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

北京守望教会2019年10月20日敬拜程序

耶和华说:那些日子以后,我与以色列家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我要作他们的 神,他们要作我的子民。(耶利米书31:33)

◎ 奉主耶稣基督的名开始今天的主日敬拜!

齐声诵读:诗篇40:1-11

40:1 〔大卫的诗、交与伶长。〕我曾耐性等候耶和华,他垂听我的呼求。
40:2 他从祸坑里、从淤泥中、把我拉上来,使我的脚立在磐石上,使我脚步稳当。
40:3 他使我口唱新歌,就是赞美我们 神的话。许多人必看见而惧怕,并要倚靠耶和华。
40:4 那倚靠耶和华,不理会狂傲和偏向虚假之辈的,这人便为有福。
40:5 耶和华我的 神啊,你所行的奇事,并你向我们所怀的意念甚多,不能向你陈明;若要陈明,其事不可胜数。
40:6 祭物和礼物,你不喜悦,你已经开通我的耳朵。燔祭和赎罪祭非你所要。
40:7 那时我说:“看哪,我来了!我的事在经卷上已经记载了。
40:8 我的 神啊,我乐意照你的旨意行,你的律法在我心里。
40:9 我在大会中宣传公义的佳音,我必不止住我的嘴唇。耶和华啊,这是你所知道的。
40:10 我未曾把你的公义藏在心里,我已陈明你的信实和你的救恩。我在大会中未曾隐瞒你的慈爱和诚实。
40:11 耶和华啊,求你不要向我止住你的慈悲。愿你的慈爱和诚实常常保佑我。

歌诗:快乐崇拜歌(6)


快乐快乐我们崇拜,荣耀上主爱之神;

心如花开,到主面前,主如旭日我欢迎。
苦意愁云,恳求消化,疑惑黑荫求散尽;
永恒快乐,求主赏赐,旭日光华满我心。

主是不断赞美中心,主所造物都欢欣;
群星天使,团聚讴歌,天地反映主光明。
高山幽谷,沃野森林,草场积翠波如镜;
清晨小鸟,轻注流泉,唤起我们颂主心。

永远祝福,永受尊荣,永远赦免永施恩;
生之快乐,活水源头,欢乐安息海般深。
上主是父,基督是兄,爱中生活皆主民;
求教我们怎样相爱,同享神圣大欢欣。

晨星引起伟大歌声,我众欢然来响应;
父的慈爱统治我们,兄弟友爱系人群。
我们前进,歌唱不停,奋斗中间忠勇军;
得胜生涯,凯歌声里,恳求高举万众心。

齐声诵读: 罗马书第3章21-26

3:21 但如今, 神的义在律法以外已经显明出来,有律法和先知为证。 
3:22 就是 神的义,因信耶稣基督加给一切相信的人,并没有分别。 
3:23 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 神的荣耀。
3:24 如今却蒙 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的称义。
3:25 神设立耶稣作挽回祭,是凭着耶稣的血,借着人的信,要显明 神的义。因为他用忍耐的心,宽容人先时所犯的罪。
3:26 好在今时显明他的义,使人知道他自己为义,也称信耶稣的人为义。

歌诗:喜传福音(92)


我爱传扬主福音,传扬天上事情,

传扬耶稣的慈爱,传扬耶稣光荣。
我爱传扬主福音,因这福音是真,
他能满足我渴望,远超世间金银。
我爱传扬主福音,历久常新的福音,
传扬耶稣的慈爱,传扬主救罪人。

我爱传扬主福音,因他奇妙非常,
胜过一切黄金梦,胜过千般奇想。
我爱传扬主福音,主宝血为我流,
因此我今传给你,愿你也得拯救。
我爱传扬主福音,历久常新的福音,
传扬耶稣的慈爱,传扬主救罪人。

我爱传扬主福音,越传越觉欢欣,
每次从头说一遍,倍觉甘甜清新。
我爱传扬主福音,因有多人未闻,
圣经中宝贵应许:慈爱赦罪救恩。
我爱传扬主福音,历久常新的福音,
传扬耶稣的慈爱,传扬主救罪人。

我爱传扬主福音,已信福音的人,
仍愿与他人同听,满足饥渴的心。
将来在荣美天家,唱新歌至万代,
仍是那古旧福音,是我当初所爱。
我爱传扬主福音,历久常新的福音,
传扬耶稣的慈爱,传扬主救罪人。

齐声诵读: 希伯来书第10章19-25

10:19 弟兄们,我们既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
10:20 是借着他给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从幔子经过,这幔子就是他的身体。
10:21 又有一位大祭司治理 神的家。
10:22 并我们心中天良的亏欠已经洒去,身体用清水洗净了,就当存着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 神面前,
10:23 也要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不至摇动,因为那应许我们的是信实的。
10:24 又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
10:25 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彼此劝勉。既知道〔原文作看见〕那日子临近,就更当如此。

歌诗:黑夜已深(97)


黑夜已深,白昼将近,荣耀盼望给我喜乐;

奇妙真理,快乐信息,主为万王之王,万主之主。
主必快来,主必快来,我们必欢迎救主再来,
或在早晨,或正午或夜半,我知主快再来。

世界潮流天空现象,明星如昼,都是预兆;
我主所召忠信见证,高声传:“我救主必快再来!”
主必快来,主必快来,我们必欢迎救主再来,
或在早晨,或正午或夜半,我知主快再来。

许多信徒主内安睡,主再来时都要复活,
彼时天上金门大开,主必亲来设立快乐之国。
主必快来,主必快来,我们必欢迎救主再来,
或在早晨,或正午或夜半,我知主快再来。

我等活着存留信徒,眨眼之间身体改变,
被提在空与主相见,我等用此盼望互相劝勉。
主必快来,主必快来,我们必欢迎救主再来,
或在早晨,或正午或夜半,我知主快再来。

讲道经文:列王纪下 21:19-26

21:19 亚们登基的时候年二十二岁,在耶路撒冷作王二年。他母亲名叫米舒利密,是约提巴人哈鲁斯的女儿。
21:20 亚们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与他父亲玛拿西所行的一样。
21:21 行他父亲一切所行的,敬奉他父亲所敬奉的偶像,
21:22 离弃耶和华他列祖的 神,不遵行耶和华的道。
21:23 亚们王的臣仆背叛他,在宫里杀了他。
21:24 但国民杀了那些背叛亚们王的人,立他儿子约西亚接续他作王。
21:25 亚们其余所行的事,都写在犹大列王记上。
21:26 亚们葬在乌撒的园内自己的坟墓里。他儿子约西亚接续他作王。

讲道题目:在耶路撒冷作王二年(点击查看)


回应诗歌:倚靠耶和华(321)


若非耶和华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劳力,

若非耶和华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
我行若非神所悦,一切将拆毁;
我作若无神祝福,一切都将枉然。

若非耶和华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劳力,
若非耶和华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
我所需要持守的,只是一颗心;
一颗完全相信的,坚定依靠的心。

共颂:主祷文

我们在天上的父,
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
愿你的国降临。
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
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
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
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们!(马太福音6:9-13)

『敬拜结束』

祝福歌:我们成为一家人


我们成为一家人,因着耶稣,

因着耶稣,成为神儿女。
我们成为一家人,因着耶稣,
因着耶稣,成为神国的子民。
因着耶稣得洁净,因着耶稣入光明,
因着耶稣同享复活的生命。
同享生命的喜悦,同在主爱中联结,
因着耶稣同受丰盛的产业。

我们成为一家人,因着耶稣,
因着耶稣,成为神儿女。
我们成为一家人,因着耶稣,
因着耶稣,成为神国的子民。
因着耶稣同敬拜,因着耶稣蒙慈爱,
因着耶稣彼此恩慈来相待。
或在喜乐中欢唱,或遇苦难同哀伤,
因着耶稣同度人生的风浪。

在耶路撒冷作王二年——2019年10月20日主日讲章/晓峰牧师


经文:王下二十一19-26

前言:

这一段论到亚们的经文很短,就像他作王的时间很短一样。这与他的父亲玛拿西和他的儿子约西亚作王的时间形成鲜明的对比,玛拿西是南国历史上作王时间最长的王,他十二岁登基,在耶路撒冷作王五十五年(王下二十一1),约西亚八岁登基,在耶路撒冷作王三十一年(王下二十二1)。相应地,亚们也不像他父亲玛拿西和他儿子约西亚那样在作王期间对南国犹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亚们的父亲玛拿西,在引诱百姓犯罪的事上做了大恶,藉着他的手,以色列百姓被玷污的深度和广度都已经到了要被灭绝的程度。以至于先知耶利米和列王记的作者,都把南国被掳亡国的原因归在了玛拿西的身上,列王记的作者说“耶和华使迦勒底军,亚兰军,摩押军,和亚扪人的军来攻击约雅敬,毁灭犹大,正如耶和华借他仆人众先知所说的。这祸临到犹大人,诚然是耶和华所命的,要将他们从自己面前赶出,是因玛拿西所犯的一切罪。又因他流无辜人的血,充满了耶路撒冷。耶和华决不肯赦免”(王下二十四2-4),先知耶利米也说“耶和华说,我命定四样害他们,就是刀剑杀戮,狗类撕裂,空中的飞鸟,和地上的野兽吞吃毁灭。又必使他们在天下万国中抛来抛去,都因犹大王希西家的儿子玛拿西在耶路撒冷所行的事”(耶十五3-4)。因此,通常把玛拿西看为是南国犹大最坏的王,虽然他晚年悔改了。但亚们的儿子约西亚却又被评价为南国犹大最好的王之一,“在约西亚以前,没有王像他尽心、尽性、尽力地归向耶和华,遵行摩西的一切律法,在他以后,也没有兴起一个王像他”(王下二十三25)。

亚们处在玛拿西和约西亚这两位截然不同的王之间,在南国犹大的历史中好像是一个简短的过渡,事实上,亚们的记载的确在玛拿西和约西亚之间有着某种承上启下的作用。更准确地说,亚们更多是玛拿西一生的延续记载,是对于玛拿西蒙恩的一个补充说明,然后才是对约西亚作王的一个开启。如果没有亚们短暂的两年作王行恶的记叙,玛拿西和约西亚这两位王的故事可谓是顺理成章的,因为玛拿西晚年悔改了,所以约西亚作为接续的王在前王悔改归正的基础上有敬虔表现岂不是合乎情理、理所应当的吗?若是这样,就符合了我们心目中的某种合乎逻辑的思路,约西亚的敬虔总得有些什么人的原因和作为所影响的吧?就像玛拿西的作恶,总得有前面谁的原因导致的吧?但亚们的出现,让我们心中的逻辑链条发生了断裂,为何玛拿西的悔改在亚们身上没有发生正常的影响力呢?为何这么坏的亚们,他儿子却好像突然就敬虔了呢?

