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

在家庭营会中被更新

文/张涛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教会的营会活动,去之前还是有很多担心的,比如不认识很多兄弟姊妹,也不知道营会都有哪些活动,应该说有忧虑也有期待,懵懵懂懂中就出发了。

一路上,车厢几乎就是兄弟姊妹的包厢,有孩子的欢乐玩闹,也有弟兄姊妹之间的互相联络,很感恩,一路平安到达。迷迷糊糊的做了小组长,一路上要收车票、收房费,认识了小组里其他的弟兄姊妹:建廷一家、玉佳一家还有晓峰牧师和师母一家。非常欣喜的看到弟兄姊妹生养众多,两个娃的是大多数,我们这一个娃的算是另类了吧。

第一天下午的宣讲活动令人感动,所有人都站起来赞美主,很久没有这么多人一起来唱诗赞美主了,仿佛又回到了从前我们一起聚会的日子,虽然也经常换地方,但是我们举起手歌唱,赞美主。当看到我们都举起手欢唱,一首又一首的赞美从我们口中发出,真的是太感动了,有的姊妹流下了眼泪,我自己眼眶也湿润了。仿佛真的感受到了上帝的灵行在我们中间,他就与我们同在,听我们的歌唱赞美,好像我们是蒙了上帝的呼召来到了营会。晓峰牧师讲了家庭敬拜的重要性,这深深的触动了我,因为我之前从来没有做过家庭敬拜,也从没想过家庭敬拜,这是亏欠,对主的亏欠,对家人的亏欠。以前在小组的时候,会听别的弟兄为家庭敬拜祷告,我竟然从没以为这是重要的祷告,远比我们的生活、身体、工作要重要的多。

接下来袁灵牧师的讲道促成了我一定要开始家庭敬拜,使我懂得了家庭敬拜是丈夫(头)的责任,丈夫应该带领家庭敬拜。我当时就下了决心,回去后就开始家庭敬拜,带领全家人赞美主,但也有些担心,不知到底自己能不能做好。这时,听到袁灵牧师鼓励大家先行动起来。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不管做的怎么样,总之先做起来。这不,回到北京以后我们终于开始了家庭敬拜!固定一个时间,选好主题,每天一起唱诗赞美祷告。感谢主!我们的孩子也很接受,并且好像比我们更期待家庭敬拜,这是家人在一起的更美时光,希望我们能一直坚持下去。

这次端午营会收获满满,明白了家庭敬拜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如何做家庭敬拜,应该说,我感觉到自己要开始一段新的主内生活了,相信新的生活我必将收获满满。

溪水边小组营会感恩集锦

 

1、赵弟兄/咏莲/思涵/思睿家

●这次对我触动较大的是新雨带的晨祷,经文就是主三次问彼得:“你爱我吗?”“你喂养我的羊”。一直以来总觉得自己的信仰不够真实,身心常被世事缠绕。那天圣灵藉着主的问话也在拷问我:“你爱我吗?”并提醒我当把眼光转向主而不是自己如何。尽管我对自己的属灵状态有诚实和自卑的看见,但焦点也在“我”:“我的信仰不够真实”、”我对天堂盼望不真实”……我被提醒应该把焦点转向主,看主的心意是什么?他喜悦我怎样。另外,这次袁灵牧师特别强调了丈夫做头带领家庭敬拜的重要意义,我也更被提醒,回来后已尝试着一点点开始。

●这次营会活动一如既往地丰富美好,无法一一细述。其中印象深刻的是新增的活动—-新雨主持的‘’家庭访谈‘’。60后、70后、80后每代都有夫妻代表,我们家是年级最大的一对(已有24年的婚姻)。访谈中新雨问到每个家庭最快乐及最不快乐的事,我能想到最快乐的事就是每天全家一起共享晚餐的时刻、一起出游的时刻、一起家庭敬拜的时刻、一起服侍的时刻……只要是身在一起并且同心都是美好的时刻。而不快乐的时刻是闹别扭冷战的时刻,人在咫尺心隔天涯。可见,我们的喜怒哀乐都跟夫妻关系息息相关。晓峰牧师也讲到了夫妻亲密关系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自我中心。唯有两人都肯放下自我,更多学会舍己爱对方,亲密关系才会真实持久,经得住生活中各种张力的冲击。我们都渴慕亲密关系,但如果给对方恩典这个功课学不好,那我们成长的路就还很长,既使结婚已很多年。求主赐下力量。

●很感恩能参与服侍,跟大水及青少年在一起很开心。相比中学同学,感觉信主的青少年更懂事、单纯、合作、礼貌、乐于帮助人。

●非常喜欢营会!最开心的是我正好十岁,可以跟大水带的青少年哥哥姐姐们混在一起,一路游戏和欢歌,还能参与两场赞美服侍。信息方面有感悟的是大水讲到我们是神最满意的创造,感觉自己真的是上帝的宝贝。

2、袁弟兄/于平家

●感谢教会组织的营会,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在神创造的美丽大自然中,在神的家中,忘掉工作中的烦恼,身心得到放松休息,灵里得到补充供应。两位牧师的讲道很有感触,以前没认识到神对家庭和弟兄的心意,弟兄在家庭中兴起,带家庭敬拜,就能兴起家庭。带家庭敬拜的同时,自己也能和家人一起规律地研读圣经,神也藉此赐下恩典,家庭和睦,同心侍奉主。感谢主!回家后我开始了家庭敬拜,希望能坚持下去。一切荣耀颂赞归予神。

●感想主要就是感恩,感谢主,感谢教会,感谢牧者和各位同工组织了这么好的团契营会,让我们在地如在天享受神家的幸福和合一。二是强烈地感到圣灵的工作,圣灵责备我为袁弟兄灵里的复兴祷告得太少,忙于自己灵命的追求,没有遵循神设立的家庭的秩序,弟兄是头,姐妹是帮助者。圣灵的光照后,我就为袁弟兄能主持家庭敬拜祷告,奇妙的事发生了!他真的开始带领了,并且带得很喜乐,神是多么慈爱信实。在营会看到这么多孩子也很感动,神赐福是多么大,神赐的产业是何等多,那么多可爱的孩子们都印上了神恩典的记号。神恩典太多数说不尽,总结一句,我们能成为神的儿女,成为守望儿女,是多么有福!

