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

信仰见证

中国的年轻人很可怜, 大多数人的前一二十年都在为着一个目标而生活和努力,那就是考上大学。考上大学以期日后有一个好的工作,或是农村孩子可以离开家离开贫穷的生活,成了我们人生前半段的意义。而一旦当我们或是喜悦或是失落地进入了大学校园,随着目标的失去我们会一下子陷入了极度的困惑和茫然。James 和我的大学生活是痛苦的,有太多的时候我们一起困惑,人为什么活着?虽然可以读很多的书,但依然找不到答案。隔一段时间就会泛起来的空虚感和无意义感,让我们的情绪时常低落。及至大学毕业,工作的挑战和挣钱的诱惑使我们暂时忘却了这种痛苦,我们仿佛又有了新的奋斗的目标。像所有有追求和梦想的年轻人一样,我们投入着,努力着,用我们年轻的生命作为筹码。三四年以后,我们就又厌倦了这种追逐。James 的职位步步高升,我的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收入也水涨船高。很快,我们发现社会上认同的标准,有房有车,似乎已经垂手可得。那么然后呢?我们人生的下半段干什么呢?挣更多的钱又能怎么样呢?而且我们也都痛苦地认识到,金钱其实是拿我们宝贵的生命换来的。是拿我们的时间,我们的精力,甚至是身心换来的。加班、出差、应酬、明争暗斗。虽然我们那时还不明白人生的意义,但我们还是觉得拿生命去换这些有些划不来。正如圣经上说:“ 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 (太16:26)但是社会上的大潮就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是在这样的潮流中挣扎着,为着更好的物质生活拼命,还生怕被潮流甩下。我们又能怎么样呢?似乎只有海外寻仙这一条路了。

       其实出国也是当时的一种潮流和时髦。选择出国读书是我大学时设立的一个目标,为了能方便地带着James 一起走,我还申请了移民。James 是不肯学英文的,也不愿意为了出国花费丝毫的精力。申请移民的所有材料我一手准备,他只用在属于他的申请表中签几个字。而当移民真的批下来的时候,我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出国了。放着舒服日子不过,扔掉我刚刚建立起来的小窝,又要投入到一个未知里面去了。未知总归有些吸引力,世界这么大,到处走走看看也好。而当我到了国外,才发现各地只是风景不一样,人的生活都差不太多。真的是日光之下无新事。大家一样为吃喝忙碌,为着房子车子奔波,只不过是车子的牌子不一样了,房子的大小样式不一样了。可能换一个地方换一个环境总能让人新鲜一下,快乐兴奋几天,而可怜的我连这种新鲜劲也没找到,因为在北京呆的时间长了,真的是没什么可新鲜的了。痛苦再次袭来,这一次神伸手救出了我。

       我所在的大学校园团契当时是由一对华人老夫妇带领。因为学校在山顶,大多数住在山顶校园里的学生没有车,每个周末下山买菜很不方便。那对老夫妇就买了一辆能坐七个人的旅行车,每周六带学生去买菜。那时候我一个人在外,搭他们的车最方便。搭车的代价就是要听老先生传道。因为我在国内曾经接触过一点基督教,还到海淀堂参加过几次礼拜,所以对老先生的灌输没有太大的反感。直到某一天我主动问他:“ 你们的教会在哪儿?我想去作礼拜。” 这倒是吓了他一跳。那是当地最大的一间华人教会,有一千多人的规模。教会里有一个上海去的弟兄,每次聚会结束的时候他自发给大陆去的新朋友送一盒磁带,磁带里是他自己编演的福音相声。我也拿到了一盒。说实话,我对于他的福音相声可是一点也不感兴趣,倒是他的磁带盒里夹着的小卡片吸引了我。那是一段决志信主的祷告,是我第一次见到对信仰的明确告白。那段话使我对基督教的理解不再是到教堂里唱些好听的赞美诗,听牧师讲一些道理,回家看一些像神话故事一样的圣经。其实那段祷告里面的话我当时还是有很多不明白的。但那天在我要出去上课之前,就像是有一件事情无论如何要做完,让我在临出门的那一刻转身回来,跪在床边照着那段祷告作了我人生第一次完整而正式的祷告。祷告完的一刻感觉很轻松,很喜乐。神的作为真的很奇妙,在得救的事上我们没有一丝一毫可以夸耀的,一切都是他手所作。“ 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弗2:8)其后的日子,我每天读经祷告,主日去教会礼拜,参加成人主日学,即使是功课再忙的时候也没有间断。起初的信心是单纯而宝贵的,神也垂听我的祷告,在我所求的事上一一帮助我。温哥华的雨季不再是灰暗的,孤身在外的日子也不再那么艰难,因为有神与我同行。那段日子的经历是非常宝贵的,我没有别人可以依靠,神是我的依靠我的帮助。无论日后我们经历什么样的事情,面对什么样的境况,想要怀疑想要动摇的时候,那段经历总会提醒我,难道当初你不曾经历神吗?神不曾帮助你吗?神不是信实的吗?

       我也一直为James 祷告,那个祷告简单而明确:“ 神啊,求你把James 平平安安地带到这边,我就带他到你的殿中敬拜你。” 神垂听了这个祷告,神在他身上行了奇事。当时的James 正厌倦了陪客户推杯换盏,厌倦了公司里面的勾心斗角。虚空的他每天开着车满北京乱转,生活没有意义。但当时他并不想出国,他身边的人也没有人认为他会出国。放弃他的职位,放弃他的工作,出国要学英文,一切意味着重新开始,何必呢?但神借着我要申请宿舍的事情让他准备了机票,并且最终登上了飞机,在圣诞节前夕来到我身边,并且一待就是两年多。

       他到这里的第一个周六,正好赶上团契活动,我让他跟我一起去。他对于宗教活动一向持抵触和轻视态度,认为基督教更是西方国家的精神鸦片,还暗自嘲笑我信了宗教。我一直以为要他信主,将是一个旷日持久的争战,但神的作为总是超乎我们的所求所想。因为刚到温哥华,没什么事,过去他也从未真正接触过基督教,那天他居然就跟我一起去了团契。神有他奇妙的安排,那天晚上的主讲是梁燕成博士。讲的主题是基督教和中国现代社会,梁博士作为一个香港人一直在为大陆的文化教育做努力,包括经济和人力的援助。梁博士对中国的感情使得James 对基督教的排斥态度缓和了很多。第二天是礼拜日,有了前一天晚上的基础,他居然又很有兴趣地跟着我来到了教堂,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做礼拜。那天的主讲是孙约翰牧师,证道的题目是降生在马槽里的万王之王。讲道结束时,孙牧师在台上说:有谁愿意接受基督耶稣作为你个人的救主,把你一切的痛苦、不安、嫉妒、仇恨都交托在他的面前,让他把你从罪中拯救出来,让他进入你的生命来带领你引导你?如果你愿意,请举一下手,举了就放下。在那一刻我低头为James 祷告,没想到他居然像争取一个好东西一样举手了!这不正是他一直在寻求的吗?神说,“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太7:7)感谢主!

       感谢神的恩典和怜悯,我们都没有在信仰的门外徘徊流浪太久,神几乎是抱着我们一跃进了门里。决志之后却有很多争战和疑惑,我们求索着。感谢神一直紧紧抓住我们不放,并且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和弟兄姊妹。James 对其他一切失去了兴趣,每天就是缩在家里读他从教会图书馆借回来的书。我们教会的资源不错,有一个面向会众的图书馆。一个借书证一次能借5 本书,James 经常还要用别人的借书证多借几本。国外的生活环境相对轻松,没有那么大的社会压力催逼你要融入主流。James 没有学英文,没有去工作,就待在家里读了两年书,接受了初步的装备。温哥华的华人很多,教会也多,布道会、培灵会也多。一些在北美有些名气影响力的传道人都会定期在温哥华举行活动。我们就像赶场一样,经常和团契里的弟兄姊妹一起驾车奔波在各个会场之间,几乎参加了所有听说到的布道会和培灵会。更感谢神在我们身边放置了非常好的弟兄姊妹,我们一起成长一起追求。校园团契里有几个和我们背景相仿的弟兄姊妹,都是很有追求的同龄人。我们有很多时间在一起讨论查经,也有很多时间在一起聚餐郊游。那是一种生命的联结,大家可以互相包容和扶持。James 可以抓住任何一个人为着一个信仰问题刨根问底,大家可以面红耳赤地争论,却不用担心冒犯了谁。我们相约一起去教会做礼拜,在教会服侍,我们一起参加了每一堂的成人主日学,大家都拿到了全勤奖。信仰就在神这样的供养中清晰、建立、扎根。

       对神的认识越多,就越发看到我们内心的败坏,越发感到在他的面前自己是个罪人。没有神的光照以先,还感觉自己是个不错的人,只是有些缺点而已。我们看不到自己心里的罪,内心所隐藏的人性中败坏的一面远超过我们自己所认识到的。正如主所说的:你们的心如何,你们并不知道。(路9:55)当主的光照进来,让我们看到内心的污秽和不洁,我们就匍匐在主的脚下,感谢主的无比的大爱和奇妙的救恩,在我们还是罪人,还不认识他的时候,在我们还未出世之前,他就为我们而死,为我们舍命。“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人世间没有这样的爱,这是从神而来的爱。

       当我们臣服在神的爱里,我们双双受浸归在主的名下。感谢神爱我们,感谢神拣选我们救拔我们,使我们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 是有君尊的祭司, 是圣洁的国度, 是属神的子民, 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 阿们!

婚恋交友系列讲座之一

编者按:古今中外,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在现今的时代,对爱情的憧憬仍然是年轻人最津津乐道的,可是,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污染了爱情的纯洁美好,长篇累牍的电视剧目也歪曲了婚约的神圣意义。年轻的基督徒如何在爱情与婚姻的问题上持守圣经真理、行走在光明中?本文根据天明牧师的婚恋交友系列讲座内容整理而成,分两次刊登。本期刊登的是第一部分《婚姻的四个真理》,下一期刊登本文的第二部分《婚姻的条件和交往的步骤》,盼望它能给处在感情困惑中的你带来智慧的亮光,指引你走出沼泽地而进入到生命的丰腴之地。

       一、婚姻的基础

       中国俗语有“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之说,可是为什么“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呢?用更浅显的语言来表达这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结婚呢?在圣经创世记的记载中,神造亚当以后,亚当在伊甸园里的生活是非常滋润的,这是真正的滋润 ,因为“ 有雾气从地上腾,滋润遍地”(创2:6)。亚当依照神的托付修理看守伊甸园,可以想象亚当在伊甸园里每日欢喜跳跃地生活,他并不觉得缺少什么,也没有央求神为他造一个配偶,似乎是神在旁边自言自语说,“ 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创2:18)。于是亚当一直在等待配偶的出现。神依次把创造的各样的走兽和飞鸟带到他面前,只是亚当还没有遇见配偶帮助他,难道神把自己说过的话忘记了?直到有一天,当亚当真的需要配偶的时候,神让他沉睡,然后做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的外科手术,取了他的肋骨造了女人。亚当第一次见到这个女人时,不由地赞叹,“ 哇,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多么伟大的爱情告白,胜过以后历朝历代所有的爱情诗歌。从这个角度看,婚姻是神为亚当设立的,神把婚姻的需要放在亚当的生命中,而不是亚当自己来寻找婚姻,这就是婚姻的基础。婚姻不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而设,婚姻也不是为了政治目的而设,婚姻更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需要而设,婚姻乃是为我们个人的生命而设,婚姻开始于你内心的真正需要。

       所以,弟兄姊妹,当你被问及为什么要结婚的时候,先不要说“ 我要通过婚姻来荣耀神”,或者“ 我们结婚后两个人可以同心合一来事奉主”。这句话是没有错的,这也是神原本的美意,但这不是婚姻的基础,我们不是为了事奉神而进入婚姻,不要一开始就给婚姻戴上一个很大的属灵帽子。又有些弟兄姊妹,他们出于怜悯的心觉得对方可怜:老家在外地,一个人在北京生活很孤单,也很艰难;或者对方过去曾经历一些惨痛的事情,他们想用婚姻来帮助对方,想多给对方一些爱,让其更幸福一些。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因为我们不是别人的救主。还有一些弟兄姊妹,因为到了婚嫁的年龄,父母很为他们的婚姻大事着急,屡次劝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们因为顺服的缘故而被迫考虑结婚,这是结婚的理由吗?至少在我看来,父母的压力不是结婚的理由,倘若你一点婚姻的需要也没有,父母的压力再大你也不会结婚的。

       婚姻的基础,乃是因为神把这种需要放在我们的生命中。所以一般来讲,每个人都需要。到了一定的年龄我们就开始思想爱情,憧憬婚姻。那究竟多大年龄开始有这样的憧憬呢?我想若小学四年级时就开始考虑有些过早了,差不多到了大学阶段,二十岁左右的时候,我们都会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遇到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这是每个人的一种梦想,而且是发自我们内心最深处的,这样的憧憬不是罪,乃是神造我们的时候已经放在我们心中的。所以,弟兄姊妹,倘若你真的预备进入婚姻的话,首先要在创造主面前谦卑地承认:“ 主啊,我需要婚姻。” 不是你能给别人带来什么,乃是你承认自己的需要。

       那有没有不需要婚姻的?也有,比如保罗。神给他特别的独身恩赐,但是主也说了,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领受的,唯独赐给谁,谁才可以领受。所以如果神特别给某个人独身恩赐的时候,他或她不像其他人那么渴望婚姻,这是出自神的恩典。有不少弟兄姊妹在独身的问题上苦苦挣扎,整天思考:“ 我是不是有独身的恩赐呀? ” 在我看来,为独身苦恼的人一般是没有独身的恩赐。因为倘若神真把这个恩赐给你,你不需要在结婚还是独身的问题上挣扎,结婚与否不应该成为你的困惑。神把这样的恩赐给了谁,谁就有了,不是个人追求来的。