下面我们就来看,处在最坏和最好的王(其父与其子)之间的亚们,圣经对他的记叙和评价如何。

一、“亚们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与其父一样的犯罪)

亚们的王朝记录,是典型的列王记叙手法,他在成年的时候登基,二十二岁接续他父亲在耶路撒冷作王,但只做了短短的两年,犹大历史上最短的作王时间是三个月,分别是约西亚的儿子约哈斯和孙子约雅斤,第二短的作王时间是被耶户所杀的亚哈谢,亚们论作王时间最短排第三。对亚们作王的总体评价就是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

1.“与他父亲玛拿西所行的一样”

但更加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里对于亚们的犯罪给了一个清晰的类比,连续两节经文重复指出,亚们如此行事“与他父亲玛拿西所行的一样。行他父亲一切所行的”。类似于对北国列王的评述“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不离开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虽然玛拿西晚年悔改了(悔改后还作王约有十年左右的时间),但这里清楚地指出亚们的犯罪行恶是受了玛拿西悔改前恶行的严重影响。

这对于今天人们的警诫(尤其是为人父母)乃是,罪不但玷污影响自身的生命,而且对于周围的人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于自己关系亲密的下一代更是有着很大的影响。这当然不是父亲行恶惩罚儿子,父亲吃了酸葡萄,儿子的牙酸倒了。而是一个人犯罪会对周围的人形成试探、诱惑、破坏等负面的影响。因为其他人也是罪人,罪的污染性或者蔓延性就在于罪会带来更多的罪。这不是将责任都归在玛拿西的身上,因为“各人必因自己的罪死亡”(耶三十一29),神必照着各人所行的来审判人(结三十三20),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来负责,而不能怪罪在其他人头上。但在亚们的犯罪上玛拿西却有份。

2.“敬奉他父亲所敬奉的偶像”

亚们所行的恶事都是什么呢?就是“敬奉他父亲所敬奉的偶像,离弃耶和华他列祖的神,不遵行耶和华的道”。玛拿西虽然悔改了,但是在他悔改之前行恶所产生的影响并不会因为他的悔改而会自动消除,玛拿西的犯罪对于整个犹大和自己的家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点集中体现在犹大的整体堕落和他儿子的犯罪上。历代志的对照经文记载亚们“祭祀侍奉他父玛拿西所雕刻的偶像”(代下三十三22),就让我们知道亚们并未引进新的偶像,他所拜的偶像都是从他父亲玛拿西那里继承来的。

虽然玛拿西悔改之后除掉偶像拆毁各坛,但是他对偶像的破除并不彻底。可能表面上能见的大型偶像和坛拆除了,但是全国还有很多民间的偶像丘坛没有废去,可能连王宫里都有残存的偶像。即便玛拿西将偶像彻底拆除了,烧毁了,但他拜偶像在周围人心里所所产生的影响该如何去除呢?

玛拿西一生所行的恶事有各种各样,但归根结底都集中在一个罪上,就是拜偶像,亚们在其作王的两年间主要的恶行也是拜偶像。像前面所说的,罪具有天然的传染性,尤其是拜偶像的罪。离弃耶和华,必然拜偶像。因为人被造的本性决定了人必需有一个敬拜和依靠的对象,不是真神就是假神。拜偶像这事不用刻意去教导,它符合罪人的天性,在这件事上这是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或者“与生俱来的缺陷”,看一眼就能心领神会。敬拜耶和华才需要不断教导、昼夜思想、克己训练,即使付出很大的努力若无圣灵的帮助人也无法坚持到底地敬拜神,因为这与堕落的人性是相反的。玛拿西作王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肆无忌惮、随心所欲地拜偶像,亚们从小就目睹他父亲所行的一切,他看见了各样神明,各种仪式,可能他还看到了他父亲拜偶像时的庄重和虔诚,这些对一个孩子的影响之大可想而知。敬拜假神于亚们而言就是很自然的一件事了。

3.“所犯的罪越犯越大”(代下三十三23)

实际上,亚们所犯的罪单单一句“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还不够,历代志的对照经文记载说“这亚们所犯的罪,越犯越大”(代下三十三23),就是说,亚们所犯的罪虽然是受到其父亲玛拿西的影响,是对其父的效法,但是亚们所行的已经超过了他父亲玛拿西所犯的罪,在犯罪方面,亚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能我们会有疑问,玛拿西在位五十五年,照着申命记所禁止的列表,将能犯的拜偶像、使子经火、观兆、行法术、交鬼、行巫术等等罪都犯了;又被先知将犹大亡国的责任放在他身上,这已经是犹大历史上最坏的王了,还有谁能在犯罪上超过玛拿西吗?何况亚们才作王两年,再怎么“努力”犯罪也很难比他父亲还坏吧?但亚们只在王位上两年的时间,竟然被圣经作者评价为“所犯的罪越犯越大”,可见堕落无极限。犯罪对于一个人来讲,没有最坏只有更坏。玛拿西已经是最坏的王了,引诱神的百姓行恶比耶和华在以色列人面前所灭的列国更甚(王下二十一9),但这还不是他犯罪的极限,若上帝不伸手拦阻,玛拿西还能继续犯更大的罪。我们在玛拿西身上看到的他最终的悔改不是一个人犯罪到了极致,他触底反弹,凭自己开悟悔改了。而是若上帝放手不管,他将向着没有尽头的深渊坠落,但若上帝施恩,不管一个人犯罪到了何等地步,堕落到了何等的深处,他心灵的黑暗多么厚重,神若愿意,神都有能力让这人回转,神都能救人脱离罪的深渊和缠绕。而我们从亚们所看到的是,若神不施恩,一个人在罪中堕落的速度和深度令人惊恐。//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这七节对于亚们短短的记载是玛拿西一生作王的一个附注。亚们就如同是玛拿西人生的另一个可能延伸,若神出手,玛拿西就能悔改,若神不出手,亚们就是玛拿西的写照。

我们从亚们的罪越犯越大就可以看到,罪在人身上展现出一种不可预料的失控性,一方面人不知道罪对自己的控制和腐蚀会到什么地步,另一方面人不知道自己犯罪会对别人会产生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人并不能控制罪,反而罪在人身上会肆虐成灾,神若不出手,若任凭,往往就是滔天大祸。因此,亚们的犯罪,在没有上帝恩典介入的情况下,是必然的,而且也一定会越犯越大。

二、“亚们王的臣仆背叛他,在宫里杀了他”(与其父不一样的人生)

1.“不在耶和华面前像他父玛拿西自卑

虽然上面说亚们与他父亲玛拿西所行的一样,行他父亲所行的一切,其实这主要是在论到亚们在作恶这个方面,效法他父亲,所行与他父亲一样。但在历代志却特别提到亚们“不在耶和华面前像他父玛拿西自卑”(历代志三十三23),亚们只在犯罪方面效法了他父亲,但是在悔改自卑方面却不效法。

为何亚们看见了他父亲晚年的自卑却不效法呢?别说可能他就没有学效的想法,即使他想他凭自己也不能效法。罪具有天然的传染性和侵蚀性,但是悔改却不能天然传递;犯罪不需要上帝“帮助”,悔改却需要上帝的帮助;犯罪看一眼就能学会,悔改看一万次都不能学会。玛拿西的罪能够在亚们身上有负面影响力,但玛拿西的悔改却不必然能影响亚们走正路。这是今天我们对罪的理解需要留意的,若无上帝的介入,罪对人的影响是不可逆的,一方面人可以凭自己的选择犯罪,却不能凭自己选择归正;另一方面,人犯罪后可以道歉,可以悔改,但对他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和后果的消除却无能为力。人们需要明白,不管是自己犯罪,还是引诱他人犯罪,犯罪之路是一条单向的堕落之路,可能有很多岔路可以选,但是方向不可选,只能向下。玛拿西犯罪可以影响他儿子堕落,他的自卑却不能令其子从犯罪的路上回转,能令罪人回转自卑的只能是从神那里来的恩典和能力。

因此,照圣经记载,虽然玛拿西晚年在耶和华面前“极其自卑”(代下三十三12),但这自卑好像并没有影响到亚们,反而可能令亚们有一种恶意的侥幸。

2.亚们的被杀(55 vs 2)

亚们可能以为,自己的父亲在王位上作王55年,我不期望那么长,但怎么也会有个二三十年吧。他一定不会想到上帝竟然只给了他两年作王的时间。两年他就在犯罪的路上跑到了人生的终点。这不是他设想的人生,他被杀的那一刻可能还在想,我还准备在十几年之后悔改呢?怎么现在我就要死了呢?亚们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会被臣仆在宫里谋杀掉。// 北国历史上谋权篡位是王权更迭的一种常态,从耶罗波安到何细亚共发生了八次篡位的事件。南国历史上就从来没有出现过大卫的子孙被自己的臣仆谋杀的事情,犹大的君王或者病死,或者战死疆场,亚他利雅的死看似是政变,但亚他利雅本就不是大卫的子孙,她作为耶洗别的女儿坐在南国的王位上才属于谋权篡位。因此,亚们算是南国犹大第一位被臣仆谋杀的大卫家的王。

亚们可能是想效法他父亲玛拿西的人生,先犯罪后悔改的侥幸模式,他也想前半生肆意妄为,后半生敬虔谨守。他想着先放纵私欲,尽享今世,然后临终时再悔改归正,进入天堂;他以为人生的道路尽在他的掌握当中,毕竟有自己的父亲在前作为“榜样”,玛拿西能浪子回头,我也能悬崖勒马。亚们心里可能有一种误解,他以为人想犯罪就能犯罪,想悔改就能悔改,悔改好像是他自身所拥有的一种能力,只要自己愿意,随时就可以从犯罪的道路上转离。这是因为他不明白,犯罪之路是一条不归路,其父玛拿西能悔改,这不是他父亲本身所能有的能力,这不是他父亲凭着自身的智慧和反思产生的幡然悔悟。

这或许也是今天很多人心里的错觉,前半生放纵情欲,后半生或者最好是临终前一刻悔改信耶稣,这样既享受了世界的罪中之乐,又可以上天堂,还不必在基督的苦难上有份。这是一个不认识基督的罪人对于福音的误解。就像保罗所说的,律法本是好的,但罪却藉着律法引诱了我(罗七7-14);福音当然更好,但罪人却将福音简化为一张永久有效的天国门票,以为只要简单地凭着一次决志祷告或者洗礼就可以领到。甚至,有人还知道了预定论,他就更加喜欢了,只要上帝预定我得救,那么必定有一张门票是万世以先就已经为我存留了,我随时可以来取。这样,不管我现在悔改归正还是将来临终前悔改,都一样。从此,就可以在有了天堂保证的前提下,放纵情欲了。但希伯来书却说“论到那些已经蒙了光照、尝过天恩的滋味,又与圣灵有分,并尝过神善道的滋味,觉悟了来世权能的人,若是离弃道理,就不能叫他们重新懊悔了,因为他们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明明地羞辱祂”(来六4-6)。“因为我们得知真道以后,若故意犯罪,赎罪的祭就再没有了”(来十26)。亚们已经看到了上帝在他父亲身上所展现出来的的悔改降卑的正道,却还要重走犯罪的路,就不给他悔改的机会了。

