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

《@守望》第127期——关怀与陪伴

《约翰福音》系列分享之四

文/晓峰 牧师

弟兄姊妹,平安!

我们一起来读《约翰福音》第四章第43-54节:

43过了那两天,耶稣离了那地方,往加利利去。

44因为耶稣自己作过见证说:“先知在本地是没有人尊敬的。”

45到了加利利,加利利人既然看见他在耶路撒冷过节所行的一切事,就接待他,因为他们也是上去过节。

46耶稣又到了加利利的迦拿,就是他从前变水为酒的地方。有一个大臣,他的儿子在迦百农患病。

47他听见耶稣从犹太到了加利利,就来见他,求他下去医治他的儿子,因为他儿子快要死了。

48耶稣就对他说:“若不看见神迹奇事,你们总是不信。”

49那大臣说:“先生,求你趁着我的孩子还没有死就下去。”

50耶稣对他说:“回去吧,你的儿子活了!”那人信耶稣所说的话就回去了。

51正下去的时候,他的仆人迎见他,说他的儿子活了。

52他就问什么时候见好的。他们说:“昨日未时热就退了。”

53他便知道这正是耶稣对他说“你儿子活了”的时候;他自己和全家就都信了。 54这是耶稣在加利利行的第二件神迹,是他从犹太回去以后行的。

我们一同来祷告:

天父,我们感谢你,今天晚上再次召集你的众儿女到你面前来,主,我们知道每一次的聚集都是你的恩典,也愿当我们在这里的时候,你的灵也在这里特别地临到、同在,并且将我们生命所需的一切恩典都赐给我们,愿你的名在这里得着荣耀。听我们这样的祷告,奉我主耶稣的名。阿门!

这段经文记载的是第二个神迹奇事,医好大臣的儿子。《约翰福音》的八个神迹奇事,只有第一个和第二个神迹是带标号的。这并不是说这是主耶稣在地上所行的第二件神迹,从迦拿的婚筵到这里,这是再一次在迦拿行神迹奇事,中间主耶稣其实去了一趟耶路撒冷。这也是《约翰福音》的特点,前面三卷对观福音给人的感觉是,主耶稣一路从加利利直往耶路撒冷去,好像只去了耶路撒冷一次,到了《约翰福音》我们就发现,主耶稣其实多次前往耶路撒冷,至少《约翰福音》里面清楚记载了主耶稣有五次前往耶路撒冷。这一次是去耶路撒冷过逾越节,去了之后,主耶稣就从耶路撒冷往回走,特别提到了主耶稣在耶路撒冷行了很多神迹,以至于那天晚上尼哥底母去找主耶稣,就是因为他看见神迹了,然后他去找主耶稣。《约翰福音》的记叙特点非常有意思,主耶稣在耶路撒冷行了那么多神迹,有很多人看见了,来找主耶稣的只有尼哥底母一个人,而主耶稣还批评了他,说“你作为犹太人的师傅,作为拉比,竟然还不明白我说的话吗”。然后,主耶稣就往回走,往回走的路上经过了撒玛利亚,所以《约翰福音》里面有很多独有的材料,主耶稣在撒玛利亚这个地方就碰见了一个撒玛利亚的妇人。碰见撒玛利亚妇人之后,主耶稣就来到了加利利的迦拿,从耶路撒冷往回走的路上,特别提到,主耶稣在耶路撒冷行了神迹,在加利利行了神迹,耶路撒冷只有一个人回应,就是尼哥底母,而加利利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因为听见神迹也来找主耶稣,就是这个大臣。就在耶路撒冷和加利利之间,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撒玛利亚结出的福音的果子,信主耶稣的人远超过这两个地方,撒玛利亚人没有看见神迹,那个妇人遇见主耶稣,主耶稣就跟她谈论,谈论完之后,她就回去作见证,那个城里的很多人就出来见主耶稣。所以,在《约翰福音》里面特别说,那个城里有很多人就信了,然后我们刚才读的经文里面主耶稣说“先知在本地是没有人尊敬的。”,其实这已经暗含了对耶路撒冷和加利利的责备,之前尼哥底母和这个大臣,都是因为看见神迹来找主耶稣的典型例子,而这样的信心不够。这是这段经文背景的一个简单的介绍。

迦拿是主耶稣行第一个神迹的地方,之前我们分享过,这是一个非常小的镇子,在以色列当中并不起眼,但上帝伟大的工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然后主耶稣再一次回到这个地方,回来之后,有一个迦百农的人来找他,这个人我们通常就把他理解成他是一个以色列人,说他是一个大臣,其实这个“大臣”在原文的意思就是指他是宫廷里面的官员,这个宫廷通常是指希律的宫廷。这是一个官员,位高权重,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来找主耶稣。迦百农在加利利湖的边上,海拔很低,迦拿距离迦百农大概有三十多公里,所以从迦百农到迦拿是从下而上,迦拿这个地方海拔比较高。他来找主耶稣的时候,这个大臣和耶路撒冷公会的尼哥底母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对比,这两个人都是官员,一个是公会的官员,一个是宫廷的官员,一个是犹太人当中处在权力中心的人物,一个是在行政体系希律的官僚制度当中的官员。在福音书当中,尤其是在《马可福音》当中,主耶稣的福音对象往往都是底层的穷苦人,圣经里也常说“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上帝就排斥那些有钱和有权势的人,他们乐意来的话,上帝依然有格外的恩典。从尼哥底母到这个大臣,我们会发现,上帝在这个群体当中依然有格外的恩典。相对于这个大臣而言,很多人的生活当中可能有诸多的不如意,我们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到上帝面前来,所以主耶稣说“富人进天国,比骆驼穿过针的眼还要难”,因为富人可能没有那么多欲求不得的地方。这个大臣,从某个角度来说,代表了世人当中那个有钱和有权势的群体,他们看似在生活当中没有任何的问题,可是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他儿子快要死了。如果说迦拿的婚筵当中以水变酒,表示的是人生当中从一个喜乐欢庆的时刻进入到一个灰心绝望的时刻,那么这个大臣其实代表了人类当中更加真实的状况,你可能觉得你一无所缺,但有一件事你解决不了,就是死亡的问题。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个大臣的儿子不是得病了,而是他快死了。今天有很多的医学方面的专家和技术,病是可以治的,死是治不了的,医疗手段解决不了死亡的问题。其实这个大臣的儿子是快要死了,只不过是以疾病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所以,他上来求主耶稣,看似他跟尼哥底母求主耶稣很像,足够谦卑了,当尼哥底母来求见主耶稣的时候,首先称“拉比”,尼哥底母自己就是拉比,而他称主耶稣为拉比,然后说“我知道你是从神来的”,我们觉得这已经够给面子了,但你发现主耶稣丝毫不领情,因为按照主耶稣真实的身份而言,他给的尊重远远不够。这个大臣依然是这样的,他的信心比尼哥底母还要差,他看似是不远几十公里过来见主耶稣,但他真的不是奔着主耶稣这个人来的,尼哥底母还是来问主耶稣“我知道你是从神来的”,这个大臣其实就是奔着主耶稣的能力来的,他来这里的推动力极强,因为他的儿子快要死了,而尼哥底母至少还有一点抽象的神学意义,对于天国的盼望和属灵的层面,来找主耶稣探讨神学问题“怎么进神的国”,这个大臣却特别简单,他很像我们,所以他来见主耶稣的时候,依然没有逃过尼哥底母的命运,虽然他是个大臣,有钱有权势,虽然在世人看来他屈尊来求主耶稣,但是主耶稣丝毫没有给他那个让人意料当中的待遇,相反,他来求主耶稣的时候,主耶稣却给了他一句责备的话“若不看见神迹奇事,你们总是不信”。无论如何也应该夸奖一句吧,因为这是一个为儿子心急如焚的父亲,当然我们要知道,这个大臣还是有信心的,当他儿子得病的时候,他听见主耶稣过去在迦拿行过神迹奇事,甚至耶路撒冷的风声也传来了,他毕竟到主耶稣这里来了,他没去求巴力,他也没有像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那样说“求谁都没用”,无论如何他来了,他来就好,至少他有点基本的信心。

