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王下6章1~23节
回应诗歌:244首《开启双眼》
弟兄姊妹:主日平安!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经文是《列王记下》的6:1~23节。
「祷告」
《列王记下》6:1~23节仍然是关于先知以利沙的事迹。这一段包含2个故事:一是以利沙帮助门徒找回掉进河里的斧头;二是以利沙施大能保护与亚兰争战的以色列。下面就让我们来分别思想这两个故事。
一、找回斧头(6:1~7)
首先,让我们来看以利沙找回斧头这件事。
1、先知的门徒
6:1节提到先知的门徒,在《王下》2章、4章和5章中也都出现过这个名词。《撒母耳记上》19:20节说【扫罗打发人去捉拿大卫。去的人见有一班先知都受感说话,撒母耳站在其中监管他们。】这可能就是《圣经》中关于先知门徒的最早记载,可能从那时起以色列就有了先知学校或者类似修道院的圣徒群体。
找回斧头这个故事的背景是先知门徒们住的地方过于窄小,后面的情节也告诉我们,一把斧头掉进河里对他们来说也是重大的损失,由此可见作先知的门徒很清贫,这并不是一条通往荣华富贵的道路。在教会历史上,始终都有一些爱神的人为了亲近主而放弃世界的荣华,选择过一种贫穷、刻苦的生活。这样的人在历史中从未断绝,他们是对抗教会世俗化的重要力量,教会历史上的很多次更新运动也都是从这样的群体中发动起来的。我们新教彻底否定了修道主义传统,过分强调作世界上的圣徒。但是从实践看,这个倾向也难免另一种危机,就是和世界妥协,越来越融入世界,越来越模糊与世界的界限,也越来越对世界缺乏决绝的态度。当然,我并不是说进入修道院是最好的信仰形态,我也不认为每个基督徒都有那样的呼召。但是我们每个基督徒也确实应当反思如何对抗世界的诱惑和压力,以及如何更加亲近主和更彻底的回应作圣徒的呼召。
2、向神祷告
而就这个故事的主体来说,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思想:一是祷告,二是为什么事祷告。当先知门徒们准备出发去砍伐木料时,3节说有一个人请求以利沙与他们同去,这一点很有意思。我们不知道这人为什么提出这个请求,难道他预感到会有麻烦发生吗?或者以利沙懂得伐木,他可以作现场的指挥?《圣经》没有告诉我们这个请求的人是谁,也没有告诉我们他请求的原因。但是这个人的请求和之后又有一人呼求以利沙出手是这个故事的关键。因着他们的请求,以利沙就与他们同在并且及时帮助了他们。而以利沙其实就代表着上帝,我们就好像先知的门徒。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得到的启发之一:就是无论做什么,即使是盖房子、砍木头这样的生活琐事,我们也应当祈求神的同在,如果我们懂得凡事祈求神的同在,并在遇到困难时向神呼吁,那么就必得着上帝随时的帮助。
3、祷告什么?
另外,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可以为什么事祷告。这一段的两个故事,虽然同样都彰显出以利沙的能力,但是他们的重要性却大相径庭。找回斧头不过是日常的小事、琐事,而保护以色列不被侵略却是军国大事。但是在这两件事上以利沙都同样出手相助,他并没有责备门徒拿小事来烦他,这就反映出上帝的性情。神不仅掌管和引导人类的历史,他也关心照顾每个人的生活。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神不仅保守我们个人的生活,他也掌管国家、历史和人类命运这样的大事。所以亲爱的弟兄姊妹,有什么是不能向神祷告的呢?有什么是不好意思向神祈求的呢?何必以为事情小怕麻烦上帝?又岂能以为事情大怀疑上帝管不了呢?所以,基督徒的本分就是只管向神求,并且是事无巨细的祷告耶和华,信靠耶和华,如此就必在凡事上经历上帝奇妙的作为。
二、保护以色列(6:8~23)
接下来,我们再看以利沙保护以色列的故事。
1、如何看待神的保护
在这个故事当中,以利沙首先展现出的超能力就是他知道隐秘的事。用亚兰王臣仆的话说,就是:以利沙连王在卧房里说的话都知道。这就类似神全知的能力,不用身临其境,不是用推理知道,也不是通过间谍知道,而是纯粹的超自然异能。我们相信神有这样的能力,也相信就是今天神也能用这样的方式帮助我们,为此我们要感谢赞美他。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知道这不是上帝引导我们人生的一般方式。就好像在上一个故事里,先知也没有提醒门徒要小心别把斧头掉进水里。神有时提醒我们危险而使我们躲避,但是神更希望我们虽然不知道明天的道路,却能坚信他掌管明天。神并不喜悦我们只选择舒服安全的环境,而是期望我们凭着信心在任何的景况中都能够平安、喜乐、并能荣耀和见证他。我们应当知道,躲避危险并不是上帝给人的最高指引,也不应是基督徒的人生目的。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但是对基督徒来说,迎向十字架,为主冒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才是上帝对我们的呼召。保罗虽然知道在耶路撒冷等待他的是危险,虽然有先知警告他不要去送死,但是保罗却知道主的心意不是要他逃跑,而是要他摆上。在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小说《你往何处去》中有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情节。当彼得因为逼迫来临而逃离罗马时,在路上他遇见基督迎面走来。他问基督:“主啊!你往何处去?”基督回答说:“你既然遗弃了我的子民,我便要回罗马去,让他们再次把我钉在十字架上”。彼得听到基督如此说,就伏在地上很久,然后起身掉头重回逼迫中的罗马。所以亲爱的弟兄姊妹,“你往何处去”也应当是我们常问自己的问题。我们应当常常思想:我的人生究竟要逃避什么?又要迎向什么?
