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

2011年冬季号——对守望教会户外敬拜事件的反思

今天对于一间家庭教会来说,愿意亮出自己的身份,并且按照圣灵对教会的引导去行,在是否归服耶稣为主方面,会遇到比个人更大的挑战。不仅因为世俗所要求效忠的偶像,同时也要面对体制上种种的难题。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教会要主动挑战谁的权柄,甚至可以因为环境的因素作些调整或妥协,但如果这种妥协大到基督已经不再显明是这个群体的主,那么这个群体就失去了其当有的见证。亮出教会的身份,并以此身份作出判断和选择,不管我们愿意与否,都一定会带来可能让教会付出代价的冲突与张力。正因如此,群体的见证更为重要。

卷首语

2011年冬季号卷首语

真理讲台

罗马书13章1—7节释义分享/刘同苏

户外敬拜

守望户外聚会的背后——中国家庭教会对教会论的反思/以勒
山上之城对神国的彰显/孙毅
从守望教会户外崇拜事件看中国政教关系的纠结与出路/邢福增
从破题到解题:守望教会事件与中国政教关系刍议/杨凤岗
那抹灿烂的阳光——小记我家的“户外”转变/ 小C
突破(二)/GLP
家书:2011感恩记/大水
神是爱/HY
陪伴是一种福气/铁皮娃娃
身影——记亲爱的可爱的恩平师母/慕义
户外敬拜——感恩与祈祷/ZL
2011年特别的平安夜/QH
新春的感恩——写给亲爱的上帝/Mercy

灵性操练

《竭诚为主》选文二篇/章伯斯
退修·恢复·爱/曾淼

读书沙龙

浪漫的回旋——读切斯特顿《回到正统》和《异教徒》/察世俗
谁夺走了莎拉的钥匙?——小说《莎拉的钥匙》读后感/小雪

文化透视

面对巨人——从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说起/孙燕
杀人的问题——读汉娜·阿伦特有感/慕容雪村
恶之平庸/刘瑜

艺术广角

这一年,这一天/书拉密
葡萄树/新盐
致乐义诗二篇/午炎

封三

自由之子:写给守望教会/王怡

守望户外聚会的背后——中国家庭教会对教会论的反思 文/以勒

2011年4月10日之后的两个月中,大量关于守望教会成员和警察在主日的户外聚会中对峙的图片、视频和新闻报道持续进入公众的视野,让世界震惊。随着圣诞节的临近,北京守望教会的户外聚会可能再一次成为全球媒体的焦点。守望教会此刻正在重新评估其策略,决定下一步的方向。当我们合上2011年的年历时,毫无疑问,守望这段长期的户外聚会是本年中国教会最具争议的事件,也让国际社会颇感困惑。地球村的成员们想知道,在对基督教实行了近20年看似宽容的宗教政策后,中国中央政府是否要收紧控制,开始新一轮的宗教逼迫。中国家庭教会的领袖们在私下激烈地辩论守望教会是否做得对。很多人认为,相比十年前,教会现在已经享受了非常大的自由,于是得出结论,认为守望教会错误地判断了政治局势,并且给自己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

本文认为:1、中国政府最近对守望教会持续和强有力的打击不能被看作是一轮新的类似之前(1949—1979年)的逼迫;2、守望和政府的对峙是计划之中的行动,不可避免地植根于其教会论和其对神特别带领的领受——这是守望教会和大部分传统家庭教会迥异之处。任何关于守望教会和政府对峙的有意义讨论和反思,都必须从教会论以及其对事工理念的影响开始;3、任何对于其当前策略的重大调整,都极可能表明守望对其教会论有重大修改,以及对其异象有大幅修订。

守望教会是现代中国转型时期的一个转型中的教会。要明白家庭教会今天的挣扎,先要明白在中国共产党铁腕统治下的社会经济背景。过去的62年(1949—2011年)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时期。从1949到1979的30年,极权主义的政治力量控制着公共领域和私人生活的每个角落——经济,艺术,教育,思想,道德,体育,娱乐,媒体,等等。极权主义与其对人的完全控制主要依赖于现代技术和无情的政治力量。那个时期,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角度来看,宗教是精神鸦片,最终会在历史的不断进步中被消灭。所以,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是对宗教进行严格控制,直到宗教“寿终正寝,成为历史”。此外,中国共产党认为基督教和西方帝国主义紧密相连,是文化殖民主义的手段。所以在1950年代的十年中,新政府努力隔断教会和西方的联系,并且要求教会对新政权绝对服从。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中国共产党推动并最终成立了一个半官方机构“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简称“三自”)。三自创始人吴耀宗曾在协和神学院受训,有基督教青年会(YMCA)背景,神学立场为自由派。三自宣誓要按照“自治,自养,自传”的原则,脱离和西方教会的关系,有意识地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保持一致,并自动自发地服从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全国各地很多的教会和教会领袖都受压加入三自。但是相当一部分保守的教会领袖有意识地和三自保持距离,对其强烈的政治目的持怀疑态度。他们坚持政教分离的原则,热切捍卫教会在宗教事务上的自主。这些领袖坚持基督是教会独一的元首,并且认为他们已经恪守了三自原则,所以不加入三自。

