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

读者反馈

2010年秋季号《杏花》出刊以后,编辑部陆续收到读者反馈,现摘录如下,若读者对刊物有任何的意见,欢迎发邮件至xinghua2007@gmail.com与我们交流。

        石家庄杨弟兄  :
守望建堂的确是一场属灵争战,为守望祷告、为中国教会祷告。

  陕西孙弟兄:
        秋季号《杏花》已收到,看了守望教会的建堂的经历及祷告很是感动,感谢神的怜悯和同在,我每天也为守望的同工和众肢体祷告,求神坚固信心,在每次的经历中认识神的全能和人的无能,仰望交托给神,神会照他的旨意成就在我们谦卑顺服的人身上,将荣耀归给神。

 河南余弟兄 
守望教会全体同工、《杏花》事工同工,感谢神的恩典,守望教会这样一种教会成长的方法和建堂的计划,给诸多城市新兴教会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模式,特别是你们对教会的治理和行政管理,给我们在探讨教会的团队事工配搭中带来诸多的借鉴之处,同时感谢神让这么多知识分子和成熟的教牧同工一起配搭,为中国家庭教会侍奉模式转型带来很好的样板效应,真的为你们感恩和喜乐。本人关注你们教会也有一些时间了,也在你们教会的网站上下载了不少的资料,但都没有告诉你们教会,特此感谢,我们教会也在不停的扩张中,在建堂的这条路上与你们会有诸多的相似之处,非常感谢你们将这期的《杏花》发给我们,从中能得到一些属灵的指导。

        新疆苏弟兄:
        主内平安,你所寄出的《杏花》我已收到,内容很丰富,给我们灵性很大的帮助,守望建堂是全中国教会的旗帜,我们都该付上功夫,这是我们共同参与的机会,是使命使然,义不容辞,使被囚的得释放(在信仰自由的层面上我们是被囚的)。

        江西吴姊妹
主内编辑朋友们好,新一期杏花已经收到,非常感谢。因为是课间拿的包裹,首先翻开后面的文章,看到书拉密的文字,一直很喜欢这位姊妹的文笔。呵呵,结果觉得本期文章她的开头就像是在写我,因为不久前也被领导找去谈话了啊。祝福守望教会,祝福你们,愿神赐恩给我们和我们的国家!

        上海朱姊妹:
        各位在京的兄弟姐妹:
愿你们安稳、得力!
请允许我先引用一段《耶利米书》的经文:“你若与步行的人同跑,尚且觉累,怎能与马赛跑呢?你在平安之地虽然安稳,在约旦河边的丛林要怎样行呢?”(耶12:5)
读了《杏花》之后,感觉守望教会建堂,不啻于一场艰苦的跑步竞步,斯诚不易。我虽然人不在北京,也不再在守望教会一同聚集敬拜,但长时间同蒙一灵清晰、明确感动,为守望教会建堂献出自己一份力,不论是金钱奉献还是膝盖和嘴唇的代价——我相信异地这样同蒙感动同负一轭的肢体不在少数。所以请你们,无论得时不得时,无论目前占据那应许之地的当地居民多么强壮、凶猛,都千万不要放弃跟从神的带领,直至进入那应许的迦南美地。在这过程中,连放弃争战都是不够忠贞的!
也请你们在为建堂争战的过程中,切勿疏忽对会众的牧养,不要稍却对福音的传播,请一刻都不要忘记宣教——我相信这是我们天上的父对守望教会的托付。
我也一直在关注本届洛桑大会中国与会者的参会进展,当昨天从守望网站读到天明兄失去联络的时候,我难过得不能自已,只能马上做一个祷告。我相信所有关注此事的肢体感受到的伤痛是一样的,我也在为你们所有人祷告,特别是守望教会那些灵里软弱的。我能做的,只是默默地负上膝盖和嘴唇的代价,为你们代祷。
所以亲爱的守望者们,守望教会的众带领肢体,我愿意让你们知道,你们并不孤单,我们天上的父已经感动了一个异地的姊妹遥遥记念你们,每日清晨为你们代祷,我每次都被感动为你们提名祷告,所以请你们一定要对神忠贞,对神的托付忠贞!当你们觉得很难的时候,请一定记得马上来到神面前祷告。
为此我愿意告诉你们我的一点点看见,我在这段时间的祷告中渐渐看见神的永恒计划,那长期的计划。正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一样,尽管马丁·路德·金本人未能看到黑人不用再坐在公共汽车尾段的那一天,但在信心的仰望里,他实在清楚地看见了。
如今才半个世纪过去,可谁能想象得到就在50年前的美国,黑白对立那般严重,甚至一些南方的基督教会都公然敌视黑人信徒。感谢神,他让我最近重读了那段历史,从中看到了信心、智慧和力量,基督那和平的爱的力量。所以也求神赐给我们基督那般的谦卑、和平和忍耐。
也感谢圣灵感动我为大河房地产公司祷告,这一点或许会对你们有所安慰,所以我愿意让你们知道。
最后我想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诉那些不能相聚一起祷告的兄弟姐妹,就算身体不在一起,但在圣灵的带领下我从未感觉远离,我相信圣徒相通,我相信圣灵的带领,我相信圣而公之教会——这正是我何以至今仍以守望一份子自居,因为我和你们同感一灵,同负一轭。我倍感荣耀。

