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

圣经中的部分弦乐器介绍

一、弦乐器

弦乐器主要为琴、瑟,奏时以歌和之。在圣经中诗歌的作者常赞琴声之美,如诗八十一篇第2节,作者亚萨赞琴音之美;大卫王亦赞美琴瑟能动人高尚之情操,悟出神之奇妙(诗108:2);由此我们可以了解琴瑟大抵皆为和悦之音。制乐器之材料,《撒母耳记下》第六章5节记载是以松木制的;而在《列王记上》十章11-12节及《历代志下》九章11节记载,所罗门王在筑圣殿时,利用邻邦希兰王的船只自俄斐运来之檀香木,除了建殿外并用以制乐器;故当时所用材料当以此二种为要。现将乐器分述如下: 

1.琴(Kinnor):

最先提及琴的地方,是《创世记》第四章21节。「琴」无疑是圣经中最早、最普通,也最常用来伴奏的一种乐器。这个名称是从Kanar一字而来,就是产生一种颤抖而喘鸣的声音,犹如拨动弦线的那种声音的意思。这个乐器可能与古希腊的七弦琴很相似,是用琴拨或手指去弹(《撒母耳记上》十六章23节),轻便易于携带(《以赛亚书》廿三章16节),走路时可抱着弹,故可在列队之时用来伴奏。它最常与聚会或重要的日子在一起,如:迎约柜(《历代志下》五章12),献燔祭(《历代志下》廿九25 节),圣殿中的音乐班也常用(《历代志上》廿五13节)。以色列民被俘时,他们便把琴挂在柳树上(《诗篇》一三七篇2节);而先知以赛亚(《以赛亚书》廿四章8节)和以西结(《以西结书》廿六章13节)都以「弹琴之乐止息」和「人也不再听见你弹琴的声音」为以色列犯罪带来的一种惩罚。

2.瑟(或称圣琴:Nebel):

常与琴同用,可从《撒母耳记上》十章5节,《历代志下》九章11节,《诗篇》八十一及一O八篇的第2节之记载看出;有时瑟亦与钹同用(《历代志上》十五16,《历代志下》五12,《尼西米记》十二27)。瑟的形状似亚述之十六弦琴,诗篇中载有十弦琴(《诗篇》三十三2;一四四9)。瑟常与琴相提并论,它也可以用来给声乐伴奏,它的构造比琴复杂,在音质和高低度的性能上都比琴大,与今日的竖琴极相像。瑟,其音清细(代上十五20),鼓者可行而弹之(撒上十5),它的用途很广,大卫王移约柜入耶路撒冷时所用的乐器即有瑟(撒下六5),大卫为圣所而设常用的乐队亦有弹瑟者(代上十五16、十六5、二十五1);后代崇拜神亦莫不奏瑟(代下五12),喜庆之事也常用之(赛五12,阿摩司书六5)。

3.迦特琴(Gittith):

迦特琴在《诗篇》第八、八十一和八十四等篇的标题中都曾提到,大约是希伯来人自迦特地方输入的一种类似琴的迦特乐器。迦特另有一说为一种音调名。 

4.琵琶:

弦乐之一种,与琴瑟相似。另有一种「丝弦乐器」,在诗篇标题中及旧约他处皆曾提及,其详已难查证。

关于《圣哉三一歌》

经文:它们昼夜不住地说:圣哉,圣哉,圣哉,主上帝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启示录48

《圣哉三一歌》是一首伟大、庄严、雄壮、优美的颂歌。英国著名诗人丁尼生(A.Tennyson)称它为“世上最伟大的诗”。它是按照启示录所载和先知以赛亚所见异象(启示录48-11;以赛亚61-4)按诗意描写,是传神的杰作。可用于早晨礼拜的开始:“清晨我众歌声,穿云上达至尊”;也可作为一般的颂歌。

这首诗的词作者是英国希伯主教(R.Heber1783-1826)。希伯出生于贵族世家,他的长兄是一位藏书家,家中存书十五万册,所以他自幼博览群书,擅长文学,在牛津大学读书时,曾得过诗奖。