       保罗说过:“ 论到童身的人,我没有主的命令,但我既蒙主怜恤能作忠心的人,就把自己的意见告诉你们。因现今的艰难,据我看来,人不如守素安常才好。”(林前7:25 -26)那结婚是不是不属灵,不结婚才是更属灵呢?其实保罗说这番话是有前提的,初期教会时代,信徒因为信仰的缘故受逼迫,他们很难稳定地居住在某个地方,逼迫随时临到,他们为了福音的缘故随时可能殉道亦或逃到别处传福音,在这样的动荡不安的环境里,妻子和孩子的生命和生活都很难得到保护。如果他们结婚了,这意味着他们必须对他们的妻子和孩子负责任,但是不知哪一天,他们为主殉道了,或者遵照主的吩咐逃到别处继续传福音,他们的妻子怎么办?他们的孩子怎么办?他们陷入到两难中:既不能安心传福音,亦不能照顾好妻子儿女。我想这就是保罗说那番话的背景。

       所以,我们要真实地去面对自己的情感,面对自己的真实需要,这便是婚姻的基础。

二、婚姻的意义

       我们注意到,圣经里屡次用基督和教会的关系来表达婚姻的本质(参以弗所书5:22 -33),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神为了让我们了解基督和教会的关系,了解神和地上蒙他救赎的这群人之间的关系而设立了婚姻,这便是婚姻的意义所在:用地上的婚姻来表达属天的永恒的爱,这爱,如死之坚强;这爱,众水不能息灭,大水也不能淹没;这爱,是十字架上基督为你我舍命的爱。这样的爱情是盟约的爱,不仅超越时空、超越历史,而且永不改变,只有死亡才能分开彼此。

       感谢神设立婚姻,让我们在地上能够透过婚姻来品尝神的爱,体会神的爱,并学习神的爱,这爱的源头是从神而来的。

       但是我们地上品尝的毕竟是被污染了的爱,罪人的生命是被污染了的,当然随着我们每一天不断更新自己、穿上基督的新衣而日益成圣,我们的生命愈来愈成熟,愈来愈有基督的形象,对神的爱的品尝也会与以前有所不同。无论如何,在婚姻中我们所能感受到的神的爱还是与永恒中神的爱相去甚远。几年前,作为教会的牧者,看到教会里面弟兄少姊妹多的情况,我很为大家的婚姻苦恼,我常常在神面前思索这事,后来有一天神把一句话放在我心里,“ 这世界的人有娶有嫁,当复活的时候,将来在天上,人也不娶也不嫁,乃像天上的使者一样”(路20:34;太22:30)。虽然在地上肉身的时候我们有男女之分,需要婚姻,但在永恒里面,从神的眼中看,人不娶也不嫁,是这样的。我如释重负。

       到那一天,当你到天上见主面的时候,你是直接承受这份永恒的爱情,永永远远沉浸在爱里面,永永远远享受在爱里面的美好,这是何等美妙的情景!我要给大家的结论是:也许某一天有人还没有结婚就被主接走,也许有人在地上的这辈子真没找到神所预备的另一半,感觉会很遗憾,是的,确实是遗憾。但是当你到天上的时候,直接沐浴在神永恒的爱里的时候,突然就发现地上的婚姻原来是被罪污染过了的,婚姻关系里也有伤害和痛苦,此刻你在地上结婚与否根本不是那么重要了。在永恒里面,和赐下婚姻的爱的主面对面,你的心里会得到完全的满足。

       神设立婚姻除了让我们品尝神的爱以外,又预备我们在其中学习神的爱。圣经上说,“ 你们作妻子的,当顺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顺服主。……教会怎样顺服基督,妻子也要怎样凡事顺服丈夫。”(弗5:22,24)同样的,“ 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 。(弗5:25)

       神为什么要妻子去顺服丈夫呢?难道妻子比丈夫低一等吗?不是的,因为无论男女,都是照着神的形象造的,因而在神的眼中,男女是一样的宝贵,他们的价值是完全一样的。但是神在创造男女的时候,赋予了他们不同的特征,这不是一个平等的问题,而是一个秩序的问题。秩序上既然神让丈夫做头,那他应该得到应有的尊荣,因为这个缘故,妻子要凡事顺服自己的丈夫,以顺服来建立神所设立的丈夫,不断地鼓励他、支持他、建立他、尊重他、顺服他,好让他有神所赋予的男人的尊荣。在这里我提醒姊妹们,谈恋爱的时候最应该注意的是,不要总是去伤男朋友的自尊心,结婚后亦如此。

       一个讨神喜悦的弟兄是什么样的呢?在提摩太前书,保罗谆谆告诫,“ 我愿男人无忿怒,无争论,举起圣洁的手随处祷告。” 神所喜悦的男人是无忿怒的,什么样的人没有忿怒呢?是心胸宽广的人,心胸宽广的人不容易生气,神希望男人们都是心胸宽广的,不希望男人们气量狭窄、斤斤计较。结婚后,弟兄们的品格建造离不开配偶的帮助,神要透过妻子来造就丈夫,妻子肩上的责任可不小。如果妻子整天和丈夫斤斤计较的话,那丈夫的心胸能不能宽广起来呢?不能。说不定本来挺宽广的一个人,倘若妻子整天和丈夫无理取闹,心胸宽广的人也变成不宽广的人了。神所希望的男人也是无争论的,无争论原文的意思是没有疑惑、坚定不移。他们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不是反反复复,不是很容易被这个世界的价值观所动摇。妻子有责任要造就坚定的丈夫,如果丈夫做了某个决定,产生了不好的结果,妻子手中握着丈夫的小辫子,整天埋怨丈夫,动不动就揪着这根小辫子,那丈夫将来会不会很坚定地承担责任呢?我敢说,肯定不会。所以,如果妻子埋怨丈夫心胸狭小、懦弱怕事,不能够承担责任,那我觉得问题主要出在妻子身上而不在丈夫身上。用一句话来总结,有什么样的妻子就会有什么样的丈夫。

       同样,神也要丈夫放下自己的意见,放下自己的道理,甚至放下自己的尊严,以圣经所说的舍己的爱去爱妻子,担待妻子的软弱,保护妻子的心灵,担当妻子的全部生命,给妻子真正的安全感。“ 你们作丈夫的也要按情理和妻子同住,因她比你软弱,与你一同承受生命之恩的,所以要敬重她。”(彼前3:7)在这里,“ 同住” 的意思就是常常和妻子住在一起,担待妻子的一切,当丈夫去为妻子担待的时候,就如同基督担待我们的软弱一样,妻子在丈夫的爱里面,越来越有温柔美好的性情,神栽种在姊妹身上那美好的生命便彰显出来。

       如果丈夫不给妻子一种生活里的安全感,不能够担待妻子的生命,把本来属于自己承担的责任和压力推卸给妻子,让比你软弱的妻子整天活在压力里面,妻子很自然会情绪烦躁,面容憔悴,没有同情心,心里很刚硬。缺乏安全感的人不会温柔。真正在安全感里成长的人才会有温柔。丈夫在家里承担很多的责任,妻子心里面自然就轻松了,圣经里面提到的女性所特有的温柔,女性所特有的同情心,就会涌流出来,因而容貌俊美、神采奕奕。所以,曾有人讲过,结婚前女人的脸由她的父亲负责,结婚后女人的脸由她的丈夫负责。还是用一句话来总结,有什么样的丈夫就有什么样的妻子。

       这样看来,在婚姻里面,我们自己是不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的,必须要透过对方才能够满足我们生命的需要,同样,神也透过我们去满足对方的需要。所以,基督信仰的婚姻观的本质是神透过妻子来建立自己的丈夫,神要透过丈夫去爱护自己的妻子,使丈夫们和妻子们越来越有神给我们的男人或者女人的性情。从这个角度来讲,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不应该进入婚姻,他们在婚姻里面永远感受不到这种满足。婚姻不是为自私的人预备的,婚姻是为那些愿意放下自己、担待对方生命的人而预备的。

       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讲,他们很容易在情感上彼此吸引并相爱,但是由于生命不成熟,没有办法承担这样的情感,而这些情感亦不能透过成熟的生命来表达出来,那真的是很痛苦。一对恋人爱得死去活来,彼此之间都需要爱,都渴望从对方那里得到爱,结果就是双方都有被榨取的感觉,生命中过一段时间会很枯干,枯干到一定的程度心里会特别刚硬,因而发出“ 谈恋爱好累啊” 的感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但是光靠情感的需要是不能够进入婚姻的,必须要有与这个需要相称的成熟的生命,进入婚姻不是为了汲取爱,而是要撒下爱的种子。

       最近我有很深的体会,不快乐的人不能够给别人带来快乐,不知足的人不能够给别人带来知足,自己不感到幸福的人没有办法给别人带来幸福。单身时如果你不快乐、不知足、不幸福的话,我敢保证,你的婚姻生活只能让对方更不幸。只有单身的时候快乐的人才能给日后的婚姻带来快乐,只有单身的时候生命里面有满足感的人才能给日后的婚姻带来满足,只有单身的时候在主里面幸福喜乐的人才能把这种幸福和喜乐带到婚姻里面。所以,你将来婚姻的质量直接取决于你单身的时候在主里面的状况如何。

       正因为婚姻的幸福度取决于单身的幸福度,我觉得年龄多大对于婚姻没有影响。我和我妻子是在我们25 岁那年结婚的,到现在结婚14 年了。有时候我私下在想,假如我们不是在14 年以前遇见,而是现在相恋而结婚,我想也是不错的,因为经过岁月的沉淀,现在我们两个人之间无论是情感的联合还是生命的联合,彼此的默契要胜于二十多岁那时候。我发现很多弟兄姊妹觉得自己的年龄偏大而对婚姻失去信心,好像过了三十岁还没有结婚就非常有压力。不用着急的,神没有说三十岁必须结婚,与其为婚姻忧虑,还不如花时间好好建立个人与神的关系,扎根于真理上而活出的成熟的生命会令你的婚姻锦上添花。我身边就有这样美好的见证,他们为婚姻祷告了多年,当自己真正预备好的时候,两个人相遇,交往不到三个月就结婚了,他们的婚姻真的很美好,成为很多人的祝福。所以,关键不在于年轻或年长,是我们生命的成熟度决定婚姻的质量。

       三、婚姻的使命

       神设立婚姻的时候,对婚姻有这样的祝福:“ 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 创1:28)我们很容易把婚姻的使命单单理解成“ 生养众多,遍满地面”,但是不要忘记,神说这句话的时候人类还没有堕落,人类享受着与神亲密无间的爱,当时多生一个孩子,就是神的孩子;多扩展一个家庭,就是神的家庭。透过家庭,得着敬虔的后裔,神的国要扩展在全地上,这是神本来的计划,亦是神设立婚姻的目的。但是人堕落以后,婴孩自母腹中来到这个世界,虽然他是可爱得不得了,但还是一个小罪人,明白我的意思吗?神的这个计划似乎因为人类犯罪而搁浅了。后来这个计划是怎么实现的呢?神在地上设立教会,透过教会,福音要传遍天下,给万民听,但这不意味着神给家庭、婚姻的使命就没有了。在我看来,透过家庭扩展神的国度依然是神所设计的美好方式,婚姻是有使命的,结婚后,我们不仅要孝敬父母,养育敬虔的儿女,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家庭要成为多人的祝福,要把爱辐射到别的家庭中。我曾目睹很多家庭的悲惨遭遇,知道有不少夫妻,他们年轻的时候深深相爱进入婚姻,虽然生活不富有,但两个人同心努力,几年过去了,事业有成,物质上无所缺乏,房子、汽车都有了,孩子也在良好的学校接受教育,但是夫妻最后却分道扬镳。他们发现婚姻中该有的都有了,突然之间不知道婚姻的价值在哪里。失去了婚姻的价值和使命的时候,离婚便是不可避免的了。这是非常令人心痛的,而我从我们教会的夫妻中观察到,当婚后夫妻二人同心事奉神的时候,他们婚姻的质量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是非常稳固、非常幸福的。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常常开玩笑说,教会并不是在用这种方式来剥削家庭的爱,两个人共同事奉,意味着两个人有共同的目标,有共同的关心,在共同的关心中,他们把自己的爱分享给别人,给别人快乐的时候,自己是更快乐的。因而,他们一起实践这个爱的时候,他们的心灵常常被滋润,常常被神的爱所回馈,这样的的婚姻是很坚固的,非常和谐而且幸福。

       四、婚姻的责任

       婚姻就是盟约,婚姻之爱便是盟约之爱,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足、健康还是疾病、顺境还是逆境,除非死亡才能够让夫妻二人分开。

       从这个角度讲,每个人在结婚时都有一个坚定的责任,要忠诚于自己的配偶,这个忠诚不仅仅是没有发生婚外恋就可以了,倘若你对忠诚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说明你还没有预备好进入婚姻。真正的婚姻是要全身心、无条件地投入你的爱,你要承担对方的一生,你也把自己的整个生命投入到对方身上,这是非常神圣的责任,而且不可改变。所以,弟兄姊妹们,准备结婚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因为这是没有回头路可走的。千万不要被这个世界的潮流所迷惑,以为离婚是无所谓的,更有甚者,认为离婚是时尚的行为,这都是违背圣经真理的。必须要慎重,婚姻是个神圣的责任,你要持守这个责任。

葡萄树 / 慕安德烈 著 李瑞萍 译

我是真葡萄树。约翰福音15 章1 节地上的事物是天国的实在的影子——可见的形式是被创造来表征那不可见的神的荣耀的。生命和真理在天上,我们在地上拥有的,不过是天国真理的象征和影子。当主耶稣说“ 我是真葡萄树” 时,他告诉我们的是: 地上的葡萄树是他的影像和象征,他是神圣的实在,葡萄树是被造的表征,它们指向他,传达并揭示他的存在。如果你想了解耶稣,那就研究葡萄树吧。

I am the True Vine—John 15:1
All earthly things are the shadows of heavenly realities—the expression, in created, visible forms,of the invisible glory of God. The Life and the Truth are in Heaven; on earth we have figures and shadows of the heavenly truths. When Jesus says: “I am the true Vine,” He tells us that all the vines of earth are pictures and emblems of Himself. He is the divine
reality, of which they are the created expression.They all point to Him, and preach Him, and reveal Him. If you would know Jesus, study the vine.
多少双眼睛曾经注视着挂着美丽果实的葡萄树,充满了赞美之情。来吧,定睛在属天的葡萄树上,直到你的眼目离开其他的一切,单单来赞美他。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多少人曾经坐在葡萄树的树荫下歇息。来,安静在真葡萄树的荫下吧,在它下面乘凉。不计其数的人曾经快乐地享用葡萄树的果实。来,摘下属天的真葡萄树的果子,来享用吧,让你的灵魂说:“ 我欢欢喜喜坐在他的荫下,尝他果子的滋味,觉得甘甜。”

How many eyes have gazed on and admired a great vine with its beautiful fruit. Come and gaze on the heavenly Vine till your eye turns from all else to admire Him. How many, in a sunny clime, sit and rest under the shadow of a vine. Come and be still under the shadow of the true Vine, and rest under it from the heat of the day. What countless numbers rejoice in the fruit of the vine! Come, and take,and eat of the heavenly fruit of the true Vine, and let your soul say: “I sat under His shadow with great delight, and His fruit was sweet to my taste.”

