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

《@守望》第112期——团契生活

《@守望》第112期——团契生活


简讯:

1、2018月3月4日,3月11日、18日、25日这四个主日没有弟兄姊妹到平台敬拜。我们在此继续恳求我们的主,在全教会在他面前的寻求中显明他的同在、引导和拯救,使我们教会走出现今的困境,在祂面前能够一同聚集敬拜。


2、在受难周及复活节期间,教会于28日、29日、30日举行三场特会,主题分别是耶稣基督的受难与我们的生命(晓峰牧师)、耶稣基督的受难与我们的人生(曾淼传道)、耶稣基督的受难与我们的事奉(袁灵牧师)。


3、复活节洗礼于4月1日在长远举行。


4.教会图书馆于2018年3月19日恢复开馆,对会友(包括预备会友)开放,图书馆开放时间为每周一至周六早10:00——晚16:00。


5、青年团契话剧社首部话剧《心霾》将于4月14日(周六)晚6点30分在苏州街长远天地C座一单元501上演,内部演出,名额有限,特别欢迎邀请慕道的朋友参加。

 


敎牧书信


团契关系/曾淼 传道

 我们也要常常检视自己的团契活动,看看它是让我们的生命更趋于自由、宽广地分享了呢,还是让我们越发向内、只关注自己或所在群体的需要。


团契生活


我岂不是看护我弟兄的吗/樊春良

从我刚信主、向往小组团聚的生活,到今天在家里小组聚会,我知道,这样的小组聚会是神给的恩典,若不珍惜,可能会失去的,有时并不是外界的搅扰,而是自己无意无心。


他荣耀的恩典当受称赞/甘露生命小组

在小组分享时,我们更加地敞开自己的软弱,也因此会在言语上及看见上会有碰撞,神借着这些操练我们不仅要说诚实话,而且还要有爱心照顾对方的感受。


弟兄和睦同居之美善——-读《团契生活》 /阿峣

信徒的团契有耶稣基督作唯一的根基,它的美善、在它那里耶和华所命定的福——那永远的生命,不因着任何它里面的软弱、小信、罪恶、误会而有所改变。


恩典的记号/曾卓崑

有欢笑,有泪水,主恩典的记号,这些关键词可以概括我对团契生活的理解和感受。


褥子团契/楼卫英

在这世界上,我们有各种“病”,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抬褥子的,无论是躺着被抬还是拉着褥子的四角,我们都在经历着甚至享受着,享受上帝的爱、享受神给予我们这地上的关系。


在关系中成长/张燕

记得在慕道时一次查经完毕与LH姊妹交流,她说圣经就是讲关系,这两个字一直伴随着我在读经、听道的过程中真正体会神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我在这样的团契生活中去体会去改变。

 


美好见证


从不信到信/罗传清

马弟兄不再看这个世界,也不看自己,更不看以前熟悉的熟人,单单仰望主耶稣基督,捡废品也是为主耶稣基督捡的。

 


思想随笔


从系统神学的角度看创造六日/赵弟兄

 



宣教之窗


当中国人遇上非洲人(二)/Joy

“Chrstian”这个称呼已经被标签化了,当初英国殖民者来到这片土地上,也把他们的信仰带来了,遗憾的是他们的信仰并没能深入到可以改变当地人的世界观,以致带来真正的价值观和生命的更新变化,于是就产生现在似真非真信非信的现象。


为万国祷告之为吉尔吉斯和壮族祷告

我岂不是看护我弟兄的吗

文/樊春良

 

当年,该隐杀了他的兄弟亚伯。上帝耶和华问该隐:“你兄弟亚伯在哪里?” 他说:“我不知道!我岂是看护我弟兄的吗?”(创世纪4:9-10)今天,我们行在人生和信仰的道路上,许多弟兄(姊妹)是我们的看护者,在明中、在暗中,你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而我们是看护我们弟兄的吗?

那些引领你的人

回想自己信主的历程,我有时竟然不相信有那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引领我、帮助我。我算是比较早地读圣经,甚至有一段时间比现在还热心地摘抄新约金句,不过,其实那时并不明白。明白福音、认识主耶稣是由许多人一步一步引领、开导的,不单是言语,更是行为——以前我在实际生活没见到基督徒,后来不断遇到许多弟兄姊妹,带领我信耶稣基督。忘不了在书店里送我圣经的福建小打工妹,带我去北大暑期宗教班的几位台湾弟兄姊妹,把我叫到旅馆房间给我讲解《约伯记》的美国王教授。还有,大家为我一起手拉着手祷告。那是我人生最困难的时候。他们告诉我,当你有什么难处,你可以向天上的神祷告,不管是什么时候,在做什么,你都可以向神祷告。后来,2001年,我到了美国访学,遇到更多的基督徒,与弟兄姊妹时常在一起,在学校、在弟兄姊妹家中、在教会,得到弟兄姊妹各样的帮助,一起学习圣经,一起分享,一起敬拜——神带领我透过祂的儿女让我真正认识了祂、信祂。不久前,我又与当年帮助、带领我的王弟兄相逢,在大家一起相聚分享时,我感恩地说起当年他带我信主。王弟兄还有些疑惑:是我带你做决志祷告的吗?不是哦,更早有人带我做过决志祷告。但王弟兄和他的姊妹那几个月在访问学者的团契里对我和其他学者殷勤服事,并时常敞开自己的家招待大家,让我格外感到主内的温暖,自然地靠近主。还有许多像他们一样热心的教会弟兄姊妹和牧者。

那段时间,我真的看到了一种我向往的生活:除了主日教会的敬拜,还有一个安静的时候,在一个温馨的地方,弟兄姊妹一起唱诗、祷告、一起读圣经。我曾看到过一个让我难以忘怀的情景:在夏天的瓦尔登湖,一家美国人——父母带着几个孩子围坐在湖边的长桌上,一起读梭罗的《瓦尔登湖》,一本书一个人读几句,交给另一个人。一家人幸福和欢乐的生活时刻是围在一起读一本书!我站在不远的地方,好生羡慕。那时,在查经小组相聚时,我同样有一种家的感觉、一种幸福的感觉,我们相聚在一起,一起读一本书。在那一段时间,世界都安静了,人也把自己心里的烦恼抛在一边,安心在神的面前,赞美诗那么好听,神的话语那么甘甜,弟兄姊妹的心那么近。每逢聚会分开,都恋恋不舍。月光一路洒在回家的路上。

“我们来分享吧”

一年后回到国内,我第一个愿望就是找到一个有小组聚会的教会。经人介绍,知道有一个家庭教会的小组在南边的一所大学里。依然记得,在冬日寒冷漆黑、道路拥挤的傍晚,我打车走了大概两个小时,终于到了。见到许多年轻的学生,一起到了附近的一对年轻夫妇的家,查《约翰福音》。虽然这里不像美国弟兄姊妹的家那样宽敞、明亮,但大家讨论热烈,敞开分享,十分温暖。那时的家庭教会真的是在家里聚会,我们主日聚会、小组查经轮流在不同的弟兄姊妹家,有的也很远。从聚会中很有所得,感受弟兄姊妹相互帮助的温暖。难忘的是在那非典时刻,我们仍没有停止聚会,小组的姊妹为每一个弟兄姊妹买了当时不好卖的特殊口罩。我拿到时,心里特别感动。可是,回到国内后,不像在美访学时一身轻松,而是忙于工作、照顾我儿子,就不能坚持聚会,慢慢地就越来越时间长地不去聚会。今天想来,我很能理解一些弟兄姊妹,在城市里工作累、压力大,有时来教会或小组聚会,一时可能也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就慢慢不去了,或者不断换到另外的地方。我就是这样。后来去别的地方,还去过海淀堂一段时间,后来来到守望的团契,也在不同的地方。后来来到华杰大厦,但也不是坚持来。

让我固定地坐在守望是一次主日聚会后,那是2008年奥运前刚被搅扰后不久。主日讲道之后,晓峰说,我们还有小组分享,在楼那边,大家可以去。我就来到楼道那边那个宽敞的屋子,很大,靠近四角放了四张大桌子,见靠窗户处亮堂,就走向那张桌子,只有一个姊妹坐在那里。等了一阵儿,还是只有我们两个。她和我说,原来分享的人很多,这次受到冲击,来的人少了。我说,那我们来分享吧。从此,每次听完道,我就来到这间屋子这张桌子,与弟兄姊妹一起分享牧者刚刚讲的道。后来,人慢慢多了,流动性很大,总是有不同的弟兄姊妹来一起分享,都很敞开,除了分享牧师讲道,还彼此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动的事,让我心胸开阔。后来,晓峰让我做组长,带领大家分享。后来,常来的人就慢慢固定来了,在10个人以上。分享完,我们又一起聚餐。后来,我们又增加了查经内容。我们把我们小组命名为阳光小组。那确实是一段美好的团契时光。后来到了老故事餐吧,主日聚会后,没有了小组聚会的地方,我们就在周围找一个餐馆。每到周六,我事先打电话,订餐馆的房间。主日聚会后先在餐馆里分享,然后一起聚餐,一直到户外敬拜的时候。

