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首发于《杏花》杂志2013年秋冬合刊。在户外敬拜5周年之际重温此文,相信对弟兄姊妹梳理自己的教会观会非常有帮助。
杏花:你在主日分享《圣而公之教会》这篇讲章里面,谈到“上帝在每一间教会身上都有着特定的使命和恩召,故此,没有一间教会可以轻视另一间教会,也没有一间教会比另一间教会更重要、更尊贵”。既然每个教会是大公的、都有自己的使命,那对于个体的信徒而言,如何找到一间适合自己的教会呢?是否随便找一个教会待下去就可以了呢?
晓峰牧师:每一个地方教会都不是抽象的,而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圣徒构成的。当一个人归信耶稣基督的时候,他也就同时进入一个地方教会中。
从上帝的角度而言,不是我们自己来挑选教会,而是上帝已经为我们预备了适合我们每个人的教会。无论是信主之初,还是随着我们的迁徙进入不同的教会。我们的生活疆界都是上帝所预定的,教会也是他为我们准备好的。那么,我们如何知道这就是上帝为我们预备的教会呢?
若是初信者,一般情况下,你的施洗教会就是你的委身教会。当然,有人受洗之后可能马上就会离开为他施洗的教会,回到自己长期居住的地方(比如探亲时在暂时居住的异地听到福音信主受洗,受洗之后可能很快就会离开暂住地),这个时候寻找委身教会主要是依靠原施洗教会的推荐和验证。若原教会也没有认识的教会,则可以透过认识其他的肢体来寻找、了解当地教会。若是自己通过某种方式寻找的教会,也最好是和原施洗教会有沟通。若是因工作或其他原因到另外一个地方居住,同样需要透过熟悉的肢体的介绍寻找教会,有原教会的介绍为好。
若不是因为居住地的变换等自然原因需要换教会,而是因为对原来委身的教会有所不认同等原因想换教会。这个时候,首先要在上帝面前来寻求上帝的心意,是否是神带领我们要离开?即便是自己在祷告中有了确信要去寻找新的委身教会,也最好是和原教会有沟通再离开。若是上帝带领要离开的,那么上帝也必定为你预备新的教会。你离开的原因就是你寻找新的教会的依据。一个教会是否适合你,可以从你的信仰立场,对事奉的异象等方面来寻找印证。如果该教会的信约是你认同的,那么基本上就可以考虑了。
杏花:找到一个教会之后,信徒应该如何过教会生活呢?
晓峰牧师:教会生活主要体现在主日崇拜、周间祷告会、周间小组、事奉的参与等几个方面。进入一个新的教会首要的是能快速融入到一个团契关系中,如查经小组等。先和这个教会的一些弟兄姊妹熟悉起来,有一起的查经、祷告、分享,建立起肢体之间的生命联结,等慢慢熟悉了教会的整体状况之后根据自己的负担和教会的需要来参与事奉。
教会生活的本质是和肢体之间的相连,表现在彼此的分享、扶持、代祷、守望、配搭同工。如果没有彼此的相连,属灵的生命很难有成长和成熟,也很难有对教会的委身。彼此的相连是在生命各个层面的相交,不但需要在查经、祷告、事奉等方面有分享,更需要在日常生活层面有心灵、精力、时间等各个方面的投入和委身。如果信徒在一个教会和其他弟兄姊妹之间联系只是在查经的时候有所沟通,其他的方面他对别人一无所知,别人对他的其他方面也漠不关心,那么这种关系就不是真正的属灵生命关系,而是一种宗教层面的有限而肤浅的相交而已,如同是兴趣俱乐部或旅游团式的相交关系。基督信仰是生命和全人的投入,教会生活并非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和方面。
杏花:委身教会都有哪些层面的表现?只是参加主日聚会算委身吗?是否还需要参加小组或团契的活动?