希伯很有爱心,时常济助有困难的人。年轻时,家人常替他把钱缝在衣服口袋里,不然,他在路上会把钱都掏出来帮助穷苦人。

希伯从大学毕业后,在他的故乡什罗普郡霍德尼特担任牧师16年。他曾写过五十七首圣诗,多半是在牧师任内写成的。他在任牧师期间,密切联系信徒群众,广角社会人士,名声甚好。1823年他被选任印度加尔各答主教,管理全印度教会教务,并在印度建立了第一座神学院,培训印度本地教牧人员。印度天气极其炎热,他常冒着酷暑奔走各地宣教。182643日他在一处领礼拜,因人数众多,只能站在院内炎热的阳光下讲道,礼拜完毕返舍洗澡,很久未出来,待人破门而入时,他已魂返天家,息劳主怀,终年仅43岁。

1827年,希伯的寡妻将他的遗稿在伦敦出版,是为英国教会所出版的第一本赞美诗集,得到了广泛的赞扬,不论哪一宗派的赞美诗集,都争先采用他的圣诗。

曲调是英国圣公会牧师、作曲家戴克斯(J.B.Dykes1823-1876)特为这首诗所谱。戴克斯幼年时即在他祖父任牧师的教堂里参加唱诗班。他很有音乐天才,一首乐曲听完后就可以弹奏出来,少年时已任主教座堂琴师;入剑桥大学读书时,即以业余音乐家闻名。他曾组织剑桥音乐会,以吸引音乐家为教会歌曲贡献力量。

戴克斯大学毕业后(1847年)任圣公会牧师,兼任唱诗班指挥,后于英国达累姆(Durham)大学获音乐博士学位。他听说编辑《古今圣诗》的消息后,即投稿七首,都被采用。《古今圣诗》1875年再版时,他的曲子被采用多达六十首。他的圣公会高派习尚曾引起教区主教和部分信徒的责难,但他的圣诗乐谱却被各教派人士争相采用,有的成为非常流行的曲调。由于他对教会工作成绩斐然,因此,死后被葬于圣奥斯瓦尔德教堂院中。

这首《圣哉三一歌》的调名为《尼西亚(NICAEA)》,以纪念主后325年在该地举行讨论三位一体教义的第一次基督教大会会议。

这首诗在我国早已有了好几种大同小异的译词,歌本中所选用的是由刘廷芳和杨荫浏二人合译的。

关于亨德尔的“弥赛亚”

亨德尔的「弥赛亚」可说是全世界被演唱最多的清唱剧(包括以英文及其他许多语言,当然英文唱的最多),也是基督徒耳熟能详的圣乐;其中之「Alleluia」大合唱,更是许多大大小小的合唱团、圣歌队唱过或试著去唱,许多人都能「倒背如流」的曲子。而演出的人数,首演时有18人诗班(6位男童女高音,12位男性演唱者中有4位唱女低音、4位男高音、 4位男低音),共使用了33件乐器──12支小提琴、 4支中提琴、 3支大提琴、2支低音大提琴、4支双簧管、4支巴松管、2支小喇叭、1组定音鼓、1架管风琴。