加略山的爱 文/老海

对于神最近在我们加略山教会所做的一切,我想留下一些文字作为记录。作为该教会的牧者,我深深以能在加略山服侍为荣耀。近两周来,我亲眼目睹了这间教会对于神国度惊人的奉献,使我的心深深地被震动,一种爱痛交织的感觉在我的内心盘旋着,作为牧者,加略山教会如同我的孩子,当他猛烈地冲开一切要为神国奉献时,我看见了他向神的憨和痴,像雅各冲向神要和神摔跤一样,我也看到了他的痛,因为他年轻的膀臂会被猛力拉伤,如同雅各的大腿被神触摸之后,他要在痛中瘸腿而行。但那却要成为他成长的记号:神的爱烙印在了他的身体上。
当关于洛桑会议的信息传到内蒙时,我们仿佛看到了中国教会的希望:中国教会要由一个散的教会变为一个合一的教会;要由一个接受的教会变为一个给予的教会;也要由一个被服侍的教会变为一个宣教的教会。在过往的二百年来,我们一直在宣教士的爱心、教导和源源不断的经济支持下成长着,我们也一直在一种关闭和隐蔽的地下环境之中成长着,以至于我们虽然有七千万基督徒,却都是处于散落状态的,并且奉献极少,在广大的乡村地区,奉献几乎寥寥无几,当中国洛桑委员会提出我们要自筹资金并要承担邻国100位参会者的费用,中国教会要自主奉献1000万时,我看见中国教会实在在静默之中成长起来了。当洛桑的分享来到内蒙时,内蒙的众位牧者看到,这是我们内蒙教会蒙恩的转机,我们内蒙教会不是这些年都在为合一、成长和宣教祷告吗?我们盼望借着参与洛桑,使内蒙教会成为一个合一、给予和宣教的教会,并且愿意挑战内蒙教会能向神奉献一百万来支持洛桑。
感谢神,当我揣着这样一个美好的指望回到加略山教会,开始和同工们分享时,有位同工满带着圣灵的感动跟我说:是的,我们中国教会要有整体的荣耀感,我们内蒙地区的教会也要有整体的荣耀感,愿神借着洛桑使我们中国教会强大起来!我又斗胆跟同工分享:我们教会能在这次向神奉献10万吗?其实这个数字我几乎完全是凭着信心说的,说完以后连我自己也不能相信。因为我们教会去年一年的奉献才15万,我们是一个小小的教会,支持着十来位宣教士和全职同工的花费,还有一年7万的房租。我在说10万的时候,想到上一次内蒙整体为洛桑奉献的11.3万中有我们教会认捐的3.6万,这样我们再奉献6万多就行了,但实在的说,就连奉献这6万我也不敢相信。但同工们却都同意了,并且愿意让我在教会中分享。
接下来的那个主日我是凭信心站上讲台的,圣灵却将极大的感动赐给了我,我流着眼泪对大家说:“这10万是我们教会要凭着信心和爱心才能够得着的一个数字,我本来不敢说,但主告诉我,这是他的教会,我不能低估他的工作。这10万是作为我们加略山教会整体向耶稣基督奉献的一份爱的礼物,也是我们为主做的一个共同的见证。这次我们不是向神要10万,而是要得能给神10万的能力。我知道我们教会也是一个成长中的教会,我们也有许多的需要,但我们不看这些,只看神的荣耀!”我两次哽咽着将这篇信息讲完,祷告时,我感受到加略山整体都在爱中被感动了。
在下午,同工们将认捐的数字发给我,我又一次流泪了:15万。只上午一场就奉献了15万,一个完全让我难以置信的数字。接下来的四个晚上,我们教会都在一起感恩、祷告,祷告时,一位姊妹哭泣着说:“我现在明白了我们的一切都是神的,我应该完全地为他而活。”她还说:“看见我们教会不为自己考虑时,神却将这样的复兴赐给了我们。”
周六的时候,同工告诉我,我们为洛桑的奉献可以截止了,因为已经远超过了10万。第二天的主日我分享《哥林多后书》8章和9章,来勉励也感恩祝福弟兄姐妹们的慷慨乐捐,并且宣布为洛桑的奉献到今天截止。但没想到弟兄姐妹们乐捐之心敞开得如此之大,还是不断有奉献的,周日结束时,已达23万之多。那位同工跟我说:“刘弟兄,我们真的应该感恩,弟兄姐妹们乐捐到连同工都不愿意接受,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啊!”
周二发生的一件事情使我知道神已经悦纳了这次的奉献。一位弟兄,在这次有很大数目的奉献,他在认捐时妻子不在场,就直接写了一个大数字。回去跟妻子交通时,妻子说:你为什么不跟我商量啊?他说:我被圣灵感动,不敢消灭。妻子也是乐意支持。但近来他们的经济状况也吃紧,他是凭信心写的数字。而且他们要外出二十多天,盼望能在外出之前将认捐的奉献汇给教会,于是他向主祷告。没想到在周一的晚上,有一个人(也许是他们的生意伙伴)到他的家,提了一大笔现金,跟他开玩笑说:“教会让我来给你的。”而且数目正好是认捐的数目,不多也不少。这位弟兄第二天就汇过去了,并且说:“神太奇妙了,早知这样,当时应该再多写些。”他们一家就高高兴兴地出门去了。
昨日在联祷会上分享了神在加略山教会所赐的恩典,勉励我们内蒙教会要成为给的教会,众人也都深受激励。我们本卑微如尘土,愿神将乐捐之恩厚厚地赏赐我们!也愿我们中国教会整体崛起,能多而又多地将财物和宣教士送往世界各地,因为“施比受更为有福”!
笨拙之笔,捕捉几缕神恩写下,写时仍不能完全明白,内心还是有种爱痛交织的感觉。愿神大大赐福加略山教会!愿神大大赐福众教会!

