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太9:33~35节
太9:35 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各样的病症。36 他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37 于是对门徒说:“要收的庄稼多,做工的人少。38 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
弟兄姊妹:主日平安!
今天我们要来思想的经文是太9:35~38节。虽然这一段经文只有4节,但是包含的信息却不少。
根据这一段经文,我想和大家分享三个问题:第一、主耶稣的工作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第二、主耶稣的怜悯给我们什么启示?第三、面对“要收的庄稼多,而做工的人少”主的旨意是什么?
「祷告」
一、主耶稣的工作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35节说【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各样的病症。】而太4:23节也说【耶稣走遍加利利,在各会堂里教训人,传天国的福音,医治百姓各样的病症。】
解经家普遍认为这两处经文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主耶稣工作的模式,包括了他工作的最主要的三个方面:
1、教训人
这个教训既包括对整本圣经的解释,也包括基本教义和神学的教导,还包括如何将真理应用到塑造生命或者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咱们教会有洗礼课、会友课,主日的释经讲道,婚前辅导,还有“如何经营婚姻”,“如何养育儿女”等等的专题讲座,都属于教训的范畴。
我们一般把太28:19、20节称为“大使命”——【19 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20 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根据这两节经文我们可以看出,完整的大使命不仅包括“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传福音),还包括“凡我所吩咐你们的(也就是所有的圣经真理和应用),都教训他们遵守”这才是完整的大使命。所以按照对大使命的完整理解,大使命不是单单去偏远的地方或者去国外传福音,而是像保罗一样到处建立教会,因为只有教会才能承担施洗以及全面的教导等等使命。
而大使命也和我们今天分享的经文完美呼应,显明主耶稣的工作不仅包括“宣讲天国的福音”,还包括“教训人”。总之,用圣经全方面的真理来塑造我们的全人以及指导我们生活的所有方面,这是主在世的主要工作之一,也是教会必须承担的使命之一。
2、传天国的福音
传福音和教训人的区别在于:第一,教训人主要是针对信徒,目的是使信徒的生命长进,行事为人更符合圣经的原则,生命更像主耶稣基督。而传福音主要是针对还没有信主的人,目的是使人信耶稣得永生。所以教训人主要是对内的,是生命建造,而传福音是向外的,是拓展神的国,是增加得救的人数。此外,教训和传福音还有一个区别,教训要尽量全面,是传讲全部圣经真理,是针对所有生命和生活的问题。而传福音不需要面面俱到。我刚信主时流行传福音的四律或者叫四个属灵原则——神爱世人,人皆有罪,基督救赎,因信称义。就传福音来说这四方面已经非常全面了,逻辑非常完整清晰,足够使人了解我们的基本信仰并且因此做出回应了。并且传福音不仅在于讲道理,还在于做见证,在于爱心和热心。很多人信主不是因为道理的说服,而是因为见证和关系。所以和教训人的工作相比,传福音更需要的是对灵魂的负担,是对他人的怜悯和关心。
3、医治各样病症
主耶稣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医治各样的病症。
太4:24节说【他的名声就传遍了叙利亚。那里的人把一切害病的,就是害各样疾病、各样疼痛的和被鬼附的、癫痫的、瘫痪的,都带了来,耶稣就治好了他们。】路4:40节也记载主耶稣医治彼得的岳母之后【凡有病人的,不论害什么病,都带到耶稣那里。耶稣按手在他们各人身上,医好他们。】此外,圣经记载耶稣随时医治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凭借神的大能医治疾病也是主耶稣的工作之一。
那么,今天的教会应当如何看待医治的工作呢?今天医治是否完全是医院的工作而和教会毫无关系呢?有些灵恩的基督徒认为今天的教会不能像主耶稣那样医治一切的病症是因为我们小信,他们认为圣经的意思是主耶稣能做的事,只要我们有信心我们也同样能做。但是,如果我们诚实的话,我们就必须承认,即使是最高举信心、最灵恩的基督徒也没有谁真的有主耶稣那样的能力。所以我们认为灵恩派在这方面的解经是不正确的。
我们首先要承认:今天教会中的神迹奇事达不到主耶稣可以做到的那个程度。其实更准确的说,不只是今天的教会达不到,而是任何时代的教会,包括使徒时代的教会也没有和主一样行神迹的能力。这是事实。
那么为什么呢?因为第一,这就显出主耶稣是独一无二的。正如主耶稣所做的远超以利亚和以利沙,就证明他不只是先知中的一个,而是远超一切先知的神的儿子。所以无论是主耶稣之前的时代,还是主耶稣之后的时代,他的作为都是独一无二的。免得任何人把他看轻了,也避免我们把任何人高举到神的程度。保罗在路司得医治了生来瘸腿的,然后群众立刻向他献祭,把他当作神。保罗很有灵性,立刻拒绝。但如果他的能力和主耶稣一样强,他也总被群众包围、崇拜,那他能仅凭人性总不被迷惑,总不偏离神吗?
