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

我岂不是看护我弟兄的吗

文/樊春良

 

当年,该隐杀了他的兄弟亚伯。上帝耶和华问该隐:“你兄弟亚伯在哪里?” 他说:“我不知道!我岂是看护我弟兄的吗?”(创世纪4:9-10)今天,我们行在人生和信仰的道路上,许多弟兄(姊妹)是我们的看护者,在明中、在暗中,你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而我们是看护我们弟兄的吗?

那些引领你的人

回想自己信主的历程,我有时竟然不相信有那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引领我、帮助我。我算是比较早地读圣经,甚至有一段时间比现在还热心地摘抄新约金句,不过,其实那时并不明白。明白福音、认识主耶稣是由许多人一步一步引领、开导的,不单是言语,更是行为——以前我在实际生活没见到基督徒,后来不断遇到许多弟兄姊妹,带领我信耶稣基督。忘不了在书店里送我圣经的福建小打工妹,带我去北大暑期宗教班的几位台湾弟兄姊妹,把我叫到旅馆房间给我讲解《约伯记》的美国王教授。还有,大家为我一起手拉着手祷告。那是我人生最困难的时候。他们告诉我,当你有什么难处,你可以向天上的神祷告,不管是什么时候,在做什么,你都可以向神祷告。后来,2001年,我到了美国访学,遇到更多的基督徒,与弟兄姊妹时常在一起,在学校、在弟兄姊妹家中、在教会,得到弟兄姊妹各样的帮助,一起学习圣经,一起分享,一起敬拜——神带领我透过祂的儿女让我真正认识了祂、信祂。不久前,我又与当年帮助、带领我的王弟兄相逢,在大家一起相聚分享时,我感恩地说起当年他带我信主。王弟兄还有些疑惑:是我带你做决志祷告的吗?不是哦,更早有人带我做过决志祷告。但王弟兄和他的姊妹那几个月在访问学者的团契里对我和其他学者殷勤服事,并时常敞开自己的家招待大家,让我格外感到主内的温暖,自然地靠近主。还有许多像他们一样热心的教会弟兄姊妹和牧者。

那段时间,我真的看到了一种我向往的生活:除了主日教会的敬拜,还有一个安静的时候,在一个温馨的地方,弟兄姊妹一起唱诗、祷告、一起读圣经。我曾看到过一个让我难以忘怀的情景:在夏天的瓦尔登湖,一家美国人——父母带着几个孩子围坐在湖边的长桌上,一起读梭罗的《瓦尔登湖》,一本书一个人读几句,交给另一个人。一家人幸福和欢乐的生活时刻是围在一起读一本书!我站在不远的地方,好生羡慕。那时,在查经小组相聚时,我同样有一种家的感觉、一种幸福的感觉,我们相聚在一起,一起读一本书。在那一段时间,世界都安静了,人也把自己心里的烦恼抛在一边,安心在神的面前,赞美诗那么好听,神的话语那么甘甜,弟兄姊妹的心那么近。每逢聚会分开,都恋恋不舍。月光一路洒在回家的路上。

“我们来分享吧”

一年后回到国内,我第一个愿望就是找到一个有小组聚会的教会。经人介绍,知道有一个家庭教会的小组在南边的一所大学里。依然记得,在冬日寒冷漆黑、道路拥挤的傍晚,我打车走了大概两个小时,终于到了。见到许多年轻的学生,一起到了附近的一对年轻夫妇的家,查《约翰福音》。虽然这里不像美国弟兄姊妹的家那样宽敞、明亮,但大家讨论热烈,敞开分享,十分温暖。那时的家庭教会真的是在家里聚会,我们主日聚会、小组查经轮流在不同的弟兄姊妹家,有的也很远。从聚会中很有所得,感受弟兄姊妹相互帮助的温暖。难忘的是在那非典时刻,我们仍没有停止聚会,小组的姊妹为每一个弟兄姊妹买了当时不好卖的特殊口罩。我拿到时,心里特别感动。可是,回到国内后,不像在美访学时一身轻松,而是忙于工作、照顾我儿子,就不能坚持聚会,慢慢地就越来越时间长地不去聚会。今天想来,我很能理解一些弟兄姊妹,在城市里工作累、压力大,有时来教会或小组聚会,一时可能也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就慢慢不去了,或者不断换到另外的地方。我就是这样。后来去别的地方,还去过海淀堂一段时间,后来来到守望的团契,也在不同的地方。后来来到华杰大厦,但也不是坚持来。