2010 年第三届洛桑会议简介

一、这届洛桑会议的历史意义

第三届洛桑会议将于2010 年10 月16 至25 日在南非开普敦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又被称为2010 开普敦会议)。预计将会有来自二百多个国家的4,000 位代表参加会议,另外还有1,000 位特邀来宾、观察员和在开普敦的现场工作人员。除了这5,000 位在开普敦现场直接参会者之外,还将会有成千上万人能够通过虚拟方式参加这次盛会。
这次会议之所以选在2010年是因为这一年在历史中乃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首先,2010 的这次盛会是为了纪念100年前的那次盛会,即1910 年在约翰•马特(John R. Mott)的带领下在苏格兰爱丁堡(Edinburgh, Scotland)所召开的普世宣教会议。2010年召开的开普敦会议让教会有机会庆祝那次爱丁堡世界宣教大会,并且庆贺自那次爱丁堡会议以来宣教和福音事工所取得的进展。另外,开普敦会议也将给教会以机会来评估我们作为全球教会的能力:自1910 年以来,我们已经在宣教和福音事工方面学到什么?犯了哪些错误?我们从这些错误中汲取什么教训?在分享福音时有什么新挑战和机会摆在我们面前?
开普敦是从7个城市或地区中选出来作为会议地点的。选择开普敦具历史重要性,因为公认的宣教之父威廉•克里(William Carey)曾经提议,于1810 年在那里召开国际宣教会议。200年后,克里的心愿终于得到成就。    另外,“非洲企业”的创始人暨2010 年开普敦会议顾问团成员迈克尔•卡西迪(Michael Cassidy)说,他相信开普敦会议“将会为非洲教会增加巨大的动力和鼓励,完成其在21 世纪的普世宣教使命”。

