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路得记》一章
我们知道旧约圣经有两卷以女性命名的书卷,一卷是我们刚刚分享过的《以斯帖记》,另一卷就是今天我要分享的《路得记》。
路得记看似一个非常小的故事,但这个故事却是在一个宏大的救恩背景下展开的。第一章的第一节就告诉了我们这个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就是“士师秉政的时候”,具体是在士师时期的哪个时段我们并不确定,很可能是在以笏至耶弗他做士师期间,因为此时摩押臣服在以色列之下,这样以利米勒家才有可能在以色列遭遇饥荒的时候,逃到距离伯利恒一百多公里外的摩押地区。士师时期是指从约书亚离世到扫罗作王之间约两百多年的时期(可能对应中国商末周初的时候)。这是以色列历史上非常特殊的一段历史,因为这个时期是以色列的悖逆和道德沦丧及备受周边欺凌的高峰期,以色列人经常处于悖逆、拜偶像的犯罪中,然后神兴起周围的异族来审判他们,以战争苦待他们,等到以色列人号哭悔改祈求上帝拯救的时候,神就兴起士师来帮助以色列人脱离欺压(士二16),士师主要是神所兴起的军事领袖,平日也参与一些民间案件的审理。但以色列人在度过一段平安的生活之后,又故态萌生,再次犯罪,神就再次审判。他们再次呼求,神再次怜悯他们。以色列人就在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中一次又一次地经历着悖逆、痛苦、呼求和拯救,其中充满了背叛、血腥、暴力、战争、死亡、堕落的事件。可以说这是以色列早期历史中最为悲惨和黑暗的一段,甚至后期出现的士师本身的道德状况也令人担忧。其总体状况可以用《士师记》的一节经文来概括:“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十七6,二十一25)。
但我们在读发生在士师时期的路得记的时候,却没有发现这种强烈的令人难过的色彩,而是看到了一幅充满了温情、感人的田园场景。路得记所记叙的是发生在一个家庭,一个城镇和劳动禾场上的小事件,几个人物也很普通。为何在士师时期这样一个黑暗的时间里,会记录一个看似平常的异教女子和犹大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呢?是为了说明一个感人的婆媳关系的模范,以便基督徒婆媳都当以此为榜样来效法?还是为了说明一个外邦人如何改变信仰被以色列家所接纳的救恩故事?还是为了说明波阿斯和路得之间的爱情故事?但经文最后提到大卫的家谱,据此我们可以从一个更为宏大的历史角度来解读这个故事,那就是上帝是如何在历史中来展开他的救恩计划的。即,虽然士师时期的以色列人如此的悖逆犯罪,上帝的救赎计划却不受影响。若是以色列人中没有了对耶和华的渴慕,上帝会从外邦中兴起他的子民来成就拯救。因此,在这几个作为大卫祖先的普通人身上所发生的事情在上帝的救恩历史中并不普通。就像有的释经材料中所说的,“路得记就如同是在士师时期的黑暗中所发出的一道亮光,在那个荒凉堕落的年代,带给人们一丝温暖和盼望,在混乱和悲哀中让人预先看到一点将来大卫王朝的荣光”。
我们今天所分享的是路得记的第一章,可以分为非常明显的三个部分:1-5节 拿俄米一家在摩押地的遭遇; 6-18节 拿俄米回犹大地之前劝阻两位儿媳,但路得却执意跟从;19-22节 拿俄米和路得回到伯利恒。
