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

华西上学记之二:丰盛的筵席

文/婴孩

这次去成都上课的时候,在微信群里晒我的行程,我们老板看到后说:“你的饭局真是不断啊!”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在成都停留一周的时间,白天上完课,几乎每天晚上都有聚餐,恰逢此次课程的教材是齐宏伟老师所著《丰盛的筵席》,不禁感慨,此次成都之行,真是品尝了“丰盛的筵席”,列一下每日的“菜单”,与大家分享:

3月20日 周日 家宴

周六晚上到达成都,周日一早坐公交车到秋雨之福教会的新堂聚会,新堂坐落在百花巷里一栋旧商务楼的三层,空间很大,我没仔细数,估计能容纳五百人以上同时聚会,这一次又赶上了秋雨之福教会的圣餐礼拜,王怡牧师分享以赛亚书53章,他提到,福音的核心是那位绝对的无辜者的绝对的顺服,并且成为我们的替代。王怡牧师的分享,让我联想到守望教会的处境,我心里其实常因教会无辜受害而自怜,以无辜当作筹码,要求上帝挪去苦难,而主耶稣却是绝对的无辜者,虽然也有客西马尼园的挣扎,但他没有因为无辜而不去承受十字架的苦难,而是绝对地顺服天父,那天的诗歌,选了《你孤独么?》:“你孤单吗?耶稣比你更孤单;你困倦吗?耶稣比你更困倦;你担重吗?耶稣比你担更重……”圣灵借着讲道和诗歌,让我从自怜中抬头仰望耶稣,他的经历安慰了我,也激励了我。

聚会结束,按约定,我要把从北京带来的橡树的两本书交给冉云飞弟兄,我没见过他,于是在会堂里四处打听他在哪里,后来只能通过电话联系他,见面后才发现,原来他就坐在我前边两排,我对那个背影印象很深:短短的头发、驼色毛衣加黑色灯笼裤。冉云飞现在是慕道友,在上秋雨之福教会的福音班,因为教会装修,福音班临时改在他家。见面后,他匆匆地接过书说:“我得赶紧回家收拾,昨晚有个聚会在我家,杯盘还没刷呢,下午两点还有福音班。”我接着说,那我下午想去看看您家的……还没等我说完,他就说,对,请你去看看我家的书房,其实我是想说,去看看他家的福音班。

教会总是兴旺周边餐饮,聚会结束后,教会门口的小饭馆瞬间被弟兄姊妹们坐满了,冉老师先回家了,把我托付给福音班的同工,我们在这家小馆吃了排骨面,我点的是清汤面,端上来的却是一碗红色辣汤面,大家给我解释,这就是成都的清汤了,不那么辣的那种。吃完面,赶在两点前到了冉云飞家,气喘吁吁地爬到八楼,来开门的是他太太,她是秋雨之福教会的姊妹,入口处是一个精心布置的雅致玄关,挂了竹帘分割空间,小条案上摆着插花和一幅画,书房在二楼,以书为墙,很难估计有多少册,找书房的主人也费了点儿神,最终在一个书堆围着的工作台前找到了主人,问主人有多少藏书,他说有一万本左右,旁边有人请教他,读书能力如何培养,主人说,和卖油翁差不多,“无他,但手熟尔”。福音班有十多位朋友参加,一位弟兄按照一本手册带领大家,让我惊奇的是,这位弟兄竟然带了橡树出的《宗教情感》过来,向福音班的朋友推荐这本书,这本爱德华兹的经典著作,很多信徒读来都很困难,不禁佩服带领弟兄的勇气。

从冉云飞家出来,按约定好的,去李弟兄家吃晚饭。李弟兄原来是北京一家教会的传道人,去年举家从北京“移民”到成都,现在华西圣约神学院读神学,妻子雁红姊妹带着一儿一女在家教育。这是第一次和李弟兄的妻子见面,竟然一见如故,我们的成长背景和性格都很像,一起在厨房畅聊,他家的猫在我们身边悠哉地溜达。一双儿女也各干各的,我们聊天的时候,三四岁的小女儿没有缠着妈妈,自己在灯下读书,大一点的儿子在小区里和朋友运动。晚饭是江西风味的腊肉炒年糕、芋头炖牛腩,还有北京风味的拍黄瓜,都是雁红姊妹亲手做的。他们今天下午在教会服侍到四点多,刚进家门,我就到了,在短短的时间内,雁红姊妹就做出了这么美味的晚餐,她还贴心地说,你这个礼拜都要在外边吃饭,家里的饭吃起来舒服些,还说他们俩喜欢开放家庭,欢迎到成都来的肢体在她家住宿,邀请我以后来她家住。我们还喝了一点红酒,酒足饭饱,因为明天要上课,我就提早告辞了,坐公交车回到下榻的旅馆。这一天坐了三趟成都的公交车,都是刚到车站就来车,很感恩,而且发现,在成都出行,公交比地铁方便。

