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王上二十1-43
前言:
列王纪十七十八十九章这三章主要记录了北国以色列历史上最伟大的先知以利亚的事奉,其成功与失败。以利亚所侍奉的北国君王是暗利王朝的亚哈王,二十、二十一、二十二这三章内容就记录了亚哈悖逆失败的人生,这是北国列王中最差的王,因为他自卖(王上二十一25)。
今天所分享二十章的经文记录了亚哈在位时与亚兰之间的三场战役中的两场,一场在撒玛利亚,一场在亚弗。这一章的内容主要显明和上帝格外的恩典和亚哈对上帝恩典的轻忽之间的对比。在以利亚大胜巴力的先知,并且在三年大旱为以色列人求雨蒙应允之后,耶和华神继续施恩给以色列人,在面对亚兰的攻击时,上帝以神迹式的得胜来帮助他们,但亚哈王却罔顾神的恩典,他不但错失了他人生中最宝贵的认识耶和华的机会,而且也为将来以色列的灾难和自己的灭亡埋下了祸患。
一、第一次亚兰-以色列之战
亚兰王为何此时要来攻击以色列呢?从属灵的角度来看,这是上帝要藉着亚兰成为对以色列的试验和审判。从世界的角度来看,大背景是亚述帝国的兴起成为了中东各小国的巨大威胁,亚兰想要控制以色列以便将来对抗亚述;恰逢以色列被上帝审判三年大旱之后国力衰弱,在亚兰人来看,这是征服以色列的好机会。
1.亚兰第一次要求与亚哈的回应
虽然此时的亚兰比北国以色列在军事上要强大的多,但是亚兰王一开始并没有打定主意一定要发动战争,亚兰王可能更多是想通过展现实力,威胁恐吓,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小成本方式达成让以色列俯首称臣的目的。所以,亚兰王来到撒玛利亚城外,没有第一时间就攻击,而是差派使者来提出投降进贡的要求。
面对大军压境,以色列王亚哈似乎没有一点反抗的勇气和打算,他没有找人协商,更没有寻求耶和华的帮助,他看以利亚为他的对头,而非是他的帮助,可能在他看来今日邻国的入侵就是以利亚导致的。亚哈立刻就表示自己愿意投降。在亚哈的判断中,以色列毫无胜算,与其反抗被杀戮,还不如低头赔钱,虽然有损失和屈辱,但还能保存国位和性命。他想以自己“丧权辱国”的方式来解决危机。此时在亚哈身上,看不到一点作为上帝子民君王的样子。
2.亚兰第二次进一步羞辱与亚哈的回应
但是,亚哈没有想到亚兰王并不满足他的顺从。或许,对于亚兰王来说,一开始的目标就是恐吓试探一下,便哈达也没有想到他的无理要求立刻就被答应了。看到亚哈如此的软弱,亚兰人就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你自己准备好送过来不行,我要派人去选取,我的臣仆看中什么就要拿走什么。君王的心在耶和华手中,亚哈的低头顺服并未换来退兵和善待,反而被便哈达得寸进尺。// 属灵争战同样如此,面对仇敌的恐吓和攻击,我们如果不求问上帝,而是照着自己的判断和做法,甚至想要以自己心里委曲求全交出部分主权,换来敌军的撤离和国家的平安,结果往往不是对方被满足和感动了,而是扩大了对方的狂妄和欲求,会带来更大的灾祸和损失。利益、权利的出让和良心的妥协不会换来平安。
对于便哈达的进一步羞辱,似乎亚哈被逼到了除了反抗别无选择的地步。上帝洞悉人性,知道亚哈的底线,就是要保全自己的王位;就藉着便哈达的得寸进尺,令亚哈的委曲求全毫无功效,他看到了他的退让和低头并不能解决所面对的危机。就是说,亚哈的目标是保全王位,如果低头进贡可以,就进贡;如果打开城门任由亚兰人进城抢掠一番,不影响自己王位的话,他连这样屈辱的要求都想答应。但他却知道,百姓不可能接受这样的事情发生,如果他放任亚兰人进城掳掠,他的王位不是亚兰人给拿下,而是以色列人就把他拿下了。亚哈内心一百个不愿意反抗,但他知道面对这种过分的要求如果不抵抗的话,王位一定不保。