我是真葡萄树——这是一个属天的奥秘。地上的葡萄树能够教导你许多关于属天的葡萄树的事。许多有趣、美妙的相似之处不言自明,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主耶稣的意思。但是这些思想并不能使我们知道天上的葡萄树究竟是什么样式,它阴凉的树荫,以及它那能够赐予生命的果实又是怎样的。对真葡萄树的体验也是隐藏的奥秘的一部分,只有主耶稣能够借圣灵揭示并教导它的真义。

I am the true Vine. —This is a heavenly mystery. The earthly vine can teach you much about this Vine of Heaven. Many interesting and beautiful points of comparison suggest themselves, and help us to get conceptions of what Christ meant. But such thoughts do not teach us to know what the heavenly Vine really is, in its cooling shade, and its life-giving
fruit. The experience of this is part of the hidden mystery, which none but Jesus Himself, by His Holy Spirit, can unfold and impart.

我是真葡萄树——这葡萄树是活着的主,他说话,他给予,他做工,要成就他为我们预备的一切。如果你想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和大能,那么请不要认为思考或研究就可以找到答案:它们也许可以帮助你理解为唤醒你的意念、盼望和祈祷所必须从他知道的事,但却不能把葡萄树展示给你。只有主耶稣自己能够揭示他自己。他赐下圣灵来打开我们的眼睛,让我们定睛在他的身上,他打开我们的心来接受他。他必须亲自向你我说话。

I am the true Vine. —The vine is the living Lord, who Himself speaks, and gives, and works all that He has for us. If you would know the meaning and power of that word, do not think to find it by thought or study; these may help to show you what you must get from Him to awaken desire and hope and prayer, but they cannot show you the Vine. Jesus alone can reveal Himself. He gives His Holy Spirit to open the eyes to gaze upon Himself, to open the
heart to receive Himself. He must Himself speak the word to you and me.

我是真葡萄树——如果想让这个全然神圣、美丽的奥秘及其全部的祝福向我开启,我当做什么?你要带着你已知的这个比喻的知识,曲膝安静在主的面前,敬拜他,等候他,直到他神圣的话语进入你心中,直到你感受到主的临在,感受到他就在你的里面。他圣洁的爱会覆庇你,赐给你完全的宁静和安息,让你知道葡萄树将做成一切事。

I am the true Vine.—And what am I to do, if I want the mystery, in all its heavenly beauty and blessing, opened up to me? With what you already know of the parable, bow down and be still, worship and wait, until the divine Word enters your heart, and you feel His holy presence with you, and in you. The overshadowing of His holy love will give you the perfect calm and rest of knowing that the Vine will do all.

我是真葡萄树——说话的是上帝,他大有能力,能够进入我们的里面。他是人,一个与我们同在的人。他是被钉十字架的那一位,借着他的死,为我们赢得了完全的公义和属天的生命。他是得到荣耀的那一位,他从宝座赐下圣灵,使他的临在成为真实与实际。他说——哦,不要只听他的话,要听从他自己。他天天对我们耳语:“ 我是真葡萄树!葡萄树对枝子如何,我对你也如何。”

I am the true Vine.—He who speaks is God, in His infinite power able to enter into us. He is man, one with us. He is the crucified One, who won a perfect righteousness and a divine life for us through His death. He is the glorified One, who from the throne gives His Spirit to make His presence real and true. He speaks—oh, listen, not to His words only, but to Himself, as He whispers secretly day by day: “I am the true Vine! All that the Vine can ever be to its branch, I will be to you.”

圣主耶稣,神亲自栽种的圣葡萄树,我祈求你,向我的灵魂启示你自己。让圣灵不仅通过思想,也通过体验来让我全然知道,你,神的儿子,对我来说,是真葡萄树!

Holy Lord Jesus, the heavenly Vine of God’s own planting, I beseech Thee, reveal Thyself to my soul. Let the Holy Spirit, not only in thought, but in experience, give me to know all that Thou, the Son of God, art to me as the true Vine.
我父是栽培的人——约翰福音15: 1一株葡萄树必须有一个栽培的人栽种它,看顾它,摘收并享用它的果实。耶稣说:“ 我父是栽培的人。” 他是“ 神栽种的葡萄树”。他的所是与所为,都归功于父: 他在凡事上寻求父的旨意与荣耀。他成为人,向我们显明一个受造之物向它的造物主应当如何行。他取代我们,竭力让他活在父面前的生命之灵成为我们的灵:“ 万有都是本于他,依靠他,归于他。”他成为真葡萄树,好使我们可以成为真枝子。这句话就基督和我们自己,教导了我们绝对依赖与完全相信的功课。

And My Father is the Husbandman—John 15:1 A vine must have a husbandman to plant and watch over it, to receive and rejoice in its fruit. Jesus says: “My Father is the  husbandman.” He was “the vine of God’s planting.” All He was and did, He owed to the Father; in all He only sought the Father’s will and glory. He had become man to show
us what a creature ought to be to its Creator. He took our place, and the spirit of His life before the Father was ever what He seeks to make ours: “Of him, and through him, and to him are all things.” He became the true Vine, that we might be true branches. Both
in regard to Christ and ourselves the words teach us the two lessons of absolute dependence and perfect confidence.

我父是栽培的人。——基督在地上时,曾经论到他的灵说:“ 子凭着自己不能做什么。”正如葡萄树依赖栽培的人为它选择生长的地方,为它圈起篱笆,给它浇水、修枝一样,基督觉得自己每一天都完全依靠父给他智慧与力量,来遵行父的旨意。正如他在前一章(14:10)所说的:“ 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不是凭着自己说的,乃是住在我里面的父做他自己的事。” 这种绝对的依赖伴随着最蒙福的确信,他一无所惧: 父不可能令他失望。有了像父那样的栽培的人,他可以进入死亡与坟墓。

My Father is the Husbandman.—Christ ever lived in the spirit of what He once said: “The Son can do nothing of himself.” As dependent as a vine is on a husbandman for the place where it is to grow, for its fencing in and watering and pruning.Christ felt Himself entirely dependent on the Father every day for the wisdom and the strength to do the Father’s will. As He said in the previous chapter (14:10): “The words that I say unto you, I speak not
from Myself; but the Father abiding in Me doeth his works.” This absolute dependence had as its blessed counterpart the most blessed confidence that He had nothing to fear: the Father could not disappoint Him. With such a Husbandman as His Father, He could
enter death and the grave. He could trust God to raise Him up. All that Christ is and has, He has, not in Himself, but from the Father.

我父是栽培的人。——这对基督是真的,对我们也是真的,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基督将教导门徒他们作为枝子的事。他在使用或者提到“ 常在他里面” 或“ 结果子” 这些词语之前,让他们定睛于天,定睛在眷顾他们,运行在他们里面的父身上。神将做成一切,我们所做的,就是将自己交付他手,听任他来支配,并承认自己的全然无助与信靠,确信他会供应我们需要的一切,这是藏在所有基督徒生命至深处的思想。基督徒生命中至大的缺乏是,我们甚至在信靠基督的地方,也把神撇在一边。基督来,要将我们带到神的面前。基督曾经如我们一样,过着人的生活。作为葡萄树的基督指向栽培的神。让我们信靠神,像他信靠神一样,相信,就如那些属于葡萄树的人一样,我们之所是,以及我们应当拥有的一切,都会从上面赐下。

My Father is the Husbandman. —That is as blessedly true for us as for Christ. Christ is about to teach His disciples about their being branches. Before He ever uses the word, or speaks at all of abiding in Him or bearing fruit, He turns their eyes heavenward to the Father watching over them,and working all in them. At the very root of all Christian life lies the thought that God is to do all, that our work is to give and leave ourselves in His
hands, in the confession of utter helplessness and dependence, in the assured confidence that He gives all we need. The great lack of the Christian life is that, even where we trust Christ, we leave God out of the count. Christ came to bring us to God. Christ lived the life of a man exactly as we have to live it. Christ the Vine points to God the Husbandman. As
He trusted God, let us trust God, that everything we ought to be and have, as those who belong to the Vine, will be given us from above.

以赛亚曾说:“ 有出酒的葡萄园;我耶和华是看守葡萄园的,我必时刻浇灌,昼夜看守,免得有人损害。” 在这里,我们开始思想果实或枝子,让我们的心中充满这样的信念: 栽培的人如葡萄树一般荣耀。我们所蒙的呼召有多么尊贵与圣洁,做成这一切的神就多么有能力和慈爱。栽培的人使葡萄树具有葡萄树的样式,相信他也会让葡萄枝成为葡萄枝的样式。我们的父是栽培我们的,他确保我们的成长,也确保我们要结果实。

Isaiah said: “A vineyard of red wine; I the Lord do keep it, I will water it every moment; lest any hurt it, I will keep it night and day.” Here we begin to think of fruit or branches, let us have our heart filled with the faith: as glorious as the Vine, is the Husbandman. As high and holy as is our calling, so mighty and loving is the God who will work it all.As surely as the Husbandman made the Vine what it was to be, will He make each branch what it is to be. Our Father is our Husbandman, the Surety for our growth and fruit.

天上的父,我们是你栽培的。哦,愿你因你手做的工得荣耀!哦,父啊,我愿意敞开心门,领受这样美妙的真理: 我父是栽培的人。教导我,使我能够认识你,使我能够信靠你,使我晓得,你怎样关心、看顾、喜悦葡萄树,你也同样关心、看顾、喜悦每个枝子,同样也关心、看顾、喜悦我。

Blessed Father, we are Thy husbandry. Oh, that Thou mayest have honor of the work of Thy hands!O my Father, I desire to open my heart to the joy of this wondrous truth: My Father is the Husbandman.Teach me to know and trust Thee, and to see that the same deep interest with which Thou caredst for and delightedst in the Vine, extends to every branch, to me too.

灵修方法漫谈(上)

基督教自路德改教以来,由于废除了天主教的隐修制度,其灵修方法及传统有了一个新的起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基督教灵修传统的削弱,因为新教神学需要寻找一个新的灵修方法的基础,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基督教的灵修传统。然而,灵修传统在基督教内一时的削弱并不意味着灵修对于基督徒来说是不重要的。其实对于改教者路德来说,灵修就是非常不可缺少的。他平均每天需要安静祷告两个小时左右,按照他的说法,这样他才能克服处境之压力带给他的焦躁甚至沮丧,从神那里得着服侍的力量。

       对于中国教会来说,本土教会在自己不长的教会传统中,是比较重视灵修这个方面的,这也是盖恩夫人的书之所以在中国教会中受到欢迎的主要原因。今天的中国教会应该继承这个好的传统,在灵修方面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其实在今天这个以“ 忙碌” 为特征的时代,寻求里面的安静与灵修显得更加需要。如果我们不能从在神面前的安静与灵修中让自己站立得稳,得到前行的力量,那么我们就不可避免地会被这个“ 忙碌” 的世界或者事务所裹挟,陷入到身不由己的焦躁之中。

       

       一、灵修的意义

       1、为什么作为一个基督徒我需要灵修?