渐渐地,大量的基督徒被迫在家庭中开始各样的聚会和崇拜。为了和三自教会相区别,他们自称为家庭教会。即便如此,家庭教会的基督徒还是受到政府极大的逼迫,逼迫背后的意识形态是消灭基督教。因为国家极强地控制着群众的社会经济生活,所以当时的逼迫是系统和彻底的,无孔不入。一次又一次,被捕的基督教领袖和平信徒被要求放弃信仰。基督徒被邻居和同事歧视、羞辱和监管。信仰生活被挤压到只剩下“信还是不信”的狭小空间;甚至参加主日崇拜便获刑或是被送去劳改。于是,家庭聚会变得非常隐秘,对基督的跟随者们而言甚至成了一个奢侈品。那时,大部分家庭教会的信徒都没有定期的主日崇拜。

中国共产党在1979年开始的经济改革全面放松经济领域的管制,由此走上不归之路。极权主义意味着对一切的掌控,当它失去一个领域,特别是失去经济领域时,必然会产生扩散到各个领域的连带效应。结果是,从1979到1989年的十年中,中国共产党退守为一个中央集权政府。然而,国家极权主义政府机器仍然运转着,即使其整体控制能力已经极大地减弱。

同时,伴随着众多神迹奇事的报告,农村地区的基督徒人数剧增。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放弃了对宗教所持的敌对和消灭的姿态。在1989年至今的二十多年中,中国共产党进一步从意识形态政党转化成了一个由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凝聚在一起的社会精英集团。政府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利益分配和维持社会稳定,并处在两极张力之间:一端是普通大众的利益和公众意见,另一端是社会利益集团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这个时期的道德沦丧已经让正统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无法再对宗教发动可持续性的意识形态上的冲击。

自1989年以来,各种宗教信仰,包括法轮功,重新进入社会。为了寻找精神层面的安息和生命的意义,城市里的人群涌入三自和家庭教会。城市家庭教会,特别是北京的教会,享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增长。信徒开始有定期和公开的主日崇拜,教会迅速成长。大约在2004到2005年,北京的一些教会开始达到300至400人的规模。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经济和教会发展的背景下,北京守望教会作为众多家庭教会之一,走上了国际舞台。

  二

北京守望教会1993年始于金天明家中的聚会。金天明毕业于清华大学,属于那批六四后的知识分子牧师,是在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加速衰退时信主和成长起来的。到2005年初,守望倍增成长为一个有12至13个团契,300会众的教会。这些团契在12—13个点举行主日崇拜。因为教会服事的人群是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所以其带领的团队,包括天明牧师在内,自然而然是由一群知识精英组成。自从2005年来,守望教会一直实践其对教会的构想,即在政教关系上与传统家庭教会保持鲜明的连续性,但是在教会建制上有显著的不同。这些年来,守望将团契整合为堂会,租用商业楼宇进行主日崇拜,积极地作为社团向政府申请登记,主办基于教会的信仰季刊,并在2009年12月以2700万人民币的价格购买了1500平米的商业楼层供教会使用。会众主要为社会各个领域的精英,在2011年举行户外敬拜之前已经达到了1000人。

守望教会不是第一个以举行户外主日崇拜来抵挡政府干涉的教会。在北京、成都这样的大城市,也已经有其它教会购买了房产的先例。为什么守望的建堂会成为这么严重的事件,以至于演化为国际舞台上一出长达8个月的现场剧?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宁愿承受公开逼迫守望教会而来的政治利益的损害,而不愿意满足守望的诉求?真正关键的问题是,在主日敬拜地点和教会房产的冲突背后,隐含着执政党对社会和政治控制力的进一步受限。和其他教会不同,守望四月的户外敬拜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行动——直接面对政府,为了给教会和其他类似的非政府组织赢得更大的空间。照中国共产党现在的力量和控制力而言,这是不能接受的。

在守望教会和大恒地产商长达16个月的拉锯战后,因为租用的场所再次出问题,守望果断地动员会众,在2011年4月10日去到户外敬拜。除了说明这个决定是迫于场地需要,守望明确指出这个行动也是其实践“山上之城”异象的必要之举:“从积极的角度而言…神把他的教会带到这个在人看来没有任何出路的境地,是要再次挑战我们的信心。反思他这几年带领守望教会的异象,我们相信,这几年无论是登记、整合还是建堂,教会始终行在‘山上之城’这个大异象之中。在建堂没有一个清楚结论的情况下,仅是出于外在压力而分散聚会有违神对守望教会的带领,必然导致教会的分裂,而让撒旦的计划得逞。因此,‘户外聚会’是沿着神带领方向的一场属灵争战。”1这一段简短的文字揭示了两个关键事实:1、守望教会不断强调的“山上之城”异象是进行户外聚会的主要原因;2、有一种强烈被神带领进入一场属灵争战的感受。

在同一篇文章的接下来一段,守望进一步阐述了户外敬拜的双重目的:1、单单为了敬拜神;2、向政府部门传递一个信息,主日敬拜是基督徒信仰生活的基本需要。如果政府允许守望合法拥有或租用空间,对于今后政教关系而言将会是一个转折点。

