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

人的生存与基督的救赎/孙毅

一、我们去传福音吧

1、身受奴役而身不由己
如果我们今天在年轻人中问他们生活的意义,大概多数人会回答说是为了实现自我或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再追问一步,这种人生的价值体现在什么方面,那么无论最后落脚到什么方面,总归是体现为能够被世人普遍认可的成就,比如让人尊敬的职位或职称,被人称道的成果或作品,被人羡慕的创业或事业,或者给人满足的房产或收入等等。自我实现的意思就是自己的智慧与努力没有白白付出,总要通过这些可见的成就被人认可,如此才能让人体会到人生在世的价值与意义。
生活中有目标是好的,但如果上述意义上的自我实现就是人生的终极目标的话,人在现实生活中一定会遭遇到人生的失败。其实,人生追求这种自我实现的结果无非是两种,一种是时常顺利,人达到了所追求的那些目标;一种是不甚顺利,人总是没有追求到自己设定的那些目标。看似两种人生的结果有很大不同,实际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
先就前一个结果来看,一个人取得了某种成就,比如终于得到了盼望已久的职位或头衔,或是得到了一直向往的房产或收入,但从达到这个目标的那个时刻起,在内心被这个到手的成就所满足片刻之后,就在品尝着为这个目标所付出代价的同时,他就开始寻求新的能够让自己满足的目标。其实,可能有过这种经历的人都尝到过,当已经追求的目标不再给自己的心带来满足时,人内心所经历到的失落。但这种成功人士往往会成为处在第二种情况下那些一直没有达到自己目标之人的榜样。对于把成功人士当作榜样的人来说,他们很难体会到这样的人为了成功付出了怎样的人生代价,同样他们也很难体会到成功人士内心的失落。他们所看到的只是这些人在人面前的风光。即便他们知道一些背后的故事,这些还在一心追求成功的人也不会让自己放弃,因为他们别无退路,像那些人一样成功已经成为他们人生在世的基本意义。
就是在这样的人生意义的支配下,人生活在焦虑与劳苦之中。就如上帝在亚当堕落后对人的咒诅:你必终生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创3:17)。人终日在焦虑与劳苦中,内心却不能得到满足。劳苦是因为人在竞争中,必须尽自己的努力,最大限度地使用自己的时间与其他资源,来让自己超过别人。因此人总是在别人成果的威胁下,在部门上级或行业权威是否认可的压力下,在时间或其他资源有限的制约下,在各种当尽责任或义务的牵制下,努力地争取着出人头地的成就。这些威胁、压力与制约就如人身后一排排提着大刀片子的督战队,逼着人无论再劳苦只能别无选择地向前走。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不可避免地经历着内心的焦虑。在没有取得可见的成果前,对在上述多种因素影响下能否取得成果之不确定的焦虑;而在取得成果后,又陷入到对如何找到能够让自己有所追求之新目标的焦虑。就人无可选择地陷在劳苦与焦虑之中而言,我们说人生活在被奴役之中。

