;却从来不愿意接受舍命、在十字架上受死的基督。所以,他对耶稣基督神性的认识以及自己如何委身,仍然有待深化。就像他在认耶稣为基督为神的儿子的时候,耶稣对他说:“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天上的父指示的”(太16:16—17)。这就是在强调:“在人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我们对耶稣基督的认识,不是人靠着自我本能可以达到的。

要真正认识荣耀的神子耶稣基督,必须有来自神的完全启示和恩典。要承受永生,必须认识耶稣基督从天而降的完全神性,以及他在十字架上作为救赎羔羊的完全人性。没有这样完整的知识,就没有得到“那不可缺少的一件事”。这一件完美的礼物,这在救赎恩典上不可缺少的一件事,那位有钱的年轻人不认识,自以为已经撇下了一切跟随耶稣的彼得,也不认识。

四、

有一位被称为“二十世纪的先知”的美国牧师学者,名叫陶恕,就是在我们世人看美国还算是“基督教国家”的时候,大胆明确地指出当时的信仰危机。他在写于1948年的《渴慕神》一书中说到:“任何关系该有一个起点,就是一个中心点,作为衡量一切事情的标准。这个中心点不用什么定律,就能够确定它的‘是’,亦不必用其他东西予以支持;这个中心就是神⋯⋯基督徒大部分的难处,都是由于不愿意把神当作神看待,使我们的生活与他失调。我们要限制他,要他来迎合我们。”

如果我们没有真正得到生命中唯一不可缺少的一件事,就是认识主耶稣,尊他为主,尊他为神,以他的十字架为生命的中心;在耶稣基督里,敬拜神,仰望他的荣美,聆听他的话语,按照他的命令去行,我们就会用其他的东西来替代这位独一真神。我们看到圣经的记载:有钱的年轻人,用钱和诫命来限制耶稣,没有把他当作神。马大用事奉和许多烦心事来限制耶稣,没有把他当作神。彼得用自己的付出来限制耶稣,不愿意接受主耶稣甘愿舍身并且从死里复活的救赎,没有把他当作神。

我们呢?为了肉体的需要,又哭又闹地埋怨他对我们的需要置若罔闻,就是没有把耶稣当作神。自以为对神学有点了解,常常坐在审判的宝座上,对别人品头论足,就是没有把耶稣当作神。在教会有了一点服事,就洋洋自得,以为自己可以为神做什么,就是没有把耶稣当作神。紧紧抓住物质享受不放,就是没有把耶稣当作神。不愿意从心里甘愿走十架道路,怕苦怕累,就是没有把耶稣当作神。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不肯饶恕别人,忘记了他对我们的饶恕,就是没有把耶稣当作神。如此等等,以至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常常和他的恩典失之交臂,可惜啊。

然而,即使我们处在这样的可怜光景,耶稣对待我们,仍然像当年对待那位有钱的年轻人一样:“耶稣看着他,就爱他。”虽然圣经没有告诉我们耶稣如何处理这位看似与他救恩无缘的年轻人。从我们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我们却常常经历他对我们的恩惠:在我们软弱的时候,在我们用别的东西替代他的时候,圣灵在我们心中静静地提醒我们:那不可缺少的事情只有一件:尊耶稣基督为主,尊耶稣基督为王,尊耶稣基督为神;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其它的东西就会加给我们。不要把主次位置颠倒了!若是我们甘愿顺服,我们的生命就会蒙福。神明确地应许我们:“因为尊重我的,我必看重他”(撒上2:30)。“爱我的必蒙我父爱他,我也要爱他,并且要向他显现”(约14:21)。

2012年春夏合刊卷首语

耶稣在伯大尼的西门家里坐席的时候,有一个女人拿着一玉瓶至贵的香膏来,打破玉瓶,把香膏浇在耶稣的头上。在几个门徒的质疑声中,耶稣肯定她的行为说,无论在什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作的以为纪念。
这个女人在耶稣身上所作的实在是一件美事。她抓住了机会,在耶稣被卖被钉之前,以这种方式表达出她对这位主的单纯的爱。与那些心思被周济事工所占据的门徒相比,尽管她可能也不是那么明白主三次预言他要被抓被钉的意思,但她顺从圣灵的感动与引导,毫不犹豫地把自己所有的献上,从而有幸参与到主的救赎工作之中,在主里永远地得到纪念。
确实如主所说,各样的事工是常有的,但我们不常有他,即如今借着圣灵在我们生命中所显出的特别的引导与感动,特别是在传扬福音的方面来顺服主。我们若学习了顺服的功课,就会抓住他与我们同在的机会,放下占据着我们心思的各样事情,尽我们的所能,去回应他对我们的呼召与感动。因为如此地行在他的心意之中,我们的生命就会蒙他特别地纪念与祝福。
去年圣诞期间,尽管守望教会处在户外敬拜争战之中,已经有八个多月的时间,不少弟兄姊妹经历到各种挣扎、软弱与疲乏,但很多小组因为主与它们特别的同在,就积极地顺从圣灵的引导与感动,在这个城市的不同场合传扬福音。不少弟兄姊妹把自己宝贵的时间、精力与金钱献上,因此在这个活动中,因为行在主自己的心意里,就特别地经历到神的祝福,不少弟兄姊妹的生命在这蒙主祝福的福音活动中,得着激励与恢复。
其实对于听到福音的朋友来说,即便开始的时候还不是那么明白与基督同死同埋及同复活的道理,但若抓住圣灵在内心中所触发的生命蒙感动的机会,用信心的行为去回应主呼召的恩典与爱,就必会得着主所赐生命的祝福。
本期的主题是传扬福音,主要记录了2011年圣诞节期间守望教会一些小组的福音活动。我们希望以此来显明神自己在教会中所做的感动的工作,见证传福音仍然是主托付他教会的最重要的使命。同时也激励教会中的弟兄姊妹,不被自己的生活、工作、事工甚至户外争战所影响,抓住圣灵感动所显明的神同在的机会,放胆地在各种场合下传扬基督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