3.上帝令人生畏的主权作为

凡这样想的人,都是怀着对于上帝试探的恶心。神不被人利用,他想利用神,反落在自己的网罗里。神就利用亚们的臣仆将亚们从世上挪走。

亚扪可以规划自己的人生,但是“人心筹算自己的道路,唯耶和华指引他的脚步”(箴十六9)。每一个个体乃至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在历史当中的轨迹,从世界的角度来看,好像都是自己的选择加环境所决定的,从更高的属灵的角度来看,都是上帝主权的意旨所决定的。玛拿西作王55年,一生行恶晚年悔改,亚们只作王两年就被击杀,他的人生道路与他父亲截然不同。这不同不单单是五十五年与两年的不同,更是上帝所赐恩典的不同。

1)玛拿西-蒙了极大恩典的特殊人生

论到玛拿西一生行恶,虽然晚年的时候归正悔改了,我们要再次强调,第一,罪是堕落之人不能抗衡的,人凭着自己无法悔改,若非上帝格外的怜悯和主动地施恩,无人能从犯罪的路上回转。第二,这悔改乃是恩典,无人配得上帝施恩从罪中救拔出来。给谁不给谁,是上帝凭着自己的良善、智慧和主权所决定的。“神要怜悯谁,就怜悯谁,要叫谁刚硬,就叫谁刚硬”(罗九18)。玛拿西神就给了,亚们神就没有给。第三,因此,若有人能从从罪中悔改,这是他对上帝所赐恩典的回应,这悔改并非是他的功德,这恩典只能救他自己,他的悔改并不自然地延续到他人身上。玛拿西的悔改既不能使其他人悔改,也不能令犹大逃避亡国的结局。即使后面有他孙子约西亚的敬虔和大力改革,也不过是给犹大带来一点回光返照的短暂复兴而已。玛拿西犯罪的影响却无可更改。// 很多事情,一旦做了,就不可能回到之前的状态了。悔改是从犯罪的路上转回,但常常不能转回到犯罪之前的路上,我们只能在另一个生活的轨迹上生活。属灵上归正了,但生活却是另一个你所无法预料的生活。

在玛拿西身上,上帝显出了令人惊奇到不解的忍耐、宽容和恩典,正应了使徒保罗所说的“罪在哪里显多,恩典就更显多了”(罗五20)。这是南国历史上非常特别的一位王,最坏,却作王时间最长,晚年竟然还能悔改;别的王都是开始敬虔,晚年跌倒,唯独玛拿西作恶一生,竟然晚年悔改了。这恩典令人敬畏。

2)亚们-显明上帝公义和刑罚的正常人生

在亚们身上,正显出了上帝对于罪雷霆般的震怒和毫不迟延的刑罚。上帝既没有给他更长的宽容时间,也没有给他强制悔改的机会,而是藉着他的臣仆直接将他除掉。以此来提醒后来人,不是谁都能有玛拿西这样的极为特别的恩宠。不要痴心妄想自己是下一个玛拿西,这是非常态;亚们才是常态。像玛拿西还是像亚们,这事你决定不了,这是上帝的事。

但即便是这样,上帝在亚们身上并非没有恩典,首先,玛拿西的悔改对于玛拿西本人是极大的恩典,对于亚们同样是一种恩典。他从父亲的身上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他应当思想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自己的父亲有了如此的变化,什么力量可以让一个人从犯罪转向敬虔呢?他父亲能转变,他也当寻求这个能力。

甚至,就连亚们的被杀既是刑罚也未尝不是上帝的一种怜悯,没有让他再犯更大更多的罪,上帝减少了他在世犯罪的年日。

三、“但国民杀了那些背叛亚们王的人,立他儿子约西亚作王”

1.背叛亚们王的臣仆

这段经文并没有明确说明亚们的臣仆为何要谋杀王,有人说,亚们的死背后有埃及的势力在推动,因为亚们亲亚述,这次谋害无关乎宗教,而是政治斗争。也有人说,因为亚们的倒行逆施连他的臣仆都无法忍受了,就像当年非尼哈枪挑恶人那样(民二十五8),刺杀了以色列人中犯罪的人,就止住了神的怒气,因此,亚们的臣仆所行的虽然是谋杀君王,但是却被神所喜悦。我想从后面民众杀了这些弑君者来看,亚们的臣仆们并不那么的敬虔,他们所行的也非神所喜悦的。所以,我们并不知道亚们的这些臣仆具体出于何种想法行谋杀君王之事,但这些人效法北国以色列诸王更替那样,想以流血和阴谋篡夺大卫家的王位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

甚至,可能在这些谋杀君王的人看来,玛拿西已经将犹大折腾的够呛了,好容易有几年恢复,如今他儿子亚们却更加为非作歹,民不聊生,亚们不配坐在王位之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理当有德者居之,我们要推翻昏君,立一个更贤明的君王上来,既然大卫家的人没有能力将犹大治理好,就让有能力的人来作王好了。这从属世政治的角度来讲,或许还有些忧国忧民的意思,但是南国犹大的问题并不是换一个君王就能解决的,王固然重要,但百姓依然不能推脱自己的责任。解决犹大的问题,不是换王就可以了,而是要换一个天上的人来作王,是让耶和华作王才可以。// 或许,约西亚的作王,上帝也是为了让以色列人中的那些能人志士们看清楚,即使有了一位励精图治、敬虔尽力的好王,也无法挽大厦于将倾,犹大的灭亡是必然的,王也没有能力拯救以色列人。人类的问题,不在于王的英明,王的个人品格和能力智慧,不在于政治制度如何,而在于罪的问题。只有以基督为王的国家,才是永远的国,如经上所记“当那列王在位的时候,天上的神必另立一国,永不败坏,也不归别国的人,却要打碎灭绝那一切国,这国必存到永远”(但二44),只有基督的“权柄是永远的,不能废去,祂的国必不败坏”(但七14)。

2.国民杀了背叛亚们王的人

从国民杀了这些背叛亚们的臣仆知道:一,神允许并不表示神喜悦,上帝可以利用亚们的臣仆来杀死亚们,并不意味着谋刺君王的罪不被追究。这些背叛的臣仆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他们是上帝手中用来刑罚亚扪的工具,他们也要为他们背叛弑君的罪被审判。就像亚述是神怒气的杖,管教以色列是出于神,但神也必追讨亚述的罪一样。二,谋权篡位更是对于上帝的背叛和对抗,这位置不属于他们,他们却要强夺,这是对上帝的藐视和得罪。那些杀了亚们的臣仆以为自己能决定谁坐在君王的位置上,他们忘记了这位置是神来定的,唯独耶和华将国赐给谁,就赐给谁,谁在王位上,由上帝说了算,不由人自己的意愿。而南国犹大的王位只属于大卫家族,这是上帝藉着大卫之约和上帝在万世以先所定的救恩计划所决定的。不是大卫的子孙配得这王位,而是上帝的旨意所定。三,很可能这些背叛亚们的臣仆想要立一个非大卫家的人来作犹大的王,而国民却不认可。国民的不认可,源于他们对于大卫家坐在王位之上的信心,虽然南国犹大的众民在玛拿西的影响下也拜偶像,犯各样的罪,但是他们在上帝面前还有一个基本的信心持守,那就是国位只能属于大卫的子孙。虽然他们犯罪为神所憎恶,但是他们这个信心却蒙神的喜悦。就是说,神不喜悦亚们的臣仆谋杀君王,却喜悦民众诛杀叛逆。

3.神对约西亚的赐福

如果我们对于南国犹大诸王好坏的形成缘由不清的话,尤其是对于玛拿西这么坏还悔改了,为何亚们这么坏的一个王,他儿子约西亚竟然就是一个好王,那么这一节经文可以让我们稍微看到一些迹象。圣经里父子之间属灵生命的好坏并无一个传承的定式,不是说,父亲敬虔儿子就一定敬虔,父亲败坏儿子就一定败坏,南国犹大的君王不是看在父亲的份上,儿子才能坐上王位,而是都看在大卫之约的份上,上帝有怜悯和恩典为他们存留,南国的王与北国的王,从人性的角度并无二致,只是上帝所施的恩典不同。神为自己名的缘故,想要怜悯谁就怜悯谁,想要恩待谁就恩待谁。

民众虽然受玛拿西的影响,在拜偶像上犯罪,但是这些犹大的民众在持守大卫之约上却显出了对于上帝的忠诚,他们杀了那些背叛亚们王的臣仆,就是不同意这些人要立一个大卫家之外的人来作王,他们认为王的位置必须也只能是由大卫家的后裔来做,于是让才八岁的约西亚坐在了犹大君王的位置上了。神纪念他们在这件事情上的忠心和行为,作为对于他们如此行事的奖赏,神就施恩给八岁登基的约西亚,保守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行他祖大卫一切所行的,不偏左右”(王下二十二2)。

四、借鉴

我们从玛拿西55年作王,先作恶后悔改,与他儿子亚们只有2年作王,却被谋杀,约西亚八岁登基一生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这种鲜明的对比可以知道,无人能凭自己胜过罪,人的悔改和努力也挽回不了犯罪所产生的后果,悔改乃是上帝主权的恩典,于今日有以下三方面的借鉴:

第一,不要自欺。不要觉得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我想悔改,就能悔改。无论是慕道友还是基督徒,一个人看到了圣经里面所说的天国的荣耀和将来的盼望,却被今世的生活所牵引,就对自己说:等等再信耶稣吧,等我老了,等我没有了后顾之忧了,等我退休了,等我躺在病床上了再信;先享受今生,等到快死的时候再来跟随耶稣,这样既有今世的荣华又有天国的美好。但我们要知道无人知晓明天会怎样,若非主的恩典谁能安然起床呢?若非上帝的恩典,一个罪人不能自动地选择悔改和归信。犯罪可以自己选,回转却单单在乎上帝的主权。事实是,只要你犯罪,罪就成为了你的主;神若不出手,你将永无出头之日。何必试探神呢?“不要自欺,神是轻慢不得的,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顺着情欲撒种的,必从情欲收败坏,顺着圣灵撒种的,必从圣灵收永生”(加六7)。

第二,能拦阻罪的蔓延和侵蚀的唯有上帝格外的恩典工作,既然是恩典就是不配得的,端在乎上帝自己的主权。即使上帝有恩典,犯罪的后果也需要来承担。就像玛拿西,虽然晚年悔改了,但是他犯罪的影响却不是悔改能挽回的。犹大必然灭亡,亚们也会被杀。犯罪之后,很多时候,你将不能回到从前。有时,你犯罪没有产生什么严重后果,那已经是上帝在你还不知道的层面上施恩给你和其他人了。有时候一点小罪酿成大祸,是上帝任凭罪照着本来的破坏力的蔓延。或许我们看到今天的世界有很多罪恶,这令我们心头沉重,甚至心生绝望,但我要说这还不是最坏的世界,这已经是上帝施恩伸手拦阻很多罪的结果了,就像诗歌所唱“罪恶虽然好像得胜,天父却仍掌管”。神为教会的缘故,依然施恩给这个堕落并终将毁灭的世界。

第三,不要错失神所给的恩典的机会。当你耳中还能听到你要悔改的信息的时候就当悔改,“当趁着耶和华可寻找的时候寻找他,相近的时候求告他”(赛五十五6),有悔改机会的时候,就是当还能听见无论是从肢体,还是从自己内心有声音提醒你要回转的时候,要立刻回应,马上回转,不要硬着心拒绝这声音,轻看神所给的宝贵的恩典,“应当趁着有光,信从这光,使你们成为光明之子”(约十二36)。你焉知后面还有这样的机会?