       这要从一个人所得到基督徒的这个身份说起。

       一个人信耶稣基督,不是为了得到心灵的安慰,求得心理的寄托;也不是为了得到一种看破俗世的道理,一种能够托言明志的思想资源;更不是加入到某种宗教的组织,或者一种快乐生活的俱乐部……而是通过耶稣基督,认识那位创造天地万物的神;认识到在这位创造了万物的神面前,我们不过是一个罪人;认识到靠我们自己,我们不能够从这种罪人的存在中脱离出来;认识到只有依靠耶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救恩,自己才能够从这个罪人的地位中摆脱出来。因此,一个人接受耶稣为主,成为一个基督徒的意义在于:他的罪得到赦免,并且得到来自于耶稣基督的新生命。当一个人真心诚意地接受耶稣基督作为他个人的救主时,那一瞬间,他罪人的身份改变,他成为神的儿女,有了来自神的新生命。这就是圣经中所说的重生。

       你是否重生了呢?如果你还不太清楚你和神的关系,现在就作以下的祷告:

       主耶稣,我承认我是个罪人,无法拯救自己。我承认你是神的儿子,你已经为我死在十字架上,赎了我的罪。我此时此刻真心地邀请你进入到我的心里,成为我的救主。我愿意悔改,从今天起来跟随你。谢谢你听我的祷告。

       约翰一书5 章11 - 12 节清楚地告诉我们:“ 这见证就是神赐给我们永生,这永生也是在他儿子里面,人有了神的儿子就有生命;没有神的儿子就没有生命。” 当你接受耶稣作为你个人的救主的时候,你就已经有了永生。这应许与保障是完全基于神的话,而不是基于人自己的感觉,或者人自己的理论。得到这样的确据不是靠我们的感觉、我们的表现,而是靠你对耶稣基督的信心,用信心来承受神这样的应许。

       这样,当你成为一个基督徒时,你就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神的儿女,正如约翰福音1章12 节所说:“ 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 你就像一个刚被重生出来的婴儿,有了从神来的新生命。永生不是说你离开这个世界时,你才得到,你才享受到,而是在你重生的这一刻,你的里面就已经得到了这个新的生命。这个新的生命使你的生命有了一个新的开始,让你的生活有了新的改变。

       在信主之前,我们的生活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信主之后,如果我们真心悔改的话,我们会慢慢开始一个以基督为中心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征就是,我们要保持与主耶稣的亲密关系。其实,也正是这样一种亲密关系的保持,才会使我们得到力量去过一种以基督为中心的生活,才会使我们里面的新生命得到供养。正如肉体的生命需要物质的东西来供应,同样,我们里面的生命也需要生命的营养来供应。不同只在于,里面属灵的生命需要的是属灵的粮食,而这种属灵的粮食只有在神自己的话语中才能得到,在与主耶稣的亲密关系中才能得到。

       与一个朋友的亲密关系是我们对这个朋友十分熟悉的结果,而与一个朋友非常熟悉是长时间交往的结果。与主耶稣的关系也是这样,我们需要花时间和他见面,和他沟通,我们才能够与他保持一种亲密的关系。这种亲密的关系仅靠一周一次的敬拜,再加一次的查经或者聚会是不够的。我们经常听到教会里有弟兄姊妹说,他们来教会已经好几年了,但还不见生命有怎样的长进。也有人说,自己信主好几年了,但生命还总是起伏不定。有时感到特别有信心和力量,但有时却软弱得让自己一筹莫展。还有些信徒对自己的生命光景丝毫没有意识,直至遇到试探跌倒的时候才有所察觉。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因为缺乏与主耶稣的亲密关系所导致的。我们信主不是信了就完了,而是从此开始了一个不断认识神、不断经历神、不断活出他丰盛生命的过程。对神的不断认识是救恩和我们所有真实的属灵经历的核心。我们被造,就是为了要认识他,这是我们直到永恒都要追求的目标。

       2、我们需要认识神

       约翰福音17 章3 节说:“ 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 这里的认识不主要是指现代意义上的知识上的认识。真正对神的认识,乃是对神的一种亲身经历,是对他的话语与作为的一种领受,是对他丰富之生命品质的一种品尝。这些都不是单从书本中学来的,也不是仅凭着道听途说得到的。从认识的这个意义上,以下两个原因可以说明我们认识神的重要性。

       首先,神自己要向我们显现他自己。

       在诗篇27 篇8 节中,大卫听到神说:“ 你们当寻求我的面”,他的回应是:“ 耶和华啊,你的面我正要寻求。” 约翰福音14 章21 节中也说:“ 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这人就是爱我的,爱我的必蒙我父爱他,我也要爱他,并且要向他显现。”

       在这些经文中,我们看到神乐意、希望见他的儿女。他用自己的话语来邀请、呼召、甚至命令他的儿女经常来与他见面。我们作为他的儿女,也被赐予了儿女的特权,去与这位伟大尊贵的神见面。我们是否听到他对我们的邀请与呼召?我们是否因着心中的渴慕去顺服他的召唤,每天寻求与他的亲近?与神的亲近不是靠一周一次的敬拜能够满足的,这是一个基督徒需要天天做的事情,就像是我们作为孩子,整天需要生活在父母的面前一样。当然,我们应当认识到,这也是我们父母的心愿。如果不是靠着神的吸引,我们单凭自己的力量,很难主动地做到天天去亲近他。

       其次,我们生命的成长与坚固需要与神相连接。

       约翰福音15 章5 节说:“ 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做什么。” 我们需要从主耶稣那里得到属灵的营养,使我们的灵命成长、刚强起来。正如手机电池需要及时充电,否则就会死机一样,我们也需要与主的交通,从他那里得到生命的力量。对于今天的人来说,特别需要天天及时地与主沟通,才能够让我们对付那“ 忙碌” 的生活与事务。

       因此,你会发现,你需要天天与神约会见面,才会与神有一种亲密的关系。而这样一种关系会给你的生命带来多少甜蜜与奇妙,是你以前没有经历过的。

       3、圣经中的例子

       在马可福音中,我们可以看到,就是主耶稣自己,当他还在这个世间的时候,也有这种与他的父时常交通的习惯:“ 次日早晨,天未亮的时候,耶稣起来,到旷野地方去,在那里祷告。”(可1:35)正是这种习惯,让他与父有一种亲密的关系,并让他有力量面对一天的繁重事工及人的挑战。

       神的仆人,比如摩西,也有这样的习惯。“ 摩西素常将帐棚支搭在营外,离营却远,他称这帐棚为会幕,凡求问耶和华的,就到营外的会幕那里去。……耶和华与摩西面对面说话,好像人与朋友说话一般。”(出33:7,11) 摩西知道他个人的能力不足以处理以色列民的所有事务,所以他时常来到神的面前,聆听神的旨意,寻求神给他的智慧。当然,可能更多地也是在神的面前来倾吐他的心声,释放他所承受的带领以色列民的巨大压力。

       在大卫的诗篇中,我们也能够看到他为我们所做出的榜样。“ 耶和华啊,早晨你必听我的声音,早晨我必向你陈明我的心意,并要警醒。”(诗5:3)“ 求你使我清晨得听你慈爱之言,因我倚靠你;求你使我知道当行的路,因我的心仰望你。”(诗143:8)大卫的习惯也是每天早上起来就来到神的面前,来聆听他的话并向他说话。

       4、你的决定

       虽然我们的肉眼没有见过神,但上面的例子帮助我们认识到,住在我们里面的圣灵能够帮助我们与神进行亲密的沟通。我们能够与神做到亲密的沟通,就像我们与我们生活中很好的朋友一样。有人把这样的与神的沟通称为“ 灵修”。

       如果你以前不了解灵修的必要,从来没有独自灵修过,甚至你都不知道人可以和神有这样亲密的关系,那么,现在你是否感到了这个需要?你是否听到神对你的邀请与呼召?你是否想去品尝与神亲密交通的滋味?如果你愿意,那么请你现在就作出一个决定,愿意每天与他见面,与他沟通。如果你真的愿意,现在就请作如下的祷告:

       主耶稣,感谢你赐给我能够与神亲近的权利。我知道你愿意我来亲近你,我愿意听从你的召唤,每天来与你亲近沟通。求你帮助我,让我能够天天来亲近你,从与你的亲近中得到你赐与的力量,品尝到你生命的甘甜。谢谢你听我的祷告。

二、灵修的要素

       1、灵修的要素

       所谓灵修,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借着我们里面的圣灵,与神所进行的亲密的沟通。所以,不管灵修的方法有多少种,核心与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达到与神的相互沟通并更多地认识他。如果我们认识到灵修的这个核心目标的话,那么,我们就能够理解灵修有如下两个方面的要素:听神向你说话;向神倾心吐意。

       要素之一:听神向你说话。这是借着每天的读经达到的:神借着圣经上他的话语向你说话。不过,灵修式读经一般不会读得很多,而重在默想。如果你某些天一次读好几章,却没有默想,那么你可能听不到神向你说话。当你边读边默想,或者把更多时间用在思想今天读的神的话语上时,你可能会发现你对神的这段话有了更好的了解,甚至有了与以前不同的了解,而这种了解特别能够给你当下带来满足,带来信心与力量,或者带来处理事务的智慧。这表明神的话语已经被你“ 听” 进去了。

       要素之二:向神倾诉你的心意。这是借着默想之后向神的祷告达到的。如果你对神的话语有所默想,而这种思想又确实让你对神的话语有更多的了解与感触,那么,神的话语本身就会在你里面让你产生一种要向神回应的祷告。有时,我们在灵修中,总是在滔滔不绝地向神说,可能只是一些事务性的报告或者祈求,那么这还不是与神的对话,还不能达到灵修的目的。真正在神面前的倾诉,是能够让你从中得到释放的倾诉,而这样的倾诉是在对神话语的回应中,是在与神的对话中得到的。所以,应当先仔细地听,再慢慢地说。

       要素之三:灵修是我们与神在灵里的沟通。这种灵里面的沟通不仅仅是通过对圣经中神话语的知识上的了解,或者我们向神的众多事务性的祷告能够达到的。有时,我们会听到有人用早晨仔细地查考一段经文来代替灵修。确实,这种方式让我们对神的话语有了更多的了解,但它还不是我们今天对神心意的领会。有时我们也会看到有人带着一整张祷告的事项来到神的面前,逐个地向神祷告。但这不是我们在灵里向神的倾心吐意。灵修要达到的是与神在灵里的沟通。这是借着对神话语的默想而对神心意的了解,借着在他心意里的祷告所得到的灵里的释放达到的。与神的沟通不主要是知识或者事务上的沟通,而更多是在情感上、心灵上的沟通。正是这个层面的沟通,让人的灵里得到滋润、得到甘甜、得到享受、得到满足。

       简而言之,灵修作为我们与神在灵里的沟通,有两个方面的特点是我们经常会忽视的。首先是我们要与神形成面对面的“ 对话” 与相通,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其次,这种相通是“ 灵里” 的相通,我们会体会到我们灵里得到的释放与滋润。

       2、灵修的过程

       按照上面所说的灵修的要素,我们可以把个人灵修的过程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心灵的预备

       先用几分钟的时间来预备你的心。这可以是一个短的祷告,感谢神赐给你这新的一天,并让你能够来到他面前。求神让你能够安静,预备好心,准备聆听他向你讲话。求圣灵能够感动你,开启你的心,引导你的默想及祷告。也可以唱一段比较熟悉的诗歌来预备,让自己沉浸在这首熟悉的诗歌中。

       心灵的预备所要达到的果效是让自己的心能够安静下来,安静的意思就是能够把其他事情都放下,专注到当下准备做的事情上。预备与神的相见,我们里面的安静中还包含着一层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对神的敬畏。这种敬畏的情感与我们上面所说的神与我们之间像朋友说话一样是否冲突呢?其实不冲突,就是我们周围的朋友,我们也知道尊重是友谊的基础,何况是对这位伟大的神呢?神向摩西说话就像对朋友说话一般,但摩西对这位神心里充满敬畏。其实,旧约时代的以色列先知都把与这位圣洁的神的相见看作是一个可朽坏的人几乎不能承受的事情。当先知以赛亚看到神的异象的时候,他满有敬畏地说:“ 祸哉!我灭亡了!因为我是嘴唇不洁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又因我眼见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赛6:5)今天,我们因着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恩典,作为神的儿女得以坦然无惧地来到神的面前,这是我们所得到宝贵的恩典与特权。但我们有时可能会随随便便地去与神相见,心中没有预备,特别是没有敬畏。这是不珍惜神给我们的莫大的恩典与特权的表现。

       2)读经与默想

       我们可能会把近一半的灵修时间用在读经与默想上。我们下面会讲到默想式读经方法的操练。这里简单地说,默想式读经的重点侧重在默想。所谓默想就是细细地、反复地去思想所读过的这一节或几节经文。这种反复地思想应该可以达到不看圣经中的经文,也能够在心里反复地去思想它。当然,这种细细地思想并不是要我们离开经文的上下语境,相反,正是要我们从一个上下的语境中来思想这段经文的意思。只是说,不看经文我们还能够在心里反复思想它会让我们能够更加专注于这几节经文。

       当你选择圣经中的一卷书,按照其章节的次序依次进行灵修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到神借着你所灵修的经文向你说话。所谓“ 向你说话” 的意思就是,当对经文进行默想时,你会发现有些经文就是针对你说的,是针对你当下的处境或者当下的问题来说的。你对经文的理解也与你的处境有关系。这就是我们里面圣灵的引导。这也是新约时代,神向我们说话的方式,就如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所应许他的门徒的:“ 只等真理的圣灵来了,他要引导你们明白一切的真理;因为他不是凭自己说的,乃是把他所听见的都说出来……他要将受于我的,告诉你们。”(约16:13-14)

       所以你在读经默想时,可以带着这样一个期待:今天,神要借着这一段经文,向你说话,要向你当下的处境和问题说话。如果你安静地默想,你就可能了解神要向你说什么,你就可能了解神今天对你的心意是什么。这就是默想的意义。

       3)回应祷告

       回应祷告是你在灵修中向神说的话。回应祷告如果要有果效,就应该是在你默想的基础上,按照你里面的感动来回应神向你说的话。因此,回应祷告主要是围绕着你所默想的经文,按照你默想经文时所感受到的内容向神祷告。这样的回应性祷告是以神的话语为中心的,它能够让我们从自己的处境中出来,从自我的中心中出来,享受到与他同在的快乐,享受到单纯地思想他的话语的甜美。

       尽管我们说在灵修中我们会向神倾心吐意,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管默想的经文,而一味地自说自话。我们的心意先要在倾听与默想神的话语中有一个调转(悔改),使我们能够从自我中心出来,站在神儿女的地位上,这样我们向神的回应祷告才可能是灵里向神的自由的倾诉,我们的倾诉才可能是通畅的。

       如果我们在默想中真的经历了自身心意的调转,那么我们回应的祷告中通常会包含一个因素:神的话会成为我们生命与行动的激励,它会直接落实到我们的生活与行为之中。如果我们的灵修达到了这个程度,灵修就算达到了真正的目的。这正如马太福音7 章24 - 27 节所说的:“ 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听见我这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并且倒塌得很大。” 当我们在与神的相通中心里有所感动,有神话语的激励进入到我们的里面,那么,回应的祷告是我们向神表达出来的顺服,愿意把来自于神的激励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就是主耶稣所说的聪明人,我们的信心及生命就如房子建立在磐石上,不怕雨淋,水冲,风吹。在今天这个忙碌之裹挟力量如此巨大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生命之根基。

       4)写灵修笔记

       写灵修笔记就是总结你灵修时所得到的感受,这感受既包括你默想神话语的感受,也包括你对神的回应祷告。具体地说,内容包括今天感动你的那节经文、你对经文的领会,以及你对经文的应用。

