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

八福——2017年2月28日圣餐讲章

文/孙毅 长老

讲道经文:太5:1-12

1、

今天我们看八福的时候,看到的好像都是褒义的词语,似乎表达的是我们所向往的状态,“虚心”、“温柔”、“饥渴慕义”,谁不向往呀;或许就是哀恸,如果理解为在神面的痛悔,也是我们心中向往的。可是如此以来,它们似乎又离我们很远,很难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真能够达到“虚心”、“温柔”与“饥渴慕义”吗?

可以把八福分为三组:四三一。前四福为一组,特点是人在一种被动的情况下经历并显出的生命形态或品质;后三福为一组,特点是人在一种主动的情况下寻求并彰显出来的生命形态或品质。而最后一福以及其后第九个有福的展开(11节),主要说明一个过程,而非指到生命的形态,说明我们如何得到上面的祝福,特别表达出只有在为义为追随基督而受到的逼迫中,人的生命才有可能经历到上面的形态以及随之而有的祝福。
让我们来看前四福,如果从字面的角度来看的话,涉及到“贫穷(灵里)”、“哀恸”、“卑微”、“饥渴”。从表面上看,其实都是人们所不愿意具有或面对的状况。

“贫穷”是人经历到一种缺乏、不足或残缺。路加福音没有特别强调是灵性层面的,路6:20说,你们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神的国是你们的。可以指生活需要方面,因此福音书中讲的“贫穷”可以有一个从物质生活到灵性层性的幅度。其实,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心灵层面的贫穷,就人的自然本性来说,都会导致内心的焦虑与空虚,是人下意识要避之不急的,并非我们所主动向往的。即便是灵性层面的,贫穷一样会让人内心感到愁苦与不安。唯有来自基督的救赎与更新,才有可能让我们去承认与正视它,而一旦当我们可以面对与承认它,灵里的贫穷才有可能转化为一种虚心,以敬畏来到上帝的面前,承认自己的残缺与不足,愿意放下自己来顺从他,接受他的引导与管理。这种生命的形态会经历神的国带来的内心的满足。

哀恸,字面上指人因着所遇到的苦难或灾祸而内心极为难过,哀伤到不能自持。若是按人的自然本性,落入到这样的灾祸或难处,可能会落入到自恋自怨,怨妇的心态。哀恸可能会让我们自显为义,以为所有带给我们哀恸的问题都是他人或这个社会处境所造成的。转折在于,惟有在基督里有圣灵的光照,才有可能看到自己原来也在问题之中,而为自己哀恸。真正让人蒙福的是哀恸转化为痛悔,是在哀恸中为自己痛悔。

同样,温柔也不是我们本性中就有的。这个字在旧约出现在诗37:11,谦卑人必承受地土。如果我们看上下文,就注意到诗人在讲,“不要为作恶的心怀不平”。按照人的自然本性,看到或经历到不义的人或现象,特别是自己受到欺压,被人踩在脚下,我们总会心怀不平,因为看到这些不义的人似乎在世上占尽了优势与资源,似乎地上流行的是强权让人承受地土。唯有我们经历到圣灵的光照与安慰,才会在内心中经历转折,认识到“唯有等候耶和华的必承受地土”,只有他们会“以丰盛的平安为乐”。(诗37:9-11)在这个背景下看,温柔字面的意思是卑微,转化为温柔意味着,即便从人的角度看自己确实有理,也不自以为义;就算是自己经历不公,也不因此怨恨;而是默然倚靠耶和华,以温柔和卑微的心接受上帝的安排,带着饶恕或宽容去看待不义的人。以生命的这种形态等候耶和华神的人,会承受地土。

饥渴,我们再次回到了里面的不足与缺乏。当我们里面空虚饥渴的时候,我们也会下意识地反应为是身体上的饥渴与缺乏。很多人内心不安空虚的时候,会不停地吃东西。但当我们在生命中经历过哀恸与温柔的转折之后,我们就会承认正视我们里面的饥渴,并且知道,惟有抓住神的话语,抓住神自己的义,我们的里面才有可能得到满足。确实,知道在哪里能够让心灵得着满足的人一定会蒙神的祝福,内心得着满足的。