这是我一段美好的时光。我总是想起,想起我们在一起的每一位弟兄姊妹。我们也有各种联系。这段经历是我一个宝贵的财富,让我成长很多。我本是一个书生,安静地独处读书,是我喜欢的,与人交往不是我所擅长的、也不是我很想做的。但是,带领我们这样一个小组、而且是大家自然相聚在一起的一个小组,确实让我很愿意主动去做些事,也觉得有责任去做。这让我长了一些本领。我没有受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就可以带查经了。后来,我又到美国访学半年,有一段幸福时光,就是我每周去佐治亚理工的学生团契,帮助他们带查经。

回想起来,当时有种难得的氛围,大家都愿意分享,愿意敞开分享,在主里面自由分享。基督的真理和自由引领着我们。最近,有一次与弟兄姊妹相聚让我很感动,又经历到那种真诚敞开的分享。那是一次去新树教会聚会之后,与守望的几个年轻弟兄姊妹一起聚餐。一位姊妹倡议:我们分享吧,第一,大家新的一年有哪些打算。我也和大家一样分享了一下,又说,我现在很不好意思分享这个话题。这个话题是我以前岁末年初在小组中总是倡议的,但常做不到,后来就不好意思说了。姊妹提出的第二个分享是:这一年中有哪些让你感动的事?姊妹先带头分享了自己感动的事,然后大家各自分享。我身边的一位弟兄讲到自己父亲和家庭的事,很触动我。这顿在一起吃的饭,没有白吃,是在主内一次美好的交通。之前,也有与弟兄姊妹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大家说些别的,就过去了。总是要有一个人受感动的,愿意分享,一个人的感动就会触动另一个人的心灵,感动就流传。心里的感动,若不抓住,很快就流失了。

读书小组

来到守望,知道游冠辉老师就在这里,很欣喜。之前买过冠辉主编的基督教文化译丛若干本书,又读过他写的文章,心想这下可有更多的机会请教和交流了。果然,我们就有了更多的相遇机会:在老故事餐吧,冠辉在一堂聚会回去的时候,我正好来二堂聚会,路上总遇到,虽然只是简单地说几句话,但慢慢熟悉了。冠辉邀请我参加教会的读书小组,那是大家正开始读《基督教要义》。小组大都是年轻人,各有恩赐,特别是武昕弟兄,读书多,有眼光,带领读书有一套方法,很受益。而我开始欠缺很多。记得第一次轮到我带小组,我虽然看了几遍要读的章节,第一次带的时候,还是觉得不会带。后来在学习中,才慢慢有了一些带领读书的体会。

在读书小组的几年,收益很大。冠辉起到核心灵魂作用,神学素养和水平之高不用说,我还记得他带的《基督教要义》下册关于政府那一章,揭示了基督教在此问题上的真谛,收益很大。我们一般的会众很容易从日常的感觉,或有时甚至是评血气去理解教会与政府这个问题。小组的弟兄姊妹,像一琨、小梅、付涛、还有曾淼,都是爱读书的人,各有恩赐,从每个人都学到很多。大家交流读书经验,不仅是当前正在读的书,而且还有一些基督徒当中熟知、推崇的书。我孤陋寡闻,第一次在读书小组中知道John Piper,知道他的书DesiringGod。从武昕弟兄知道以前许多不知道的书。那时,读书小组还承担着为教会会众写书评、推荐图书的任务,大家分担,这样促进每个人深入读一本书。我写了两篇书评,一是关于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另一本是关于傅士德的《属灵传统礼赞》。好好读了这两本书,首先自己受益良多。

由于户外存在的阻碍因素及其他因素,后来教会小组停了,我感到非常遗憾。在读书小组中,大家在一起读书那种氛围以及彼此交流、一起讨论,是一个人读书没有办法代替的。于是,我总想我们还应该有读书小组。我为此有过祷告,并把这个想法对我们清枫小组弟兄姊妹说了,得到积极响应。那时,我们小组还正与好智弟兄带领的杏花二组想联合做点事,也把读书小组的事告诉了他们,陈亮弟兄积极响应,来参加。这样,2014年3月9日,我们读书小组——生命更新读书小组,就成立了。

我们读书小组是开放的,以清枫小组成员为主,李锋、红红、志洁、建青,后来卫硕也加入,其他小组有陈亮,后来岳阳也加入,还有别的教会的一对年轻弟兄姊妹。这些年,我们读了《圣洁》、《基督教会史》,正在读《基督教要义》中册。虽然没有冠辉弟兄那样丰富的神学知识,也没有武昕弟兄那样的恩赐,凭着热心和热爱,我开始带读书小组。小组读书,由我、李锋和陈亮轮流带领。我们开始选的书是对的,《圣洁》讲的内容与我们每一个信徒的生命都息息相关,大家都有感动,都爱读,所以开始很顺利,大家一起专心读书、讨论热烈。这样,为小组聚会提供了一个好的开始,大家感到收获都很大,愿意来参加。李锋带的很好,有青年人特有的敏锐,每次都能提许多问题,引起大家广泛的讨论;陈亮准备得特别细致,时常会有惊人的看见。小组聚会选在周末,考虑到大家都很忙,我们当时定了一个规则:只要有三个人来,我们就坚持聚会。确实,有一些时候,就我们三个弟兄聚会。去年一年,大家来得少,都很忙,小组聚会也停过几次。不过,今年情况很好,大家都来,而且有新的成员,年初那次聚会,已回家探亲、远在外地的姊妹还通过微信视频一起参加了小组聚会。

读书小组的团契生活,让我别有感触。我们读书小组不是追求更高的专业化读书会那种形式,只是鼓励大家读书,一起读书,一起分享。我们小组是开放的,是自愿的。没有强求,只有爱读书的人才会来,才会坚持下来。大家在一起,就是彼此服侍。像这样的读书小组,一定要有三两个愿意委身的弟兄姊妹一起服侍,才能持续下去。感谢主的带领和保守!

上帝的丰盛是我们每一个信徒渴望认识的。“圣徒相通”,藉着历代圣徒的认识和体会,我们开拓了眼界,丰富了感情,让我们更丰富地认识上帝。而读历代圣徒和当代弟兄姊妹写的书,就是圣徒相通的一种形式。那种与很多年前圣徒相通的感受,常有眼睛一亮、豁然开朗的感觉。当我读莱尔和加尔文著述的许多段落,心里就有很畅通的感受,感恩受教。

兄弟相交

在我这么多年的教会和团契生活中,得到牧者和许多弟兄姊妹的帮助。我特别想说一下许国永弟兄。他离开这个世界时,我没有专门写点文字纪念,但在心里一直都在纪念他,一直想要写下我的纪念。

知道国永,是在网上读到他写自己经历的文字。后来在教会以及橡树的活动中慢慢熟悉了,交往的机会多起来,特别是户外敬拜期间。由于国永许多工作是在图书和文字方面,我们许多交流也在图书和文字方面。那期间,我写了几篇文章,要是没有国永的邀约和鼓励,恐怕写不出。

2013年夏天,我还正在冠辉领导的教会读书小组读《基督教要义》的时候,国永给我打电话说,《杏花》下一期的主题是委身教会, 约我写一篇关于加尔文教会观及今天应用的文章。我还有些犹豫,是不是能写好。国永鼓励我说,你写吧,没问题。于是,我写出了一篇“教会是信徒的母亲——读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刊登在《杏花》2013年秋冬季合刊上,这是我写的第一篇关于(加尔文)神学的文字。

2014年下半年,班扬的自传《丰盛的恩典》出版前,我提前看到这本书的稿子,准备写篇书评介绍。之前,在写奥古斯丁《忏悔录》书评时,我们在读书小组就讨论过应该推荐一些好的属灵自传。后来,国永约我写篇《丰盛的恩典》的书评。我读了这本书,很感动,但是要写篇书评,还是花了些功夫的。我以为,这个书评要引导读者读这本书,不能自己评论太多。但要把班扬那种纯粹的感情介绍出来,不容易。我分了四个部分介绍《丰盛的恩典》:背景;主题:罪人蒙恩;寻求那蒙恩得救的确据(班扬的信主经历);清教徒的热忱:班扬的讲道(介绍本书所附的班扬的两篇讲道)。写完了,心里还不是有十分的把握,就发给国永,想听听他意见。国永看完,发来一段留言:“樊弟兄,我觉得你的文章背景和蒙恩经历阶段写得很好。提点意见是,你写到清教徒强调得救的确据,如果能够结合其他书,像爱德华兹和巴克斯特的书,再深深挖掘一下,可能会写得更好。”第二天,我在出差的途中,又接到国永的电话,说了几处具体的问题。最后,这篇书评以“当与蒙召的恩相称 ——读班扬《丰盛的恩典》”为题刊发在《橡树阅读》和《守望网络期刊》上。