2、拜偶像带来自欺与封闭
生活在被奴役之中的人,其生活的安慰或动力来自于偶像崇拜。这里所说的偶像是指人所追求的“事物”或所效法的人物。上面我们已经说到,人对可见之成就的追求已经成为人生的终极意义。无论这可见的成就体现为什么样的“事物”,在现实中它们都构成了人生追求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有所成功的人,对于那些在追求中有所失意的人来说,构成了激励他们克服挫折的榜样或偶像。其实,除了这两方面外,后者所崇拜的更重要的对象就是人的自我。说到底,前面提到的两个方面无非是自我得到实现的工具或具体的表现而已。自我得到能够被人认可的实现,这才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如此,当事者自己成为自己的崇拜对象,这是现代个体的人的主要特征。无论遇到怎样的挫折,人回到自我世界之中,借着对未来的规划或梦想,似乎就重新得到了安慰与力量。
当个人陷入到自我封闭的圈子中的时候,他的生存方式表现出保罗在《罗马书》中所说的特征:“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罗1:21—22)。我们大概可以概括出这种自我封闭具有的两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就人的“思念”上来说,个人的智性出现了被蒙蔽的特征,哲学家们称此为自欺。这是一种人的智性无法辨识的矛盾。一方面,个人是想把取得成就当作自我实现的表现或工具,好像是自我处在主人地位;却没有意识到所追求的成就或“事物”实际上已经成为奴役自己的主人。为此,人们反过来会下意识地把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加以神化,像是在为人类那伟大壮丽的事业奋斗,却又让自己看不到所作的不过是在实现“自我”这内在的本质。在这种矛盾中,总有一面被人下意识地遮蔽,这就是人自欺的典型特征。这很像是先知以赛亚所嘲笑的:“这树,人可用以烧火,他自己取些烤火,又烧着烤饼,而且作神像跪拜,作雕刻的偶像向他叩拜。他把一份烧在火中,把一份烤肉吃饱。自己烤火说:‘啊哈,我暖和了,我见火了!’他用剩下的作了一神,就是雕刻的偶像,他向这偶像俯伏叩拜,祷告他说:‘求你拯救我,因你是我的神’”(赛44:15-17)。
其次,就“心”的方面来说,人的生存价值或良知被限定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追求中,自我成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准则。这让个人很难站在他人的或共同的角度对事物作出客观的判断,从而在与他人交往或合作的过程中,难免表现出自己的骄傲与自义,以及必要时不择手段地谋求自己的利益。这种自我中心让人看不到个人的有限,从而表现出对人之有限的无知。这正如尼布尔所说:“心智的骄傲一方面出于对人心智的有限性的无知;另一方面又出于一种企图,要遮掩人类已发现的有限性知识,以及人类真理已被自利污染。”1
因此,这种偶像崇拜表面像是对人的安慰,实际在加重着人所受的奴役。在这种奴役中,特别是对那些长时间在焦虑中挣扎的人来说,逃避就成了唯一的出路。这种逃避可以表现为多种方式,比如在追求成就之中放弃之前的原则而不择手段,或者是在性的及虚幻的世界中寻求安慰。其中以性的方式来寻求安慰占据着突出的地位。这正如尼布尔所说:“性本能对于坚持自我与逃离自我都是特别有效的工具⋯⋯它既承载着自我神化的原始的罪,又是一种不安的良知的表达,通过寻求神化另一位而逃避自我。”2这正是在都市中,婚前婚外的同居、婚外恋及高离婚率普遍流行的基本原因。
总之,这种逃避带来的最终结果就是,人生意义大厦的崩溃,让人不得不生活在一个被虚无主义支配的世界之中。人们在绝望之中生活,这就是人生失败的最终表现。

二、蒙救赎的过程

1、福音的呼召
如果不是福音呼召临到人们,人们可能会将上述生存方式看作是正常的。失败的人生不过是一个不如意的人生而已。直到福音的呼召临到,人们才开始认识到这不只是一个失败或不如意的人生,而是一个有罪的、唯有基督的救赎才能让人从中脱离的人生。
在福音中,我们看到另一种生存,一个名叫耶稣的人,他本是神的儿子,有神的身份与地位,不需要通过某种奋斗来自我实现,却为了人的罪以及在罪中悲惨的生活,来到这个世上,成为一个普通人的样式;他在世上三十多年,不是为了取得世上的成就或成功而来,不是为了使其自我能够被他人承认而来,而是为着死而来,为着能够将他人从罪的刑罚中替代出来而来;并且,在所有的人都不认识他的时候,他就为着这些人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不过,更让人诧异的是,按福音书的记载,他竟然从死里复活了;以他的复活明确地向人显明他就是神的儿子,上帝所派来的基督,即拯救者。既然他真是神的儿子,那么如他所说的,神的国已经因着他的来到而来到这个世上;凡接受他为基督的人,愿意用信心跟随他的人,都会因此与神的国有份,按他所应许的,脱离这个世界对人的奴役,而得着从他而来的更为丰盛的生命。
当这样的福音呼召临到一个人的时候,这福音对这个人构成的挑战在于:对于这个死于十字架上的生命,如果你不将其解读为一种失败的人生,而是如福音呼召所说的,承认他就是神的儿子,他来就是为着你的罪而死的,那么在这个生命的镜子的映照下,你不能不承认自己的生命就如其所说,是有罪的。所谓人生的失败不过是罪的表现,以及有罪的生活带来的结果。这罪集中表现在不愿意承认神的存在,把自我或其他的“事物”当作神来崇拜,“将不能朽坏之神的荣耀变为偶像”(罗1:23),沉溺于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而这罪的结果就是,如果神任凭人们放纵本性中不受节制的欲望,而最终落入到虚无绝望的境地,并接受上帝最终审判的话,没有人能够逃过这审判所给予的死亡的结果。不过,如果你能够听到福音的宣讲与呼召,其实是上帝恩典和怜悯临到的表现,说明神对你还没有放手到任凭的地步。