此外,身体的医治只是暂时的解脱,神迹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使人相信基督和永生。而神迹的效果不一定达到这个目的,人也可能因为神迹反而更关注暂时的健康和爱世界,或者把耶稣当成保佑自己的菩萨。圣经中那些被主医治的人都信主了吗?并没有;承认耶稣能行神迹的人都对他有正确的认识吗?也不是。出卖耶稣的犹大肯定承认耶稣的能力,但仍然因私欲不真信耶稣。由此可见,神迹的效果并不绝对是好的,并不绝对能帮助人信主。所以主耶稣在自己的家乡拿撒勒被藐视的时候,圣经说【耶稣因为他们不信,就在那里不多行异能了。(太13:58)】所以,我们承认主耶稣之后的时代包括今天没有那么多的神迹奇事,这不是因为人的信心不够,而是神的旨意。
但是,我们也反对另一种极端。灵恩派的问题是绝对化神迹的意义,而另一种极端则是完全否定神迹的意义,认为这个时代已经没有神迹医治的事情了。我们认为,这也是极端的看法。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因为神迹信主,但是无论圣经的见证,还是我们身边的见证,不是也有很多人是因为神迹认识和接受基督的吗?而且这世上有那么多医生和科技都不能解决的难题,难道神不会藉着神迹施行怜悯并且见证他自己吗?
所以主耶稣所做的第三方面工作,就是以大能进行医治的工作,这工作并没有过时,也不是没必要的。这仍然是今天教会应当传承的使命,也因此可以显明教会的特殊角色和权柄。为此,我们应当责无旁贷的为生病的弟兄姊妹祷告求医治,我们也应当热切的盼望在教会当中有神迹发生。虽然医生和科技的能力也是从神来的,但是祷告的能力仍然是不可替代的,神必要使用祷告和医病的恩赐来彰显教会的特殊权柄和存在的意义。
所以亲爱的弟兄姊妹,从太9:35节我们就可以看出教会的基本使命,也是一个教会是否健康的标志。一个健康的教会不是肤浅的,不能只传福音而不熟悉也不会应用全部的真理;一个健康的教会也不应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或者只是闭门修炼。一个健康的教会必须要走出去,能力大的,可以亲自差派宣教士,可以植堂;能力小的,也要想方设法参与神国度的拓展。总之,无论是眼光还是事工,教会都不能仅仅向内而不向外。
此外,健康的教会还要有属灵的能力,特别是祷告的信心和能力。正如保罗所说【我说的话、讲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语,乃是用圣灵和大能的明证, 叫你们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 神的大能。(林前2:4-5)】所以,咱们教会其实并不是否定灵恩,甚至可以说正统的教会、健康的教会必须灵恩,只不过我们要小心的是那种极端的灵恩的主张。
那么,按照这三个标志,我们就可以衡量我们教会的健康程度,也可以知道我们应当如何追求成为更讨神喜悦的样式。而我们各人也可以知道在教会中我们可以追求在哪些方面侍奉神了。
二、主耶稣的怜悯
36节说【(主耶稣)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
首先,我们来思想主的怜悯。
在旧约中有很多经文指出“耶和华是有怜悯的神”。在福音书中明确说主耶稣怜悯人的经文也至少有四处。所以,我们所信的神是一位有怜悯的神。而这位神道成肉身来到这世上又义无反顾的走向十字架,都是因为他的怜悯。可以说怜悯就是爱,是神的属性,也是神向我们施恩的根源。
我们都是有知识的,都知道善恶和神的心意,但是我们能行出多少善来呢?可能很少。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往往头脑知道但是心却冷漠。和怜悯相对的就是冷漠,就是只顾自己而无视他人的苦难或者看见也无动于衷。主耶稣在讲那个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时,他如何对比好撒玛利亚人和祭司以及利未人呢?他说好撒玛利亚人是“动了慈心”的人,是“怜悯人”的人。所以,我们的问题往往不是缺乏知识,而是缺乏怜悯,是没有基督的心肠。所以,我们基督徒的首要功课不是做什么事,而是去体会基督的心肠,去操练以基督的心为心,去渐渐用肉心代替石心,然后我们才能行出善来。而没有怜悯,怎么会有善行呢?即使有也不可能长久。
其次,我们来思想人的困境。
35节说【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困苦流离就是人的困境,而它至少包括三方面含义:第一、生活艰辛;第二、缺乏保护;第三、迷茫没有方向。失去牧人的羊群就是处在这三重困境中,所以圣经用失去牧人的羊群来比喻困苦流离的世人。
那么,主耶稣如何怜悯人呢?