3、徐莉

●这次营会我收获不少。最感悟的一件是,短短3周时间内这一群6-10岁天国的子民在果果姐姐的带领(果妈协助)下顺利完成了2首赞美诗歌的排练,还有背诵经文。让我感动的是孩子们的坚持,每天打卡练习不但没有抱怨,反而把这事当成自己的事,主动提醒要上传练习视频。更让我感动的是果果妈妈每天的督导提醒,非常认真负责,错误动作一一纠正,还能不急不躁,让我这个有惰性的家长由衷地佩服。若不是她们有从上帝而来的智慧和力量,怎能把这场赞美成就为孩子们跟上帝之间一次亲密互动呢?看着孩子们纯真的笑容,我在想,这一群上帝的宝贝,10年后是否还相信自己是天国的子民,是上帝的宝贝呢?他们是否真的跟上帝建立起了真实的关系,知道生命的意义,追求圣洁生命,让世人从她们身上能闻到耶稣的馨香之气呢?但愿生命的种子已播下。

这次听道更让我明确家庭是最好的信仰传承模式,孩子成长离不开父母平时的言传身教。袁灵牧师专题讲了家庭敬拜的意义,讲到丈夫是家庭敬拜的第一带领人,特别讲到上帝跟家庭立约,让我心里有了一种真切的盼望:就是我们的家掌管在神的手中,神迟早也一定会让我老公归在他的名下。这次营会也给软弱的我一个提醒,家人一定要常常在一起,一起做一件事,最好的事就是家庭敬拜。牧师还说到一点,当我们觉得生命停滞,软弱没有力量时更应该操练全家一起家庭敬拜。我家里的头没有信主,我知道身为妻子要面临的挑战,也许争战的路会很长。感谢主!他有怜悯有恩典,营会后第一周末,我们开始一起家庭敬拜了,女儿选的赞美诗歌是她参与青少年献唱的《我的一生在你手中》,这首歌正能表达我此刻的心情:

主啊,我的一生在你手中,既使惊涛骇浪,你与我同在,我深知道我的一生在你手中,你的奇妙带领我愿等候, 愿我能摸着你的心意,未来的路能走在你旨意中。

4、知知爸(慕道友)/知知

●这次跟大伙一起出去,对基督徒有了更多了解,通过对牧师及其他弟兄姊妹近距离观察,留下的都是正面的好印象。由于从小受无神论影响太深,可能短期内还无法有太多领悟,但愿意有更多思考。

●与朋友们在一起很开心,营会活动中我们通过相声、音乐、故事、游戏等有趣的方式来认识上帝,既轻松又印象深刻。期待下一次!

求战而生

文/JP

在家庭中做头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根植在生命深处的软弱和罪性一直让我躲避各种“事到临头”的责任。婚后妻子对于我做头的失职打比方说,我开店当老板从不思考如何更好的经营,只是像个伙计一样埋头干苦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份角色的增加(特别是丈夫和父亲)、真理知识的增多(父亲是家里的头、丈夫是妻子的头),我深处的软弱更加无所遁形,各种张力压力也随之接踵而至,常常令我狼狈不堪,然而感谢神作我的避难所,他更赐我信心和勇气向老我宣战,带我攻城掠地,一步步拓展生命的疆界……

★逃避做头

这次端午营会妻子支持我享受了一场沙滩足球,难以想象我竟然好几年没有踢球了,我曾经有很重的球瘾,重到什么程度呢?大学时接连三次手臂骨折也没有打消我带着石膏板去球场奔跑的渴望,谈恋爱时ZW生病挂吊瓶我也能撇下她只为去球场过把瘾。我从没想过我能戒掉球瘾,攻克的过程并不容易,那种内心的渴望和理智之间的张力仍然记忆犹新,若不是神让我看到这个瘾里面藏着的骄傲、虚荣和自私,以及更隐秘的对现实的逃避,并在祷告里引导我为此悔改认罪,在一次又一次的瘾症里加给我力量挑战自己说“不”的话,我真的很难想象那种求之不得的煎熬会如何消耗我的生命和家庭。感谢主,他带我攻克球瘾,胜过在球瘾里捆绑我的骄傲虚荣和自私,神的恩典胜过一切虚浮的荣耀。

球瘾只是我老我中一个小小的营垒,还有更加顽固难破之处,就是不愿做头,甘居老二。我不想担负做头的责任,害怕失败的后果,这个软弱从小伴随我至今,已成为我生命性格中不可分割的特质。上学时我只需要负责学习好其他都可以不用管;工作后我习惯性地躲在得心应手的技术小天地里,逃避于不擅长的管理工作;婚后更是甘心做忙伙计也不愿当闲掌柜,对家庭有很多亏欠;在教会的服侍中也逃不脱这个软弱……

★火情四起

两年前,我的工作方式从朝7晚7变成全职在家,几乎一天24小时在家庭环境中;妻子那时刚好怀了老二,各方面不如二人世界或只有一个孩子时那么自由,很多事情需要我更多参与;那时我也开始和几乎20年没一起生活的母亲和弟弟重新住在一起。工作上研发生产管理对外业务好几摊,家里妻子孩子院子好几摊,我和久未一起生活的母亲弟弟的磨合,妻子孩子和他们的磨合,……这些繁杂的事物和人际关系显出了我以往独行侠式的处理问题习惯的极大弊端,火情四起,而我总是用不在同一个维度上的低级方式来处理,很多时候是扬汤止沸,问题暂时被掩盖,当有一天爆发出来时大家都受到伤害,我心力交瘁。那时我稍微能理解借酒消愁、逃避在各种烟酒赌毒里的男人们内心是多么沮丧和无力。感谢神,他做我的主。我把这些问题带到神面前,神让我看到是我没有站起来做头,承担我应该承担的带领和管理职责,我求神帮助我教导我如何做头,我和妻子一起祷告,我们决定先把家庭敬拜这个最重要的事情抓起来。

★迎接挑战

大概四五年前我们开始尝试家庭敬拜,可能因为时间和材料的原因一直不能稳定,妻子怀孕期间从咏莲姐那里知道《马太福音注释》是很好的家庭敬拜材料,我们决定采用这本书,并把时间改成早餐以后,全家人那个时候状态最好,就这样我们的家庭敬拜稳定下来。在这个时间里我和妻子有很多一起分享祷告的时间,家庭的异象、工作的异象、家庭的人际关系、工作项目的管理开展、国家、教会、弟兄姊妹的难处、子女教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以祷告同心面对各方面的难处和挑战,神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加增我的信心,破碎我建立我,更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向我显明他的恩慈和带领。

去年年底仁爱弟兄临走前在我们小组挑战弟兄姊妹每天花半小时单独向神祷告,组长肖婷马上在小组发起每天祷告半小时打卡,我加入了这个打卡群,尽力坚持每天祷告半小时,至今有半年时间,虽中间偶有软弱间断,这半年神仍使我里面的信心和担当的勇气不断被提升,面对各样困难挑战时,逐渐摆脱老我惯性的躲避思维,开始愿意站在最前面做家人的头和遮盖。妻子说神是大能的!她十年推不动,神几个月就显出明显的果效。感谢主!

★求战而生

袁灵牧师说让弟兄复兴好比叫死人复活,对我来说不算夸张。球瘾隐藏在“爱好”的美名之下滋养心里虚荣和自私的罪,软弱无能躲藏在“热爱工作”的借口中麻痹沉沦,当我躲在各种老我的安乐窝里不愿意出来的时候,对我的妻子家人来说,其实我就是个死人,我害怕面对艰难未知的挑战,躲在那个仅仅可以容纳自己的虫茧里面,把妻子孩子扔在外面风雨飘摇。我若总按着熟悉的套路求那老我里的安逸,不向着神的旨意对自己发出挑战,我就不明白神的心意是多么美善、他的能力是多么浩大。借着家庭敬拜和祷告,神使这些罪和软弱被显明和对付,人不能揪着头发把自己提起来,唯有倚靠神。虽然我的生命和我的家庭还有很多未得之地,但信心的眼睛让我看到,靠着神的恩典他已将应许之地赐给我,我必求战而生,因万军之耶和华是我和我家之主,求主帮助我专靠他!