通过对守望2005年申请登记时,以及在2009到2010年的建堂事工中重复出现的类似用词和概念的识别与确认(“山上之城”的异象,神特别的带领,双重目的),我们可以证明户外聚会不是一个偶然的孤立的事件,它与前二者关系密切,并且在时间顺序上非常有逻辑关联。在2005年,守望有策略地将众多团契合到一个聚会场所。教会模式的改变和申请登记是同一“山上之城”异象的两个协同推进的事件。守望教会发布的解释其登记申请的文件中清楚声明:1、登记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因为“教会需要在社会中成为山上的城(太5:14)”;2、登记的动机:“不是受政府的压力…而是因为神对我们教会的特别带领”;3、抓住登记机会的目的是“在教会内部和外部(社会上)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让教会得以成长;4、过程是充满挑战甚至风险的,但是政教关系是“只能通过对话来解决,并且教会无法逃避这个责任[与政府合作来解决政教关系问题]”。2在海淀区拒绝了其申请之后,守望教会在政府部门行政复议并申诉了两次,用了各样许可范围内的手段。在其向国家宗教局递交的“关于教会登记的意见书”中,守望教会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论述政教分离的原则,表明守望的登记是给全社会带来祝福的行动。在反思申请登记失败时,守望的主任牧师金天明果断说到:1、登记反映了家庭教会转型的显著特征;2、是一次应用政教分离原则来解决历史上政府和教会的张力的尝试;3、守望教会登记申请的被拒不会拦阻家庭教会的合法化进程。3

虽然登记受阻,但在新的模式下教会持续增长,事工继续发展。两年后,守望于2007年开始了建堂事工,并奇迹般地抓住机会,在2009年12月22日,以现付的方式迅速购买了大恒科技1500平米的房产。正如金牧师之前所言,守望以其雄厚的财力,通过购买教会的房产,在物质上将家庭教会的合法化进程推到了更高的一个层面。建堂事工动员报告将建堂的根本原因归结于教会2005年有策略地将会众合为一处聚会的决定:“1、…教会需要一个更大的物理空间来成长;2、我们相信是时候让家庭教会浮出水面,进入社会了。中国(家庭)教会成长到今天,需要突破现有环境,才能成为‘山上的城,灯台上的光’。才能在这个世界成为公开的见证。”这个报告进一步阐明了建堂事工的历史意义:“经历过了漫长的艰难岁月之后,中国(家庭)教会最终扎根于(中国文化中),现在正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时期…因此,建堂事工是教会成长必要的外在表现形式…我们相信,对外而言,建堂对于政教关系、教会对社会影响、社会对教会认识等方面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内而言,建堂对于教会建造、福音传播等方面也会产生重要影响。”4虽然北京有其他教会已经拥有房产数年,但是单就面积来说,守望大恒的房产是最大的。关于房产的面积,金天明牧师进一步解释,这个面积是预计了教会在今后数年可能的成长,并且是为了“使教会的成长不会再受环境的拦阻”。5

 三

到目前为止,本文阐述了守望教会在登记、建堂以及户外敬拜中的共同点:即“山上之城”的异象,以及神的特别带领——为了教会的成长而使用守望教会突破外在的限制。要评估守望教会领袖对神特别带领其积极与政府交涉,以期在政教关系上实现突破的领受,是很困难的。然而,因为这个特别的带领是建立在守望教会“山上之城”的异象之上,而这个异象又根基于其教会论,所以评估守望教会的教会论是一条有帮助且可行的进路。这篇论文的其余部分则尝试表述守望教会在教会论上的特点,以期为今后的进一步讨论打下基础。

2011年4月以来,几乎所有关于守望户外聚会的讨论和文章,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的,主要都集中在社会政治层面上的评估和判断,而教会论层面的探讨却从来没有成为过讨论的中心。王英老弟兄(一位80多岁的传统家庭教会领袖)分析了守望的异象以及对应的圣经根据(太5:14),但是却没有谈到教会论。他的结论在反对守望户外聚会的家庭教会中颇具代表性:1、“山上之城”的异象建立在错误的解经上;2、教会登记的努力是为了寻求政府的保护:守望教会是在寻求错误的主;3、寻求教会合法化的努力是条错误的道路;4、关于社会政治的判断完全是天真的。6反对王英的观点则主要着眼于教会在一个开放的公民社会中的自然权利。这类观点多参考西方国家的情况,认为任何大的教会都有权拥有合法的地位,并且拥有财产,并引用罗马书13章以及加尔文对此的解释来反驳无条件的对政权的顺从。7遗憾的是,在过去六年中,教会论本身从未跻身成为讨论的焦点,最为接近的也只是关于政治神学方面的讨论。

毫无疑问,守望“山上之城”的异象以及其对神特别带领的领受与1989年后的社会、经济背景紧密相关。然而,和其支持者或反对者不同,守望教会的领袖,特别是孙毅长老,自2005年开始,一直在有意识并一致地致力于将其异象和呼召植根于教会论。孙长老的神学结论补充了守望教会的教义基础。他的概念和用词也被其他守望的领袖反复使用。其中,教会的社群性是孙长老神学反思的一个重点。当城市教会人员的定期出席率相对稳定,并达到200人的数目时,家庭教会开始面对全新的议题;一个最为迫切的问题就是教会的群体身份。孙长老对教会身份的定位超出了传统家庭教会惯有的立场。8他认为,教会不仅仅是一群个体信徒的聚集。孙长老从约的本质,救赎的目的,以及三一神论的角度归纳出,社群性是教会的一个本质特征,而这个特征不是倚靠或以信徒的特殊性为前提。孙长老提出,无形教会的社群性特征必然表现在可见的地方堂会中,具体形式为:1、体制结构;2、教会在彼此相爱中的合一;3、在日常生活中的活的社群。

