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

八福之“怜恤人的人有福了”

文/晓峰 牧师

 

弟兄姊妹,平安!

我们一起来读《马太福音》第5章第7节:
5:7 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

我们一同来祷告:

慈悲怜悯的天父,今天你再一次招聚我们众人到你的施恩宝座前,我们要仰望你的怜悯、你的恩典。也愿那洞察人心并启示真理的灵,在我们中间帮助我们,使我们能够再一次来认识主耶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所成就的救恩。愿你在接下来的时间当中,特别与我们同在。听我们这样的祷告,奉我主耶稣基督的名。阿门!

“登山宝训”是主耶稣对于属天子民样式的宣告,“八福”就特别论到了属天子民八个方面的品格。“虚心的人”是指一个人自知他在上帝面前灵里的贫乏,“哀恸的人”是指一个人因这种贫乏和自身的污秽而心生痛悔之心,“温柔的人”是指一个人在上帝面前的谦卑和顺服,“饥渴慕义”则是一个人把上帝当成他生命当中唯一和至深的满足。其实“八福”当中所提到的这八种品格,可以分成两组,前四个品格为一组,后四个品格为另一组。前四个品格可以称为被动的,是一个人在上帝面前对于上帝恩典和圣灵光照的自然反应。而后面的四个福分——怜恤人的人、清心的人、使人和睦的人和为义受逼迫的人,其实是更进了一步,可以看成是主动的,是我们从上帝所领受的恩典在他人面前的一种展现,尤其是我们今天要分享的“怜恤”这种品格。在今天这个世代,可能很少会提人们内心中对于他人的怜恤;似乎在今天这个世代里,如果一个内心非常柔软,常常去怜恤别人的人,是不常见的事情。我曾看到过一篇短文,作者说到有一次乘飞机的经历,在他的邻座是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二人在短暂旅程中聊天,聊天的内容让作者觉得心惊胆战,他没有想到一个年轻人可以像一个饱经世事之人那样的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功利、无情和冷漠,但这样的人恰恰是这个世代当中别人所羡慕和称赞的那种人。就是说,今天的时代,人们可能已经不再以心灵层面的美善为可称赞和羡慕的事情了,甚至在教会里面,自我和冷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严重侵蚀到基督徒当中了。圣经说,神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我们今天考察基督徒的生命,可能会发现很多时候以礼拜取代了对于他人的怜恤,是以属灵的套话掩盖了我们心中的冷漠,甚至我们以事工当中的忙碌来遮掩、粉饰我们内心里面的自我中心。所以,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需要回到圣经当中,来思想主耶稣所讲的怜恤到底是什么涵义。

“怜恤”这个词就是《弥迦书》第6章第8节里面提到的“行公义,好怜悯”的“怜悯”一词。在新约圣经这个词语以不同的方式出现了很多次。“怜恤”的基本涵义在旧约主要是怜悯。在新约里面论到这个词的时候,比如说主耶稣有一次在路上行走的时候,有一个人喊着说“大卫的子孙,可怜我吧”,“可怜”这个词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怜恤”。再比如说,保罗在《罗马书》引用旧约经文“我要怜悯谁,就怜悯谁,我想恩待谁,就恩待谁”,“恩待”这个词也是这里面的“怜恤”。所以,在新约圣经当中,论到“怜恤”这个词的时候,通常指是怜悯、可怜和充满了同情心,也就是说,我们对这个词的解读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