一个人的软弱或得胜并不只关乎他一个人,家里有一个人软弱跌倒,这个家就有破口,全家都要受亏损,尤其是家里的头;教会中一个家庭软弱跌倒,整个教会就有亏损,就像亚干犯罪不只他一人受罚,所以我们当彼此代祷。个人的复兴,特别是父亲和丈夫的复兴,关乎整个家庭,关乎整个教会,关乎整个神的国度。

求主复兴丈夫、复兴教会、复兴他的国度!

给爸爸的一封信 当警察来敲门之后……

爸爸:

我心里一直都很感激您!当年出于生育政策的原因,您和我妈要面临一个选择,要么像当时的很多家庭一样,出于利益的考虑,让我妈做人流手术; 要么生下我,但作为一家经济支柱的您,将会失去教师的工作。您和我妈妈选择了后者,所以谢谢你们给了我生命。失去工作之后,为了生计,您去做牢饭、做伐木工、做搬运工,甚至去挖煤……想想之前是做老师的您,要做这些活是多么的辛苦。可您从来没有因我使您失去教师的工作而让我内疚,也很少提为我受了多大的苦。而我知道这些,也是听我妈妈说的。当我问到您时,您说不后悔。这让我知道我的生命至少来得比一份工作有价值,对我来说是无比大的安慰。我一直因有您这样的爸爸感到骄傲。

爸爸,我知道您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人,希望您能耐心看下去。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爸爸,我从小到大,我的脾气、性格、优点、缺点,以及我的过错,您和家人都是知道的,并且我也是在学校接受共产主义无神教育,我也常嘲笑拜佛、迷信鬼神的人。和很多人一样,在大学毕业后,我就立志要闯出一番事业。刚出来找工作时,并不是很顺利,考专八前还在家白吃白住了很久,特别感谢您在那段时间对我的理解和接纳。到兴义上班两年,可以说是我开始怀疑既定人生的起点,看到公司大部分的人都是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那时我就想,没有信仰的人,终究会走向灭亡和堕落。虽然公司吃住、薪水的待遇都很好,但我越来越不喜欢那个地方。

在公司项目快结束前几个月的一天,旁边一位关系很好的同事跟我说她在北京的同学一直在给她传福音,她就把这个同学在网上介绍给我认识了。或许我同事已经察觉到当时我那种空虚的状态,她说也许我需要信仰。在公司建设项目结束后,本来是可以留下来的,但我已经厌倦了那种生活,选择离开了。之后您知道,我去参加公务员考试并进入了面试,结果面试没过。当时觉得有些遗憾,现在觉得没有什么遗憾的。后来实在不想待在贵州,就想出来闯荡一番。之前的公司是北京背景的,所以我选择来北京了。相信来北京是神的带领,让我在这里认识了他。

2007年9月,在我来到北京的第二个星期,那个同学就邀请我去教会并介绍一些朋友给我认识,我想反正在北京也不认识什么人,就跟她去了。她带我去了守望教会。由于那是第一次去教会,所以听不懂讲道,也不记得讲的内容。不过还记得主领敬拜的是一个姊妹(在教会,因为我们都是神生的儿女,所以彼此称为“弟兄姊妹”),当时就觉得信主的人所显出来的生命就是不一样。讲道结束之后是欢仰新人的时间,那温暖的场面如今仍记忆犹新,也是我决定信主的原因。在前面几位新来的人介绍后,轮到我介绍了,我讲的大意是“虽然我还不认识主,但我想我正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相信主会带领我的”。接着大家唱了一首诗来欢迎我们。压抑许久的心情在那一刻得到了完全的释放。之后负责迎新的几个弟兄姊妹留下我们继续分享。第三次去聚会结束后,我就在一位弟兄的带领下做了决志祷告。大意是:主耶稣啊!我需要您,感谢您为了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我打开我的生命之门,迎接您做我的救主和生命的主。请驾御我的生命,使我成为您所喜悦的人。奉主耶稣的名祷告。

我最初去参加教会时的确是因为当时在这边不认识什么人,比较孤单,而教会又那么温暖。没有想自己所信的是否真实。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通过读圣经,跟教会的弟兄姊妹相处,还有自己经历的事,我心里明白这世界上真有一位爱人的神。圣经说我们最早的祖先亚当原是神造,后来亚当犯罪远离神,亚当的后代就充满各种罪恶(嫉妒、邪恶、贪婪、恶毒等),神的儿子耶稣为我们的罪被钉十字架,只有相信耶稣,我们才能跟神和好,我们的罪得能被赦免,将来在神审判时才会不被定罪,不然就是下可怕的地狱。您说我信得太“迷”,是因为我是真的相信。对基督的信仰并不是锦上添花的事,如果是那样,就一开始就别信了,不可能又想得到救恩,又想抓住这个世界的好处。因为他的救恩,比世界上一切的事都好。

信主之后,因为有了新的观念,我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每次春节回家都能感受到那种张力。直到上周,警察找上您……对不起,让你们担心了,也怪我没有把具体的情况跟你们说,你们凭空想象的话只会越来越担心。我想现在不能逃避了,我会说说我们教会的具体情况,以及为什么警察会找到您。

全球有21亿左右的基督徒,中国约有1亿。我在的教会叫守望教会,是众多教会的中一家教会。目前在中国的现状就是,有很多的教会不被政府所承认,时常受到打压,因为这一部分教会不愿加入“三自”教会。“三自”教会通俗地说就是官办教会,教会用地、治理、教导等通常都由政府决定,这是我们所不认同的,因为那样的话就是以政府为头,而基督教会是应该以基督为头。圣经教导我们要顺服掌权的(政府),但是那个顺服是有界限的(比如当纳税,不做行贿等犯罪的事),当政府做的不符合圣经的原则时(比如强迫怀孕的妇女堕胎(在神看来那是扼杀生命),或是不让基督徒敬拜神),我们就按圣经的来做。政府有关部门一直要我们加入“三自”教会,对于不加入“三自”教会的,我们称做“家庭”教会,起因是家庭教会没有三自教会那样由政府支持的显眼的教堂,一般都是在家里做礼拜。近年来,由于信主的人越来越多,家庭教会到办公楼租更宽的地方来聚会。但政府不愿意放手,又没有法律依据说家庭教会非法,所以只能通过一些手段来限制,比如给办公楼的房东施加压力,以间接的方式让教会搬走。2008年的时候,我们教会决定筹款来买个地方来聚会,后来筹足款项买到房后,政府给房开商施压,不让房开商把钥匙给我们。同时,我们每租下一个地方,政府都会干扰,给业主施压,使我们无法正常聚会。在2011年的时候,我们只得在一个室外的平台聚会,每个星期天,教会的弟兄姊妹都会去那个平台聚会,但是政府还是不让,就让派出所的警察在那里守着,信徒一去平台就强制留下来带到派出所,中午或是晚上才放出来。每个星期天都是这样。也是从2011年开始,我们教会的牧师和长老还有其它在教会服事的人都被非法软禁在家了,不让出来。因为我也去平台聚会,政府的警察就通过方式来阻止我,比如给我的房东施压,让我搬家。或是像这次一样,来骚扰你们。他们这样做是不对的,也没有任何法律依据。这种管理方式是封建社会留下来的,也和文革时期一样,就是个人的什么事都与家人联系在一起,离间家人的关系。