3月21日 周一 杂酱面

我是齐宏伟老师的粉丝,没来上他的课之前,就读过一些他写的书和文章,比如《信与思》、《书中之书讲演录》等,很喜欢他的文风,有血有肉,有情有理,他初信主时是敬虔主义,后来受加尔文影响,转为改革宗,他常说,加尔文是他的“恩师”,我的成长经历和他很像,所以读他的作品,有一种特别的认同感。

周一开始的课程是“信仰文学经典导读与写作”,当时报这门课的时候,我有点犹豫,觉得自己并没有文学创作的恩赐和意愿,有必要上这门课吗?因为我在北京听过齐老师的一次讲座,很受益,所以我想他的课一定和讲座一样丰富,听课的过程是和他生命的交流,不会仅仅是专业层面的知识获取,再加上自己本来就是齐老师的“粉丝”,最后还是报了这门课。课前开始看齐老师指定的书才发现,这门课并不是简单地谈文学,而是基督徒人文教育的尝试,阅读经典是人文教育的主要方式,所以,这次的授课教材就是他的新书《丰盛的筵席——20部信仰文学经典新读》,他说,读书是一门手艺,需要和师傅学,于是他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读经典,读哪些经典。写作也是人文教育的另一个主要方式,所以课前两个月,齐老师就给我们留了一堆的写作作业,上课时交作业,他认真地一一批复,一两天就批完了差不多一百多份作业。

上课第一天,走进课堂,齐老师西装革履地站在前边,他平时的装束是很随意的,但今天的着装,让人感受到他对课堂和学生的尊重,他说,为了全职传道,他离开了自己喜爱的大学讲台,如今重返讲台,他很激动,也很珍惜上帝给他再做老师的机会,所以这次备课也极其认真,还说我们是他重返讲台后的“开门弟子”。齐老师原来是搞比较文学的,他擅长“比较”,另外,他也希望我们培养出基督徒的阅读习惯,所以推荐我们的读书思路是“以道观之”,任何一本书,读过之后,都要站到信仰的立场来反思。关于写作的理念,他提到“心中有神,眼中有人”,他希望我们的文学创作能把基督徒当“人”来写,而不是简单、抽象、完美的“属灵”形象。听他这么讲,终于明白为什么我读他的文章,能感受到真实和温度了。

从周一开始,每天上午和下午上课前,齐老师都会带我们唱诗篇,读诗篇,分享诗篇,这段时间是专门用来灵修的,大约一小时,他很看重生命的建造,而不只是知识的传递。听他的课,就像是在听故事会,神学、文学、作家的八卦,兴起之时,他还会邀请班上的女生和他一起朗诵诗歌,一点儿都不会觉得枯燥,有一次宣布下课后,我听到边上的男同学自言自语道:怎么又下课了。

因为周一是第一天上课,得知老师要按照《丰盛的筵席》的内容,一一讲述20部信仰文学经典,而我还没把这本书看完,为了赶进度,下课后的晚上,吃了碗杂酱面,然后买了一小筐本地草莓,在青年旅舍楼下的咖啡厅边吃草莓边看书,哪儿也没去。

3月22日-24日 周二-周四 火锅、冷锅鱼、怀旧工厂食堂

走到哪里,都能见到守望教会的弟兄姊妹,来成都上课之前,就听说原来守望的孙弟兄,这周要从上海到成都出差,周二晚上,他约了另外两位原来在守望的姊妹,我们一起吃了著名的“蜀九香”火锅,味道自不必说,门外等位的人和店内吃饭的人不相上下。两位姊妹都在主内机构工作,我和她们是第一次见面,却不觉得生疏,可能是因为守望带给人的一种莫名的归属感,使大家有美好的连接。