那么,他来的时候,主耶稣为什么要责备他呢?这个责备其实是论到了神迹和信心之间的关系。这个责备不单单是对这个大臣,甚至这是针对当时所有的犹太人,因为这里用的是“你们总是不信”,我们就一下子想起了保罗所说的话“犹太人求神迹,希腊人是求智慧”。犹太人的信心的模式是什么呢?犹太人以为,只要我看见神迹我就信。犹太人和中国人很像,非常实用主义。主耶稣其实就指出了他们信仰当中的错误的模式,他们以为看见了就能信,而主耶稣告诉他们说“你们以为你们看见神迹就能信,实际上即使你们看见了也不会信”。信心是上帝所给的超然的工作,单凭你自己的眼见是建立不起来的。其实犹太人自己可以证明这一点,法利赛人看见主耶稣赶鬼之后,他们竟然说这是凭着鬼王赶鬼。你会发现,那个神迹犹太人都看见了,却没有产生出相应的信心来。那神迹奇事的意义何在呢?神迹奇事其实并不产生信心,那不是信心的根基,神迹奇事可以坚固信心,也就是说,得先有信心了,再看见神迹奇事,那个神迹奇事就有了意义了。我记得奥古斯丁曾经说过一句话,凡是一个人凭着好奇建立起来的信心,那必定会被好奇给拆毁掉。同样,如果一个人是凭着看见神迹建立起来的信心,他的信心也必定会因为神迹而被拆毁。因为看神迹不一定要找耶稣,如果这时候有一个人声称能把他的儿子治好,他可能就会找那个人去了。所以,神迹本身只是能力而已。圣经当中一旦有神迹显明出来,它的目标是什么?这就是《约翰福音》里面核心的内容,就是让我们因为看见神迹就能够认出耶稣是谁,他指向的是那个神迹背后的身份的问题,这是神迹的意义。神迹不是我们让上帝听我们的,而是我们要听上帝的。当你看见耶稣有行神迹奇事的能力,你不能心里想的是“这能力怎么能够为我所用”,这时候敬拜就变成了利用。你不是想让我信你吗,我信你之后,你的能力总得让我用用吧,你喜欢奉献,我十一奉献一分不落,你喜欢聚会,我每个聚会都来,但我有事的时候,我要求你必须要帮我把这个事给解决了。这个时候,我们跟上帝之间就不是敬拜的关系了。所以,神迹奇事既不是为了解决我们今生人生当中的困境,也不是我们信心的基础。

那我们还能求神迹吗?当然,凭着信心求就可以。但我们要知道我们的信心是什么,不是我们内在里面的自我的愿望被称为信心。所有的神迹奇事的目标,都是为了显明上帝的荣耀,都是为了让我们认识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所有的神迹奇事都不是为了解决我们本身的问题,解决问题只是个方式而已。我问一个问题,他的儿子如果今天得了医治,三年之后又得病了,那怎么办?五年之后又得病了,怎么办?我们的生活是靠神迹奇事来支撑的吗?我们总会走过那个死亡之河,我们总会以各样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或者意外,或者疾病,所以不一定要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有这种神迹奇事的能力,而是要透过曾经有的和我们经历过的,来更多地认识我们的主。主耶稣其实对这个大臣是一种信心层面的责备,指出他们的问题来。这让我们想起主耶稣对另外一个人的夸奖,在《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当中都记载了有一个罗马的百夫长,他跟这个大臣都是迦百农的人,那个百夫长的仆人得病了,他来求主耶稣,其实不是他来求,他连来都不敢来,因为他是外邦人,他知道犹太人不跟外邦人说话,所以他不敢直接到主耶稣面前来,他就托几个犹太的长老,他们到了耶稣那里,就切切地求他说“你给他行这事是他所配得的,因为他爱我们的百姓,给我们建造会堂”,主耶稣当时二话不说就说“好,我去”。你会发现,面对一个大臣亲自来了,主耶稣说“你的信心有问题”,而面对托了别人来的外邦人,主耶稣说“我去”,好像这两种反应完全不一样,其实让我们更惊讶的是那个罗马的百夫长,那个百夫长一听说主耶稣要来,离那家不远,百夫长托几个朋友去见耶稣,对他说:“主啊!不要劳动;因你到我舍下,我不敢当。我也自以为不配去见你,只要你说一句话,我的仆人就必好了。”你不用来,你是神的儿子,你只要说一句话就可以了,所以以至于主耶稣说“这么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没有遇见过”。这两个故事可以放在一起来对比,一个是说“主啊,赶紧跟我下去救我儿子”,主耶稣说“不去”,另一个说“主啊,你到我舍下,我不敢当”,主耶稣要去,百夫长还不让去,主耶稣面对不同的人,教导的模式完全不一样。那个罗马百夫长,那是真正的信心,第一就是他说那句话“你到我舍下,我不敢当”,他把那些犹太长老说的话给挽回来了,那几位犹太长老说“你给他行这事是他所配得的,因为他给我们建造会堂”,第二句话就是“只要你说一句话就可以了”,主耶稣真的是就说了句话,真没去,但他的仆人当时就好了。

这个大臣听见主耶稣的责备之后,他的回应是“先生,求你趁着我的孩子还没有死就下去”。从他对主耶稣的称呼就可以看到一点,他这个时候还不认识主耶稣,他来找主耶稣,真的不是因为认识主耶稣而来的,主耶稣不是核心,他儿子才是核心,这就是主耶稣责备他的那个意义。第二,他对主耶稣说“求你趁着我的孩子还没有死就下去”,这个信心太小了,他的言下之意就是“我儿子若死了,你也就别去了”,他认为主耶稣只能医病,不能使人活,甚至连医病的信心,他也只是听了之后死马当活马医。所以,当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就印证了主耶稣对他的责备。但是,神有格外的恩典,主耶稣对他说“回去吧,你的儿子活了”。这句话,一方面我们可以看成是拒绝。我们要留意,在这段经文当中有三个“下去”,他一来就是请主耶稣下去,我把这个词理解成这是《约翰福音》当中特有的写作手法,是一种暗示,暗示的是“你得照着我所期望的方式来解决我的问题”,主耶稣拒绝以他的方式来帮助他,但是主耶稣的拒绝其实是更大的恩典。主耶稣给的恩典远超过他所求的,甚至从某个角度来说,主耶稣给的恩典已经过于他所能想象的了,因为主耶稣说“回去吧,你的儿子活了”。我们是否把这句话就单单理解为这就是主耶稣行了个神迹,他的儿子就病得医治了呢?如果主耶稣只是给了一个他儿子病得医治的恩典的话,那今天我们所读的这段经文,我们就错失了其中一个更重要的恩典的涵义了。这其实是一个挑战,这个大臣在这一刻面临了他生命当中真正的生死攸关的关头,当他听见主耶稣说“回去吧,你的儿子活了”,当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其实他就面临着他生命当中的抉择了,生与死的抉择。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挑战呢?如果他质疑的话,他的儿子活了,但他们全家人就死了,他们就失去了这个永远生命的拯救了。如果他有质疑,先核实了再信,他的儿子也能活,他走这几十公里来求,主耶稣真的就给了他这个恩典,他儿子就活了,但是后面那个恩典可能就没了。所以,当他听见主耶稣说“回去吧,你的儿子活了”,那人信耶稣所说的话就回去了,这一刻他的信心突破了前面主耶稣所说的“若不看见神迹奇事,你们总是不信”,突破了这个模式。

这一次他没有看见神迹,还离着有三十多公里呢,他听见这句话就信了。这是真正的信心,就是上帝说了,我听见了,我就信了。他用行动表达了他的信心,他就回去了,而且我们从他回去的时间就可以知道,他真的信了,正下去的时候,他的仆人迎见他,说他的儿子活了,他就问什么时候见好的,其实他不是不信,而是要核实一个时间,他们说“昨日未时热就退了”,未时就是下午一点。说到“昨日未时”,显然他和仆人碰面的时候就是第二天了,犹太人的一天是从黄昏开始算的,可能晚上七八点钟他到家了,问仆人什么时候见好的,仆人说“昨日未时”,那也走了六个钟头,三十多公里的路程走六个钟头,又是下坡,显然是慢悠悠地走的。他来的时候可能是心急如焚,回去的时候他真的是平静安稳地往回走,他心里确信一定是好了。但我觉得这还不够,然后,他自己和全家就都信了。在这个故事当中,当他真的信了耶稣所说的那句话,不单他儿子的生命这一刻病得医治了,而且他自己和全家就都信了。除了他之外,他全家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可能已经开始准备后事了,但是突然间他儿子就好了,这显然是神迹奇事,而他们家人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去请主耶稣,主耶稣也没来,那个父亲也没回来,儿子却好了,所以他全家人信,是这个大臣跟他们讲的,大臣自己先信,然后给他们全家人传福音,他们全家人都信了。其实主耶稣所给的恩典,如果他以信心回应了主耶稣这个“回去吧,你的儿子活了”的恩典之后,不单他的儿子活了,而且他也得着了那个永生的恩典。所以,在这个故事当中,那个身体得医治真的不是最重要的恩典,他们全家人都信主耶稣了才是最重要的恩典。而且从他传福音给他们全家人,我们就知道,这个人是真的信了。他不是就把这事存在心里,默默思想,然后跟谁也不说,有没有这种可能性?有,而且很多。我们刚才不是说他是个高官吗?今天如果我们国家的体制内某一个官员他经历了这样的神迹,你觉得后续他会跟全家人传福音,然后他全家人都信了吗?很有可能的情况是,他真的很感激,但是要信就比较难了,他如果现在要给他全家人传福音的话,他首先要考虑的是,他的地位、权势就没有了,而且他把他儿子的一生也拿出来了,他的儿子可能将来就不能继承他的位置了。所以,这个大臣能够传福音给全家人,这一刻他的信心已经超越了他儿子病得医治了,他知道永生的福分才是最可宝贵的。所以,我们从这个神迹奇事就看到,刚才我们提到标号的问题,主耶稣在加利利所行的第一个神迹是在迦拿的婚筵,第二个神迹依然是在迦拿,如果说第一个神迹拉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帷幕,那么第二个神迹奇事是对第一个神迹的解释和界定。这个神迹就告诉我们两件事,第一,主耶稣是那赐生命的主,第二,神迹奇事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让我们认识主耶稣,并且因他的名得生命。就像这个大臣的儿子得了医治一样,他从病中得医治,相对于后来他通过他的父亲信耶稣而言,真的不算什么。当然,病得医治本身就是神迹了,那个神迹是要指向永生的生命。可以这么说,《约翰福音》里面所有的神迹都是沿着这一条进路往前走的,一直走到拉撒路复活,主耶稣在那里就宣告“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

我们一起来祷告:

是的,主啊,让我们胜过我们的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岂不是我们对你的信心吗,你的永生在我们里面,就成为我们今天能够面对一切挑战、压力、患难、痛苦的能力和盼望。也让我们知道,不管我们在地上的时候能否经历圣经里面所记载的这些神迹奇事,我们能否真的亲眼看见你,这对我们而言都并非是最重要的,因为你说“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主,我们也在这里特别来恳求你,就在我们今天所处的这样的世代当中,愿我们的生命里面充满了活泼的盼望和为你作见证的心志,你也使你的教会在这个世代当中得以站立得稳,吸引更多的灵魂来归向你,不是靠着神迹奇事,乃是靠着对你的信心。听我们这样的祷告,奉我主耶稣基督的名。阿门!