在写这篇文章的同时,国永就说,将来请你就这个题目做个讲座。2015年3月,首先看到安排在教会讲座的通知,由袁灵传道讲。我的讲座安排在4月。我就有点疑惑,袁灵都讲了,我还有必要讲吗?国永耐心地和我解释,说是两个讲座是从不同的角度讲,都需要。他在橡树为我这次读书会报告的海报通知上面专门加了一段编者按:

橡树3月份时曾邀请袁灵传道办过一场《丰盛的恩典》的讲座,那场讲座结束后,樊弟兄曾问橡树哥,还有必要再讲一场《丰盛的恩典》吗?橡树哥说,班扬所经历的信仰挣扎是两千年来众多普通基督徒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而其为真道入狱的受苦见证,也与当下很多中国家庭教会遭受逼迫的经历相契合。班扬和他的书,实在是中国家庭教会亟需借鉴的宝贵财富。有关他的讲座,讲十次八次都值得。

这样,我的报告就以“与班扬一起思想神的恩典 ——《丰盛的恩典》读书报告会”于2015年4月25日下午在晨光书店举行。据反映,讲得还不错。国永对我说,橡树正准备在一些教会开展属灵阅读推广计划,邀请你成为我们的签约讲员,呵呵。哪里敢当什么签约讲员,但我当时确实想有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读书心得。不过,这是我做过的唯一一次读书报告讲座。

那年正好赶上提姆•凯勒《婚姻的意义》一书出版,我花了一两天时间静静读完后,很受触动,就写了一篇读后感“婚姻的意义,生活的意义——读《婚姻的意义》”,发给国永。国永看完回复说:“写得很棒。最后一部分确实稍显单薄,但我也不知道提点什么意见。”我们又在微信里讨论了一下。

后来,再见到国永,他就对我说:我们又出了什么什么书,樊弟兄给我们写篇书评吧。很亏歉,我后来没写出新的书评来。

后来,2016年1月1月31日,国永离开了我们。

这两年,好久的时间,我不想写属灵方面的文章和书评。

“樊弟兄,给我们写篇书评吧”。想起国永,就想起他对我说这句话的样子,想起弟兄对我的帮助和鼓励。

“团契是一个恩典的礼物”

2008年是我在守望稳定聚会10周年,差不多也是担任清枫小组长10年。这10年间,2011年教会开始户外敬拜,大部分的时候是没有教会一起聚会的时候,小组聚会成为最主要的团契生活。上帝的祝福和恩典满满。

回想起来,从建堂和户外敬拜开始,教会的弟兄姊妹就进入一个磨炼信心的时期。建堂“让我们摇动一下我们的生活”,户外敬拜则是一场面对面的属灵争战。在这场属灵争战中,我们都经历了内心的争战和外面的冲击,小组内外的弟兄姊妹彼此鼓励、心意一致、相互扶持和彼此帮助,靠着神的恩典和肢体相连,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一句安慰,一声鼓励,一回相伴,一次守候,让人温暖,给人勇气。经上说:“若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受苦;若一个肢体得荣耀,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快乐。”(林前12:27)没有比在属灵争战中更能体会弟兄姊妹在基督里相连相助的了。感谢神,给了我们这样一个难得的肢体相连的机会!

虽然没有教会在一起的聚会,靠着没有中断的小组聚会,弟兄姊妹在一起敬拜、读经、祷告和分享,肢体紧密联系,生命得到增长。感谢主的带领和保守,我们小组的聚会一直稳定持续,在兴旺时,人数时常达到20多人,常常分享得很晚。后来,由于工作和家庭等各方面原因,一些弟兄姊妹离开小组,去了其他地方、其他小组,还常常保持着联系。最近我出国探亲,在加州湾区与传华、景宏、李昊、秋会等原来几位小组弟兄姊妹相聚,他乡遇故知,格外亲切。还有两位姊妹住的远,这次没有见到。现在我们小组虽然常来的只有七八个,但没有感到缺乏,感恩的是总有新人来到。在查经方面,我们小组在教会牧师的指导下,按照查经资料,走上了规范的查经方式。大概我们小组是教会中跟着教会查经材料查的最快的。感恩,在小组聚会中,神用祂的话语喂养我们。神的话语是我们的力量!

我们基督徒在日常中面对世界的挑战更多地来自生活和工作带来繁忙和劳累,这时更需要从神的话语中得智慧、得力量,更需要与弟兄姊妹分享所遇到的问题,互相代祷,小组的团契生活就格外重要。

我常常为自己感恩,有小组的弟兄姊妹在一起,我没有陷入孤单之中;我常常为小组的弟兄姊妹感恩,看到共同生活中每一个人的变化和成长。我常常为小组感恩,感谢神赐予我们在一起查经、祷告和分享的时光。每次小组开始,我都会这样祷告:“感谢神,给我们预备一个时间、一个地方,让我们弟兄姊妹安心来到你面前,一起学习你的话语,一起在你里面分享。”我深知这是神给我们的恩典。从我刚信主、向往小组团契的生活,到今天在家里小组聚会,我知道,这样的小组聚会是神给的恩典,若不珍惜,可能会失去的,有时并不是外界的搅扰,而是自己无意无心。朋霍费尔的《团契生活》中有一句话:基督徒弟兄的团契是一个恩典的礼物,一个随时可能从我们这里收回的、来自上帝之国的礼物。(中译本第5页)

弟兄姊妹在长期小组生活中,像一家人在一起一样,也会有一些问题,分歧、误解、得罪、甚至争执,还有关心不够、律法主义,都是有的。我有时爱教导人,爱争论,给弟兄姊妹带来一些不适。我有时会自责,觉得自己的言语可能伤害了别人;也有退缩的时候,觉得自己不太适合服侍小组。感谢主的安慰和弟兄姊妹的包容,使我坚持服侍。后面我也慢慢明白,小组聚会不单是带领人的事,不要眼光盯着自己。小组聚会是每一弟兄姊妹在一起彼此服侍。

基督徒的团契是神恩典的一个礼物。在弟兄姊妹的团契中,神与我们同在,我们在祂里面肢体彼此连接,彼此信任,彼此关心。在这个弯曲悖谬的时代,弟兄姊妹的团契是我们共同的光明生活。

我是看护我弟兄的。

 

 

为纪念在守望稳定聚会10年而做

2018.3.25

祂荣耀的恩典当受称赞

文/甘露生命小组

 

很久就想写一些文字记录神对小组的看顾与保守,这次若是错过了,想必石头都会欢呼起来赞美荣耀的神。

1.从低迷到复兴

2014年,我们一家从西边搬到东边,由于距离西屋较远、娃又小,所以就近加入了甘露小组。刚去小组我很难融入,因为以前的小组弟兄姊妹关系太亲密了,以至于时不时地还会和爸爸(爸爸是西屋小组的组长)一起跑到西屋参加小组。

有几次因为天气不好,家里的头儿建议我们不要跑去了。现在还记得那天晚上我难过了好久。第二天就开始琢磨,为什么会那么难过呢,好像自己错过了一次美宴似的?确实原来小组的亲密关系让我很享受,难道不能在新的小组建立亲密的关系吗?我们相爱不是因为上帝先爱了我们吗?上帝的爱不是与每一个小组同在吗?

从那次不愉快后我就不再留恋以前的小组了,下定决心坚持参加新的小组。感谢神格外的恩典,很快我和小娃就融入了新的小组。那个时候小组因为各样的原因就处于不太稳定的状态了,有好几次就我和组长夫妇。而且当时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组长通知什么事,几乎没人回,好在组长很强大,坚持通知。

后来副组长去迦南学校读书了,组长就让我当副组长且在我犹豫不定期间不小心公布了。啊,我心想,我本来是来打酱油的,后来的经历证实人没预备好,但神有他的美意。因为一年后组长夫妇就出国读神学了,小组就剩下我这个副组长和另外三个姊妹了,小组也自然地从组长家转到了我家。回头想想,若是组长走的时候,小组还没有个牵头的,那小组岂不更像一盘散沙了吗?