       写灵修笔记最大的好处就是,它能帮助我们把可能是模糊的感受明晰地表达出来。并且通过这种明晰化,让我们的默想及回应有可能更深入一个层次,使灵修的果效更提高一个水平。有些领会或者感受,如果当时没有写下来的话,可能随着这种感动的平复,也就淡忘了。有些领会或感受,在没有写的时候,还没有太好的了解,只有在写的时候,才带出那么丰富的内容。因此写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记录的过程,同时是一个加深领会、明确回应的过程。特别是对我们落实到行动的回应来说,灵修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明确自己在当下所要做的是什么,提醒并激励我们把灵修落实在自己生命的改变上。

       (本文在写作中主要参考了卓弟兄所写的《天天与神相处》。这里只是全文的上半部分,下部分会涉及到具体灵修的方法、灵修习惯的培养及灵修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相关文章: 灵修方法漫谈(下)

对教会社群性的思考1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同意,教会是一个群体,是由一群人组成的。但对这个群体应有怎样的理解,则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差别会很大。而这种差别的存在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教会观。

       在中国教会传统中,一种“ 敬虔派的教会观” 曾经发挥过很大的影响。这种教会观之所以与敬虔派的名字有关系,主要是源自于敬虔派的一些基本观念。其中一个基本的观念就是强调每个个人与神的直接关系。这种直接关系使人有一个重生的生命。教会就是这些已经有重生生命的人在一起的聚集。这里的要点在于:不管他们是有形的聚集还是无形的聚集,他们都属于神的教会。就有形的聚集来说,由于侧重于对个人与神关系的强调,使得持这种观念的很多人认为,教会是否有一种看得见的组织并不是太重要。有时这些组织甚至可能会成为个人生命成长的障碍。所以,持这种观点的人比较赞同一种以自愿为基础的非正式的团契,其样本就是普里茅斯弟兄会的样式。这种样式成为中国本土一个比较大的教会(小群教会)的教会观的基础。从这种教会观出发,这个派别的教会过去曾明确地反对:1、教会有形的组织制度;2、专职的牧职的设立。

       对于把教会群体理解为一种由个人自愿组成的松散的或者非正式的团契,我们可以暂且把这种观点称为“ 团契式教会观”。持这种“ 团契式教会观” 的人,对于教会建立有形的教会制度持反对意见,还有一个重要的反对理由,就是强调圣灵在教会中的作用。认为教会的制度建设会妨碍圣灵在教会、教会信徒及同工中的自由运行。按照这种观点的思路,工人对教会的事奉,以及信徒对教会的参与,都应该是按照圣灵的感动来推动。而不应该用制度来加以规定。灵里有感动,人才应该动;灵里没有感动,人就不应该动。这本是一个十分好的原则。不过,在很多时候,所谓“ 灵里” 的感动时常会退化为一种“ 主观的感受”。这样,教会生活可能会成为人们各自按照自己的感受来参与的生活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制度无疑表现为一种约束。

       教会究竟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松散团契(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松散的联合体),还是一个有着某种秩序与结构的社会群体?更深入的问题是,教会作为一个群体,是以其中的特殊个体(重生的个体)为其前提,还是其本质上的群体性是其中个体的前提?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对教会本质的理解。尽管问题的产生来自于对教会有形形态的不同理解,但一个重要的提醒是:不要将教会的有形形态、教会在社会中的活动、教会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关系等,作为理解教会的出发点。上述引发我们思考的问题很容易让我们直接进入到教会组织结构之特征的探讨上,会引导我们从教会的可见形态上去推测教会的本质。过去中国教会对教会论的探讨,常常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即从时代论的角度,解释启示录中的七种教会形态,并直接从这些教会形态出发,去推测教会的本质,使自己的教会观被建立在一个可被质疑的基础上。

       应该不单是从启示录或者使徒行传出发,而是从整个圣经的视野,来看教会被建立的根基,从而理解教会的本质。在对教会本质的考察中,来思考其群体或者社群性2。相信从这种途径带出来的对教会社群性的理解,会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产生更好的启发。不过,这样一来,研讨的路程无疑增加了很多。所以,本文只是一个系列性研究的第一步。3

       二、对“教会”(ekklesia)的词源学考察

       Ekklesia 构词上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ek-(out of)指“ 出来”;kaleo(to call)指“ 呼召”。在七十士译本中,译者用ekklesia 译希伯来词qahal(assembly)。这样,分析ekklesia 的意义,首先就要了解qahal 的意义。

       Qahal 从字源上可能起自于与声音有关的字,指传唤人们来聚集的呼唤,或者人们来聚集的行动。字意上不主要侧重在聚集的人群上,而是侧重在聚集这样的行为上。4 有时这个字有宗教上的含义(申9:10;10:4;23:1 - 3),比较明显的用法就是申命记23 章中所说“ 耶和华的会”;有时就是指一般的聚集(王上12:3);而在以西结书中,它也可以指以色列以外的国家(17:17;27:27;32:22)。

       在古典希腊文中,ekklesia 这个字是指一个城邦的公民聚集。这种公民的聚集可能经常召开,通常是为了某些城邦的事务,而在这些事务上,凡合格的公民都有表决权。5 这种用法在使徒行传中也出现过(19:32,39,41)。

       从上述字意的考察,我们可以尝试有如下的讨论。

       首先,新约中的教会,在含义上,与旧约中的耶和华的百姓(或者以色列国),有着某种意义上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主要集中在,无论是旧约时代的以色列民族,还是新约时代的基督的教会,他们都被看作是神的百姓。而“ 百姓”(people)这个词的意思有多个层面,也可以译为国家、民族等。如果我们回到当时的历史处境中,那么我们会理解,这个词特别与当时一个民族或者城邦相联系,指一个城邦或者多个城邦共同体(国家)的公民之意。在这个意义上,中文译为“ 百姓” 似乎不能让人完全体会当时表达的意思。

       史处境中,那么我们会理解,这个词特别与当时一个民族或者城邦相联系,指一个城邦或者多个城邦共同体(国家)的公民之意。在这个意义上,中文译为“ 百姓” 似乎不能让人完全体会当时表达的意思。

       再次,旧约中qahal 这个词并不首先指聚集起来的人群,而是侧重于召集这个行为及聚集起来这个过程。当七十士译本将其译为ekklesia 时,虽然已经向“ 聚集起来的人群” 这个方面的意思有些转移,但多少还是保留了希伯来词本有的召集的意思。这一点可以反映在教会历史中对教会之首要特征的不同侧重上。从早期教会一直到宗教改革之前,天主教的教会观一直把教会所具有的使徒性当作是教会的首要特征,把从使徒开始的教会传统看作是决定教会是否是正统教会的首要前提。在这个传统中,涉及到的更多是教会所传讲的教义、圣礼及仪式的形式。到宗教改革时期,对宗教改革家来说,教会之所以为神的教会,不主要地由使徒以来的教会传统来决定,而是由如下两个特征决定:是否有神的话语被纯正地宣讲;圣礼是否被正确地施行。神的话语及圣礼都表达了他们所理解的教会的本质:神的应许与福音所显明的地方。对于路德来说,神的话语不会徒然返回,意味着他的话语一定会把他的子民召集起来。而对于加尔文来说,正是神自己的话语在他所召集起来的群体中建立起秩序。

       把教会定义为“ 一群重生的(或者被召的)人”,即把教会首要地看作是一群特殊的人,这个理解是自重洗派开始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现代成为一种主流的教会观,不仅流行于后来的浸信会,也流行于其他的宗派,如路德宗传统下兴起的敬虔派教会,以及改革宗传统下的公理会等。这种侧重点的转移隐含了一种教会观前提的转移:前两种理解基本上还是把教会的整体性放在前面,是教会整体的传统或者话语决定了其中某个人之成为其成员的身份;但后一种教会观则颠倒了这个关系,其所隐含的前提是:由每一个个人的重生身份决定这个群体的整体性质。这种现象与西方近代以来的个人主义的兴起有着相对应的关系。       

三、圣约决定了教会的社群性

       在圣经及教会传统中,教会一直把自己看作是与神立约的子民或者国度。这个性质决定了教会所具有的社群性。7

       在新约圣经中,教会这个群体是与旧约中所说的神的子民相联系而被看待的。在旧约的时代,神的子民(people)就是神所拣选的以色列民族(或者国家);而在新约的时代,神的子民不再以国籍或者民族为依据,“ 因为从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 8 被纳入到新约之中的人是“ 被神所召的,不但是从犹太人中,也是从外邦人中” 9 。不过,虽然构成上有所不同,但这个群体的性质却没有变化:神自己所拣选出来、归于他自己统治之下的一个群体(people)。就是由于这种不变的性质,保罗用旧约中神对以色列民族所说的话,来描述新约时代的教会:“ 神的殿和偶像有什么相同呢?因为我们是永生神的殿,就如神曾说:‘ 我要在他们中间居住,在他们中间来往;我要作他们的神,他们要作我的子民。’ ” 10 这里或许应该强调的是,这里相同性的基础在于:神的拣选是针对一个群体而言的。无论是在旧约时代还是在新约时代,神都不是先拣选一个个的人,然后这些人自发地组成可以被称为神子民的这个群体。神拣选的是一个群体或者一个族类,这个群体的子民构成了一个圣洁的国度:“ 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11

       在旧约时代,作为神自己所拣选的百姓,以色列民族是一个与神立约的民族。同样,在新约的时代,神借着他的独生子,将他与自己子民的立约扩展到以色列民族之外。如保罗在罗马书中引用何西阿书时所说的:“……我们被神所召的,不但是从犹太人中,也是从外邦人中。这有什么不可呢?就像神在何西阿书上说:‘ 那本来不是我子民的,我要称为我的子民;本来不是蒙爱的,我要称为蒙爱的。从前在什么地方对他们说,你们不是我的子民,将来就在那里称他们为永生神的儿子。’ ” 12 如果说新约与旧约有什么区别的话,那么,以前神的百姓就是指以色列民族,那么现在,神的子民则并不限于这一个民族的人,而是“ 用自己的血从各族、各方、各民、各国中买了人来,叫他们归于神,又叫他们成为国民,作祭司,归于神,在地上执掌王权。” 13 过去,神的百姓以割礼作为与神立约的见证,那么在新约的时代,神的百姓则是以洗礼作为自己与神立约的见证。过去,以色列民作为与神立约的子民,主要是通过遵行摩西律法将自己与其他人相区别的身份表明出来。而现在,教会作为神的子民,则主要是通过传扬耶稣的福音与遵守他的命令而将自己与众不同的身份显示出来。

       如果我们从圣约的角度来看教会群体,那么我们反思我们的教会观时,会发现如下的一个问题:神与教会中个人的立约与神和这个群体的约之间是什么关系。确实,神与一个群体所立的圣约比起神与个人的立约来说,似乎是一个更大时空中的事情,具有更多的模糊性,而不像在一个有形教会中,领受神呼召的个人与神所立的约那么明确与具体。所以在教会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具有的未经反思的教会观就是:每个人与神的直接关系,或者说其与神的立约,决定了其所组成的群体所具有的与神立约的性质。但上述的思考让我们看到,神与这个群体的圣约,超过了生活于任何一个时代的个人。个人进入到他那个时代的这个圣约的群体中时,才得以与这个圣约有份,才享受并经历到这个圣约带给他的地位及祝福。这里,我们发现自己很容易陷入到现代人极易陷入的二元论倾向中:或者是个人之约在前,或者是群体之约在前。或许实际的情况是:神与他自己百姓的群体之圣约是通过与每一个时代他所呼召出来的个体立约体现出来。不过,思考给我们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神与他所呼召出来的每个人的个体之约不能完全取代神与这个百姓整体之圣约。严格地说,圣约只存在于神与他的整个子民的群体关系中。在这个神与他百姓之整体的圣约中,更能反映出神对整个宇宙及人类的创造与救赎的计划。

       思考人与神之约的性质,涉及教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约的关系。如果我们主要谈论个人与神之间建立起来的约的关系,那么,我们会从这种角度说:个人与神建立起来的约的关系,决定了这个群体中个人与个人之间建立起来的约的关系。这样,在教会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约的关系具有一种间接关系的性质,就是说,你我由于与同一位神各自有着某种直接关系,从而由这种关系决定了我与你之间关系的性质。我信赖你,不是由于你是可信赖的,而是由于我信赖神,是因为神是可信赖的。不过,如果我们是从神与教会整体立约的角度来思想的话,那么我们看教会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有所不同:圣约本身决定了教会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表明,圣约本身具有两重性:神与教会群体之间的约,及教会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约。这时,人与人之间约的关系并不直接地取决于每个人与神之间的关系,而是取决于这个群体与神的约的关系。

       从个人与神的关系来看教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由于个人向神的委身关系所带来的个人彼此之间的委身关系。个人从神那里领受到的爱的关联,带来个人之间彼此爱的关联。不过,当我们从教会整体与神的圣约来看教会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由于教会之整体性所带来的关系的结构性,如同一个身体具有某种有机体的结构一样;以及这种结构性关系与神的整个救赎计划的紧密关联。无论从哪个角度,由于教会群体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的约的关系,表明出教会的社群性。  

四、救赎的最终旨意决定了教会的社群性

       当我们探讨教会的社群性时,我们还可以看到这种社群性的第二个重要的基础:神在人类历史中的计划,这个计划指向神统治最终达到完满的方向。14

       在谈论到神在人类历史中的救赎计划时,我们通常会把神的救赎与个人灵魂的得救联系起来。这个倾向在宗教改革之后,特别是现代以来的救赎论中被强调。神对于人的救赎确实是以个人的方式进行的。但这个方式在一种个人主义的文化语境中,似乎发生了某种意义上的简化。这种简化具体地表现为:拯救似乎是个人的事情,或者是个人的私事。它直接涉及到当事人个人心里对神的认信,个人内心与神的关系。救赎带给当事人的只是个人内心的改变,人的思想境界的提高,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时个人心理及情绪上的稳定。然而,这是神的救赎的意义吗?