二、这届洛桑会议的议题与使命

2010年开普敦会议将会成为一个“普世教会会议”,探讨向世界各地推进福音事工所面临的迫切议题。这种教会会议使基督的身体聚在一起,探讨影响福音的整全性、人类的未来以及教会的见证等的议题。无论你走到世界哪个角落,你会发现,当基督徒努力传福音时,他们都在面对各种具有挑战性的议题。
许多议题在影响特定的地方或地区,有些议题也具有全球或国际重要性,例如对挑战福音的其他信仰作出救赎性的响应、艾滋病、贫困、深入门训的需要、环境问题、全球化和城市化等。诸如此类的全球议题需要世界各地神的子民“参与全球对话,寻求全球解决方案”。基督的身体是由所有信徒组成的全球身体,这是前所未有的。
教会现在也同时面对科技、生物伦理、恐怖主义和环境等议题,这些是20年前根本没想过的。我们看到教会、政治、社会和文化发生重大改变,与此同时,由于对抗福音的势力正在增强,教会面临的敌对和挑战也在增加。
具体来说,会议将围绕普世教会(the Whole Church)、整全的福音(the Whole Gospel)和直到地极(to the Whole World)三个主题,将讨论的议题细分为:全球化、城市宣教、协作同工、男女同工、管家职分、口语文化、环境保护、成功神学、世界宗教、贫富差距、媒体、技术、领袖培训、族群与身份、圣经翻译、运送圣经、职场服事、未得之民、侨民、人类的未来、生化伦理等方面。
教会通过对神的爱、基督的救赎、圣灵在肢体生命中的神圣工作连结起来。这种连结跨越种族、部落、族群、性别、宗派、地理和社会等障碍。没有哪个国家、宗派或服事能够独自回答摆在教会面前的所有问题。2010年开普敦会议使那些在基督里的弟兄姊妹以教会领袖的身份相聚一起,在祷告中寻求神的智慧,排除在分享福音的好消息时所遇到的种种障碍,好使每一个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有机会相信基督。
2010年开普敦会议使基督里的弟兄姊妹聚在一起,祷告寻求神的智慧,回应传福音所遇到的挑战和机会。我们一起谦卑寻求主,当我们研究世界和我们的文化,寻求如何处理教会和世界在下一代面临的紧迫议题时,恳求他的带领。第二届洛桑会议的结果是,世界各地的教会和不同机构之间产生了将近350个合作关系。我们祷告,2010 年开普敦会议将再增加近千个合作关系,更多人有机会听闻基督。我们希望一起确认,教会应当把精力放在哪方面,以便更加有效地响应基督的呼召,把福音带入整个世界,使万民作基督的门徒。
我们期待并且祷告,2010 年开普敦会议将达成三方面的成果。
第一,更能体会基督里的合一:《约翰福音》17 章记载,耶稣为门徒祈求,希望他的门徒合而为一,正如他和天父合而为一,好叫“世人相信”。当我们面对面相聚或以虚拟方式相聚时,我们有机会更接近神,在祷告和制定策略时心思意念相连接,更多地互相学习、在个人和事工上互相支持。这对于正在观看我们的世人将会是多么有力的见证啊!
第二,更加清楚明白福音:我们感到教会在福音上越来越模糊。那些自称相信福音的人,竟然也质疑福音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作为基督的身体,我们必须重新宣告我们在认信中失去的基础,即福音是真理。我们必须更加明白,在我们所居住的、不断变化的文化和世界中,如何传递福音真理。
第三,更加明白摆在我们面前的优先次序:我们同工比我们单独所做的更多。通过2010 开普敦会议,我们能够辨明关于神的教会和普世宣教的使命,他在对我们说什么,并且能更明白,并同心在言行上传扬基督。

三、这届洛桑会议的参加者

绝大部分2010年开普敦会议参会者是每天直接从事福音事工的同工,或是事工的推动者、教师、影响者、支持者和引导者。参会者的选拔也会考虑参加者能够在2010 年开普敦会议之后,回到所在国家或地区,通过召集未到会的领袖,一起祷告、讨论和规划策略行动,以扩大会议影响的能力。因此参会者从以下群体中选拔:牧师和传道人;本国、国外和带职宣教士;平信徒专业人士(约10%的参会者是行政总裁、政府及市政领导、商界人士、宣教及事工筹款机构的捐款人和主管);宗派领袖、宣教机构主管、事工机构主管;专业事工主管和领袖(儿童、媒体、艺术、社会关怀、圣经分发、网络等);福音事工、宣教及神学教师;研究员、统计学家、历史学家、学生;国家或地区选拔委员会认为合适的其他人员。
洛桑2010年开普敦会议的国家或地区委员会已经于2008 年9 月1 日开始接收被推荐参加2010年开普敦会议代表的姓名及资料。推荐程序一直持续至2009 年3月31日。然后,国家或地区委员会审核所有申请表,再向2010年开普敦会议选拔委员会递交推荐名单。2010年开普敦会议选拔委员会于2009 年9月作出最终选拔,并且向现场参会者发出邀请函。
选拔2010 年开普敦会议现场参会者采用以下标准:在培训基督耶稣的门徒时,完全承认圣经的权威;认同《洛桑信约》,并且委身洛桑异象;能够从其所在处境在洛桑发言,包括他们的生命和事工体现他们对普世宣教的委身;所在机构和/或当地教会同意和支持;在本国的服事已经在影响力和责任上确立了声望和地位(作为国内服事人员、国外宣教士、由于事工安排或通过移民服事侨民而不在自身国家的人员);参与本地教会;体现协作或合作服事关系;愿意参与会前活动,例如回应会前报告和参加会前聚会;有机会回到所属地区传达会议内容,包括参会者承诺回到所在地,对事工作出有意义的贡献;向洛桑国家委员会报告;向其他未参加者分享;承诺担起2010 年开普敦会议中出现的一个或多个普世宣教优先事工;由国家或地区委员会、2010 年开普敦会议选拔委员会或洛桑世界福音委员会推荐;熟悉以下其中一种语言:阿拉伯语、汉语、英语、法语、德语、葡萄牙语、俄语、西班牙语、斯瓦希利语;有能力自行提供资金支持,达到国家或地区委员会设定的要求;热心组织会众为大会祷告,并且为本国的参会者祷告。
洛桑竭尽全力确保大会参会者代表每个国家中广泛的地区、语言和民族。这个异象最好的表述是《启示录》5:9和7:9,我们盼望参会者能够代表“各国、各族、各民、各方”。各个国家的参会者名额取决于该国基督徒和非信徒的数量,以及特定国家中的教会情况。洛桑努力确保参会者的比例如下:35%为女性,65%为男性;60%在50 岁以下;至少10%是平信徒(没有全职服事的人员)。

