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

宗教改革运动思想离中国有多远——读《宗教改革运动思潮》

文/许国永


有句成语叫“知人知面不知心”,意思是指能看到人的表面,却不能洞察人的内心,也即难于识人。这个成语反映了明白人的“内心”在真正认识一个人上的重要性。正如人有其“内心”一样,一场运动也有其“灵魂”,也即主宰这场运动的思想。

在大多数国人眼中,宗教改革运动只是西方漫长历史长河中一个年代久远的事件。大家的记忆基本上都来自中学历史课本里的某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其中提到16世纪一个叫路德的人曾在一个教堂门口贴了张类似“大字报”的东西,然后就引发了一场运动,至于这场运动中的其他人物,除了加尔文只是一笔带过之外,别的人更是只字未提。发生在16世纪欧洲的这场运动所涉及的思想到底是什么,历史课本当然是沉默不语的,更遑论这些思想跟中国又有什么关系了,而这些问题,估计也是很多人所不曾想过的。

《宗教改革运动思潮》一书的作者阿利斯特•麦格拉思(Alister E. McGrath)在“原书序”中写道:“宗教改革运动包括了若干范畴,即使有重叠之处,仍然是人类活动相当突出的范围——教会与社会的道德与结构的改革,政治问题的新取向,经济思想的转型,基督教属灵观的更新,以及基督教教义的改革。这运动是基于一组差不多是紧扣相连的观念,相信那足以说成是改教方案的基础观念。……在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和扩展中,宗教观念主导了一个重要部分。若是研究宗教改革运动而没有考虑刺激它发展的宗教观念,就正如研究俄罗斯革命而不理会马克思主义一样。”

基于这种认识,在该书中,麦格拉思简要介绍了16世纪上半叶欧洲以信义宗和改革宗为代表的“宪制的宗教改革运动”的主要改教家马丁•路德、茨温利、梅兰希顿、布塞、加尔文的生平,阐释了“因信称义”、“预定论”、“回到圣经”、“圣礼教义”、“教会教义”等基督教神学思想,并比较了众改教家在神学及政治思想上的异同,并试图了解影响这些改教家思想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作者还分析了宗教改革运动思想对历史的重要影响,比如带来了积极的新教工作伦理;对资本主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等等。

一、处境化的写作特点

麦格拉思在“如何使用本书”中说:“本书的目的可总括为三点:介绍、阐释、处境化地了解。”本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处境化”,即不是孤立地研究各个宗派和个人的思想,而是将其与时代背景以及个人信仰经历联系起来,在达到“见树又见林”的效果,显明共性的同时,又凸显各自的独特性。因此作者在介绍、阐释各宗派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运动时,试图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的作用。这些背景包括人文主义和经院哲学等伟大的思潮运动、极端宗教改革运动和罗马天主教等其它宗教意识形态,以及16世纪早期帝国城市的政治和社会实况。这些因素都对改教家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比较不同宗派、地区宗教改革运动的异同时,作者提出信义宗的改革最初是一种学术运动,基本上是关于维腾堡大学神学教育的改革,后来才变成教会与社会的改革方案。而改革宗的改革运动,一开始就是为了以符合圣经的模式对教会的道德与崇拜进行改革。路德坚信称义的教义对他的社会与宗教改革有重要意义,而早期的改革宗却对教义不大感兴趣,他们改革的方案是以建制、社会与道德为中心。虽然两个派别的改革有这样的不同,但它们的基本动力都是宗教性和神学性的,而在英格兰,宗教改革主要是政治性和实用性的。教会的改革是亨利八世为了获得和确保他在英格兰的个人权力而付上的代价。

在谈到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的关系时,作者提出改革宗的早期改革方案完全是人文主义的,借用了瑞士人文主义和伊拉斯谟的典型观点,直到1525年茨温利执笔攻击伊拉斯谟的自由意志观和对教育的乐观,改革宗便与人文主义疏远。而信义宗则只是利用了人文主义的成果,即人文主义的经文与语言技巧。路德甚至被人文主义者误认是他们的一份子。他与人文主义者的相似,只是表面上的,例如反对经院哲学,重视圣经、教父、教育及修辞。但路德对人文主义者一直采取敌对态度。

二、宗教改革运动的神学思想对当代家庭教会的重要性

对当代的很多基督徒来说,信仰生活不过是去去教堂,读读圣经,做做祷告而已。当他们拿起一些教会杂志,一上来就会跳过前面的神学思考性文章,直接阅读一些灵性操练和见证性的文字。看看众多基督教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我们会发现排在首位的总是些婚姻、励志、亲子类的图书,神学类的图书则很少上榜。在很多信徒看来,神学只是神学院的师生或研究基督教的大学教授的事情,是高高在上和遥不可及的。大家甚至还有一种误解,认为神学只是一些知识,于生命的成长无益。

但是一个基督徒,不管多么排斥神学,他的头脑中一定会有一些神学立场,而这些立场又可能是他压根儿没意识到的。信仰生活是群体性的,一个基督徒所在教会的教导和信仰实践必然会影响他的思想,而教会往往都会带有一些宗派背景。各种宗派的神学思想又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同。因此,一个基督徒要想更清楚地明白自己的信仰生活,必须了解自己所处教会的宗派思想。《宗教改革运动思潮》这本书很全面地为我们展现了宗教改革运动中,信义宗和改革宗两大宗派在“因信称义”、“预定论”、“回到圣经”、“圣礼教义”、“教会教义”等神学思想上的异同,介绍了极端宗教改革派的一些神学思想,以及天主教教会内部针对新教改革所做的神学回应。作者在介绍这些神学思想时,还追根溯源,将其中的一些思想回溯至奥古斯丁。透过此书,我们既可以找到教会里那些在当代人看来似乎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的历史来源,也可以明白一些教会信仰实践的历史原因及其所代表的具体含义。比如,为什么现在的新教信徒可以人手一本圣经,并随时随地地阅读;为什么我们的教会中有那么多带职事奉的工人;为什么我们只有洗礼和圣餐两个圣礼;为什么我们不支持婴孩洗礼;为什么教会会发表信约和章程;为什么教会要执行纪律。总之,透过此书,我们可以掌握自己教会的信仰及其实践所基于的各种神学教义的历史由来。

另外,此书也可以帮助我们,在遇到一些与我们所持的教义不同的人时,分辨他们是与我们有着某些不同的新教正统宗派,还是异端,从而明确以何种态度来面对他们。

麦格拉思在书中引用华菲尔德的话说:“从内在考虑,宗教改革运动只是奥古斯丁的恩典教义最终战胜奥古斯丁的教会教义而已。”(第137页)两个教义打架就能引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可见,神学思想的重要性,是不容我们小觑的。

(本文原载于《教会》杂志2009年03月号,总第16期,略作编辑和修改。——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