就是说,就我们的自然本性来说,我们期待不缺乏的人有福了,这里却说贫穷有缺乏的人有福了;我们期待不要在世上遇到打击与难处,这里却说,被打击达到痛不欲生的人有福了。我们世俗八福的观念是这样的:

成功的人有福了,因为这个世界是他们的;

快乐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心里有安慰与满足;

强硬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不会在生活中吃亏;

一无所求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不会失望;

奴役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在世上会出人投地;

城府深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深得应对之道;

制造麻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能得人的关注;

逼迫人的人有福了,因为强权可以统治世界。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都希望能够成上面这些类型的人,特别反映出了我们这个世界的适者生存的价值观:适者生存就是指强者生存,生存就意味着竞争,竞争就意味着有成功者,有失败者。上面所说的世俗八福祝福的是世人看来的成功者,而耶稣所说的八福中所祝福的都像是失败者。如果我们真意识到这样的对比,特别是在当时历史时代的背景下,知道这里所说的意味着什么,那么我们的心灵就会被震动。用杨腓力的表述:你们这些被世人看作倒霉失败的人,你们真是太幸运了,太祝贺你们了。耶稣这样说,并不是在用虚假的阿Q式的安慰来安慰那些失败的人,耶稣在这里确实是在说,世人眼中的失败者是有福的。我们若是没有经历到这样的失败,没有经历里面的贫穷缺乏、被打击到痛不欲生的哀恸,生命因此没有在基督里发生重生与转折,那么我们还理解不了耶稣所说的福气是指什么。

2、

过去,我读这八福的时候,常常将其理解为:这是对一些特别不幸的人说的,上帝怜悯他们(指的是他们),所以给他们一些将来的应许,好像是对他们今生太不幸之生活的一点补偿。后来虽然认识到,其实八福中的应许不只是指未来的应许,同时也包含着现在的应许。不过,我还是很难让自己与这些人完全认同。如果之前是因为这些人过于边缘,那么现在是因为这里所描述的是我们难以达到的生存状况:我们只在个别时候会表现出贫乏、哀恸、温柔、或清心等。这里我们涉及到两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当我们还把八福中所描述的如贫穷哀恸的人看作是其他人,神会借着我们带给他们安慰的话,那么八福就还与我们没有关系。人从其天性上不愿意成为弱势群体中的一员,而下意识地认为自己应该是弱势群体之外,愿意帮助弱势群体而已。不过,除非你战胜了与弱势群体相处时会有的那种焦虑与恶心,否则你也不会真正地帮助到他们。

这里顺便讲一下第五福中讲的怜恤的人。注意与温柔所指不同,温柔主要是相对不义而强势的人,而怜恤特别是相对于那些不如自己的,有缺乏有需要的,甚至是生活不能自理的人。而与他们接触时所出现的心灵上的焦虑与身体上的反应(恶心),正是人下意识地要将自己与他们分开的一种反应。在我们还没有经历生命的转折,没有胜过被扭曲的本性中生发出的内心焦虑与身体反应,那么我们还是可能带着自恋去怜恤人,我们的怜恤有可能是自我中心的(目的是让我们不被自己的焦虑所折磨),而非真是以对方为中心,对他人的帮助与服侍,并不一定会祝福到对方,真正传递出基督不计回报、不计代价的爱,也因此难以从这个过程中得到祝福。按照卢云的表达,不是他给所服侍的弱智人群带来的福气,而是他借着服侍他们得到更大的祝福,因为他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一分子。八福中不是说服侍贫穷或哀恸的人有福了,而是直接说,贫穷与哀恸的人有福了。

第二,我们可能会将八福中所描述的当作是某种特别处境下的举止反应。只是在个别情况下,人们会有哀恸、温柔或清心。这只是生活中的个别状况,如果刚好遇到了,再用这些祝福来安慰自己吧。这意思是说,平时我们生活在A模式中,按照A模式流行的价值观生活;如果在某些时刻不幸地落入到B模式中的某一种状况的话,再用这里的祝福来安慰自己吧。我现在认识到,其实这不是耶稣在这里所说的意思,他在这里讲的不是某些行为举止或生命的个别状态,他就是在讲什么什么“的人”。八福中的每种人都是在指一种生命的样式而非其在某种处境下的举止或行事方式;并且更进一步说,不是说有八种人代表八种生命的样式,而是同一种生命的样式可以有这八个方面的表现。这里是在说“什么的人”有福了,他要他的门徒成为这样的人,有这样的生命。