四、洛桑会议与中国教会的关系

洛桑运动曾经对中国教会产生过重要影响。1974年第一届洛桑会议,催生了华福(世界华人福音事工联络中心,CCCOWE,http://www.cccowe.org),推动了世界各地华人教会的宣教运动。
1989 第二届洛桑会议,200个座位虚席以待,期待中国教会回到普世教会的身体当中。会议提出重点针对“10—40 之窗”(指介于北纬10—40度之间,横跨北非、中东、印度和中亚的一块长方形地区,没有机会听闻福音的族群大多集中在这一地带)投入宣教资源,中国成为该区域中最大的宣教受益国。
参加2010 年洛桑会议对中国教会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第一,中国教会走出去,促进了与普世教会的合一与团契。1、我们作为中国教会的一部分,融入普世教会大团契。通过洛桑这个全球性的教会平台,加强了中国教会与普世教会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2、恢复中国教会与普世教会在基督身体里的连接,并与大公教会的历史传承接轨。
第二,中国教会走出去,有利于中国教会迈向普世宣教。1、了解并宣传普世教会宣教的现状和动向。2、成为中国教会走向普世宣教的一个平台,推动中国教会参与普世宣教的实际行动——共同寻求使命,共同承担责任。
第三,中国教会走出去,展现出中国教会自身的成长与成熟。1、使中国教会具有更广阔的国度胸怀,促进中国教会内部的合一、交往和配搭。2、有助于加强中国教会在社会中的见证,推动中国教会以基督的爱和真理服侍这个世代并走向普世宣教。

我是谁? 文/朋霍费尔

我是谁?他们常常告诉我说,
我从我的单人囚室走出来时,
安宁、愉悦、坚定,
像一位绅士步出他的乡间别墅。

我是谁?他们常常告诉我说,
我总是对我的看守们这样说话,
随便、友善、清楚,
似乎在此发号施令的是我。

我是谁?他们还这样告诉我说,
我承受着这些不幸的日子,
是那么平静、乐观、自豪,
犹如一位惯于获胜的勇士。

那么,我真是别人所说的那样呢?
还是只不过如我所知的那样?
不安、焦渴、病弱,如笼中之鸟,
为呼吸而挣扎,似乎被人掐着喉咙,
眷恋着色彩、鲜花、鸟儿的歌唱,
渴望着亲切的话语,有人来作伴,
因期盼重大的事件而辗转反侧,
为无限遥远的朋友而无力颤栗,
疲倦困乏于祈祷、思索和行动,
怯懦软弱而准备告别人世?

我是谁?是前者呢,还是后者?
我今天是一个人,明天又是另一个人吗?
还是同时兼为二者?在他人面前是伪君子,
在自己面前又是个愁苦不堪的可怜虫?
或者,我心中是否有某种东西像一支败军,
仓皇溃逃,丢掉了已到手的胜利?

我是谁?它们在嘲弄我,这些寂寞的问题。
上帝啊,不论我是谁,
你知道,我永远属于你!

 