基于地方堂会的社群性本质和身份,孙长老进一步阐述:传统家庭教会的教会论会将今天的教会带入一个危机,即中国家庭教会作为社会中一个独特的群体正在萎缩。结果是,教会将丧失与社会互动以及关怀社会的能力和意识。换而言之,孙长老所说的是,教会将其功能局限于狭义的传福音,从而完全放弃了作为一个建制教会出于其群体责任而当做的怜悯事工。孙长老引用了洛桑信约和初期教会历史,提出个人的见证和群体的见证在传福音上同等重要。所以,地方堂会不可逃避其在一个公民社会作为一个法人应担当的责任。一方面,建制教会可以作为民事主体享有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应该透过可见的事工来祝福社会,完成其义务。孙长老得出结论称:“当教会对社会的福音宣传更多地建基于教会的群体生活见证,建基于其作为群体而有的社会关怀之基础上的时候,我们才可以更准确地说,教会在这个社会中已成为山上的城,灯台上的光。…这不是一种对时局的判断,而是根据一种教会论…”9

守望教会对教会在一个公民社会中群体身份和责任的强调,是一个基础性和主题性的话题,在所有的讲道、文章、通讯和教会文件中不断重复出现。这个独特的教会论特征使得守望与许多传统家庭教会迥异。对群体身份的自觉,以及对群体见证的强调,让守望教会有一种神的特殊带领的感受,按他们的话说,即“山上之城”的异象。这直接导致守望尝试在会众中建立一个全新的教会的模式。对教会论这个新的、群体的特点的强调,促使守望经历了教会模式转型(包括合并会众)、教会登记、教会建堂,以及户外敬拜。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观察到一条逐渐上升的轨迹。户外敬拜的真正原因在于崇高的教会论理想与中国压迫性社会现实之间的激烈冲突。

守望教会积极建制性努力的基本前提在于一个判断,即中国不可逆转的社会经济转型的进程不会将这个国家带回到以往那样对各种信仰进行意识形态上的逼迫的日子。这样的局势,和守望教会的异象以及其对神特别带领的领受合在一起,产生了前文提到的守望登记、建堂、户外敬拜的双重目的。守望相信,与政府积极交涉和对话的行动本身以及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群体的见证,是教会作为社会团体的负责任的行为,目的是要在政教关系上有所突破而来祝福社会,而这反过来也是教会为其他人带来祝福的群体责任。我们再一次看到,守望教会论的特点是在这个双重目的背后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如果任何持不同观点的传统家庭教会期望和守望教会之间的对话有意义和成效,教会论必须成为讨论的核心。同样,如果任何基督徒支持守望,但是却没有识别出并欣赏其教会论的神学建设,他们的支持在神学上是没有底蕴的。

守望教会可能将2011年的圣诞节作为一个回顾其户外敬拜策略的关键点。鉴于教会以往的经历,守望教会的教会论和其派生的异象将会在决策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也是一个让守望来重新评估其教会论,并且在这个教义下重新调整教会功能之优先次序的时机。任何关于当前策略的重大调整都至少表明教会论中优先次序的重大变化。无论守望走哪条路,都将会是中国家庭教会阵营中的一次崇高努力:作为现代中国转型时期的一个转型教会,在这个时代,为神的荣耀,透过修订的教会论来寻求教会的身份和呼召。

当年家庭教会不加入三自是出于自觉的教会论反思,如今,守望新的尝试在基本底线(基督为首)与方法论上与五、六十年代的家庭教会保持着相当的连续性。上帝掌权,底线与方法论的正确胜过暂时性的反思结论,并为神学结论的调整提供坚实的框架。也许守望教会过去六年的尝试对家庭教会的最大贡献并不是可见的教会与事工,而是其执着地在一个新的时代与挑战当中,努力透过基于圣经的神学反思建造教会论,并将教会事工建基于神学性的结论这一方法论上。这个在世界历史中,以教会为本、以圣经与神学为根的主体思考方式,本身就是上帝之国掌权的彰显,就是福音的宣告。

因为无法得知守望的末世论——守望教会主要的资源中没有任何明确提到末世论的文章,所以这篇论文没有提到这个关键层面。由于末世论极大地影响着教会论的形成,并有效地让教会在实践中形成功能性的优先次序,本文作者在祷告中盼望守望教会的领袖们能够仔细和深入地探讨这个主题,并且从过去一百年新约学者们的圣经研究中得着祝福和帮助。

