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

悔改的真义

文/约翰·麦卡瑟

马太福音四章17节记载耶稣公开传道的肇端:“从那时候(施洗约翰下监),耶稣就传起道来,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我在本书第五章曾提到,那第一篇讲道的开头语,说明了主耶稣在地上的整个传道的主题特色。我们也更进一步观察到他如此形容自己的目的:“召罪人悔改”(路5:32)。悔改是他所有公开讲道中不断出现的主旨。他勇敢地站在大群硬着颈项的人面前宣称,“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13:3、5)

遗失的音符

你上次听到人用这些名词传福音是在什么时候?在21世纪,传要求人悔改的福音已不合时尚了。今天的信息怎么变成和主耶稣所传的福音如此不同呢?早在1937年,艾恩赛(H.A.Ironside)博士就已说过,圣经上关于悔改的教义正在被那些希望将之从福音信息中剔除掉的人淡化。他写道:“甚至在正统派和基要派圈内,悔改的教义在今天都是遗失了的音符。”他又提到,就像古时那些反律法主义者一样,那些自认为信奉恩典的传道人谴责悔改的必要性,恐怕它似乎会使恩典的自由失效。艾恩赛博士自己也是时代主义者,他就公开抨击一些极端的时代主义者,他们教导说悔改是为另一个时代而设的。艾恩赛写道:“我们的主严肃的话:‘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对现在和当初讲这话时同样重要。”“在了解和解释神待人的方法上,时代的划分有其重要性,但没有任何划分可以更改这个真理。”

甚至在艾恩赛的时代,他就看出正在萌芽中之简单相对论的危险。他写道:“有些肤浅的讲道没有对付人的罪性和罪行这个可怕的事实,没有呼召‘所有的人都必须悔改’,导致肤浅地归信;因此,今日我们有一大堆口头上宣称是信徒、缺看不出任何重生证据的人。他们胡扯着靠恩典得救,在他们的生活中却丝毫不见恩典。他们高举宣称他们单凭信心称义,却忘记了‘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他们也忘记了:在罪人面前因行为称义不应被忽视,仿佛那是和在神面前因信称义相互对立似的。”

然而,很多著名的时代主义者继续推展此观念,说向未得救的人穿悔改的信息是违反了福音信息的精神和内容。薛弗尔博士的《系统神学》将悔改列为“人的责任较普遍的特点”之一,这些特点“常被误加为信心或相信这个独一的要求之上”。薛弗尔说:悔改一词在约翰福音找不到,在罗马书只出现过一次。他同时指出:在使徒行传16章31节,保罗并没有告诉腓立比的禁卒要悔改。薛弗尔将这里不提悔改视为“无可反驳的压倒性证据,使人清楚看到,新约圣经并不强加悔改的条件在未得救的人身上,作为得救的条件。”

丢弃悔改

至今仍有人传播那样的教导。《雷氏研读本圣经》(The Ryrie Study Bible)包括一份“圣经教义概要”,其中将悔改列为“在信心之外的,不正确的附加条件物”,如果把它当作得救的条件,除非将悔改“理解为信心的同意词”。另外一个具有影响力的牧师所说的基本上是同样的:“圣经要求悔改才能得救,但是悔改并不是指转离罪,也不是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圣经所说的悔改是指对神、基督、无效的行为、或罪改变心意或态度。”甚至还有一位神学院的教授写说:“悔改指改变一个人的心意,而不是指改变生命。”
因此,这些作者和其他的人将悔改重新定义成与道德结果无关的。他们把它当成只是改变对基督是谁的观点,就将它一笔带过了。这种悔改和转离罪或舍己毫无关系。它完全没有顾及承认个人的罪、任何想要服从神的心意、或真正渴慕公义之心。
那不是耶稣所传讲的悔改。正如我们不断看到的,耶稣所传的福音是呼召人离弃罪,正如也叫人相信一样。从他第一篇直至最后一篇信息,救主的旨意就是呼召罪人悔改——而这个不仅指他们对于他是谁有什么新的看法,也是指他们转离罪恶、舍己、来跟从他。他命令我们去传的信息也一样:“传悔改赦罪的道。”(路24:47)

什么是悔改?