周四和艾莉一起吃冷锅鱼,她也是以前守望的姊妹,现在重庆。和她第一次说话,是因为有一天下午我刚进教室,就看到艾莉手里握着一个咖啡豆的手磨,在磨咖啡,教室休息区的餐桌上摆着一套手冲咖啡的壶和滤杯,我有点儿震惊,竟然有这么有品位的姊妹,来上课都背着手冲咖啡的设备,于是过去和她攀谈,聊了几句,就发现她原来也是守望的,后来回重庆了,现在一家改革宗教会聚会。艾莉的咖啡香,常常飘满教室,后来,齐宏伟老师也会跑过来要一杯她冲的咖啡,她就经常在上课前给齐老师冲一杯咖啡,端到讲台,变成了老师的“酒政”。周四晚上,下课之后,艾莉带我去了镗鈀街,这是一条有苏联建筑的老街,街上有正宗的成都美食,还有手冲咖啡馆,听她说,王怡牧师和师母也会去这条街吃当地美食,她带我去的那家冷锅鱼店,就是蒋蓉师母带她吃过的。

怀旧工厂食堂,在成都的东郊,类似北京的“798”,是由老工厂改成的文化艺术区,是春智带我和阿信弟兄去的。因为我们老板在英国二手书店淘了一套英文版的《戴德生传》,得知阿信在做戴德生传的翻译工作,就“忍痛”转赠于他,我作为“邮差使者”被阿信弟兄款待,他为了给我和老板买今年的新茶做礼物,在来的路上还丢了外衣,待他手捧价值40欧元的《戴德生传》时,顿时喜笑颜开,丢衣服的沮丧瞬间不见了。

3月25日 周五 冒菜

此行的最后一顿大餐是彭强牧师的太太王鸥师母请的,我也是因为帮北京的姊妹给彭牧捎东西,作为信使被款待。周五下午上完最后一堂课,我就匆匆地坐地铁,赶到恩福教会,那天是恩福教会的受难日聚会,教会在一幢很现代的写字楼里,估计可以容纳一二百人,刚到教会,正好碰上彭牧,这是我第一次见他本人,略微发福的体型,再加上头发有点儿像刘欢,他的气质很像指挥家。彭牧说,让师母和女儿陪我吃晚饭。王鸥师母一直在教会等我,她纤细瘦高,说话温文尔雅,因为我到得有点晚,离聚会开始只有一小时了,我们匆匆下楼,师母本来要带我去彭牧指定的餐馆,而我看到楼下的冒菜馆就走不动路了,这几天一直想尝尝冒菜到底是啥,正好碰上了,强烈要求吃冒菜,师母说,一般北京来弟兄姊妹,她也常带大家吃冒菜,因为有特色,但今天她顺服彭牧,就准备带我去吃牛肉,我再次请求要吃冒菜,师母只好答应了,吃过后,才发现冒菜和麻辣烫差不多,味道自然地道,而师母本来不吃辣,为了迁就我,还是吃了辣。

那天是我第一次听彭牧讲道的现场版,他的声音有一种特殊的感染力,一开讲,整个会场的每一个角落好像都被他磁性温柔的声音充满了,彭牧讲道,循序渐进,讲着讲着,就开始旁征博引,一会儿提到伊拉斯谟,一会儿又提到马基雅维利,听彭牧讲道,真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聚会结束,见到了春智弟兄和以诺的两位姊妹,看来以诺的主要同工,基本都在恩福教会聚会,这是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主内机构都有类似的情况,主要同工都是一个教会的肢体。以诺出版是彭强牧师早年创办的,他才真是业界前辈,在还没开始做主内出版机构之前,他就是策划畅销书的,后来他去读神学,以诺就交给春智弟兄负责了。

结语:

没有信主之前,我是人情冷漠的人,偶尔也羡慕别人有很多朋友,但呼朋唤友一起吃吃喝喝,在我看来却是件浪费时间的事。信主后,开始和弟兄姊妹一起吃饭,才慢慢发现吃饭不只是满足肚腹的需要,也是增进关系的重要方式。如果你问橡树的武弟兄是否认识某个人,他会以“是否和对方一起吃过饭”作为标准。昨日小组爱筵后,在回家的电梯上,一位邻居问我:你怎么那么高兴啊?我才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表情一定透着明显的愉悦,弟兄姊妹在一起吃饭,竟然能带出灵里的满足和喜乐。

圣经里常提到“筵席”这个词,以色列人过逾越节要摆筵席,耶稣在讲天国比喻时,也谈到家主设摆筵席请人参加,主还设立圣餐作圣礼,启示录里也说,我们最终要赴神的筵席,看来筵席并不像我原来以为的那么简单。这次在成都吃了一个礼拜的“属灵”及美味的双重盛宴,我愈发憧憬天国的筵席,虽然天国筵席的奥秘在地上不能参透,但在地上赴宴,与肢体相连,欢喜吃喝,尚且如此美好,更何况在天国与众圣徒一起赴神的筵席呢?路易斯说过,这世上的美好,都是天国的头盘菜,那天国的筵席又将是何等丰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