晓峰牧师:参照问题二所说的,委身教会当然不是只参加主日聚会就可以了。主日聚会中和众圣徒一同来敬拜赞美神是一个基督徒最为基本的信仰表达形式。对教会的委身除了在主日一同敬拜赞美神之外,还有肢体之间的相交和一同的配搭事奉。
委身并非是对一些活动的参与和金钱的奉献,还有生命和异象两个更为深入的层面。生命连接的深度是委身的深度,表现在彼此的关系方面,是否能够彼此相爱、彼此接纳、彼此认罪和代祷、彼此饶恕、彼此信任和敞开,等等。生命相交必然带来在神学和事工中的很多分享、讨论和彼此建造,并能在合一中有配搭的事奉。围绕一个共同的异象,在使命的催促中一同事奉主,分享挑战和苦痛,感恩和喜乐;并在此看到,上帝所赐的弟兄和睦同居,彼此相爱,彼此忠诚和扶持,这是何等的美、何等的善!
杏花:谈及委身,很多弟兄姊妹表示有稳定主日聚会、小组聚会,甚至也参与某项事工服事了,但是对于是否加入会友,则认为并不重要,请问这种情况算不算委身教会?成为某个教会的会友与委身教会是什么关系?
晓峰牧师:会友这个词出现在和合本圣经《使徒行传》4:23,有的中文版本译为“自己人”。会友其实就是对一个教会的委身声明,一个人申请成为一个教会的会友就是声明自己愿意委身在这个教会。在我看来,任何一个受洗的基督徒都应当是一个教会的会友,即一个基督徒应当委身在一个地方教会,而委身在这个教会的信徒就是这个教会的会友。很多教会的惯例是,在本教会受洗的信徒自然被认为就是本教会的会友,故此教会的会友要么是在本教会受洗的信徒,要么是从其他教会转会来的信徒。在一个教会稳定聚会却不是这个教会会友的情况是不正常的。也就是说,在教会中并不应当有所谓的会友基督徒和非会友基督徒之分,只应有已经受洗的基督徒和慕道友之分。
今天在教会中出现有稳定聚会、参加小组也参与某种事工的事奉却不是教会会友的情况,这可能是家庭教会的历史状况所导致的。大多数家庭教会过去并没有一个很明晰的教会治理模式,对于教会的委身也没有明显正式的说法,委身教会的观念较弱。只强调对基督的委身,且把对基督的委身主要理解为个人的读经、祷告、参加聚会等,没有把对基督的委身和对教会的委身关联起来。或者说,福音有些时候被理解为只是关乎个人得救,对基督身体的联络和委身层面的关注很缺乏;对基督的见证也侧重在个人见证的层面,缺少圣徒整体关系的建造和异象的寻求。这样,信徒在各教会之间的流动性就很大,对教会的寻找更多是对喜欢的讲道和活动的寻找。
一个教会没有显式的会友制的规则并不表示就没有会友的存在。在这个教会稳定聚会,和众肢体有团契相交,也参与事奉,这样的弟兄姊妹就是这个教会的会友,当然可以不叫会友,起一个其他名字比如委身成员也可以,只是名称的不同,本质上是一样的。既然会友是教会传统的叫法,一般教会仍然采用这个名称。而当教会开始推动会友制的时候,有一些稳定聚会、参加小组和事奉的弟兄姊妹却不愿意申请成为这个教会的会友,我觉得这是很奇特的现象。一个信徒不能说我只在这里聚会,却不想委身在这个教会,若是出现这种情况,我只能理解为他是在说“我只是暂时在这里聚会,我随时准备离开去其他教会聚会”。教会不是一个只提供聚会的地方,基督信仰是一个全人的委身,这委身就体现在对一个地方教会的具体委身上。会友制只是把教会委身的内在要求显明化而已。会友制并非是教会在模仿属世的会员制和其他世俗化做法,而是从委身教会和教会治理的角度推动的。
对于我们教会成为会友需要申请并声明认同教会的信约、章程和纪律,这是现今的教会状况所需要的。其实成为会友在某个意义上是不需要申请的,正常会友的产生就是通过新的重生得救的信徒以洗礼表明自己所蒙的救恩并同时进入基督的身体,也同时成为这个教会的正式成员,或者有从其他教会转会来的信徒进入教会成为会友。但今天因为教会人员的流动性较强,教会治理又不完善,教会之间的委身转换没有转会这个程序,一些弟兄姊妹可能也缺乏委身教会的观念,故此,以书面显明的方式申请会友可让信徒意识到对教会的委身和成为教会的正式成员还是有必要的。
杏花:有的弟兄姊妹在教会生活中很强调自我感受,某个阶段感觉不好、软弱了,就缺席小组查经,缺席自己所在的服事岗位,更甚者,缺席主日聚会。对这样的弟兄姊妹,你有什么样的劝勉?