——————————

1    北京守望教会,“户外敬拜问题解答(一)”,《杏花》2011年3期,56-57页。
2    北京守望教会,“我们为什么要登记”,《杏花》2008年1期,19-21页。
3    天明,“推动教会登记到今天”,《杏花》2008年1期,40-42页。
4    北京守望教会,“建堂动员报告”,《杏花》2010年3期,20-25页。
5    “守望教会牧师建堂访谈”,《杏花》2010年3期,40页。
6    王英,“好了疮疤忘了疼(下第7稿)——关于‘守望教会事件’的慎思明辨”, “约拿的家”,http://www.jonahome.net/bbs/dv_rss.asp?s=xhtml&boardid=11&id=65906&page=2 (2011年12月16日).
7    曼德,“我们为什么支持守望教会”,2011年11月12日,圣山网。
8    孙毅,“对教会社群性的思考”,《杏花》2007年创刊号,26-33页。
9    孙明义,“对家庭教会寻求登记的神学反思”,《杏花》2008年1期,48页。

自由之子——写给守望教会 文/王怡

你们是自由之子
像一条河
流向下一个目的地
像成千上万的雨
每一滴都不是奴隶

你们是自由之子
自由地
将痛苦变成了智慧
自由地
在信心中获得知识

你们是自由之子
像一个被造的单词
活在爱你们的人口中
像一个奢侈的祷告
献给星期天的早晨

你们是自由之子
自由地睁开眼睛
自由地走到海里

你们是自由之子
自由地说我在这里
自由地在一个
伟大的意志中死去

2011年10月15日
守望教会第25个户外崇拜日

致乐义诗二篇 文/午炎

相思狱——二十二致乐义

还要多久
这呜咽的小溪
才能流尽
那两汪深深的怨忧
汇一条思念的河流
荡我心
奔向你彼岸的渡口

还要多久
这叹息的微风
才能吹开
那一道紧锁的哀愁
衔两弯期盼的叶柳
载你灵
飘落我回家的路口
2011年10月8日夜 初稿于友人家
2011年10月9日夜 定稿于劲松派出所

自从你离开之后——二十六致乐义

自从你离开之后
每一处曾经有你的街角都会看到你的身影
每一个孩童的笑声里都能听到你的笑声
每一颗眨眼的星星都是你在调皮地眨眼睛
每一朵拂过脸庞的雪花都是你从天而来的亲吻

自从你离开之后
每一处曾经有你的街角都会看到我的身影
每一个孩童的笑声里都能听到我的哭声
每一颗闪烁的星星都是我饱含思念的眼睛
每一朵拂面的雪花都是我被忧伤冰冻过的泪晶
2011年12月5日夜

葡萄树 文/新盐

近日松懈下来,心情不振,眼皮却不肯休息,不时兀自欢快地跳跃,已逾半月。C.S.路易斯说身体是个驴,我想这是驴脾气犯了。这只“驴”如何可能优雅起来呢?想起朋友谈到要策划一套艺术赏析的通俗读物,名为“优雅课堂”系列。不禁感叹,现今中国稀缺的不是优雅的生活,而是优雅的情操,但在市场经济下,它没有市场。有幸的是,我读到了、更看到了优雅的情操,和灵魂。

论文要开始正文写作,却茫然不知下文,于是拿来《傅山的世界》,看这位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书法家、传说中的傅青主是如何被演绎的。读到傅山在三立书院时的老师袁继咸抗清被俘,袁委托已仕清、任吏部郎中的另一个学生卫锡带给傅山诗一首、信一封。

诗曰:“独子同忧患,于今乃离别,乾坤留古道,生死见心知。贯械还余草,传灯不以诗,悠悠千载业,努力慰相思。”

信中写道:“江州求死不得,至今只得为其从容者。闻黄冠入山养母,甚善,甚善!此时不可一步出山也。有诗一册付曲沃锡,属致门下藏之山中矣。可到未?”

行刑前又托书一封:“晋士惟门下知我甚深,不远盖棺,断不敢负门下之知,使异日羞称袁继咸为友生也。”据说傅山看信后痛哭曰:“呜呼!吾亦安敢负公哉!”

读到这里,不由得泪奔。中国的一介文弱书生,在社会跌宕起伏的飘摇中,却气吞江河,乱世中以真生命书写真历史,毫不犹豫;对国对友,兼磐石之坚与蒲苇之韧,至情至性。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与忧?自己盖棺定论的时刻就要来到,仍心怀天下,叮嘱门下学生志士们隐居于山中,纵有满腹经世济国之思才,也决不可役于清廷异族。这一番倾心吐腑寄友人、留遗志的话,天地可鉴。“相思”与“离别”为何?社会动荡,报国无门,从崇祯朝被启用,到遭诬陷判死刑,只有你与我同经忧患,舍身为我博得平反,这一次因抵抗异族获刑,是真的诀别了。“乾坤留古道,生死见心知”,对那一息相通者,断不敢负君…这封书信是托在清廷做官的门下卫锡转交给傅山的,信过三人之手,想每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抱负,行藏由我,或抗清、或仕清、或隐居,对与错不可论,盖各人的功用和人生领受不一,但情弥真…

一曲《离骚》从大提琴的弦上缓缓流出,如同袁继咸书信中流出的心曲,直入我心。乐曲来得正是时候。曾经最喜欢屈子的知行合一和深挚情感,这楚地的离骚之情曲水流觞,流过了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心头,流到了今天,可有人听到?