1944年7月18日

这首诗是朋霍费尔在柏林的监狱中度过生命最后阶段所写的诗。转引自《狱中书简》,高师宁译。

今天白天有雪 文/书拉密

北京今年的秋天也不知怎么了,温度一直居高不下。眼看已经进入十月下旬,欧蕙跟着石远到怀柔的山里转了一圈,发现山里的树依然绿意葱茏,只有枝头红莹莹的柿子和几片早红的枫叶,在清透的蓝天背景下昭示一缕秋意。
阳光仍旧明亮,近乎燥热,满街的人都在乱穿衣。除了冬装,春夏秋的衣服在大街的一角随处可见。时髦的女孩子会扎一条丝巾,穿着短裙和长筒靴,把三季的风光笼于一身。
这气候,弄得人心里颇不安稳。
不过,让人不安稳的,还不只是气候。
沈院长昨天的谈话让欧蕙的心里陡然压了一块石头,沉甸甸的,没处着落。
从前沈院长偶尔和她路遇,经常会语含欣赏地说:“年轻人,有信仰是件好事。人要是肯信点儿什么,就不胡作乱闹了。”但这一次,他的语气里少了欣赏,多了忧虑,他说,不要把信仰和个人前途绑在一起,信仰只是一种精神寄托,用来修身养性就好,不能当作生活目的和生活的全部。当然了,他还是那句话——“年轻人,有信仰是件好事。”不过,他马上又补充道:“但也别陷进去,变得狂热就不好了,要有个度。”
欧蕙不喜欢别人和她总谈“度”的问题。
石远这么说,沈院长也这么说。
什么“度”呢?就是别变成宗教狂。
她每次听见这样的表达都忍不住要发作,每次都强忍着,脸色自然不会太好看。
她有时会想,以柔和谦卑的态度对待周围那些认为她信迷了的人,是否真值得。
曾经,为着是否要讲冰心的基督徒身份问题,她被用“度”的问题警告过。不过,这次,沈院长用的是“怀柔”法,总结到最后就是:“换个地方参加活动嘛。”
一只长着紫蓝翅膀的鸟儿从窗口低低地飞过,在下午的光线里,鸟儿的翅梢闪着微光。那种柔和美丽的颜色,每次掠过窗边,都会让欧蕙欣喜得叫出声来,恨不得自己也长出那样的翅膀和羽毛,在低空来一个优雅漂亮的回旋。但今天,她的情绪实在不算高。教研室的李主任刚刚发来一条短信,明确告诉她——优秀团组的评选下周开始,如果她一味地固执下去,会给教研室其他人带来麻烦,结论是——“你自己看着办!”
她觉得“自己看着办”这几个字的内涵特别丰富,也特别复杂。表面上似乎提供了极大的自由空间,根底里却透着十足的威胁和逼仄。
姐姐的短信更简单,只有三个字——“别犯傻!”
她握着手机,打开那些信息反复看了一会儿,心里兀然生起一阵烦躁,随手把手机扔到了书桌上。
这个白天,过得真是不太愉快。

暮色渐渐笼住了小区的上空,到晚饭时分了。
欧蕙百无聊赖地走进厨房,四处环顾,想不出做点儿什么好。没有胃口,看什么都不想吃。
她把米放进电饭煲,听见手机传来嘀嘀声,是苏姐发来短信:周日的敬拜改在公园举行,三堂合一,风雨无阻。
到底还是在户外了。她放下手机,微微有些失望。
不知道明天是否会下雨,但天色已经显出昏黄浓密了。
欧蕙靠在阳台上,仰头看见一道白色的细雾在天空缓缓划过,仿佛水面上的波纹,慢慢地舒展开来。你真的想让我们在旷野里漂泊吗?她望着遥远的天际。我们已经做了所有的努力,从岁首到年终,凡人力所能为的,我们都尽到了,但你还是把我们放在了绝境中。我不明白,为什么?
欧蕙不否认,她对她的主不只一次地失望过。你可以解释说,那是时间没到,或者是因为所求不对,但失望的感觉是真实存在的,她不能假装,也不想假装。
厨房的冰箱门上有一块树叶型磁贴,是苏姐送她的圣诞礼物,上面写着“Prayer changes things”,石远每回开冰箱看见这句话,都毫不客气地说这只是她们一厢情愿的幻想。
石远暂时能接受她的信仰,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是出于一种基督的宽容精神。在他看来,女人嘛,都喜欢搞一些神神秘秘的事,当然,如果无伤大雅倒也无妨,有个精神寄托,总比在家没事儿找事儿强。至于信的是什么,石远还是小小地考察了一番,太邪性的不行,太闹腾的不行,那都容易走火入魔,他特别厌恶在家里搞那些烧香上供的事,不让吃这个不让说那个,这些他都受不了。现在看,基督教倒是有一点好处,没那么多神秘古怪的限制,就是唱唱歌、听听道、读读经、祷祷告,前三项吧,石远觉得还行,于音乐陶冶和知识的学习都有益处;最后一项,他觉得完全不可思议。
对此,欧蕙也不想争辩。与其每次都争得不欢而散,不如退而平静相守。反正谁也改变不了谁。
米饭飘香的时候,石远打来电话,告诉她晚上还得加班,赶上明天出刊,今晚得在印厂待一夜。
欧蕙说知道了,就准备放电话。石远从话筒那边听出她的声音有些反常,追问了一句,欧蕙敷衍一声,再追问一句,她又敷衍了一声。石远突然问道:“你们明天去哪儿聚会?”
欧蕙声音平淡地说:“公园。”
石远在那边沉吟了片刻,很严肃地答道:“那就别去了。”
欧蕙不肯轻易就范:“为什么?”
“这次先别去了,好吧?”
“为什么?”
“你能不能听我一回?!他们一天给我打两次电话,让我告诉你别乱参加什么活动!”
“他们管不着!”
“出了事怎么办?!”
“大不了我辞职!”她听见石远的呼吸陡然变得粗重,然后就是嘀嘀嘀的忙音。