可能我上面说的这些情况让您一时难以接受,但我相信他们不会把你们怎么样。我现在是32岁的人了,也应该为自己的选择(就是跟随主耶稣)负责。如果他们再找您,就说我是大人了,让我对自己做的事负责,你们去找他吧。爸爸,从小到大,凭心而论,我都是比较顺从你们的,但现在我既然是一个成年人,就应该自己选择自己的路并为之负责。

真的不用为我担心,神并没有亏待我,看我现在的工作不是很好吗?老实说,现在这份工作真的是神赐的。我只是一所普通的大学毕业(而且是专升本),现在跟自己共事的,学历经验等条件都比我好得多,很多至少都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外经贸大学这些大学毕业的,不少曾在英、美、澳留学。是因为我够努力吗?不全然是,比我努力的不少。甚至“努力”这样的优点也是天赋(上天赋予的)。我说这些是想让您知道,不管什么样的境况,神在今生有不少祝福,更不用说将来在天上的祝福。我一直相信,神允许失去的,他会用更好的来代替。即或不然,光是信主得永生就够乐上一辈子了。

希望您和妈妈,以及所有家人都能离弃假神(菩萨、如来等),认识这位赐人永生、赦罪、怜悯人又赐下各种福分的神。也请原谅我没有好好孝敬你们,从小到大,作为家里最小的一个,总是那么任性,没有负起当负的责任。圣经也教导,要孝敬父母,但我一直没有做到。愿神帮助我在这方面有所成长。

最后,跟您说说我在河北学驾照时经历神同在的一件事吧,当然,神对我的恩典远不只体现在这一件事上。2009年,我被公司派到了河北沧州,在那里待了将近一年。去了大半年后,就在公司旁边的一家驾校报名学驾照,到路考时,就犯难了,教练和学员都在传说必须要给考官行贿,不然考多好也过不了。我想我是基督徒,不应该做行贿这种神不喜悦的事情,于是没有交用来行贿的钱,可是当时在沧州待的时间不多,不久公司就会让我回北京,如果这次考不上,下来再来考就得从北京过来,这样会很麻烦,而且如果还不行贿,就可能一直考不过。考试前一天,心里很挣扎,头也很痛,我就一直迫切祷告,到了晚上,突然意识到:我为这么放不下这件事啊?一直说要跟随主,为主放弃一切,怎么为一个驾照就这么挣扎了,大不了为了主这辈子不开车了。之后,心里就平安了,第二天早上,到驾校集合点的时候,校长还很严肃地告诉我,如果您不交钱的话,是过不了的,我没有在意,反正交托给神了。你参想象得到结果吗?当天少有的情况出现了:有几个交了钱的没有考过,我和几个没有交钱的考过了!感谢神!这件事让我亲身体验到神掌管万事,他是公义的。

后面附一些关于信仰和教会室外聚会的文章,希望爸爸看了之后能理解我的信仰,并且不为我担心。

爱你们的昌昌!

于2013年10月11日完成第5稿并寄出,于2018年6月18日略作修改


附:

这是我们教会的一位传道(相当于讲解《圣经》的老师)写的一篇文章:

基督:人类生命的深切之需!

“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马太16:26

“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马太4:4

“人饥饿非因无饼,干渴非因无水,乃因不听神的话。”阿摩司8:11

一个人的存在就意味着他/她存在的需要。因为人类生命的存有,必须有赖于许多外在的因素,而非自给自足的。但到底需要多少或什么,则成了一个课题。近现代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们曾殷切地尝试解答人生从最基本的到最终极的需要,他们的努力深度的诠释了“了解自己”的古老命题,昭示了生命的各个层面之需。这是渴望幸福之人所不可不知的,更要知其先后,而近道矣。依次如下:

1、物质/自然

人人皆知,物质是我们生存中不可或缺的条件。但它不是我们生存的目的。就如吃饭是为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所谓“民以食为天”,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曲解了荀子的意思。他说:“君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知天之天者,可矣!”此言乃他对庸俗世道猖獗而天道衰微之忧叹!我们理当与先贤一道以庸俗的观念为耻! 设若人活着仅是为了吃饭,那饭也就不叫饭,而叫饲料。会思想存在的意义是人的基本特征,也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亚力士多德)。“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 因为物质无法满足您全人的需要),我们应当“知天之天者”。

2、知识/文化

人对知识的需要,物质发达的现代人可谓感受良深!(不少人正在殷勤恶补)其实,知识的作用不仅只是升华生存,更是生存之本。因为人若缺乏食物、药物、交通、自然等生活常识(意识、文化),人便无法存活。就如婴儿的存活有赖父母的知识。但人有更深的知识饥渴,要脱离感官、现象去寻索抽象、本质的智慧,期翼可以理解世界、人生。因而,哲学便应运而生,艺术便是它的感性体现。一幅画、一首乐曲、一本书等,它不能当饭吃,却价值连城。甚至许多艺术家宁受极度贫寒(他本来可以很富有)而乐此不疲,令常人所无法理喻。

无知是痛苦的,博学也是痛苦的,就如无论是贫穷或富有都痛苦一样。富有者与博学者还是忧郁症的常客。哲学家与艺术家们更将这种忧郁深深地烙在了眉宇之间。因为知识也不是生存的目的,象物质一样都是工具。苏格拉底说:“知识的目的是至善”。人所需要的不是一组抽象的概念或艺术符号,而是实体——就是知识的对象,一个有别于物质的精神(Spirit)实体。

3、家庭/朋友

人有知性的需要,也有感性的需要。家庭、朋友即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亲情、友情。没有被温情所滋润的人,会变得孤僻、怪异。所以上帝造男又造女,吩咐他(她)们要生养众多(并且透过上帝的大能护理,几千年来男女比例基本平衡)。但一个温暖的真情环境,并不就能使人心满意足。现实的世界与我们内心的理想,总是不协调。君不见,许多人离开家不久就想家,可一回家不久便想离开。如果这尘世任何事物都不能叫您满足,那么,很明显,您的心是为另一个世界而造的(C.S.Lewis)。齐克果则解释道:对更高尚事物的憧憬,是人类对过去乐园生活的怀念。

4、工作/被肯定

工作的需要并不单因生计,劳动的本身也是快乐的事。许多人并不缺乏财富,但还是殷勤工作。没有工作,人便会颓废,甚至沦落。因为人会自我暗示为废物或怪物。工作则使人自信,因为感到自己于事于人于国有用。工作为我们带来喜悦,但它并没有使我们得着长久的喜乐。因它也不是终极的。人类内心的许多困扰既不是缺乏物质,也不是缺乏知识;甚至家庭温暖、工作如意,但还是有很深的不满足感。有些人虽然这些方面非常成功,却十分忧郁,复由于无法抗拒内心更为深切的召唤,竟毅然抛弃所有,或远游、或修行、或隐居,甚或自杀,使得常人诧异不已。是为证。