没了组长的日子好艰难,组长在的时候至少小组还有组长及组长夫人,组长离开了稳定成员就剩下我和儿子了,那怎么办?怎么办?也正是那时候意识到组长是多么的重要与不容易,至少很多事情都是他在吆喝。记得有次分享祷告时,组长分享说,他在神面前特别祷告的是,他当组长期间小组别消失了。所以,读到这里切切为我们的组长祷告吧,支持他在小组推动的活动。

那段时间,每到小组聚会的前一天就开始祷告,求神为弟兄姊妹预备时间参加小组,求神亲自感动弟兄姊妹看小组为宝贵,因为有神在其中;也求神帮助我无论人数多少认真准备查经和敬拜。感谢神,他看顾我们的艰难,每次至少有一个肢体参加小组(只有一次只有我和儿子两个人,两个人的聚会也很美好哦)。加上我们夫妻三到四人的小组聚会差不多坚持了有半年的时间,后来小组渐渐地稳定在五六个人的聚会规模。回头想想这何尝不是神的恩典,就是不稳定的聚会上帝依然在小组中有他自己的工作,不因为人多人少减少他的恩典。至今我们和结婚后离开的宁宁姊妹、搬到燕郊的李娟姊妹有着亲密的关系。时不时我们还会微信问候几句,离别两年后的关系弥足珍贵,有什么重担我们还会分享互相分担。

还有一个晚上如今记忆犹新,有一个小组因为人员变动不再聚会了,赞美诗和圣经都运到我们家了,你可以想象当时的心境:神啊,是过一段我们也散了,还是这些赞美诗为今后的日子预备的呢?恰逢第二天就是小组向神祷告说,让赞美诗被神使用,一本都不闲置。今天看来,神是何等地爱我们,让我记录下来见证祂的信实免得我忘记了神的恩典。

恩典的记号

那段时间是我和神关系特别亲密的一段时间,是心里面特别信靠神的一段时间。特别奇妙的是,我心里特别坚定神一定有办法让这个小组复兴起来,除了神以外别无拯救。求神除掉我里面一切的自我依靠,甚至让我不要问今天谁会来,以免我太关注小组的人数;求神拦阻我的口不主动邀请任何人来小组,以免我看不见神的手。感谢神看顾荠菜子大小的信心,成就了今天的光景。随着樊华姊妹、佑昌夫妻、刘兰茂华夫妻、相鹤朱岩夫妻及几个姊妹的加入,小组稳定在十来人的聚会。哈利路亚,感谢神的恩典。

去年我们祷告,求神不仅在人数上复兴我们,更复兴我们的生命,我们不仅是甘露小组,还是一个有生命的小组,肢体彼此相爱,互相扶持与鼓励,扩展我们生命的疆界,起来服侍小组与教会。神真是垂听祷告的神,除了小组之外,我们去年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有三个姊妹每周六的祷告小团契,姊妹们有了私下的串门与约会。在小组分享时,我们更加地敞开自己的软弱,也因此会在言语上及看见上会有碰撞,神借着这些操练我们不仅要说诚实话,而且还要有爱心照顾对方的感受。

现在小组有了新的组长和副组长,小组走向了正规,我们享受着上帝同在的甜蜜团契生活而那一段经历上帝的祝福依然伴随着我走过很多的艰难,尤其是怀小宝时在家躺卧六个月的时间,我在日子的里面平静安稳并且带着盼望,不是无奈中的随遇而安。而是知道上帝有其丰盛的恩典陪我伴我们走过,不会离弃我们,只要我们愿意凭着微弱的信心抓住他的手,不要拼命东抓西抓,像一个垂死的人,而要想一个新造的人,或许这就是所蒙的恩召有何等的指望吧。

最蒙恩的就是我们一家了,金玲姊妹常来帮我照顾孩子,她是我的救火队员。相鹤朱岩夫妻是我们家的家庭医生,每次我们家出现状况时,他们夫妻成为我们的顾问,所以去年一年我们都没有去医院。樊华姊妹工作很忙碌,还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她每周无论多晚都会来小组,轮到她敬拜与查经时想必她压力也是大大的,她在祷告中回到了诗班服侍,她对小组及诗班的委身常常让我很感动;黎丹姊妹越来越多的担当起小组的服侍,每月初安排小组的查经和敬拜弟兄姊妹们一起服侍小组。罗媛姊妹是从外地来到教会的,我们也看见她在小组中敞开分享自己内心的挣扎,所以她的敬拜不仅活跃而且见证了她在神面前的寻求以及神对他的引导,以一颗寻求的心所带领的敬拜常常把我们流浪在世界里的心带到神面前。佑昌查经时的幽默分享,彩虹姊妹的加入给小组注入了新的活力,每次我们都盼着彩虹出现。

2.一次特别的分享

2016年年底,在我们中间的M不留神跌倒了,M特别的勇敢,自己主动找到牧者去敞开了自己的跌倒,很自然地就受到了教会纪律的惩戒。根据教会的纪律处理原则,不仅在教会公开,还会在小组公开。其实在教会公开我觉得匿名的压力还好了,况且像我这样的有时候不看通知的,在小组就不一样了。得知这个事情后,很为难。我和M的关系很亲密,可能传道还以为我是组长呢,就通知我说在小组中公开这件事情。

我跟组长商量后,组长说你跟M说吧。找到M的时候,M非常的紧张,说需要时间,能不能待一段在公开。经过一起的祷告分享:求神挪去M的压力,让M不要感到羞耻,不要感到被定罪,能够坦诚地面对小组的弟兄姊妹;另外也为小组的每一位祷告,赐下怜悯的心肠,以及从上头来的爱去扶持我们跌倒的肢体。

那天淼传道来到我们中间分享了一段经文,然后公开了教会的惩戒。那天圣灵在我们中间大大做工,M很坦诚地分享了上帝的光照,引导,公开承认自己的软弱,对不起神。是啊,当神的灵运行在人心里的时候,人就会看见:我们犯罪的时候,对神的得罪,对神救恩的藐视。那天我们中间的不少人,包括弟兄在祷告的时候都流泪了,都为着M这样的敞开而感恩。还有一个肢体想起自己的罪痛痛地哭了一场,在眼泪中内心的负罪感,由罪带来的捆绑,以及隐藏的罪的拦阻在那次分享中的释放就那样奇妙的发生了。

那次小组团契,是我十年教会生活最真实的一次经历,连我自己包装得很好的虚伪都觉得真实起来了。

经上说,基督释放了我们,叫我们得以自由。是的当我们愿意把自己的软弱,跌倒放在真光中,接收真理的光照的时候,我们必不在作罪的奴仆;神的灵开启我们,让我们将罪放在光中,就经历到神的赦免带来的良心的自由与平安,撒旦也不能在控告我们,因为有耶稣做我们的挽回祭,谁能控告神所赦免的人呢。

今天,照着神给我的感动分享小组那一段艰难而又美好的经历,对我自己是一个特别大的激励;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我们不知道会经历什么,但知道耶和华神与这个小组同在,与教会的每一个小组同在,与每一个在神面前忧伤痛悔的心灵同在,软弱中他赐刚强,疲乏中祂赐力量,愿神的恩继续与我们同在,为着祂荣耀的恩典在我们中间得称赞,祂奇妙的作为被传扬……

弟兄和睦同居之美善

——-读朋霍费尔《团契生活》

文/阿峣

看哪,弟兄和睦同居,
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
这好比那贵重的油浇在亚伦的头上,
流到胡须,又流到他的衣襟;
又好比黑门的甘露降在锡安山,
因为在那里有耶和华所命定的福,
就是永远的生命。
——《诗篇》133 篇

1939 年,著名的德国信义宗神学家朋霍费尔(又译潘霍华)写的一本小册子《团契生活》(Life Together)出版。在书中,朋霍费尔阐述了他的团契生活的概念和实质,以及团契属灵生活敬虔操练的原则和关键所在。将近 70 年以来,这本小册子在世界各地的基督徒中广为流传并深受欢迎,感动、帮助了无数人。不过在中国大陆,相比于他“力阻狂轮”的献身义举和《狱中书简》、《作门徒的代价》等著作,这本小书似乎并不太为人所知。但对今日国内教会群体而言,其重要性可以说并不亚于前述两部名著。

对我而言,这本小书给我最大启发的是作者之团契生活的概念和实质。什么是团契?朋氏所给的定义是:团契就是透过耶稣基督,并在耶稣基督里面那一种甜美和谐的生活。(6页)按照这一定义,团契可以是指一切奉耶稣的名聚集的信徒群体——夫妇、家庭、小组、教会、社团,它们都可以被称为团契。所有团契中的信徒都是唯独透过耶稣基督,并在耶稣基督里面,才彼此相属。(6 页)这里边包含以下几点意思。第一,人的本性是社群性的,人不能离群索居。但上帝让我们彼此共聚,绝不仅仅是为了让我们免于孤单和找到安全感,而是因为我们需要“在弟兄们的见证中,或在信徒的口中,去寻找他永生之道”(8 页)。亦因为“当我们感到气馁犹疑不决,我们更需要别的信徒,因为我们自己不能帮助自己,只是徒然欺哄真理罢了”(9 页)。朋氏认为,我们需要弟兄传讲上帝的救恩之道(不过他这里所说的“传讲”不仅仅是指牧师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的讲道,更指平时信徒与信徒之间彼此以话语将上帝的安慰和勉励,上帝的慈爱和严厉表达出来)。而且为了耶稣基督的缘故,信徒也需要彼此共处,因为“我们自己心里的基督弱于弟兄口里的基督”(9 页)。第二,人都希望能够和别人和睦共处,但事实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不和。而且,仅只靠人自身团结友爱的努力,即便是两厢情愿,也难以达致真正的、长久的和睦。朋氏指出,“信徒唯独透过耶稣基督才能到别的信徒那里(9 页)。”人的自我阻塞了彼此之间的通道,若没有基督,人就既不可能与上帝和好,也不可能与人和睦。然而在耶稣基督里,信徒之间得以合而为一,得以和平共处,彼此相爱彼此服侍。“弟兄和睦同居”也就是“弟兄借着基督同居”,因为“他是我们的和睦”(弗 2:14)。第三,信徒的团契不同于世上其他社群的另一点在于,它不是像表面看上去那样只是一些生活在此世的人聚集在一起而已。信徒间的团契不只是人的聚集,而是有上帝的同在。信徒是创世以先就在耶稣基督里蒙选召的,所以信徒的团契亦是“透过耶稣基督,是在他里面的团契”(11 页);信徒们也不仅仅只是在此世活着的时候聚在一起,信徒的团契是永恒的团契,“我们是在今世被接纳,却要永远连结在一起”(7 页)。