可以想象,表现出这种生命样式的人是怎样的一群人?这样的人可能会被世人看不起,可能会被人嘲笑,可能会被边缘化,可能会被人欺压。然而,耶稣说,正是有这样生命样式的群体会受到祝福,因为神的国是他们的,只有他们与神的国有关联。

3、

从上面我们看到:八福中所讲到的虚心、温柔及慕义等都不是我们能够直接追求的某种品格,而是我们在经历了贫穷、卑微与饥渴之后,生命在基督里转变后达到的结果。每一种祝福都与我们生命在基督里经历的转变有关。如果没有在他里面的这种转折,这些祝福都还与我们没有关系。这里不是在讲我努力地去达到耶稣设定的某个要求,然后就会得到这些祝福。后三福有点这个意思,要人主动地参与到其中。不过前四福中,人基本上是被动的。得到这些祝福的唯一可能在于:在基督里经历转变。如此,贫穷才会变成虚心,哀恸变为痛悔,卑微成为温柔,饥渴成为对义的渴望。

我说的这种转变,就是甘愿放下自己,以耶稣基督为自己生活的中心,回到基督的里面。而这种转变,只有在我们愿意为着追随基督而付出代价,愿意为义甘心受到逼迫的时候,才有可能。所以第八福讲的就是这个过程。

1)我们人都是被迫放下自己的。如果比较我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自然的患难(如疾病或无工作等)与为着信仰的原因遇到难处,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呢?前者的情况下,我们的心还緾绕在是他人的、环境的原因还是我自己的原因带来了这些问题,但在后者的情况下,原因很显明,我们似乎也有选择的机会,就是看我们是否甘心为他的名去承受这些难处,是否愿意为他受苦,也正试验出我们是否真愿意放下自己。随着生命的成熟,而越来越主动地乐意放下自己,来跟随他。生命的转变就发生在我们愿意放下自己来顺服他的那个时候。

2)当我们甘心为他的名承受苦难时,我们开始品尝到耶稣所说的“有福”远超过我们之前所追求的世俗的八福。这里,在耶稣那个时代,“有福”这个字的意思是指一种神圣的喜乐和完满的快乐。这个字原不是用来形容人类的,而是形容神灵或人去世后才有可能经历到的那种喜乐。意味着一种内里深处的满足和充裕,只与人自己的生命样态有关,是不必依靠外在条件而得到的那种满足与快乐。我们原来寻求的都是外物带给我们的满足,唯有在基督里,我们才有可能经历一种内里深处的满足。希伯来书的作者将此看作是品尝过天恩的滋味,并尝过神善道的滋味,觉悟来世权能的人,(来6:4-5)这样的人真是与神的国有份的人,天国就是他们的。

4、

耶稣在登山宝训的开篇首先讲八福,而不是讲律法的要求真是极有深意。就如约翰福音中所总结的,律法本是借着摩西传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稣基督来的。(约1:17)耶稣所带我们的首先是恩典与祝福。登山宝训中,耶稣首先不是在讲他对门徒的要求,门徒生活的基本准则,而首先是在讲他们在神的国中要领受的祝福,这祝福除了在他里面,在世界上其他任何的地方、通过任何的手段都是不可能得到的。他先给他的门徒展现了一幅神国福分的美好图景,让我们看到他所应许的天上的赏赐是何等的浩大。

当然,他接下来也不是不讲生活的原则,不过我们得到这些祝福的前提不是我们在行为方式上达到了怎样的要求,而是我们真在基督里变成了怎样的人,我们的生命是否真在他的里面经历过更新与转折。如果说得到这些祝福真有什么要求的话,那就是我们是否甘心愿意放下自己来跟随他。某种意义上说,这比律法要求的更高。按照福音书的记载,那个青年官员问耶稣怎样才能承受永生,耶稣开始说到律法,他说这些他从小都遵守了。耶稣听见了就说,你还缺少一件,要变卖你一切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他听见这话,就甚忧愁,因为他很富足。(路18:20-23)不过,在另一种意义上,耶稣也说,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太11:30)如果我们单从生活的原则要求来看,就会看到上述之间产生的矛盾。跟随耶稣的生活首先不在生活的原则(律法),而在内心不惜代价地要抓住恩典的愿望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