但就是这样,亚哈也并未下定决心放手一搏,否则他就不会召集国中的长老来议事,而是直接商议战争策略了。他召集北国境内的所有长老来,悲情陈述,只说自己所受的压力和羞辱,却未表明自己已经做好了誓死不从的准备。亚哈这样说,应该是探探口风,他做好了进退两手准备,一方面,如果代表各支派的长老们跟他一样的恐惧后退,宁愿被人抢走财产和妻女,也不愿意起来争战,那么他可能就顺水推舟答应了仇敌的要求,将来如果有人质疑,亚哈完全可以将责任都推到众位长老的头上,说是众首领一致的决定。另一方面,如果长老们同仇敌忾,坚决抵抗,他也就知道硬着头皮也得显出一定的强硬。
亚哈内心的畏首畏尾,从他对亚兰使者的回复中就可以知道,他依然低眉顺眼地把自己放在一个极为谦卑的地位上,虽然拒绝了亚兰人的羞辱要求,是在畏惧中的迫不得已,因为他依然口称便哈达为“我主我王”,称自己为“仆人”,而且两次强调“依从”,暗示说,如果亚兰人只是要求一些财物人口他还是愿意答应的,但随意抢掠实在是他不敢依从的。亚哈依然盼望以进贡财物的方式来消除战争。
3.亚兰第三次的威胁和亚哈的回应
其实,亚哈的拒绝应该在亚兰人的意料之中,若这种羞辱的条件都答应了,那就太不正常了。所以,亚兰人又回到了威胁的路数上来了,以自己强大的兵力来恐吓亚哈。而亚哈这次面对恐吓,似乎有了一点勇气,亚哈回了一句“才顶盔掼甲的,休要想摘盔卸甲的夸口”(意思就是,还没有打说这些干嘛,有本事打赢了再说),但我们从这句场面话中还是能体会到一些看似硬气中的无可奈何。
亚哈从来就没有作真要打仗的准备。甚至,在亚兰人已经都要摆队攻城了,也没有看见亚哈做了哪些应对的军事准备。可能他这个时候正在手足无措地就等着敌方攻入城中呢,在亚哈看来能说出一句硬气的话,就已经是他勇气的顶峰了,对方真要冲进来就进来吧。他就没准备真打这一仗!这一点从后面先知和他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来。
4.上帝的出手
正在以色列人危急之时,在杀戮和抢掠一触即发之时,上帝百姓真正的王和上帝军队真正的元帅就差派先知来到了亚哈面前。// 这里没有说这先知的名字,可能这就是上帝所说的“在以色列中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未曾与巴力亲嘴的人”(王上十九18)中的某位先知。
先知首先宣告了“今日耶和华必将他们交在你手里”,但亚哈的回应却是“藉着谁呢?”,先知说“藉着跟从省长的少年人”,亚哈又问“要谁率领呢?”(吕振中本译为“谁要先开战呢?”,思高本译为“谁指挥作战”),先知说“要你亲自率领”(吕振中本译为“就是你”,思高本译为“你自己”)。可见,第一,亚哈对于如何迎战亚兰,此时没有任何一点头绪;第二,亚哈对于先知话语的关注点,不是在耶和华身上,甚至亚哈直接就忽略了先知所说的“你就知道我是耶和华”这个重点;亚哈所关注的是怎么能打赢这一仗,至于是谁让他能打赢,其实不那么在意。因此,这里没有记载亚哈有任何对于上帝有感恩的表述。即使这样,在这个时刻,上帝就让亚哈蒙恩,他竟然就顺服了上帝的话语,数点了232名少年人。当然,亚哈并没有真的带领这232名士兵亲自冲锋陷阵,而是命令着232名士兵先出去攻击,当他看到亚兰人竟然逃跑了,才带领城里的七千主力出城追杀。
虽然,亚哈在这次战争中的表现非常糟糕,既没有主动来寻求神,没有去找先知,先知主动来宣告上帝的帮助,也没有对上帝表达感恩,但这已经是亚哈一生中属灵生命的巅峰时刻了。虽然是被情势所逼,但是他也的确是面对自己原本觉得不可战胜的敌人,照着上帝的吩咐的挑选了232名士兵,差派他们出城攻敌去了。其实这并非是亚哈的勇气,他的顺服完全是上帝的恩典,耶和华为自己名的缘故使亚哈和以色列人蒙恩。