朋霍费尔认为,信徒间既然是这样一种团契,在进入这样一个团契之时,我们也要首先明了有关于团契实质的几点。第一,信徒得以享受彼此之间的团契,全然是神的恩典。没有尝过坐牢、有病、分散在外等孤独滋味的信徒往往忽视这一点。我们很容易视与其他信徒在一起是理所当然的事,因此不觉得它是什么福气,有多么宝贵,反而会不时轻视甚至践踏它。当被掳分散的以色列人重新被上帝聚集,得以一同归回前往耶和华的殿中朝拜时,他们深深地感受到他们得以和睦同居是上帝何等大的恩典,因此由衷地发出《诗篇》133 篇那样的赞美和感恩。弟兄和睦同居好比亚伦被膏——他本与其他以色列人没有分别,是不洁的,不配站在上帝面前。但上帝让摩西用圣膏油膏他的全身,使他完全分别为圣,成为大祭司侍奉上帝,这乃是上帝莫大的恩典;弟兄和睦同居好比黑门的甘露降在锡安山——从千里之外高峻肥沃的黑门山而来的甘露降在矮小干旱贫瘠的锡安山,滋润了这座小小的山丘,这只能是上帝超然的恩典!“因此,凡到今天仍然得以和其他信徒过团契生活的人,就该从心灵的深处赞美上帝的恩典,愿他跪下来感谢上帝说:我们今天仍然得以活在信徒弟兄的团契中,实在是恩典,纯然的恩典。”(5 页)

第二,信徒的团契不是理想,乃是属上帝的实在,是上帝在基督里所创建的一种实在的关系。人很容易对自己所处的团契抱有某种个人的期待,有自己对团契的一个蓝图。如此,这个人在信徒团契中就会是一个要求者的角色。他会用自己的期待和蓝图要求和审断其他的人和团契中的事,一旦有人或事不如他的意,他就会认为是别人,是团契出了问题,“所以他首先指控弟兄,然后指控上帝,最后垂头丧气地指控自己(15 页)。”然而问题却可能恰恰出于我们自己对团契的期待,“凡是属人的梦想,一旦带到信徒的团契中,必会阻碍真正的团契”(15 页)。或许我们的理想从人的角度看是再合理不过的,但上帝早在创世之前就在耶稣基督里将我们连结为一个身体,信徒的团契有耶稣基督作唯一的根基,它的美善、在它那里耶和华所命定的福——那永远的生命,不因着任何它里面的软弱、小信、罪恶、误会而有所改变。因此,“凡爱自己对团契的梦想多于团契本身的,无论其想法多么体贴、多么诚实、多么认真、多么自我牺牲,都是在破坏那个信徒团契(15 页)。”所以我们在信徒团契中不应该是一个要求者,而应该是一个感恩的领受者。“我们越明白团契生活的根基、力量和应许,唯独是出于耶稣基督,我们就会越心平气和地思想我们的团契”,不管它与我们所期待的有多么不相称,我们不是灰心,不是抱怨,而是单单地“为此而祈求盼望”(19 页)。

第三,信徒的团契是灵里的,不是魂里的实在。朋氏这里所说的魂,指的是“出于人的自然冲动、力量和禀性”(19 页)。朋氏在书中提到了诸多灵里和魂里实在之间的对比。“灵里的团契,唯独上帝的话语掌权;魂里的团契,除了上帝的话语外,还加上人的特殊能力经验和带有暗示及魔力的禀性。前者唯独上帝的话语有约束力;后者除此之外,人们还自己互相束缚。”(20 页)“在灵里的团契中,人与人的关系从来不是也绝不可能是‘直接的’;在魂里的团契中,却呈现一种深沉的、原始的属人的愿望,要和别人的心灵作直接的接触,像肉体渴望和别的肉体直接结合一样。”(21 页)灵里的团契看重在基督里的应许;魂里的团契看重弟兄共同生活的经验和感觉。朋氏亦谈到对邻舍之灵里的爱与魂里的爱的不同:灵里的爱是为了基督而爱别人;魂里的爱是为了自己而爱别人。灵里的爱是服事;魂里的爱是渴求。灵里的爱不要求和别人作直接的团契,而是借着基督到弟兄那里去,它使别人得到自由,不用自己的爱去规范强迫支配他;魂里的爱寻求与别人作直接的接触,它不给别人自由,而是对他加以约束,要用各种方法赢取征服并压制别人 …… 仔细想想,我们还真是非常容易沉溺于这种种“魂里的团契”和“魂里的爱”! 相信我们不少人都有过参加了几天退修会或培灵会要离开时的那种兴奋和恋恋不舍的感受,“主啊,这里真好!”但朋氏却警戒说:“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正是在短期的退修会中,魂的因素最易散播。其实,没有什么要比短短几天的共同生活更易于激发对团契的陶醉。不过对于日常那个健康的、清醒的弟兄间的团契生活来说,也没有什么要比这样的事更加致命。”(29 页)

在介绍了团契的概念和实质之后,朋霍费尔以家庭团契为例,就信徒当如何过每一天的团契生活给出了自己的看法。“白昼属你,黑夜也属你”(诗 74:16)。信徒的一整天都当在上帝的话语底下过共同的生活。特别给我启发的有以下几点。第一,朋氏特别强调清晨信徒当在一起灵修,共同颂扬和感谢,读经和祷告。清晨的时间,信徒应当早起,一同赞美感谢上帝“在黑夜保守了我们的性命,并唤醒我们进入新的一天”。 “对基督徒来说,一日之始不该为每日的杂务所烦扰和催促。” 每日最先的思想和言语要归给上帝。他认为,清晨灵修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无论哪一种,都应当包括:圣经的话语,教会的诗歌,团契的祷告(36—37 页)。

第二,朋氏鼓励信徒用《诗篇》来祷告。他认为整个《诗篇》都是耶稣基督的祷告,《诗篇》是基督为教会所作的代祷,《诗篇》是属于整个共融的团契生活的。很多人会觉得,用《诗篇》祷告的一个困难是:很明显《诗篇》祷告的范围远远超出个人经验之外,但“若《诗篇》的某一节或某一篇不是我自己的祷告,那么,它必然是团契生活中另一个人的祷告”。而所有的信徒是属于一个身体。所以,无论是符合我们个人经验的《诗篇》,还是那些我们认为说不出口的《诗篇》,比如咒诅的《诗篇》、称自己为无罪敬虔正直的《诗篇》、充满辛酸与苦难的《诗篇》,我们都可以用来祷告,因为那是我们在和基督的身体一同祷告,“这使我升华在个人愿望之外,让我可以作无私的祷告”(43 页)。

第三,朋氏很看重团契会众唱诗并齐声同唱的重要性。信徒聚集一处时当一同高唱欢呼,赞美三一的真神和他的工作,这是理所应当的,甚至可以说是信徒聚集时最重要的事。赞美主当“口唱心和”,清醒、感恩、敬虔地从心里向上帝献上新歌,“小和尚念经式”的唱诗是没有益处的。众信徒亦当“异口同声唱”,“一心一口荣耀上帝”,这会是上 帝所喜悦的。从某种角度看,齐声同唱纯洁、简单明了,不为音乐铺张手法所影响(56 页),读书沙龙 从中所听到的,不是某个人的声音,乃是教会整体献上的歌声。合宜的齐声同唱可以造就信徒的灵性,“让我们认识到,我们自己那个小小的团契不过是世上大教会的一个肢体,同时我们也愿意,而且快乐地把我们或好或差的歌声归纳到教会的颂赞里面。”(58 页)但如朋氏所言,我们的团契生活中常常会有破坏齐声同唱的敌人。一种是漠视会众齐声同唱。我们经常会看到,一场聚会的唱诗敬拜开始了,却还有多一半的人没有到,有的人即便坐在其中,也不张口,很少人是因为不会唱,常常有人是因为心情不好不愿一同唱。这些是“危险程度较轻的敌人”(57 页),朋氏特别指出一类需要严格对付的敌人:在大家应当齐声同唱时,常听到有人唱即兴的二音,“这种声音想给大众所唱那种平静而合一的歌声加上必需的衬托,要填充当中所失去的丰满,殊不知因此而把话语和歌声一同抹杀了”。还有唱低音的,似乎想让人注意到他有多么宽的音域;还有独唱的,声音雄壮,一张口便掩盖其他人,叫大家都羡慕他美好的歌喉。(57 页)朋氏认为,如此种种都是对团契生活的破坏和干扰。