悔改是信主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要等闲视之,把它当作只是相信的另一说词。希腊文的“悔改”是metanoia,从meta(之后)和noeo(了解)而来。照字面上说,指“事后的想法”或“心意改变”,但照圣经来说,意义当然不仅如此。正如metanoia在新约圣经中的用法,它总是到目标的改变,热别是指转离罪。主耶稣就是将这字用于此意,指弃绝旧的生命,且转向神而得着救恩。

保罗在描述帖撒罗尼迦人的悔改时,心中所想的正是这种目标的改变:“你们是怎样离弃偶像归向神,要服侍那又真又活的神”(帖前1:9)我们注意到悔改的三要素:归向神,离弃偶像,以及要服侍神。心意的改变如果没有包括所有这三个要素,就不能称其为真悔改。一个简单但常被忽略的事实就是:一种真正心意的改变,必然导致行为的改变。

悔改不仅是为罪感到羞耻或忧伤,虽然真正悔改总是包括懊悔的因素。它乃是意志的重新定向,决心丢弃所有的不义,转而追求公义。

悔改也不仅是人一方面的工作。正如救赎的每个因素,它也是神以他至高无上主权所赐的恩赐。早期教会承认哥尼流信主的真实性,下结论说:“这样看来,神也赐恩给外邦人,叫他们悔改得生命了”(徒11:18;参:5:31)。保罗写信给提摩太说,他要用温柔劝诫那抵挡真理的人,“或神给他们悔改得心,可以明白真道”(提后2:25)。假如是神给人悔改的心,我们就不能将之视为人的工作。

最重要的是,悔改不是尝试在得救前把一个人的生命变得井然有序。呼召悔改并不是命令人在因信转向基督前解决罪的问题。而是吩咐我们承认自己违背律法,并且恨恶不法,转离罪恶,逃向基督,全心全意接受他。如巴刻(J.I.Packer)所写的:“基督要求属他之人的悔改,包括确实拒绝为基督在他们生命中可能作的要求设定任何限制。”

悔改不仅是一种精神上的活动;真正的悔改包括理智、情感和意志。魏司坚(Geehardus Vos)曾写说:

“主耶稣对悔改的看法和他对公义的概念一样深刻而容易领会。在福音书中用了三个希腊文来描写悔改的过程。第一个强调情绪的因素,对过去罪恶生活的懊悔,悲伤,metamelomai(太21:29-32);第二个表示整个心态的回转,metanoeo(太12:41;路11:32,15:7、10);第三个表示生命方向的改变,目标的替换,epistrephomai(太13:15及平行经文;路17:4,22:32)。悔改不只是限于思想的任何一个功用:它包括全人,智力,意志和感情……。再一次,悔改后的新生命,是以神绝对至高无上的主权为其控制的原则。悔改的人转离事奉玛门和自我,而去事奉神。”

在理智上,悔改始于认罪——了解到我们是罪人,我们的罪亏负了圣洁的神,且更明确地说,我们个人要为自己的罪负责。导致得救的悔改同时必须包括,认识基督是谁,且加上了解他掌管人生命的主权。

在情感上,真正的悔改通常伴随无法抗拒的忧伤。这种忧伤本身并不是悔改;一个人可能感觉抱歉或羞耻、却没有真正的悔改。犹大就是一例,虽后悔(太27:3),但他并没有悔改。富有的少年官忧忧愁愁地走了(太19:22),但他没有悔改。然而,忧伤能导致真正的悔改。哥林多后书7章10节说:“依照神的意思而有的忧伤,可以生出没有懊悔的悔改”(新译本)。如果真正的悔改不是为被逮到而悲伤,不是为后果而难过,而是因得罪神而恼恨自己。在旧约圣经中,通常以披麻蒙灰来表示悔改,作为哀痛的象征。(参:伯42:6;拿3:5-6)