其实,先知对亚哈所说的话中,把亚兰人交在他手中,令他争战得胜只是上帝能力的显明,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为要亚哈认识耶和华是以色列的神,得胜亚兰其实不是最重要的,对耶和华神的寻求和依靠的才是。
5.上帝话语的再次临到
在得胜之后,上帝的话语藉着先知再次临到亚哈,告诉亚哈“你当自强,留心怎样防备,因为到明年这时候,亚兰王必上来攻击你”。这句话告诉亚哈,这事还没有完,亚兰这次只是被击退了,明年他们还会再来,你该早做准备。重点在“自强,留心”这两个词语上。首先,自强不是告诉亚哈要扩军,在军事上要有强大的装备,好应对明年的战争,这里的自强是指内在属灵的刚强,就是不要再像这次这样软弱恐惧,手足无措。除了认识耶和华神,寻求信靠祂,谁能有面对强大仇敌时的刚强和平安呢?后面说“留心怎样防备”,吕振中本译为“你要明白,要看清楚你要做的”。这是对亚哈的提醒和劝诫,就是告诉亚哈你要思想谁才是你的得胜和保护,你的刚强和力量,你要思想耶和华在你身上的一切作为,从三年大旱,到神藉着以利亚在迦密山对巴力先知的得胜,到之后的大雨,到你刚刚所经历的大胜亚兰人的神迹,这一切你都要思想,就像之前以利亚对以色列百姓所说的那样“你们心持两意要到几时呢?若耶和华是神,就当顺从耶和华;若巴力是神,就当顺从巴力”(王上十八21),今日亚哈同样需要在留意思想之后做出抉择,你要思想是谁救你脱离了亚兰人的手,若你已经知道耶和华是神,那么就当舍弃巴力和亚舍拉,专心依靠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唯有耶和华才是你的刚强、保护。唯有你留心想明白了这事,明年便哈达再来的时候你才能得蒙保守。
二、第二次亚兰-以色列之战
1.亚兰人的策略调整/错误神观
亚兰人第一次失败之后,一定会有反思总结的。可能便哈达回去后,转回头总结思想的时候,连他自己都觉得这仗败的毫无道理。他们的失败不能用轻敌来解释,不能用被对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来总结,因为他们虽然轻敌饮酒,却不是毫无防备,反而是不管以色列人来讲和还是打仗,亚兰人都准备将他们活捉(王上二十18),但他们十万人的大军竟然就莫名其妙地被232人给打败了。既然失败的如此不可思议,就不能从战争的一般常理来分析了,那么只能从更为超越的层面来思想,以色列这次的得胜有如神助,一定是以色列人的神帮助了他们,亚兰大军才失败,否则就无法解释了。
从某个角度来说,亚兰人的反思是属灵层面的反思,因此他们对于战争策略的调整也是基于属灵层面的考虑,他们以对外邦偶像的看法来思想以色列的圣者,偶像神明都是有其势力范围的,既然在山上失败了,就表明耶和华是山地之神,那我们只要不在耶和华能力管辖范围内打仗不就可以了吗,所以,他们以对偶像神明的看法,决定把第二次战役放在平原上。// 有时候,人们的勇气来自愚昧。
第一次撒玛利亚战役和这一次的亚弗战事从某个角度来说,性质上发生了一些变化。第一次战争,从亚兰王眼中来看,主要是想要让以色列臣服,成为它的附属国的一个属世战争。但第二年的再次战争,征服以色列的目标当然没有变化,但是对于便哈达来讲,这更是一个属灵战争了,他认为第一次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耶和华是山神,因此若选择平原作战就可以得胜,因为耶和华管不到平原上来。
2.亚哈经历再次得胜