回应诗歌 《倚靠耶和华》321首

《@守望》第127期——关怀与陪伴

简讯

1. 7月7日、14日、21日、28日四个主日,有一位姊妹去平台敬拜。

2. 8月4日、11日、18日三个主日,没有弟兄姊妹去平台敬拜;8月25日,有一位姊妹去平台敬拜。

3. 9月1日、8日两个主日,有一位姊妹去平台敬拜;9月15日,没有弟兄姊妹去平台敬拜。

4. 7月18日晚19点20分,丰阿姨安息主怀。21日,丰阿姨追思礼拜在友谊医院通州院区告别室举行,家属亲友、弟兄姊妹约70人参加。

5. 7月20日,教会正常举行圣餐聚会,80多人参加。

6. 8月6日早晨,于静姊妹的母亲刘培成姊妹安息主怀。追思礼拜于8月9日在北大医院告别室举行。

7、8月14日,教会正常举行圣餐聚会,90余人参加。

8. 8月18日,秋雨圣约教会的李英强长老“取保候审”一年,与妻子儿女团聚。

9. 8月28日,芳洲姊妹在美国进行了去除肿瘤手术,术后伴随有血栓、发烧、腿部肿胀、积液,需再次手术处理积液、清理感染,求神怜悯医治芳洲,减轻她的痛苦。

10. 9月4日,教会正常举行圣餐聚会,70余人参加。

11.9月12-14日,教会举行小组长和诗班联合营会,成人孩童约100人参加。


教牧分享

《约翰福音》系列分享之四 /晓峰牧师

在这个故事当中,那个身体得医治真的不是最重要的恩典,他们全家人都信主耶稣了才是最重要的恩典。

 

《约翰福音》系列分享之五 /晓峰牧师

这个神迹奇事告诉我们的,重要的地方就在于,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那能救身体的恩典远不如认识耶稣基督的恩典。我想,不单单是对于没有听过福音的人,对于基督徒来说,我们依然需要反思,基督在我们生命当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是什么。


关怀与陪伴

 

关怀与陪伴——承载爱的生命水流 /曾淼传道

我想,我们蒙神格外的怜悯得救,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一个做事更有效率的人,而是成为一个更会爱、爱得更好的人。这爱,首先要藉着我们对别人的关注———关怀、和对别人的付出———陪伴表达出来。

 

我的探访故事 /周阿姨

我们香柏好多弟兄姊妹都和我一起探访过。探访是我们彼此相爱,彼此勉励,彼此牵挂,彼此搀拉。我们知道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为荣耀主圣名!神必纪念弟兄姊妹的劳苦和爱心!

 

在活人之地,得见你的荣耀——记探访小组姊妹李可的父亲 /曾卓崑

亲爱的主啊,我亲眼看到你拣选的灵魂谦卑地归向你,我亲眼看到姊妹同工,你的祝福便倾倒而出,我亲身感到那份欣喜,“既有这许多的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着我们,就当放下各样的重担,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

 

最美的告别——临终关怀见证 /咏莲

感谢神使这一刻成为美好,他的慈爱是那样细腻温馨。在这浓浓的爱流中,死亡逃遁得没有一丝气息。哈利路亚!从19点几分直到20:点07分赵叔叔离世,我一直在温暖地参与着、享受着这感人的一幕,在见证着一位基督徒老人自然安详地逝去……

 

送别 /小雪

建秀走了,既突然又在意料之中。突然只是没想到这么快。我们以为生命的流失是如水渐渐减少减少,我们可以在最后的时刻才预备告别,却不知有时候生命的流逝是戛然而止,不给我们充分的预备时间。

 

永远的小秀子 /梅小真

“英雄何竟扑倒?”每当想起国永、建秀,想起朋霍费尔,心里不免叹息。建秀的追思礼拜前夜,我梦到她躺在棺木中,棺木是在一个大礼堂的舞台中央。凌晨时分,我和几个人在舞台边上等着追思礼拜开始,然后突然看到她身体动了。我们都很兴奋,以为她没死。可是她却没有走下棺木,而是冉冉升上天上去了。

 

我们和妈妈一起生活的日子 /李静

弟兄姐妹们,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时光好好享受,好好珍惜吧!让我们好好陪伴陪伴父母吧,因为神给的陪伴的时间并不多了。妈妈离开我们回天家已经一个多月了,我们朝夕相处二十年生活的点点滴滴时时展现在眼前,那么清晰……

 

见证 /Faith

我对妈妈回天家是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但是感谢神,祂使万事互相效力,叫我这爱神的人得益处,救我这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的人,脱离惧怕与谎言,得享神儿女自由的荣耀,领受阿爸父对我真实而浓烈的爱,也领受母亲的爱,也恢复我爱母亲的能力、恢复我爱神的能力。


思想随笔

 

妈妈,回去吧 /李树太

安葬妈妈离开家回北京时,这次只有爸爸和弟弟们把我送到了村口桥头,当我回头时,发现妈妈也在向我招手,她不咳嗽了,脸上带着微笑,“妈妈,回去吧。”泪水浸湿了我的眼,当我再看时,只看见爸爸在向我挥手……

 

我的家族见证——姥姥篇 /志洁

姥姥一生在主前尽忠,83岁时,随家人去美国时,还在纽约和洛杉矶各讲了两堂道,铿锵有力,条理清晰。如今96岁高龄,依然早起读经、祷告,依然单纯喜乐。每次,我回家,她都会询问,主日可坚守?可有带孩子们去主日敬拜?当答案是肯定时,她会喜乐地像个孩子,为我们感谢神!

《约翰福音》系列分享之四

文/晓峰 牧师

弟兄姊妹,平安!

我们一起来读《约翰福音》第四章第43-54节:

43过了那两天,耶稣离了那地方,往加利利去。

44因为耶稣自己作过见证说:“先知在本地是没有人尊敬的。”

45到了加利利,加利利人既然看见他在耶路撒冷过节所行的一切事,就接待他,因为他们也是上去过节。

46耶稣又到了加利利的迦拿,就是他从前变水为酒的地方。有一个大臣,他的儿子在迦百农患病。

47他听见耶稣从犹太到了加利利,就来见他,求他下去医治他的儿子,因为他儿子快要死了。

48耶稣就对他说:“若不看见神迹奇事,你们总是不信。”

49那大臣说:“先生,求你趁着我的孩子还没有死就下去。”

50耶稣对他说:“回去吧,你的儿子活了!”那人信耶稣所说的话就回去了。

51正下去的时候,他的仆人迎见他,说他的儿子活了。

52他就问什么时候见好的。他们说:“昨日未时热就退了。”

53他便知道这正是耶稣对他说“你儿子活了”的时候;他自己和全家就都信了。 54这是耶稣在加利利行的第二件神迹,是他从犹太回去以后行的。

我们一同来祷告:

天父,我们感谢你,今天晚上再次召集你的众儿女到你面前来,主,我们知道每一次的聚集都是你的恩典,也愿当我们在这里的时候,你的灵也在这里特别地临到、同在,并且将我们生命所需的一切恩典都赐给我们,愿你的名在这里得着荣耀。听我们这样的祷告,奉我主耶稣的名。阿门!

这段经文记载的是第二个神迹奇事,医好大臣的儿子。《约翰福音》的八个神迹奇事,只有第一个和第二个神迹是带标号的。这并不是说这是主耶稣在地上所行的第二件神迹,从迦拿的婚筵到这里,这是再一次在迦拿行神迹奇事,中间主耶稣其实去了一趟耶路撒冷。这也是《约翰福音》的特点,前面三卷对观福音给人的感觉是,主耶稣一路从加利利直往耶路撒冷去,好像只去了耶路撒冷一次,到了《约翰福音》我们就发现,主耶稣其实多次前往耶路撒冷,至少《约翰福音》里面清楚记载了主耶稣有五次前往耶路撒冷。这一次是去耶路撒冷过逾越节,去了之后,主耶稣就从耶路撒冷往回走,特别提到了主耶稣在耶路撒冷行了很多神迹,以至于那天晚上尼哥底母去找主耶稣,就是因为他看见神迹了,然后他去找主耶稣。《约翰福音》的记叙特点非常有意思,主耶稣在耶路撒冷行了那么多神迹,有很多人看见了,来找主耶稣的只有尼哥底母一个人,而主耶稣还批评了他,说“你作为犹太人的师傅,作为拉比,竟然还不明白我说的话吗”。然后,主耶稣就往回走,往回走的路上经过了撒玛利亚,所以《约翰福音》里面有很多独有的材料,主耶稣在撒玛利亚这个地方就碰见了一个撒玛利亚的妇人。碰见撒玛利亚妇人之后,主耶稣就来到了加利利的迦拿,从耶路撒冷往回走的路上,特别提到,主耶稣在耶路撒冷行了神迹,在加利利行了神迹,耶路撒冷只有一个人回应,就是尼哥底母,而加利利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因为听见神迹也来找主耶稣,就是这个大臣。就在耶路撒冷和加利利之间,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撒玛利亚结出的福音的果子,信主耶稣的人远超过这两个地方,撒玛利亚人没有看见神迹,那个妇人遇见主耶稣,主耶稣就跟她谈论,谈论完之后,她就回去作见证,那个城里的很多人就出来见主耶稣。所以,在《约翰福音》里面特别说,那个城里有很多人就信了,然后我们刚才读的经文里面主耶稣说“先知在本地是没有人尊敬的。”,其实这已经暗含了对耶路撒冷和加利利的责备,之前尼哥底母和这个大臣,都是因为看见神迹来找主耶稣的典型例子,而这样的信心不够。这是这段经文背景的一个简单的介绍。

