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认罪与悔改是灵修的结果,而且灵修会使心被搅动得很不舒服,所以灵修阅读无法和娱乐性阅读混为一谈,因为灵修是进入深处的,甚至是激动的,不会任由我们安处在自己熟悉能掌控的范围里。
要留意观察我们的文化里面一些经常使我们取消或中断灵修的压力和障碍,简直像在发展“ 第六感” 一样,那些只是与发展属灵的渴求与洞察力非常相近的一种过程。那种过程是明显不同于想望更多讯息的好奇心,也不同于理性理解的知性挑战,因这态度会让人对讯息的好奇转变成愿意改过自新的意愿,并渴求“ 一改旧观”。当我们明白、顺服救赎训令而变得有基督形象时,也就超越了只是“ 治理全地” 的命令。
这是涉及“ 以不同的心态去认知” 的新方式。讯息式的阅读比较着重找寻问题的答案;灵修阅读则着重于活在上帝面前的根本问题。前者寻求透彻的理解,后者则满足于在感恩与钦慕中与奥秘者共存。再者,讯息式的阅读多属辩证与比较性质,因此逻辑很重要;然而灵修阅读着重于接受与顺服,而不是比较与批判。
讯息阅读具有剖析性,资料会被分解成局部或片段,以增加人们了解的范围和认知能力。灵修阅读则是乐意将一切主动权交与上帝,然后回想、赞叹上帝已成就的事,并以活泼动态的方式与上帝联合,好比一位船长邀请舵手站上驾驶台。因此灵修较有个人性,且涉及了顺服与舍己,并愿意以最深的决心和内在的纪律,来改变个人行为。这样“ 灵修日志” 的做法就成为改变心态并渴望立于上帝面前的一种记号。
因此,能促成性格改变的灵修,可能会遭遇激烈的属灵争战和深刻的情感冲突,它需要以耐心和灵里的温柔来对待,要靠着基督掌管我们的生命来维持灵里的喜乐,而且要避免不切实际地苦待自己。
灵修阅读有属灵觉醒的性质,重点在脱离文化沉睡,而不仅是改善心态。
我们容易在自己的文化里“睡着了”,直到有一天去国外旅行,才讶然发现其他社会的生活与行为,竟与我们如此不同!
使徒已暗示,基督徒必须从周遭文化心态和生活态度中觉醒过来,必须更新自己,而且诚实地向着上帝活( 帖前5:6)。这常常会引致一种心灵上的破碎,一种新的或更深刻的有罪意识,也可能使我们重新思量行事的优先顺序。然后我们开始发现,不同的基督徒虽然有同样的正统教义,却有着极为不同的属灵态度。
今日教会里会有这么多沮丧、困惑,其实更加要求基督徒具有“心态上的洞察力”,以避免发生像潘霍华(Bonhoeffer) 所说“廉价恩典”的那些状况,而且要在上帝面前操练真正的敬虔态度。我们可能需要像当年的沙漠教父一样,离开城市四处旅行,或需要学习中世纪神秘主义者的探究精神,或需要像清教徒那般体验受苦,才能够深刻了解到基督教已世俗化至何等光景。
既然认罪与悔改是灵修的结果,而且灵修会使心被搅动得很不舒服,所以灵修阅读无法和娱乐性阅读混为一谈,因为灵修是进入深处的,甚至是激动的,不会任由我们安处在自己熟悉能掌控的范围里。
“心灵的病变”乃表现为陷在诡诈、隐藏罪以及无力抑制犯罪的情况中。因此认信意味着需要承认上帝的圣洁,又需要忏悔自己的罪恶过犯。唯有牺牲能使罪人与上帝联合,而唯一能使罪人与上帝联合的牺牲,正是耶稣基督的牺牲,并且其他一切牺牲的价值都是由此而出。于是,认罪成为赞美、成为一种感恩祭。所以明谷的贝纳尔(Bernard of Clairvaux) 劝诫人:“ 要借着认罪,借着赞美的表白,使你一生都在表明他!” 我们当以赞美为衣饰,以认罪来恢复“内在美”,就能种下日后得荣耀的种子。
倘若你以为写《效法基督》(Imitation of Christ)的肯培过度严苛,会不会是你的生命缺少了忏悔?会不会是因为没有忏悔的行动而无法发出赞美?因为赞美是源自感恩,而感恩又是源自认识上帝之后的悔罪行动。
当代以“信仰为一信念体系”的神学概念,是出自12 世纪费肯的约翰(John of Fecamp)这样的人士,他们把神学当作一种赞美、钦慕和祷告的事情,是由“ 默想上帝” 所触发的工作。
在悔罪中,我们会发现真实的自己,以及必须处理的自负心态。约翰· 欧文(John Owen)生动地描述了内心的深切醒悟,能带来一种对撒旦及罪恶的真实感受,促使人因此屈膝跪下。试探是一种深刻的真实,使我们需要从更多的灵修阅读中得着警醒和警戒。悔改是一种活生生的真实,需要圣徒相通里的支持、安慰和勉励。
因此,在我们经历了自己灵魂的失败和不诚实后,从而生出的一种极欲重设生命、重寻真实途径的渴望,将会强化我们欲向他人学习处理这类问题的心情。当我们能看出生命的深刻意义,就能产生更深的属灵智慧,甚至远超过先前自以为需要的范围。一旦踏上朝圣之路,并且远离现状,就能使我们走在一条“从乏味的长眠中觉醒”的道路上。当然,我们绝对需要很多属灵同伴。
(节选自侯士庭 (James M. Houston ) 的《灵修指南》,略有改动。此文收录于《无伪之信》,中福出版有限公司, 2007 年12 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