这是1742年4月13日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首演的编制。而莫札特在1789年重编的乐谱,使后来演出的人数大增,同年在伦敦就有275 位人声及248件乐器的记录。而1859年在伦敦的亨德尔100年逝世纪念会时,合唱团高达 2765人、乐器460件。1869年在美国波士顿「和平日节庆」演出时,更曾有过一万人大合唱「Alleluia」、500件乐器伴奏的记录。「弥赛亚」受欢迎的程度于此可见一斑。此外甚至有所谓的「弥赛亚大合唱节庆」,就如在美国普林斯顿的西敏寺音乐学院,常常邀请普林斯顿附近的居民,自备乐谱参加大合唱,英国的伦敦也常有此盛况,人数有时多达2000人。 当然,世上有许多贫穷的人,也因著「弥赛亚」的演出而多少获得些帮助,许多医院更因而被建造或改建。世界上各个角落每年都有人因为唱「弥赛亚」而获得心灵上的鼓舞,产生更多向上迈进的力量。许多基督徒因为听了它而更爱主、爱人。也有不少非基督徒(特别是大专院校的合唱团员)因为参与了「弥赛亚」的演出而深受感动,决心追求真理、用音乐服事世人;福音的种子撒播在各种数不尽的,唱过、听过「Messiah」的人心田之中,任何适当的时期,都可能发芽开花而结果。 作为基督教音乐中的极品,清唱剧《弥赛亚》据说在伦敦首演时,英王乔治二世当歌队唱至“哈利路亚”大合唱时顿有直达天庭,亲面上帝之感,不禁起立听完此曲(《哈里路亚》要站着听作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一直延续到今天)。为了维护《弥赛亚》的地位不因过多的演奏而受损,英王下旨每年只在春天演奏一次, 且只有亨德尔本人才有资格指挥。

亨德尔的清唱剧创作远从1708年即开始,一生约有两打作品,除了两首以意大利文写作之外,其他都以英文的脚本为依据。取材大多出自圣经。如:以斯帖、底波拉、扫罗王、以色列人在埃及、约书亚、参孙、所罗门王、 耶弗他、犹大马加比亚斯等,最后一首是譬喻式的 (Allegorical)《时间与真理的胜利》(The Triumph of Time and Truth)(1757年)。至于《弥赛亚》却是独树一格的作品,是一首包含了旧约及新约,注重灵修、思考有关救主《弥赛亚》的作品;这部清唱剧的全部曲谱是在一个月内完成的,这实在是神速。

1735年,作曲家已年过半百,然而这时候他的生活状况却变得异常窘迫——歌剧在英国已经不再受到重视,以至于他的创作成果一再付之东流,亨德尔亲手创建的歌剧院也不得不被迫关闭,曾经无比风光的音乐大师一下子成了负债累累的潦倒汉。就在这生活与事业的最低谷,伦敦一位著名的剧作家查理·詹宁斯给亨德尔寄送来了自己创作的三部宗教清唱剧剧本——《扫罗(Saul)》、《弥赛亚(Messiah)》以及《Belshazzar》。詹宁斯和亨德尔早在1725年就成为挚友,詹宁斯才华出众,是当时英国十分出色的剧作家,而亨德尔又发现詹宁斯对自己的音乐作品有相当高的领悟力和理解力,所以两人相互仰慕,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此时詹宁斯寄来的三部剧本无疑好似“雪中送炭”,令作曲家欣喜不已。他立刻回信道谢,并决心对这些剧本进行潜心的研究。

此后的时光,亨德尔在阅读和思索中度过。虽然此时他生活在贫穷和困苦中,但充满宗教色彩的三部清唱剧剧本却让作曲家经历了一次精神世界的洗礼。《弥赛亚》更让亨德尔的思想获得升华,在这部剧作中他体会到了神的力量,心中重现阳光与感动。经过数年的思想积蓄,在1741年亨德尔开始着手创作基于《弥赛亚》剧本的音乐。历史上对于这部作品的诞生有非常详尽的纪录——亨德尔在当年8月22日(星期六)下午开始写作《弥赛亚》,6 天之内便完成了第一部份,9月6日完成第二部份,9月12日完成整曲的架构,然后写了管弦乐部份并加修整。完成整部作品前后一共只花了短短24天,速度是极其惊人且无丝毫的敷衍、懈怠。据闻作曲家在写作过程中,时常被感动得泪流满面,甚至湿透手稿。尤其当他写到第二部分终曲《哈利路亚大合唱》这一段时,还双膝跪倒在地,双手向天,喊著说:“我看到天门开了!”作曲家似乎已经亲身看见、亲手触摸到救世主,亨德尔在感动之余,原本希望藉此赚点钱的念头也打消了,1742年在都 柏林首演时,海报上写著:「为了一些困苦的囚犯,以及梅尔舍医院的利益」而演出。在3月27日预演时,大家都非常感动,为了达到慈善演奏的最高效果(希望 多些人入座),宣传单上注明妇女们不穿蓬裙、男人不佩剑。4月13日首演果然引起轰动。《哈利路亚》合唱曲,哈利路亚原意是“将荣耀归给主,赞美救主”之意。这个合唱成为整部作品的高潮和精髓,也是如今最常上演的段落,在西方国家甚至是妇孺皆知的,其气势宏大,感人至深。