迦拿是主耶稣行第一个神迹的地方,之前我们分享过,这是一个非常小的镇子,在以色列当中并不起眼,但上帝伟大的工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然后主耶稣再一次回到这个地方,回来之后,有一个迦百农的人来找他,这个人我们通常就把他理解成他是一个以色列人,说他是一个大臣,其实这个“大臣”在原文的意思就是指他是宫廷里面的官员,这个宫廷通常是指希律的宫廷。这是一个官员,位高权重,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来找主耶稣。迦百农在加利利湖的边上,海拔很低,迦拿距离迦百农大概有三十多公里,所以从迦百农到迦拿是从下而上,迦拿这个地方海拔比较高。他来找主耶稣的时候,这个大臣和耶路撒冷公会的尼哥底母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对比,这两个人都是官员,一个是公会的官员,一个是宫廷的官员,一个是犹太人当中处在权力中心的人物,一个是在行政体系希律的官僚制度当中的官员。在福音书当中,尤其是在《马可福音》当中,主耶稣的福音对象往往都是底层的穷苦人,圣经里也常说“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上帝就排斥那些有钱和有权势的人,他们乐意来的话,上帝依然有格外的恩典。从尼哥底母到这个大臣,我们会发现,上帝在这个群体当中依然有格外的恩典。相对于这个大臣而言,很多人的生活当中可能有诸多的不如意,我们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到上帝面前来,所以主耶稣说“富人进天国,比骆驼穿过针的眼还要难”,因为富人可能没有那么多欲求不得的地方。这个大臣,从某个角度来说,代表了世人当中那个有钱和有权势的群体,他们看似在生活当中没有任何的问题,可是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他儿子快要死了。如果说迦拿的婚筵当中以水变酒,表示的是人生当中从一个喜乐欢庆的时刻进入到一个灰心绝望的时刻,那么这个大臣其实代表了人类当中更加真实的状况,你可能觉得你一无所缺,但有一件事你解决不了,就是死亡的问题。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个大臣的儿子不是得病了,而是他快死了。今天有很多的医学方面的专家和技术,病是可以治的,死是治不了的,医疗手段解决不了死亡的问题。其实这个大臣的儿子是快要死了,只不过是以疾病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所以,他上来求主耶稣,看似他跟尼哥底母求主耶稣很像,足够谦卑了,当尼哥底母来求见主耶稣的时候,首先称“拉比”,尼哥底母自己就是拉比,而他称主耶稣为拉比,然后说“我知道你是从神来的”,我们觉得这已经够给面子了,但你发现主耶稣丝毫不领情,因为按照主耶稣真实的身份而言,他给的尊重远远不够。这个大臣依然是这样的,他的信心比尼哥底母还要差,他看似是不远几十公里过来见主耶稣,但他真的不是奔着主耶稣这个人来的,尼哥底母还是来问主耶稣“我知道你是从神来的”,这个大臣其实就是奔着主耶稣的能力来的,他来这里的推动力极强,因为他的儿子快要死了,而尼哥底母至少还有一点抽象的神学意义,对于天国的盼望和属灵的层面,来找主耶稣探讨神学问题“怎么进神的国”,这个大臣却特别简单,他很像我们,所以他来见主耶稣的时候,依然没有逃过尼哥底母的命运,虽然他是个大臣,有钱有权势,虽然在世人看来他屈尊来求主耶稣,但是主耶稣丝毫没有给他那个让人意料当中的待遇,相反,他来求主耶稣的时候,主耶稣却给了他一句责备的话“若不看见神迹奇事,你们总是不信”。无论如何也应该夸奖一句吧,因为这是一个为儿子心急如焚的父亲,当然我们要知道,这个大臣还是有信心的,当他儿子得病的时候,他听见主耶稣过去在迦拿行过神迹奇事,甚至耶路撒冷的风声也传来了,他毕竟到主耶稣这里来了,他没去求巴力,他也没有像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那样说“求谁都没用”,无论如何他来了,他来就好,至少他有点基本的信心。

那么,他来的时候,主耶稣为什么要责备他呢?这个责备其实是论到了神迹和信心之间的关系。这个责备不单单是对这个大臣,甚至这是针对当时所有的犹太人,因为这里用的是“你们总是不信”,我们就一下子想起了保罗所说的话“犹太人求神迹,希腊人是求智慧”。犹太人的信心的模式是什么呢?犹太人以为,只要我看见神迹我就信。犹太人和中国人很像,非常实用主义。主耶稣其实就指出了他们信仰当中的错误的模式,他们以为看见了就能信,而主耶稣告诉他们说“你们以为你们看见神迹就能信,实际上即使你们看见了也不会信”。信心是上帝所给的超然的工作,单凭你自己的眼见是建立不起来的。其实犹太人自己可以证明这一点,法利赛人看见主耶稣赶鬼之后,他们竟然说这是凭着鬼王赶鬼。你会发现,那个神迹犹太人都看见了,却没有产生出相应的信心来。那神迹奇事的意义何在呢?神迹奇事其实并不产生信心,那不是信心的根基,神迹奇事可以坚固信心,也就是说,得先有信心了,再看见神迹奇事,那个神迹奇事就有了意义了。我记得奥古斯丁曾经说过一句话,凡是一个人凭着好奇建立起来的信心,那必定会被好奇给拆毁掉。同样,如果一个人是凭着看见神迹建立起来的信心,他的信心也必定会因为神迹而被拆毁。因为看神迹不一定要找耶稣,如果这时候有一个人声称能把他的儿子治好,他可能就会找那个人去了。所以,神迹本身只是能力而已。圣经当中一旦有神迹显明出来,它的目标是什么?这就是《约翰福音》里面核心的内容,就是让我们因为看见神迹就能够认出耶稣是谁,他指向的是那个神迹背后的身份的问题,这是神迹的意义。神迹不是我们让上帝听我们的,而是我们要听上帝的。当你看见耶稣有行神迹奇事的能力,你不能心里想的是“这能力怎么能够为我所用”,这时候敬拜就变成了利用。你不是想让我信你吗,我信你之后,你的能力总得让我用用吧,你喜欢奉献,我十一奉献一分不落,你喜欢聚会,我每个聚会都来,但我有事的时候,我要求你必须要帮我把这个事给解决了。这个时候,我们跟上帝之间就不是敬拜的关系了。所以,神迹奇事既不是为了解决我们今生人生当中的困境,也不是我们信心的基础。

那我们还能求神迹吗?当然,凭着信心求就可以。但我们要知道我们的信心是什么,不是我们内在里面的自我的愿望被称为信心。所有的神迹奇事的目标,都是为了显明上帝的荣耀,都是为了让我们认识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所有的神迹奇事都不是为了解决我们本身的问题,解决问题只是个方式而已。我问一个问题,他的儿子如果今天得了医治,三年之后又得病了,那怎么办?五年之后又得病了,怎么办?我们的生活是靠神迹奇事来支撑的吗?我们总会走过那个死亡之河,我们总会以各样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或者意外,或者疾病,所以不一定要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有这种神迹奇事的能力,而是要透过曾经有的和我们经历过的,来更多地认识我们的主。主耶稣其实对这个大臣是一种信心层面的责备,指出他们的问题来。这让我们想起主耶稣对另外一个人的夸奖,在《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当中都记载了有一个罗马的百夫长,他跟这个大臣都是迦百农的人,那个百夫长的仆人得病了,他来求主耶稣,其实不是他来求,他连来都不敢来,因为他是外邦人,他知道犹太人不跟外邦人说话,所以他不敢直接到主耶稣面前来,他就托几个犹太的长老,他们到了耶稣那里,就切切地求他说“你给他行这事是他所配得的,因为他爱我们的百姓,给我们建造会堂”,主耶稣当时二话不说就说“好,我去”。你会发现,面对一个大臣亲自来了,主耶稣说“你的信心有问题”,而面对托了别人来的外邦人,主耶稣说“我去”,好像这两种反应完全不一样,其实让我们更惊讶的是那个罗马的百夫长,那个百夫长一听说主耶稣要来,离那家不远,百夫长托几个朋友去见耶稣,对他说:“主啊!不要劳动;因你到我舍下,我不敢当。我也自以为不配去见你,只要你说一句话,我的仆人就必好了。”你不用来,你是神的儿子,你只要说一句话就可以了,所以以至于主耶稣说“这么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没有遇见过”。这两个故事可以放在一起来对比,一个是说“主啊,赶紧跟我下去救我儿子”,主耶稣说“不去”,另一个说“主啊,你到我舍下,我不敢当”,主耶稣要去,百夫长还不让去,主耶稣面对不同的人,教导的模式完全不一样。那个罗马百夫长,那是真正的信心,第一就是他说那句话“你到我舍下,我不敢当”,他把那些犹太长老说的话给挽回来了,那几位犹太长老说“你给他行这事是他所配得的,因为他给我们建造会堂”,第二句话就是“只要你说一句话就可以了”,主耶稣真的是就说了句话,真没去,但他的仆人当时就好了。

这个大臣听见主耶稣的责备之后,他的回应是“先生,求你趁着我的孩子还没有死就下去”。从他对主耶稣的称呼就可以看到一点,他这个时候还不认识主耶稣,他来找主耶稣,真的不是因为认识主耶稣而来的,主耶稣不是核心,他儿子才是核心,这就是主耶稣责备他的那个意义。第二,他对主耶稣说“求你趁着我的孩子还没有死就下去”,这个信心太小了,他的言下之意就是“我儿子若死了,你也就别去了”,他认为主耶稣只能医病,不能使人活,甚至连医病的信心,他也只是听了之后死马当活马医。所以,当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就印证了主耶稣对他的责备。但是,神有格外的恩典,主耶稣对他说“回去吧,你的儿子活了”。这句话,一方面我们可以看成是拒绝。我们要留意,在这段经文当中有三个“下去”,他一来就是请主耶稣下去,我把这个词理解成这是《约翰福音》当中特有的写作手法,是一种暗示,暗示的是“你得照着我所期望的方式来解决我的问题”,主耶稣拒绝以他的方式来帮助他,但是主耶稣的拒绝其实是更大的恩典。主耶稣给的恩典远超过他所求的,甚至从某个角度来说,主耶稣给的恩典已经过于他所能想象的了,因为主耶稣说“回去吧,你的儿子活了”。我们是否把这句话就单单理解为这就是主耶稣行了个神迹,他的儿子就病得医治了呢?如果主耶稣只是给了一个他儿子病得医治的恩典的话,那今天我们所读的这段经文,我们就错失了其中一个更重要的恩典的涵义了。这其实是一个挑战,这个大臣在这一刻面临了他生命当中真正的生死攸关的关头,当他听见主耶稣说“回去吧,你的儿子活了”,当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其实他就面临着他生命当中的抉择了,生与死的抉择。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挑战呢?如果他质疑的话,他的儿子活了,但他们全家人就死了,他们就失去了这个永远生命的拯救了。如果他有质疑,先核实了再信,他的儿子也能活,他走这几十公里来求,主耶稣真的就给了他这个恩典,他儿子就活了,但是后面那个恩典可能就没了。所以,当他听见主耶稣说“回去吧,你的儿子活了”,那人信耶稣所说的话就回去了,这一刻他的信心突破了前面主耶稣所说的“若不看见神迹奇事,你们总是不信”,突破了这个模式。