我听到了,这苍凉悱恻的声音里裹着灵魂的孤绝与悲壮,还有在破碎得不能擎起的希望中,那一声声荡着空旷回响的天问…终于,在听到这样无力的吟咏和呐喊之余,在世界的嘈杂中,我竟然听到了那更远的,来自生命源头的温柔声音——耶稣爱你,为你舍命…

真情的一次次呼唤和回应被历史的尘埃覆盖了,但这爱的声音在父神的家中从没有停止过,在弟兄姊妹间流转传递着,未曾有一刻的止歇。回望今日守望教会中牧者、弟兄姊妹正迎着不可测的疾风劲雨,走上平台——那献祭的天台,把自己未来世上的日子交给了主,也是为着一个托付,主耶稣说了:“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也应当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路22:19)圣子耶稣甘愿上十字架为的是圣父的托付,以圣洁无瑕疵之身为无资本赎身的罪人们代赎,作了挽回祭:“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路23:46)因为,“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天父不愿一人沉沦,乃愿万人得救。凡被主的爱摸着的,无不感念泣涕。

吾国现今之三自教会、家庭教会,还有隐藏的基督徒,似乎如同明末清初那师生三人的境况,在教会历史中今天这个节点上做着自己人生的选择,以自己的方式回应着主的爱。那些为真理的纯正和自由而战的弟兄姊妹们,正用生命诠释着主的道和主的爱,这福音的种子洒在中华大地上,必结出美好的果实,借着主的门徒们默默地耕耘,不断更新的属灵空气和土壤将被泽后世,整个中华民族都将得医治、蒙祝福。

喜极而泣,泪流如注…我的朋友,亲爱的弟兄姊妹,你们有坚持、有追求、有舍己情怀,又是那样的谦卑柔和,努力地爱逼迫捆锁自己的人,主的爱真的是夺得了你们的心,天父爱你们,我也爱你们。感谢神——此生有主带领,并可以和你们同路,同得那属天的祝福。更想到那将来在天国里的欢聚,还有什么比这更大的喜乐呢?

当我游荡了世界的某些角落,回到出发的地方,迎来了主内姊妹问询的目光和亲爱的拉手,更有一同年姊妹远远拉住我的手亲吻了一下,我心中跳动不平,并忐忑难安。就像熔岩喷发一样,这是在特别时期外界环境巨大的压力下迸发出的热力和聚合力。在教会的艰难时刻,面对这样美丽、忠诚的神的好仆人,心底喃喃着一句话:“断不敢负君…”我知道从姊妹那里涌流出来的真情是来自于主的爱,无论你走多远也走不出主的视线,走不出主的慈爱,主的爱已流淌在他教会肢体的血液中。这令我想起了在法兰克福博物馆里看到的一幅画,当时看着看着,就会心地笑了。老荷尔拜因真有创造力,每一个葡萄叶上都托着一张脸,枝枝蔓蔓把各张脸连缀在一起。哦,原来画的是那句话:“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作什么。”(约15:5)我深刻领会到,为什么从古到今,从个人、家庭到国家,有那么多的失败、眼泪和创伤。没有主联结的肢体必将衰残、死亡。

生活复杂多面,日子是如此琐碎,面对纷乱的世界,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和环境中做何样的选择,是每个人都要面对并有所交代的,因为盖棺的那一刻不仅是在世人面前,更是“我们各人必要将自己的事在神面前说明”(罗14:12)。所以使徒保罗说:“你是谁,竟论断别人的仆人呢?他或站住,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而且他也必要站住,因为主能使他站住。”(罗14:4)我越来越懂得,这“必要站住”的信心是建立在主这磐石之上的,因主爱我们,不会舍弃我们,他必要得着那爱他的,他舍了自己就是为了成全我们,他已做成。

我唯有切切祷告:父啊,我盼望永远作你平凡而美丽的葡萄枝,你比我更知道我的软弱,求你常在我里面,日日更新我,使我活在你的旨意中。求你赦免我隐而未现的罪,求你赐给我的是我所能担当的,无论是祝福还是患难。我深愿把灵魂交在你的手中,因你是我的父。

这一年,这一天 文/书拉密

坐在北京冬日的夜里,坐在北京冬日的清晨,这一天,从黑暗到光明,是一年的第一天。

2011年,这个国家发生太多的事,因为各种人祸离开世界的孩子和成年人远比因为自然灾难的多,哀伤时时弥漫着这个国家的每个角落,正如颂歌也时时唱响在这个国家每个晚上的黄金时段…

最近流行关键词的表达,回头数算我的2011年,有几个词让我常有所感:

第一个是——感恩

在41岁的时候,开始我看似艰难却自由的事业,是我不曾想到的。我向来不是勇敢的人,对于未知的前路,从来都是抱着惊惧的心态,我惊恐于明天发生的事,正如一只鸟儿惊恐于已见的网罗。幸好有上帝,我知道他在掌管着我的明天,所以今天我敢于做选择,说,我要学习放弃那曾经的束缚,而按照内心的选择去做决定。感谢上帝,他一直拉着我的手,让我竟然能带着好奇与新鲜感,带着信心与期待,开始行走在他预备的路上。在完全不知道未来什么样,不知道将会遇到什么,不知道我的热爱会有多少机会与可能的情况下,单单因为这是他预备给我的路途,我就会踏上去,我相信,这样的勇气,不是出于我自己——一个缺少勇气活着的人是不会有勇气面对未知的,而是出于我的上帝。