让我固定地坐在守望是一次主日聚会后,那是2008年奥运前刚被搅扰后不久。主日讲道之后,晓峰说,我们还有小组分享,在楼那边,大家可以去。我就来到楼道那边那个宽敞的屋子,很大,靠近四角放了四张大桌子,见靠窗户处亮堂,就走向那张桌子,只有一个姊妹坐在那里。等了一阵儿,还是只有我们两个。她和我说,原来分享的人很多,这次受到冲击,来的人少了。我说,那我们来分享吧。从此,每次听完道,我就来到这间屋子这张桌子,与弟兄姊妹一起分享牧者刚刚讲的道。后来,人慢慢多了,流动性很大,总是有不同的弟兄姊妹来一起分享,都很敞开,除了分享牧师讲道,还彼此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动的事,让我心胸开阔。后来,晓峰让我做组长,带领大家分享。后来,常来的人就慢慢固定来了,在10个人以上。分享完,我们又一起聚餐。后来,我们又增加了查经内容。我们把我们小组命名为阳光小组。那确实是一段美好的团契时光。后来到了老故事餐吧,主日聚会后,没有了小组聚会的地方,我们就在周围找一个餐馆。每到周六,我事先打电话,订餐馆的房间。主日聚会后先在餐馆里分享,然后一起聚餐,一直到户外敬拜的时候。

这是我一段美好的时光。我总是想起,想起我们在一起的每一位弟兄姊妹。我们也有各种联系。这段经历是我一个宝贵的财富,让我成长很多。我本是一个书生,安静地独处读书,是我喜欢的,与人交往不是我所擅长的、也不是我很想做的。但是,带领我们这样一个小组、而且是大家自然相聚在一起的一个小组,确实让我很愿意主动去做些事,也觉得有责任去做。这让我长了一些本领。我没有受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就可以带查经了。后来,我又到美国访学半年,有一段幸福时光,就是我每周去佐治亚理工的学生团契,帮助他们带查经。

回想起来,当时有种难得的氛围,大家都愿意分享,愿意敞开分享,在主里面自由分享。基督的真理和自由引领着我们。最近,有一次与弟兄姊妹相聚让我很感动,又经历到那种真诚敞开的分享。那是一次去新树教会聚会之后,与守望的几个年轻弟兄姊妹一起聚餐。一位姊妹倡议:我们分享吧,第一,大家新的一年有哪些打算。我也和大家一样分享了一下,又说,我现在很不好意思分享这个话题。这个话题是我以前岁末年初在小组中总是倡议的,但常做不到,后来就不好意思说了。姊妹提出的第二个分享是:这一年中有哪些让你感动的事?姊妹先带头分享了自己感动的事,然后大家各自分享。我身边的一位弟兄讲到自己父亲和家庭的事,很触动我。这顿在一起吃的饭,没有白吃,是在主内一次美好的交通。之前,也有与弟兄姊妹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大家说些别的,就过去了。总是要有一个人受感动的,愿意分享,一个人的感动就会触动另一个人的心灵,感动就流传。心里的感动,若不抓住,很快就流失了。

读书小组

来到守望,知道游冠辉老师就在这里,很欣喜。之前买过冠辉主编的基督教文化译丛若干本书,又读过他写的文章,心想这下可有更多的机会请教和交流了。果然,我们就有了更多的相遇机会:在老故事餐吧,冠辉在一堂聚会回去的时候,我正好来二堂聚会,路上总遇到,虽然只是简单地说几句话,但慢慢熟悉了。冠辉邀请我参加教会的读书小组,那是大家正开始读《基督教要义》。小组大都是年轻人,各有恩赐,特别是武昕弟兄,读书多,有眼光,带领读书有一套方法,很受益。而我开始欠缺很多。记得第一次轮到我带小组,我虽然看了几遍要读的章节,第一次带的时候,还是觉得不会带。后来在学习中,才慢慢有了一些带领读书的体会。