5、伦理/秩序

安全是人人所渴望的,因此,我们对善都充满期待。虽然自己所行未必尽善,但对别人仍然要求有加。因为秩序是人类正常生活的基本保障,如若人丧失善的底线便无安宁的社会可言。伦理虽然被现代人所轻看,但它仍是崇高的,也是深具现实意义的,是我们应当看重与持守的。有人为此付出一生,应该赢得荣誉。但很明显,一般的(自身)善行或一个理想的社会亦非我们的至深满足。我们需要更美的性格、更坚固的保障,方能使生命既充满良善又充满自由。

6、荣誉/被了解

对荣誉的追求,显明了我们有永恒的需要。希望名留青史,所谓“流芳百世”。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心灵的孤独有所消减。相对其他而论,荣誉可以在较多、较深的层面上满足人,可还是无法使人无欲无求,快乐满足,而需要更深的安慰。历史上并不乏才德兼备之士,他们虽也自知不会被人轻易遗忘,但依旧无法规避灵魂的失落感。就如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伊莱姆的独白:为何我倍感失落(虽然获得极多荣誉),无疑的,我是一个失落的人。

7、终极/潜在

这一层是人类至深至善的需要。是人生命的根,是幸福的源泉。人若在这方面得不到满足,那他/她的心便会永不安宁。但人的处境是十分尴尬的:虽然深切的感知生命的终极渴望,却又不知那个满足生命潜在需要的他者。这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理念实体”,老子所云的“天道”,孔子所谓早上听见下午死亦无憾之“道”。他是万物的创造者;生命的赐予者;秩序的维持者;是知识的源头和道德的基础。衪就是上帝!先哲对他的存在非常肯定,只是苦于无处可求。

往来圣贤的求索固归徒然,但人力穷则天心见。耶稣基督的降临为我们带来了恩典与真理!他是永存之道,上帝的儿子,人类的中保,透过他我们可以就近上帝(约翰福音14:6),使我们的生命不再饥渴(约翰4:14;7:37-38)。这不仅在理论上,更在实际的生命经历中。保罗说:“得着基督为至宝”;奥古斯丁说:“我的心若不安息在主怀中,便永不安宁”;T.阿奎那说:“人生的终极幸福就是认识上帝”;马丁.路德说:“上帝是人千古保障”;B.帕斯卡尔说:“人没有上帝是可悲的”J.S.巴赫说:“耶稣,人类的希望之欢”……除了这些时代中的天才,还有千千万万信徒的生命印证了基督教的真理!

朋友!何必再受心灵的饥荒?让尊贵的生命日渐枯萎?请敞开您的心门吧,让耶稣进入您心怀!

那个等待的身影

文/赵建荣

下课回来,骑着共享单车路过楼下小广场。在广场舞大妈和遛娃的人群中,一眼就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他正甩着手臂在甬路上走来走去。轻轻走近,拍了一下他已渐佝偻的背:“嗨,老同志!”老爸猛然回头,显然是被我的搞怪吓了一小跳,一脸惊愕,惊愕的神情在脸上停留的时间似乎长了一些,看来,人的面部表情变化时间和走过的岁月是成正比的,我心底不由掠过一阵感伤:这个和我每年同一天过生日的男人,真的老了。

记得奶奶曾不止一次说过,冥冥中我和老爸早已有很奇妙的“缘”。当年我在妈妈肚子里迟迟不肯出来,好像就是在等,等着上苍最好的安排,等着二十四年之后和老爸的生命重叠,连出生的时辰都几近一致。所以,小时候和老爸就特别亲,他出差我会哭,他快回来时我会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四岁那年,奶奶把我从妈妈身边“偷走”,理由很简单,就是在异地工作的老爸想我。后来妈妈跟我说她知道我被带走后哭得撕心裂肺,而我倒跟着老爸乐哉游哉,好像没有因为想妈妈掉过眼泪。

老爸看清了站在他面前的人是我,惊愕的神情转而为惊喜的笑容:“回来了,这么早?”“嗯,这学期没排那么多课,回来得就能早点儿。”老爸用手拢着他那双被我笑为大而无用的耳朵,凑过来听我说话,因为想努力听得清楚一点,脸上所有的皱纹都在使劲。“早点回来挺好!别给自己安排那么多课,太累!”“老爸,您是在这儿一边锻炼一边等我吗?”我故意逗问老爸。“哈哈,你现在不用我等了。”不知为什么,这句话落进我心里,泛起的是一阵苍凉。是啊,那个他曾经无数次翘首等待的女儿如今也已经四十多岁了。

我不知道他二十四岁那年那个仲秋的正午,他有没有像影视剧里的男主人公一样焦灼地在门外徘徊,等候屋里第一声婴儿的啼哭。但在我记忆里,他驻足等候的身影总是静立在光阴的深处,定格成永不泛黄的画面,每每心头浮泛,我都能听到时间逆流退去的涛声,将我那么真切地裹挟回旧日往昔……

记不得是小学几年级的事了,只记得那时的自己很淘气,和同学逞能,从高高的台阶上往下飞,把脚脖子崴得肿粗如莲藕,脉搏每跳动一下都会疼,更别说走路了。老爸就每天骑着自行车载着我从旧城穿越到新城,再背着我进教室,将我在座位上安顿好,然后,我便趴在漆红木窗的一小块玻璃上,看着他跑出校门,跨上自行车消失在校门外西北高原清明的晨光里。傍晚,快放学了,我就会习惯性地透过那块玻璃向外望去,校门外的夕照里,一辆黑色自行车旁是一个向着教室方向凝望的身影,老爸已经在等我了。放学的铃声响过不久,老爸就会出现在教室。趴在他的后背,感受着他的体温和心跳。然后,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看着老爸使劲蹬车而微弓的后背,看着他的头发倒伏在迎面而来的故乡的风里,他的头顶上是大片大片燃烧的只有在西北高原才会看到的火烧云,火烧云是红的,他的头发是黑的,黄昏里飞扬的我们的笑声是明亮的……

师范大学毕业那年的暑假是我二十三年的生命里最晦暗的日子,怎么都没有想到,我这个一向拿奖学金的优秀毕业生居然会被分配到最偏僻最落后的一个学校去任教。而那个时代很多毕业生的命运都是由分配来决定的。记得当时,我的分配消息有关部门一直捂着,每次去查问都只是答复还没最后确定,直至侧面得知同校毕业的一位同学已被分配到重点中学上班了,一家人才意识到情况不太妙,爸爸匆匆骑着他的摩托车出门了,暮色渐沉时,他才回来。坐在沙发上不说话,看我在不停地默默垂泪,他的头垂了下来,很久,然后抬起来看着我:“爸爸对不起你,爸爸没本事,我的姑娘学习那么好……没想到他们会不按成绩分配,这种事居然也要走后门……”他没有说完就停下了,也许他真不知道怎么往下说了,那神情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