出人意料的,亚兰人再次失败,而且比第一次失败的还要惨痛,第一次亚兰王还逃回自己的城里了,这一次连城都破了。便哈达被困在了亚弗城。面对必死的困境,万般无奈之下,亚兰王基于臣仆的建议“我们听说以色列的王都是仁慈的王”,就故意示弱,以“腰束麻布、头套绳索”来见亚哈,这是投降愿意作为阶下囚的装扮。这是上帝已经把亚兰王便哈达交在了以色列王亚哈手中的标记。亚哈再次经历比去年得胜更大的神迹。// 这真的很讽刺,圣经作者对于北国诸王的评价是他们都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对于亚哈的评价乃是“暗利的儿子亚哈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比他以前的列王更甚”(王上十六30)。上帝眼中的恶王,竟然在外邦人有仁慈的好名声。这真是应验了圣经的话“人都说你好的时候,你就有祸了”(路六26)。就如我们之前所说的,亚哈在神眼中是最差的王,不表示亚哈是一个穷凶极恶的人,反而在世人的眼中看来,这可能是一个性格温和、宽广大气的人,优雅地犯罪可能更加可怕。
3.亚哈的失败
亚哈面对甘愿俯首就擒的便哈达做了什么呢?第一,他竟然称这是我的兄弟,他认想要抢掠自己的财产妻女的仇敌为兄弟。第二,竟然邀请便哈达与他一同坐车,上帝击打的,他竟然高举。第三,同意便哈达的条款,放便哈达走了!上帝捆绑交在他手中,他竟然释放了!
面对上帝所赐的得胜,面对上帝交在他手中的仇敌,得胜的亚哈的姿态比失败的便哈达还要低。可能对于亚哈来讲,便哈达对他表示一点点“善意、谦卑”,他就已经非常满意了,一听到便哈达求和的诉求,立即就同意了对方的请求,似乎他生怕便哈达反悔似的。这一仗是胜了还是败了呢?从外在战争的角度当然这是以色列的大胜,但是对于亚哈在上帝面前的属灵责任而言,亚哈是彻底的失败。他将上帝所赐的得胜给出卖了,用这神迹来向外邦人展现他自以为的宽宏、智慧、以德服人。// 这是亚哈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时刻,这一刻将他人性中的懦弱、愚昧、惧怕、贪婪、虚伪展露无遗,这件事也显明了亚哈的人生结局。圣经对亚哈的评价是“自卖”,真的是这样,没有人强迫他出让胜利,他主动地将上帝所赐的宝贵的恩典和得胜就这样给贱卖了。
// 可能有人会说,这难道不能从亚哈向仇敌表达饶恕、爱和接纳的角度来理解亚哈的举动吗?当然,如果亚哈内心里面首先充满对耶和华的感恩和信靠,敬畏和顺服,为自己之前所犯的罪都认罪悔改,除去了国内的偶像,对于和亚兰的战争充满必胜的信心,并满心充满从上帝那里来的对便哈达的爱,指出他的罪,便哈达也表达了在以色列的神耶和华面前的悔改和归信,那么他这么做并非不能接受。可是,我们都知道亚哈的内在并非如此。从后面先知的门徒去见亚哈宣告神的不悦和审判就可以知道这一点。
// 或者说,在当时亚述作为更大的威胁,以色列需要一个强大而友好的邻国来一同对抗,亚哈这样屈尊示好难道不是更智慧的做法吗?从政治的角度这么考虑无可厚非,但以色列是属神的子民,他们的依靠唯独在耶和华。
三、先知的事奉
1.先知的做法
对于亚哈如此轻看上帝在他身上恩典的作为,神就派先知去向他宣告审判。通常认为这里被神差派的先知的门徒就是后来被亚哈下在监牢里的米该雅。