此外,朋霍费尔还对静默与语言的关系、独处与团契生活的关系进行了细致而缤纷的描绘。他说:“凡不能独处的,就当小心团契生活;凡不能在团契中生活的,就当小心独处。”(79 页)朋氏特别强调信徒应当彼此代祷。每个信徒都有自己需要为其代祷的一群人。他认为信徒的团契之得以存活,有赖于彼此的代祷。(90 页)代祷是我们对上帝和弟兄所欠下的服侍,是我们每天都必须履行的。(91 页)对那些令我们反感甚至痛恨的肢体,尤其要为其代祷,因为“在代祷中没有什么反感、个人的紧张关系或争吵是不可以克服的”(90 页)。书中朋霍费尔还论及团契中信徒彼此服事所需注意的原则,以及信徒彼此认罪、共同领受圣餐的重要性,许多话语和观点都颇耐人寻味,予人启迪。

 

(本文转自《杏花》2009年春季号)

恩典的记号

文/曾卓崑

 

引言

当教会就团契的主题征稿,我脑中即刻蹦出来的是赞美诗《恩典的记号》的歌词:

“当我呼求,耶稣听见我的祷告
……
走过的路,有欢笑有泪水
都留下,主恩典的记号”

(赞美诗《恩典的记号》歌词)

有欢笑,有泪水,主恩典的记号,这些关键词可以概括我对团契生活的理解和感受。

场景1:“我该如何成长?”

“我现在已经守主日敬拜和十一奉献,也读经灵修祷告,接下来我做什么可以成长呢?”我问袁灵牧师。

“去小组吧!”他说。

“小组?!”我有些诧异。

“小组由活生生的人组成,从其他基督徒身上,你会看到榜样。与人交往,也能感受关爱,操练忍耐。”

场景2:“掰开生命,彼此造就”

“卓崑,怎么样,好长时间没联系~~你有小组了吗?”一位央视的前同事,亦是基督徒,在电话中问我。

“嗯,牧者也这样提醒我。我正为此祷告呢!你一直在小组,团契生活是啥样的?”我问。

“掰开生命,彼此造就。”

牧者和姊妹的话,奠定了我对团契生活理解的底色。

场景3:原来小组就在这里

祷告后不到两个星期,周二,我去晨光书店买书。

“真好!谢谢你们,有这么多好书。如果这附近有个小组多好!”我一边结账,一边半开玩笑地说。

“有啊!”店员姊妹说。

“啊!”我以为自己听错了,”啊”了一声。

“有小组!你看旁边的天堂咖啡里有个姊妹小组,今天周二,正好有活动。”姊妹说。

“……@d;&~!……”我愣了一会儿,”主啊你真奇妙,感谢你垂听我的祷告!”我在心里说。

走过去认识她们,组长竟是守望的姊妹,这个小组是她给孩子的同学的妈妈们传福音而慢慢形成的小组。晨光的妈妈团契成为了我的第一个小组。

几年中,小组里的姊妹们有的搬家,有的出国,因着种种原因流动更迭,有几位一直都在,包括我。我们在其中唱诗,读经,分享,拥抱,流泪……

至今怀念一位姊妹冬天里带来的一大锅蒸好的红薯,还有在小组里学到的”十字剥栗子大法”。

场景4:我们软弱神刚强

昌平县城。我曾在离家不远的教会敬拜了一段日子。

“曾姊妹,生命长进后慢慢开始服侍吧。”胡弟兄说。

“我?不行……我太&*@d…… “从未想过,从前积极举手发言的”好学生”我,遇到服侍的邀请和挑战时,第一反应是向后退。

“没有人行,我们仰望神!”汤姐说。

我看看周围,平均60岁的诗班成员,横下心,”好!”

常规人员多是上年纪的姊妹,即便如此,昌平的教会依旧希望组建自己的诗班。汤姐每周四教赞美诗,奔四的我是最年轻的成员。

“主耶稣走过的十架路,我也愿跟随
流出宝血牺牲的道路,我愿跟随到底”

(赞美诗《使命》歌词)

有的老姊妹不太识字,查着字典,带着乡音,唱着赞美诗……

我们软弱,神刚强。在简陋的地方,主的恩典从不缺席。

场景5: 百合花的颜色

深秋,百合花小组。临近感恩节,小组分享。

“虽然来小组的时间还不到一学期,从每一位姊妹身上我都学到很多东西。每逢快到小组聚会的日子,我都在想,不知这周姊妹们家里又会有什么需要祷告的事情,老公、孩子、家人们怎么样了?这种牵挂,堪比急于知道下一集剧情的感受。”

“难怪圣经上说‘我们既有这许多的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着我们’(希伯来书12:1)”,我说。大家会心地笑了。

我所在的小组名字特别好听——百合花,姊妹们就像各色的百合花一样,结出各样圣灵的果子:有的如红百合般喜乐、有的如黄百合般良善、有的如紫百合般温柔、有的如白百合般节制……

“我愿做那谷中百合花,朝朝暮暮开在溪水边
风霜雪雨吹打我衣裳,日月星辰伴我颂主恩
我愿做那谷中百合花,静静悄悄开在溪水边
世上君王无尽的荣华,不如上帝给我的装扮”

(赞美诗《百合花》歌词)

场景6:主的爱如流水淙淙

初冬。组长家。

姊妹全家要去美国了,大家轮流写卡片赠言、合影。

每人带一个菜,一起做饭,一起午餐,一起查经敬拜,一起谈天说地。

“为姊妹选了一首歌,《主的爱》……”组长说。

“愿主的爱与你同在,无论你在何方
愿祂祝福你的心灵安康……”

泪水从即将远赴美国的姊妹眼中滑落,

“祂的爱如流水淙淙,愿你分享祂的爱
在那漫漫的黑夜 见主光
主的爱如流水淙淙,愿你分享祂的爱
以你爱 还祂爱 永常在”

(赞美诗《主的爱》歌词)

泪水从每一位姊妹眼中滑落。

场景7:最美的圣诞

圣诞。西屋。

“最美的圣诞,与一个婴-孩-有关……”

“长大之后,他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最美的圣诞,就是我与孩子们一起制作福音单张,一起传福音的圣诞!”

听,耳边传来台词声。那是百合花小组与香柏团契圣诞节的联合敬拜中,姊妹们在表演小品。

“像我这么大年纪,还来得及信主受洗吗?”

“信主与年纪无关,只要接受耶稣为救主,愿意把生命交给他掌管……”

瞧,八十多岁的弟兄很是硬朗,声音洪亮,台词功底呱呱叫呢!

牧师也亲自上场了,本色出演牧师。

既是演员也是观众的我,看着忙碌的、充满喜乐的弟兄姊妹们,想象着“天上那遥远的家乡”就是这般喜乐地赞美,同心地歌颂吧!

“将来禧年圣徒欢聚
恩光爱谊千年
喜乐颂赞在父座前
深望那日快现”

(赞美诗《奇异恩典》歌词)

结语

最美的声音,用来称颂耶和华;最美的文字,用来诉说主的恩典;最真切的记忆,是小组、团契中弟兄姊妹和睦同居的片段;最衷心的祝福,是教会我们的家大大兴旺!

“怎能忘记弟兄姊妹,我岂能不怀念
弟兄姊妹同一天父,同一美好盼望
爱父也当爱他儿女,爱神所生儿女
……
爱在哪里神在哪里,教会大大兴旺”

(赞美诗《怎能忘记弟兄姊妹》歌词)

褥子团契

文/楼卫英

一.我的磐石

从医院回家,正是下班时间,公车上人很多,我坐在靠窗的位置,一路上只有无声而唯一的祷告:主啊,求你医治我!此时,脑子里空白简单,什么思考都没有,至于想到进一步的检查治疗、各种牵挂等,那都是之后。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简单平静,可能因为太恐惧,不能说生死问题,但也是要面对令人害怕的疾病。车上拥挤的人们拉着公车的吊环扶着把手,交织的手臂,似乎外在环境的这一切恰好营造了神同在的场景——在祂翅膀的荫下!在祂帐幕的隐秘处!听不见报站听不见人声,只听见那一句:主啊医治我!下车后接到先生的电话问情况,他说:别害怕,有我吶,该怎么治就怎么治。似乎有安慰,可是害怕心里还是没底、如脚踩在云端,一副曾经看过的画面浮现眼前:一个人在沟壑的这边, 主在那边,虽然先生安慰着,可这是来自于人的,这时清醒地意识到“主啊,唯有你能!求你医治我!”唯有你能!我又踏实了,不在云端,不在悬崖边,我在磐石上!“你是我的磐石!”