是什么样的情感呢?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处在痛苦和患难中的时候,我们的心灵有一种对他的同情,有时候我们把“怜恤”这个词直接理解为同情,这是我们自身情感上的一种感同身受的同理心,我们体会到了那个人的痛苦。但是在圣经中,这个词在使用的时候,并不只是局限在这个方面,这个词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来理解。第一个层面,表示一个人内在的心理和情感的状态,它是一种同情和理解。圣经里面论到“怜恤”这个词,如果在一个基本的情感层面作为同情去理解的话,其实它是指心灵的接近。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进入,是对于痛苦的进入。人的自然反应是趋利避害,我们往往都是喜欢安逸、平顺和享受。可是,当主耶稣说“怜恤人的人有福了”的时候,这依然是违背了世界的价值观。这句话的另一种表达就是,去体会和接近别人痛苦的人有福了。你会发现,当上帝呼召我们说“来,跟随耶稣”的时候,他其实是呼召我们跟随耶稣一同进入到世界的苦难当中。当我们说要跟随基督的时候,其实上帝的心意是你要进入到另外一个心灵的痛苦当中。所以,“怜恤”不单单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种简单的同情,而是我们主动进入到另外一个人的痛苦之中。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当别人跟我们分享他生命中喜乐的时候,我们都觉得很好,但是你有份于另外一个人向你敞开分享他内心痛苦的时候,那不是属世血气的力量可以承担的。这种内在的情感,不只是一种情绪,也不单单是一种同情。这种内在的情感,不是一种表面上表达一种同情,你和他一同流泪,它其实表达了一种更为深入的进入。“怜恤”在超越了情感这个层面之后,它表达的是你进入到那个人的心灵视角来看待他所分享的一切,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他的问题。这是我们信主之后不容易做到的,当你看到一个人非常可怜的时候,你天然地就会有同情心,而一旦你跟他有很多深入交流的时候,你知道他为何有这些遭遇的时候,我们的同情心有时候会消失。你听了他对自身境况的描述的时候,我们还缺少另外一个更为深入的层面,我们应该去听一听他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做。几年以前我看到一则新闻,就在北京的街头上,有一个人不但抢劫而且还胁持了一个人质,后来人质被解救了,他被抓了,抓了之后,他说是因为他带着他的母亲到北京的医院来看病,办完住院手续之后,他身上剩余的钱被偷了,医院跟他说,如果再不交钱的话,就不让他们在医院待着了,所以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才做了这样的事情。圣经《箴言》也曾说,如果一个人因为饥饿而偷窃的话,不要苛责于他。很多时候,“怜恤”并不单单意味着你一看他可怜就立刻给他钱,有时候在街头跟你要钱的,大部分都不要你的怜恤。我们的爱心并不意味着你要被利用,可能你还需要更多地去了解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其实你稍微多付出一点点就能够分辨出对方真实的需要,你跟他聊十分钟,大概就会知道他是不是在说谎。如果你真的觉得他有需要,你在犹豫要不要帮他的时候,那就停下脚步来,可以跟他聊一会。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更为深入地进入到另外一个人的心灵,你去更多地了解一个真实的他人。

但是,“怜恤”也并不单单是你了解了他之后,你就真的可以做到对他怜悯。“怜恤”超越了同情,也超越了对他深入的了解,“怜恤”还需要有一个智慧的视角。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从上帝的角度来看待他的遭遇。否则,我们或许了解了他很多的痛苦之后,会给出一个大而化之的属灵的解决方案,比如我们通常会说“你要信靠神”,他可能会跟你说“我不知道该怎样信靠神”,然后你会说“你要对神有信心”,这话永远没有错,但这叫“通用的属灵药方”。很多情况下这句话帮助不了他,你可能跟他讲了很多圣经的道理,而他没有任何变化,然后你就失望了,你就会心里想“我怀疑这人是不是真得救的基督徒”。我们往往会简化对一个心灵的关注。圣经有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就是约伯的三个朋友,当约伯遭遇了他生命当中的痛苦与患难时,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三个朋友真的做到了情感上的同情和深入地了解了他的痛苦,但唯独在第三个层面,他的三个朋友没有做到。当约伯的家庭出现了重大变故的时候,他的三个朋友陪着约伯坐了七天七夜,我想今天在我们当中,很多弟兄姊妹也不容易做到对朋友这样的陪伴。如果他这三个朋友一直就这么陪着约伯坐下去的话,可能将来当上帝显现的时候,就不会说“谁用无知的言语,使我的旨意暗昧不明”,就不会说“你们议论我,不如我的仆人约伯说的是”。上帝显现的时候,责备了他的三个朋友。《约伯记》很大篇幅地记述了这三个朋友所讲的话,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约伯要悔改”,他们有一个简单的推论,今天你所遭遇的这一切,说明你犯罪了,因为痛苦和疾病是罪带来的后果,虽然这在神学上是没有问题的,但他的三个朋友直接把这个结论安到约伯头上去了,约伯你遭遇了灾祸,然后身患重病,原因只能是约伯犯罪了,所以他的朋友们给出的解决方案很简单,只要约伯认罪悔改,他的病就会得以医治了。即使这在神学上没有问题,但是不能那样机械和粗暴地应用。越是抽象的理论,它背后的内容越是复杂。神学上固然如此,但具体到一个个体的时候,我们并不能说他今天所遭遇的这一切一定是因为他犯罪,上帝给他的惩治,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怎么解释主耶稣所遭遇的呢?主耶稣也遭受了很多的痛苦和患难,他还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但圣经却说,他的死不是因为他的罪,而是因为我们的罪。所以,约伯的三个朋友在同情心这个方面做得很好,可是他们在智慧这个层面,对于明白和了解上帝心意的层面上,还远远不够。这是关于怜恤的第一个层面,也就是内在的层面。你不单要感受到他的痛苦,而且要去了解,还要知道从上帝的角度该怎样去劝勉他。