2011年,我感恩于上帝的赐福、带领与激励。

第二个是——感谢

这一年,有那么多的亲人、朋友、从前的同事、同学、学生不时地从各个方面、以各种方式传递着真挚的关心、惦记与忧虑,为我的生活、我的事业、我的未来。

我所能说的,就是——上帝的慈爱不曾离开过我,他加给我的也不曾超过我所能承受的。事实上,我并不曾失去什么,与我周围那些同为SW教会信众的基督徒相比,我所付出的是我不曾拥有过的,而我所拥有的,除了增加得更多,却不曾失去过。真是美好啊,感谢上帝把这么多美好的人带入我的生命和生活中。我常常愿意畅想,在生命最后的时刻,我希望如何回想这一生——我希望,在那个时刻,回首一生,我能够为不曾错过爱情、亲情、友情,也不曾吝啬地封闭同样的真情而深感安慰;并相信,因为我拥有这样富足的内心生活,上帝也同样感觉安慰——他创造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就是为了让他/她能够学会感受到爱并能够给予爱吗?

第三个是——盼望

这一年,失望的事情并不少。这个国家每时每处都蔓延着让人不安、让人绝望的气息。身为一个知识分子,我不甘心将自己的生命与光阴、才能与智慧只是用来写几篇论文或总结,用来获取一点儿必朽的名与利,用来满足一下脆弱的虚荣心。这不是出于清高,也不是出于胆怯,这样的生活本质上的虚妄与空洞让我在终极之地一瞥即感彻骨之寒,我不情愿一生过这样的日子,尽管看似不乏辉煌,却又脆弱得不堪一击,稍稍被死亡一推,稍稍被真理之光一照,瞬间便化为一地可笑的碎片,我宁愿放弃这样的人生。在面对选择——安逸而辉煌的生活还是信仰/教会生活(它们大多数时候就是彼此矛盾的,尽管我和许多信徒都非常希望二者能统一,呵呵)——时,我本能地要选择后者。因为基督信仰意味着生命,我寻找了半生,只为了找到真正有价值的生命,既然找到了,无法再放弃。

在回想这一年种种令人失望的现状时,我倒是再次明白了一点——“若不是耶和华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劳力;若不是耶和华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这位创造宇宙的主宰,他也同样是历史的主宰,既然君王的兴起与没落、掌权者的生与死都在他的手里,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我相信,一个充满谎言的国度,并非仅仅因为它是某种体制的建造结果;全民——尤其是掌权阶层的谎言成为权威话语的历史时段,并非只在当今。从罗马时代到天主教的某个黑暗时期,从秦始皇到当代,翻查人类历史,其实并不曾有过没有谎言的时代。谎言的存在,与体制并无直接关系,但与人性有直接的关系。撒旦当初诱惑夏娃吃那颗禁果时,就是从谎言得手的——“上帝真的说过你吃的日子必定吃吗?其实你们不会死。”…当然结果是——当时亚当和夏娃的确没像吃砒霜那样立刻死掉,但最终,他们还是死了——远离上帝的面(灵性上与神隔绝的死亡);埋入尘土之中(肉体上的死亡)。谎言,是撒旦的作为,所以一个基督徒一生真正的敌人并非是哪个体制或某个政党,而是说谎者的父——魔鬼自己;当然,我们也不必因此给自己说谎找借口,人是可以选择不说谎的,尤其在说谎可以获得更多的好处而不说谎就会遭受更多磨难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自己做决定。只是,通常的决定都让我们再次看见自己的软弱与可鄙。

知道自己喜欢说谎、自己是软弱与可鄙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肯承认这一点,甚至因为别人指出这一点而变得恼怒,并进而攻击指出真相的人。这样的生命形态就是死亡——因为它拒绝真实的生命。

从前,我是个悲观主义者,对人充满不信任,我私底下相信人都是坏的、自私的、不可救药的(尽管我从来不会直接说出来、不会告诉对面某个心怀恶念的人这个真相),所以一旦遇到某个人在某个时刻心怀真实的善意,我就感激不尽,我不敢指望总能遇到好人;如今,我是个乐观主义者,仍然对人充满不信任,但会很坦然地相信并告知说人都是坏的、自私的、不可救药的,不但别人如此,我更如此;我仍然不敢指望总能遇到好人,因为我也并非好人。但是——好在,有一位良善的上帝,他的爱与真是不变的,他的善与美是永存不灭的,因为有他,这个世界就是可信任的;因为有他,即使这世界充满了苦痛与谎言,我也会在愤怒中坦然、在悲哀时仰望,知道苦难是人世人生的真相,我的感激在于,我竟能在明了真相后仍然愿意且有勇气活下去;我的盼望在于,上帝答应“爱是凡事包容,凡事盼望,凡事相信,凡事忍耐”,上帝答应“不要为自己伸冤…伸冤在我,我必报应”,上帝答应“不愿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

这一年,因为有爱而生出感激,因有盼望而心存感恩,我度过的,岂不是丰富的岁月吗?

愿新的一年里,我的祖国少一些无奈的普通人,多一些幸福的普通人!少一些让人难堪的谎言,多一些让人安慰的真话!

愿新的一年里,我能有更多的爱去爱身边的人、周围的人、陌生的人;能拥有更多的盼望如清澈的晨光一样照亮每一天的路程;愿我有够用的力量与勇气行走在上帝预备的道路上!