清唱剧是以宗教事件或宗教人物为主角的,以管弦乐与人声歌唱为 表现形式的大型作品,通常是作曲家根据剧本唱词写作旋律。《弥赛亚》的内容完全取材于圣经,剧作家詹宁斯对圣经各个篇章故事的采撷、编绘,具备高度的广博性,且能做到融会贯通,所以剧本自身就具备很高的文学素质。作品的中心思想非常明确——颂赞救主基督的全生涯,从旧约圣经的预言,到主耶稣的出生、生活、受难、受死及复活,以迄荣耀的再临,使我们清楚认识到整曲的一贯性。全曲主要精神虽然注重救赎的信息,却超越了教会的教义,成为一种非礼仪的圣乐,而向全世界人类传达救恩的喜讯。亨德尔经过对剧本长达数年的钻研领悟,加上其无比优秀的音乐天赋和创作歌剧时积累下的经验,用自己独特而美妙的音乐语言,将这一严肃的主题表达出来。

主若是

赵君影(1906-1996)作词,苏佐扬(1916-2007)

词作者赵君影牧师(Calvin Chao)出生于湖北省汉川县。 他在年青时曾胸怀大志,爱读名人传记,想创伟业。 在他未奉献前,宗教祇是他整个生活的附属条件,而不是生活的动力。 他曾说过:「三十六行,敲锣卖糖,行行都行,就是牧师不当。」

1930年,他在计志文牧师布道会中接受主,四年后决志奉献,从事向大专学生传福音的工作。 1942 年,他在中国开始推动「中国布道十字军」,抗战时在大后方带领两万余大专学生归主;1945年发起全国基督徒大学生联合会,即今日台湾校园团契的前身;1949-1959年间,先后在东南亚创立香港培灵书院,新加坡神学院。

1956年赵君影举家迁美定居洛杉矶,为留学生举行查经班;1959年成立中华归主协会,向中国知识分子传福音,以期培养教会领袖,协助留学生解决种种生活困难。赵师母在不同的教会煮饭烧菜招待留学生约有十年之久。 1982年,他在洛杉矶创立中华归主神学院,旨在训练神国领袖人才,向海外华人传福音。

赵君影写了将近廿首诗歌,如《现在我知》,《主啊!我心爱祢》,《尽忠为主》等,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主若是》。 1951年他在新加坡,有一天独自在灵修、沉思、揣摩属灵的本质如何在实际的生活中表现出来?于是他写了这首诗,用四个比喻,玫瑰与绿叶,诗词与音乐,冰霜与太阳,荒地与甘霖。 这诗表明基督是他生命,他属主,天人在他里面合一了。

赵君影认为情操是属灵生活的主要一部份,而诗歌就是情操的表达。 在他灵性追求的过程中,有时达到情绪的高潮,而写下了诗章。正如以弗所书五章十九节:「当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对说,口唱心和的赞美主。」赵牧师的诗有五首是由苏佐扬牧师谱曲,《主若是》是其中之一。

曲作者苏佐扬(John Su)出生于香港的九龙,原藉广东。他11岁开始学口琴,12岁学弹风琴,两年之内熟背二百多首圣诗曲谱后,14岁开学作曲。其后又学会了十余种中西乐器。当年宋尚节、赵君影等名牧布道会时,常请他司琴或领唱。16岁,他在宋尚节博士初来香港布道时,决志献身。18岁进入山东华北神学院念神学。