圣经里面在论到“怜恤”这个词的时候,从来不是只停留在一个内在的层面,这个词还有第二个层面,就是内心当中的同理心,必然会带来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怜恤”不单单是一种情感,也不只是内心当中的思想,“怜恤”一定带有一个人外在的付出。当主耶稣周游四方医病赶鬼的时候,新约里面的“怜恤”这个词,几乎一多半都用在了主耶稣的身上。当那个瞎子说“大卫的子孙,可怜我罢”,主耶稣伸手就医治了他,迦拿的妇人说“主啊,求你可怜我”,主耶稣也问她“你要什么”。那么多的人跟着主耶稣一整天,到傍晚的时候,主耶稣说“这么多人跟着我,我怜悯他们,我不想让他们回城里自己找吃的”,所以就用五饼二鱼喂饱了他们。主耶稣走到任何一座城的时候,人们都把得病的人带到主耶稣面前,主耶稣看见他们就怜悯他们,然后就医治他们。所以,主耶稣走到各处的时候,那些人只要来跟随他,主耶稣看他们就像羊群没有牧人一样颠沛流离,他就动了怜悯之心,然后开口教训他们很多的道理。你会发现,主耶稣一旦动了怜悯之心,要么是医治他们的疾病,要么是满足他们身体的需要,要么是赶鬼,要么就是供应他们属灵的需要,会宣讲真理的话语来牧养他们。因此,“怜恤”这个词一定会带来一个人实际的付出,或者是时间方面的付出,或者是属灵方面的供应,或者是体力、精力、经济等方面的付出,主耶稣更是把他自己作为供应,给了每个世代。如果我们觉得,“怜恤”从我们内心当中的同情出发,推动我们乐意去陪伴,乐意拿出钱财来帮助,甚至乐意做很多事情来帮助一个人,以为这就到了“怜恤”最完全的地步,你要知道,这还不是圣经当中“怜恤”最深层的涵义。

圣经在论到“怜恤”的时候,它更是指向了对于罪该如何去处理,“怜恤”这个词是跟罪连在一起的。论到主耶稣拯救我们的时候,神因着他的怜悯,差他的儿子为我们而死,把我们从罪和死亡当中拯救出来。也因此,“怜恤”这个词是跟恩典连在一起的。如果你可怜一个人,是因为他的所有痛苦和灾难都是你造成的,那么你不应该可怜他,你应该可怜自己,你应该心怀愧疚地去道歉和补偿,如果是因为你所做的一些事情,使一个人陷入困境了,你不应当有怜悯之心,那个时候我们没有资格怜悯,这时候你的帮助、补偿是那个人应该得到的,这叫做公义。切斯特顿曾说过,如果那个人该得到你的友善,那不叫爱,那叫做公义,当他不该得到那个东西的时候,你给了他,这才叫爱。“怜恤”也可以是指这样的一种情况。你愿意去帮助那个人,是因为你心里有怜悯,这不是他该得的,也不是因为他跟你之间有什么特别的关系,只是因为你动了怜悯之心。其实,“怜恤”这个词恰恰是指向了上帝对于人类在罪和死亡当中挣扎的悲惨境况的反应。也因此,“怜恤”如果跟罪连在一起的话,它可以表述为“饶恕”。读到“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的时候,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个结构很熟悉,“你们不饶恕别人的过犯,神也不会饶恕你们”,“慈爱的人,神以慈爱待他;弯曲的人,神以弯曲待他”。你从这个结构可以看出,“怜恤”这个词的确是跟饶恕有关联的。如果是跟罪连在一起,按照我们刚才所说的,怜恤一定会带来行动的话,那么,“怜恤”就不单单是对于情感、时间和金钱的付出,而是有了牺牲的涵义。