这一次他没有看见神迹,还离着有三十多公里呢,他听见这句话就信了。这是真正的信心,就是上帝说了,我听见了,我就信了。他用行动表达了他的信心,他就回去了,而且我们从他回去的时间就可以知道,他真的信了,正下去的时候,他的仆人迎见他,说他的儿子活了,他就问什么时候见好的,其实他不是不信,而是要核实一个时间,他们说“昨日未时热就退了”,未时就是下午一点。说到“昨日未时”,显然他和仆人碰面的时候就是第二天了,犹太人的一天是从黄昏开始算的,可能晚上七八点钟他到家了,问仆人什么时候见好的,仆人说“昨日未时”,那也走了六个钟头,三十多公里的路程走六个钟头,又是下坡,显然是慢悠悠地走的。他来的时候可能是心急如焚,回去的时候他真的是平静安稳地往回走,他心里确信一定是好了。但我觉得这还不够,然后,他自己和全家就都信了。在这个故事当中,当他真的信了耶稣所说的那句话,不单他儿子的生命这一刻病得医治了,而且他自己和全家就都信了。除了他之外,他全家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可能已经开始准备后事了,但是突然间他儿子就好了,这显然是神迹奇事,而他们家人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去请主耶稣,主耶稣也没来,那个父亲也没回来,儿子却好了,所以他全家人信,是这个大臣跟他们讲的,大臣自己先信,然后给他们全家人传福音,他们全家人都信了。其实主耶稣所给的恩典,如果他以信心回应了主耶稣这个“回去吧,你的儿子活了”的恩典之后,不单他的儿子活了,而且他也得着了那个永生的恩典。所以,在这个故事当中,那个身体得医治真的不是最重要的恩典,他们全家人都信主耶稣了才是最重要的恩典。而且从他传福音给他们全家人,我们就知道,这个人是真的信了。他不是就把这事存在心里,默默思想,然后跟谁也不说,有没有这种可能性?有,而且很多。我们刚才不是说他是个高官吗?今天如果我们国家的体制内某一个官员他经历了这样的神迹,你觉得后续他会跟全家人传福音,然后他全家人都信了吗?很有可能的情况是,他真的很感激,但是要信就比较难了,他如果现在要给他全家人传福音的话,他首先要考虑的是,他的地位、权势就没有了,而且他把他儿子的一生也拿出来了,他的儿子可能将来就不能继承他的位置了。所以,这个大臣能够传福音给全家人,这一刻他的信心已经超越了他儿子病得医治了,他知道永生的福分才是最可宝贵的。所以,我们从这个神迹奇事就看到,刚才我们提到标号的问题,主耶稣在加利利所行的第一个神迹是在迦拿的婚筵,第二个神迹依然是在迦拿,如果说第一个神迹拉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帷幕,那么第二个神迹奇事是对第一个神迹的解释和界定。这个神迹就告诉我们两件事,第一,主耶稣是那赐生命的主,第二,神迹奇事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让我们认识主耶稣,并且因他的名得生命。就像这个大臣的儿子得了医治一样,他从病中得医治,相对于后来他通过他的父亲信耶稣而言,真的不算什么。当然,病得医治本身就是神迹了,那个神迹是要指向永生的生命。可以这么说,《约翰福音》里面所有的神迹都是沿着这一条进路往前走的,一直走到拉撒路复活,主耶稣在那里就宣告“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

我们一起来祷告:

是的,主啊,让我们胜过我们的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岂不是我们对你的信心吗,你的永生在我们里面,就成为我们今天能够面对一切挑战、压力、患难、痛苦的能力和盼望。也让我们知道,不管我们在地上的时候能否经历圣经里面所记载的这些神迹奇事,我们能否真的亲眼看见你,这对我们而言都并非是最重要的,因为你说“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主,我们也在这里特别来恳求你,就在我们今天所处的这样的世代当中,愿我们的生命里面充满了活泼的盼望和为你作见证的心志,你也使你的教会在这个世代当中得以站立得稳,吸引更多的灵魂来归向你,不是靠着神迹奇事,乃是靠着对你的信心。听我们这样的祷告,奉我主耶稣基督的名。阿门!

《约翰福音》系列分享之五

文/晓峰 牧师

弟兄姊妹,平安!

我们一起来读《约翰福音》第五章第1-18节:
1这事以后,到了犹太人的一个节期,耶稣就上耶路撒冷去。
2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门有一个池子,希伯来话叫作毕士大,旁边有五个廊子;3里面躺着瞎眼的、瘸腿的、血气枯干的许多病人。(有古卷在此有“等候水动,4因为有天使按时下池子搅动那水,水动之后,谁先下去,无论害什么病就痊愈了。)
5在那里有一个人,病了三十八年。
6耶稣看见他躺着,知道他病了许久,就问他说:“你要痊愈吗?”
7病人回答说:“先生,水动的时候,没有人把我放在池子里;我正去的时候,就有别人比我先下去。”
8耶稣对他说:“起来,拿你的褥子走吧!”
9那人立刻痊愈,就拿起褥子来走了。
10那天是安息日,所以犹太人对那医好的人说:“今天是安息日,你拿褥子是不可的。”
11他却回答说:“那使我痊愈的,对我说:‘拿你的褥子走吧。’”
12他们问他说:“对你说‘拿褥子走’的是什么人?”
13那医好的人不知道是谁;因为那里的人多,耶稣已经躲开了。
14后来耶稣在殿里遇见他,对他说:“你已经痊愈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厉害。”
15那人就去告诉犹太人,使他痊愈的是耶稣。
16所以犹太人逼迫耶稣,因为他在安息日做了这事。
17耶稣就对他们说:“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
18所以犹太人越发想要杀他;因他不但犯了安息日,并且称 神为他的父,将自己和 神当作平等。

我们一起来祷告:

天父,我们再次感谢你,将你的众儿女召集到你面前来,每当我们这样聚集的时候就知道,你的权能、恩典依然在我们中间来保守和带领我们,我们更是求你藉着你的话语向今天这个世代来讲话,让我们凡在这里听见你话语的人,心灵都蒙你话语的激励和开启,下面的时间求你特别临在。祷告奉我主耶稣的名。阿门!

这段经文记载了一个地方就是“毕士大池子”,毕士大这个地方在耶路撒冷城里面,在耶路撒冷城东北的方向,靠近羊门的地方。“毕士大”这个词的意思是“怜悯之家”,或者是“恩典之家”。这是一个泉眼,这个池子呈梯形,特点是这个池子里的水经常动。由于这个特点,很多人就聚集在这里,因为据说有人在这个地方得了医治,多到一个程度,可能有些人无家可归,就有好心人在这盖了五个廊子,其实就是搭了五个棚子,呈“日”字状。读到这的时候,我们可能有一个疑问,在这个时代里面,神真的会派天使下来搅动这水,毕士大这个地方真的具有神奇的医治的功能吗?其实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事。可能大家会说,如果没有这样的事,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来呢?不是这个池子里的水多么有功效,或许是有一个人得了重病想去圣殿里面求神,去了之后,被祭司给赶出来了,你要知道,很多人是没有资格进圣殿的,所以他就在万般绝望之下离开了,然后经过这个池子的时候不小心摔下去了,被人救上来之后,发现他好了,从此就有了传说,然后很多人就聚集到那里去了。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说,毕士大这个池子本身是对于圣殿的定罪。也就是说,在这个时代当中,上帝的子民到圣殿里面去,已经寻求不到恩典了,他们有问题去圣殿里面找祭司也得不到解决,他们有病到圣殿里面祷告,上帝也不在圣殿里面施下恩典,甚至在这个时代圣殿可能成为那些外表光鲜的人聚集的场所,撒都该人当时跟罗马政府的关系特别好,他们属于权贵阶层,至少到圣殿来的这些人得有钱。主耶稣在圣殿里面洁净圣殿的时候,推倒了兑换银钱的桌子,赶跑了牛羊。能牵着牛羊来献祭的人,那在当时至少是中产之家,只是这个时候的圣殿一般人可能就进不来了,瘸腿的、瞎眼的、血气枯干的人是不可能进来的。所以,相对于圣殿的那种香火旺盛、外表光鲜、歌舞升平,当有人来到毕士大的时候,看到的是瘸腿的、瞎眼的、躺在地上绝望了很多年的人,我们就知道,毕士大其实才是耶路撒冷城真实的属灵状况,而圣殿不是,这个地方才显示了上帝的子民处在病痛、瘫痪、软弱和绝望当中。甚至可以这么说,毕士大这个地方本身不单单是对于圣殿的定罪,不单单是说明了那些权贵阶层远离了上帝,而且毕士大这个地方显明的是整体耶路撒冷信仰状况的堕落。就像我们刚才所说的,这个池子其实根本就没有医治的作用,但是这么多人聚集在这里,也就是说,上帝的百姓在这个时候,已经失去了基本的属灵辨析能力,既然圣殿里面不行,那就到这个地方来寻求医治,以一种迷信的方式。所以,毕士大这个地方显明的是从上到下整体犹太人信仰堕落的状况,就在这种情况之下,主耶稣来到了这里。主耶稣来这里是有目的的,是奔着毕士大旁边一个特定的人而来的,这个人就是一个病了三十八年的人。这个人非常特别,第一,在圣经里面明确地说这个人他瘫痪是因为他的罪,跟那个生来瞎眼的人不一样,第二个特别的地方在于“三十八”这个数字,在圣经里面“三十八”这个数字会让我们想到旧约以色利人在旷野漂流了三十八年。所以,“三十八”在圣经当中是一个绝望的数字。

在这三十八年当中,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是他一生时间的写照,他一生都处在孤独和痛苦当中。当主耶稣遇见他的时候,他已经是在绝望中等待死亡了。也就是说,这个人已经在这待了一辈子了。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个人是普世所有罪人的代表,终生活在因罪而来的痛苦和绝望中,等待死亡的来临。但另一个方面,其实这个人的三十八年也是被上帝恩待了的三十八年。就跟第一代以色列人一样,第一代以色列人他们的三十八年是因罪而痛苦的三十八年,但同时他们在旷野当中也是上帝恩待他们的三十八年,因为在这三十八年当中天天有吗哪从天上降下。所以,对这个躺了三十八年的人来说也是同样的,我们见过有谁在床上躺三十八年还活着的吗?即便是在现代的医疗体系下,有人躺三十八年的话,那也是上帝格外的恩典了,这个人竟然躺了三十八年还没死,说话还很流畅,虽然他处在绝望当中,但是他的头脑还很清楚,一般人躺三十八年的话早就麻木了,目光都呆滞了。所以,主耶稣就特别地找到了这样的一个人。主耶稣问到他一句话,主耶稣见面问他第一句话是“你要痊愈吗?”。