晓峰牧师:一个人的自我感受很重要,感觉的好与不好常常会成为我们认识和判断一个事务的重要依据。但感觉的有限性在于太过个体化,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和自身的不完全,而且罪的影响依然在一个重生得救的人身上发生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来合宜地处理自己的感觉。
在教会生活中感觉不好,往往意味着灵性状况可能面临着挑战和低谷。而走出属灵低谷的方式不是任由不好的感受主导自己的行动,不是跟着感觉走,被感觉带离小组、教会的众肢体,远离主;因为越远离就越发感觉不好。走出属灵低谷的方式从来都是在信心中来寻求主的帮助,相信只有主耶稣能解决我现在内心的忧闷和痛苦。可以在祷告和默想经文中来寻求主。感觉是内在的,基督徒不能被自己内在的某种反应和状态所占据,应当是基督在我们的生命中占据首要位置,他所讲的真道应当充满我们的内心。个人力不能胜的时候可以在小组中以分享和请求代祷来寻求,也可以找牧者或其他生命成熟的肢体单独分享,也可以在主日敬拜中以赞美和聆听来寻求。总之,解决感觉不好的方式,不是封闭自我,而是开放自我,向主来敞开,以圣道来胜过自我。
杏花:你批评了一种态度,“有时候我们对教会的挑选,好像是在菜市场买菜似的,凡是不符合自己口味的一概丢弃,在多次辗转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自认为较完美的教会;什么时候感觉不好了,就再去寻找另一个教会。还美其名曰我可以这主日去东边的一个教会,下主日去西边的一个教会,反正是在基督身体里面聚会。”请问信徒到底当怎样对待自己对教会的感觉? 委身教会意味着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不可以换教会吗?或者说,在什么情况下,信徒可以考虑更换教会?
晓峰牧师:信徒和教会之间的关系,不是消费者和商品的关系,也就是说,首先看教会能提供给我什么,能满足我的何种要求;一旦教会不能满足我的某个功能要求,我就准备换一个教会。也不是雇员和公司的关系,我付出了时间、精力和奉献,教会应当付给我属灵的帮助和供应;一旦教会给我的与我的努力和期望不相称的时候,我就准备换一个教会。
教会是上帝的国度,基督的身体,是永生神的家。既然是上帝的家,就要和这个家庭的成员建立彼此相爱的深入的生命连接,而不是某种交易关系。我们对教会的委身,就是和这个群体一同与基督相连,并和这个特定群体的弟兄姊妹之间建立起稳固和深入的生命连接。我们和教会之间关联的本质是在主耶稣基督里,他赐我们在这个身体中各自成为肢体,而非某种功能或供应、或施展天赋的平台,似乎一旦这个功能不存在了,我们和教会之间的关联就解除了。
这并不意味着信徒和某一个具体的地方教会之间是一种从一而终的不可变更的关系。上帝的国度会扩展,圣灵也不断地建立新的教会,故此,神也会拣选并差派他的子民进入新的教会中。所以,换教会是一件重大的事情,要在上帝的带领之下进行。不是我们想换了就去求神,而是神想要让我们去往一个新的教会,我们来寻求上帝的心意。所以,没有上帝清晰的带领不要随意更换自己委身的教会。上帝的带领一般体现在,家庭住址的变更和植堂两个方面。因为工作或者其他因素,家庭住址搬到了另外一个城市或者同一个城市的另外一个方位,在地理上到原教会对自己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基于此想换到一个就近的教会,这个当然可以了。再比如植堂的情况,在教会寻求上帝带领的过程中,一部分弟兄姊妹被神感动,回应教会植堂的呼召,愿意出去建造一个新的教会。这都属于正常更换教会的情况。