十天后,我该去上班了,其实我已经拖延了两天没有去那所分配的小学校去报到了。因为,那些日子爸爸每天下班回来的要比平时晚很多,有时他的绿摩托车车把上会挂着一个两个红色的礼品盒,很刺目。这时,我们会极力回避对方的目光,有时如果父女俩的目光不小心撞到一起了,他会挤出一丝尴尬愧赧极不自然的笑容,用比平日还高亢的声音问:“今天吃什么好吃的?”我知道,一生不求人甚至有点儿不合时宜的执拗的老爸这几天有多可悲多可怜,他得在下班后拿着礼品徘徊在一个个领导的家门外,人家见与不见,冷脸还是热脸,他已全然不顾了,只想着这可能会改变他女儿的命运,哪怕有一线希望。我没有看到爸爸是怎样笑着去迎着“权贵”走去的,但是,那些日子,每次看到他回来的身影,我的心头就会浮起杜子美的凄凉“朝扣富儿门,暮逐肥马尘”。有欲而不能刚的脊梁每一度的弯曲都会压迫着男儿的胸膛,因为那里喷张着愤怒也压抑着无奈。

但是,即使是那些送出去的礼物也并没有改变什么。我还得去那所学校报道上班。头一天晚上,家里的空气异常沉闷,因为那所学校离家远,我和妈妈正在收拾单位住宿的东西,手忙碌着,可不争气的眼泪总是划过脸颊,爸爸还是坐在沙发上,垂着头,很低,看着自己的鞋。突然,他走到我们面前:“我姑娘那么优秀,分配的不好是别人的问题,不用抬不起头来,明天开始,我每天骑摩托车接送你上下班!”我抬起头,看见站在面前的老爸头抬着,看着我,嘴角有笑容,眼中却有泪光。

于是,第二天清晨,我坐上了老爸的摩托车,老爸把军大衣裹在我身上,西北的九月早晚已经有深秋的清冷了,风尤其大。爸爸让躲在在他背后。我便把脸埋在他的大衣上,摩托车穿越城区,穿越一大段的荒凉,来到那所小学校。

放学,当我和孩子们一起走出校门,门口接孩子的家长群里,我的老爸就站在他的绿摩托旁,胳膊下夹着那件军大衣,他的身后是西北风中发白的夕阳,他也在等待接他的孩子,只是他的孩子不是学生,而是学生的老师。看到我了,老爸就会笑着走过来,那一刻,苍凉沉郁的西北黄昏就会明亮起来。裹着军大衣躲在爸爸身后,摩托车的呼啸切割着九月的黄昏,他的头发倒伏在迎面而来的故乡的西北风里,隐在黑发里的斑白便露了出来,灰色的麻雀从他头顶唧地向前飞去,泪从我的眼中滚烫涌出,然后滑过眼角和太阳穴,向后飞去……

很多年后,先生知道老爸喜欢坐着车走走看看,尤其喜欢从长安街经过。于是,他有空就会带着老爷子兜兜风。那天,坐在副驾驶座上的老爸望着天安门城楼,由衷地跟我感慨道:“想当年你刚毕业的时候多艰难,那时,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一天会坐着自己家的车从天安门前路过。”那一刻,那个夕阳中校门外等候的身影便瞬间脑海浮现,我的泪哗地从眼中滚热涌出,被车窗卷进来的风吹得滑过太阳穴,向后飞去……

今夜此刻,我看着拢着耳朵凑过来的老爸,路灯下,他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都那么清晰,瞳仁上似乎有了一层膜,不再清澈,头发则全白了。“爸爸,今天北京空气不错,您多锻炼会儿,我在这儿坐着等您!”“好啊!不过你要是累了就先回家休息。”老爸笑了,那笑容一如往昔般慈爱温煦。

我就坐在小区的长椅上,看着老爸继续甩着手臂在甬路上走来走去,头顶是被雨洗过的深蓝夜空,老爸的白发在夜色中似乎是闪着光的。

今夜,就让我静静地守着时光,在清朗的夜空下,等他……

平凡的父爱

文/Yhong

 

我的父亲很平凡,他给予家人的爱也体现在一点一滴的平凡小事上。这爱貌不惊人,却如阳光雨露般滋润着我的生命,呵护我一路成长。虽然父亲嘴上从不说爱,但他为家人做的每一件事无不体现满满的爱。这爱好似陈年的酒,越久越醇厚甘冽,也因此显出其不平凡。

父亲是典型的四川人,勤快,能干。他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被爱充满的、“富足”的家。

早年的时候家里很多家具都是父亲自己做的,有写字台、沙发、衣柜、饭桌、碗柜、上下床,父母家里至今都还留着父亲做的写字台和衣柜。上小学时,晚上我常常趴在父亲做的饭桌上写作业,而父亲上了一天班之后还要忙着做家具。他不止一次地对我说:“等写字台做好了,你就不用在饭桌上写作业了。”因为怕吵到楼下的邻居,一般到九点钟父亲就收工了,我在睡觉前的一项任务是帮父亲把地上的刨花扫起来。有一次老师来家访,得知写字台是父亲自己做的,一脸惊讶地好一番称赞,至今我都能记得当时老师脸上的表情,更记得我心里因父亲而有的骄傲。父亲几乎可以自己动手承担家里一切修理的工作。水笼头、下水管、电源插座、水箱、自行车,甚至他还可以修鞋、修洗衣机。我小时候,父亲在我眼里就是无所不能的。只要我发现什么东西不好用了、坏了我就只管拿去给父亲,他一定有办法使这东西复原、好用起来。

那时候没有双休日,每周只休周日一天。每到周六下午,母亲的任务是带着我和妹妹去洗澡,父亲的任务是洗澡、洗衣服(我们一家四口的衣服)和做饭。当我们洗完澡回到家时,父亲一定是衣服都洗完了(那时还没有洗衣机,洗衣服是靠手搓的),饭也做好了,就等着我们回来吃了。他经常一边说“可把我累坏了”一边喜滋滋地盛菜盛饭,然后和我们这些洗澡洗累了的人一起吃饭,而且毫无怨言。父亲喜欢给我们做好吃的。小时候,物质很匮乏,很多生活物资都是凭票供应的。后来有了自由市场,父亲几乎每周都会买一只鸡,买回来杀了之后把鸡毛拔干净内脏收拾好。鸡炖好了,父亲会把好吃的肉给母亲和我们姐妹俩。我一直记得父亲啃鸡爪子时做出夸张的吃得很香的样子。

我长大了,可以学着做家务的时候,父亲很耐心地教我做各种事情。他教我洗衣服,先把衣服在水里浸湿,然后倒掉多余的水,再打肥皂;他教我切菜的时候左手按住菜的手指要立起来,大拇指藏在食指后面,这样不容易切手;他教我扫地的时候不要把笤帚扬起来,避免带起灰尘。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我也喜欢做家务,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

再后来我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孩子,父母一起帮我带孩子。母亲主要负责照顾孩子,父亲负责买菜做饭。每天早上我把孩子送到父母家时,父亲一定为我打好了豆浆,还为我装好了午饭。我每天带的午饭都有三、四样菜,荤素搭配,营养丰富。和同事们一起吃午饭时,他们总会对我的饭盒投来羡慕的目光。父亲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们现在上班这么辛苦,饭一定得吃好。”父母偶尔来我家小住时,是我的幸福时光。不但我每天下班就有热腾腾的饭菜吃,而且父亲还总会帮我解决家里的一些小问题,比如修理锅把;在小院门上挂上防蚊子的门帘;为院子里的果树杀虫;为我的餐桌配上玻璃板等等。有父亲在我家,我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2007年父亲被检查出结肠肿瘤,需要手术,而且是恶性的。主治医生和我谈完病情,我回到病房,看到父亲因检查措施而导致脸色苍白。父亲显然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准确的判断,他说:“医生说的情况你可以告诉我,别告诉你妈。”他担心母亲承受不了。手术之后,医生说手术比较及时,情况不算太糟,但是我知道父亲心里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因为他不久之后开始准备换房子。虽然父亲什么都没说,但他的心思我都知道。父母原来住的房子是五楼,他一定是考虑到母亲将来会爬不动五楼,他要在自己还有能力的时候为母亲解决将来有可能要面临的困难。父亲总是会为家人考虑得非常周到、细致,他总会尽一切可能把家人的生活安排好。