《约翰福音》系列分享之五

文/晓峰 牧师

弟兄姊妹,平安!

我们一起来读《约翰福音》第五章第1-18节:
1这事以后,到了犹太人的一个节期,耶稣就上耶路撒冷去。
2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门有一个池子,希伯来话叫作毕士大,旁边有五个廊子;3里面躺着瞎眼的、瘸腿的、血气枯干的许多病人。(有古卷在此有“等候水动,4因为有天使按时下池子搅动那水,水动之后,谁先下去,无论害什么病就痊愈了。)
5在那里有一个人,病了三十八年。
6耶稣看见他躺着,知道他病了许久,就问他说:“你要痊愈吗?”
7病人回答说:“先生,水动的时候,没有人把我放在池子里;我正去的时候,就有别人比我先下去。”
8耶稣对他说:“起来,拿你的褥子走吧!”
9那人立刻痊愈,就拿起褥子来走了。
10那天是安息日,所以犹太人对那医好的人说:“今天是安息日,你拿褥子是不可的。”
11他却回答说:“那使我痊愈的,对我说:‘拿你的褥子走吧。’”
12他们问他说:“对你说‘拿褥子走’的是什么人?”
13那医好的人不知道是谁;因为那里的人多,耶稣已经躲开了。
14后来耶稣在殿里遇见他,对他说:“你已经痊愈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厉害。”
15那人就去告诉犹太人,使他痊愈的是耶稣。
16所以犹太人逼迫耶稣,因为他在安息日做了这事。
17耶稣就对他们说:“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
18所以犹太人越发想要杀他;因他不但犯了安息日,并且称 神为他的父,将自己和 神当作平等。

我们一起来祷告:

天父,我们再次感谢你,将你的众儿女召集到你面前来,每当我们这样聚集的时候就知道,你的权能、恩典依然在我们中间来保守和带领我们,我们更是求你藉着你的话语向今天这个世代来讲话,让我们凡在这里听见你话语的人,心灵都蒙你话语的激励和开启,下面的时间求你特别临在。祷告奉我主耶稣的名。阿门!

这段经文记载了一个地方就是“毕士大池子”,毕士大这个地方在耶路撒冷城里面,在耶路撒冷城东北的方向,靠近羊门的地方。“毕士大”这个词的意思是“怜悯之家”,或者是“恩典之家”。这是一个泉眼,这个池子呈梯形,特点是这个池子里的水经常动。由于这个特点,很多人就聚集在这里,因为据说有人在这个地方得了医治,多到一个程度,可能有些人无家可归,就有好心人在这盖了五个廊子,其实就是搭了五个棚子,呈“日”字状。读到这的时候,我们可能有一个疑问,在这个时代里面,神真的会派天使下来搅动这水,毕士大这个地方真的具有神奇的医治的功能吗?其实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事。可能大家会说,如果没有这样的事,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来呢?不是这个池子里的水多么有功效,或许是有一个人得了重病想去圣殿里面求神,去了之后,被祭司给赶出来了,你要知道,很多人是没有资格进圣殿的,所以他就在万般绝望之下离开了,然后经过这个池子的时候不小心摔下去了,被人救上来之后,发现他好了,从此就有了传说,然后很多人就聚集到那里去了。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说,毕士大这个池子本身是对于圣殿的定罪。也就是说,在这个时代当中,上帝的子民到圣殿里面去,已经寻求不到恩典了,他们有问题去圣殿里面找祭司也得不到解决,他们有病到圣殿里面祷告,上帝也不在圣殿里面施下恩典,甚至在这个时代圣殿可能成为那些外表光鲜的人聚集的场所,撒都该人当时跟罗马政府的关系特别好,他们属于权贵阶层,至少到圣殿来的这些人得有钱。主耶稣在圣殿里面洁净圣殿的时候,推倒了兑换银钱的桌子,赶跑了牛羊。能牵着牛羊来献祭的人,那在当时至少是中产之家,只是这个时候的圣殿一般人可能就进不来了,瘸腿的、瞎眼的、血气枯干的人是不可能进来的。所以,相对于圣殿的那种香火旺盛、外表光鲜、歌舞升平,当有人来到毕士大的时候,看到的是瘸腿的、瞎眼的、躺在地上绝望了很多年的人,我们就知道,毕士大其实才是耶路撒冷城真实的属灵状况,而圣殿不是,这个地方才显示了上帝的子民处在病痛、瘫痪、软弱和绝望当中。甚至可以这么说,毕士大这个地方本身不单单是对于圣殿的定罪,不单单是说明了那些权贵阶层远离了上帝,而且毕士大这个地方显明的是整体耶路撒冷信仰状况的堕落。就像我们刚才所说的,这个池子其实根本就没有医治的作用,但是这么多人聚集在这里,也就是说,上帝的百姓在这个时候,已经失去了基本的属灵辨析能力,既然圣殿里面不行,那就到这个地方来寻求医治,以一种迷信的方式。所以,毕士大这个地方显明的是从上到下整体犹太人信仰堕落的状况,就在这种情况之下,主耶稣来到了这里。主耶稣来这里是有目的的,是奔着毕士大旁边一个特定的人而来的,这个人就是一个病了三十八年的人。这个人非常特别,第一,在圣经里面明确地说这个人他瘫痪是因为他的罪,跟那个生来瞎眼的人不一样,第二个特别的地方在于“三十八”这个数字,在圣经里面“三十八”这个数字会让我们想到旧约以色利人在旷野漂流了三十八年。所以,“三十八”在圣经当中是一个绝望的数字。

在这三十八年当中,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是他一生时间的写照,他一生都处在孤独和痛苦当中。当主耶稣遇见他的时候,他已经是在绝望中等待死亡了。也就是说,这个人已经在这待了一辈子了。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个人是普世所有罪人的代表,终生活在因罪而来的痛苦和绝望中,等待死亡的来临。但另一个方面,其实这个人的三十八年也是被上帝恩待了的三十八年。就跟第一代以色列人一样,第一代以色列人他们的三十八年是因罪而痛苦的三十八年,但同时他们在旷野当中也是上帝恩待他们的三十八年,因为在这三十八年当中天天有吗哪从天上降下。所以,对这个躺了三十八年的人来说也是同样的,我们见过有谁在床上躺三十八年还活着的吗?即便是在现代的医疗体系下,有人躺三十八年的话,那也是上帝格外的恩典了,这个人竟然躺了三十八年还没死,说话还很流畅,虽然他处在绝望当中,但是他的头脑还很清楚,一般人躺三十八年的话早就麻木了,目光都呆滞了。所以,主耶稣就特别地找到了这样的一个人。主耶稣问到他一句话,主耶稣见面问他第一句话是“你要痊愈吗?”。

这个神迹奇事和前面两个神迹奇事的不同在哪呢?前面两个都是他们主动来找主耶稣,这个人没有来寻求,主耶稣主动地找他,他甚至都不认识耶稣是谁。然后主耶稣上来就问他说“你要痊愈吗?”,我们有没有觉得主耶稣提的这个问题有点怪?而这个人的回答更奇怪,其实这个人已经听懂主耶稣在问他什么了。但主耶稣说“你要痊愈吗?”,真的不是在问他,这句话是在责备他。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在这等着的话是痊愈不了的,毕士大池子提供不了医治的恩典。这句话是责备他说“你在这等了三十八年是白费工夫,你要痊愈吗?”,言下之意是,从这走,你的希望必须从毕士大池子这里离开。所以,这个人的回答是对的,他说“先生,水动的时候,没有人把我放在池子里,我正去的时候,就有别人比我先下去”。为什么这个人这么回答呢?这个人的回答的意思其实就是跟主耶稣说,我早就不指望这个池子了。暂且不说可能十年这里的水才动一次,就看旁边这成千上万的人,他也挤不进去,这个人早就绝望了,其实他就是在这里等死。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个人的绝望成为了他的拯救。主耶稣说“你要痊愈吗”,如果他说“我就要等到下池子里的那个机会”,可能这医治的恩典就临不到他了。但主耶稣说“你要痊愈吗”,他表达的是“这个地方医治不了我”,然后主耶稣立刻就说“起来,拿你的褥子走吧”。主耶稣有时候所行的神迹奇事,我们说需要信心,而对于这个人来说,他绝望就好了,不要求他有信心,然后,我们看到的是那个人立刻痊愈,就拿起褥子来走了。毕士大这个地方,我们刚才说它叫“恩典之家”或者“怜悯之家”,但它既没有怜悯,也没有恩典。所以,主耶稣到这来,藉着医治这个病了三十八年的瘫子,告诉他真正的恩典之主,真正的恩典、医治和怜悯是从基督来的。这是我们今天看到这个神迹奇事的第一个场景。