2、悔改与信心
悔改就是承认自己是有罪的人;承认在以往的生活中,自己因为不认识神而得罪了这位神,并为这种得罪而感到内心忧伤;承认因着这罪,自己所有一生的失败都是当得的;并愿意从这种罪、这种有罪的生活中脱离出来。3
当然,虽然个人愿意从这个绝望的困境、有罪的生活中解脱出来,这却不是人自己能够做到的;信就体现为自己愿意转向基督,接受这个名叫耶稣的人确实是基督,是神的儿子,他来到这个世上确实是为了我的罪;并且正因为他为我死,而让我有机会靠着他给我的恩典而活。悔改是与信并存的。4唯有用信抓住这根唯一可以抓住的绳索,人才可能接受一个在罪中一无是处的自己。因为神的儿子已经用自己的宝血遮盖了这个一无是处的自己。
信是人封闭的自我向着那位无限者的开放;“我们在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开放中最终依赖的东西,只有在一个无条件信赖的行动中才能被体验到,这个起源按照其本质是人[位]格。” 5信打破了自我封闭,让人从向自己的定睛与依靠中出来,而将目光与依靠的盼望投在自我之外的那位无限者身上。自我这严密坚固的营垒中能够有一扇窗户向外开放,这是在人之外的上帝的怜悯,借着福音呼召所作的工作开启的,而不是人主动打开的。6但神尊重每个人,个人可以对这福音呼召作出自己的选择,在一段时间中经历与位格神的位际互动。7按照耶稣所讲的撒种的比喻,第一种情况下,人可能直接拒绝了这福音呼召。福音似乎对他们坚固的自我营垒没有起什么作用。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人可能被教堂中圣诗的美好,耶稣人格及爱的魅力所吸引,曾对福音或基督信仰有过一些寻求,但停留在一种宗教精神与理念的追求层面,还没有与自身的罪关联在一起。第三种情况下,人可能在某种人生低谷时期,经历到自己人生的失败,并认识到自己的罪与基督十字架的爱,以及基督宝血对罪责的遮盖,这在身陷绝望的时期给他带来安慰。但当时过境迁,其他事物再次缠身,当时的那种感动不再的时候,对基督的认识就停留在这个层面。然而,也有第四种情况,就是有些人虽然可能也经历了上述的层面,但在福音呼召的持续感召下,切身经历了对自身作为罪人的绝望及深切的悔改,也因此经历与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同钉、同死,并最终经历到与他的同活。这时,个人那严密坚固的自我营垒终于破碎,人向着这位神完全地敞开,用信把基督接到自己的生命中。

3、称义
当人用悔改与信来回应那福音呼召时,神就会用称义来回应这个人。就字面的意思来说,称义就是在神审判的法庭上人的罪被宣告赦免。8就是说,人被宣告无罪,不是因为人已经无罪了,而是因为自己罪所当承担的刑罚已经被基督所承担了。神因为他独生子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而算那些接受他儿子的人无罪。虽然称义作为一个客观事件,发生在人借着悔改及信与上帝互动中的某个时刻,这个时间可能我们不能完全确定,但其内在含义却是我们每个当事人可以经历到的,即我们经历到我们的罪责被赦免,奴役的捆绑被除去,我们的里面开始被一种从未有过的平安所充满。
这种平安来自我们相信,自己在不认识神时所犯下的所有罪责,现在都因为基督的血而洗净了,上帝的愤怒与我们良心中的责备都被免去:“我们心中天良的亏欠已经洒去,身体用清水洗净了,就当存着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神的面前”(来10:22)。这种平安来自我们相信,神既然因着他独生子的死,不再计较我们的罪,就让我们与他和好了:“借着他儿子的死,得与神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罗5:10)。这种平安来自于我们相信,这位神,因着他独生子的死,不只是让我们与他和好,还接纳我们为他的儿女,成为他产业的继承者:“圣灵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神的儿女;既是儿女,便为后嗣,就是神的后嗣,和基督同作后嗣”(罗8:16—17)。
虽然这种称义带来的平安与人在神面前的认罪悔改相关,但认罪本身并不直接导致神的赦免与称义。称义的主权在神手中,而不是在人手中。在这个意义上,称义来自于神的恩典。称义在人这一方完全是被动的,主权在神。 “得赦免其过,遮盖其罪的,这人是有福的”(诗32:1)。其罪得蒙赦免,并借信紧紧抓住这恩典的人,其生命的整个方向一定会发生重要的转变。这种人生方向的变化,不是人的能力可以做成的,正反映出神的工作带来的结果。