虽然说路得记的总体色彩是令人愉快的,但第一章开始的五节经文依然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点士师时期死亡和绝望的灰暗,因为拿俄米一家四口因饥荒从伯利恒来到摩押寄居。伯利恒本是“粮食之家”的意思,本是富饶之地,竟然遭遇饥荒,并且这饥荒大到需要以利米勒全家背井离乡到应许地之外来求存活,可见这饥荒之严重;或者说,从侧面也可见,人们彼此之间缺少互相帮扶,导致以利米勒一家离开应许之地。这表明此时的以色列地正处于被上帝审判的境况中,他们的属灵状况也极差。因为迦南地是上帝所应许的,只要以色列人向耶和华神忠诚遵守律法,他们就可以在应许之地平安富足地生活。若是出现“国内发生了饥荒”,地没有出产,这对于上帝的子民来说,是得罪神需要悔改的标志,也是他们的羞耻,在上帝所应许的流奶与蜜之地竟然吃不饱饭。
令人难过的是,即使拿俄米一家逃亡到了摩押,也没有能得以存活,先是以利米勒客死他乡,十年后两个儿子也都死在此地,只剩下了拿俄米一个人。五节经文,一个寄居家庭十几年的悲欢就简洁地呈现出来。好像故事到此就应当结束了,因为就剩下拿俄米一个人了,但第四节中说“这两个儿子娶了摩押女子为妻,一个名叫俄尔巴,一个名叫路得”,这就提醒我们,拿俄米虽然丈夫死了,两个儿子死了,但她还有两个儿媳在。只是这两个儿媳也没了丈夫,也没有子女,结婚十年拿俄米的两个儿子都没有留下后代。这个家庭死去三个男丁,留下三个寡妇。
可能人们不禁会问:她们怎么生活?在当时寡妇几乎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但耶和华以色列的神“他为孤儿寡妇伸冤,又怜爱寄居的,赐给他衣食”(申十18)。就在拿俄米家中的男子都离世之后,处在绝望中的她听到了一个消息:“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得一6)。这个消息在带给她一丝盼望,促使她打算马上带着两个儿媳妇返回故乡-——犹大地的伯利恒去。
在起行前,拿俄米三次劝阻两位儿媳不要跟她回犹大地去,反而劝她们留在她们的故乡摩押。第一次劝阻后,两位儿媳都“放声而哭”(得一9),都表示不愿意离开拿俄米,愿意和她一同回犹大去。第二次劝阻后,两位儿媳又都“放声而哭”(得一14),但这次俄尔巴与拿俄米“亲嘴而别”,路得却舍不得拿俄米,继续坚持要跟她一起回犹大去。拿俄米第三次劝阻路得,路得宣告死也不离开拿俄米,于是拿俄米就和路得一起回到了伯利恒。
路得记的第一章就记叙了这样一个令人感动亦令人心酸的场景。失去丈夫成为寡妇的三个女人,在面对自己人生将来的时候,分别作出了不同的抉择。
首先是拿俄米的选择。对于以利米勒带领全家人在饥荒中离开伯利恒前往摩押地这件事,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说以利米勒离开应许之地就是犯罪,他死在摩押正印证了上帝对他这种做法的不喜悦。他两个儿子继续留在摩押,不思归回,于是也被神刑罚死在摩押。姑且不论对以利米勒的做法如何评价,但拿俄米在有丈夫和儿子的时候,她对很多事情没的选择,以利米勒作出离开上帝应许之地的决定,她只有跟随;丈夫死后儿子成为一家之主,他们可能不想回去,拿俄米只能和他们一起继续生活在异乡。但当拿俄米可以决定去留的时候,又听闻“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她就马上决定回到故乡伯利恒去。可能我们会说,拿俄米此举不过是想叶落归根、思念故土而已,有此可能。但更可能原因是属灵的:她想归回到耶和华神所赐给她的土地上。从五个方面可以看出拿俄米属灵生命的灵性状况。首先,是她和两位儿媳之间和睦的婆媳关系的见证。当拿俄米决定回归犹大的时候,两位儿媳都哭着愿意和她同去,可见她们之间不但关系融洽,也感情深厚。自古婆媳关系很难相处,若不是有上帝的赐福,难免存在各样冲突和隔阂。拿俄米和两位儿媳之间的这种很少见的关系,深层的原因就是拿俄米与耶和华神的亲近。这也可以从第二点看出来,就是拿俄米为两位儿媳奉耶和华神的名所做的祝福祷告,显然十几年的异国寄居生活并没有让拿俄米忘记耶和华神,她的信仰并没有被当地的文化和信仰所同化;相反她还传福音给了自己的儿媳,以自己的信仰影响了路得。