我们来看第二个场景。第二个场景发生在圣殿,这个人得了医治之后,他拿着褥子在路上走,走的过程当中被犹太人看见了,本来犹太人应该问他“你怎么站起来走了?”,可结果呢,犹太人看不见他的腿,只能看见那个褥子,说“你怎么拿着褥子走呢,这违反安息日的律法”,这个人的回答是“那使我痊愈的,对我说:‘拿你的褥子走吧’”。随后主耶稣就在圣殿里面遇见这个人了。犹太人有没有追究他违反律法的责任呢?没有追究,他还能去圣殿,就表示没有追究。可能这个人被威胁了,要他把那个人找出来,报告给犹太人就行了。所以第二幕发生在圣殿,就是主耶稣第二次遇见了他。其实这个人身上蒙了上帝格外的恩典,居然有两次机会,第一次是主耶稣主动来寻找他,找到他之后医治了他的身体,然后主耶稣在圣殿里面再一次找到他。大家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偶遇,圣殿那么大,而且里面有那么多人,为什么就碰见他了呢,是主耶稣主动地再次来找他。他不认识主耶稣,主耶稣见到他之后,又说了一句让人觉得非常意外的话,主耶稣对他说“你已经痊愈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厉害”。我们把这个称为是主耶稣对他的劝诫,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你现在身体得了医治,可是你依然在罪中。如果是一个正常人,有一天莫名其妙地被一个陌生人给医治了,对他来说,生命当中的头等大事应该是去找那个人吧,而这个人没有,他没有去找耶稣,如果他去找的话是很容易找到的,因为主耶稣在耶路撒冷的名气非常大,而且在耶路撒冷行了很多的神迹奇事。但他却到圣殿去了,从某个角度来说,他去圣殿也没有太大的问题,可是在他遇见基督之后还重回圣殿去,这个就有问题了。这个人他生命当中最大的心愿就是身体得医治,他一直盼着下水池得医治,现在不用下水池就得了医治了,把荣耀归给神,主耶稣说“不要再犯罪”,那意思就是,他到圣殿里面可能献了感恩祭,回去之后该怎么过还怎么过。我们的信仰特点是什么呢?给的多,要的也多,你蒙的恩典越大,你的责任也越大。既然他蒙了身体得医治的神迹奇事的恩典,他有这个责任来问是谁把他给治好了。可是我们看见的却是,一个并不感恩也不寻求的人,这段经文里面丝毫没有记载这个人对耶稣的感恩。而那个生来瞎眼的人被医治之后,那个人跟这个人一样,都是身体先被医治,他们却不认识耶稣,当犹太人对那个生来瞎眼的人说“你得医治是从上帝来的,耶稣是个罪人”,那个人立刻说“耶稣是不是罪人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是他把我治好的”,犹太人立刻就怒了,就把他赶走了。他被赶走之后,主耶稣才去找那个人说“你认识神的儿子耶稣吗”,他说“主啊,我不知道”,主耶稣说“跟你说话的人就是”,他立刻就下来跪拜。所以那个人是身体得了医治,灵魂得了永生。

而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这个人,经文里面没有记载任何,圣经里面一旦不记载这个人有任何感恩的时候,就表示他没有感恩。他没有对耶稣的寻求,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他拒绝了基督给他第二次灵魂得拯救的机会。他得了身体的医治,却失丧了生命。我们从哪可以知道呢?这段经文当中有两个地方是比较明显的暗示。第一次是犹太人指控他的时候,他却回答说“那使我痊愈的,对我说:‘拿你的褥子走吧’”,这个转折不是他信心的表达,“却”这个词是表示诧异,其实他完全可以说“我拿褥子走不算违背律法”,因为他要回家,他既然得了医治就没有必要在毕士大池子那里一直待着。从某个角度来说,他把责任推到了耶稣的身上,以至于犹太人后来要寻找耶稣,一定要找耶稣,看是谁敢在安息日做这事。第二个就是,当耶稣在圣殿里面遇见他跟他说了这些话之后,他转身就把耶稣给卖了,他就去告诉犹太人,使他痊愈的是耶稣。所以,主耶稣行了这个神迹奇事之后,因为是在安息日做的,所以犹太人逼迫耶稣,并且动了杀心。主耶稣行神迹奇事,这是第一次在《约翰福音》当中记载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其实真正让犹太人下定决心的是拉撒路的复活。在这个故事当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把身体得医治当成了他人生当中最大梦想的人。这对我们今天有很强的警诫的作用,如果你失业了,有人告诉你信耶稣就可以有一份工作,从某个角度来说,耶稣是为你找一份工作来服务的,但凡你有了这份工作,估计你就会离开,如果工作本身成为你最需要的,就像这个人,这三十八年的执念就是身体得医治,其实他这时候应该知道,能让你身体得医治的那个人,比你身体得医治重要得多,耶稣比你的身体得医治更重要。当神迹临到的时候,你必须在价值观上要判断出哪个更重要。可是他真的在这个时候,就把身体得医治当成他生命当中最大的满足了,他已经得着了,不需要再寻求了。所以,我们要反思的是,我们到教会来我们是不是觉得我们已经得着了,保罗说“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不是说你受洗了你就得着了,你还需要更多对于基督真实的经历和生命的追求。从蒙的恩典来说,这个人真的是蒙了巨大的恩典,所以,对于这个人来说,他身体得了医治之后,没有去找耶稣,主耶稣主动地再次找到他,他再一次拒绝了。

我们对于这个神迹奇事的总结是什么呢?还记得那个被四个朋友抬来的瘫子,主耶稣看见那个人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小子,放心吧,你的罪赦了”,犹太人一听就特别不高兴,因为他们认为耶稣说了僭妄的话,除了上帝谁能赦罪呢,但主耶稣竟然敢说这话,然后主耶稣说“我知道你们心里不满,说赦免一个人的罪和医治一个瘫子让他站起来,哪个更容易呢?”。圣经里面常常给我们有很多信心里面的挑战,到底什么是难的,什么是宝贵的,越难的越宝贵。身体得医治,远不如灵魂得医治,远不如永生的福分更重要。可是今天我们看见的是,如果我们已经信耶稣了,哪天我们一得病,立刻我们就表示不信了,我们已经听了福音了,得了永生的恩典了,我们稍微有一些不顺利,我们立刻就觉得上帝不爱我了,你不觉得这很荒谬吗?你真的觉得那永生的恩典远比身体得医治要好得多吗?如果你真的这么认为的话,我们处在病痛中的时候就不会对上帝有那么多的怨气了。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个瘫了三十八年的人,真的是罪人的代表,他对于很多问题的处理,其实是罪人内心当中那个真实的想法。即使是信耶稣之后,我们里面那个惯性的思维模式还在。所以,在这个神迹奇事当中,这虽然是一个悲剧,是一个让人读完之后心里觉得非常沉重和难过的故事,但是它却告诉我们,不管是旧约的圣殿,还是别人传说当中的毕士大池子,不管是多么有名的牧师,哪怕他整天按手祷告医治了很多人,但真正赐下恩典和怜悯的是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他才是真正的恩典之主。这个神迹奇事告诉我们的,重要的地方就在于,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那能救身体的恩典远不如认识耶稣基督的恩典。我想,不单单是对于没有听过福音的人,对于基督徒来说,我们依然需要反思,基督在我们生命当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是什么。在圣经当中,主耶稣曾经有一次医治了十个得大麻风的人,只有一个人回来感谢,所以主耶稣就问他“我不是医治了十个人吗,那九个人去哪了?”。所以,真正的神迹奇事是什么呢?不是主耶稣医治了一个瘫了三十八年的人,真正的神迹奇事就是我们听见的福音,这才是真正的神迹,就是基督的道成肉身,为我们死在十字架上,三日后复活,我们今天从心里所相信的福音才是真正宝贵和重要的神迹奇事。因为这个神迹奇事,不单拯救我们的灵魂,也拯救我们的身体。

我们一起来祷告:

是的,主啊,我们要再一次在你面前来感恩,因为你不单单是救我们的灵魂脱离死亡,更是给了我们复活的盼望,因为你对我们的拯救乃是全人的,超乎我们所听、所想的,愿我们在今生的时候,因有这样的盼望而内心当中充满属天的喜乐。纵然我们在地上的时候,有时候会经历痛苦、患难,有时候会经历很多的艰难,有时候甚至我们似乎看不到上帝你伸手帮助我们,但让我们在这个时候能够思想你为我们而被钉十字架的恩典,你的爱就在此显明了,我们一切的盼望、生命的力量,我们内心的喜乐,都因此而来,愿主耶稣你成为我们心中的异象,成为我们心中的盼望。听我们这样的祷告,奉我主耶稣基督的名。阿门!