就是要作羊群的牧人。圣经预言将有一位君王从伯利恒出来牧养以色列民,主耶稣自己也说“我是好牧人”。所以,面对世人的困苦流离,主耶稣决不无动于衷,决不袖手旁观,而是因着怜悯进入世界,也因着怜悯要牧养他的羊。
而针对困苦流离,主的牧养也至少包括三方面:第一、生活上的供应和帮助;第二、提供保护,使他的儿女免受伤害;第三、指引他的儿女人生的方向,赋予他们人生的使命和意义。
这三个方面就是一切困苦流离之人所需要的,也是今天教会要继续承担的工作。前面讲了教会的三重使命:教训人,传福音和医治。这里又显明了牧养的三重责任:生活上的照顾、保护以及心灵的指引。
所以教会不是只讲大道理的地方,教会也应当照顾信徒实际的生活需要。使徒行传记录保罗在各处收取奉献来帮助耶路撒冷的弟兄姊妹,其实这样的扶助不是额外的恩典而是教会的责任。而且这样的帮助不限于基督徒之间,也应尽可能的及于世人,以此彰显上帝的慈悲怜悯。主后325年召开的第一次教会大公会议(尼西亚会议)就决议凡建立教堂的地方,也要同时建立收容所来收留和照顾生病的、无家可归的人。而这样的行动教会一直在继续,现代的医院、孤儿院、收容所、救助站等等慈惠机构也都是由此发展起来的,这就是效法基督的怜悯,也是回应基督的托付。
此外,怜悯和牧养也意味着保护。有的时候人的困境是因为个体的原因,例如:生病。但也有时是因为社会的原因,例如:富人为富不仁,执政者不公不义。这时教会的保护不仅在于对个人的照顾,也在于对不义的抨击。我们考察教会历史不难发现,很多属灵的伟人,例如:方济各、安波罗修……等等,有太多这方面勇敢的见证了。而从主的榜样看,这不是教会干预政治,而是教会履行保护羊群的责任。所以,真正的怜悯不只是物质的救济,也包括促进社会的公义。所以,牧师一边看圣经一边看报纸,一边教导圣经一边关注社会变化,不是不务正业。基督徒也都应有这样的眼光,因为这也是教会的责任,是牧养的意义。
此外,人还有一个巨大的危机和困境,就是没有人生的方向、意义和使命。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尤其是今天这个时代最大的危机。躺平、无动力是普遍现象,很多人既没有生存的压力也没有竞争的动力,这就是今天最大的困苦流离。而对于基督徒来说,这个问题最终只能在神那里解决。很多基督徒卡在看万事为粪土,但也不把基督当至宝的阶段,对此除了突破,也就是真的得着从神而来的呼召和使命别无出路。而教会在这方面能提供什么帮助呢?第一、牧师可以给你指导;第二、弟兄姊妹可以为你祷告;第三、教会提供服侍的机会,使你在服侍中渐渐发现自己的呼召。
三、面对“要收的庄稼多,而做功的人少”,主的旨意是什么?
最后,我们再来思想主说“要收的庄稼多,而做功的人少”。首先,这是一个客观的描述,而且不仅是在主耶稣的时代如此,在今天也依然如此,因为神要做的事太大,永远都不会无事可做。所以任何人都没有理由说我没有服侍的机会和位置,其实服侍的机会和位置永远比服侍的人多,所以问题只是你知不知道神要你如何服侍他,以及你愿意不愿意回应神,而不是没有机会和位置。
而面对工人的缺乏,主说“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这句话对我们是一个重要的提醒,就是作神的事始终要寻求神和顺服神,而不是凭着人的聪明和血气。所以,对教会来说,面对危机要先祷告寻求神。就好像使徒行传一章记载补选使徒,没有一上来就直接提名、选举,而是先恒切祷告,再提议,再祷告,最后才选举。在神的国里祷告是必须的,并且祷告不是走过场,而应是真诚的,表明我们不是凭自己做什么,而是我们做事要出于神、顺服神、依靠神。
而对个人来说,这也提醒我们决不要凭着血气侍奉,不要可怜上帝没人管。我不喜欢《田地里的庄稼》那首赞美诗,歌词说“家主心里焦急,焦急如同火烧”,这样的家主太可怜太无能了。我相信上帝不是这样的,我相信上帝是即使人不开口他也能让石头欢呼起来的神。所以我们服侍神不是神的幸运,而是我们的福气;不是神需要人的帮助,而是人需要藉着服侍生命被成全。所以我们服侍不可凭血气,而要寻求神,要发现神赋予我的使命,并且以谦卑感恩的心领受。
另外,比凭血气服侍更糟的,是看到“要收的庄稼多而做工的人少”却完全无动于衷,连服侍的血气也没有。我们今天分享了教会的三方面使命和牧养的三重含义,很显然我们并不完美,甚至各方面都有很多缺欠。但是看到问题和缺欠我们只是批评和抱怨却不肯起来堵住破口和弥补不足吗?。
所以,主说【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既是一个提醒,也是一个呼召。凡听到这句话的基督徒都应当思想,难道神家的事与我无关吗?难道我只该被服侍而不该服侍神吗?难道服侍神的使命只是少数基督徒的需要而不是我生命的必需吗?
【我又听见主的声音说:“我可以差遣谁呢?谁肯为我们去呢?”我说:“我在这里,请差遣我!”(赛6:8)】
「祷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