这位先知门徒去见亚哈之前的准备工作是当时先知的典型做法,以极具戏剧化的方式来显明上帝的心意。就是先知的门徒让同伴打他。但是同伴不肯;如果从常理来看,先知门徒的要求是不合理的,同伴不肯是合理的,毕竟一般情况下,打人是律法所禁止的。但是先知的门徒已经宣告了这事“奉耶和华的命”,这就不一样了。既然是上帝所吩咐的,那么听从先知的要求就是对上帝的顺服,而同伴的不肯奉命打先知就是对上帝的不顺服了。结果就非常惨痛,不听从上帝的命令,就被狮子咬死了。可能我们觉得神太严厉了,这么不合常理的要求谁能遵行呢?或者谁能知道是上帝的吩咐呢?我们不要忘了,这个奉耶和华的命说话的先知的门徒是一位先知,他的同伴也同样是先知,既然是先知,那么先知最为基本的灵性和职责就是能明白上帝的心意并照着去行。不管这个同伴是没有明白这是上帝的命令,还是明白却不顺服,这都是失职。更进一步,在听到先知的门徒宣告“你既不听从耶和华的话,你一离开我,必有狮子咬死你”之后,依然不提起对于先知门徒所说话语的重视,既不祷告寻求,也不仔细思想,反而以一种毫不在意无所谓的态度离开,离开就真的被咬死了。一再罔顾上帝藉着先知门徒所说的话,后果就是死亡(那位被老先知哄骗而被狮子咬死的神人从不遵从上帝命令的角度来看也类似)。面对两次机会,都悖逆,就是不寻求神,照着自己心里所以为的人的常理来判断,执意不听从神的话,这就是这个被咬死的先知门徒的同伴在神面前的罪。
这个事件所映射的就是亚哈。亚哈作为以色列的君王,他必须要明白上帝的带领,并照着上帝的心意去治理和决策,这是作王职分的基本要求。从先知对上帝心意的宣告“我必将这一大群人都交在你手中”和神迹式得胜的结果来看,上帝的旨意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要把上来攻击上帝子民的仇敌杀死。哪怕,亚哈不知道该怎么来处置亚兰王,是杀还是放,他至少要祷告寻求神,最不济也得问问先知该怎么处理,而不是立刻就照着自己心里的想法做了决定。这种不寻求神就立刻自行决断的做法,从世间智慧的角度来看是愚蠢,从属灵上这更是对于上帝所赐得胜恩典的一种藐视和罔顾。
所以,先知门徒之死,并非是上帝的严厉。上帝对于亚哈放走便哈达的不悦,也非是对亚哈的强人所难,亚哈不能对上帝说,你也没有事先告诉我要杀掉亚兰王,等我放掉了却来责怪我;上帝你这是不教而诛,这不公平。亚哈可能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他也可能是真的不知道上帝的旨意是要杀掉便哈达,但这并不能免除亚哈的责任。// 今天,我们可能有时候就和那个被狮子咬死的人及亚哈一样,对于上帝在我们中间的工作不关注,因此也不敏感,如诗篇所说“这是心里迷糊的百姓,竟不晓得神的作为”(诗九十五10)。不知道上帝的心意如何,随着自己内心的私欲而选择错谬,等到后果临到的时候,不是反思自己,不是认罪悔改,而是心中郁闷,对上帝有诸多不满和埋怨,甚至质问上帝,既然我当初所做的是错的,你怎么就不拦阻我呢?既然不寻求你心意的后果如此的严重,你怎么不事先告诉呢?就像那个先知的同伴,他可能会说,我若是知道不照着你的话去打那个人会被狮子咬死的话,我早就打他了。
上帝的旨意不是难猜的谜语,上帝也不会在人所不知的层面上来刑罚一个人。不管是亚哈还是这个先知门徒的同伴,他们的被刑罚,不是因为上帝的苛刻,而是因为他们自身的罪,是他们自身站在一个重要的职分位置上,却在这个职分上无知,麻木;在他们应该尽心竭力的方面,他们一无所为。对于上帝旨意的敏感和上帝话语的遵从,他们以麻木和违抗来回应。这不是他们的失误,这是失职,是渎职,这是犯罪。
2.审判的宣告
先知奉上帝之命并没有来责备亚哈,而是直接就宣布了审判,“耶和华如此说:因你将我定要灭绝的人放去,你的命就必代替他的命,你的民也必代替他的民”,这预言在二十二章就应验了,亚哈在已经听到了先知米该雅再次预言他的死亡之后,还是顽梗地执意出战亚兰,他虽然不信先知的话,但还是自作聪明地改装上阵(试图以此逃避上帝的命定,他的良心告诉他先知所说的很可能是真的,但是他的罪告诉他我就要照着我所打算地去行)。他依然被亚兰人的弓箭射中,当晚就死了。