在读书小组的几年,收益很大。冠辉起到核心灵魂作用,神学素养和水平之高不用说,我还记得他带的《基督教要义》下册关于政府那一章,揭示了基督教在此问题上的真谛,收益很大。我们一般的会众很容易从日常的感觉,或有时甚至是评血气去理解教会与政府这个问题。小组的弟兄姊妹,像一琨、小梅、付涛、还有曾淼,都是爱读书的人,各有恩赐,从每个人都学到很多。大家交流读书经验,不仅是当前正在读的书,而且还有一些基督徒当中熟知、推崇的书。我孤陋寡闻,第一次在读书小组中知道John Piper,知道他的书DesiringGod。从武昕弟兄知道以前许多不知道的书。那时,读书小组还承担着为教会会众写书评、推荐图书的任务,大家分担,这样促进每个人深入读一本书。我写了两篇书评,一是关于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另一本是关于傅士德的《属灵传统礼赞》。好好读了这两本书,首先自己受益良多。

由于户外存在的阻碍因素及其他因素,后来教会小组停了,我感到非常遗憾。在读书小组中,大家在一起读书那种氛围以及彼此交流、一起讨论,是一个人读书没有办法代替的。于是,我总想我们还应该有读书小组。我为此有过祷告,并把这个想法对我们清枫小组弟兄姊妹说了,得到积极响应。那时,我们小组还正与好智弟兄带领的杏花二组想联合做点事,也把读书小组的事告诉了他们,陈亮弟兄积极响应,来参加。这样,2014年3月9日,我们读书小组——生命更新读书小组,就成立了。

我们读书小组是开放的,以清枫小组成员为主,李锋、红红、志洁、建青,后来卫硕也加入,其他小组有陈亮,后来岳阳也加入,还有别的教会的一对年轻弟兄姊妹。这些年,我们读了《圣洁》、《基督教会史》,正在读《基督教要义》中册。虽然没有冠辉弟兄那样丰富的神学知识,也没有武昕弟兄那样的恩赐,凭着热心和热爱,我开始带读书小组。小组读书,由我、李锋和陈亮轮流带领。我们开始选的书是对的,《圣洁》讲的内容与我们每一个信徒的生命都息息相关,大家都有感动,都爱读,所以开始很顺利,大家一起专心读书、讨论热烈。这样,为小组聚会提供了一个好的开始,大家感到收获都很大,愿意来参加。李锋带的很好,有青年人特有的敏锐,每次都能提许多问题,引起大家广泛的讨论;陈亮准备得特别细致,时常会有惊人的看见。小组聚会选在周末,考虑到大家都很忙,我们当时定了一个规则:只要有三个人来,我们就坚持聚会。确实,有一些时候,就我们三个弟兄聚会。去年一年,大家来得少,都很忙,小组聚会也停过几次。不过,今年情况很好,大家都来,而且有新的成员,年初那次聚会,已回家探亲、远在外地的姊妹还通过微信视频一起参加了小组聚会。

读书小组的团契生活,让我别有感触。我们读书小组不是追求更高的专业化读书会那种形式,只是鼓励大家读书,一起读书,一起分享。我们小组是开放的,是自愿的。没有强求,只有爱读书的人才会来,才会坚持下来。大家在一起,就是彼此服侍。像这样的读书小组,一定要有三两个愿意委身的弟兄姊妹一起服侍,才能持续下去。感谢主的带领和保守!

上帝的丰盛是我们每一个信徒渴望认识的。“圣徒相通”,藉着历代圣徒的认识和体会,我们开拓了眼界,丰富了感情,让我们更丰富地认识上帝。而读历代圣徒和当代弟兄姊妹写的书,就是圣徒相通的一种形式。那种与很多年前圣徒相通的感受,常有眼睛一亮、豁然开朗的感觉。当我读莱尔和加尔文著述的许多段落,心里就有很畅通的感受,感恩受教。

兄弟相交

在我这么多年的教会和团契生活中,得到牧者和许多弟兄姊妹的帮助。我特别想说一下许国永弟兄。他离开这个世界时,我没有专门写点文字纪念,但在心里一直都在纪念他,一直想要写下我的纪念。