除了正常原因,也有非正常的原因,如教会整体已经不是行在上帝的心意中,在真理上偏离了真道,如当年路德离开罗马天主教。非正常原因也有主动离开和被动离开,最好是在主里面尽到了交通和祷告的责任之后,清楚地知道上帝带领要离开的时候再做此决定。上帝带领我们进入他为我们预备的教会,上帝也带领我们离开我们所委身的教会。
杏花:具体到我们教会的具体情况,我们的户外敬拜已经持续两年半了。户外刚开始的阶段,教会说有些弟兄姊妹如果不能去户外敬拜,可以选择暂时去其他教会聚会,算是一种“寄养”吧,但是随着户外的继续,教会如何看待 “寄养”这种关系?
晓峰牧师:守望教会的户外敬拜是一种特别的状态,不是正常状况下的主日敬拜。主日的户外崇拜因为警察的拦阻不能像室以前在室内那样有正常的整体敬拜赞美和证道,教会的主日崇拜被分割为户外和家庭内两个部分。能够去户外的弟兄姊妹根据情况,或者在平台或者在警方的车辆内或者在派出所进行敬拜,几个人或者一个人照着教会的主日敬拜程序来唱诗和读(听)讲章;被看守在家不能去往户外的弟兄姊妹就在家里一人或者几人也依照同样的敬拜程序来敬拜。这样,敬拜的时间和地点可能都不相同,也不是现场听到诗班的献唱和牧者的讲道,但却是在同一位圣灵的带领之下的同一个教会的主日敬拜。我们何等盼望能聚在一起手牵手面对面地敬拜主,我们也相信神会在他的时间到了的时候结束这种特殊的状态,让我们进入到正常的敬拜状态中。
而另外一部分弟兄姊妹因着各样的原因不能前往平台,也不愿意在家里照着教会的主日敬拜安排来敬拜,就可以暂时去往其他教会参加主日崇拜。就是说,虽然这些弟兄姊妹暂时是在其他教会主日崇拜,但如果他们愿意依然还是守望教会的成员。因为守望户外的特别阶段,一些弟兄教会也愿意让这些弟兄姊妹在主日的时候寄居参加他们教会的主日崇拜,为此我们特别感谢这些教会在基督里表现出的国度胸怀。
我们没有想到户外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直到今日还在户外。这么长的时间里,一些弟兄姊妹在寄居的教会和那里的弟兄姊妹也熟悉起来,有的也参与了那里的一些事奉,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是:这些稳定参加其他教会主日崇拜,并有事奉参与的守望的弟兄姊妹该如何处理和寄居教会之间的关系呢?我们不是说,要委身教会吗?对于这种特殊的状况,我的建议是,若守望的弟兄姊妹在寄居教会已经长期稳定参加那里的主日崇拜(无论是否有事奉参与),自己也适应了寄居教会,想要委身在寄居教会的话,可以在自由的心态里提出转会申请,正式加入寄居教会。若还是坚定地愿意等候将来守望能够进入新堂可以正常地主日崇拜,那么我建议这样的弟兄姊妹更多地参与守望的祷告会、小组和事奉,以加强和肢体之间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