这个神迹奇事和前面两个神迹奇事的不同在哪呢?前面两个都是他们主动来找主耶稣,这个人没有来寻求,主耶稣主动地找他,他甚至都不认识耶稣是谁。然后主耶稣上来就问他说“你要痊愈吗?”,我们有没有觉得主耶稣提的这个问题有点怪?而这个人的回答更奇怪,其实这个人已经听懂主耶稣在问他什么了。但主耶稣说“你要痊愈吗?”,真的不是在问他,这句话是在责备他。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在这等着的话是痊愈不了的,毕士大池子提供不了医治的恩典。这句话是责备他说“你在这等了三十八年是白费工夫,你要痊愈吗?”,言下之意是,从这走,你的希望必须从毕士大池子这里离开。所以,这个人的回答是对的,他说“先生,水动的时候,没有人把我放在池子里,我正去的时候,就有别人比我先下去”。为什么这个人这么回答呢?这个人的回答的意思其实就是跟主耶稣说,我早就不指望这个池子了。暂且不说可能十年这里的水才动一次,就看旁边这成千上万的人,他也挤不进去,这个人早就绝望了,其实他就是在这里等死。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个人的绝望成为了他的拯救。主耶稣说“你要痊愈吗”,如果他说“我就要等到下池子里的那个机会”,可能这医治的恩典就临不到他了。但主耶稣说“你要痊愈吗”,他表达的是“这个地方医治不了我”,然后主耶稣立刻就说“起来,拿你的褥子走吧”。主耶稣有时候所行的神迹奇事,我们说需要信心,而对于这个人来说,他绝望就好了,不要求他有信心,然后,我们看到的是那个人立刻痊愈,就拿起褥子来走了。毕士大这个地方,我们刚才说它叫“恩典之家”或者“怜悯之家”,但它既没有怜悯,也没有恩典。所以,主耶稣到这来,藉着医治这个病了三十八年的瘫子,告诉他真正的恩典之主,真正的恩典、医治和怜悯是从基督来的。这是我们今天看到这个神迹奇事的第一个场景。

我们来看第二个场景。第二个场景发生在圣殿,这个人得了医治之后,他拿着褥子在路上走,走的过程当中被犹太人看见了,本来犹太人应该问他“你怎么站起来走了?”,可结果呢,犹太人看不见他的腿,只能看见那个褥子,说“你怎么拿着褥子走呢,这违反安息日的律法”,这个人的回答是“那使我痊愈的,对我说:‘拿你的褥子走吧’”。随后主耶稣就在圣殿里面遇见这个人了。犹太人有没有追究他违反律法的责任呢?没有追究,他还能去圣殿,就表示没有追究。可能这个人被威胁了,要他把那个人找出来,报告给犹太人就行了。所以第二幕发生在圣殿,就是主耶稣第二次遇见了他。其实这个人身上蒙了上帝格外的恩典,居然有两次机会,第一次是主耶稣主动来寻找他,找到他之后医治了他的身体,然后主耶稣在圣殿里面再一次找到他。大家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偶遇,圣殿那么大,而且里面有那么多人,为什么就碰见他了呢,是主耶稣主动地再次来找他。他不认识主耶稣,主耶稣见到他之后,又说了一句让人觉得非常意外的话,主耶稣对他说“你已经痊愈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厉害”。我们把这个称为是主耶稣对他的劝诫,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你现在身体得了医治,可是你依然在罪中。如果是一个正常人,有一天莫名其妙地被一个陌生人给医治了,对他来说,生命当中的头等大事应该是去找那个人吧,而这个人没有,他没有去找耶稣,如果他去找的话是很容易找到的,因为主耶稣在耶路撒冷的名气非常大,而且在耶路撒冷行了很多的神迹奇事。但他却到圣殿去了,从某个角度来说,他去圣殿也没有太大的问题,可是在他遇见基督之后还重回圣殿去,这个就有问题了。这个人他生命当中最大的心愿就是身体得医治,他一直盼着下水池得医治,现在不用下水池就得了医治了,把荣耀归给神,主耶稣说“不要再犯罪”,那意思就是,他到圣殿里面可能献了感恩祭,回去之后该怎么过还怎么过。我们的信仰特点是什么呢?给的多,要的也多,你蒙的恩典越大,你的责任也越大。既然他蒙了身体得医治的神迹奇事的恩典,他有这个责任来问是谁把他给治好了。可是我们看见的却是,一个并不感恩也不寻求的人,这段经文里面丝毫没有记载这个人对耶稣的感恩。而那个生来瞎眼的人被医治之后,那个人跟这个人一样,都是身体先被医治,他们却不认识耶稣,当犹太人对那个生来瞎眼的人说“你得医治是从上帝来的,耶稣是个罪人”,那个人立刻说“耶稣是不是罪人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是他把我治好的”,犹太人立刻就怒了,就把他赶走了。他被赶走之后,主耶稣才去找那个人说“你认识神的儿子耶稣吗”,他说“主啊,我不知道”,主耶稣说“跟你说话的人就是”,他立刻就下来跪拜。所以那个人是身体得了医治,灵魂得了永生。

而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这个人,经文里面没有记载任何,圣经里面一旦不记载这个人有任何感恩的时候,就表示他没有感恩。他没有对耶稣的寻求,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他拒绝了基督给他第二次灵魂得拯救的机会。他得了身体的医治,却失丧了生命。我们从哪可以知道呢?这段经文当中有两个地方是比较明显的暗示。第一次是犹太人指控他的时候,他却回答说“那使我痊愈的,对我说:‘拿你的褥子走吧’”,这个转折不是他信心的表达,“却”这个词是表示诧异,其实他完全可以说“我拿褥子走不算违背律法”,因为他要回家,他既然得了医治就没有必要在毕士大池子那里一直待着。从某个角度来说,他把责任推到了耶稣的身上,以至于犹太人后来要寻找耶稣,一定要找耶稣,看是谁敢在安息日做这事。第二个就是,当耶稣在圣殿里面遇见他跟他说了这些话之后,他转身就把耶稣给卖了,他就去告诉犹太人,使他痊愈的是耶稣。所以,主耶稣行了这个神迹奇事之后,因为是在安息日做的,所以犹太人逼迫耶稣,并且动了杀心。主耶稣行神迹奇事,这是第一次在《约翰福音》当中记载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其实真正让犹太人下定决心的是拉撒路的复活。在这个故事当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把身体得医治当成了他人生当中最大梦想的人。这对我们今天有很强的警诫的作用,如果你失业了,有人告诉你信耶稣就可以有一份工作,从某个角度来说,耶稣是为你找一份工作来服务的,但凡你有了这份工作,估计你就会离开,如果工作本身成为你最需要的,就像这个人,这三十八年的执念就是身体得医治,其实他这时候应该知道,能让你身体得医治的那个人,比你身体得医治重要得多,耶稣比你的身体得医治更重要。当神迹临到的时候,你必须在价值观上要判断出哪个更重要。可是他真的在这个时候,就把身体得医治当成他生命当中最大的满足了,他已经得着了,不需要再寻求了。所以,我们要反思的是,我们到教会来我们是不是觉得我们已经得着了,保罗说“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不是说你受洗了你就得着了,你还需要更多对于基督真实的经历和生命的追求。从蒙的恩典来说,这个人真的是蒙了巨大的恩典,所以,对于这个人来说,他身体得了医治之后,没有去找耶稣,主耶稣主动地再次找到他,他再一次拒绝了。

我们对于这个神迹奇事的总结是什么呢?还记得那个被四个朋友抬来的瘫子,主耶稣看见那个人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小子,放心吧,你的罪赦了”,犹太人一听就特别不高兴,因为他们认为耶稣说了僭妄的话,除了上帝谁能赦罪呢,但主耶稣竟然敢说这话,然后主耶稣说“我知道你们心里不满,说赦免一个人的罪和医治一个瘫子让他站起来,哪个更容易呢?”。圣经里面常常给我们有很多信心里面的挑战,到底什么是难的,什么是宝贵的,越难的越宝贵。身体得医治,远不如灵魂得医治,远不如永生的福分更重要。可是今天我们看见的是,如果我们已经信耶稣了,哪天我们一得病,立刻我们就表示不信了,我们已经听了福音了,得了永生的恩典了,我们稍微有一些不顺利,我们立刻就觉得上帝不爱我了,你不觉得这很荒谬吗?你真的觉得那永生的恩典远比身体得医治要好得多吗?如果你真的这么认为的话,我们处在病痛中的时候就不会对上帝有那么多的怨气了。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个瘫了三十八年的人,真的是罪人的代表,他对于很多问题的处理,其实是罪人内心当中那个真实的想法。即使是信耶稣之后,我们里面那个惯性的思维模式还在。所以,在这个神迹奇事当中,这虽然是一个悲剧,是一个让人读完之后心里觉得非常沉重和难过的故事,但是它却告诉我们,不管是旧约的圣殿,还是别人传说当中的毕士大池子,不管是多么有名的牧师,哪怕他整天按手祷告医治了很多人,但真正赐下恩典和怜悯的是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他才是真正的恩典之主。这个神迹奇事告诉我们的,重要的地方就在于,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那能救身体的恩典远不如认识耶稣基督的恩典。我想,不单单是对于没有听过福音的人,对于基督徒来说,我们依然需要反思,基督在我们生命当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是什么。在圣经当中,主耶稣曾经有一次医治了十个得大麻风的人,只有一个人回来感谢,所以主耶稣就问他“我不是医治了十个人吗,那九个人去哪了?”。所以,真正的神迹奇事是什么呢?不是主耶稣医治了一个瘫了三十八年的人,真正的神迹奇事就是我们听见的福音,这才是真正的神迹,就是基督的道成肉身,为我们死在十字架上,三日后复活,我们今天从心里所相信的福音才是真正宝贵和重要的神迹奇事。因为这个神迹奇事,不单拯救我们的灵魂,也拯救我们的身体。

我们一起来祷告:

是的,主啊,我们要再一次在你面前来感恩,因为你不单单是救我们的灵魂脱离死亡,更是给了我们复活的盼望,因为你对我们的拯救乃是全人的,超乎我们所听、所想的,愿我们在今生的时候,因有这样的盼望而内心当中充满属天的喜乐。纵然我们在地上的时候,有时候会经历痛苦、患难,有时候会经历很多的艰难,有时候甚至我们似乎看不到上帝你伸手帮助我们,但让我们在这个时候能够思想你为我们而被钉十字架的恩典,你的爱就在此显明了,我们一切的盼望、生命的力量,我们内心的喜乐,都因此而来,愿主耶稣你成为我们心中的异象,成为我们心中的盼望。听我们这样的祷告,奉我主耶稣基督的名。阿门!