4、重生
当一个人的旧我已死,生命发生根本转向时,这个人被称为是有了重生。重生的字面意思就是重新出生了一次。照着圣经的描述,这重生的生命来自于圣灵(约3),所以其明确的特征就是在这个人的生命中,有圣灵的内住。9这是个人接受基督,因信而称义的结果:“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徒2:38)。就是说,人在信耶稣基督之后,不只是罪得赦免,也要得到神所赐与的圣灵内住,来见证人们已经成为被神所收养的儿女,并引导人们去过一个与神儿女身份相称的生活。因着这种圣灵的内住,以及人在信中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的转向,一个蒙基督救赎的生命就有了完全不同的生存方式。

三、得救赎的意义

1、人与基督的联合
上面我们虽然对个人得救赎的过程有一个大致的描述,但我们没有更多地讨论人得救赎的意义。一个人得蒙救赎对他究竟意味着什么?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简要地讨论一下。
人得救赎使人的生存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过去,就人最核心的基本生存结构来看,个人是生活在其与自我形成的封闭关系之中。现在,借着信心所带来的开放,个人开始生活在其与基督的关系中,或者说,借着基督而进入到与神的关系之中。
按照路德的描述,当个人通过信来接受基督为他的救主的时候,个人与基督在信中所结成的是一种类似婚姻的盟约关系。所谓盟约是指将自己的整个生命及其所有都与对方一同分享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无条件地向对方开放,并且忠贞持守一直到生命的终结。路德认为,在这种关系中,“如果让信心参与其间,那么罪孽、死亡和诅咒便归了基督,恩典、生命与救恩便为灵魂所有。”10基督所有的——就是他所具有的神的义——成为我们所有的,而我们所有的——就是我们无法自己除去的罪债——则被基督所承担。
这种基本生存结构的改变,当然是建立在基督的恩典之上,即他让人们不仅是与神和好,而且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神的儿女。在没有这个身份之前,人们是要靠着自我实现,即通过个人自己在劳苦与焦虑中挣扎,在得到别人的认可后,借着所取得的某种成就表现出来的“事物”,来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的身份。但最终,人们会意识到,人不是某种“事物”,任何事物都不能确切地说明自己是谁,都不能让人的心得到满足。而现在人们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一个人本应是的身份,也是个人唯有借着信所抓住的恩典才能得到的身份:神的儿女。这身份让人们把自己放在与天上的父的关系中来看自己是谁。神的接纳是一个人能够得到的最高认可,只有这种接纳是把一个人真正当作他自己来接纳。
这样一种关系在人们称义的那一刻就存在了,但直到人们意识或经历到的时候才在他们的生命或生活中带来改变。生命改变的最核心之处是人们基本人生价值的指向有所改变。过去人们是为了实现自我而活;而现在旧我已死,人们的新生命是为了与其结成盟约关系的基督而活。过去人们的目光是向内的,只看到自己;而现在通过信带来的开放,则让人们看到一位可以依靠的天上的父。过去人们只看到自己的需要,其他的人或物都不过是人们自我实现的工具;现在人们是从天上的父的眼光看他人与世界,看自己不过是神的儿女,是天父用来祝福其他人的管道。就是说,神的儿女这个身份成为人们行事为人的基本参照系。人们已经无需自己去实现这个身份,而只要照着这个身份去行就能得到内心的满足。