这个晚上,过得真是不愉快。

欧蕙感觉不舒服,早早就休息了,却一直睡不着,在床上辗转了许久。
朦胧之中,她发现自己站在校园外的空地上,周围一个人都没有,只有她自己,脚边长满了半人高的蒿草,对面是一扇紧紧关闭的大铁门。她推推门,想着快点儿进去,恐怕上课要晚了,却怎么也打不开,推也推不动。她想喊一声,希望有人能替她打开门。她看看表,真是快到点了,再进不去就来不及了。
她攀住铁栅栏,向里张望,终于看见一个人慢慢地走过来,近了才认出是教研室的李主任,那份课表就是她给欧蕙的。欧蕙向她招手,告诉她上课时间快到了,她进不去校园。李主任漠然地看看她,说,她不用再为上课操心了,学校不需要她来上课了。
为什么?她惊讶地问。
不为什么。李主任毫无表情地回答说。
那些学生怎么办?她抬起手腕,清晰地看见表针指向8点,心里焦急,如同火烧。
他们也不需要你了。李主任毫无表情地回答说。
已经排好课了。她坚持着,能感觉到铁栅栏已经被她握得发热。
已经有人去上了,这个地方有你没你都行。李主任毫无表情地回答说。
但我需要这个地方,让我进去吧!欧蕙奇怪自己会说出这样的话,但又不能否认她真是这样想的。
你真想进来吗?李主任的嘴角露出一丝诡异的笑。
你真想进来吗?李主任又问了一遍。你不是想辞职吗?
欧蕙说……谁说的……不是的……可能吧……究竟……她看见李主任的笑容越来越诡异,终于变成一个悬挂在半空中的面具,张着猩红的大嘴,她不由得大叫一声,醒了。
醒来的一瞬间,闪过脑海的,是一间大教室,每天下午都会有一道温暖的光斜映进来,照在讲台上,那是她每次上课的地方。
她从床上坐起来,披上衣服,站到窗边。
街心最远处有一盏路灯,在深重的夜色里发散出桔色的微光,朦胧而单纯,可那种温暖似乎离她很远,那盏灯也无法穿透她内心的苍茫。
她再次问自己,我真的愿意吗?
街角突然冲出来一辆明黄色的小轿车,毫无顾忌地在空荡荡的大街上狂奔而去,她不免忧虑地看向远处空荡荡的路面,希望不要有人突然从树下跑出来。她记得有一年春天,傍晚时分,她站在窗台边看十字路口的街景,看见一辆三轮车从南向北的方向驶过,同时看见一辆明黄色的小轿车从东向西奔驰而来,她感觉胸口一紧,眼睁睁看着那辆三轮车被撞出几米外,随后围观的人越聚越多,遮蔽了那块空地。那个瞬间,她明确地理解了,什么叫做“我不知前面的道路”。
面对未知的前路,我能放弃多少呢?
她环顾着周围的一切,她和石远赤手空拳打造的这个家,她精心选择、布置每一个角落,尽力把它变成一个温馨、舒适、宽敞的地方。这个小家隐在城市的一角,仿佛一个小小的世外桃源。
她能放下这个吗?
书桌上的那叠文稿,是刚刚校对过两遍的学术文集,是她三年的心血,出版社已经联系好,只等学校批准出版经费了。为了这本书,她推迟了怀孕和生育的时间。
她能放下这个吗?
下半年就是一年一度的评职时段,按照年限、学术经历和教学资历,她该评正高了,那是她一直渴望到达的目标。当然了,这年头,无论教授还是博士的称呼都相当的不值钱,但这样的头衔仍然光芒耀眼。
她能放下这个吗?
还有那些来自他人的种种说法,她一向以为自己已经超然于他人的评价,此刻,这样的犹豫让她倒是明白了一点——没有哪种说法是可以轻忽的,它们都可能在某个时刻变成尖锐的利器。
她能招架得了这个吗?
她在玻璃窗上划写着一个又一个十字……
真难啊!那阵将她从睡梦中压醒的力量再次袭来,让她甚感窒息,以至干渴到嘴唇发木。
她张张嘴,想和那位看不见的主说点儿什么,却觉得没什么可说的。
说什么呢?
我就是舍不得,就是放不下。这就是事实。
然后呢?

