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淼传道
“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腓立比书2章4节)
当我走到肿瘤医院的门口、准备上去看望癌症末期的病人及其家属时,我在楼下徘徊着。他们前不久刚刚在病房里面受洗,可是病人的情况仍在恶化,那生命衰竭的征兆就在眼前,没给我们留下任何空间假装乐观。那种情况下,我不知道上去要对他们说些什么、祷告些什么,于是给牧师打电话求助。放下电话,我似乎依然只是步伐沉重地走到病房门口,进去,坐下,看着,有时候轻轻地握一握手。有一次,家属送我出去,我们走到两楼之间的廊桥,站在朝西的窗户前,夕阳洒在我们脸上。我听着他们的故事,强忍着泪水,内心因感受到这生死离别所带来的撕裂与伤痛而汹涌翻腾。如果按照正常的生命轨迹来讲,我和他们之间本来不会产生任何交集;但是现在,我们谁都不是那个外人标注的谁谁谁,而只是作为生命个体,一同站在生命最脆弱的地方,分享生命最本质的经验。我们所站之处,乃是圣地。神的同在,正如那不知不觉洒在我们脸上的夕阳一般,静悄悄、不为人知地倾注在我们身上。
在那个过程当中,我学习到了一件事情,就是我什么都没有做,甚至干脆就没什么“用”;但是用英文来讲,I lent an ear (提供了耳朵,意为倾听),或许也可以说,I lent myself(把自己摆在那儿),然后神的生命水流就自然地在我们中间流淌起来。我想,这就是内在于独一真神里面的三个位格之间的团契相交在我们身上的体现。在后来许多次类似的经验当中,我总结出来三条—:一是be there———在那里;一是be myself———真实地做我自己、带着我的情感和伤痛;还有一个是be open to the Spirit———向圣灵开放。当我们想要去关心他人、靠近他人,哪怕什么都不会、或者有许多顾虑和害怕,只要愿意做到这几条,就可以开始被神使用和训练了。
也许你会想,这些事情本来与我无关,为什么我要介入到其中、跟别人的事情搅和在一起呢?这些事情让牧师、传道去做就好了吧。从某个角度来讲,是的,你说得没错,牧师、传道在时间上、精力上、装备上都更有条件和理由去关顾、探望他人。但是另一方面,从我信主以来我就很坚信一点,基督徒没有什么事情是只关乎自己的,尤其是在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所蒙受的恩惠,是要与他人分享;所遭受的痛苦患难,是为要在他人受苦之时能够去同情、安慰。因此,在基督里,自己所经历的一切都不单单是为着自己;他人所遭遇的事情,我们也不能袖手旁观,说此事与我无关。所以保罗说:“在基督里若有什么劝勉,爱心有什么安慰,圣灵有什么交通,心中有什么慈悲怜悯,你们就要意念相同,爱心相同,有一样的心思,有一样的意念,使我的喜乐可以满足……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腓2:1-2、4) 基于这样的圣经教导,我相信彼此关顾是基督徒的生存之道,也是教会作为神的家的正确打开方式。这彼此关顾当中包含着劝勉、安慰、交通、慈悲怜悯,以及一样的心思、一样的意念、一样的爱心。我们距离这个描述,是不是还差得好远?
回到我一开始的那段陪伴的经历。虽然我是意外地被推到一个我所不胜任的关怀的角色上,但是这意外的关怀却随之揭开我信仰当中的盲区,即对永生教义的陌生与信心不足。当我心里缺少了对永生的盼望时,我不仅不能给在痛苦、生死线上挣扎的肢体带去劝勉和安慰,就连心中原有的那点慈悲怜悯,慢慢地也被怀疑、困惑、绝望给消磨、稀释了。所幸,藉着与痛苦中的肢体一同挣扎,靠着圣灵的开启和帮助,最后竟在这盲区之上得以被重新建立。这其中神所给的特别的恩典,是去年跟其他几位牧师一起预备、讲解保罗临终所写的教牧书信。在这几卷书信中,“永生的盼望”这一信息,如同重锤敲出的强音,振聋发聩。我就仿佛是对着自己讲道一样,重新地接受并相信圣经当中关于永生的教导,此后渐渐地可以带着真实的信心和盼望,去向苦痛中的兄弟姐妹传讲福音的好消息,自己也慢慢从消极厌世的情绪中走出来了。
去年我跟咏莲、小雪、红波、卫英几位姐妹一起筹建关怀事工小组。一开始,我们筹集这个小组的初心,是看到周围患重病的弟兄姐妹日益增多,想藉着梳理过去的经验,重新整合资源,建立起一个相对有序又有效的体系。筹备期间,关怀小组的同工和志愿者们参加了圣书教会主办的跨教会癌症关怀培训。主讲老师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关怀不是只针对于重病患者才要做的事情,而是你会对你的父母、你的孩子、你身边的每一个人做的事情。这句话给我开启了一个重新审视关怀、陪伴、探访的视角,即这些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事工的层面、不应该被认为是全职传道人或少数几个有热心和负担的弟兄姐妹的事情,而应该成为像读经、祷告、聚会那样每一个基督徒都身体力行参与其中的事情。基督徒彼此之间的爱,基督徒对于未信之人的爱,难道只是藉着坚守一些立场和信念表达出来吗?难道只是像门徒们看见那个生来瞎眼的人问主说“这是谁的罪?”那样、
藉着智识上的神学研讨表达出来吗?难道不是也要藉着跨出自己的舒适圈和关切、真实地关心另一个人的需要和福祉、甚至不惜为此付上时间、金钱和其他的代价来表达出来吗?回想我们每个人自身的信仰之路,如果不是有人带着神的爱给予了我们关心和陪伴,我们怎么会敞开心扉来听一个关于十字架的福音、且相信呢?
我想,我们蒙神格外的怜悯得救,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一个做事更有效率的人,而是成为一个更会爱、爱得更好的人。这爱,首先要藉着我们对别人的关注———关怀,和对别人的付出———陪伴表达出来。愿关怀与陪伴———这承载着爱的生命水流,得以在我们中间更加自然、顺畅地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