2015年冬天的一个深夜,父亲突发急性胆囊炎,紧急住院。为了使我能专心工作和照顾孩子,父亲没有告诉我住院的事情。我照常往家打电话时听出来一些异常。在我的追问下,父亲才告诉我实情。当天下午我匆匆回家做好晚饭,给孩子留下一张字条,然后带了一些住院必需品赶到医院。见到父亲时,他的疼痛症状已经大大缓解。他笑着对我说:“跟你说不用来,看我现在不是啥事儿都没有了?”医生最终给出的治疗方案是尽快做手术,摘除胆囊。手术当天,父亲特意打电话给我,让我不必担心。我嘴上答应不担心,但心里仍然是放不下。我安排好孩子,赶到医院时父亲已经进了手术室。我陪母亲一起在手术室外面等候。手术结束后父亲躺在手术车上被推出来时,他紧闭着双眼,脸色惨白,嘴唇一点血色都没有。从他抿着的嘴唇就能看出他正在忍受剧烈的疼痛。刚到病房安顿好,父亲眼睛还睁不开,就拼尽力气催促我赶紧回家照顾孩子。父亲心里总是惦记着别人需要被照顾,唯独没有他自己。

父亲一生节俭。在我看来,没有一分钱是从他手里随便地花出去的。他很少为自己买衣服,一件衣服只要没穿坏他就能一直穿。他对自己节俭,对家人却很舍得。他舍不得给自己买一件好羽绒服,但是却舍得花很多钱给母亲买貂皮大衣。有时我想给他买衣服,打电话问他的尺码,他总是说:“不用给我买衣服,我有衣服穿。”父亲节俭的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使我学会珍惜。上小学时,一到新学期开学,老师通知大家交学杂费,记得当时是两块多钱。我回到家向父亲要钱,父亲在给我钱时常常说:“你知道吗?我一天的工资差不多就是两块钱,我把今天的工资给你拿去交学费了,我们一家今天就没饭吃了。”虽然听父亲这样讲,但我从未担心过我们会没饭吃,因为父亲总是能把家里的开支安排妥当,他的精打细算也使我们全家的生活从来都未缺乏。在那个年代里要做到收支平衡并不容易,每个月的收入真是要很仔细地计算着才能维持到月底。记得有一次母亲花13元钱给我买了一双牛皮鞋。这在那时是很奢侈的。我很开心,迫不及待地想穿上新鞋去上学。可父亲不让我穿,还让母亲去把鞋退了。我上学前悄悄把鞋藏在衣柜的最深处,寄希望于他们找不到,这样鞋子就有可能被留下来。我那天放学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去衣柜里找鞋,可是没找到。我知道皮鞋最终还是被退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双新布鞋。当时我心里有深深的失望,但过后我也更深地体会到:通过这件事父亲教我懂得了什么是需要,什么是想要。虽然整个过程中父亲并没有用言语给我讲这个道理。

父亲和母亲一起帮我和妹妹带大了我们的孩子,现在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照顾好自己。我记得父亲年轻时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活那么长干什么?我活到六十岁就够本了。”可是自从外孙们出生以后,他再没说过这样的话。他希望看着两个外孙长大、成家立业。父亲现在喜欢看养生的文章和电视节目。父亲六个弟兄姐妹和家人建了一个微信群,我也在其中。父亲看到好的养生文章都会转发到这个群里,同时他还要单独转发给我。起初我觉得奇怪,父亲发到群里的文章我都看得到,没必要再特意发给我呀!后来我渐渐明白,这看似多余的举动不正表明了父亲对我的特别的爱吗?他用这样的方式提醒我:要照顾好自己。

2016年初我决定放弃工作,陪儿子到大连上学。母亲告诉我,父亲得知我的决定后,好长一段时间晚上睡不着觉。我知道他心里有各种担心:担心我放弃工作失去经济来源;担心我一个人带着孩子去到人地生疏的地方;担心我开车在北京和大连之间往返太劳累……他一定一直在冥思苦想怎么能帮到我。有一天,父亲悄悄征求我的意见:“要不我和你妈去陪孩子上学吧?”这是他想到的唯一能帮我做的。虽然父亲的这个建议并不可行,可我心里还是充满了感激。每次我带儿子回父母家,父亲总是面带笑意地迎接我们,接过我手里的东西,拍拍外孙的肩膀,说一句:“又长高了!”看向我们的目光里透出满满的爱。每天父亲早早地起来给我们做早饭,然后又帮我们遛小黑(拉布拉多犬),好让我们可以安心多睡会儿。我们离开时父亲会把他特意为我打的黑芝麻粉装上一大包,还嘱咐我记得每天吃。他送我们到楼下,看着我启动车子,站在那里,一直目送我们开出好远。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节日当天早上5:35分父亲在微信上给我发来节日的祝福:“端午节,致我最在乎的人!”虽然这是一个转发的信息,但看到这个信息我心里仍就涌起一股暖流。我知道父亲一直把我放在他心里重要的位置,一直在乎我!

父亲用他平凡的爱为我筑起一个家,让我在这样的爱里过着平静安稳的日子。这爱伴随我一天天长大,当时看似平常,直到我长大成人。今天我也成为了母亲,当我回想父亲一生默默的付出,当我能够理解其中爱的含意的时候,总会忍不住热泪盈眶。

我信主以后经常会想:我与父亲父女一场,相伴几十年,离别之日总会到来。我对这样的离别心存恐惧,因为父亲还未信主。我心里最大的盼望是父亲早日信主,将来我们可以在天家永不分离。因此,带父亲认识主,是我对父亲的爱的最好回馈。信主后,我也体会到了天父的爱,是爱,让我和这两位父亲深深连结在一起,地上父亲的爱就如同天上父亲爱的缩影,两位父的爱让我体会到了被接纳、被呵护、被爱、有安全感、有价值感……在父亲节我被约稿拉拉杂杂写下这些,以此作为献给父亲的礼物。感谢两位父亲!

“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吗?”