知道国永,是在网上读到他写自己经历的文字。后来在教会以及橡树的活动中慢慢熟悉了,交往的机会多起来,特别是户外敬拜期间。由于国永许多工作是在图书和文字方面,我们许多交流也在图书和文字方面。那期间,我写了几篇文章,要是没有国永的邀约和鼓励,恐怕写不出。

2013年夏天,我还正在冠辉领导的教会读书小组读《基督教要义》的时候,国永给我打电话说,《杏花》下一期的主题是委身教会, 约我写一篇关于加尔文教会观及今天应用的文章。我还有些犹豫,是不是能写好。国永鼓励我说,你写吧,没问题。于是,我写出了一篇“教会是信徒的母亲——读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刊登在《杏花》2013年秋冬季合刊上,这是我写的第一篇关于(加尔文)神学的文字。

2014年下半年,班扬的自传《丰盛的恩典》出版前,我提前看到这本书的稿子,准备写篇书评介绍。之前,在写奥古斯丁《忏悔录》书评时,我们在读书小组就讨论过应该推荐一些好的属灵自传。后来,国永约我写篇《丰盛的恩典》的书评。我读了这本书,很感动,但是要写篇书评,还是花了些功夫的。我以为,这个书评要引导读者读这本书,不能自己评论太多。但要把班扬那种纯粹的感情介绍出来,不容易。我分了四个部分介绍《丰盛的恩典》:背景;主题:罪人蒙恩;寻求那蒙恩得救的确据(班扬的信主经历);清教徒的热忱:班扬的讲道(介绍本书所附的班扬的两篇讲道)。写完了,心里还不是有十分的把握,就发给国永,想听听他意见。国永看完,发来一段留言:“樊弟兄,我觉得你的文章背景和蒙恩经历阶段写得很好。提点意见是,你写到清教徒强调得救的确据,如果能够结合其他书,像爱德华兹和巴克斯特的书,再深深挖掘一下,可能会写得更好。”第二天,我在出差的途中,又接到国永的电话,说了几处具体的问题。最后,这篇书评以“当与蒙召的恩相称 ——读班扬《丰盛的恩典》”为题刊发在《橡树阅读》和《守望网络期刊》上。

在写这篇文章的同时,国永就说,将来请你就这个题目做个讲座。2015年3月,首先看到安排在教会讲座的通知,由袁灵传道讲。我的讲座安排在4月。我就有点疑惑,袁灵都讲了,我还有必要讲吗?国永耐心地和我解释,说是两个讲座是从不同的角度讲,都需要。他在橡树为我这次读书会报告的海报通知上面专门加了一段编者按:

橡树3月份时曾邀请袁灵传道办过一场《丰盛的恩典》的讲座,那场讲座结束后,樊弟兄曾问橡树哥,还有必要再讲一场《丰盛的恩典》吗?橡树哥说,班扬所经历的信仰挣扎是两千年来众多普通基督徒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而其为真道入狱的受苦见证,也与当下很多中国家庭教会遭受逼迫的经历相契合。班扬和他的书,实在是中国家庭教会亟需借鉴的宝贵财富。有关他的讲座,讲十次八次都值得。

这样,我的报告就以“与班扬一起思想神的恩典 ——《丰盛的恩典》读书报告会”于2015年4月25日下午在晨光书店举行。据反映,讲得还不错。国永对我说,橡树正准备在一些教会开展属灵阅读推广计划,邀请你成为我们的签约讲员,呵呵。哪里敢当什么签约讲员,但我当时确实想有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读书心得。不过,这是我做过的唯一一次读书报告讲座。

那年正好赶上提姆•凯勒《婚姻的意义》一书出版,我花了一两天时间静静读完后,很受触动,就写了一篇读后感“婚姻的意义,生活的意义——读《婚姻的意义》”,发给国永。国永看完回复说:“写得很棒。最后一部分确实稍显单薄,但我也不知道提点什么意见。”我们又在微信里讨论了一下。

后来,再见到国永,他就对我说:我们又出了什么什么书,樊弟兄给我们写篇书评吧。很亏歉,我后来没写出新的书评来。

后来,2016年1月1月31日,国永离开了我们。

这两年,好久的时间,我不想写属灵方面的文章和书评。

“樊弟兄,给我们写篇书评吧”。想起国永,就想起他对我说这句话的样子,想起弟兄对我的帮助和鼓励。

“团契是一个恩典的礼物”