2、蒙救赎的意义
在现实的具体生活中,蒙救赎从消极方面还体现为人们从罪的捆绑与奴役中得着释放。从罪的捆绑中得着释放,除了我们上节讲到的,由于罪责被赦免而让人的良心得着平安之外,还体现为人们不再受罪的权势的压制,迫不得已地被肉体的欲望所支配。现在,因为圣灵的内住,撒旦的控制与控告的势力已经被从人里面赶了出去,不再是一种支配人的力量。而只能够在人的外部进行试探。反之,圣灵成为被救赎者的安慰者与引导者。因此,对于一个已蒙救赎者,他现在又重新得到了一种自由,可以自由地在内住圣灵的引导与外面撒旦的试探或肉体的冲动中进行选择。就如保罗在《罗马书》中所说的:“随从肉体的人体贴肉体的事,随从圣灵的人体贴圣灵的事。体贴肉体的,就是死;体贴圣灵的,乃是生命、平安”(罗8:5—6)。 这是已蒙救赎之人成圣生活的基本准则。
如果人真能顺从圣灵的引导,不再受肉体的冲动支配而生活,那么人就享受到神所赐生命的美好,以及在这种生命中的平安。像是平生第一次享受到生命中原来有那么丰富的、之前由于自欺没有让我们看到的层面;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可以让人与周围的人一同分享、而不是在自我封闭中唯恐抓不住的方面。其实,这还只是神让人们在地上预先品尝的天国祝福的一小部分。
当然,对于一个蒙救赎的人来说,并不是以后的生活就一帆风顺,不再会遇到苦难或挑战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遇到的挑战或苦难甚至可能比不信的人还要多。如果他真的顺从圣灵的引导来生活,也就是按照圣经的教导来生活,那么可能会有许多不信的人可以做,他却不能够做的事情,比如通过做假帐来逃税,或者通过贿赂得到项目,或者借着酗酒或婚外恋让自己有放纵的享受等。而不信的人可能遇到的苦难,如失业或疾病等,他也都会遇到。除此之外,在某种特别的处境下,即便他只是想要按圣经的教导过敬虔的生活,也会因为信仰的原因遭遇逼迫或苦难等。不过,虽然蒙救赎的人在这个世上可能会遇到更多的苦难或挑战,但他与不信的人不同的地方在于,在这些苦难中,都不是他一个人在经历与承受,而是有基督与他一同承担,有内住的圣灵亲自成为他的安慰。并且神的应许是,信徒所遇到的试探或操练都不会过于他们所能够承受的,神会给他们开出一条出路。
一个蒙救赎的人,尽管可能时常在苦难中,但对于未来,他永远不会陷入绝望,而是生活在盼望之中。这盼望来自于每个有得救确据的人都明确地知道自己将来的去处。知道现在尚是隐约地经历着与神的同在,而在那时,则是面对面与神同在神的国中。这盼望虽然现在还不能够用肉眼看到,但对于一个重生得救的人来说却是十分真实的。如保罗所说:“我们得救是在乎盼望,只是所见的盼望不是盼望,谁还盼望他所见的呢?”(罗8:24)
这种由救恩而来的盼望让人在苦难中也是平安喜乐的,知道在世上所经历这一切都是暂时的,并且于操练生命有益。而更重要的是,这种盼望让人胜过死亡给人带来的恐惧不安。或许有人还记得《非诚勿扰(二)》这部电影中那个患了绝症的人,当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因此想要用自杀的方式体面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之时,他思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当他把死亡这扇门推开的时候,门的后面是什么?是一条路?还是一个断崖?确实,当人还没有死之前,人无法知道那扇门的后面是什么在等着他。而当他进入到死亡,推开那扇门之际,他已经是别无选择,无论是什么他都要进去了。这无疑让人感到焦虑与恐惧。作为他的朋友,男主角安慰他说,当那扇门打开的时候,如果你看到有一丝光亮,就紧紧地跟着那光亮走,那光亮会引导你走过那黑暗。但问题是,对于这个人来说,当那扇门被推开的时候,后面是漆黑一片呢,还是真会有一丝光亮?或许这就是那位患绝症之人最为担心的事情。人在没有遭遇死亡正面的威胁之前,大概不会思想到这样的事情;但人一旦遭遇到它,这就会成为人生中最不确定、也是最让人焦虑的事情。
其实,人并不需要等到推开那扇门的时候,才知道后面是什么。对于一个蒙救赎者来说,他的盼望来自于他确信,当他推开死亡这扇门时,门的那边一定是有光照亮的一条坦途,直通向神的国,有天使在路的两边迎接他。这条路是基督为跟随他的人预备好的,并且他已经走过了。现在他在路那一头等候着每一个他在世中所拣选、现在又召回天家去休息的人。

——————————

1 Reinhold Niebuhr, The Nature and Destiny of Man, New York, Scribner, 1941, vol. 1, p.207. 转引自许志伟,《基督教神学思想导论》,(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53页。
2 转引自许志伟,《基督教神学思想导论》,153页。
3 艾利克森,《基督教神学》(卷三),蔡万生译,(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2002年,140页。
4 艾利克森,《基督教神学》(卷三),141页。
5 潘能伯格,《人是什么——从神学看当代人类学》,李秋零等译,(香港)道风山基督教丛林,1994年,51页。
6 信是圣灵借福音呼召所产生的结果。
7 李锦纶,《道成肉身救赎源——献给中国的教会神学》,(台北)中福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246页。
8 艾利克森,《基督教神学》(卷三),167页。
9 李锦纶,《道成肉身救赎源》,257页。
10 路德,《基督徒的自由》,引自《路德文集》(第一卷),路德文集中文版编辑委员会编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4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