     

《人如何改变:在恩典中经历蜕变的喜乐》

推荐者:大卫•鲍力生


如果你曾经尝试改变却又接连失败,你就需要《人如何改变》这本书。它会向你阐释圣经所提供的改变生命的模式。这个模式思路清晰,却又注重实践,使你能真正将所学运用在日常生活的挑战中。但是改变并非仅仅是一套按部就班的圣经程序:你会看见神如何在你生命中动工,将你塑造成你所当是的样子。你所经历的积极改变的核心,乃是那种大有能力、充满爱以及救赎性的关系。

本书的两位作者用本书来教导你应该怎样发挥基督徒生活的功效。这不只是一个理论,而是事实的陈述。所以,他们所教导的真理,语言生动,描写丰富,使读者有如看到一幅幅色彩艳丽的图画。提姆与保罗善用在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真人真事,来阐明神的恩典是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中运作。事实上,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将一再受到邀请,将你自己的故事与学习的课程紧密连结,转化为个人的学习体验。


经历成长的喜乐

圣经用成千上万的文字记录了神的话语和作为。从字面上看,圣经中没有一幅照片、插图、地图或是表格。神的话语,除了文字还是文字。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你的圣经不仅是一本色彩鲜明的故事图集;同时也是一本情节生动曲折的生命记录,充满丰富的知觉与感受。神定意安排你用心灵的眼光去看见,就连照料及看管野地花朵的工作,神都亲自参与;你也会感受到,当王后以斯帖没有被亚哈随鲁王邀请却私闯王宫时的不安。当百姓欢呼“和散那”的时候,你的心会被喜乐触摸;当人们在十字架前嘲弄耶稣时,你的灵也会被悲痛刺伤。当你尝到烤饼的馨香、苹果的甜美、蜂蜜的甘醇,你能够开始想象,什么叫作神的智慧比“蜂房下滴的蜜还要甘甜”。当你闻到香气、香柏、刚出炉的面包、灯油以及血、火及烟熏的味道时,也会在其中学习与体会到什么叫作神的恩典与荣耀。当你来到新约,随着主耶稣一生的故事像折页般一页一页展开在你眼前时,你会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从宗教领袖身上涌出的敌意,排山倒海而来。当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时,你似乎感受到门徒心中的惊恐和沮丧;而当他在复活的清晨显现给门徒看时,他们心中难以言表的喜悦,你似乎也可以体会。

神所述说的故事,总是极富戏剧性的。他运用在地上每日可见的譬喻,来完成他的工作。无论是阅读神的话语,还是聆听他的教导,在你的脑海里,都会看见一幅幅移动的图画。所以,神的话语不仅会带来外在观念的冲击,亦会深深刻划在你内心。神说出圣洁且人人能听得懂的话语,目的不只是赐给你更多信息与知识,他的终极目标是要改变你的生命。

请试着比较以下圣经中的两个句子,看看它们会带给你什么感受。第一句:“神爱世人。”第二句:“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这两个声明都很真实,都在阐述同样一个真理。然而,这两种表达所产生的果效,却有程度上的不同。很显然,第二个声明比较能够抓住你的心,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中,对你的行为产生影响。为什么呢?那是因为,第二个声明在述说的同时,用语言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图画。

本书的两位作者,一位是提姆•连恩,另一位是保罗•区普。他们用本书来教导你应该怎样发挥基督徒生活的功效。这不只是一个理论,而是事实的陈述。所以,他们所教导的真理,语言生动,描写丰富,使读者有如看到一幅幅色彩艳丽的图画。提姆与保罗善用在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真人真事,来阐明神的恩典是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中运作。事实上,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将一再受到邀请,将你自己的故事与学习的课程紧密连结,转化为个人的学习体验。

本书第三至十四章,使用一幅图画作为贯穿的主题(这张模式图及章节与蜕变系列“人如何改变”课程相互辉映)。这幅图画描绘出在干旱炎热的沙漠中生长的两棵不同的植物。一棵是没有果实的荆棘丛,长在干旱无水之地;另一棵则结满了果实,因为根部深植在活水泉源当中。我们的主,为我们舍弃他的生命;他就是我们生命活水的泉源。

此书的两位作者,邀请我写序。原因是,他们引用了我在1980年起所教授的一门名为“合乎圣经的改变动力学”(Dynamics of Biblical Change)课程中所演绎的图示。两位作者都曾经是我的学生,现在又成为我非常尊敬的同事。在书中他们引用了我所演绎的图示,认为是我的功劳,并诚挚邀我写序,我感到非常荣幸。但我不能独享这项殊荣;因为图示不是我一人原创,而是我借由圣经在《耶利米书》第十七章所描绘的启示而来。我只不过是将它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在基督徒的生命当中,转换成比较复杂的隐喻而已。我真诚希望读者在学习本书时,让这张模式图帮助你,将神的真理深深铭刻心中,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所学。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各种教导和各样信息的世界。即使是在教会里,我们的耳畔也充斥着这样的声音:“听我的劝告吧!我是相当重要的人物。我可以给你快乐、健康、金钱、知识、成功、爱情。”而事实上,只有其中极少一部分是重要且有帮助的;大部分的这些声音,却只是有如一股热风吹过而已。充其量,他们所提供的这些事物,并无法达成他们所预期的那般重要且对人有真实帮助;此外,更糟糕的是,他们所得到的,却是比先前更糟糕的光景。

至于在《人如何改变》这本书里,又是如何的呢?如果两位作者凭真理说诚实话;那么,你必须专注聆听,并且照着去行。一个人能否在智慧上不断成长,是关乎生死的问题,这实在太重要了。《箴言》三章14至15节:“得智慧胜过得银子,其利益强如精金,比珍珠宝贵;你一切所喜爱的,都不足与比较。”事实上,只有一件事情是更重要的,而这一件事就是认识神。在以下的经节中,神如此形容他自己的分量:

智慧人不要因他的智慧夸口,勇士不要因他的勇力夸口,财主不要因他的财物夸口。夸口的却因他有聪明,认识我是耶和华,又知道我喜悦在世上施行慈爱、公平和公义,以此夸口。这是耶和华说的。(《耶利米书》九章23~24节)

《人如何改变》这本书,是以“神”为起始;所以,它亦避免了一般坊间所有自助类书籍里的重大缺失。一旦你意识到“原来,这一切不是只关乎我,而是只关乎重新塑造我们的神”,你整个生命就会与过去完全不同——在这个世界上,与其他人一起更有主的样式;所以,让我们进入一个实践慈爱、公平与公义的群体。神说,“这才是我所喜悦的。”


《人如何改变:在恩典中经历蜕变的喜乐》作者简介

提姆•连恩(Timothy S. Lane),美国宾州威斯敏斯特神学院兼职教授,基督教辅导与教育协会(Christian Counseling and Educational Foundation,简称CCEF)常务理事与讲师,牧会长达十年,拥有近三十年心理辅导经验,现任教牧关怀中心(Institute for Pastoral Care)和提姆•连恩事工总裁。与人合著《人际关系》、《改变你的人际关系》等研习材料,另著有《冲动》、《家族世仇》、《饶恕别人》、《脱离罪恶得自由》、《婚前性行为》等小册子。

保罗•区普(Paul David Tripp),美国宾州威斯敏斯特神学院兼职教授,现任德州沃思堡市教牧生命与关怀中心(The Center for Pastoral Life and Care)和保罗•区普事工总裁,美南浸信会神学院访问教授和费城第十长老会牧师,致力于将耶稣基督改变生命的大能与信徒每日生活相连接。他还是畅销书作家和演说家,著有《青春的契机》、《危机四伏的呼召》、《言语的威力》、《改变生命改变心》等十余本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