苏佐扬于1937年毕业于山东华北神学院,毕业后,日本战事开始,自1937-1948年间在中国十九省奔驰为主作工,经历许多困难,但从不灰心。先在中国各省自由传道,30岁在甘肃被按立为牧师,1948年终返香港,先后在香港、澳门两地牧会、教学四年。

1953年春,他辞去了受薪的职务,开始过信心的生活,准备去海外为主作工,当时他亲友都为他担心“一家七口何以养生”?神赐给他两句话:“红海面前自有路,约但河边不需桥”,神的话永远有效。自1953-1961年间,他足迹遍日本、菲律宾、新几内亚、澳州、星马、泰国、越南、印尼等地。1962-1976年间,他在欧美四十六国家及地区向华人布道。他有语言天份,能用英文、国语、广东话,闽南语、潮州话、客语及沪语讲道。此外他也懂十多种欧亚语言。他的座右铭是“祇对主忠心,不问人褒贬”。

苏佐扬凭信心于1942年创办《天人之声季刊》及1963年开办“天人神学院”(现只办海外函授科)。至今他已出版了卅多种书籍,他用圣经经文谱写了许多短歌,约有五百首,他立志要将音乐的恩赐为主所用,除短歌外,尚作有天人圣诗二百二十首。

詩歌反響了一位神的僕人與主的關係,唱的時候,字裏行間傾露了對主何等的愛慕,對主的心是那麼貼貼服服,好像一首「雅歌」。而詩歌的作者,是一位在一個動蕩不安的大時代裏,頂著風雲變色的政治局勢,帶領成千上萬的中國大學生信主,並踏上宣教路的屬靈領袖。

一位為主衝鋒陷陣神的僕人,裏面原來有這麼一顆對主「貼服」的心。也要那麼一顆貼服的心,才會回應主的呼召。

恩友歌

恩友歌
What a Friend We Have in Jesus

何等恩友慈仁救主,负我罪愆担我忧;
何等权利能将万事,来到耶稣座前求!
多少平安我们坐失,多少痛苦冤枉受,
都是因为未将万事,来到耶稣座前求。
我们有无试探引诱?有无难过苦关头?
决不应当因此灰心;仍当到主座前求!
何处能寻这般良友,同尝一切苦与愁?
我们弱点主都知道,放心到主座前求!
我们是否软弱多愁,千斤重担压肩头?
主仍做我避难处所,奔向耶稣座前求!
你若正逢友叛亲离,快向耶稣座前求!
到祂怀中祂必保护,有祂安慰便无忧。

    这首家喻户晓的圣诗,不知安慰了多少人! 你可知道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诗?

作者史克文(Joseph Scriven 1819-1886),生于爱尔兰,父亲是皇家海军上校。早年他一心想当军人,曾进军官学校,但因健康欠佳而辍。1842年,他毕业于都柏林大学。 在他结婚前夕,他的未婚妻意外堕水溺毙,当时他痛不欲生,但恩友耶稣安慰了他。 他在廿五岁时,伤心地离开了这翠绿的故乡,前往加拿大执教。 数年后,他再次恋爱,可是就在筹备婚礼时,未婚妻突然病故。 自此他孤独一生,将自己的生命、财产,光阴完全奉献给主,让主引导前程,惟有主才是他最亲密的良友。 他生性豪爽,乐于助人,经常帮助贫病和孤寡,时常带了一把锯子,在街头为贫民,残障者或寡妇义务作工。在严冬时,他将衣服和食物与穷苦的人分享,自己过着简朴的生活。

1855年,他从最痛苦忧伤的经验中,写下了这首诗。 1857年他母亲在英国病重,他不克前往探望,就把这首诗寄去安慰她。 后来有一次他自己病了,友人来探望他,从他床旁看到这首诗的草稿,阅后好奇地问他可是作者? 他说:「这首诗是主与我共同写的」。 1886年,他不慎灭顶于安大略湖,真是不幸的巧合。