论到罪的时候,我们觉得应当都是远离和深恶痛绝的,可是圣经中,有很多的经文如果我们去思想的话,你会发现这些经文告诉我们面对罪的时候,其实应该有另一种态度。比如,“耶和华的怒气不过是转眼之间,他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一宿虽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欢呼”,为什么会把上帝的公义和慈爱作这样一种对比呢?其实上帝在面对罪恶的时候,他并不单单只有忿怒,忿怒当中还有怜悯,他还会为世人所犯的罪,内心当中感到忧伤。在新旧约圣经当中,有两段经文描述了同样的情况,旧约当中的例子就是扫罗,当上帝拣选了扫罗,并派撒母耳去膏抹扫罗时,其实撒母耳还是很欣赏他的,只是没想到扫罗后来不听上帝的命令,私自献祭并且留下了亚玛力人的首领和百姓的性命,撒母耳指出他的问题的时候,他竟然说是百姓喜欢亚玛力人的牛羊,所以撒母耳说“因为你厌弃耶和华的命令,耶和华也厌弃你作以色列的王”,扫罗一直没有悔改,后来扫罗说“虽然如此,你也要陪我出去见百姓”,扫罗的意思是,为了我的面子和官职,你也得陪我站在百姓面前,然后撒母耳就同意了。因为撒母耳要走的时候,扫罗把他的衣服给撕裂了,所以撒母耳就说“今日耶和华使以色列国与你断绝”,从那以后撒母耳就回家了,直到撒母耳死,他再也没跟扫罗见过面,也就是从扫罗犯罪不悔改开始,撒母耳就不再跟扫罗见面了,直到撒母耳去世。这个有点类似于,今天在我们当中如果有弟兄姊妹犯罪了,你跟他谈过之后,他却不认为自己有罪,我们称之为不悔改,按照教会纪律,不悔改的罪,通常情况下是开除会籍,也就是我们宣布这个人不再被我们教会看为是基督徒了。新约里面,保罗也是这么处理的,“要把这样的人交给撒但,败坏他的肉体,使他的灵魂在主耶稣的日子可以得救”,可是在《哥林多后书》,保罗又说道,如果他表现出悔改来,我们就当接纳他回来,免得他忧愁过重,甚至沉沦了,像那些受了惩治,又表达出悔改的弟兄姊妹,当显出坚定不移的爱来。其实,圣经里面“坚定不移的爱”这个词只用在了《哥林多后书》里面处理教会纪律的时候。回头再来看撒母耳对扫罗也是同样的,撒母耳从此以后不再见扫罗,因为他不悔改。可是,圣经里面记载撒母耳不见扫罗的那段时间里面,两次说到“撒母耳为扫罗悲伤”,以至于上帝亲自介入说“你为他悲伤要到几时呢”,然后让他起来去膏抹以色列的新王,撒母耳一生膏抹了两位以色列王,扫罗和大卫。当我们今天分享“怜恤”的时候,恰恰是在讲,很多时候,我们在和犯罪保持距离的同时,我们的心灵可能也跟那个人保持了距离。当有些弟兄姊妹因为犯罪而远离我们的时候,我们也就常常把他们从我们的视野、记忆和祷告当中驱逐出去了,其实我们应该有一颗怜恤的心,时常为他的罪来悲伤。因此,当八福当中讲到“怜恤”这个词的时候,不单讲到了情感,还讲到了行动,它不单讲到了情感可以推动外在行为的表现,而且它更是讲到了对于罪、对于痛苦,我们应该如何来处理。对于痛苦,我们当然要去进入到另一个人的痛苦,对于罪,我们要有怜悯和饶恕的心。但是对于上帝而言,如果“怜恤”作为一种情感和内在的动力的话,这个恰恰是上帝施恩和上帝之爱的背后的动力。或许我们没有从这个角度去想过所谓神圣的爱是什么意思,我们可能常常想到的是上帝的爱是无条件的,跟我们没有关联,但这是不是就表示上帝的爱是冷漠的呢,是不是上帝对我们没有感情呢?是不是主耶稣就像是一个只有责任、受人所托的人一样呢?可能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样理解上帝的爱,似乎上帝并不关心我们的内心感受,也不关心我们的要死要活,上帝只是说“我要救你就会救你,怎么样都会把你给救了”。其实不是这样的,上帝是有丰富细腻情感的神,我们的情感也都是从他而来,上帝的爱当然是无条件的,但是上帝的爱是基于他对罪人的怜恤。当我们说到无条件的时候,是说上帝不是根据我们身上的什么优点来爱我们,也不是因为我们多么悲惨上帝来爱我们,是因为上帝基于对我们的怜恤,他爱我们。所以,圣经里面说道,那个小儿子从远处来的时候,他的父亲远远地看着他,心里就动了慈心,老早就在那等他,他一来还不等他说什么话,他的父亲就把他搂过来,给他穿上袍子、戴上戒指,然后带他回家,立刻吩咐仆人宰羊杀牛来招待他。这就是上帝的怜悯,这就是神愿意拯救我们的那个情感和动力。所以,上帝的怜悯,跟我们的施舍,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有时候对别人的帮助不是基于上帝的那种怜悯,而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施舍,我们希望从那个人的眼神里面获得他对我们的感激,甚至如果他的眼神里面带有一种对我们的景仰的话,可能我们的内心会更加满足和喜悦,这是人性当中高举自我、想做他人之神的内在罪性。其实我们都想做别人的神,我们内心当中都有一种想当救世主的情结,有一个事情谁都解决不了,你去了之后顷刻间就解决了,那一刻你会觉得自己就如同别人的神一样。而上帝的怜悯并非是让人高举自我,上帝的怜悯恰恰是他愿意付出、舍己并高举不配得的人,所以圣经里面常常说道,神把我们从灰尘当中抬举起来,他把我们从粪堆里面救拔出来。如果我们对别人的怜悯,不是要把别人提升,而是为了提升我们自己,我们巴不得别人在我们面前越发地卑微,这就不是真怜悯。