关怀与陪伴——承载爱的生命水流

文/曾淼传道

“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腓立比书2章4节)

当我走到肿瘤医院的门口、准备上去看望癌症末期的病人及其家属时,我在楼下徘徊着。他们前不久刚刚在病房里面受洗,可是病人的情况仍在恶化,那生命衰竭的征兆就在眼前,没给我们留下任何空间假装乐观。那种情况下,我不知道上去要对他们说些什么、祷告些什么,于是给牧师打电话求助。放下电话,我似乎依然只是步伐沉重地走到病房门口,进去,坐下,看着,有时候轻轻地握一握手。有一次,家属送我出去,我们走到两楼之间的廊桥,站在朝西的窗户前,夕阳洒在我们脸上。我听着他们的故事,强忍着泪水,内心因感受到这生死离别所带来的撕裂与伤痛而汹涌翻腾。如果按照正常的生命轨迹来讲,我和他们之间本来不会产生任何交集;但是现在,我们谁都不是那个外人标注的谁谁谁,而只是作为生命个体,一同站在生命最脆弱的地方,分享生命最本质的经验。我们所站之处,乃是圣地。神的同在,正如那不知不觉洒在我们脸上的夕阳一般,静悄悄、不为人知地倾注在我们身上。

在那个过程当中,我学习到了一件事情,就是我什么都没有做,甚至干脆就没什么“用”;但是用英文来讲,I lent an ear (提供了耳朵,意为倾听),或许也可以说,I lent myself(把自己摆在那儿),然后神的生命水流就自然地在我们中间流淌起来。我想,这就是内在于独一真神里面的三个位格之间的团契相交在我们身上的体现。在后来许多次类似的经验当中,我总结出来三条—:一是be there———在那里;一是be myself———真实地做我自己、带着我的情感和伤痛;还有一个是be open to the Spirit———向圣灵开放。当我们想要去关心他人、靠近他人,哪怕什么都不会、或者有许多顾虑和害怕,只要愿意做到这几条,就可以开始被神使用和训练了。

也许你会想,这些事情本来与我无关,为什么我要介入到其中、跟别人的事情搅和在一起呢?这些事情让牧师、传道去做就好了吧。从某个角度来讲,是的,你说得没错,牧师、传道在时间上、精力上、装备上都更有条件和理由去关顾、探望他人。但是另一方面,从我信主以来我就很坚信一点,基督徒没有什么事情是只关乎自己的,尤其是在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所蒙受的恩惠,是要与他人分享;所遭受的痛苦患难,是为要在他人受苦之时能够去同情、安慰。因此,在基督里,自己所经历的一切都不单单是为着自己;他人所遭遇的事情,我们也不能袖手旁观,说此事与我无关。所以保罗说:“在基督里若有什么劝勉,爱心有什么安慰,圣灵有什么交通,心中有什么慈悲怜悯,你们就要意念相同,爱心相同,有一样的心思,有一样的意念,使我的喜乐可以满足……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腓2:1-2、4) 基于这样的圣经教导,我相信彼此关顾是基督徒的生存之道,也是教会作为神的家的正确打开方式。这彼此关顾当中包含着劝勉、安慰、交通、慈悲怜悯,以及一样的心思、一样的意念、一样的爱心。我们距离这个描述,是不是还差得好远?

回到我一开始的那段陪伴的经历。虽然我是意外地被推到一个我所不胜任的关怀的角色上,但是这意外的关怀却随之揭开我信仰当中的盲区,即对永生教义的陌生与信心不足。当我心里缺少了对永生的盼望时,我不仅不能给在痛苦、生死线上挣扎的肢体带去劝勉和安慰,就连心中原有的那点慈悲怜悯,慢慢地也被怀疑、困惑、绝望给消磨、稀释了。所幸,藉着与痛苦中的肢体一同挣扎,靠着圣灵的开启和帮助,最后竟在这盲区之上得以被重新建立。这其中神所给的特别的恩典,是去年跟其他几位牧师一起预备、讲解保罗临终所写的教牧书信。在这几卷书信中,“永生的盼望”这一信息,如同重锤敲出的强音,振聋发聩。我就仿佛是对着自己讲道一样,重新地接受并相信圣经当中关于永生的教导,此后渐渐地可以带着真实的信心和盼望,去向苦痛中的兄弟姐妹传讲福音的好消息,自己也慢慢从消极厌世的情绪中走出来了。

去年我跟咏莲、小雪、红波、卫英几位姐妹一起筹建关怀事工小组。一开始,我们筹集这个小组的初心,是看到周围患重病的弟兄姐妹日益增多,想藉着梳理过去的经验,重新整合资源,建立起一个相对有序又有效的体系。筹备期间,关怀小组的同工和志愿者们参加了圣书教会主办的跨教会癌症关怀培训。主讲老师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关怀不是只针对于重病患者才要做的事情,而是你会对你的父母、你的孩子、你身边的每一个人做的事情。这句话给我开启了一个重新审视关怀、陪伴、探访的视角,即这些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事工的层面、不应该被认为是全职传道人或少数几个有热心和负担的弟兄姐妹的事情,而应该成为像读经、祷告、聚会那样每一个基督徒都身体力行参与其中的事情。基督徒彼此之间的爱,基督徒对于未信之人的爱,难道只是藉着坚守一些立场和信念表达出来吗?难道只是像门徒们看见那个生来瞎眼的人问主说“这是谁的罪?”那样、
藉着智识上的神学研讨表达出来吗?难道不是也要藉着跨出自己的舒适圈和关切、真实地关心另一个人的需要和福祉、甚至不惜为此付上时间、金钱和其他的代价来表达出来吗?回想我们每个人自身的信仰之路,如果不是有人带着神的爱给予了我们关心和陪伴,我们怎么会敞开心扉来听一个关于十字架的福音、且相信呢?

我想,我们蒙神格外的怜悯得救,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一个做事更有效率的人,而是成为一个更会爱、爱得更好的人。这爱,首先要藉着我们对别人的关注———关怀,和对别人的付出———陪伴表达出来。愿关怀与陪伴———这承载着爱的生命水流,得以在我们中间更加自然、顺畅地流淌。

我的探访故事

文/ 周阿姨

从2004年神就把探访的恩典赏给了我。那年我和一位来中国宣教的金老师一个教会,在他的代领下,总是有需要探访的弟兄和姊妹。金老师一开始沒有车,近处的走着去,远处的坐公交车去探访。

到现在我还记着他背着吉他,走在我前面的背影。那会年轻,走路特别带劲。记得我们探访一位弟兄,到人家里,姊妹给做的炸酱面,他说:太香了!还有一次,天已经很晚了,我和他去301医院,去探望一位宣教士的妻子,她在五道口被车撞得特别重,最后还是被主接回了天家!可怜她们家两个幼小的孩子,那么小沒了妈妈。

那时候,感觉探访的过程真的很充实、很喜乐。我们也去探访有缺乏的人。我记得那时候总接到金老师的电话,我一接到他电话,他第一句准问:大周姊妹有事吗?沒事和我去探访吧!一般我都没事,都能和他一起去。虽然忙一点,但心里特喜乐,很感恩!

大约06年我来守望教会。开始在望京聚会,后来整合来到大钟寺,成立香柏团契。来守望第一次探访,我是和小白牧师、宋姊妹一起去双井探访一位老姊妹,说实话去她们家我有点发怵。

从宋姊离开北京,我担任了香柏团契组长。有些探访,我去的就比较多点吧!有几次探访是让我难忘的:一次是去通县探望一位姊妹生病的老父亲,他是高知,好像是教研究生的,病得挺重,一般人他都不想见,也不出屋。通州小组一位姊妹和我联系,说让李阿姨和我一起去。因为李阿姨也是高知,另外那么老远来的,他可能给面子,能和他说上话。结果一去开始不出屋,李阿姨进门和他说,你看我这么远来的,出来坐坐吧!最后他还真的出来了。那年李阿姨80岁左右,从亚运村坐地铁还要倒公交车,当我看见李阿姨从对面向我走来的时候,我心里特别心疼。那天她和我探访完沒回家,随便吃了一点饭,就去参加西屋的祷告会。

还有一次是房山一位姊妹和她们教会几个人去中钢广场敬拜,被她们当地派出所领了回去。这样,我和李阿姨、陈晋萍去看望她们。一去坐公交车3个小时,我们给她们带了许多书,还有稻香村的点心及水果。当天沒回来,夜里上厕所沒有坐便,可想李阿姨有多不适应。

香柏团契90岁的林清秋老姊妹,也和我们一起去探访,我们不让她去,她非去不可。这么大年龄,我真不忍心让她和我们一起去,可真的拦不住啊!林阿姨谁都惦记,常常提醒我该探访谁谁去,这个姊妹好长时间沒来,你给打电话沒有啊!现在他们夫妇俩去了一家养老院。我们香柏团契非常舍不得他们去。但沒办法留住他们,因为年龄大了,需要这么一个地方养老。她们去了一个多月,我们香柏团契去探望过两次。常弟兄夫妇去一次,另外一位弟兄带着正在化疗的爱人去看望他们。他们这个养老院在河北燕郊,也是比较远的。

我特别感恩每次探访与我配搭的弟兄姊妹,每次一说探访去,他们都挺主动。这个也说去,那个也说去,沒有一次我自己去的。陈晋萍姊妹最多,去海拘给里边的弟兄姊妹送东西,每次她都跟我去。

香柏团契弟兄姊妹的爱心真的让我特感动!记得有一次我们一起去探访一位弟兄的母亲,回来我和李明霞找不到车站,走了大约40分钟才找到车站。

还有一位姊妹给我发微信说她妈妈病得特重,周阿姨您带几位阿姨去看看我妈,行吗?我说可以。于是我联系两位老姊妹,问她们可以和我一起去探望吗?她们毫不犹豫地说:可以。那是7月的天气,特别热啊!后来我们又去了几次,在爱心上也有少许的奉献。

记得还有一次,兴梅姊妹从山西带回一位小女孩,病得挺重。我和李阿姨、胡姐、陈晋萍去探望,也给了爱心奉献,我听陈晋萍说数字还不小。感谢神!求神纪念老姊妹!愿她身体特别健康!