这首诗在1865年被编入英国的圣诗集中。 1875年,孙基(Ira D. Sankey, 见p. 13)将它编入美国的「福音圣诗集」中。 虽然史克文祇写了一首圣诗,但百余年来一直是基督徒的至爱。

这首诗的作曲者是孔文士(Charles C. Converse 1832-1918)。他是美国人,早年赴欧就读,回美后专攻法律,但对音乐与哲学有更广泛的兴趣。他作有许多乐曲,但最脍炙人口的,却是1870年作的这首简单的圣曲。

世间友情虽可贵,但经不起时间与空间的考验。 人的志趣与观念时常随境遇而变迁,惟独主是我们永恒不变的良友,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向祂倾吐心声而蒙垂听。

复活节的荣耀

彼得生 1953 年毕业於芝加哥音樂院。曾在美国最大圣乐出版商之一「灵歌社」( S i n g s p i r a t i o n 公司) 担任過十几年的社长兼总编辑。他也曾在密西根州的牟斯科根福音电影公司的董事会任职。数年之后,又創立了約翰 W. 彼得生音樂公司。在這期間,他也曾在亚历桑那州土逊的家庭生活广播网担任董事。

彼得生被公认为現代最伟大的圣乐作曲家之一,有“ 現代福音诗歌作家之王” 的美誉。他創作的圣诗有一千二百多首, 清唱剧有三十五部之多。他的作品经常引用圣经词句, 順口易唱, 灵力充沛。他著名的圣诗有《必有恩惠慈愛》,《主必再來》等。清唱剧有《无比的愛》,《你看你的王》,《超越的爱》等。每年复活节和圣诞节时, 世界各地许多诗班都会演唱他的剧作及诗歌。彼得生还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合唱指挥, 在他的音乐生涯中, 常被争相聘请为客座指挥演出他自己的作品。

彼得生是一位为耶稣放弃百万财富圣诗作家。他出身于堪萨斯的一个音乐世家, 从小就有音乐禀赋, 曾屡次获音乐比赛奖。他在十八岁时就和他的两个兄弟在电台从事福音广播的工作。《落日山上》是他开始崭露头角的作品, 当他请出版商印刷发行时, 出版商对他說: “ 你這首歌, 词和曲都好极了, 就是宗教味太浓, 如能把‘ 耶稣’ 两字去掉, 我保证你很快可以成为落日山上的百万富翁。” 彼得生坚决地回答說: “ 我写这首诗就是为了這个名字, 去了祂, 這首诗也就沒有存在的价值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時,彼得生曾参加美国空军,服役于亚洲战区,他许多作品的灵感酝酿於這个时期。 战后复员, 他就读於慕迪圣经书院。 他在广播电台, 每周主持廿多个节目。1 9 6 7 年, 他获美国福音影片基金会「圣乐奖」。由於他在圣乐上的特殊贡献,在七十年代,彼得生先后被三所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1986年, 彼得生进入福音音乐名人堂。1996 年他被授予著名的「雷.德伍瑞教会音乐奖」(Ray DeVries Church Music Award)。他的名字被列入 “ 美国名人录” 和 “ 世界名人录” 。

今年复活节,我们教会将献唱彼得生的《复活节的荣耀》清唱剧。这首曲子,可以说是彼得生先生在心中充满了感恩与激励,怀着谦卑的心情写出了一首感人的复活节清唱剧。他以祷告的心,祈求神将这首曲子深植人心,更深一层认识神将他的独生爱子耶稣基督赐给有罪的世人而受钉于十字架上的伟大的爱,使唱的人,听的人都能同样得到益处。

愿复活节的荣耀照亮每一个人的心,更愿唱过此首曲的人能温故知新,唱出更感动的歌声,而新接触此曲的人能享受唱新歌的喜乐!

