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

职场老梆子给菜鸟的四句忠告

文/小雪

想起30年前我进职场,我赶上好时候了,毕业是包分配的,那时候的烦恼是分配像包办婚姻,不管你情愿不情愿,专业对口不对口,几乎没有选择。我自己的愿望是去平面媒体做文字工作,却被分配到了广播电台和声音打交道;我的专业是中文系文学专业,却去到了一个新闻媒体,在今天的毕业生们听来肯定是不能承受之轻的烦恼。反正每一茬人有每一茬人要面对的麻烦,当时都痛苦的不行,回过头来看,云淡风轻。

30年前我刚开始工作时,被分配指定跟着一个老师,从打水,扫地,擦桌子开始干活,很无聊;接待客人,包括办手续进大门,进楼门,进技术区门等等很繁琐;帮老师拿稿子,拿录音用的开盘磁带,拿书籍等等,都挺沉。记得第一次乘火车出差是一位家在上海的老编辑带我和他的女儿去上海,春节前,火车票比现在还困难,就连我们这样的中央媒体也买不到卧铺票,只能上车后靠我们还过硬的记者证去碰碰运气补卧铺票。我的老师把小孩给我看着,他去找列车长,然后回来告诉我补到了一张卧铺,他带小孩走了,把我一人留在了烟气腾腾的硬座车厢。(从此我对上海人多有偏见,哼哼)再后来,大约二十来年的新人们根本没有老师,招来的人都要直接上岗,没有功夫培训。记得有一次一个新人被交代工作,要复制20盘磁带作为评委的审听样带,小姑娘脑子有点卡壳了,用两台采访录音机串联一盘一盘翻录,A盘翻B盘,再用B盘翻C盘,我告诉她这样下去到第十盘样带就会失真不能听了,为什么不能用A盘为母带,翻出BCDE盘呢?小姑娘恍然大悟,然后委屈地说:没有人事先告诉她,也没有人中间点醒她,他们都在看她的笑话,等着她最后交出来的活不能用的时候让她返工。也许老梆子用心没有那么歹毒,只是懒得搭理小菜鸟就是了。

这样的工作机制便宜了那些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专升本,应届毕业生几乎没有机会竞争上岗。十几年下来发现,员工素质不高,再学习的能力弱,后劲不足。现在不得不为前面的十几年背书,但是什么时候能有大的改观可就说不定了。现在我把给小菜鸟培训的几个故事讲给还在校园的你们听。

一、态度决定一切

职场可以分为三个十年,在第一个十年里,你就是菜鸟起步,在此期间,态度决定一切。

单位里有个小伙子,从小父母双亡,靠姐姐抚养长大。为了减轻姐姐的负担,他初中毕业就工作了,在一家汽车修理厂学徒。后来,一边学徒一边兼职主持节目,再后来到北京上大专,在职专升本,在职读硕士研究生,甚至被评为了单位的十佳主持人。也许是孤儿的缘故,小伙子嘴甜,很会讨人喜欢,嘴也勤快,不会就问,好为人师的人不少,自然也得到不少人答疑解惑。他也很有眼力价,谁指使都颠儿颠儿地去干活儿。虽然能力并不太强,但是大家干活的时候不介意多带一个人就会带上他。最主要的是他真能咬牙吃苦,读书的时候看他写不出论文急得抓耳挠腮,一般人就算了,研究生也不多挣工资,但他一次次补考,还真就把硕士学位拿下来了。春节回家乡看望当年一起修车的伙伴,伙伴们问他这些年去哪了?他回答去北京了,伙伴们说:去北京修车了?哦,北京的车多。

我曾经面对过一位巨蛮横无理加心理变态的上司,只要一喝酒就借酒撒疯,偏偏他还要有听众,每到中午他就开始找人一起吃饭喝酒,美其名曰谈工作。全体应聘职员既不敢得罪他,又不愿招惹他,中午饭点都手机关机,办公室不接电话,不跟他照面。一次,他又借酒使气,指着一个下属的鼻子破口大骂,我在一旁听得都想抡圆了给他大耳瓜子,但是那位下属却始终态度和缓地再三解释,也表示一定好好考虑领导的意见云云。我从这个下属的态度断定,此人将来一定能在管理方面更进一步,因为他能忍常人之不能忍。几年后,果然。

办公室有个小同事,不知道为什么牛气哄哄。每次拿到新书都把一套书往领导面前一推,请领导看看能不能用。第一次大领导看完了书,和他谈此书哪些提法措辞敏感,能否替换或者删节,结果发现他很茫然,他解释自己没有看完全书,只是想让领导做完决定之后再仔细看书。第二次他又把书放在小领导桌上,这次的新书平展展的连翻都没有翻。我知道这位同事的逻辑是,如果领导不批准这个选题,我没有必要花功夫看这些书了。但是他的逻辑却变成了他的领导替他做一审,他来二审做责编。实在话,我不知道他还能在这里呆多久。