2008年是我在守望稳定聚会10周年,差不多也是担任清枫小组长10年。这10年间,2011年教会开始户外敬拜,大部分的时候是没有教会一起聚会的时候,小组聚会成为最主要的团契生活。上帝的祝福和恩典满满。

回想起来,从建堂和户外敬拜开始,教会的弟兄姊妹就进入一个磨炼信心的时期。建堂“让我们摇动一下我们的生活”,户外敬拜则是一场面对面的属灵争战。在这场属灵争战中,我们都经历了内心的争战和外面的冲击,小组内外的弟兄姊妹彼此鼓励、心意一致、相互扶持和彼此帮助,靠着神的恩典和肢体相连,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一句安慰,一声鼓励,一回相伴,一次守候,让人温暖,给人勇气。经上说:“若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受苦;若一个肢体得荣耀,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快乐。”(林前12:27)没有比在属灵争战中更能体会弟兄姊妹在基督里相连相助的了。感谢神,给了我们这样一个难得的肢体相连的机会!

虽然没有教会在一起的聚会,靠着没有中断的小组聚会,弟兄姊妹在一起敬拜、读经、祷告和分享,肢体紧密联系,生命得到增长。感谢主的带领和保守,我们小组的聚会一直稳定持续,在兴旺时,人数时常达到20多人,常常分享得很晚。后来,由于工作和家庭等各方面原因,一些弟兄姊妹离开小组,去了其他地方、其他小组,还常常保持着联系。最近我出国探亲,在加州湾区与传华、景宏、李昊、秋会等原来几位小组弟兄姊妹相聚,他乡遇故知,格外亲切。还有两位姊妹住的远,这次没有见到。现在我们小组虽然常来的只有七八个,但没有感到缺乏,感恩的是总有新人来到。在查经方面,我们小组在教会牧师的指导下,按照查经资料,走上了规范的查经方式。大概我们小组是教会中跟着教会查经材料查的最快的。感恩,在小组聚会中,神用祂的话语喂养我们。神的话语是我们的力量!

我们基督徒在日常中面对世界的挑战更多地来自生活和工作带来繁忙和劳累,这时更需要从神的话语中得智慧、得力量,更需要与弟兄姊妹分享所遇到的问题,互相代祷,小组的团契生活就格外重要。

我常常为自己感恩,有小组的弟兄姊妹在一起,我没有陷入孤单之中;我常常为小组的弟兄姊妹感恩,看到共同生活中每一个人的变化和成长。我常常为小组感恩,感谢神赐予我们在一起查经、祷告和分享的时光。每次小组开始,我都会这样祷告:“感谢神,给我们预备一个时间、一个地方,让我们弟兄姊妹安心来到你面前,一起学习你的话语,一起在你里面分享。”我深知这是神给我们的恩典。从我刚信主、向往小组团契的生活,到今天在家里小组聚会,我知道,这样的小组聚会是神给的恩典,若不珍惜,可能会失去的,有时并不是外界的搅扰,而是自己无意无心。朋霍费尔的《团契生活》中有一句话:基督徒弟兄的团契是一个恩典的礼物,一个随时可能从我们这里收回的、来自上帝之国的礼物。(中译本第5页)

弟兄姊妹在长期小组生活中,像一家人在一起一样,也会有一些问题,分歧、误解、得罪、甚至争执,还有关心不够、律法主义,都是有的。我有时爱教导人,爱争论,给弟兄姊妹带来一些不适。我有时会自责,觉得自己的言语可能伤害了别人;也有退缩的时候,觉得自己不太适合服侍小组。感谢主的安慰和弟兄姊妹的包容,使我坚持服侍。后面我也慢慢明白,小组聚会不单是带领人的事,不要眼光盯着自己。小组聚会是每一弟兄姊妹在一起彼此服侍。

基督徒的团契是神恩典的一个礼物。在弟兄姊妹的团契中,神与我们同在,我们在祂里面肢体彼此连接,彼此信任,彼此关心。在这个弯曲悖谬的时代,弟兄姊妹的团契是我们共同的光明生活。

我是看护我弟兄的。

 

 

为纪念在守望稳定聚会10年而做

2018.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