二.瘫子和他的朋友

回到家,想起医生说的话,清醒后,更加“客观”地面对现实,这次可能在劫难逃,“主能医治”已在脑后,因着人性、因着恐惧,能感觉到自己是硬的,好像不曾经历神,忘记了祷告、忘记“义人的祷告大有功效”等话语,一个非正常基督徒的生命状态,不在磐石之上而在现实的沙土里泥潭中。我告诉先生:越是这个时候,我越不想和任何人说。作为资深慕道友的他,说“说吧,和你的弟兄姐妹说,让他们为你祷告!”神借着他提醒我:在这地上我有生命连接的弟兄姐妹!于是和师母说,再和一个姐妹说,再和祷告小组的姐妹、多加吕底亚小组的姐妹们说。收到姐妹们的代祷、安慰时,这时候自己松了、软了,活了又正常了,“我有生命相连的肢体一同到神的面前呼求!”有了那元气恢复的感觉,热了,因为爱的暖流,有爱就有力量!

接下来的几天,我的祷告起起落落,可我是安全的,我就是那褥子里躺着的瘫子,姐妹们就是瘫子的朋友,拉着褥子的四角,大家抬着我一同奔向神!回想那时,有时候哭泣似乎也有享受的感觉,更多的是感动和力量,因为我正被大家抬着奔向神!

盼望着我们主内的肢体关系,无论是教会的还是小组的、团契的,能成为那褥子团契,每个人生命中都可能有瘫子的状况,在这世界上,我们有各种“病”,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抬褥子的,无论是躺着被抬还是拉着褥子的四角,我们都在经历着甚至享受着,享受上帝的爱、享受神给予我们这地上的关系,只为一同奔向那使我们“病”得医治、赐人生命、使人有盼望的神。

三.一台戏

这件事情起初,我分享代祷时,只发在小组读经打卡微信群里,因为想到小组群里人多,有因着各种原因不再在小组的姐妹,有很少来小组的,有慕道的朋友,这么“重大”的事,就让常联系见面的姐妹们代祷吧。后来,想到那句话“我们就是一台戏”,是啊,我们就是一台戏,为给世人观看,要让更多人看到,无论是慕道的朋友还是已经认识神的姐妹,在这过程中,我们要一同经历、一同观看神的作为,认识祂,更深地认识祂!

后记

因着身体长期的症状,三个医院、不同科室的医生建议我检查肠道,犹豫一年多下决心去做肠镜。在门诊,主任医生肯定地告诉我,摸到我肠子上的结节。各种检查后,目前我的肠子没有任何结节、息肉或肿瘤之类。事情之后,当我给门诊的医生送去圣经时,他还说:那怎么办呢?很清楚地摸到了,以后你定期到门诊检查吧。

这次事情是否属于误诊已经不重要,感谢神给我这次经历,在过程中,神使我深深地经历了和祂真实的关系。在小组里、在祷告中,弟兄姐妹们在爱中连接、互相扶持,感谢神在地上给予我们这种从神而来的亲爱关系、在主里有根有基的爱和相连!

从不信到信

文/罗传清

 

来12:1我们既有这许多的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着我们,就当放下各样的重担,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

今天我要讲的故事是:一对农村基督徒夫妇在京城的真实故事。

去年快年底的时候,我有一个想法,走进城市里面的农村基督徒群体,我也本是农民。不跟他们常在一起,说不过去。农民聚会很多时候就安排在晚上,半天要上班,卖菜,做小时工,保洁,建筑装修什么的。聚会的过程中,我闻到哪儿有点味,感觉鼻子不太好受;正如,一个弟兄跟我说起过,我的鼻子对气味有点敏感,不是过敏哦。结束后他们要欢迎一下,弟兄都过来跟我拥抱,他就跟我握了一下手,我的手一跟他接触,马上感觉他的手指头有两根没原生的长,我就立刻上前跟他拥抱了。他的个子大,我就体会到什么是巨人了。后来我想,如果不是圣灵的催促,我哪能想都没想,就跟他拥抱呢?一般,人的反应,当你没有想到会握住这样的手的时候,肯定要吓一跳,手会自然的往回缩,甚者要后退半步。这种反应对于对方来说,是很糟糕的,当你传递这种信号的时候,等同于拒绝对方的友好与爱;本来他或许就有点忐忑(大家都拥抱,他却只是握手,我的理解,可能有点忐忑),你再往一个不好的方向推进一步,对方就会感觉到不被接纳,被轻视,甚者心灵有感觉受到伤害。所以我想,在教会或者在外面,跟人握手或者拥抱,热情发自心底,握手是不是应该有点力度或者热度比较好。

他姓马,我们叫他马弟兄,比我小两岁,他的妻子姓王,我们叫她王姊妹。

第二次见到马弟兄的时候,是在他的家里,很狭小的一个屋子(大概6平米左右,应该超不过7平米吧),简单的家具,床,大概12个人左右,挤得满满的。礼拜六的晚上,大家一起唱诗,读经。结束后,因为我们坐在里面,最后走。我妻子就问了一句,谁住在这里面呀。王姊妹就跟我们讲起他们的故事了……最后他们几个都站不住了,坐下了,时间大概比聚会的时间都长了。最后好几次,我都想回去了(确实是时间有点晚了),王姊妹还意犹未尽。感谢神,感谢主。

马弟兄以前在通州做快递生意,天天晚上跟房东喝酒,看样子生意很不错,那时候他还没有信主。(王姊妹在中关村也做快递生意,还兼做其他的。)醉酒的后果就是得了脑梗,弄得他家姊妹最后都没办法,祷告神说:求神让他倒下。在第五次得脑梗的时候,就真的倒下了。2015年元旦生病了,当时半身起不来。那个时候他就万念俱灰,甚至想跟老婆离婚,自己曾经那么风光,现在竟成了废人一个(完全绝望了,甚至想自生自灭算了),当王姊妹讲到这儿的时候,她就笑了,(就这样了,还想跟她离婚)他还要跟他的一个儿子断绝父子关系,那个儿子跟他的脾气一样。马弟兄说道,他以前说什么就是什么,没人敢反对。由于他得脑梗的原因,他讲话的时候不是特别利索,还把头从右边移到左边,就这一个动作,我看到了他的柔和谦卑,蛮有耶稣基督的形象。他的讲话极少,基本上是他太太在讲话。他的老婆就像天使一样,服侍他。

当然啰,他就回家去养病,王姊妹继续在北京打工。期间,王姊妹跟赵姊妹和吴姊妹说起马弟兄的事,她们说,叫他来北京信靠主。没有想到突然有一天,他给她打电话,说他第二天就到北京了,弄得她,没办法,下班后,晚上就去找房子。这个时候她就只有祷告。神就听了祂的孩子的呼求,应允了她的祷告,义人的祷告是大有功效的。阿们!来到圆明园这片她熟悉的地方,就遇见一个要退房的,就租下了,就是我们今晚聚会的地方。第二天,她老公一来就生气了。正因为这儿太熟悉了,很多的熟人,随时都有可能碰到,那多让人掉价,没面子嘛:曾经在这儿多风光(大大小小的也算是一个老板啊),现在来了,连路都走不好。(可能死的心都有了,要是我的话)。

当然,这个时候也没办法了,也顾不上面子了,生气归生气。安顿下来后,妻子天天要上班,晚上聚会完后还要洗衣物,早上很早还要起来给他做早饭,他还要老婆给他买好吃的,做好吃的。有时候,饭做好了,放在桌子上,他也不晓得吃,把老婆磨得够呛。我想,如果我这样,我老婆会不会把我给踹了?王姊妹相信马弟兄会回到神面前,所以每一次马弟兄和她争吵(马弟兄生病有时晚上都睡不着觉,吃安眠药也不管用,确实是很苦恼的,当然就很烦躁,发脾气),她都忍下去,听神的话,坚持到底,决不放弃,忍耐。圣经上说,做妻子的当顺服自己的丈夫,他就是新造的人了。牧师讲的禁食祷告,他就一三五禁食,慢慢的妻子就鼓励他。有时他说,活着生不如死,自己是废人,劳累家人。妻子就说,你相信就得着。从教会回来的时候,就有弟兄把他给送回来。老婆要上班挣钱,这个时候,多半会被老婆摆布了,曾经的傲气,慢慢也会消耗殆尽的。牧师就跟他讲,只要信,一点都不要疑惑 (马弟兄讲的),就这样,慢慢被灌输这样的观念,我想人在这个时候,无论你给他什么,都会当着是那一个救命稻草。何况是叫他病得医治呢!刚来的时候,路也走不好,慢慢也能走一点了,后来还走丢过几次,这儿的小组,没上班的,都去找他,陈姊妹骑电动车跑到北宫门找了他几趟,他的老婆还在上班,信心也够大的。后来一个弟兄下班后听说了,出去一下子就找到了。