另一个小同事,也挺牛(牛是不是小菜鸟的常态?)每次我要说他的稿子不行他就跟我急赤白脸,非要证明他对,几次下来我发现,小子态度不咋地,但是书稿确实是认真读过的,已经有想法了,凡我提出的问题都想好了怎么处理,于是我也就放他一马。而这个同事几番交手之后,态度谦卑了不少,看来老姜还是有几分辣让小菜鸟服气哦。

态度:对工作认真负责如同做给上帝。对人谦卑柔和,忍耐无理的对待,直到生命长进到老练。

二,关系就是生产力

职场的第二个十年拼的是人脉资源。

我有一个老朋友当年特别喜欢说“哥儿们就是生产力”,好俗气,特不招人待见,但是他还真的靠这些哥儿们办成了几件很有影响力的赛事活动。不过他办一次活动得罪一批哥儿们,这几年不知道他身边还有没有哥儿们了,活动似乎是做不起来了。

不过话糙理不糙,职场到一定年限后,不可能再靠天天加班,忍气吞声养家糊口,那时候你已经不是小菜鸟了,前十年积累起来的人脉资源就是你的竞争实力。

十多年前,快下班了,突然消息传来,有一位重要政治人物去世。虽然我们不是新闻节目,但是同样有很多事情要做,临时变更文艺节目,要把所有喜庆欢乐的节目替换下来,要找文艺界的相关人员采访回忆……这个时候谁熟悉了解业内情况,能够找到合适的人选并且能说动对方接受采访就显出谁是实力干将了。自己不了解没关系,知道谁了解就行,跟合适人选没有直接联系没关系,能找到有直接联系的人选就行。那一个晚上灯火通明到天亮,电话不停地打,机房彻夜加班,直到一周的节目都富富有余。

因为职场的人脉积累,我单位不少人或退休后或年富力强时就跳槽去央视挣钱去了,央视新闻评论部一半是俺曾经的同事。因着人脉积累,优秀的人才会被挖墙角,当年央视《读书时间》节目找到的策划人就是因为他在另一平面媒体工作中积累的作者队伍可以成为该节目的嘉宾。

在一个新工程的策划过程中,可持续性是我们特别看重的要点,而可持续性的估量除了经济因素之外,是否有足够的人脉资源以供操作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所以,大多数制作人制片人的竞争主要在比拼各自的人脉资源而已。

我曾经认识一位博士生,本科时嫌宿舍人多,硕士时还嫌宿舍人多,到了读博士阶段,干脆臭袜子不洗,脏衣服不换,邋遢得把同屋挤到别的宿舍,自己独占了一间宿舍。我告诉他在美国有一位华人女孩成绩优秀,被好多家长青藤大学录取。父亲在帮助女儿选择大学志愿的时候,除了女儿的兴趣特长之外,特别考虑到本科生时期的同学是一生的朋友,是将来走进社会一生的助力,所以选择了社会科学与理工科并重的哈佛,便于女儿在这里结交最优秀的人才。这是位有远见的父亲。我劝他为什么把室友都看成麻烦而不是朋友呢?他们原本可能是你未来二十年生活工作中的贵人,现在都被你得罪光了。

积累:人到中年最重要的积累不是金钱,不是地位,甚至不是知识,不是经历阅历,而是你的社会圈子。据说一个人的社交圈通常不会超过120人,谁是你这120人核心圈成员决定了你的事业发展方向。那么,看看你的核心圈都是谁?

三,内容为王

见没见过上一任交接班时给你留下的是空白纸一张?不少人宁可送你几千块钱也不会把自己的资源介绍给你使用,这都是得了哥儿们就是生产力甜头的人做出来的事。不过他们也就停留在了人生的第二阶段。

到了事业的第三个十年,人脉已经不重要了,因为真正的朋友不在乎你是干什么的,不在乎你有没有权利,有没有资源,他们在乎的是你这个人可不可交。你会发现,曾经的资源拥有者也扛不过时间的打磨,迟早要让出位子来给曾经的小菜鸟,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倒在沙滩上。历史规律。

到了事业的第三个十年,每个人的头脑至关重要,一个拥有独立思想的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睿智,人格魅力足以吸引他人倾倒。那时不再是你求别人而是别人求你。

四,细节决定成败

我认识的一个小朋友去求职,那是个以博士和海归为招聘对象的公司,他的硕士学历不够招聘单位的要求,专业也不是很对口,不过人家也给了他面试的机会,只是他自己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所以也没有特别下功夫,只是诚实地讲了自己的专业方向,表达愿意转向继续学习的决心和自信有这个能力,之后就退出招聘面试的办公室。走出门后,看到办公室的门没有关好,就回身再关了一次门,仔细把门关好了才离开。结果戏剧性的故事就发生了,小朋友因为回身关门这一细节打动了招聘的老总,进入了这家高端IT公司。

前两天和某军队人士聊天,说到该人士的字写得漂亮。我告诉在座的其他人,大凡军队资深军人基本都有一手好字,传统。军人称许我了解他们。因为只有一笔好字才可能有机会抄材料,写稿子,才有可能让领导对你有印象,才有可能上军校,提干,提拔……

圣经也说:小事上忠心的人,家主才会把大事交给他。

(本文首发《海外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