没有回答。周围安静极了。
如果我不情愿放弃,会怎么样呢?
没有回答。周围安静极了。
如果我说这都是我真实的想法,你会怎么说呢?
没有回答。周围安静极了。
那位在大风、地震和火后的宁静中开口的主,似乎特意在此刻选择了沉默。
进入这样沉重的安静中,欧蕙越发地沮丧。
如果我跌倒了,逃跑了,会怎么样呢?
当思想在这句话上滑过的时候,时间一下子消失了,她感觉自己像一个透明的人站在地中央。她并未因为毫无隐藏更坦然,反倒因为全然暴露而更尴尬。
原来我是这样的,原来竟是这样的,原来就是这样的!
欧蕙不免惊异于自己刚刚明白“本相”的含义。
但她不愿意放松,既然已经问到底了,她希望无所不知的那位能够告诉她——如果她决定逃跑、离开,他究竟会怎么样?
她等待着,等待着,没有声音来自天国或者心底,所有期待和传说中的特异景象都未出现。一种沉重的空白令她不由得要跪下来,她说:“求你告诉我,让我明白!如果我背离你,你会怎么样?”
没有声音。
没有声音。
什么都没有……
她等待着,等待着,既惊惶又不甘,既怕听见回答又渴望听见回答。
地板的尖硬和冰冷从膝盖一直传上来,她的心里充满了挫败感。她跪在那里,不知道过了多久。仿佛时间已经凝固,她已然变成了一只保持姿势的标本。
算了,她深深地叹了口气,抬起头,正准备放弃的时候,听见一串清丽的琶音轻轻地流过,那是她再熟悉不过的一段旋律,那段旋律不断地重复着重复着,仿佛微风穿过暗夜,那是常常在婚礼上歌咏的《盟约》,是她特意选来用作手机开关机的曲子。当前奏流利地滑入第一乐句的时候,那句深情的许诺宛如一朵水莲,从她的记忆之湖中灿然浮起——“我以永远的爱爱你,我以慈爱吸引你……”

如此熟悉的旋律,此刻却有了一种奇妙的新意,是她先前一直不真切明了的。她不由得遮上眼睛,说,谢谢你在这儿,谢谢你不变。

真好。
欧蕙再次把头放在枕头上,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和宁静。这就是出人意外的平安吧。
真好。
她想。
今天真好。
新的一天可真好。
我要小小地睡一会儿,好在醒来时去参与一件大事。
她随即像一条鱼儿,慢慢地游入了梦乡。
这一觉,欧蕙睡得异常深沉,睁开眼睛再看表的时候,已经七点半了。她急忙跳起来,简单收拾一下,就冲出家门。
下楼的时候,欧蕙才发现——下雪了!竟然下雪了!
天地浑然白成一片。她欣喜地伸出手,接住纷纷扬扬的雪花,看着它们在温暖的手心里迅速地融成一滴晶莹的水珠。那些每年冬天都支叉开干巴巴枝条的松柏,此时都披上了银白的雪衣,远远一望,仿佛圣诞树。
今天一定是孩子们的节日了。
欧蕙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朝车站走去。路边小汽车上的雪足有半尺厚,车子摇摇晃晃地开起来,仿佛一座小雪山在移动。欧蕙沿着小路一步一步地小心前进,雪踩在脚下咯吱咯吱地响,听着特别爽快,仿佛回到了童年。
一路上,雪一直没停,簌簌地扑落,沾到头发和衣服上,湿漉漉地,好像是春天将近的感觉。空气十分干爽,每一呼吸,都有淡白的哈气飘出。秋天似乎刚刚开始,便陡然进入冬季,让人惊喜之余,也措手不及。欧蕙发现车里没有几个人穿上了冬衣,有两位女士穿的竟然还是夏天的鞋,显然还没来得及找出冬装。
她扑落外套上的雪珠,看见半透明的车窗外面,不时地掠过一朵朵丰盈悦人的白。快到站的时候,她给石远发了一条短信:“下雪了!”
走出站台,透过温润的雪幕,她看见远处现出一架天桥的轮廓。路面湿滑得厉害,不时有汽车在桥底下打旋儿。走过天桥,她发现公园门口早已站着一大群人,或者说是一大片多彩的伞的方队。
没有人开门。
公园的大铁门关得紧紧的。
人们安静地站在广场上,看着漫天的大雪一朵一朵地飞落。雪花落到路边的树枝上,还未凋落的树叶渐渐地变成毛绒绒的团片,厚密丰润,仿佛大地的耳朵。那些落在土地上的雪花,迅速化成了雪泥。不知道公园里面那片原本打算用来做敬拜场地的地方是否已经变成了泥沼之地。
什么时候,欧蕙的头顶多了一把伞,旁边是一个陌生女孩微笑的脸。欧蕙举起手,和她一起撑起那把伞。雪越下越大,欧蕙明显感觉到伞面渐渐地沉重,需要不时地抖落一下伞面上的积雪。人群安静而躁动,每个人的脸上都散发着一股清透的欣喜,仿佛有一件振奋人心的大事要发生了,人们在等待着,满怀喜悦地等待着。
透过人群的缝隙,她看见牧师像往常一样穿着正装、扎着领带,侍立在人群的前面,头上沾着细密的雪花。
敬拜开始了,诗班的弟兄姊妹们穿着红红绿绿的雨衣,扬声唱起“快乐高歌”,歌声震得树梢上的雪纷纷下落。湿冷的石头地上,立着一大捧鲜艳的玫瑰花,每一朵都敞开花瓣,欢喜地迎向从天而来的白雪。

11月1日的雪,来得真早,也真美,整个宇宙仿佛都融化在这庄严圣洁的白光之中……
2009年11月29日初稿
2010年 9月 3 日二稿
2010年9月9日 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