       当涉及到对神的救赎计划的理解时,我们似乎应该从神对人的创造及人自己的堕落这样一个更大的视域中去看。就神对人的创造来说,一个不能忽视的特点就是:神所造的不是一个孤立的、靠自己能够独立的人。相反,神说“ 那人独居不好”,15 神要为那个独居的人造一个配偶。换言之,神最初造人就是“ 造男造女”,神从一开始就把人造在一种相互的关系中。如果我们要问,神造人为什么要“ 造男造女”,而不是造一个没有性别的人?那么一种可能的回答就是:神所造的人是一个要在相互间关系中生存的人,是需要与他人建立起生存关系的人。而这种生存关系的典范在圣经中神所配合的第一对夫妻关系中得到最好的预表:即完全敞开与信赖的关系。神所造的、并期待人能够生存于其中的就是这样一种二人一体的关系,这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完全敞开、交托、信赖之关系的一种表征。但这种关系在亚当与夏娃的堕落中,遭到了破坏与扭曲。其实,只有当我们从一种关系的角度来看神对人的创造,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犯罪最直接地影响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创世记中讲到亚当的堕落所带来的后果时,主要描述的就是人之生存世界的三重关系受到破坏与扭曲,即人与上帝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神所造的这个世界的关系。正是这三重关系构成了人生存于其间的生活世界。由于这些关系受到人之堕落的影响,人的生活世界被完全地改变了。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神在人类历史中的救赎计划,那么神的救赎就不只是停留在对其中孤立的个人的拯救,以及这些个人性情的提高上。可以说,神的救赎不只是要拯救个人,同时还要拯救他们生存于其中的关系。基督在十架上的救赎既使个人与上帝关系得以和好,同时也能够让个人与自己、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得以恢复与更新。最后,在新天新地里,人与整个世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得到恢复。16

       其实,教会作为“ 基督的使者”,所被托付的正是这样一种和好的福音与使命:“ 这就是神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不将他们的过犯归到他们身上,并且将这和好的道理托付了我们。” 17 救恩的大能不仅能够让人与神和好,也带来人与人之间的和睦:“ 因他使我们和睦,将两下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而且以自己的身体废掉冤仇,就是那记在律法上的规条,为要将两下借着自己造成一个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既在十字架上灭了冤仇,便借这十字架使两下归为一体,与神和好了。” 18 这里所说的外邦人与神所拣选的以色列民在基督里的一体关系,代表了在基督里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全新关系,这种关系就像最初在亚当与夏娃之间所预表的那种一体关系一样。这种全新关系不只是借着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赎在以色列民族与外邦民族之间实现了,也要在每一种类型的人之间,在每一个要成为其门徒的个人之间实现出来,就如加拉太书中所说的一样:“ 你们因信基督耶稣都是神的儿子。你们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并不分犹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 19 这里所说的“ 成为一了”,并不是个人或者其间关系的消失,而是上述意义的“ 一体关系”,即在一个同为神儿女的身份的基础上,个人与他人之间所有的完全敞开、彼此交托、相互信赖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救赎意味着人与人之间被扭曲的关系被恢复或者更新为一种“ 一体关系”(即某种共同体)。

       不过,这里所涉及的关键问题在于:是个人身份先改变,然后才是其与他人之群体关系的改变或者建立,还是个人身份的转变本身就是在一种群体的关系之中发生的呢?这种二元论的思维方式是现代人思维方式的特点。或许就是出于这种二元论的划分,使人们产生了这样的误解:个人身份先改变,新的关系是随后建立起来的,并且其重要性是第二位的。然而,在圣经的启示中,并不存在这种二元的划分。神当初把人创造在一种关系之中,现在神也要在一种关系中重新把人创造出来。如果我们把上述加拉太书中所讲的“ 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理解为是在基督的身体里每一个人天然的不同社会身份都得以消解,而有新的关系以及新的身份,并且“ 基督的身体” 不仅是指无形的教会,同时也指地上有形的教会,那么,一个以基督为根基的教会,以及这个新的教会社群关系的存在,就成为消解个人不同社会关系的现实处境。换言之,不是个人生命先改变了才进入到这个群体中,而是在这个群体中,其生命才发生转变。这个工作不是构成教会群体的人的工作,而是一直在建造并引导教会的圣灵的工作。如果说是基督建立了他的教会,那么自五旬节后,圣灵就一直在建造与引导着神的教会。当教会在五旬节经历到圣灵的降临时,教会群体经历到圣灵的一个奇妙的工作就是,他使这个群体中本因语言障碍而无法沟通的人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正是圣灵在这个群体中的工作,使本有着不同社会差异的人,在这个群体中得以相互的接近和理解,不同身份带来的隔断能够被打破,从而使基督带来的福音以及他所成就的恩典能够在其中传递,并被人们所接受。

       在这个意义上,归入基督的认信既是个人性的,同时又是发生在群体关系之中的。这个情况比较典型地体现在洗礼仪式中个人的宣告上。信仰的宣告是从这个人心里所发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认信是个人性的;但同时这个宣告应当是在教会群体中发出的宣告,是对教会群体一贯认信并一贯宣讲之信仰宣告的重复。任何与这个教会群体之认信有不同的认信宣告都与归入基督没有什么关系。我们应该在这个意义上理解保罗在罗马书中所说的:“ 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 20

       总之,从神在人类历史中的救赎计划来看,神所要拯救的绝不只是单个的人,还包括他们所生存于其间的群体关系。这种被救赎的群体关系具有人与神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和好的特征,是神最终完满地显明他的王权,让神的国最终得以实现的一个预先彰显。在这个意义上,神救赎的最终旨意构成了教会之社群性的基础。

       

       五、神的本性决定了教会的社群性

       如果说决定教会社群性的第一个方面取决于教会是与神立约的子民这样的身份,第二个方面源自于教会是未来神之国度的见证;那么,这第三个方面就是教会所反映出的神自己的本性或者形象。其实,对教会本质的认识还取决于对她与三位一体神自身关系的认识。可以说,正是三位一体神之三个位格的一体关系成为教会之社群性的更深层基础。21

       按创世记中所说,神造人的时候就计划“ 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于是“ 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 造男造女。22 如果我们把这里的“ 我们” 按照基督教的传统理解为是指神的三个位格,那么,人就是按照神三位一体的形象造的。按照现代神学家的理解,神的三个位格成为一体的形象,使得被造的人是生存于关系之中的人。这是我们今天理解神何以“ 造男造女” 的途径之一。这种理解的方式,显然不同于奥古斯丁以来的传统。奥古斯丁从人的灵魂角度来理解人所具有的神的形象,并且按照人灵魂中具有的记忆、认知、意志功能来类比三位一体的神的形象留给人的印记。以后的神学家尽管并没有从人心灵中的这三个功能来理解神的形象,但基本上还是从人的灵魂角度来理解人所具有的上帝形象。其实,只要是从这个角度,那么无论是把这个形象理解为是人的理性还是人的自由意志,人们都还没有把神三位格的一体关系纳入到自己的视野之中。应该说,一个有着“ 一体关系” 的人的群体,最初表现为是亚当与夏娃的这对夫妻的关系,才更接近于三位一体之神的形象。

       如果说,亚当的堕落带来人的关系的破坏,使得人所具有的上帝形象受损,那么,救赎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是要使人们重新具有神的形象,重新映照出与人建立起了生命联系的三位一体神的形象。当一个人在神的面前悔改,认信基督为主的时候,按照彼得在五旬节上的讲道,他的罪得到赦免,“ 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23 即得到圣灵的内住。而在圣经其他地方,又说凡接受神儿子的,就有神儿子的生命在他们的里面。24 其实,不管怎样表达,当人借着耶稣基督与三位一体的神相和的时候,与神建立起关系的时候,在人的里面就有了这个神的生命。人的作为不仅是要见证这个三位一体的神,同时,还会以某种方式参与到神的位格关系之中,而“ 得与神的性情有分”。25 过去,我们理解这一点的时候,更多是从个体生命的角度来理解的。但现在,我们还可以尝试着从群体的角度来理解。具体地说,三位格之间如果充满着一种爱的一体关系的话,那么,这种爱的一体关系的形象正是在一个爱的群体中被映照出来。这意味着,个人在让自己完全地融入到一个爱的群体中的时候,“ 得与神的性情有分”。

       按照基督对他的门徒的命令,这个门徒的群体应该是一个彼此相爱的群体,而他们间的彼此相爱正是他们这个群体之不同于其他群体的首要特征。“ 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 26 这里,人与人之间所当有的爱,就是基督对人所有的那种爱,也是神本性中所有的那种爱。按照奥古斯丁,圣灵既是父的灵,也是基督的灵,因而正是圣灵把父与子紧紧地联系起来,成为父与子爱的关系的纽带。在这个意义上,圣经中说“ 神就是爱”,其实就是指圣灵就是爱。27 在这个意义上,正是这同一位圣灵在教会群体中的工作,把基督的信徒们联系起来,使他们能够有一种爱的关系,使这个群体有可能成为一个爱的群体。正是这同一位圣灵的工作,使一个信徒在融入到这个爱的群体中的时候,经历到神自己,而 “ 得与神的性情有分”。

       总之,三位一体神自身的爱的关系成为教会之社群性的更深层的基础。当人与这个神和好,与这个神建立起生命的联系,试图要活出这个神的生命之性情的时候,由这个神的三位格之间爱的关系所决定,人也一定是在一个爱的群体之中。

       

       六、结论

       1、上面我们从三个角度考察了教会的本质,以及教会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社群性。在对这种教会社群性之基础的考察中,我们看到教会的群体性是更为基本的,并不以其中个体的特殊性为其前提。教会不是一个由某些特殊的人构成的一个松散联合体,并由这些特殊的人决定了这种联合体的关系特征。教会作为一个具有其自身特征的整体,有着一个整体性的结构关系,而这种结构关系并不是完全由其中的个体来决定的。圣经中所使用的有关教会的比喻,如国度、身体、圣殿,特别在后两者中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结构,正是对这种整体结构性关系的最好说明。

       2、这里之所以把教会的群体特性用社群性来表达,主要是想用社群性来表示教会群体关系所具有的如下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群体具有一种结构性关系。这种整体的结构性关系在有形教会中主要是通过教会的制度性建制体现出来。其次,群体所具有的“ 一体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通过成员间彼此委身的爱的关系体现出来。第三,生活上的共同体关系。这种关系不单纯是一种精神或者思想上的沟通关系,而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关联的生存关系。

       3、虽然在探讨教会的本质时,我们所探讨的教会特征,用传统的教会论术语来说,主要表现为是对无形教会之本质特征的描述,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于普遍之教会特征的探讨,就不适用于具体的有形教会。某个具体时期具体地点的有形教会的存在形态,不过是无形或普遍教会之基本特征的具体体现。如果说在对教会之普遍本质性的关系特征,上面的探讨还只是停留在一个抽象的阶段,还只能够用类似“ 一体关系” 这样的抽象词语来表述,那么,在进入到有形教会的层面时,这些特征就会以更为具体的形态表现出来。

——————————

1 本文特别受益于Stanley J. Grenz, Theology for the Community of God,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2000, Chap. 17 (The Church—The Eschatological Covenant Community).

       2 英文即community。这个词可以译为“ 共同体”、“ 群体”、“ 社群” 等。

       3 逻辑上讲,下面需要研究的问题相应为,从作为社群的教会看教会的责任与使命;作为社群的教会的治理,以及作为社群的教会与世俗社群的关系,等等。

       4 M.J. 艾利克森,《基督教神学》,卷三,华神出版社,2003 年,279 页。

       5 同上。

       6 徒6:1 - 6。

7 Stanley J. Grenz, Theology for the Community of God, p.466.

       8 罗9:6。

       9 罗9:24。

       10 林后6:16。

       11 彼前2:9。

       12 罗9:24 - 26

       13 启5:9 - 10

14 Stanley J. Grenz, Theology for the Community of God, p.481.

 

       15 创2:18。

       16 启21:1 - 5。

       17 林后5:19。

       18 弗2:14 - 16。

       19 加3:26 - 28。

       20 罗10:10。

       21 Stanley J. Grenz, Theology for the Community of God, p.483ff.

       22 创1:26-27。

       23 徒2:38。

       24 约一5:12。

       25 彼后1:4。

       26 约13:34-35。

       27 麦葛福,《基督教神学手册》,刘良淑等译,校园书房出版社,2003 年,294 页。

《信约》 :基督徒信仰的规范与理解

提起教义(doctrine),大多数人联想到的往往是枯燥难耐的说教。许多人甚至感到它是“ 一个令人如坐针毡的字眼”。1 当基督徒受后现代反权威、反理性思想的影响,或者接受教会内注重道德伦理、神秘经验的某些教派传统时,对教义(或神学)尤其反感。2此外,有一个比较严肃的观点认为:对信仰做出理论性的界定,是基督教希腊(哲学)化的结果,换言之,是西方教会的产物。对此,一篇短文无法作出充分的回应,本文只想指出,圣经与教会传统是紧密相连的。希望本文对信约的说明可以让我们认识基督徒信仰的根本所在。

       众所周知,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根基。旧约作为正典(Canon)的一部分,其神学构成了犹太教与基督教的信仰基础。“ 十诫”便是其核心。后来先知们的信息无论多么富有灵感,都无一例外地建立在“ 十诫” 之上。否则,便是假先知的信息。所以,在福音书中,主耶稣把律法与先知的道理(即旧约)归纳为“ 爱上帝并爱人如己”,这恰恰就是“ 十诫”的结构。这一点绝非偶然!3 而在马太福音中,主祷文具有严谨的神学框架。可以断定,它早期基督徒信仰最基本的条文之一。尽管圣经的教导十分丰富,但为了易于记忆与思想,无论是旧约还是新约,都给了我们简明的道理框架。这不仅规范了我们的信仰,也促使我们去寻求对信仰的理解。

       如果我们留意初期教会彼得、保罗、约翰这三位主要使徒的著作,就会发现,虽然他们侍奉的地方相隔万里,几十年都未必能见上几面,但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却能在所传的“ 真道上同归于一”。不错,许多人指出他们有差异,我们也承认有,但那是在文学风格与神学侧重上,不是在本质上的。4 当然他们还有各自的侧重点,因为他们有特定的听众/ 读者。尽管如此,谁也不能否认他们福音信念的一致性。5 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他们的心里有共同的信条。正如保罗劝诫提多、提摩太:要持守所听见的纯正教训。6 而这教训是有模式的。7 违背了它,信仰就没有意义。哪怕是天使,所传的若是与使徒传的不一样也要受咒诅。8 那么,作为基督徒,我们绝不可含糊,必须知道这纯正的道理规模(the form of teaching)是什么!