因此,“怜恤”有各种不同的表现。面对罪的时候,怜恤表现为赦免,面对伤害的时候,怜恤就表现为饶恕,面对别人贫乏的时候,怜恤表现为我们内在里面的慷慨,面对一个人心灵痛苦的时候,怜恤就表现为我们乐意进入到他的痛苦当中的那种同情。所以你会发现,这不是这个世界上应有的生命品格,这只能是从上帝而来。也就是说,只有一个蒙受了上帝怜恤的人,才能有这样的怜恤去面对他人,这里的“怜恤”其实就是圣经里面所说的从上帝而来的爱的方式。我们常常说的从基督而来的爱,就是指这种怜恤之爱。也因此,这里所讲的“怜恤”就是在面对教会的群体或者是面对世上其他群体时那种带着受苦心志的服侍,甚至可以说,这里面的“怜恤”就可以表达为我们的心灵被上帝的怜恤之爱所推动,愿意到遥远的、陌生的群体当中,把这种怜恤之爱告诉那些还没有经历过这种怜恤的人,如同宣教士的舍己精神一般。其实圣经里面对于怜恤本身,除了我们刚才所提到的约伯的例子和好撒玛利亚人的例子之外,最大的怜恤就是主耶稣的道成肉身。所以你会看到,圣经在论到基督道成肉身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从他自高天之上进入到罪人中间这样一个自上而下的维度来描述的。基督是亲自进入到我们生命的痛苦当中,他原本不用去经历那些身体的疲乏,但他跟我们一样,也披戴了血肉之躯,他更不用去经历被人羞辱,可是他却被人在脸上吐唾沫、被人殴打,他也不需要经历被人背叛,可他却经历了被人出卖,他不用经历死亡,但他却进入到我们的死亡当中,他不用受洗,但他也愿意让施洗约翰在约旦河给他施洗,这就叫怜恤,就是他进入到我们的痛苦当中,十字架就是基督以怜恤之爱来面对我们的顶峰。