亲近十架

圣诗史话——-亲近十架“十字架,十字架,永是我的荣耀。”

作词:克罗斯比,作曲:多恩

这首诗是美国盲女诗人克罗斯比(见第一首《终日赞美主》史话)所写的最优美,最流行的圣诗之一。它的副歌“十字架,十字架,永是我的荣耀。”是奋兴会上经常听到的短歌,三十年代我国教会已常唱颂。它是先由多恩谱好了曲调,再请克罗斯比作词。词曲配合的很好,所以把调名称为《亲近十架(NEAR THE CROSS)》。最初见于布雷德伯里所编的《明珠(BRIGHT JEWELS)》一书。1869年在纽约出版。

《亲近十架》共有四节,第一节讲到依傍主十架,只有基督宝血洗净万众罪愆,第二节作者谦卑地说自己信心小,但主爱不丢弃他;第三节是要在十架前祷告,思想救主宏恩;第四节讲要仰望,等候救主再来,同享天国荣耀;副歌则指出了我们之所以罪得洗清,是唯靠耶稣宝血。

曲调平稳朴素,高潮是在副歌“十字架,十字架”。是发自虔敬信徒内心深处的呼声,使唱者、听者都受感动。

霍华德·多恩(W·Doane 1832-1916)是克罗斯比的多年合作者,14岁即任唱诗班领导,青年时代与他父亲经营布店,以后转任机器厂厂商。因他服务态度很好,受到市民的欢迎,曾被选为市政委员。他业余为福音圣诗谱曲多达一千余首。

《颂赞诗歌》中由他谱写的诗歌还有45首《名至宝》,63首《求莫弃我》,108首《转黑为白》,157首《信徒得安》,162首《尽力救人》, 182首《作工等主来》,212首《更爱我主》,242首《须静默》,253首《靠近救主》,279首《引我更近》,385首《荣归天父》,394首《得福良辰》,414首《请讲悠久的故事》等。

简谱CD版:http://www.fuyinchina.com/show.aspx?id=93&cid=296&page=12
五线谱版:http://www.fuyinchina.com/show.a … cid=332&page=12
VCD影视版:http://www.fuyinchina.com/show.a … cid=373&page=12

附:美国多产圣诗女作家克罗斯比(F·J·Crosby  1820-1915)生下来6个月时,因庸医误诊而双目失明,使她无法欣赏青山绿水,春花秋月的美丽。但她那颗纯洁的心灵,虔诚的信仰,使她心灵的慧眼,却能欣赏那属天无穷无尽的美景,不断写出优美动人,激励人心的诗歌。

克罗斯比幼年时在纽约最早的一所盲童学校就学。少年时代就开始写诗,24岁时出版了《盲女与她的诗》,得到美国文坛的重视。1850年灵性奋兴的经验,使她集中全力专写圣诗,后在福音圣诗作曲家和编辑者布雷得伯里的鼓励下,决心终身专写圣诗,并与纽约一家出版社订立合同,每周写圣诗三首,结果写了5929首;此外,她还为布利斯写525首,为桑基写237首,为劳里写219首,为多恩写1500首。她一生共写了8440首圣诗,堪称为最多产的圣诗作家。

克罗斯比于1858年与盲童学校教员范·阿尔斯丁(Alstyne)结婚,生活非常美满。她从来未因眼睛失明而怨天尤人,她曾愉快地写道:
我的心灵何其快乐,虽我目已失明,
我仍坚决在这世上,作个知足的人;
许多幸福我能享受,他人无法得到,
我决不会因我目盲,痛苦悲叹哀号。

当她于1901年开始写《自传》的时候,那种快乐心情仍不减当年。她说:“我现在活到了80岁,从来没有一刻怀恨过那位医生。因为我自壮年至今,就相信仁慈的主,藉着他无限慈爱和奇妙旨意,用这种方法使我分别为圣,使我直到今天还能有机会作主所指派给我的事工。”这种快乐知足的精神和坚定的信仰,使她享寿9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