在意志上,悔改包括方向的改变,意志的变更。它绝不只是心意的改变,还包含乐意——更正确来说,是一种决心——去弃绝顽固的不顺服,并降服基督的旨意。如此,真正的悔改必然导致行为的改变。行为改变本身不是悔改,但却是悔改必定结出的果子。在行为上若没有可察觉的不同,就不能确信人真是悔改了。(太3:8;参:约一2:3-6,3:17)

真正的悔改回改变整个人的性格。如钟马田(D.Martyr Lloyd-Jones)所说的:

悔改表示你觉悟自己在神面前是个有罪、堕落的罪人,你应得到神的愤怒和惩罚,你注定要下地狱。悔改也表示你开始认识这个被称为罪的东西是在你里面,而你渴望除掉它,同时你拒绝去犯任何形式和大小的罪。你将不计任何代价来弃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思想,它的观点以及它的作法,同时舍己,背起十字架来跟随基督。你身边和最亲近的人,以及全世界的人,可能会以你为傻子,或者说你是宗教狂。你也许会遭受财务的损失,但你却不在意。这就是悔改。

这悔改并不是一次的行动。从信主时的悔改开始,渐进持续一生之久的认罪悔改过程(约一1:9)。这种主动持续的悔改心态,就产生出主耶稣在登山宝训所说的虚心、哀恸和温柔(太5:3-6)。那是每一个真信徒的标志。

悔改的果子

当主耶稣传讲,“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太4:17),那些听的人了解他所讲的信息。他的听众既带着旧约圣经丰富的传统和拉比教师的教导,绝不会不清楚悔改的意义。他们知道他所呼召的绝不只是心意的改变,或者对于他是谁有新的看法。对他们而言,悔改表示意志的完全降服以及必然的行为改变——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不仅是不同的意见而已。他们知道他是在呼召他们承认他们的罪且转离它,来归信,回过头来,丢弃他们的罪和自私,转而跟随他。

毕竟,犹太人早就发展出悔改的观念了。拉比相信在以赛亚书一章16——17节描述和悔改相关的九项活动:“你们要洗濯、自洁。从我眼前除掉你们的恶性。要止住作恶,学习行善。寻求公平,解救受欺压的,给孤儿伸冤,为寡妇辨屈。”注意这里的过程乃是:先以内在的自洁开始,然后悔改自然而然表现在态度和行为上。

旧约圣经里满载关于悔改的丰富真理。例如,在以西结书33:18——19节说:“义人转离它的义而作孽,就必因此死亡。恶人转离他的恶,行正直与合理的事,就必因此存活。”历代志下7:14是很熟悉的讲悔改的命令:“这称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祷告、寻求我的面,转离他们的恶行,我比从天上垂听,赦免他们的罪,医治他们的地。”以赛亚书55:6——7发出旧约圣经中的得救的邀请,而悔改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当趁耶和华可寻找的时候寻找他,相近的时候求告他。恶人当离弃自己的道路,不义的人当除掉自己的意念,归向耶和华,耶和华就必怜恤他。当归向我们的神,因为神必广行赦免。”约拿书3:10说:“于是神查看他们的行为,见他们离弃恶道,他就后悔,不把所说的灾祸降与他们了。”

留意看约拿书的经文。神是如何审查尼尼微人的悔改?借着他们的行为。他并不是察觉他们的想法或听到他们的祷告,虽然全知的神必然可以借此知道他们悔改的事实,但他寻找的是公义的行为。

施洗约翰同样要求看得见的好行为当作悔改的证明。甚至在耶稣开始传道之前,施洗约翰就传讲悔改的信息。圣经记载说,当宗教的假冒伪善者来请他施洗时,他对他们说:“毒蛇的种类,谁指示你们逃避将来的忿怒呢?你们要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太3:7——8)

好一个欢迎词呀!一点也没高声说:“各位先生、女士:这些是我们敬重的领袖们。”我们不知道他们为何来受洗,但明显地,他们的动机是错的。也许他们想巴结讨好人民,或想和约翰的声望攀上关系。不论他们的理由是什么,他们并没有真正的悔改,因此约翰拒绝他们这种打算。他反而责备他们是宗教郎中。