在恢复的过程中,他就开始做工了,做什么呢? 有神带领他来到中关村,他就每天捡废品,一个一个的垃圾筒里翻。他说,这是神给他的工作。他扛个大麻袋,从圆明园到中关村,又从中关村走到圆明园,沿着路边,在垃圾筒里淘宝。甚至,有一次,遇上大雨,他老婆出去接他,浑身淋得浇湿,全身湿透了,都没有感冒。感谢主的保守。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他的身体也慢慢的康复过来,慢慢地健壮了。也会自己洗衣服,减轻妻子的负担。王姊妹也说,我们不嫌脏,但是房东嫌,就劝马弟兄别捡了,马弟兄也答应“不捡了,不捡了”。

这当中有另一个神迹,就是慢慢地,他不依靠药物了。

他老婆整晚上给我们讲的时候,心里面无不透露出喜乐,比起她丈夫挣大钱的时候,更爱他的丈夫,因为那个时候丈夫的心不在她这里,脾气也大。
我有时候思索这位弟兄信主后的改变,我对自己说,我也跟他去捡垃圾,自己马上沉默了,我自己做得到吗?捡完了,没地方洗澡。是这样吗?还是说,我放得下自己的面子吗?放得下自己所谓的尊严吗?更何况我在这个城市里,本来也没什么尊严呢?马弟兄不再看这个世界,也不看自己,更不看以前熟悉的熟人,单单仰望主耶稣基督,捡废品也是为主耶稣基督捡的。阿们吗?各位亲爱的弟兄姊妹。我想是的,阿们!就是捡废品所卖的钱,他还要交十一奉献。以前有几次,我想到这里的时候,我就在落泪。何等的爱主的一个弟兄。他在天上的赏赐必定是大的!就是他的太太也这样说,有时候自己也比不上他,我就更是了。

2017年 4月20日马弟兄受洗以后,他愿意他们的家庭作为接待小组的家庭,神就这样成全他的心思意念。我在想,他们家的屋子应该是这片信主的家庭中房子最小的了。他去年年底回家后的这段时间,有事要留在家里。太太一个人在北京继续打工。房子就要退出去,这里的负责人就说,分成两个小组,担心一个家庭坐不下这许多人。我后来有一次就想,我们哪一个都比他的房子大,但是,却要分成两个小组。那是因为,我们装世界的东西装得太多了,以至于容不下主的百姓了。我们是看能剩下多少空间,时间……等等给主使用。我们明显小气嘛,先考虑自己,再考虑主。而不是让主居首位,掌王权。(西1:18他也是教会全体之首,他是元始,是从死里首先复生的,使他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马弟兄回到河南老家之后一直都信靠主,他想要在家成立一个教会,这是他的梦想。他每天还在群里发语音,问候牧师及众弟兄姊妹们:牧师平安,弟兄姊妹们平安。我今天动手写的时候,我又听了他发的语音,深深的震撼我的大脑,就像过电一样(弱电哈),我也经常回应他一下。我被他信主后的全人归向神,深深折服了。

对上面这段文字解释一下,其他的家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在于房东不许可,都还是愿意的。王姊妹她还愿意租下这个房子供小组使用,就周六回来住一次,其他时间住在干活的那家。教会的一个师母也说,教会也可以出一部分钱。这片的负责人陈姊妹很有智慧,说,每周一次,不太划算。也不能让王姊妹来承担这个费用,他们家现在经济不是太好,即使以前当过老板,那是以前。我们讨论的时候,一个弟兄一算这个账,一个月700,一年8200,也不是个小数目。一个姊妹说,我们买菜都是买最贱的,另一个姊妹说,我们穿的衣服,还是别人送的呢,那个赶紧姊妹说,我们不说这些了。他们说的,我也有同感,我去超市买东西,首选特价商品。有时候头脑发热,也会买点贵的。但是即使在这样的环境里,农民基督徒的敬拜也是火热的,声音大得很,讲道的人不用话筒。祷告的声音滔滔不绝,上达天庭。愿神与祂的子民同在。阿们!

感谢主,上周试运行一次后,那家姊妹家的空间太小,需要从新找一个家庭,负责人就跟我们院的一个阿姨说了。我最后得知的时候就说,他们家是他女儿做主(她女儿还没信主),尽量往我这边靠吧,所以第二次聚会接待家庭安排在我们家,需要容纳十来个人,我目测了一下,空间跟马弟兄他们家差不多,挤挤也能容下了。我只求一件事,神怎么样保守马弟兄一家的接待,也照样或者加倍保守在我们家的弟兄姊妹周六晚上的敬拜赞美读经祷告分享,如何与他们同在,也求神如何与我们同在。阿们,感谢神。(因为我明明看见马弟兄王姊妹家有神的同在和保守)我们家愿意接下这一棒。

PDF下载

 

  • 《@守望》第132期——我信教会
  • 《@守望》第131期——与神和好,与人和睦
  • 《@守望》第130期——末后世代,建造家庭
  • 《@守望》第129期——疫情与福音(二)
  • 《@守望》第128期——疫情与福音
  • 《@守望》第127期——关怀与陪伴
  • 《@守望》第126期——亲密关系
  • 《@守望》第125期——亲历3.23
  • 《@守望》第124期——祷告
  • 《@守望》第123期——回家
  • 《@守望》第122期——重拾异象
  • 《@守望》第121期——感恩,2018!
  • 《@守望》第120期——面对数字化产品
  • 《@守望》第119期——单身弟兄
  • 《@守望》第118期——单身姊妹
  • 《@守望》第117期——十诫
  • 《@守望》第116期——关注青少年
  • 《@守望》第115期——兴起弟兄
  • 《@守望》第114期——这个世代的青年
  • 《@守望》第113期——户外敬拜7周年
  • 《@守望》第112期——团契生活
  • 《@守望》第111期——孝敬父母
  • 《@守望》第110期——读点神学
  • 《@守望》第109期——圣诞·福音
  • 《@守望》第108期——感恩
  • 《@守望》第107期——基督徒的财富观
  • 《@守望》第106期——青宣大会
  • 《@守望》第105期——守约
  • 《@守望》第104期——宗教改革500年
  • 《@守望》第103期——家庭建造
  • 《@守望》第102期——陪伴•关怀
  • 《@守望》第101期——户外敬拜6周年
  • 《@守望》第100期——读经
  • 《@守望》第99期——回家
  • 《@守望》第098期——圣诞·福音
  • 《@守望》第097期——感恩之心
  • 《@守望》第096期——关注宣教
  • 《@守望》第095期——关于祷告
  • 《@守望》第094期——软弱之道
  • 《@守望》第093期——悔改之道
  • 《@守望》第92期——婚姻之道
  • 《@守望》第91期——教养孩童
  • 《@守望》第90期——职场呼召
  • 《@守望》第89期——户外敬拜五周年
  • 《@守望》第88期——纪念国永
  • 《@守望》第87期——家庭敬拜
  • 《@守望》第86期——务求传福音
  • 《@守望》第85期——这个时代需要什么
  • 《@守望》第84期——操练敬虔(二)
  • 《@守望》第83期——操练敬虔(一)
  • 《@守望》第82期——为主而活
  • 《@守望》第81期——人生标杆
  • 《@守望》第80期——性别认同
  • 《@守望》第79期——里外更新
  • 《@守望》第78期——穿上新人
  • 《@守望》第77期——户外敬拜四周年
  • 《@守望》第76期——我们向主要什么
  • 《@守望》第75期——我不以福音为耻
  • 《@守望》第74期——圣诞节传福音
  • 《@守望》第73期——感恩
  • 《@守望》第72期——户外拘留时代(八)
  • 《@守望》第71期——户外拘留时代(七)
  • 《@守望》第70期——户外拘留时代(六)
  • 《@守望》第69期——户外拘留时代(五)
  • 《@守望》第68期——户外拘留时代(四)
  • 《@守望》第67期——户外拘留时代(三)
  • 《@守望》第66期——户外拘留时代(二)
  • 《@守望》第65期——户外拘留时代的开始
  • 《@守望》第64期——户外特刊
  • 《@守望》第63期——户外三周年
  • 《@守望》第62期——小组•家(二)
  • 《@守望》第61期——小组•家(一)
  • 《@守望》第60期——圣诞月•传福音(二)
  • 《@守望》第59期——圣诞月•传福音(一)
  • 《@守望》第58期——数算恩典
  • 《@守望》第57期——我和守望(二)
  • 《@守望》第56期——我和守望(一)
  • 《@守望》第55期——梳理户外敬拜
  • 《@守望》第54期——户外敬拜中的忍耐
  • 《@守望》第53期——关注单身弟兄
  • 《@守望》第52期——关注单身姊妹
  • 《@守望》第51期——社会服务
  • 《@守望》第50期——关注职场
  • 守望网络期刊第49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48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47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46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45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44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43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42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41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40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39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38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37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36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35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34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1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2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3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4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5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6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7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8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9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10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11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12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13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14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15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16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17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18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19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20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21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22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23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24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25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26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27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28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29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30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31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32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