第三就是拿俄米劝阻她们跟随自己回伯利恒,这完全是从这两位儿媳将来的生活来考虑的,她不愿意拖累两位儿媳。这种选择使得拿俄米将来的生活更加艰难,但她定意要回到上帝所给的土地上,并不想为了能有人养老而留在外邦。第四,就是路得的归信。拿俄米把她的一个儿媳带到了她所侍奉的耶和华神面前,这说明在日常生活中路得深受拿俄米在信仰层面的影响。第五,就是拿俄米在劝阻两位儿媳不要跟随的时候说“我女儿们哪,……,我还能生子作你们的丈夫吗?”(得一11)这里所提的就是以色列中叔娶寡嫂的律例,《申命记》二十五章5-6节中说:“弟兄同居,若死了一个,没有儿子,死人的妻不可出嫁外人,她丈夫的兄弟当尽弟兄的本分,娶她为妻,与她同房。妇人生的长子必归死兄的名下,免得他的名在以色列中涂抹了。”士师时期的以色列人背离信仰比比皆是,拿俄米熟悉《申命记》中的律例就显得尤为可贵。所以,拿俄米选择归回犹大地,选择一个人归回,乃至选择允许路得的跟从,都是出于对耶和华以色列的神的忠诚和渴望。拿俄米为自己的两个已经成为寡妇的儿媳祷告中说:“愿耶和华恩待你们,像你们恩待已死的人与我一样,愿耶和华使你们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其中“恩待”这个词就是慈爱的意思,这个词所强调的是在立约中双方对约的态度和行为,上帝对人的层面是指上帝的慈爱、怜悯、良善、诚实、守约,人对上帝的层面则是爱神、忠诚、顺服,人与人的层面则是彼此的委身、信任。耶和华神听从了拿俄米的祷告,虽然她做了看似生活上更为艰难的选择,但耶和华却让她以为苦涩和缺乏的余生满了甜美、恩待和祝福。
然后,是俄尔巴的选择。拿俄米为何阻拦两个儿媳妇跟随他回到伯利恒?是因为考虑到她们二人摩押人的外邦身份,这会让她们在以色列再嫁的可能性比留在摩押地她们的家乡要小得多。拿俄米并没有要求两个儿媳必须赡养自己,而是放了她们一条“生路”,让她们去追寻各自的幸福。她不愿意拖累两位年轻的儿媳。故此,路得和俄尔巴若是选择离开,对拿俄米而言并没有什么问题。所以,俄尔巴在“放声而哭”之后还是选择了离开拿俄米。当然,俄尔巴对拿俄米也和路得一样感情深厚,我们相信她们对拿俄米的感情都是真实的,她们所说的话也都是出于真心。若是拿俄米当时不坚持同意了她们的请求,她们两个人都会跟着拿俄米回到以色列的伯利恒。但最终,路得和俄尔巴这妯娌两个做出了不同的抉择,也决定了她们从此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感情,还有责任,甚至有时候有些抉择超越了责任。虽然,俄尔巴最终和拿俄米分手的时候亲嘴痛哭而别,但无论流多少眼泪,她毕竟选择了离去。俄尔巴选择“舍下”,路得选择“舍不得”。人们都能理解俄尔巴的选择,但多少有些遗憾。她对拿俄米的真实的感情没有能达至她对拿俄米尽到照看的责任,更没有达到超越责任的不离不弃的爱的程度。一方面是自己将来的幸福生活,另一方面是对一个孤苦老太婆的赡养扶助。今天我们有时候也面临类似的境况,在这个两难的抉择中,很多时候人会以自己情感上的痛苦作为选择前者的平衡,说:“我也不想这么做,我心里也非常的痛苦和纠结,我没有办法,我还要生活,我还有大好的青春年华,等等”。这样就以感情的付出代替了责任的承担。尤其是在今日对父母的赡养方面,可能很多时候觉得老人是一个负担,我们都还有自己的事业、追求、家庭等等,从而选择了在痛苦中舍弃人伦中当有的孝敬责任。
最后,是路得的选择。显然路得的选择就意味着她要甘心付出一生的代价,这选择超越了责任的层面,而是在信仰和爱的委身的层面。