       保罗在罗马书10 章9 - 10 节指出,人得救“ 要心里相信,口里承认”。其内容就是相信“ 耶稣基督是主(神)”,承认他“ 从死里复活”。这正是五旬节彼得讲道的中心思想,也是约翰福音写作的出发点。9 在面对后来出现的异端时,使徒们对此一再重申。10 麦格夫(A. E. McGrath)认为,早期教会在给人施洗时以此作为教理问答。

       当使徒们陆续去世后,期间有许多异端出现,11 甚至有冒他们名的作品在流传,败坏许多人的信心。使徒的许多继承人达成共识:有必要制定使徒教训的纲领,并编辑使徒的作品。12 第二世纪末期,与现在新约正典目录几乎相同的书卷名单就已经出现,即《穆拉多利残篇》(L.A.Muratori, 约170 -190)。后来形成的《使徒信经》(Apostle’sCreed)的内容,在第二世纪时候也已广见于教父的作品。13 值得注意的是,完整的新约目录是东方教父阿塔那修(Athanasius)在主后367 年的公开信中提到的,而《尼西亚信经》(Nicene Creed)在主后325 年就出现了。他恰恰是影响该信经确立的核心神学家之一。另外,在以他命名的信经的开头便严正地告诫人们:“ 凡欲得救者,必坚守大公教会之信条,守之不全不正者必永远沉沦。”14 由此可见,我们断不能忽视信经在编辑新约正典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而拉丁教父奥古斯丁主张,信经代表圣经的立场,解经时要以信经为参照。他不断劝诫信徒要接受信经为信仰的规范,并且他在许多著作中注释使徒信经,称它“ 言简意长,乃信仰之精义”。15 可以确定:无论东方或西方的正统教会都一直认同信经是信仰的规范,是众教会判别异端的主要依据。

       教会历史中, 根据信经制定的信条(Confession)与信约(Covenant) 同样是作为信仰的告白。信条不像信经是普世教会的信仰准则,而是某个宗派的神学陈述。比如信义宗的《奥斯堡信条》(Augsburg Confession),改革宗的《威斯敏斯特信条》(Westminster Confession)。信约既不是所有教会认同的信条,也不是某个教派的信条,而是许多在神学上大同小异的教会的信仰宣言。著名的《洛桑信约》(The Lausanne Covenant)即是一例。它是全球福音派的共同宣言。《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信约》便属于此类性质的宣言。它基本上是对福音派信仰的继承与重述。

       记忆中,中国教会很少有较完整的关于信仰的宣言,倒是不少思想或运动的“ 独立宣言” 和好高骛远的宣教口号。我们所注重的往往是属灵经验与福音事工,非常缺乏基本信仰要道的建造。殊不知,没有真理的敬虔与异教徒无异;没有纯正教义的宗教狂热也不过是异端的行径。在上帝的眼中毫无属灵价值。君不见,有些地方基督徒很多,但也异端丛生;有些地方基督徒很热心,但异端却能轻而易举地摧毁许多人的信仰。近年来,随着三自教会的新派神学正式面世,加上家庭教会中屡受异端邪教的搅扰,在某些地方的三自教会16 和家庭教会都开始进行不同程度的神学反思,并注重正统教义的学习。《中国家庭教会信仰告白》就是这一处境下努力尝试的重要成果。17 它的意义不在于神学思考的全面与成熟,但标志着中国家庭教会在信仰上的一次意识觉醒。它无论对于防范异端,还是建立教会之间的联系都功不可没。90 年代后,在北京新兴的教会,普遍没有属灵传统也没有宗派背景。18 这种情况各有利弊;利的方面是没有遗传包袱,弊的方面是属灵观念较贫乏与混乱。鉴于此,我们尤其需要怀严肃与谦卑之心,追溯信仰之源流。在上帝的恩眷中,我们得以“ 和众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弗3:18)。感谢上帝!守望教会在这件事上不是观望,而是步入其中。《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信约》虽然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毕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信约》的起草,与其他正统教会的做法一样,是基于古代教会的三大信经,同时参照历代信条。它是一份带有改革宗色彩的福音派信仰宣言,尝试针对在当前中国的处境,做出一些回应。如在第一章第四条,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看法;第六章第八条,批判了一些在中国教会中较流行的偏差观念;第七章的第八至十条是对极端的灵恩派的指正;第八章第八条陈述了政教关系的立场;第十章除了说明不可或缺的末世事件外,尽量保持较包容的态度。那些在教会历史上没有定论的问题,我们自然也不宜过于固执。

       “ 上帝愿意万人得救,明白真道”,更期望他的儿女能“ 为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竭力地争辩” ! 19 每个基督徒都要看到:认知真理,持守并为之辩护,是我们今生的重大呼召!阿们!

——————————

1 麦格夫《今日基督教教义》,第一章,基道书楼,1993 年。

       2 赞美网上有人(自称神的真正儿女)视神学为魔鬼败坏教会的伎俩,甚至说“ 三位一体论” 出于撒但。简直是邪恶的亵渎!

       3 马太福音22:37 - 40,“ 十诫” 的前四条强调人类对上帝的敬畏与敬拜,后六条是针对“ 爱人如己” 的教导。请参出埃及记20:3 - 17。

       4 虽然彼得承认保罗的著作有难懂的地方,但他完全认同保罗的权威。参彼得后书3:15 - 16

       5 关于在早期教会有所谓保罗派与彼得派的对抗论调,不在此评述。

       6 提多书2:1,提摩太后书1:13。

       7 2 Timothy 1:13, the pattern sound of teaching,NIV; Romans 6:17, the form of teaching, NIV.

       8 加拉太书1:8 - 9

       9 使徒行传2:22 - 36,约翰福音20:31。这些便成了后来《使徒信经》的最重要部分。

       10 否认基督没有肉身或没有复活以及律法主义。约翰一书4:2;哥林多前书15:12,20;加拉太书。

       11 主要有三种:马吉安主义(Marcionism),诺斯替主义(Gnosticism),孟他努主义(Montanism)

       12 后使徒教父以及尼西亚大会前教父贡献卓著。使徒约翰的门生坡旅甲(Polycarp)的学生爱任纽(Irenaeus)尤其突出。主要作品有《驳异端》、《使徒宣道论证》等。

       13《 马丁· 路德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 月第一版,84 页。

       14《 阿塔那修信经》开头。此信经可能不是阿氏亲笔,但依据他的神学。焦点是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

       15 奥古斯丁,《基本教理讲授选集》,上海光启社。

       16 有人说“ 三自教会” 的名称不准确,但由于约定俗成,本文仍然采用。指在“ 三自” 体制内登记的教会。

       17 该宣言以改革宗神学为基础,由中华福音团契 、华人归主教会、中华蒙福教会及 其他家庭教会共同起草,时为1998 年。

       18 更确切的说法是没有清楚地意识到中国教会历史信仰的传统,或宣教士的宗派背景。

       19 提摩太前书2:4,犹大书3 节。

牧师访谈:中国家庭教会的发展及未来

(一)中国家庭教会现阶段的特征

       《杏花》:您觉得目前中国家庭教会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天明牧师:先简单回顾一下我们中国教会的历程。自基督教宣教士马礼逊1807 年来华传教至今有二百年了,中国教会在神的带领下经历了历史性的成长,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807 年至1949 年,神透过外国宣教士们的辛劳把福音的种子撒在了中国。从沿海撒到内陆,甚至带到最偏僻的边疆小山村。一直到1949 年神透过政权的交替使他们离开了中国。神对宣教士们的心意,或者说神透过宣教士们所要做成的工作,就是广传福音——得人。

       第二阶段是从1949 年至1979 年,神透过中国基督徒的苦难打下了中国教会的根基。从50 年代开始,中国教会经历了火的试炼。神透过中国老一辈基督徒的苦难和殉道的血炼净了中国教会,并打下中国教会坚实的根基。从此在中国,基督教不再是洋教,而实实在在成为了中国人自己的信仰。这样,中国教会的根基立住了。

       第三阶段是从1979 年至今,神透过中国年轻一代,就是我们这一代的基督徒正在建立他的教会。中国教会的春天终于来临了。先是1979 年开始的中国农村家庭教会的复兴,紧接着是1989 年开始的城市教会的复兴——以大学生为主要群体的知识分子阶层的心灵向神敞开,寻找真神。当时信主的很多人成为了现今城市教会的骨干力量。

       第四阶段,不久的将来,也许到了我们的下一代,神会从中国教会差派许许多多的宣教士到世界各地宣教。

       现在中国家庭教会正处在第三阶段,现在正是神建立中国教会的时期,教会要被建造并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开花结果。

       

       《杏花》:从1989 年开始城市教会复兴,到如今已经有18 个年头,这期间中国城市教会有些什么样的发展变化?

       天明牧师:其中几个方面的变化很明显。第一,群体上的变化。90 年代初城市家庭教会的主要群体一般是老年人或者社会边缘的群体;现在城市教会的群体大多数为年轻人,知识分子及中产阶层的比例明显增多。第二,带领人的变化。90 年代初城市家庭教会的带领人都是那些从监狱里面出来的老传道人;但现在基本上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三十岁到四十岁的中青年人。第三,在聚会形式上的变化。90 年代初城市家庭聚会主要有祷告聚会、见证交通聚会和查经聚会,没有主日崇拜;而现在都有主日崇拜、各种信徒造就和工人培训,以及活泼的团契生活。第四,同工队伍的变化。90 年代初城市家庭教会几乎没有同工队伍,现在则有同工团队。第五,教会组织的变化。90 年代初城市家庭教会没有组织,教会几乎所有活动都是信徒自发性的聚会;现在则具有一定的组织,有基本的行政制度,教会大部分事工都是有计划和组织性的事工结果。第六,信徒的委身的变化。90年代初城市家庭教会信徒没有委身的概念,哪里有好的讲道,就涌到哪里;而现在信徒基本委身于自己的教会或团契。第七,教会注重点的变化。90 年代初城市家庭教会注重祷告、见证和为主受苦;现在教会注重牧养、工人培训、团队事工、神学、文化使命等等方面。第八,聚会场所的变化。早期城市家庭教会基本上都是在信徒家里聚会;但现在到了一个地步,家庭教会慢慢地走出了一个家庭的局限,出去租一个专门聚会的场所,在公用的聚会场所聚会。这对家庭教会来讲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杏花》:前面谈到城市家庭教会的变化,那这些发展变化是不是也带来了教会发展模式的变化?

       天明牧师:是的。在我个人看来,目前城市家庭教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四种。第一,自然型增长。早期家庭教会的成长完全是自然性的、自发的,没有任何的目的性可言,强调只要两三个人奉主的名聚在一起,主就在我们中间,这就是教会。慢慢地,人数增加了,出于安全的考虑,就分开聚会,彼此间保持一个很好的关系,当时没有说是不是一个或两个教会的问题,这种自发性的聚集和自然性的成长是早期家庭教会的一种特征。

       第二,团契倍增型增长。比较有目的性的教会增长,这样的教会一般有一个教会观,所以当教会增长到一个地步,在一个地方不能够容下时,也出于外在环境的考虑,他们可能会分开聚会,但仍然保持同一个教会的模式,甚至可能一个变成两个,两个变成四个,慢慢地教会有很多的聚会点,但它还是一个教会的模式,这也是过去我们教会所走过来的路程。

       第三,分开植堂型增长。教会只要增长到一个地步,无法在一个地方聚会,或影响彼此的团契,就分开,分出一个独立的教会,他们之间形成一个系统,类似于长老会总会,但他们的关系又不像总会那样密切。这些分出来的独立的教会需要招募或聘请新的传道人来带领。

       第四,城市家庭教会的成长最近有一种新的趋势,就是把不同的聚会点整合成一个大的堂会,转型成大堂会型教会。随着教会的成长,很多弟兄姊妹,尤其是教会的带领人逐渐地发现,无论是采取分开植堂型增长模式,还是团契倍增型增长模式,到一个地步,都会遇到成长的瓶颈:随着教会团契的增多,教会教牧同工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被各团契的重复性事工(如主日讲道)所占去,使得教会在各项专项事工上很难有更多的投入;团契倍增到一个地步,发现一个能够带领团契的工人的成长,比团契倍增的速度缓慢得多,这最终导致教会牧养不力;而且,各团契相对的独立和分散,使教会的资源过分分散,教会无法发挥合一的整体力量,无法承担更多更大的主的事工。因此,城市家庭教会转型而建立一个统一的大堂会型教会是不可避免的,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杏花》:如果城市家庭教会转型而建立一个统一的大堂会型教会,那么,教会面对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天明牧师:首先是观念上的。家庭教会已经习惯并擅长以团契倍增或分开植堂方式的教会成长,转型使我们从头学习大堂会模式的发展。这种转型,使每位同工及弟兄姊妹在事奉的角色及定位上有所调整,这是极其艰难的重新磨合的过程,而且,我们必须从“ 化整为零、打游击”、“ 一人独挡一面” 的事奉观念中走出来,学习彼此配搭的团队事奉,这些都是挑战,也是对每个神的工人成长的挑战。聚会场所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如果要转型成大堂会模式,必须从居民区走出来,要找一个相对独立的、不影响周边居民的场所,因为聚会人数不断增多,难免影响周围的邻居。因此,租用写字楼等相对独立的空间是不可避免的。最后,我提醒两点:一、在向大堂会模式转型的过程中,教会要继续保留、建立和加强牧养性小组,免得转型成功后发现失去了原先牧养的长处;二、是圣灵的工作而不是成长模式的转型带来教会的成长,成长模式的转型只不过是“ 把新酒装在新皮袋里”。惟有倚靠圣灵的能力,教会方可继续成长。

(二)教会治理架构的建立

       《杏花》:前面谈到,目前中国教会处在被建造的时期,教会想要在中国社会开花结果的话,本身需要做什么样的调整,或有些什么样特征呢?