在守望教会香柏团契我常常听见弟兄姊妹给我提醒:咱们看看谁谁去吧!要不听见姊妹说:谁谁我挺惦记她的。还有姊妹说:你要看谁去,帮我给他(她)带200元。我们香柏都是老弟兄姊妹,工资不是太高,但她们的爱心让我不知说什么好(我们的爱心和十一奉献是分开的)。

我们香柏好多弟兄姊妹都和我一起探访过。探访是我们彼此相爱,彼此勉励,彼此牵挂,彼此搀拉。我们知道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为荣耀主圣名!神必纪念弟兄姊妹的劳苦和爱心!虽然我们年老发白,愿神大大使用我们!虽然我们年老发白,愿我们每位都发旺如嫩芽!哥林多前书15章58节:“所以,我亲爱的弟兄们,你们务要坚固,不可动摇,常常竭力多做主工,因为知道,你们的劳苦,在主里面不是徒然的。”

主在约翰福音13章34一35节说:“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

主我们感谢您!您太爱我们守望教会香柏团契了。我们在服侍方面做得很不够,愿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凡事行在你的心意当中!多做蒙您喜悦的事!

在活人之地,得见你的荣耀——记探访小组姊妹李可的父亲

文/ 曾卓崑

    我虽然信主时间不短,亏欠的是参与探访病人的次数并不多。三年前,在我姨生病时,作为晚辈,我常去看她,但那毕竟是亲戚,严格来说不是探访,更多包含着亲友间的礼尚往来。

    今年4月,我们小组一位姊妹的父亲,昏迷、紧急抢救后醒转,整个过程,小组成员一直都在守望祷告。醒转后,组长提议小组探访,于是红波、志英姐、我组成探访小组,前往466医院。

    自从我姨过世之后,我已经许久没有踏入病房,心中一直忐忑着。好在与红波一路同行,与她聊着天,一起拎着探访的礼物——一些水果,我们来到466医院的病房楼,先与志英姐汇合。

    志英姐从家中赶来,她在照顾婆婆,那时阿姨的皮肤动了一个小手术,所以她也是分身出来的,求主纪念!红波和志英姐在探访方面都有经验,与她们一起,我的心安定许多!而且,有主啊,“求你让我在活人之地,得见你的荣耀”,我当时心里的感动是如此,于是我就以此来默祷。

    与志英姐汇合了,我们三个继续一起等待——等待李可,我们的姊妹,我们就是要探访她的父亲。志英姐说,她其实已与李可碰面,因她先到等待时,忽然听到有人唱赞美诗,声音很美,诧异间定睛一看,唱歌的正是李可!红波与我因此十分感慨:没想到神如此幽默,那时李可来小组的时间尚短,我们还没来得及发现姊妹的这个恩赐;医院、探访,没想到这样的背景下,神让姊妹的恩赐呈现于我们面前。

    此时,上楼一趟的李可又下楼来,迎上我们三个,一起前往病房。

    466医院的病房没有那样拥挤,房间倒也敞亮,李可的父亲在临窗的位置。一眼之下,看到叔叔躺着,脚伸到快床边的位置,他年轻时一定是个大个子。现在躺在床上,病床向上摇起一点角度,叔叔呈斜躺微坐姿,正闭目养神,看不出是前一天刚刚经过急救而醒转的。

李可用家乡话四川话说,爸爸,教会的姐妹们来看你了。叔叔睁开眼睛,微微颔首。他的耳上挂着耳机,是李可给他买的圣经播放器。

    我不知咋地,一看到圣经播放器,差点儿哭了,急忙忍住。此时志英姐已经开口,简短的慰问,话题转到了圣经播放器,问叔叔是否能明白里面所讲的内容。

    叔叔看向李可,因为说的是普通话,他可能需要李可“翻译”。李可果然是个贴心、孝顺的女儿,此前问她应该买些什么礼物更为实用,她即告诉我们父亲喜欢喝娃哈哈的八宝粥,食量好的时候,一天可以喝好几罐。此时,李可朝向父亲,弯下腰来,不时把我们聊天中的普通话翻译成四川话。叔叔对答用四川话,我们能听懂,则不用她再翻译回来。

    志英姐、红波都开始讲福音的核心,其一,人是有罪的。李可的父亲在点头,说听了圣经播放器,自己是罪人,相信耶稣能够拯救他。我探访的经验少,这是头一次见到一个人如此痛快的承认自己是罪人,心里不住感恩。志英姐问叔叔愿不愿意做决志祷告,叔叔点头。我心里又是一阵激动,转头看向红波,她也动容,显然也是非常感恩和欣喜。

   

    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叔叔已经去世回天家。回想当时叔叔决志的过程,我犹觉得自己在梦中。仿佛那瞬间,灵魂抽离出来,在空中看着地上这一幕:一位躺在病床上的汉子——是的,就是这个词。我看到叔叔的感受就是,年轻时肯定生龙活虎,一位堂堂的汉子。——虽则经历过急救,声音并不微弱,和正常人没有太多差异,在谦卑地复述着决志的话语:我知道自己是个罪人,我愿意接受耶稣基督成为我的救主、我生命的主,我相信我将与主同死、同复活……

    李可因为激动,把志英姐的普通话翻译为四川话传达给爸爸的时候,她屡次错乱了普通话与四川话,或者对着爸爸还在重复普通话,或者对着我们说四川话……

    那个场景,我想我不会忘记。那时我们心里的欣喜,得胜于疾病所带来的阴霾。即便是今天敲下这些文字,我也仍然眼含热泪。

    亲爱的主啊,我亲眼看到你拣选的灵魂谦卑地归向你,我亲眼看到姊妹同工,你的祝福便倾倒而出,我亲身感到那份欣喜,“既有这许多的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着我们,就当放下各样的重担,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你是信实的:在活人之地,我得见你的荣耀。感谢赞美你!

   

    之后不久,李可在小组群内报告了父亲归天家的消息,我还是无法将叔叔的脸庞与病容扯上太多联系,我的印象永远停留在了那一刻:一只迷途几十年的羔羊回到主的怀抱,低头向主表达,是的,我需要你,请你做我生命的主,从此我躺卧在青草地上,在那可安歇的水边,我是你所爱的,是你用爱来赎回的,我将歇了劳苦,我将安息你怀!