关怀与陪伴——承载爱的生命水流

文/曾淼传道

“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腓立比书2章4节)

当我走到肿瘤医院的门口、准备上去看望癌症末期的病人及其家属时,我在楼下徘徊着。他们前不久刚刚在病房里面受洗,可是病人的情况仍在恶化,那生命衰竭的征兆就在眼前,没给我们留下任何空间假装乐观。那种情况下,我不知道上去要对他们说些什么、祷告些什么,于是给牧师打电话求助。放下电话,我似乎依然只是步伐沉重地走到病房门口,进去,坐下,看着,有时候轻轻地握一握手。有一次,家属送我出去,我们走到两楼之间的廊桥,站在朝西的窗户前,夕阳洒在我们脸上。我听着他们的故事,强忍着泪水,内心因感受到这生死离别所带来的撕裂与伤痛而汹涌翻腾。如果按照正常的生命轨迹来讲,我和他们之间本来不会产生任何交集;但是现在,我们谁都不是那个外人标注的谁谁谁,而只是作为生命个体,一同站在生命最脆弱的地方,分享生命最本质的经验。我们所站之处,乃是圣地。神的同在,正如那不知不觉洒在我们脸上的夕阳一般,静悄悄、不为人知地倾注在我们身上。

在那个过程当中,我学习到了一件事情,就是我什么都没有做,甚至干脆就没什么“用”;但是用英文来讲,I lent an ear (提供了耳朵,意为倾听),或许也可以说,I lent myself(把自己摆在那儿),然后神的生命水流就自然地在我们中间流淌起来。我想,这就是内在于独一真神里面的三个位格之间的团契相交在我们身上的体现。在后来许多次类似的经验当中,我总结出来三条—:一是be there———在那里;一是be myself———真实地做我自己、带着我的情感和伤痛;还有一个是be open to the Spirit———向圣灵开放。当我们想要去关心他人、靠近他人,哪怕什么都不会、或者有许多顾虑和害怕,只要愿意做到这几条,就可以开始被神使用和训练了。

也许你会想,这些事情本来与我无关,为什么我要介入到其中、跟别人的事情搅和在一起呢?这些事情让牧师、传道去做就好了吧。从某个角度来讲,是的,你说得没错,牧师、传道在时间上、精力上、装备上都更有条件和理由去关顾、探望他人。但是另一方面,从我信主以来我就很坚信一点,基督徒没有什么事情是只关乎自己的,尤其是在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所蒙受的恩惠,是要与他人分享;所遭受的痛苦患难,是为要在他人受苦之时能够去同情、安慰。因此,在基督里,自己所经历的一切都不单单是为着自己;他人所遭遇的事情,我们也不能袖手旁观,说此事与我无关。所以保罗说:“在基督里若有什么劝勉,爱心有什么安慰,圣灵有什么交通,心中有什么慈悲怜悯,你们就要意念相同,爱心相同,有一样的心思,有一样的意念,使我的喜乐可以满足……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腓2:1-2、4) 基于这样的圣经教导,我相信彼此关顾是基督徒的生存之道,也是教会作为神的家的正确打开方式。这彼此关顾当中包含着劝勉、安慰、交通、慈悲怜悯,以及一样的心思、一样的意念、一样的爱心。我们距离这个描述,是不是还差得好远?

回到我一开始的那段陪伴的经历。虽然我是意外地被推到一个我所不胜任的关怀的角色上,但是这意外的关怀却随之揭开我信仰当中的盲区,即对永生教义的陌生与信心不足。当我心里缺少了对永生的盼望时,我不仅不能给在痛苦、生死线上挣扎的肢体带去劝勉和安慰,就连心中原有的那点慈悲怜悯,慢慢地也被怀疑、困惑、绝望给消磨、稀释了。所幸,藉着与痛苦中的肢体一同挣扎,靠着圣灵的开启和帮助,最后竟在这盲区之上得以被重新建立。这其中神所给的特别的恩典,是去年跟其他几位牧师一起预备、讲解保罗临终所写的教牧书信。在这几卷书信中,“永生的盼望”这一信息,如同重锤敲出的强音,振聋发聩。我就仿佛是对着自己讲道一样,重新地接受并相信圣经当中关于永生的教导,此后渐渐地可以带着真实的信心和盼望,去向苦痛中的兄弟姐妹传讲福音的好消息,自己也慢慢从消极厌世的情绪中走出来了。

去年我跟咏莲、小雪、红波、卫英几位姐妹一起筹建关怀事工小组。一开始,我们筹集这个小组的初心,是看到周围患重病的弟兄姐妹日益增多,想藉着梳理过去的经验,重新整合资源,建立起一个相对有序又有效的体系。筹备期间,关怀小组的同工和志愿者们参加了圣书教会主办的跨教会癌症关怀培训。主讲老师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关怀不是只针对于重病患者才要做的事情,而是你会对你的父母、你的孩子、你身边的每一个人做的事情。这句话给我开启了一个重新审视关怀、陪伴、探访的视角,即这些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事工的层面、不应该被认为是全职传道人或少数几个有热心和负担的弟兄姐妹的事情,而应该成为像读经、祷告、聚会那样每一个基督徒都身体力行参与其中的事情。基督徒彼此之间的爱,基督徒对于未信之人的爱,难道只是藉着坚守一些立场和信念表达出来吗?难道只是像门徒们看见那个生来瞎眼的人问主说“这是谁的罪?”那样、
藉着智识上的神学研讨表达出来吗?难道不是也要藉着跨出自己的舒适圈和关切、真实地关心另一个人的需要和福祉、甚至不惜为此付上时间、金钱和其他的代价来表达出来吗?回想我们每个人自身的信仰之路,如果不是有人带着神的爱给予了我们关心和陪伴,我们怎么会敞开心扉来听一个关于十字架的福音、且相信呢?

我想,我们蒙神格外的怜悯得救,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一个做事更有效率的人,而是成为一个更会爱、爱得更好的人。这爱,首先要藉着我们对别人的关注———关怀,和对别人的付出———陪伴表达出来。愿关怀与陪伴———这承载着爱的生命水流,得以在我们中间更加自然、顺畅地流淌。

我的探访故事

文/ 周阿姨

从2004年神就把探访的恩典赏给了我。那年我和一位来中国宣教的金老师一个教会,在他的代领下,总是有需要探访的弟兄和姊妹。金老师一开始沒有车,近处的走着去,远处的坐公交车去探访。

到现在我还记着他背着吉他,走在我前面的背影。那会年轻,走路特别带劲。记得我们探访一位弟兄,到人家里,姊妹给做的炸酱面,他说:太香了!还有一次,天已经很晚了,我和他去301医院,去探望一位宣教士的妻子,她在五道口被车撞得特别重,最后还是被主接回了天家!可怜她们家两个幼小的孩子,那么小沒了妈妈。

那时候,感觉探访的过程真的很充实、很喜乐。我们也去探访有缺乏的人。我记得那时候总接到金老师的电话,我一接到他电话,他第一句准问:大周姊妹有事吗?沒事和我去探访吧!一般我都没事,都能和他一起去。虽然忙一点,但心里特喜乐,很感恩!

大约06年我来守望教会。开始在望京聚会,后来整合来到大钟寺,成立香柏团契。来守望第一次探访,我是和小白牧师、宋姊妹一起去双井探访一位老姊妹,说实话去她们家我有点发怵。

从宋姊离开北京,我担任了香柏团契组长。有些探访,我去的就比较多点吧!有几次探访是让我难忘的:一次是去通县探望一位姊妹生病的老父亲,他是高知,好像是教研究生的,病得挺重,一般人他都不想见,也不出屋。通州小组一位姊妹和我联系,说让李阿姨和我一起去。因为李阿姨也是高知,另外那么老远来的,他可能给面子,能和他说上话。结果一去开始不出屋,李阿姨进门和他说,你看我这么远来的,出来坐坐吧!最后他还真的出来了。那年李阿姨80岁左右,从亚运村坐地铁还要倒公交车,当我看见李阿姨从对面向我走来的时候,我心里特别心疼。那天她和我探访完沒回家,随便吃了一点饭,就去参加西屋的祷告会。

还有一次是房山一位姊妹和她们教会几个人去中钢广场敬拜,被她们当地派出所领了回去。这样,我和李阿姨、陈晋萍去看望她们。一去坐公交车3个小时,我们给她们带了许多书,还有稻香村的点心及水果。当天沒回来,夜里上厕所沒有坐便,可想李阿姨有多不适应。

香柏团契90岁的林清秋老姊妹,也和我们一起去探访,我们不让她去,她非去不可。这么大年龄,我真不忍心让她和我们一起去,可真的拦不住啊!林阿姨谁都惦记,常常提醒我该探访谁谁去,这个姊妹好长时间沒来,你给打电话沒有啊!现在他们夫妇俩去了一家养老院。我们香柏团契非常舍不得他们去。但沒办法留住他们,因为年龄大了,需要这么一个地方养老。她们去了一个多月,我们香柏团契去探望过两次。常弟兄夫妇去一次,另外一位弟兄带着正在化疗的爱人去看望他们。他们这个养老院在河北燕郊,也是比较远的。

我特别感恩每次探访与我配搭的弟兄姊妹,每次一说探访去,他们都挺主动。这个也说去,那个也说去,沒有一次我自己去的。陈晋萍姊妹最多,去海拘给里边的弟兄姊妹送东西,每次她都跟我去。

香柏团契弟兄姊妹的爱心真的让我特感动!记得有一次我们一起去探访一位弟兄的母亲,回来我和李明霞找不到车站,走了大约40分钟才找到车站。

还有一位姊妹给我发微信说她妈妈病得特重,周阿姨您带几位阿姨去看看我妈,行吗?我说可以。于是我联系两位老姊妹,问她们可以和我一起去探望吗?她们毫不犹豫地说:可以。那是7月的天气,特别热啊!后来我们又去了几次,在爱心上也有少许的奉献。

记得还有一次,兴梅姊妹从山西带回一位小女孩,病得挺重。我和李阿姨、胡姐、陈晋萍去探望,也给了爱心奉献,我听陈晋萍说数字还不小。感谢神!求神纪念老姊妹!愿她身体特别健康!

在守望教会香柏团契我常常听见弟兄姊妹给我提醒:咱们看看谁谁去吧!要不听见姊妹说:谁谁我挺惦记她的。还有姊妹说:你要看谁去,帮我给他(她)带200元。我们香柏都是老弟兄姊妹,工资不是太高,但她们的爱心让我不知说什么好(我们的爱心和十一奉献是分开的)。

我们香柏好多弟兄姊妹都和我一起探访过。探访是我们彼此相爱,彼此勉励,彼此牵挂,彼此搀拉。我们知道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为荣耀主圣名!神必纪念弟兄姊妹的劳苦和爱心!虽然我们年老发白,愿神大大使用我们!虽然我们年老发白,愿我们每位都发旺如嫩芽!哥林多前书15章58节:“所以,我亲爱的弟兄们,你们务要坚固,不可动摇,常常竭力多做主工,因为知道,你们的劳苦,在主里面不是徒然的。”

主在约翰福音13章34一35节说:“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

主我们感谢您!您太爱我们守望教会香柏团契了。我们在服侍方面做得很不够,愿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凡事行在你的心意当中!多做蒙您喜悦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