那么,怜恤人的福分是什么呢?就是他们必蒙怜恤。之前我们说过,这不是一种交换,不是说唯有我们怜恤了别人之后,上帝才会怜恤我们。这里面恰恰告诉我们的是,只有一个人领受了上帝对我们的怜恤的爱之后,我们才能够以怜恤之爱去对待他人。为什么这里说“因为他们必蒙怜恤”呢?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一种张力当中度过的。任何人都处在两难的境地之中,一方面我们极其渴慕别人能够完全理解我们,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极其恐惧别人知道我们的全部。我们渴望有一个人能够知晓我们的一切,就像撒马利亚的妇人扔下自己的罐子,跑到村里说“你们过来看,那个人把我过去所行的一切都说出来了”。今天我们也巴不得说“我们心中的一切隐秘也可以被人知道”,但同时我们又竭尽一切所能希望不要有任何人知道我们内心的想法。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从来不曾把自己百分百地向另外一个人展现过。甚至可以这么说,在这个世界上就从来没有存在过这样的人,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承担一个完全真实的你。你的恐惧就来源于这一点。你既渴望却又惧怕,因为你清楚地知道,当那个人完全了解了真实的你之后,他可能就会离你而去,他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欣赏你了。可是你要知道,圣经告诉我们,神却是完全地知道我们。上帝完全地知道我们,不单是一个客观的层面,而且是从能力上的知道。《诗篇》139篇说,我往那里去躲避你的灵,我往那里逃躲避你的面。在你还没有认识上帝的时候,神就从远处认识你,你所有的意念,你都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上帝就知道了。所以,《希伯来书》里面说,被造的没有一样在他面前不是显然的,原来万物在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也就是无论你乐不乐意,你在上帝面前都是赤露敞开的。你要知道有一位,他完全地了解你。这意味着他能够完全地体恤你,他知道你内心当中一切的痛苦,他知道你里面的任何挣扎,他也知道你为什么会犯这个罪,甚至他允许你如此地跌倒,他以无比的忍耐,可以长久地来忍耐你不照着他的话语去行,这就是上帝。不论我们有没有这样的信心,你都要知道,上帝有这样的能力。其实我们跟其他人之间,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一种关系。或许你想要完全地敞开自己,却没有人能够承担,或许别人想要完全了解你,可是他却没有能力可以承载。所以你要知道,“因为他们必蒙怜恤”,这就是上帝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所给予我们的最大的恩典。他知晓我们的一切,然后他却说他必使我们能够像天父那样得以完全。他不但知晓我们的真实,而且他能把我们变得更加真实。这个福分本身就告诉我们,我们是凭着上帝的怜恤来认识他,我们也是凭着上帝的怜恤活在这个世界上。

最后,我们分享几点简单的应用。首先,如果我们是从对一个心灵痛苦之人的接近来看,很多时候我们就能够理解了为什么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会经历很多的痛苦。为什么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会经历很多苦难呢?过去我们常常听到一种说法“今日你的经历或许将来会成为别人的祝福”,这就是从怜恤的角度来讲的。你从来没有体会过那样一种痛苦,你也没有办法直接进入有类似痛苦经历的那个人的心灵。主耶稣到地上来,他为什么能成为我们的救主,因他凡事也受了试探,但是他却胜过了罪,因此我们跟从他,也能胜过罪。他知道我们心里的挣扎,他也知道我们为什么软弱。他给出的答案是,他也进入到这个痛苦当中。如果很多的时候我们不明白上帝为什么让我们经历这个痛苦,就像约伯一样,他不知道上帝为什么让他经历这些,但他却知道上帝的心意是良善的。或许有一天,我们能够以痛苦去接近另外一个痛苦的心灵,这可能就是上帝的美意。其次,就是让我们学习何为真正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有时候我们会好心办坏事,就像约伯那三个朋友一样,他们觉得自己是在帮助约伯,其实他们却加重了约伯的痛苦。我们往往以自己的想法,觉得对那个人好的方式去帮助别人,以我们的方式去怜恤别人,或许我们并不了解他内心当中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第三个方面,去更多真实地了解另外一个人的内心,使得我们更容易忍耐、宽容和饶恕。你知道而且明白的事情越多,你宽容的能力也就越大。第四个方面是,唯有出于怜恤的爱,才能去做福音的工作。他人的灵魂,永远不是我们在上帝面前可以夸口的资本。你是真的看到一个人的灵魂在罪和黑暗当中挣扎,出于内心的怜悯,愿意去接近他,帮助他。所以,惟愿我们能照着上帝怜恤我们那样,尽可能地去接近一个个的心灵,并照着上帝的方式去爱他们。

我们一起来祷告:

主啊,我们要特别地到你的面前,来仰望和感谢你。因为你怜悯我们,知道我们不过是尘土,但你却抬举我们,使我们能够作神的儿女。也愿我们能够以同样的怜悯,来面对其他的心灵,也愿我们能够跟从你的脚步,能够进入到一个一个破碎和痛苦的灵魂里面,能够体会到他人内心当中、生命里面真正的需要。也愿主你赐给我们从你而来的智慧和能力,使我们知道该如何把你的恩典和你的亮光带给他们,这不是因为我们有这样的能力,我们本都是软弱的,愿主你使用我们,成为你恩典的器皿。听我们这样的祷告,奉我主耶稣基督的名。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