约翰为何如此严厉呢?因为这些假冒伪善者正以他们致命的虚假来毒害整个国家。他们的行为丝毫没有显示他们曾真正悔改。这是一个重要的功课:如果是真正的悔改,我们可以预期它会结出看得见的果子。

什么是悔改的果子呢?这就是税吏问施洗约翰的问题(路3:10)。他的回答是:“除了例定的数目,不要多取”(13节)。有些兵丁来问同样的问题,他的回答是:“不要以强暴待人,也不要讹诈人,自己有钱粮就当知足”(14节)。

换句话说,必会在生活方式上产生真实的悔改。一个真正悔改的人必不再行恶,反倒开始行义。除了在心意和心态上的,真正的悔改也必开始产生行为的改变。

使徒保罗也认为彻底的改变是悔改的证明。我们注意到他如何对亚基帕王描述他的传道:“我故此没有违背那从天上来的异象,……以及外邦,劝勉他们应当悔改归向神,行事与悔改的心相称”(徒26:19——20)。保罗的信息有一个关键的因素:真信徒的行事必会和悔改的心相称。

福音与悔改

悔改一直都是新约圣经得救呼召的基础。当彼得在五旬节公开传讲主复活后的第一篇福音信息时,那信息的中心就是悔改:“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免”(徒2:38)。

如果除掉悔改,这样的信息根本不配称为福音,因为除非一个罪人在内心、思想和意志上有彻底的转变,他就不能来到耶稣基督面前。那需要有灵性上得转机,因而导致完全的回过头来,以及全人的脱胎换骨。那也是圣经唯一认可的归信。

在马太福音21:28——31,主耶稣用此比喻为例,来说明那些宣称相信却无悔改的伪君子:

“一个人有两个儿子,他来对大儿子说:‘我儿,你今天到葡萄园去作工。’他回答说:‘我不去。’以后自己懊悔,就去了。又来对小儿子也是这样说,他回答说:‘父啊,我去。’他却不去。你们想,这两个儿子,是哪一个遵行父命呢?”

你也许会想:为何主耶稣没有包括第三个儿子,他回答说:“我去,”而且照着去行。可能是因为这个故事在于刻画人性的特点,而我们都有亏缺。因此,耶稣只描述这两种宗教人士:一些假装顺服、但背地里叛逆的人,以及那些开始是悖逆不信,但后来悔改的。

耶稣讲这比喻乃在警戒法利赛人,因他们不认为自己有罪和悖逆。当他问他们是哪一个遵行父命,他们回答的没错:“大儿子”。当他们这样回答时,他们就定自己伪善的罪了。

主耶稣的责备是如何扎痛他们呢!“我实在告诉你们,税吏和娼妓倒比你们先进神的国”。法利赛人活在这样的幻想底下,以为神必接纳他们,因为他们把他们的宗教表演得无懈可击。问题就在于那只是表演而已。他们就如那个说“我去”但却没去的儿子。他们的自称爱神和守他的律法,等于是空的。这些法利赛人就像今天很多的人,说他们相信耶稣但拒绝去顺服他。他们信心是不实在的。除非他们悔改,都必须灭亡。

税吏和娼妓倒比法利赛人更容易进神的国,因为他们较可能承认自己的罪而悔改。如果悔改了,甚至最恶劣的罪也不能阻挡罪人进天堂。反过来说,甚至那些使人印象深刻的法利赛人,他们掩饰自己的罪不愿认罪悔改,必会发现自己被关在天国门外。若无弃罪的悔改也就没有救恩。

今天很多人听到基督的真理就立即回应,正如那个答应要去却没去的儿子。他们对耶稣的正面回应并不能救他们。他们生命的果子显明他们从没真正悔改。

反过来说,很多转离罪、不信和不顺服,而以顺服的信心接受基督。他们的悔改是真实的,由结出的义果表明出来。他们是真正的义人。而那也就是耶稣所传的福音最终极的目标。

(本位摘自《耶稣所传的福音》,约翰·麦卡瑟 著 蔡丽芬 译 美国麦种传道会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