所以这个故事虽然让我们看见以利沙的超能力,但如果我们因此就希望自己也这样被神引导和保护,以至于人生毫无危险,那么我们就曲解了上帝的心意。《圣经》要我们相信神的能力,但是上帝却不要我们一生逃避危险,拒绝使命。上帝的心意乃是,让我们因信他的能力就不再害怕危险,并在危险中仍然祷告依靠神,并且相信神的拯救终必胜过今生的一切危险和损失。阿们!
2、求主开我们的眼睛
这个故事接下来的发展是当亚兰王知道了以利沙的作用后,就决定派人奇袭以利沙所在的多坍城,企图抓获他。当亚兰军队包围多坍时,以利沙并不慌张,但他的仆人却惊慌失措。他的仆人说:“哀哉!我主啊,我们怎样行才好呢?”“哀哉”这个词在我们今天分享的这段经文里其实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上一个故事里当斧头掉进河里时先知的门徒发出的。两次出现“哀哉”这个词都表示说话者“着急”、“沮丧”、“害怕”的心态。所以以利沙对他的仆人说“不要惧怕”。为什么不惧怕呢?因为“与我们同在的比与他们同在的更多。”于是以利沙就祷告耶和华开启他仆人的眼睛,他就看见“满山有火车火马围绕以利沙”。满山的火车火马应该比亚兰王的大军更多,主耶稣命令彼得收刀入鞘时也说【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现在为我差遣十二营多天使来吗?(马太福音 26:53)】一营的建制包括6000名士兵,12营的规模肯定远超过罗马在耶路撒冷的驻军。使徒约翰也曾说过【小子们哪,你们是属 神的,并且胜了他们;因为那在你们里面的,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约翰一书4:4)】使徒约翰的话其实和先知以利沙的话意思一样,一个用“多”,一个用“大”,但意思都是“我们的神比他们的神,比世界,比万有都大”,所以基督徒应当安心,应当放心。“与我们同在的比与他们同在的更多”,“在我们里面的,比在世界上的更大”这是一个基本的真理,也应当是基督徒的基本信心。但是为什么面对困境时,我们仍然惊慌失措呢?因为我们的信心就好像以利沙的仆人,只是在概念上,在知识上知道神的伟大,却没有打开属灵的眼睛,不能看见属灵的真相,所以就仍然软弱,不能刚强。
所以亲爱的弟兄姊妹,我作为服侍教会多年的传道人,最让我感到焦虑和沮丧的,就是我好像没有什么道理没讲过,大家也已经没有什么道理不知道,但是我们的生命却总也没有变化。为什么我们知道却活不出来呢?我想今天以利沙的祷告就说明了问题的症结,就是我们属灵的眼睛还没有打开,或者说曾经打开过但现在却常是闭着的。如果我们只用肉眼看世界,只看到政府有人、有钱还有枪,只看到世界有疾病、贫穷和贸易战,我们怎能不害怕呢?但我们若用属灵的眼睛看见天使天军、看见火车火马、看见上帝的宝座和天国的荣耀,我们岂不会刚强喜乐和平安吗?属灵的眼睛不打开,我们就难免像以利沙的仆人,面对世界只能“哀哉”,甚至像那些亚兰的士兵误入迷途。所以亲爱的弟兄姊妹,我现今最大的心愿就是我们都能被主打开眼睛,看见灵界的真实,看见属天的异象。我不知道这看见是否真的是用眼睛,或者看见的是有形的样子,也许是这样,也许这看见是一种灵里的觉悟,虽然不是有形的但是对我们的冲击却一定和眼睛看见一样真实强烈。我们现在急需的岂不就是这个看见吗?
那么我们怎样打开属灵的眼睛呢?其实严格的说是被神打开属灵的眼睛。既然是被神打开,那么我们要做的当然就是祷告祈求,正如以利沙向神祷告。我的话似乎简单,又好像老生常谈,但其实并不简单,不简单的不是道理,而是实践,挑战不在于我们不知道,挑战乃在于我们知道却不行,挑战就在于我们不肯祷告也不愿意祷告。求主怜悯我们!我相信上帝并非不愿意施恩,正如雅各见证说“你们得不着,是因为你们不求”。求主怜悯我们这些顽梗的人,愿他今天就感动我们,刺激我们,愿我们从此转向他,愿我们跪在他面前不起来,直到他向我们施恩,直到我们的生命发生改变。阿们!
3、以善胜恶
最后,这个故事以恩待俘虏与实现和平为结束。当以色列王询问以利沙可否处决那些俘虏时,以利沙坚定的回答说:“不可击杀他们!就是你用刀用弓掳来的,岂可击杀他们吗?意思是:即使是战争中的俘虏也不可以随便杀害,更何况是上帝亲自抓住的人呢。并且以利沙还吩咐给俘虏设摆饮食,在他们吃喝后释放他们。这就是以善胜恶,反映上帝的仁慈。如果说这世上有一种失败并不可耻,那么就是成为上帝的俘虏,因为在他有怜悯有恩典且有永远的拯救。我们都是基督的俘虏,也愿这世上更多人认识他,在他面前降服。阿们。
「祷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