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忍耐直到成功,不是说某一种结果被我们等到,而是说在漫长的户外这样的过程当中,我们能够凭着信心、凭着对神的依赖和信靠走过这一段。如果真的走过了这一段,我想无论前面的结果是怎么样,神的那样的生命的工作一定会做成在我们的生命当中。
… 继续阅读分类目录归档:灵性操练
2012年秋季号——生命的造就与牧养 >>
卷首语
生命造就
灵性操练
敬虔生活
读书沙龙
《里外更新》书评两则:
Better than a Hallelujah sometimes/周小羊
文化透视
艺术广角
勘误
本刊2011年冬季号23页,“当人们看到这个在空中掌权者控制之下的山上之城时”,应当为“当人们看到这个不在空中掌权者控制之下的山上之城时”。
… 继续阅读灵修何时真属灵?——反思灵修之定义的一些问题 卡森(D. A. Carson)文 苏雪菲 译 >>
近来,人们对灵修问题十分感兴趣,这一方面是件好事,一方面却也令人担忧。
说它是件好事,是因为人们对灵修问题产生合宜的兴趣,总比就接受物质主义哲学思想要好得多。物质主义主导了很多人的思想,不仅在西方如此,在许多其他地区也是一样。如今很多教会都为着某种深刻的虚幻感所苦。如果这种兴趣代表我们正在对这种虚幻感进行有意识的反抗,那便更有益处。我们说我们要“认识”、“遇见”并“敬拜”永活的神,但是很多人感到这种群体敬拜的实践有些敷衍了事的味道,非常不实际。在最安静的时刻,他们暗自思想,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说它令人担忧,是因为“灵性/灵修”(spirituality)这个词已经被扭曲了,变成了一个模糊不清的抽象概念,涵盖各种各样的表象。在上一代那些更注重扎实思考的基督徒看来,这些表象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是属于“不信者”或“异教徒”的。1现在,“灵性/灵修”却成为一个大受欢迎的词语。也就是说,只要有人说出这个词,人人都会给他鼓掌。
… 继续阅读爱耶稣还是爱“爱耶稣”? 文/小雪 >>
第一部分
据说搞艺术的人大多都比较感性。我们唱诗班的弟兄姊妹虽然算不上是搞艺术的,但是和艺术沾点边,喜欢艺术,也比较感性吧。今天就跟大家谈谈比较感性的话题。
很多年以前,我很喜欢刘欢的一首伤感的歌曲《爱之无奈》。喜欢的原因是在多数流行歌曲还在为得到与失去而欢乐或者悲伤的时候,这首歌的歌者却在为自己失去了爱的能力而悲哀。
爱已经不再像在初恋的年代
爱只在回忆里
默默地期待
我的爱不再有花开
不再有浪漫的诗句和炽热的坦白
我的爱被生活漂白
被忙碌掩埋
早已经变得很实在
爱已经记不起那心潮的澎湃
爱只能在心底
平静地徘徊
我的爱不再有光彩
不再有甜蜜的私语或妒忌和伤害
我的爱被红尘覆盖
被时光剪裁
早已经变得很无奈
“我的爱被生活漂白,被忙碌掩埋”,“ 我的爱被红尘覆盖,被时光剪裁”,我称这首歌是人到中年的“失爱”歌曲。人老去除了身体能力的衰老之外,还有一个标志就是很难再为什么事情激动,很难再投入忘我地学些什么做些什么了,似乎没啥事情没见过,太阳底下无新事,人过三十不学艺⋯⋯都是成熟也是衰老的表现。
… 继续阅读敬虔与日常生活 文/孙毅 >>
引子
前一段回家乡,主日去看望一个年过八旬的老弟兄。因为距敬拜还有一些时间,便有点交通。说起以往聚会处的历史背景,我不由地提到上世纪那一代的传道人最初在20年代创立教会的时候还能自由地上街去传扬福音,今天虽有外在环境的限制,教会还是当有公开的福音活动。老弟兄在肯定的同时,也说外在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先要在内室里有内心的满足,这是他现在最为关心的。给我的印象是,20年代那个时代似乎已经距我们十分遥远了。而在老一辈的生命中留下印记的更多是50、60年代的经历。这也能理解,这个年代正是他们所亲身经历的。后来随老弟兄去参加他们的主日敬拜,基本上如所预计的,在二三十个聚会者中,老年人占了大多数。
一、反省我们的敬虔观念
我们的敬虔观深受上一代中国圣徒们的影响。而他们的敬虔观又受到近代以来的敬虔派之敬虔观念的影响。如果指出敬虔派的敬虔观中最为重要的层面,那就是寻求内里的满足。这种表述大致有如下的特征。
… 继续阅读属灵阅读——自我牧养的另一种方式 文/游冠辉 >>
司布真是英国19世纪的传道人,他讲道非常有能力,被人称为“讲道王子”。司布真讲道的能力来自祷告和阅读。在他讲道的时候,有一部发动机——一个祷告的团队——在支撑着他。另外,司布真博览群书,从历代属灵前辈那里汲取了许多的洞见。司布真有一个个人图书馆,藏有12000册图书。司布真通常每周阅读6本书,而且能记住书中的主要内容和内容的出处。
司布真自己深得阅读的好处,因此也极力地与会众分享读书的益处。有一个主日,他讲道的题目叫“保罗——他的外衣和书”,专门分享了读书对于基督徒的重要性。保罗在狱中的时候写信给提摩太说:“我在特罗亚留于加布的那件外衣,你来的时候可以带来,那些书也要带来,更要紧的是那些皮卷。” (提后4:13)在司布真的时代,有一些传道人不读书,拿着圣经走上讲台就信口开河。这些人却受到会众的崇拜。针对这种现象,司布真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甚至使徒保罗都需要读书!” 他情绪激昂地说:“他被圣灵默示,然而他需要书!他至少讲了三十年的道,然而他需要书!他亲眼见过主,然而他需要书!他比多数人的经验更丰富,然而他需要书!他曾被提到三层天上,听见隐秘的言语,然而他需要书!他是新约大部分书卷的作者,然而他需要书!”
司布真大声疾呼传道人要读书,同时也呼吁弟兄姊妹读书。
… 继续阅读基督徒生活的基本要素 文/陈终道 >>
笔者有一个堂兄弟,生下来便是软骨的,一直到七岁还未能坐得稳当,更谈不上能站立或走路了。他甚至吃饭也需要人喂他。到了七岁还不会说话,只会说些单音的字,终于就在那一年离开了世界。有许多基督徒是已经得救,可惜灵性就像一个患了软骨病的孩子一样,不但是软骨又是低能,还站不稳,不会开口向人作见证。信主虽然多年,却常要人照顾他的灵性,常要人用属灵的粮食喂养他,还常常不能站立得住。为什么这些基督徒已经信主多年,还是像一个软骨的孩子?简单地回答就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过一个正常的基督徒的生活。这样一个正常的生活是由四样要素构成的,即祷告、读经、作见证、聚会或团契生活。因此,在这四样要素的基础上,重新构建自己的日常生活,对一个信徒生命的成熟来说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祷告
亲爱的弟兄啊,你们却要在至圣的真道上造就自己,在圣灵里祷告。(犹20)
每一个基督徒信主后,便当有祷告的生活。祷告好像人属灵生命的呼吸,人生下来怎样需要呼吸,重生得救的人也照样需要祷告。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