// 不但先知见亚哈前让同伴打伤自己的做法是当时先知的特点,连先知见亚哈时让亚哈自己审判自己的做法也同样是。先知门徒面见亚哈时的做法,与当年先知拿单去见大卫指出大卫抢夺拔示巴谋杀乌利亚的罪的情景类似。用战场上看守战俘被逃脱的案例来说明亚哈放走便哈达的罪之严重,这让亚哈无可推诿,哑口无言。但亚哈却不像大卫,大卫立刻就悔改了,亚哈却闷闷不乐地走了。
3.亚哈的郁闷
这种对罪的不可辩驳的指出,虽然宣告了严厉的刑罚,但是依然存留着上帝的忍耐和恩典,因为刑罚不是立刻即时就发生,不是不给人反应的时间,就像那位被咬死的人,不是先知的门徒一说完话就窜出一头狮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把这个同伴给咬死了,而是还给了悔改的机会,告诉这人你只要一离开我,就会被狮子咬死,言下之意,你若是不离开我,就还暂时没事,赶紧悔改恳求恩典吧,但这人却非要试探耶和华,就被咬死了。亚哈同样,听见审判之后,依然还有认罪悔改的机会,但是他却不是悔改,而是“闷闷不乐”地回家去了。照今天的网络用语来说,这是心有多大啊。先知的审判预言都已经是触及到了生与死了,都叛死刑了,他却毫不在意,心情只是到了闷闷不乐的程度。亚哈没有表现出惧怕,没有悲伤,没有为自己听到的刑罚流泪痛悔,只是有点不高兴。// 亚哈性格上的懦弱和随和,是其内在对属灵事务冷漠到了一个程度的表现,这位先知的门徒在王得胜之后正兴高采烈的时候说了如此大煞风景的真话,竟然没有被王给抓起来。只是让王的心情变坏了。先知的事奉的挑战就是如此,可能会把自己投入到监牢中,甚至丧命。
四、结语
亚哈一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上帝的背叛和冷漠。在他作王期间,所蒙的恩典大过了其余以色列的王,先有以色列历史上最伟大的先知以利亚,迦密山大战巴力的先知和三年干旱后的降雨,后有不知名的先知,以及先知米该雅,不但有先知的话语,还有两次面对外邦仇敌争战得胜的神迹。但亚哈对此置若罔闻,视而不见,依然故我。因此,他也被称为是以色列历史上最差的王。
在亚哈身上显出了上帝格外的怜悯,也显出了一个罪人对于上帝极大的轻视。亚哈是一个被动蒙恩的典型,他从不寻求,却蒙了上帝极大的恩典和忍耐。他并不配得上帝如此的出手帮助他,但是上帝却乐意给他这样认识耶和华的机会。但他却主动地将上帝的恩典给抛弃了。亚哈被称为自卖,就是在这一点上做到了极致。亚哈的自卖就是把上帝所给的宝贵的东西给贱卖了,换取了毫无价值的东西。他明明知道上帝所给得胜的恩典,他也知道上帝的律法,他听到了上帝藉先知所说的话,但是他就是偏偏要照着自己的意思来行事,将这一切属灵恩典看为无所谓。
在这一点上亚哈与扫罗有些类似之处。扫罗因为爱惜亚玛力王亚甲的牛羊财物和俯首称臣的那种虚荣,就违抗上帝的命令而不灭尽亚玛力人。亚哈同样,想要向人展现自己的仁慈,宽广,想要获取从人来的赞誉,或许还可能自以为有智慧地考虑的更为深远想要藉着亚兰对抗亚述。这两位王,都是拿上帝所给得胜的恩典不当回事,拿上帝所赐给他们的胜过仇敌的能力作为谋取自己内心满足的资本。这是对上帝的轻视,看似他们都某种程度上遵守了上帝的命令,但是内在里他们并不那么看重神,他们的顺服更多不是对上帝的信心,而是对于自身的看重。所以,当他们得胜的时候,也对上帝并没有多少感恩,反而在得胜的时候违抗上帝的命令,藐视赐各样恩典的神。他们对神不是全心全意。
回应诗歌:我宁愿有耶稣(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