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帐篷学校里,孩子们很听话很用心地趴在小矮桌上写作文。我靠着帐篷学校里的小书架席地而坐,随手从书架上取下了这本书——《黑暗中的舞者》。其实,早在北京的时候,我已经在教会的图书馆里看见过这本书,因为它和它出版社的名字,使我误以为是一部同名电影的改编书。那部由丹麦导演编剧执导的关于在美国的移民故事实在让人看得揪心裂肺,不敢再看第二遍。所以我的眼睛多次跳过它黑色的书脊和满醒目的那个黄色的“ 舞” 字,找向下一本书。此刻,实在没有其他事情可做,我估计这个架子上的书正好够我读完整个救灾的工作日。于是我翻开,于是我知道我错了。这本《黑暗中的舞者》和那部同名电影一点关系都没有。若说有关系,那它们都直面了生者与死者,希望与绝望的绞杀。不同的是,电影反映的是抱希望而来的捷克移民因希望破灭而走向死亡的过程,而这本书却表现了一位母亲照顾一名毫无希望的呆傻残疾儿子近三十年,却从中感悟到上帝所赋予生命的美好和尊贵。
本书作者罗伯塔· 班迪在生下她的长子罗布时,她和丈夫都刚刚20 岁。罗布患有罕见的染色体异常症,智能低下,视力微弱,脊柱变形……医生曾经预言这个孩子不会活过10 岁。在罗布出生的上个世纪70 年代,像他这样的严重残疾儿童可以交由社会机构抚养,罗伯塔和丈夫可以再生一个健康的孩子,享受他们快乐的生活。但是,罗伯塔和丈夫选择了自己抚养这个幼小的生命,尽做父母的责任,直到29 年7 个月10 天之后上帝接回了他的灵魂。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决定成为他们婚姻的坚实基础。当在医院里的罗伯塔告诉丈夫孩子的情况时,菲利普张开双臂将妻子揽入怀中说:“ 上帝这样安排必然会有原因。” 虽然在那之前,罗伯塔已经和丈夫相亲相爱,但是这句话让罗伯塔以全新的方式彻彻底底地爱上了丈夫。
做出这样抉择的决心不是容易下的,更艰难的是从此罗伯塔将无法享受她期待的那种美好生活,她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没有工作, 没有娱乐, 没有社交……罗布需要全天候的照顾。罗伯塔不得不和这样一些疑问搏斗:上帝的慈爱在哪里?他为什么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的身上?罗布永远也不可能成长为一个男子汉,他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但是上帝用了近30 年的时间,让罗布的生命本身回答了罗伯塔的疑问。上帝的旨意必定美好,他的旨意必将成就。
在时不时还能感受到大地的抽搐的灾区,面对一群刚刚从地震灾难中挣扎出来的孩子们,读着《黑暗中的舞者》,不由得想起几年前我曾经采访过一位在唐山大地震中受伤高位截瘫的女性,她从肩膀以下丧失知觉,躺在床上靠他人照料已近30 年。喝水、吃饭、大小便、洗澡……全靠身边人照料,还必须每两小时翻一次身,否则就会长褥疮。记得节目播出后,我在网络上和我的听友聊天,有人告诉我:要是我就不活了。当时有不少人怀疑:这样活着有什么意义呢?不能对社会做贡献,还牵累家人……就在我离开北京之前不久,还在网上看见一则社会新闻:一个姐姐为了帮助家人摆脱困境,杀死了患精神疾病的妹妹。我在网上看到的是一片同情和认可。我们这个社会已经太习惯从功利的目的出发去考虑取舍,进而也从功利的目标出发去考虑是非,从功利的角度做出价值判断,不管这功利是出于个人还是团体亦或是国家的利益。我们很少在生命的本质意义上去考虑生命存在的意义,因此我们这个社会理所当然地用堕胎解除生活的麻烦,用死刑除掉潜在的威胁,主流媒体公然讨论一个大学生为救一个老农牺牲性命值不值,让作家梁晓声为我们这个民族竟会如此讨论而感到羞耻。
谁是完美的? 没有。正如罗伯塔所说:“ 一些人从自身之外寻求完美,另一些人却对自己求全责备。其实每个人都会面临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同样的选择:我们相信上帝是完美的,还是我们要变成自己的上帝? ”
不要以为功利只在社会上,功利同样会在教会里,在那些有信仰的人中间。罗伯塔清晰地记得在罗布小的时候,一次在一家商店购物,一位女士走过来看看婴儿车里的罗布,然后对罗伯塔说:“ 我不知道你做过什么事,但是我敢肯定你一定犯了罪。” 随即转身走开。我相信发出这种指控的一定是基督徒,而且是自以为虔诚的基督徒。
《黑暗中的舞者》没有向读者展示神迹奇事,我相信罗伯塔和她的丈夫一定会在他们的祷告中多次向上帝祈求过他行使他的大能,然而奇迹没有出现,罗布终生都是一个智障残疾人。但是上帝使用他让他周围的人学习爱,学习接纳,学习帮助的功课,甚至通过他向社会宣传容纳接受残障人士……是的,本书的结果没有神迹奇事发生,但是,伴随罗布一生,处处是神迹奇事。上帝,你的旨意必定成就。
阳光从撩起的帐篷门帘处泼洒进来。住在我们隔壁的一位参加抗震救灾的解放军战士过来在小书架上搜索可以阅读的书籍。大概其它的图书或者信仰信息太清晰,或者过于儿童化,他最后翻了翻《黑暗中的舞者》借走了。哦,曾经和死亡争夺过生命的人,你那时不会问等待救援的人值不值得你拼命的,是吧?那么或许你能懂得生命的可贵吧?愿上帝同样爱你,启迪你的心灵。
(《黑暗中的舞者》,罗伯塔· 班迪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