路得的生活从进入拿俄米家开始,直到要抉择是否要跟随拿俄米回到以色列那一刻,她将来的人生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改变。这个决定成为她人生的转折点,虽然在人看来就如同拿俄米所说的那样:你若跟随我回到以色列,那么你所要面对的可能是后半生的艰难;因为你一个外邦的女子,又是一个寡妇,还要照顾一个老人,愿意娶你的人真的不多。但她愿意跟随拿俄米的选择,却使她进入到上帝的救赎计划中来,神为她和拿俄米准备的超乎她们的所思所想。
路得和俄尔巴之所以有不同的选择,不是因为她们两个对拿俄米的感情有所不同,或者她们对以后生活中面对的挑战难度考虑的不同。虽然看起来,这是一个是否要跟随拿俄米的决定,但其实这是一个对信仰的选择。因为拿俄米说:“你看,你嫂子已经回她本国和他所拜的神那里去了,你也跟着你嫂子回去吧。”(得一15)看见这个分离不但是婆媳两个人的分离,也是和耶和华以色列的神的分离。所以,路得在这里就发出了那令人感动的宣告:“你往哪里去,我也往那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那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里死,我也在那里死,也葬在那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不然,愿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与我。”(得一16-17)这是类似于夫妻二人成为一体的盟约誓言的委身宣告,十四节经文中路得舍不得拿俄米的“舍不得”,和《创世纪》二章25节中的“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的联合是一个词,和《申命记》中所说的“你们若留意谨守遵行我所吩咐这一切的诫命,爱耶和华你们的神,行他的道,专靠他”中的“专靠”,也是同一个词。这个词在本卷书第二章中是“紧随”的意思,被波阿斯用来告诉路得“你要紧随我的仆人拾取麦穗”。路得在耶和华以色列的神面前所发的誓言让拿俄米看到了她的忠诚和跟随的决心。路得要求跟随拿俄米,不但是因为她要尽到帮助赡养拿俄米的责任,不但是因为她和拿俄米感情深厚,这些俄尔巴也同样具备,但路得和俄尔巴的不同在于路得所说的那句话:“你的神就是我的神”,而俄尔巴则回到“她所拜的神那里去了”。 因为拿俄米所信的耶和华神的吸引,路得透过拿俄米认识了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她想要更多地追随认识这位以色列的神。以她对耶和华神的认识,她知道这个时候撇下拿俄米是耶和华神所不喜悦的,虽然拿俄米不会不喜悦。故此,为了上帝的缘故,她必须如此。而神也从不会亏待跟随他的人,在人看来路得选择了艰难,但是上帝却为她预备了意想不到的传奇生活。
在我们的人生中,面对抉择之前,我们有很多的假设、盘算。对于很多后果我们都极其恐惧。其实上帝已经为我们准备了足够的恩典。我们只管照着当行的去行,后面的事情都交给神。神可能会给一个与我们设想的生活完全不同的境遇,超过我们起初所设想的,和人所以为的相去甚远。这时候我们会惊叹上帝那出人意外的预备和恩典。神也可能让我们进入到照着常理应当发生的境况中,但我们同样可以惊叹上帝的作为,因为我们发现主成为我们心里的力量,环境也也不过如此,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艰难,我们依然能够正常地生活和面对。在今天这个时代中,路得对拿俄米的做法依然值得我们思想并效法。路得对拿俄米的跟随正是她跟随上帝的表达,正是对耶和华以色列的神的跟随。无论前方是什么,他在哪里我们就跟随到哪里。
-------------
下载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