最美的告别——临终关怀见证

文/ 咏莲
(倒序)
 追思礼拜–——9月6日
今天上午8:20,我们一行11人代表教会参加了在中关村医院告别厅进行的“赵伦亚弟兄追思礼拜”。至此,我认识赵伦亚以及他女儿赵颖(刚到教会不久)才4天。然而,神藉着教会&小组&关怀团队,藉着急迫中我们的临终关怀成就了他对这颗灵魂的拯救,藉着追思礼拜在赵颖、她妈妈以及众亲友中作了美好的见证。我们以《感谢神》的《奇异恩典》拉开了追思会的序幕,有三十多位亲人及战友在送别赵叔叔。袁牧师短小明晰的证道之后,我们诗歌《有一地比正午更光明》回应了他的信息。最后,在《我们相约在主里》的歌声中,亲友们纷纷献花告别。感谢神!他总是使用每次的追思会,使之成为一个小小的布道会,在不信的亲友心中播撒福音的种子。前天当赵叔叔安息后,我心里虽闪过追思会念头,但总觉得不可能,因为赵颖的妈妈刚刚信,应该不会这么快更新观念。准谁料当我离开病房跟阿姨告别时,赵颖告诉我她妈妈希望她爸爸能以基督教的仪式办葬礼。赞美主!他的恩真是临到这一家了。我就让赵颖赶紧跟新雨联系。昨天短短一天的时间,我们分头准备,除了小组成员,神还感动了7位不认识赵颖的姐妹来参与唱诗,在神的爱中,一切皆有预备。追思礼拜结束后,我们并不知今天几乎都不信的这些亲友会有怎样的反应?感恩的是后来赵颖发来了2条令人欣喜的感谢信息:
        “ 衷心地感谢各位弟兄姊妹为我父亲追思会的倾力帮助,也感谢袁灵牧师的证道,新雨姊妹的主持,咏莲姊妹帮助印刷的册子以及各位弟兄姊妹的唱诗。仪式进行的得那么温馨有爱,爸爸走的那么安详,天国给了我们最大的安慰,使我们想更加信靠主。感谢神的恩典!还有特别感恩的是,下午在和家人聚会的时候大家纷纷表达::在听完牧师证道后心里无比的平静和平安,对死亡有了新的认识。也愿神的话语进到更多的人心里。再次谢谢大家。”
  “ 咏莲你好,虽然我们才认识几天,但是我特别特别感谢你。从我爸走前一天你和宪法来探望,带领爸爸信主,到爸爸离开的时候你一直的陪伴,临终前为他祷告,为他读经唱诗歌,让爸爸走的得那么安详,还在那么短时间内为追思会印刷了珍贵的册子,还印上了爸爸的照片,我们家人和很多爸爸的老战友都留了册子做纪念,真的特别特别感谢。”
 抢救灵魂—9月3日
        今天,我接到新雨转来的他们小组赵颖姐妹的求助信息,说父亲随时可能不行了,希望有弟兄或姐妹去带领他信主。如此紧急的事必须马上安排,傍晚时分(一天中老人最清醒的时间),我和宪法(她的组长)就去探访了她父亲。我跟赵颖是初次见面,我们先在楼下了解了一下她父亲的身体及信仰状况,作了祷告之后上楼。我们先问了赵颖她父亲大约能清醒多久,以确定我们谈话的时限,她说也就十多分钟。然而,奇妙的是我们跟赵叔叔聊天时,老人家的状态出奇地好,聊兴十足,一聊就聊了近五十分钟(后来知道这就是神给他归信的机会和时限)。赵颖也表示::“ 真的是太感恩了!他很久没有这么长时间说过话了,今天状态很不错,虽然说话有些含糊不清,但意识很清晰。”
        刚才在楼下先了解到赵叔叔年轻时特喜欢踢足球,所以见到老人后(我和宪法各拉着老人一只手),宪法就从足球聊起,好几次老人家都笑得很开心。之后又从现在衰残病痛的身体聊到了将来复活后永不衰残的荣美身体、永生、天家,最后问他愿不愿意信靠这位上帝,他说:“愿意!”赞美主!过程中我看到赵颖妈妈态度很是渴慕,临走时我就问她是否愿意相信?她也表达“愿意!”感谢主!这一天是特别收割的日子。我们希望明天有机会再来更清楚地解释福音,进一步确认叔叔的认信后请牧师来施洗。
 临终关怀&告别—9月4日
        今天,赵叔叔陷入了更深的昏迷。赵颖发息说::“我爸今天已经进行了一次抢救,现在各项指标都不稳,无法进行对话了,昨天他能那样与我们聊天,是神的安排,我非常感恩。感谢神!”
        看来,我剩下能做的就是当最后时刻来到时若赵颖有需要,我随时可以到现场去陪伴她,还没想她会请我对她爸爸做什么,毕竟她一家子人都在(除了妈妈都还不信)。我发信息表达了我随时可以来。19点左右,电话中赵颖声音哽咽地请我过去为她爸爸祷告,我很快到达了病房。祷告前我想先唱一首诗歌,很自然就想到了《我有一个荣美家乡》,于是我拉着病床上的赵叔叔的手说(相信他的灵能听见):):“赵叔叔我看您来啦,昨天我跟您许愿下次来给您唱赞美神的歌,现在我就给您唱”。于是我带着赵颖和她妈妈唱了起来,其他在楼道里等候的几个亲人听到歌声都走了进来并倾听着。唱完诗歌,我想读一段经文,于是启示录21章1-5节关于新天新地的经文浮现于我的脑海,我读完经文后告诉他们抓紧做四道::道歉、道谢、道爱、道别,不留遗憾(感谢曾淼去年9月带我们一起去参加关怀培训,得着必要的装备)。
赵颖妈妈在床边坐了下来,双手拉着老伴的手一一道来::“老伴,我从哪说起呢?从结婚说起吧……再有一年,咱俩就是金婚了……老伴,我不后悔这辈子跟你做夫妻(看得出他俩感谢情不错),我特别感谢你几十年来对我的宽容忍让,很多时候明明是我心情不好借机发脾气,你却哄我开心说自己错了……老伴,你放心走吧!不用担心我,我们有一双好儿女,他们会好好照顾我的……”阿姨在感谢老伴时,顺带把在场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一并感谢了,称赞他们孝顺、吃苦耐劳,而她跟丈夫道歉时顺带跟儿子也表达了歉意,说自己以前脾气急做了些错事,并请求儿子原谅……这样的临终告别实在太美好、感人,只可惜太多家庭错失了这一刻。
        
感谢神使这一刻成为美好,他的慈爱是那样细腻温馨。在这浓浓的爱流中,死亡逃遁得没有一丝气息。哈利路亚!从19点几分直到20:点07分赵叔叔离世(呼吸停止,以监护仪打印出的数字为凭据),我一直在温暖地参与着、享受着这感人的一幕,在见证着一位基督徒老人自然安详地逝去(没有实行任何有创抢救,只是不再打升压针),在感受着他的女儿老伴从信仰而来的内在平安、从容与节制(虽有不舍的泪),感受不到一丝死亡的恐惧与生离死别的绝望。这是我亲身经历过的最美的告别!
“……他亲自成了血肉之体,特要藉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并要释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的人。”(来2:14)感谢赞美成就这一切的神!
(写于2019年9月6日毗邻中关村医院的家中)
赵伦亚弟兄追思礼拜
他又对我说:“都成了!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初,我是终。我要将生命泉的水白白赐给那口渴的人喝。”───启示录21章6节
2019年9月6日

送别

文/ 小雪

一、认识建秀

其实我和建秀姊妹说不上熟悉,我们之间隔着20岁的距离,她来到教会之后主要的活动范围是青年团契,而我却为进不进入香柏团契纠结不清;她长期居住在东边,隶属的牧养小组在东边,而我几十年上学工作居住都属于北京西郊;她在教会很低调,不出头也不找麻烦,近乎隐性存在,所以在她来我们小组之前我几乎不认识她。

四五年前她租住到丰台,离东边小组太远啦,于是转到我们小组我们才开始有交集。她是个很容易打交道的人,融入小组很快。老信徒了嘛,所以马上就可以排班带敬拜带查经。建秀很开朗,特别乐于助人。到小组不久,她知道了我患有严重的牛皮癣,就推荐了她工作中认识的皮肤科医生帮助我制定治疗方案。她也将她工作中建立的医疗人脉用于咨询帮助了不少弟兄姊妹极及其亲友。我和她住的地方说不上近,但是交通方便,所以她出差或者探亲,干脆将家门钥匙给我,让我帮她去照顾一下她家里的猫。在她家我第一次接触到手机遥控监控视频设备,顿时肃然起敬。

这前后她还参加了教会圣乐部组织的司琴伴奏培训班,很快就脱颖而出,能够独立编配伴奏和旋和弦,在祷告会敬拜唱诗时司琴了。后来才知道她有手风琴演奏的底子,乐理上有基础。不过她确实很拼的,为了有足够练琴的时间,她甚至利用午休时间在公司附近的琴行花钱租琴练习。

在她发现癌症前一年,她的祷告事项里面多了一项“备孕”,她想怀孕生孩子,为了能够胜任当母亲,在我的影响下,她也去办了一张健身卡,约了私教课,而且感觉对身体改善很有效果。

不过建秀在小组并不特别委身,常常因为工作加班出差而请假。在代祷事项里面比较多的是为工作中的难题祷告,为能胜任工作祷告。她对工作非常投入,对自己要求高近乎苛刻,对同事下属同样要求高,所以难免带来人际关系的紧张,而她并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心理压力很大。我发现她的工作几乎都是晚上写稿子到后半夜,非常伤害身体。有一阵儿她工作的公司黄了,她拿着几个月的遣散费回家。我劝她正好休息,调养身体,准备怀孕……几年内别想工作的事情了。她口头上诺诺,三个月不到又找了新的工作,干得比以前更卖力。。

看到建秀似乎就好像看到20年前的我:一个职业女性,热爱工作,以工作为乐,从工作中学习提升自己,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价值感。我们更多的角色是个社会人。这个底色直到建秀病重也没改变,生病后,建秀特别高兴的事情之一就是能把她求医的过程及经验整理成文字分享出来,她觉得这样做有意义。

二、陪伴建秀

一切似乎按部就班,除了备孕还停留在祷告事项里面……突然,建秀告诉我她的检查报告结果不太好。建秀一直身体瘦弱,很容易感冒咳嗽的那个样子,这次体检也是因为长期咳嗽不好,结果发现肺部阴影,确诊就是肺鳞癌晚期。

建秀自己的工作就是医疗系统的网站,她的医疗资源比大多数人都丰富,在治疗上我们帮不上什么忙,唯一能做的是后勤。建秀病后第一次到她家,看到建秀的公公和建秀的母亲及继父都来了,把房间挤得满满登登的,快没地儿下脚了,于是我连门都没进,递过去炖好的汤就离开了。后来小组的弟兄姊妹送饭也大多是送到就走,不多打扰。