成为基督耶稣的子民与门徒,是我一生的祝福!

愿你——我的朋友,得蒙同样的祝福!!

PS:2011年圣诞节主日,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结束了长达38周的户外敬拜,预备进入室内聚会;但连续三次长租或短租室内场所的签约都遭到“有关部门”的阻拦,房东们在威胁之下被迫与教会解除租赁合同。

2012年元旦主日,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被迫进入新一期的户外敬拜。

未来如何,无人可知。

可知的是,那从第一代始即托付给基督徒的使命从不曾变过——“他们聚集的时候,问耶稣说:‘主啊,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耶稣对他们说:‘父凭着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候、日期,不是你们可以知道的。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使徒行传》1:6—8)

恶之平庸 文/刘瑜

在网上找到这个人的照片后,我曾仔细端详他的脸:细长鼻子,略带鹰钩,眼睛不大,但是深,棱角分明的下巴,薄嘴唇。脸上挂着一丝微笑,几乎透着善意。这样的人,欧美大街上到处可见。但他又不是普通人,他叫阿道夫·艾克曼,曾经作为纳粹高官参与屠杀 犹太人。根据对这个人的审判材料,学者汉娜·阿伦特写过一本书《艾克曼在耶路撒冷》,不过此书的副标题更有名:关于恶之平庸的报告。

“恶之平庸”。通过这个词,阿伦特想表达的是:艾克曼——很可能也是绝大多数纳粹分子——并非恶魔或者变态,从他交待的材料及心理医生的诊断来看,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正常人,几乎可以说是“可怕的正常”。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在特殊时代,无动于衷地杀害成千上万人。

“是纯粹的不假思索让他成为了当时最大的罪犯之一。”阿伦特写道。“不假思索”的意思是,当上级命令传达下来,下级就去执行。如果有一天有人追究罪责,下级就说:“我只是在执行命令而已。”——多么合理的解释,几乎应该表彰其敬业精神了。

最近我常想起“恶之平庸”这个词,原因是近期发生的事情:一个盲人,在一个村子里,被封锁在家,既不允许出来,也不允许别人进去。但凡有人去看望,就被暴力驱赶,以至于有人称,该村已成了中国的探险胜地。

这个事情中,最令我好奇的,是那些参与看守盲人和暴力驱赶来访者的底层公务人员或雇佣来的打手。这些人昼夜看守着一个毫无反抗能力的家庭,对前仆后继的“探险者”轻则驱赶,重则殴打。我好奇的是,是什么力量在支撑这些“普普通通的人”如此顽强地守在那里?如果仅是为钱,是什么说服他们,那份看守 的报酬比那个盲人的权利更重要?他们有没有其他途径,可以更安心地挣到维持生活的费用?

我相信,他们是“普普通通的人”,正如山西黑窑案中,那些每天路过黑窑但从未想到举报的人是“普普通通的人”一样。电影《盲山》里,那些联合起来看守被拐卖女孩的村民是“普普通通的人”;福建三网友案中,给三个网民因言定罪的法官们是“普普通通的人”…我能想象,这些人爱打麻将,爱看《还珠格格》,要是路上碰见个问路的,也会热情指道。

西谚云:“没有一滴雨会认为自己造成了洪灾。”当一个恶行的链条足够长,长到看不到链条全貌时,每个环节的人都有理由觉得自己很无辜。普通人甲,不过是给犹太人做种族登记的小办事员;乙是奉命把犹太人从家里驱赶到隔离区的警官;丙则是把犹太人赶上火车的乘务员;丁只是维持集中营治安的保安;戊是负责收尸的清洁工…凭什么让他们对这些人的死负责呢?他们不过是一个巨大机器上的小螺丝钉而已。但是,让希特勒一个人负责吗?600万人呢,他一天杀一个,也得杀一万多年。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津巴多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24名学生随机抽签,一半当“狱卒”,一半当“犯人”。结果在一周的角色扮演过程中,演狱卒的学生越来越残暴,演犯人的则越来越卑怯。短短一星期,哪怕是一个实验的环境,角色感就可以改造人性,这事想想真叫人不寒而栗:现实中,有多少人经年累月地藏身于各种制度化的角色中,而其人性又在角色不断内化的过程中被劫持到了哪一个星球?

用角色开脱恶行,便利在于那个角色中的“我”不再是我,而仅仅是“他”:张警官,刘处长,陈法官…如果是站在村口的无名小卒则更好,因彻底的匿名,就意味着彻底的责任豁免,所以“我”可以从恶如崩。而所谓人性觉醒,是从自己隐身的集体中抽身出来,恢复成独立、完整并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个人;是从角色的深井中一点点爬上来,看到雨滴如何汇成洪水。

今天仍有无数“不假思索”的梦游者在制度的催眠下游荡。然而,哪有什么抽象的制度?甲乙丙丁戊,你就是制度,舍此,制度只是一张一捅就破的纸而已。在中国农村长期支教的德国人卢安克,说过一句朴素又闪光的话:“文明就是停下来,想一想。”是“停下来,想一想”,还是嵌在制度机器里,继续“不假思索”地转下去,对于所有普普通通的人,这是一个问题。
(本文转载自共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