       天明牧师:其实我们这一代的背景极为特殊,我们不是从小成长在教会里,信主之前也没有见过教会,更没有任何建立教会的历史或经验,因此建立好教会的挑战是挺大的。在过去为信仰受逼迫的那个年代里,很难形成一个成熟的教会观,每个信徒能够持守信仰已相当不易。现在环境不同了,教会需要被建造并且用福音来影响社会。

       我个人认为想要建立教会,首先要弄清楚真正的教会是什么,这就需要有一个合乎圣经的健全的教会观。

       

       《杏花》:请解释一下什么是正确的教会观?

       天明牧师:首先,是教会的委身,没有委身,就没有教会。每个信徒包括带领人应该委身在一个教会里。我们委身基督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委身在宇宙性教会的其中一个地方教会里,并且在那里不再是一味地支取,而是开始用所得的恩赐服侍其他的肢体。

       第二,是教会的牧养,教会一定要有很好的牧养。过去教会更多的是自发性的聚集,感到需要聚会、需要查经,这不是基督教会的常态。教会要有好的牧养,应该有神兴起的牧者及同工,由他们承担起牧养教会的责任,而不是信徒自发性地彼此牧养。

       第三,是教会的治理,教会一定要有自己的治理架构。原来中国一般的家庭教会人数并不很多,不需要什么组织,也不需要有什么治理的行政架构。现在随着教会的成长,人数越来越多,建立教会的治理模式,或称行政架构是当务之急。

       第四,是教会的神学,教会要确立自己的信仰和神学体系。按道理来讲,应该先有神学,再建立教会才是,中国教会却是反过来了,在基本信仰的基础上先建立了教会,但教会成长到一个地步,才发现需要确立教会自己的信仰和神学体系,以此保护教会在真道上的合一,并指导教会更深一层的事奉。

       最后,是教会的目标。一个教会不能够做所有人的工作,仅仅一个世代的教会也无法完成主的大使命,神自己也是用将近两千年的时间、用普世的教会来完成他的大使命计划,而且还在完成当中。因此,我们必须放下自己,谦卑地从神手中、在他普世性的大使命计划里接受其中极小的一部分,作为自己教会的使命来承担,而且是在这世代中。为此,我们必须寻求主并要确定服事的主要目标群体是什么,重点服侍那些神托付给我们的群体,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需要一个最基本的教会的异象和事奉的理念,这个建立是非常需要的。       

       《杏花》:那么,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所要得着的主要目标群体是什么?

       天明牧师:过去中国农村教会成长得比较快,且比城市教会早,但它没有什么目标群体的问题,广大的农村基本只有一个群体,就是农民,没有更详细的分类与阶层。但是城市的人群成分比较复杂,有很多不同类型。

       对我们来讲,虽然我们很欢迎所有的人来到我们教会,我们也愿意牧养他们,并与他们一同建立教会,但是我们主要关注知识阶层及专业人士为主的群体,以得着他们为我们主要的目标。因为我们自己本身属于这个群体,而且教会中大部分的同工、弟兄姊妹属于这样的群体,所以我们很适合也应该使用神给我们的这些资源来去做这方面的工作。      

       《杏花》:那教会成长的异象呢?

       天明牧师:我们教会成长的异象就是,首先建立好北京守望教会,并且透过教会的成长,将来能够在各处建立类似的教会。

       《杏花》:这是否意味着守望教会将来以倍增教会的方式成长?若是这样,怎么样能够达到倍增教会的目的?

       天明牧师:是的,过去我们是以团契倍增的方式增长,将来我们应该按教会倍增的方式增长。为此,我们首先要建立好一个合一、健康、成熟的教会,将来从这里差派工人,并给予人员及经济上的支持不断建立教会。

       《杏花》:如果按照倍增教会模式发展,信徒怎样才能得到很好的牧养?小组是怎么安排的?

       天明牧师:过去我们教会一直是以团契倍增的模式成长的,每个团契里有二十到五十人不等,一个团契里的信徒彼此间都认识,由一个带领人带领几个同工一同去牧养,还是能牧养好的。但各团契经整合后,在大堂会里,彼此间的关系似乎比以前疏远了,我们需要建立更多的牧养小组(家庭小组)来牧养他们。过去我们知道小组很重要,但现在我们越来越切实地感受到小组实在太重要了。       

       《杏花》:以后是否要通过小组的倍增来增长教会的人数?

       天明牧师:现在我们刚刚开始建立牧养小组,就是家庭小组,目前我们家庭小组的目标主要是牧养和关怀我们的会友以及在我们中间稳定聚会的弟兄姊妹。我们还没有想到以小组去倍增,因为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小组还没有成熟到一个地步具有能够倍增的功用,所以我们现在主要的目标是以小组来牧养和关怀,将来各小组发展成熟了,也会考虑以小组倍增。我们现在有专门的小组长训练(门徒训练),通过训练好一个小组长,可以建立一个小组,这也是一种透过工人的倍增方式。       

       《杏花》:您前面提到教会观里的委身、牧养、架构和服事目标,由于认识的差别,特别是在教会治理架构方面,您认为北京守望教会这步迈得容易吗?还是有些困难?

       天明牧师:是很不容易。因为教会确立自己的治理架构,就意味着神在教会中的属灵的秩序显明出来,这是魔鬼最不甘心接受的,因此挑战是很大的。难处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一是对现状的满足。有些人认为现在挺好的,没有必要建立特别的制度,建立不好反而给教会带来更大的麻烦,这不无道理,但教会总是要成长的。二是担心教会有了制度,就拦阻圣灵的工作,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建立教会的治理模式,并不是要建立属人的制度,强化人的管理,而是根据圣经的原则,明确圣灵呼召的教会工人之间、以及他所赐下的不同恩赐之间的彼此配搭关系。三是建立教会的治理架构,意味着原先模糊的同工与同工之间、同工与信徒之间的关系明确起来,这也意味着每个人都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虽是适当的调整,这种调整却是痛苦的,需要时间的。最后,魔鬼的黑暗势力借此机会以各种理由和名义攻击教会,想分裂神的教会,这是一场属灵的、在教会成长道路上必须取胜的争战。

       《杏花》:在这个建立教会治理架构的过程中我们能有哪些机遇?

       天明牧师:首先,环境上的相对宽松。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比过去教会所处的社会环境宽松多了,所以建立教会的组织,不需要背过去的那种政治包袱,反而教会建立良好的组织管理好自己,不仅对教会好,对社会也是一种负责的态度。第二,观念上的突破。现在大家越来越能接受组织化的管理及团队合作。教会中的很多弟兄姊妹自己已经在工作岗位中进入管理层;明确各自的职责,彼此合作,以团队来达到目标,这种团队事工理念在社会上已经非常普及。第三,教会发展到一个地步,大家深切地感受到,在教会里大家必须彼此配搭、团队事奉,但如果教会没有制度,没有属灵秩序的话,在实际事奉及决策过程中,很容易导致无休止的争论且没有结果。随着教会的成长及事奉的深入,至少工人们已经看到了建立教会治理模式的这种需要。我相信这一切都是神的恩典,是神为他的教会预备的。过去我们中国家庭教会认为,按立牧师、建立制度都是属人的,那些教导是受到当时教会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成长局限的影响的。

《杏花》:中国家庭教会建立的制度与国外现有的各个宗派的制度有什么区别?

       天明牧师:我们过去一直想建立适合我们教会的、所谓有中国特色的教会模式,为此作过一些取长补短的尝试,但经过多年的努力后,发现我们无法突破和超越近两千年的教会历史中所建立起来的最基本的几种架构。当然,这种尝试不是没有意义的,经过这几年的摸索和尝试,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不同治理架构的意义所在。如果现在有人问我在这方面对其他教会有哪些建议的话,我的建议就是:每个教会不需要经历很多不同架构的治理变迁,最好一开始就在教会历史中形成的成熟的基本架构中选择一个适合自己教会的,当然可以做些适当的调整。       

       《杏花》:您认为现阶段中国家庭教会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天明牧师:蒙神的恩典,中国家庭教会的成长很快,人数不断增多,弟兄姊妹生命的变化也很大,但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成熟的教会观。大部分教会是一边建造一边摸索,但有些教会还没有意识到教会观的问题。其实我们教会也是一路摸索这样走过来的。

       第二,还没有学会彼此配搭的团队服事。过去教会的工人都是能独立作战的精兵,但是当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大的团队事奉的时候,就有问题了。其实这不光是教会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

       第三,还没有系统地整理自己的信仰、建立神学体系。教会的成长应形成成熟的信仰和神学体系,它能帮助教会走向社会及更广阔的宣教事工。

       第四,还没有确立合宜的政教关系。中国的环境确实很特殊,中国教会这几十年所走过来的路,大家也都知道。中国家庭教会成长到今天,该是面对和解决政教关系问题的时候了。确立合宜的政教关系,无论对教会还是对政府,都是一种祝福。       

       《杏花》:您说中国家庭教会应确立合宜的政教关系,对这个问题,您能不能做更具体的说明?

       天明牧师:中国家庭教会走过了五十年的历史,这五十年来中国家庭教会经历了许多的艰难,甚至逼迫,这也使家庭教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不合宜的政教关系带来的创伤。这种历史的创伤,给家庭教会带来的普遍心态有两种:一是,因惧怕而顺服政权。他们强调“ 没有一个权柄不是出于神的”,政府的权柄既然是出于神,我们应当无条件地顺服,但这种顺服 “ 不是出于良心, 而是出于惧怕”,这种不是出自尊重神权柄而来的良心,而是出于惧怕的顺服,不是圣经所教导的。另一种心态是,家庭教会因长期受压制和逼迫,便认为政权就是出于魔鬼,因此竭力回避政府、逃避政府,不愿意去面对政府。这种心态也是不对的,因为圣经清楚地告诉我们政府的权柄确实出于神,应当尊重。

       因此,中国家庭教会要确立合宜的政教关系,必须从历史的创伤带来的阴影中走出来,以基督的爱来饶恕政府过去带给教会的伤害,并除掉对政权的惧怕和逃避的心态,仍相信神在人的国中掌权,以此合宜地看待拥有神赐管理这国家权柄的政府,正面地面对政府,与之沟通和对话,积极地表达我们的信仰及信仰立场,并且尽可能以法律途径来解决政教关系问题。这无论对教会、政府,还是对我们的社会,都会是极大的祝福。

       我认为教会的自主权是教会所持守的信仰中极重要的一部分,若是放弃了这个,就不再是合神心意的上帝的教会了。教会的自主权具体地体现在,教会在信仰及其实践、人事的任免、财物的管理及使用方面拥有的权利,比如教会的人事权,教会的牧师、长老等,应该遵照圣经的原则,也按圣灵在信徒内心的印证,由教会自己来选立,而不是由哪个宗教部门或机构来审批或任命。我认为合宜的政教关系应建立在“ 政教分离” 原则的基础上,即“ 教会应本着良心的原则尊重神赐政府的权柄,教会的自主权也应得到维护”,这种政教分离是大多数教会所持守的原则,也是被历史证明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原则。       

       (三)未来展望

       《杏花》:您能否展望一下未来中国家庭教会的发展?

       天明牧师:首先我是很希望每个教会能够带着很清楚的属神的教会观,建造好每个教会,等到有一天,每个教会都放在灯台上的时候能够成为一个好的见证。我的建议是:

       第一,教会在继续持守火热和爱主的心的基础上,能够建立一个比较成熟的制度。包括表明信徒委身教会的会籍、自己的信仰告白,以及教会的治理架构等,让凡来到教会的人就能清楚地了解教会,也让社会知道教会到底是什么——教会是怎样的一个团体,教会到底信仰什么,教会在地上做什么,教会是如何事奉上帝的等等。

       第二,提高教会整体牧养的水准。从牧养的层面来讲,过去我们持基要派神学立场的教会特别看重个人得救,而且所有的事工焦点就是围绕着个人得救,当然,个人得救对一个人来讲是最重要的,是信仰的开始,没有错。但是一个得救的人怎么样能够活出基督耶稣的生命,这是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受到罪的伤害而破碎的心灵和人格,如何在基督耶稣里被医治、恢复而得享神儿女自由的荣耀,因此带来婚姻关系的恢复、家庭关系的恢复、社会人际关系的恢复等等,这些个人生命在基督里整全的过程,就是教会牧养的重大课题。

       第三,建立合宜的政教关系,教会能够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祝福,最终走向世界宣教的行列,成为世界的祝福。

       第四,各教会之间能有更多的来往和交流。过去我们家庭教会之间来往和交流甚少,其原因早期多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后来是因为每个教会都埋头苦干、投入自己教会的建造。现在,经过十多年的成长,北京的各个家庭教会都渐渐显露出来,神透过每个教会所做的工程已经初步显露出来,我们自己也知道在哪些方面神使用了我们,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学习和成长,越来越觉得需要彼此交流,交流各自事奉的经验,探讨事奉面对的共同课题,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资源共享,在一些事工上能够有配搭合作。       

       《杏花》:为适应目前中国家庭教会的发展,带领教会的领袖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天明牧师: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说不好就把那些已经牧养教会很好的带领人放在不适合的那边。(笑)作为教会带领人应具备的资格和条件,圣经教牧书信中已经有很清楚的教导。所以,对此我没有什么可说的,但一定要让我说点什么,那我很想对教会的带领人说:持守从神来的呼召,竭力牧养神的群羊,以坚忍的信心带领教会向前进,进入神的得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