然而,建秀遇到的最大的难处依然是后勤。丈夫因为她生病,将半年深圳半年北京的工作调整到了北京,但是公司销售全靠拼时间拼体力,他们的生活以及建秀的治疗都离不开丈夫的工作收入,建秀不敢想象丈夫回家照顾她。母亲和继父不能适应北京的生活,不久就返回故乡了。公公不熟悉北京大城市的生活,出行本来就犯怵,更何况到医院挂号预约等等复杂的环节,很难游刃有余,再加上也不擅长料理家务,尤其不会做饭。建秀总是为生活琐事烦心生气甚至对家人使脸色。几次找的保姆,小时工都不如人意,总之建秀是个不那么会生活也不太会处关系的人,生病把她的弱点一下子暴露了出来。

然而,我们解决不了建秀遇到的难题,我们代替不了她处理这些难题,我们能帮助到她的也很少。我觉得最好的方案是建秀的妈妈留下照顾建秀的生活起居,但是建秀的继父不能适应北京局促的居住环境,建秀的妈妈自己的身体也不能胜任照顾建秀,甚至到后来建秀的妈妈都不能听到建秀的病情……我希望有个擅长做饭的小时工能解决建秀的一日三餐,可是哪儿那么容易找到啊。记得有次我正和一位姊妹吃饭,建秀打电话来说,小雪姐,能给我送点吃的吗?我把打包的胡辣汤和几个菜带过去,她喝得很香,就着吃下大半碗面条。其实建秀的饮食并不精细,山西人有醋有面就有好胃口,可是还是不容易。偌大的北京,我不敢动员教会弟兄姊妹轮番上阵穿越整个北京城送汤送饭……在陪伴建秀走完生病在这段旅程的过程中,我更深切地体会到的是:当我的姊妹难过时,痛苦时,我在旁边,代替不了她受苦,改变不了她所受的苦,我可以送她进医院,而我在与不在,医生的诊断结果没有什么不同,给出的建议没有什么不同,甚至有时候我连诊室的门都没进去,只让她自己去面对医生面对检查结果。这让想起一个老日本歌手唱的歌:我不是你,我不能变成你,看到你一个人受苦,我只能默默流泪,我不是你,我不能变成你……

我不是上帝,我无法解决人生的窘困,即使是基督徒即使是教会也不能能,这就是此世的悲哀。而我所能做到的就是在场,这是我们新闻人都懂得的一个词:在场。当她抱怨时给她一只耳朵,当她哭泣时给她一张纸,当她无助时给她一个拥抱……其实这一切都改变不了什么,或许这一切又让一切有所不同。

三、告别建秀

建秀最后住院的地方离我太远了,以致我竟然一次都没有去看望她。最后一次音频通话,建秀表达她在祷告中的困扰:祷告似乎未蒙应允怎么办?哪里不对头?我觉得建秀精神状态尚好,于是鼓足勇气对她说,也许可以换一种祷告方向?想象一下如果明天就能见到主耶稣了,你会怎样打扮自己?你会对他说什么?你会觉得有哪些遗憾?疾病得医治是我们的愿望,但是如果这愿望超过我们见主的盼望,恐怕就有问题了。如果舍不得离开这个世界,可以跟主讲,有哪些离不开,我想重要的是与主的关系是真实的,促进这种真实不是期待神迹而是常常祷告建立关系。我的建议是忐忑的,建秀接受却是欣然,她甚至说这个建议让她放下了负担,不再责怪自己是否不够恳切,是否有罪以致祷告不蒙垂听。她还把这种如释重负的过程分享给其他弟兄姊妹。与其说我在帮助建秀不如说建秀在帮助我。

建秀走了,既突然又在意料之中。突然只是没想到这么快。我们以为生命的流失是如水渐渐减少减少,我们可以在最后的时刻才预备告别,却不知有时候生命的流逝是戛然而止,不给我们充分的预备时间。古希腊神话里的三个掌管寿数的女神像纺织女工,一个纺织,一个用剪刀剪断,何其形象。

建秀走后才知道,我对建秀了解的那么少。我不知道建秀的父母离异多年,而且老死不相往来;建秀对教会教牧和长者都是敬如父母,教会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她的代父代母;她对弟兄姊妹的依赖犹如对亲人关系的依赖;她渴望做母亲,给孩子全部的母爱,绝不让孩子遭遇她曾经遭遇的破碎的家庭,但终究未能实现;她学习烹饪,尝试成为一个贤妻良母型的女性,不过似乎不是太成功;甚至她最终没能在病床上见到母亲父亲……
建秀走后,为了善后事宜,终于找到了建秀的父亲。老人家其实就在北京郊区,而且已经信主了。建秀安葬那天,老父亲在墓碑前哭泣道:若早知道,至少我能来做做饭……
我们都是带着无数的遗憾走完此世旅程。

记得多年前我曾经为了一个小组的弟兄姊妹能赶得及与一位病危姊妹和好而急得抓狂,我怕天人永隔,遗憾终生。还是牧者安慰我,基督徒没有不可弥补的遗憾,因为我们有复活的盼望。无论怎样的误会,纠结,将来在主面前都迎刃而解。
此生我们注定会伴随无数的遗憾前行,若此生圆满谁还盼望天堂?

PDF下载

 

  • 《@守望》第132期——我信教会
  • 《@守望》第131期——与神和好,与人和睦
  • 《@守望》第130期——末后世代,建造家庭
  • 《@守望》第129期——疫情与福音(二)
  • 《@守望》第128期——疫情与福音
  • 《@守望》第127期——关怀与陪伴
  • 《@守望》第126期——亲密关系
  • 《@守望》第125期——亲历3.23
  • 《@守望》第124期——祷告
  • 《@守望》第123期——回家
  • 《@守望》第122期——重拾异象
  • 《@守望》第121期——感恩,2018!
  • 《@守望》第120期——面对数字化产品
  • 《@守望》第119期——单身弟兄
  • 《@守望》第118期——单身姊妹
  • 《@守望》第117期——十诫
  • 《@守望》第116期——关注青少年
  • 《@守望》第115期——兴起弟兄
  • 《@守望》第114期——这个世代的青年
  • 《@守望》第113期——户外敬拜7周年
  • 《@守望》第112期——团契生活
  • 《@守望》第111期——孝敬父母
  • 《@守望》第110期——读点神学
  • 《@守望》第109期——圣诞·福音
  • 《@守望》第108期——感恩
  • 《@守望》第107期——基督徒的财富观
  • 《@守望》第106期——青宣大会
  • 《@守望》第105期——守约
  • 《@守望》第104期——宗教改革500年
  • 《@守望》第103期——家庭建造
  • 《@守望》第102期——陪伴•关怀
  • 《@守望》第101期——户外敬拜6周年
  • 《@守望》第100期——读经
  • 《@守望》第99期——回家
  • 《@守望》第098期——圣诞·福音
  • 《@守望》第097期——感恩之心
  • 《@守望》第096期——关注宣教
  • 《@守望》第095期——关于祷告
  • 《@守望》第094期——软弱之道
  • 《@守望》第093期——悔改之道
  • 《@守望》第92期——婚姻之道
  • 《@守望》第91期——教养孩童
  • 《@守望》第90期——职场呼召
  • 《@守望》第89期——户外敬拜五周年
  • 《@守望》第88期——纪念国永
  • 《@守望》第87期——家庭敬拜
  • 《@守望》第86期——务求传福音
  • 《@守望》第85期——这个时代需要什么
  • 《@守望》第84期——操练敬虔(二)
  • 《@守望》第83期——操练敬虔(一)
  • 《@守望》第82期——为主而活
  • 《@守望》第81期——人生标杆
  • 《@守望》第80期——性别认同
  • 《@守望》第79期——里外更新
  • 《@守望》第78期——穿上新人
  • 《@守望》第77期——户外敬拜四周年
  • 《@守望》第76期——我们向主要什么
  • 《@守望》第75期——我不以福音为耻
  • 《@守望》第74期——圣诞节传福音
  • 《@守望》第73期——感恩
  • 《@守望》第72期——户外拘留时代(八)
  • 《@守望》第71期——户外拘留时代(七)
  • 《@守望》第70期——户外拘留时代(六)
  • 《@守望》第69期——户外拘留时代(五)
  • 《@守望》第68期——户外拘留时代(四)
  • 《@守望》第67期——户外拘留时代(三)
  • 《@守望》第66期——户外拘留时代(二)
  • 《@守望》第65期——户外拘留时代的开始
  • 《@守望》第64期——户外特刊
  • 《@守望》第63期——户外三周年
  • 《@守望》第62期——小组•家(二)
  • 《@守望》第61期——小组•家(一)
  • 《@守望》第60期——圣诞月•传福音(二)
  • 《@守望》第59期——圣诞月•传福音(一)
  • 《@守望》第58期——数算恩典
  • 《@守望》第57期——我和守望(二)
  • 《@守望》第56期——我和守望(一)
  • 《@守望》第55期——梳理户外敬拜
  • 《@守望》第54期——户外敬拜中的忍耐
  • 《@守望》第53期——关注单身弟兄
  • 《@守望》第52期——关注单身姊妹
  • 《@守望》第51期——社会服务
  • 《@守望》第50期——关注职场
  • 守望网络期刊第49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48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47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46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45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44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43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42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41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40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39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38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37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36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35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34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1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2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3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4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5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6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7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8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9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10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11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12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13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14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15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16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17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18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19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20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21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22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23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24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25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26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27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28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29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30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31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32期
  • 守望网络期刊第33期